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0

周礼村落图书

SSAPID:101-7696-8550-87
ISBN:978-7-5201-171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为中国百村调查的样本,作者以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村民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深入揭示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
作 者: 罗新远
编 辑:任晓霞;孙智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

 文前辅文

 各章撰写者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总编辑委员会

 总序

 附录

 后记

 导论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中国村落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1949年以前中国村落研究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村落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的本土化研究、探索与实践

   二 1949~1978年中国村落研究

   三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以后)中国村落研究

   四 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1998年以来)

  第二节 因何对周礼村落进行研究

   一 对西岐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是研究周礼村落最本初的原因

   二 研究中国社会应从中国文化的根源周礼开始

   三 岐山的民俗旅游开创陕西农家乐民间旅游之先河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深度访谈法

   二 本书的研究视角

    (一)人类文化学的视角

    (二)本书的四维(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分析框架

     1.国家-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

     2.政治-经济-社会的三元分析框架

     3.本书四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分析框架

    (三)社会学视角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结构

   一 本书涉及的文献资料

   二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周礼村落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及区位资源概况

   一 村落由来及历史变迁

    (一)清以前行政隶属

    (二)民国时期区乡变化

    (三)1949年以后合作化

    (四)1985年撤乡并镇

   二 周礼村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

    (一)区位条件

    (二)自然环境

    (三)人文环境

  第二节 周礼村落印象

  第三节 周礼村落宗教信仰及饮食起居

   一 周礼村落的宗教信仰

   二 周礼村落的饮食起居

    (一)面食

    (二)民居

  第四节 民俗旅游概况

   一 商业发展

   二 民俗旅游的发展(1997年以后)

   三 周礼村落民俗旅游示范效应方兴未艾

 第二章 周民逸风犹存的文化特色

  第一节 浓郁的周文化遗风

   一 周人西岐建国及其“德”“孝”文化渊源

   二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三 周人“重食”文化特征

  第二节 周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 周文化与周礼

   二 周文化与民俗

    (一)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二)生命礼仪

     1.冠礼与笄礼

     2.婚礼

     3.丧礼

    (三)饮食习俗

  第三节 周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第三章 周礼的嬗变与当代地域文化特征

  第一节 周礼的嬗变

  第二节 周礼村落当代文化特征

   一 守“礼”尚“德”、不讳“功”“利”的朴素民风

   二 礼仪文化之乡的构建

   三 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

   四 独特的饮食文化(臊子面、锅盔等)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文化演变

   一 经济利益与传统观念的矛盾

   二 当代价值观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三 网络文化与村庄文化

  第四节 乡土文化的衰落与重建

   一 周礼文化的变迁与回归

   二 学习、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三 建设现代文明乡村文化

 第四章 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周礼村乡村民俗旅游的萌芽

   一 乡村民俗旅游的兴起:文化与市场的结合

   二 岐山文化旅游认识的觉醒

    (一)重视工业,旅游发展意识薄弱

    (二)文化旅游发展认识的觉醒

   三 周礼北村民俗旅游萌芽:早期的公务接待

  第二节 周礼村民俗旅游市场的形成

   一 政府经济职能和市场经济界限划分的一个生动实践

   二 周礼村民俗旅游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

    (一)民俗旅游接待方案的提出

    (二)确定首批民俗旅游接待户

    (三)岐山民俗旅游接待标准和正式定价

   三 民俗旅游接待的规范和管理

    (一)成立岐山县周公庙旅游公司

    (二)对民俗旅游接待户的培训和管理

  第三节 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的大发展

   一 第一届周文化艺术节的启动和筹备

   二 首届周文化艺术节推动西岐民俗旅游大发展

    (一)民俗旅游接待经营扩张,辐射至三个村落

    (二)臊子面协会和岐山县民俗村管理委员会成立

    (三)岐山西岐民俗专业合作社成立

   三 民俗旅游业跃升为周礼村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一)周礼北村民俗接待收入大幅增长,成为主导产业

