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4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政策研究图书

Development Priority Zones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Research

SSAPID:101-7733-2819-26
ISBN:978-7-5097-864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评价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现状、问题、目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口科学再分布的实现机理和路径选择,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选取不同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研究以广州、成都和汶川为具体案例,将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与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运用于人口流迁的实践,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力图为管理者提供分析工具。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柴剑峰
编 辑: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后记

 序

 导论 人口分布经济学新发展

  导论 人口分布经济学新发展

   一 选题背景

    (一)问题提出

     1.理论研究引起的思考

     2.面对现实的困惑

     3.政策设计的选择与挑战

    (二)选题意义

     1.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实现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空间均衡的必然选择

     2.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推进人口合理流动的新思路

     3.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构筑“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依托

   二 研究思路、结构与内容

    (一)基本思路

    (二)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 主要观点

    (一)探索研究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科学内涵

    (二)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的指标体系

    (三)建构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的“三力”理论模型

    (四)探讨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阶段论

    (六)提出了完善人口流迁政策保障体系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内涵与支撑——主体功能区战略下人口流迁新思路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 相关范畴界定

     (一)人口概述

     (二)人口过程、人口分布与再分布

      1.人口过程

      2.人口分布

      3.人口再分布

     (三)人口流动、迁移和布局的概念辨析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科学内涵

     (一)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与目标分析

      1.内涵

      2.定位

      3.目标

     (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城镇化、生态移民的异同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相关文献述评

    一 国内外人口分布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人口分布相关研究

      1.不同学科对人口分布研究的推进

      2.人口分布研究评价

     (二)国内人口分布相关研究

      1.人口分布研究概述

      2.人口分布的分支研究

      3.人口流迁相关研究

      4.国内人口分布研究评价

    二 主体功能区理论与人口再分布相关研究综述

     (一)空间规划与人口分布

     (二)实践探索

     (三)主体功能区与人口再分布相关研究及探索

    三 对现有研究的再思考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理论支撑

    一 人口再分布的人地关系基石论

     (一)人地关系具有不同的时空结构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对人口再分布的具体支撑

    二 人口再分布影响因素论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再分布紧密联系

     (二)产业发展与人口再分布变化

    三 人口再分布的动力论

    四 人口再分布阶段论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基础

   第一节 我国人口再分布思想的历史分析

    一 早期学者人口再分布思想回顾和总结

     (一)先秦时代人口再分布思想

     (二)两汉至唐的人口再分布思想

     (三)宋元时期人口再分布思想

     (四)明清时期人口再分布思想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口再分布思想分析

     (一)人口分布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中央领导集体对人口再分布思想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1.毛泽东人口再分布思想

      2.邓小平人口再分布思想

      3.江泽民人口再分布思想

      4.胡锦涛人口再分布思想

   第二节 人口空间演进实践分析

    一 人口分布的历史演化

     (一)远古时代的人口分布

     (二)农耕时代的人口分布

     (三)工业时代的人口分布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空间变动和人口流动

     (一)生产力布局由沿海向内地倾斜引发的人口流动(1949~1957)

     (二)基于国防的跳跃式、嵌入式生产力布局引导人口继续向西部布局(1958~1978)

     (三)生产力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布局形成了“孔雀东南飞”(1979~1995)

     (四)非均衡协调发展支撑人口流迁的多元化(1996~至今)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战略部署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战略的必要性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迁移的双峰叠加要求人口进行合理转移

     (二)人口集聚滞后产业聚集,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要求人口合理流动

     (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求人口合理再分布

     (四)人口和资源分布之间的空间错位需要人口的科学布局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必然性分析

     (一)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三)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困境与政策障碍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困境分析

     (一)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空间错位

     (二)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

     (三)人口分布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

    二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困境探析

     (一)优化开发区人口问题影响

      1.城市化地区人口膨胀引发的问题

      2.对流动人口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

      3.三大典型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存在的问题

     (二)重点开发区人口问题

      1.重点开发区城镇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了人口合理流动

      2.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制约了人口流动

      3.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人口流动原动力

     (三)限制开发区人口问题

      1.限制开发区人口聚集问题

      2.人口流出的负面影响

     (四)禁止开发区人口问题

    三 人口流动的政策障碍

     (一)户籍政策方面的障碍

     (二)广义人口政策方面的障碍

      1.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2.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3.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不够到位

     (三)与人口流迁相关的政策障碍

      1.土地政策束缚

      2.投资结构偏差

      3.劳动力市场约束不完善

      4.政府人口管理能力欠缺

  第三章 类型与特征——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现状

   第一节 我国人口分布总体特征

    一 城乡地域人口分布差距大

    二 四大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

    三 行政区人口分布差别明显

   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

    一 人口密度高,劳动年龄人口区域差异大

    二 区域内部之间人口数量和素质差距较大

    三 人口流迁逐步由核心城区向外围地区转移,仍是省际迁移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四 大城市病突出

     1.优化开发区人口过密形成“城市病”

     2.流动人口社会问题较为突出

     3.优化开发区流动人口素质制约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

    一 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比结构差异大

    二 人口素质较高,区域间差异明显

    三 本辖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四 在原有城区基础上扩建新区吸纳本辖区人口潜力大

   第四节 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分布特征

    一 总量少、密度低且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

    二 人口素质低,区域内外差距十分明显

    三 人口迁移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化程度低,盲目无序化

    四 人口迁移流出后,社会遗留问题日益严重

   第五节 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分布特征

    一 东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较高、素质高、人口迁移就地与异地并举

    二 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高、素质较高、人口迁移以异地转移为主

    三 特殊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低、人口季节性流入特征明显

   第六节 禁止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

    一 人口数量少、密度低

    二 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三 特殊区域人口密度高

  第四章 标准与测算——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概述

    一 从“人口越多越好”到适度人口

    二 基于不同视野的适度人口

     (一)经济社会角度出发的适度人口

     (二)资源角度出发的适度人口

     (三)环境角度出发的适度人口

    三 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适度人口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再分布指标体系构建

    一 指标原则的确定

    二 指标构建

    三 样本的选取

    四 数据获取

   第三节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

    一 研究方法

     (一)适度人口计量分析方法

     (二)可能—满意度法原理

     (三)可能性上下限设置

     (四)满意度上下限设置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农产品主产区

      4.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结果(见附录)

    三 不同类型功能区适度人口结论讨论

     (一)优化开发区

      1.对于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控制常住人口增长的压力巨大

      2.部分特大城市也存在一定的人口压力

      3.多数大城市远期适度人口较为理想

     (二)重点开发区

      1.适度人口可能—满意度出现分化

      2.中小城市人口外流趋势进一步显现

     (三)限制开发区

      1.农产品主产区

      2.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二篇 机理篇

  第五章 原理与规则——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机理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系统论

    一 人口再分布系统分析

     (一)人口再分布系统性

     (二)人口再分布开放性

     (三)人口再分布信息反馈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内外系统结构论

     (一)人口再分布内部系统的结构均衡性

      1.人口数量与质量

      2.人口再分布的结构要求

     (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外部系统协调分析

      1.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支撑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再分布

      2.推动政策耦合,促进人口再分布的系统运动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政策和经济引致机理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系统动力原理

    二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阈的政策和经济引致机理

     (一)政策引致机理

     (二)经济引致机理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动力分析

    一 动力特征与类型*

     (一)动力特征

     (二)动力分类(见表5-1)

    二 动力因素

     (一)区域差异——外部动力因素

     (二)经济差异——直接动力因素

     (三)个体差异——内部动力因素

     (四)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差异

  第六章 支撑与运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的“三力”模型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模型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模型构建

     (一)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模型的提出

     (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分析

     (三)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模型的构建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相关关系