     1.民俗旅游接待户主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2.历年民俗旅游接待户数和接待人数变动

    (二)周礼南村民俗接待的发展情况

    (三)民俗村接待整体发展情况

    (四)民俗旅游接待户案例

     1.岐山民俗旅游接待户代表庞翠侠

     2.民俗旅游接待户江万庆

  第四节 周礼村落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思考

   一 政府经济职能、周文化旅游、社会组织与民俗旅游市场的相互促进关系

   二 周礼村民俗旅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是乡村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五章 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

  第一节 民俗旅游发展中农业经营的新方式

   一 周礼北村农业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一)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周礼北村观光农业案例

    (二)以有机农业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周礼北村生态养殖园案例

   二 周礼北村农民自治型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形式

  第二节 民俗旅游发展中乡土工业化的新形式

   一 周礼北村工业化综合式发展模式的创新性案例分析

   二 周礼北村纵横联动型合作体系的组织机构形式

    (一)共谋发展,加强规划

    (二)加快产业化,成立社会组织

    (三)推进“三化”进程,确定龙头企业

    (四)带动富民产业链形成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周礼文化+电子商务

   一 互联网+地方特产

   二 互联网+龙头企业

   三 互联网+农村个体户

   四 互联网+众筹电商模式

   五 岐山县农村电子商务的成果

 第六章 变革社会中的周礼村家庭

  第一节 家庭互动中周礼文化的辐射作用及其传承

   一 家庭内部关系和谐

    1.重视节日家庭祭祀

    2.重视家风家训教育

   二 家庭之间互动和谐

    1.崇尚邻里亲朋和谐交往

    2.开展“五好家庭”活动

    3.创建“敬老模范村”

   三 重塑新农村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1.制定与时共进的新村规民约

    2.培育良好公民成长的摇篮

  第二节 家庭经营的非农化转型及其意义

   一 家庭经营转型——农家乐的兴起

    1.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推动

    2.村委会组织的支持与动员

    3.农户的示范与协作

   二 农家乐家庭经营推动社会建设

    1.从人情面子到工资付费的市场模式

    2.从农业向服务业的产业转型

    3.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

    4.从共同体到社会的新型合作与互动

   三 家庭经营转型成败背后的因素

    1.农户的家庭亲属网络

    2.农户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

    3.农户家庭成员的市场意识与风险意识

 第七章 周礼村落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民俗旅游发展前的村落社会结构

  第二节 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村落社会结构

   一 村落群体结构

    (一)传统群体

     1.家庭群体

     2.村落管理群体

     3.知识技术群体

    (二)新型群体

     1.农家乐经营群体

     2.农副产品经营群体

     3.新型农业种植群体

   二 村落组织结构

    (一)正式组织

    (二)非正式组织

   三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文化资本成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动力机制

    (二)村庄居民阶层分化,角色多样

    (三)社会流动加剧

   四 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治理

   一 重构村庄社会治理的权威结构

   二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推手作用

   三 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积极发挥村干部的骨干作用

   四 加强邻里关系建设,提高村民信任度

   五 调动村民参与村庄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六 进一步关注民生问题,提高村民生活满意度

   七 不断培养村民现代人格,提高村民社会治理水平

 第八章 民俗旅游与村庄管理制度变迁

  第一节 民俗旅游开发前的村庄管理制度

   一 周礼村级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区乡体制时期(1949~1957年)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82年)

    (三)乡政村治体制时期(1983年至今)