     (一)“三力”强弱组合关系

     (二)“三力”方向协同关系

    三 基于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的“三力”模型

     (一)开发类功能区一线城市适度人口与“三力”关系

     (二)开发类功能区二线、三线城市适度人口与“三力”关系

     (三)保护类功能区适度人口与“三力”关系

    四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三力”模型的测度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政府引导能力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中央政府引导能力

     (一)经济调节

     (二)公共服务

     (三)舆论引导

     (四)特定功能导向下的引导

    二 不同类型功能区的中央政府引导能力

     (一)优化开发区政府引导

     (二)重点开发区政府引导

     (三)限制开发区政府引导

     (四)禁止开发区政府引导

    三 不同类型功能区当地政府引导能力

     (一)优化开发区当地政府引导

     (二)重点开发区当地政府引导

     (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当地政府引导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市场配置能力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市场配置能力

     (一)市场在人口再分布中的作用的一般性分析

     (二)市场配置能力

    二 不同类型功能区市场作用

    三 市场和政府协同力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对人口再分布影响

     (二)市场与政府协同力对人口再分布影响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个体流动能力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个体流动能力

     (一)微观主体的迁移模型分析

     (二)家庭是个人迁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三)家庭——个人迁移能力中个人极

      1.受教育基本学习年限

      2.性别和年龄结构

     (四)不同功能区的人口迁移能力分析

      1.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动力分析

      2.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动力分析

      3.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动力分析

      4.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动力分析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个体迁移选择

     (一)个体迁移的两个解释框架

      1.绝对收入差距假说

      2.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

     (二)个体在不同功能区的迁移选择分析

      1.优化开发区人口迁移选择分析

      2.重点开发区人口迁移选择分析

      3.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迁移选择分析

      4.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迁移选择分析

  第七章 机制与过程——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的运行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运行机制

    一 人口流向一致

     (一)资金流动与劳动人口的流动协调一般性分析

     (二)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人口与资金等要素流向分析

      1.优化开发区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协调分析

      2.重点开发区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协调分析

      3.限制开发区人口与资金等要素流向协调分析

      4.禁止开发区人口与资金等要素流向协调分析

     (三)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区人口与资金等要素流向分析

    二 人口流量协调

     (一)人口再分布中的“度”的把握

      1.流量进一步扩大

      2.对人口流迁“度”的把握

     (二)流量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流量协调的必要性

      2.流量协调的可能性

     (三)不同功能区人口流量与资金等各要素协调分析

      1.优化开发区人口流量与资金等要素的协调分析

      2.重点开发区人口流量与资金等要素的协调分析

      3.限制开发区人口流量与资金等要素的协调分析

      4.禁止开发区人口流量与资金等要素的协调分析

    三 人口流速有序

     (一)人口流速变化的一般规律

      1.人口流迁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流速加快,增速减缓

     (二)对不同功能区人口流速的认识

      1.优化开发区人口流动速度分析

      2.重点开发区人口流动速度分析

      3.限制开发区人口流速分析

      4.禁止开发区人口流速分析

    四 人口流域多元

     (一)流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不同功能区流域多元化的认识

      1.优化开发区流域多元化

      2.重点开发区流域多元化

      3.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流域分析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运行规律

    一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规律

     (一)人口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人口水平分布

      2.人口垂直分布

     (二)人口空间布局的不平衡性

     (三)人口分布动态性规律

     (四)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向南迁移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运行规律

     (一)阶段推进规律

     (二)梯度转移规律

     (三)动态均衡规律

     (四)基本布局规律

     (五)阶段协同规律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过程分析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环节组成

     (一)政府环节

      1.中央政府

      2.地方政府

     (二)市场环节

      1.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2.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

      3.探索与人口流动相关的交易平台

     (三)个人选择环节

    二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阶段分析

     (一)推动阶段

     (二)互动阶段

     (三)自动阶段

    三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任务分解

     (一)中央政府的职责定位

     (二)省级部门职责定位

     (三)市县级人民政府的职责要求

 第三篇 政策篇

  第八章 他山之石——国外人口再分布实践及政策借鉴

   第一节 国外人口再分布主要做法

    一 日本通过都市圈调整和完善引导人口流动的实践

     (一)《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始终围绕城市密集区人口布局展开

     (二)按照国土开发成熟程度引导人口再分布

     (三)充分发挥大城市圈聚集人口的优势

    二 苏联优化人口分布系统促进人口流动实践

     (一)苏联人口的流动

     (二)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三)形成多层互动的人口分布系统

    三 美国经济转型与人口迁移模式的实践

     (一)美国的人口流向持续向西、向南迁移

     (二)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口迁移模式的转变

     (三)人口迁移趋于平稳、职业结构变动更加显现

    四 德国以规划支撑引导人口流动实践

     (一)规划原则明确人口分布的均衡结构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区域性原则

      3.公平原则

     (二)科学规划农村人口布局

     (三)规划具体实施过程注重对人口流动的引导

      1.以住房建设为依托聚集人口

      2.完善小城镇体系

   第二节 国外人口分布对我国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启示

    一 人口再分布注重生产与生活协同的发展理念

    二 人口再分布按照分级分布的模式开展

    三 人口再分布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紧密相关并呈阶段性特征

    四 人口再分布的动力引擎

    五 在操作上注重空间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导向

  第九章 路径选择——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区域实现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区域实现路径依赖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区域实现

     (一)宏观分析

     (二)人口再分布的空间镜像

      1.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城镇布局呈现点状模式

      2.省级重点开发区城市布局呈现线状模式

      3.省级优化开发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城市化呈现面状结构

      4.国家层面优化开发区城市布局呈现体状结构

    二 问题区域主体功能对人口再分布引导

     (一)问题区域人口分布

     (二)问题区域人口再分布路径选择

    三 人口在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互动

    四 推进人口功能区建设促进人口合理流迁

     (一)人口功能区对人口再分布的导向

      1.不同人口功能区人口分布*

      2.人口功能区对人口流迁的引导

     (二)主体功能区与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异同

      1.主体功能区与人口功能区理论支撑的差异

      2.主体功能区与人口功能区特征差异

     (三)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发展功能区的衔接

   第二节 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一 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要求及重要任务

     (一)优化开发区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

     (二)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重点任务

      1.优化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再分布

      2.优化产业发展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3.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就业人口质量

     (三)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稳定区的衔接

    二 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趋势判断

     (一)人口迁移更加活跃,人口密度更高

     (二)人口聚集速度会进一步放缓

     (三)三大城市圈仍将是优化开发区主要聚集地

    三 完善城市圈建设进一步吸纳和消化外来人口

     (一)提升都市圈功能吸纳和消化外来人口

     (二)打造完善的组团式城市圈吸纳和消化外来人口

   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一 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发展要求

     (一)重点开发区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

     (二)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重点任务

      1.优化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再分布

      2.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聚集人口

      3.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三)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集聚区和稳定区的衔接

    二 国家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趋势判断

     (一)人口趋中心化明显

     (二)以省内人口迁移为主

     (三)人口聚集速度明显加快

     (四)流动人口素质普遍较高

    三 城镇化战略吸纳外来人口

     (一)重点开发区的城镇化战略

      1.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2.重点开发区城镇化速度与人口再分布

     (二)重点开发区城镇化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引导

      1.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

      2.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其他功能区转移出来的人口

   第四节 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一 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发展要求

     (一)限制开发区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

      1.限制开发区定位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

      2.限制开发区目标对人口再分布的导向

     (二)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重要任务和战略重点

      1.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2.培育适宜产业

      3.优化城镇布局

     (三)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疏散区的衔接

    二 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趋势分析

     (一)生态功能区生态承载力弱,人口外迁压力大

     (二)农产品主产区农民外迁乏力,外迁速度有待加快

    三 实现小城镇战略引导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

     (一)限制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困境

     (二)限制开发区的小城镇之路

      1.科学测算城镇规模和结构

      2.依托产业支撑推进小城镇建设

      3.以特色小城镇、大村庄和新型社区为载体

   第五节 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一 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限制区的衔接

     (一)禁止开发区对人口再分布的要求

     (二)禁止开发区人口再分布与人口限制区的衔接

    二 禁止开发区加大生态移民力度

     (一)“人口压力”的传导

     (二)禁止开发区生态移民选择

  第十章 措施保障——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规划体系

    一 相关规划体系协同

    二 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空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再分布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下人口再分布的时序安排

     (二)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布局对人口再分布的引导

      1.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五梯次”城市化战略格局

      2.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3.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三 扎实推进人口功能区总体推进规划

     (一)人口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

     (二)规划的发展导向

      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改革人口集聚区和稳定区配套制度

      3.实施人口梯度转移为主,反梯度转移为辅的人口转移

    四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引导

     (一)产业发展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支撑

     (二)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人口合理再分布

    五 创新公共服务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支撑

     (一)公共服务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基础性作用

     (二)编制公共服务规划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

    六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引导

     (一)土地利用规划对人口再分布的约束

     (二)利用土地规划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

     (三)严格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和人口直接相关政策

    一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及政策合力分析

     (一)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合力分析

    二 扎实推进户籍政策改革,破除人口流迁藩篱

     (一)规范管理

      1.完善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的人口准入制度

      2.完善居住证相关政策,制定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法规

      3.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安全、稳定、维权等平台建设

      1.扩大人口迁移的引导覆盖面

      2.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

      3.妥善解决人口迁移后的遗留问题

     (三)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1.尝试建立全国性的外来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

      2.尝试建立人口流动指导和协调机制

      3.构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和监测评估体系

    三 促进就业政策与人口合理布局良性互动

     (一)全面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当地就业的限制性政策规定

     (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

     (三)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

    四 强化教育政策对人口流迁的正反馈

     (一)促进教育公平

      1.完善人口迁出区教育

      2.保障外来人口的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1.加强对外来劳动人口的就业能力

      2.加强人口迁出地的就业培训

    五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为人口流迁提供安全网

     (一)建立适应外来人口特点的保险制度

     (二)扩大各类保险的覆盖面

    六 加大住房制度改革力度,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基本保障

     (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大力度建设低标准廉租房、公租房

     (三)临时性住房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间接相关政策

    一 创新财税政策为人口再分布增添动力

     (一)营造区域发挥主体功能的财税政策环境

     (二)完善财政转移政策

    二 完善土地政策,为人口合理布局提供空间

     (一)稳步推进土地流转

     (二)各类功能区土地政策选择

    三 发挥投资政策乘数效应,强化人口聚集效率

     (一)投资政策与人口再分布对接

     (二)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投资政策选择

    四 优化产业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五 创新援助政策统筹人口合理布局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绩效评估体系

    一 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二 完善不同类型功能区绩效评估

     (一)优化开发区

     (二)重点开发区

     (三)限制开发区

     (四)禁止开发区

    三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政策执行的过程监控

    一 设定管理计划方案

     (一)明确计划管理类型

     (二)细化计划层次体系

     (三)把握计划设计过程

    二 创新监测评估方法

    三 强化执行过程控制

     (一)掌握过程控制原理

     (二)强化过程控制要素

      1.进度控制

      2.效果控制

     (三)注重过程控制方法

   第六节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一 完善法律法规有关人口分布规定

    二 提高人口相关政策的立法层次

    三 协调相关法律体系

 第四篇 实证篇

  第十一章 国家优化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广州为例

   第一节 广州市人口分布特征

    一 人口分布基本状况

    二 广州市人口变动分析

     (一)人口变动情况

      1.常住人口

      2.户籍人口

      3.流动人口

     (二)与京沪两市人口变动的比较

      1.人口数量变化比较

      2.人口分布比较

    三 广州市人口再分布情况

     (一)人口分布变化

      1.户籍人口分布变化分析

      2.常住人口的分布变化

      3.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分布变化对比分析

     (二)广州市人口再分布分析

   第二节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过程

    一 广州适度人口分析

     (一)计算结果

     (二)广州与京沪深等一线城市适度人口比较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二 基于适度人口的“三力”运行机理

     (一)适度人口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适度人口与市场主导型的“三力”运行模式

    三 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人口再分布导向

     (一)广州的功能分区对人口的引导

     (二)广州具体功能分区对人口再分布的导向

   第三节 广州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创新

    一 以户籍政策改革为依托积极吸纳消化外来人口

     (一)加快推进统一户口登记政策

     (二)完善外地人口入户政策

      1.已在本市就业的非本市城镇户籍外来人员及农民工

      2.对高素质劳动人口实行倾斜性入户政策

      3.加速隶属本市的农业人口城镇化的入户政策

      4.改革户籍人口存量的控制管理政策

     (三)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政策

      1.加强人口的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管理

      2.加强人口管理法制建设

    二 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为支撑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一)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促进高端人才迁入

     (二)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扩大高素质人口容量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1.中心城区重点引导现代服务业人才聚集

      2.东部地区鼓励更多技术人才流入

      3.南部地区引导技能人才和服务类人才流入

      4.北部地区重点吸收现代农业人才和现代服务人才

     (四)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引导外来人口向外迁移

    三 以优化土地空间管制为导向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一)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

     (二)全面推动存量挖潜,节约与集约并重利用建设用地

     (三)调控开发强度,引导人口布局

    四 以加强财税政策创新为支撑推动人口合理分布

     (一)建立创新型财税框架

     (二)运用多种财税杠杆

     (三)增加公共投资

    五 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为保障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一)教育政策

     (二)社会和医疗保障政策

      1.社会保障政策

      2.医疗保障政策

     (三)就业政策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1.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2.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3.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第十二章 国家重点开发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第一节 成都市人口分布特征

    一 成都人口分布现状

     (一)成都市人口分布

     (二)与西安、武汉和重庆人口的比较

      1.人口数量变化比较

      2.人口分布比较

    二 成都市人口再分布

     (一)趋势分析

     (二)四类重点开发区的人口再分布特征分析

      1.都市功能核心区

      2.都市功能拓展区

      3.城市发展新区

      4.生态涵养区

   第二节 成都市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和过程

    一 成都市适度人口测算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二)成都与重庆、西安、贵阳、昆明适度人口的比较

      1.重庆

      2.西安

      3.昆明

      4.贵阳

    二 成都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模型

     (一)适度人口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适度人口与“三力”运行

   第三节 成都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探索

    一 鼓励人口迁入与集聚的人口政策

     (一)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二)完善配套人口政策

    二 依法有序深化全域成都统一城乡户籍政策

     (一)加快建立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全域成都的落户政策

      1.加快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自由迁移

      2.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市外人员入户政策

    三 创新土地政策,强化人口集聚载体建设

     (一)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管理

     (三)完善土地整理和储备

    四 优化产业聚集政策聚集人口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吸纳人口

     (二)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在更大空间中优化人口布局

    五 相关公共服务政策创新

     (一)继续探索体现公平的教育政策

     (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服务手段,促进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

      2.扩大住房保障体系覆盖面

      3.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政策

     (三)实施充分就业政策

  第十三章 生态脆弱区人口再分布实证研究——以汶川灾后重建人口再分布为例

   第一节 灾区灾前人口分布特征

    一 人口分布概述

    二 人口分布结构特征

     (一)人口的城乡分布

     (二)人口的产业分布

     (三)灾区民族人口分布

   第二节 灾后重建的空间布局与人口再分布

    一、灾区人口分布的约束分析

     (一)资源条件约束

     (二)经济约束

    二 灾后重建对人口再分布的基本要求

     (一)地震对灾区人口的影响

     (二)灾后重建对人口再分布的基本要求

    三 灾后重建空间布局对人口再分布的引导

     (一)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的灾后重建

     (二)灾后重建的功能分区

      1.适宜重建区

      2.适度重建区

      3.生态重建区

    四 灾区人口再分布

     (一)灾区与灾区人口再分布

     (二)对灾后重建人口再分布的认识

      1.灾区人口再分布特殊性

      2.灾区人口再分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灾区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状况差异要求人口居民点重建有所区分

      2.地质结构要求人口再分布必须避让断裂带

      3.资源环境恶化要求人口分布适当外迁

      4.社会经济状况要求人口适度聚集

      5.民族文化状况要考虑文化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坚持本地安置与外地安置相结合

   第三节 灾后重建人口再分布实现路径

    一 灾区人口再分布基本要求

     (一)灾区人口再分布

      1.灾区人口安置内外结合

      2.规划对灾区人口安置的基本要求

     (二)灾区人口再分布的原则

      1.自愿与统规结合

      2.分级与分层结合

      3.政府与市场结合

      4.长期与短期结合

      5.集中与分散结合

    二 灾后人口再分布实施分析

     (一)灾区人口群体的细分

      1.受灾人口的分类

      2.人口群体调查

      3.科学评估重灾区的人口容量

      4.各功能区人口安置

     (二)科学安置灾区人口

      1.依托现有城镇聚集人口

      2.组建新城镇聚集人口

      3.自然村就近迁移

      4.异地安置

   第四节 灾后人口再分布政策选择及反思

    一 政策体系设计

     (一)制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人口分布专项规划,指导人口合理布局

     (二)广义的人口分布政策

      1.少有所盼——建立移民教育中心和教育基金

      2.老有所依——建立移民养老制度

      3.壮有所用——完善就业体系

     (三)人口分布相关政策

      1.土地政策

      2.产业政策

      3.财政政策

      4.民族文化政策

      5.其他政策

     (四)对口援助政策

    二 政策执行与监督

     (一)纳入目标考核

     (二)落实责任

     (三)监督检查

    三 灾后人口再分布政策评估和反思

     (一)关于灾区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的评估

     (二)关于“飞地经济”和异地搬迁政策的评估

     (三)关于产业选择和布局对人口再分布的误导

     (四)关于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的反思

 研究展望

  附录 不同类型功能区适度人口测算结果

   一 不同类型优化开发区适度人口

    (一)环渤海地区

     1.天津

     2.青岛(以下格式同上)

     3.烟台

     4.威海

     5.沈阳

     6.大连

     7.鞍山

     8.抚顺

    (二)长三角地区

     1.杭州

     2.南京

     3.苏州

     4.无锡

     5.宁波

    (三)珠三角地区

     1.东莞

     2.珠海

   二 不同类型重点开发区适度人口

    (一)东北地区

     1.长春

     2.哈尔滨(以下格式同上)

    (二)东部地区

     1.石家庄

     2.厦门

    (三)中部地区

     1.武汉

     2.长沙

     3.郑州

     4.合肥

     5.太原

     6.南昌

    (四)西部地区

     1.西宁

     2.银川

     3.乌鲁木齐

     4.呼和浩特

     5.南宁

   三 不同类型农产品主产区适度人口

    (一)东部地区

     1.黑龙江农垦总局

     2.庄河(以下格式同上)

     3.公主岭

     4.罗定

     5.东海

     6.永年

    (二)中部地区

     1.灵宝

     2.监利

     3.南昌(县)

     4.阳城

    (三)西部地区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西和

     3.阿荣旗

     4.同心

   四 不同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度人口

    (一)东部地区

     1.伊春

     2.大兴安岭(无特殊说明同上)

     3.抚松

     4.南雄

     5.五指山

    (二)中部地区

     1.建始

     2.巴东

     3.利川

     4.丹江口

    (三)西部地区

     1.玉树

     2.民勤

     3.若尔盖

     4.小金

     5.果洛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008年6月8日。

马凯:《构筑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考虑》,2007年9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年12月21日。

〔法〕阿尔弗雷·索维:《人口通论》上下册,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2。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德〕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王守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英〕柯克斯:《人口学》,张志鸿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王月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英〕普雷斯:《人口原理的说明和例证》,对外贸易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63。

〔苏〕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毛汉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苏〕瓦·维·波克希舍夫斯基:《人口地理学》,南致善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美〕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陈宗兴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英〕亚·莫·卡尔-桑德斯:《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宁嘉风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苏〕B.C.斯捷申科:《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王濂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4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苏〕雷巴科夫斯基编《苏联人口七十年》,郭丽群译,商务印书馆,1994。

〔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陈宗兴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陈栋生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

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科学出版社,2003。

杜肯堂、戴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视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蒋正华编著《人口分析与规划》,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李小建等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刘洪康、吴忠观主编《人口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刘家强主编《人口经济学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刘铮、李竞能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邓玲、张红伟主编《中国七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马蔼乃:《可持续发展与长江地区发展战略》,武汉出版社,199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盛朗、陶鹰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祝卓主编《人口地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天津:《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

吴玉麟、李玉江主编《人口地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田雪原主编《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1996。

张纯元主编《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出版社,2005。

潘纪一主编《人口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张文贤:《人口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朱欣民、David Shaw:《欧盟产业衰落区域的综合治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邹平:《中国人口法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陈德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3期。

杨伟民:《形成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若干问题》,《董事会》2007年第7期。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年第3期。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地理科学》2000年第6期。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善余:《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1992年第2期。

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陈秀山、张若:《主体功能区从构想走向操作》,《决策》2006年第12期。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樊杰:《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3期。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李军杰:《确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本思路——兼论划分指数的设计方案》,《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1期。

肖金成:《确定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创新》,《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6月6日。

姜安印:《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格局》,《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王倩:《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研究》,《经济纵横》2007年第13期。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张庆五:《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历程与对策》,《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6期。

张庆五:《流动人口与城市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钟逢干:《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人口再分布政策的影响》,《南方人口》1986年第2期。

李铁立、徐建华:《“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地理科学》2006年第4期。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王桂新、魏星、沈建法:《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关系之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桂新、刘建波:《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际人口迁移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段成荣、梁宏、伍小兰:《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综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1期。

朱传耿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地理学报》2001年第5期。

孟琳琳、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吴汉良:《人口再分布研究》,《国外人文地理》1988年第2期。

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地理研究》2006年第5期。

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2006年第6期。

侯文若:《中国人口政策评估》,《人口研究》1988年第6期。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期。

曾群华、徐长乐、武文霞、蔡琴:《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的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

张耀军、陈伟、张颖:《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

牛雄:《主体功能区构建的人口政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4期。

熊理然、成卓、李江苏:《主体功能区格局下中国人口再布局实现机理及其政策取向》2009年第2期。

杜黎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基于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

刘正广:《空间尺度与人口分布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

孙晓东:《东北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Kaplan R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70(1):71-79.

Daly,H.E.,Cobb,J.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Boston:Beacon Press,1990).

World Bank,World Bank Develops New System to Measure Wealth of Nations(Washington:World Bank,1995).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Washington:World Bank,1998-2004).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2-2003(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Otis Dudley Duncan,“The Measurem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Studies 1957,11(1):27-45.

John I.Clarke,Population Geography(Oxford:Pergamon Press,1972).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New York,1978).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olicies in Development Planning(New York,1981).

Sidney Goldstein and David F Sly,Patterns of Urbanization:Comparative Country Studies,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1977.

Sinney Goldstein and David F Sly,The Measur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Projection of Urban Population,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1977.

World Bank: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report No. 14496-CHA,Country Operations Division,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1995.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Towards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U(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99).

OECD,Policy Brief:Challenges for China’s Public Spending:Toward Greater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