   二 周礼村党支部

   三 周礼村委会

  第二节 民俗旅游:村庄管理制度变迁的契机

   一 民俗旅游的缘起

   二 村庄管理权之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

    (一)民俗旅游管理发展历程

    (二)西岐民俗村定点接待户文明服务规范

    (三)“西岐民俗村岐山臊子面协会周礼北村分会”接待管理细则

     1.市场准入规则:颁发接待户户牌和准接证

     2.品质和价格管制:制定统一的饭菜标准及收费标准

     3.服务标准规则:接待管理摘录

     4.技术标准规则:接待环境及饮食卫生标准摘录

    (四)村庄管理权之争:背后是利益之争

    (五)管委会规范管理:五星级接待户的评定标准

    (六)岐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岐山县民俗旅游接待户管理办法》

     1.市场准入规则

     2.品质与价格管制

     3.服务与技术标准规则

   三 村庄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原因分析

  第三节 需求诱致与强制供给:村庄管理制度变迁探析

   一 理论分析:关于立宪性制度

   二 民俗旅游产业管理制度是需求诱致与强制供给相结合

  第四节 乡村自治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一 周礼北村的农民政治参与状况

    (一)周礼北村村民的政治认知

    (二)周礼北村村民的政治态度

    (三)周礼北村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二 周礼北村农民政治参与评价

    (一)农村政治活动如期开展,农民政治参与呈现高关注特征

    (二)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后,政治参与呈现低投入特征

    (三)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政治参与呈现不平衡特征

    (四)农村社会组织功能不健全,政治参与呈现个体分散特征

 第九章 民俗旅游与土地流转

  第一节 土地流转与乡村民俗旅游

   一 研究现状

   二 周礼村落的民俗旅游与土地利用

   三 周礼村落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第二节 周礼村落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及制度变迁分析

   一 土地资源特征

   二 土地制度变迁分析

   三 土地利用状况

  第三节 民俗旅游业发展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一 民俗旅游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民俗旅游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周礼北村民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

   二 土地利用对民俗旅游业的助推

  第四节 民俗旅游业发展与土地流转供求均衡分析

   一 民俗旅游业发展对土地流转需求

   二 周礼北村土地流转供给分析

   三 土地流转与民俗旅游业的均衡

 第十章 民俗旅游与劳动力转移

  第一节 周礼北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一 周礼北村劳动力向外转移

   二 周礼北村劳动力向内转移

   三 周礼北村劳动力内部转移

  第二节 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

   一 民俗旅游产业开发深度不够,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不足

   二 民俗旅游产业间的关联度低,民俗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减弱

   三 民俗旅游经济总体规模小,劳动力吸纳总量不大

   四 民俗旅游行业发展不平衡,就业分布及收入不均

 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与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周礼北村的乡村空间样态

   一 家庭院落:敞开的私人空间

   二 街头巷尾:公共交流的空间

   三 休闲广场:休闲文化活动选择

    1.文化活动

    2.体育活动

    3.风俗活动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 村级人力资本投资

    1.“386199”部队的出现

    2.农村精英的流动

    3.吸纳外来人口

   二 农村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一 鳏寡孤独老有所养

    1.居家养老

    2.机构养老

   二 急慢废疾病有所医

    1.村级卫生室的供给

    2.村级卫生室的需求

   三 弱势群体必有所助

 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带动下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周原农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 周原农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二 周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村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二)农田水利设施及人畜饮水设施建设

     1.水库建设

     2.水井建设

    (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四)电力系统设施建设

  第二节 民俗旅游业带动下的周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现状

   一 村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二 村庄农田水利与人畜饮水设施建设与运营

   三 村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

    (一)垃圾处理设施及系统运行

    (二)污水处理设施及系统运行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周原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及其发展

   一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周原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及其展望

   三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

 第十三章 周礼村落向何处去?

  第一节 两条主线与四位一体框架

  第二节 “陕西民俗第一村”的溢出效应

   一 岐山民俗旅游的模式及带来的变化(1997~2017年)

   二 蓬勃发展的陕西乡村旅游

    (一)礼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二)韩城党家村——关中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村落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一 周礼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同质化,质量有待提高

    2.乡村旅游发展自我定位模糊

    3.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4.旅游的季节性强

    5.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6.对外省宣传不够

   二 关中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规划不科学

    2.建设内容缺乏协调均衡

    3.建设主体参与不够

    4.建设资金缺乏支撑

   三 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

 文前彩插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课题组成员

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上的村落社会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村民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礼乐文明,几千年来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周文化。周礼村落的文明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征,研究周礼村落社会对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初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书选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为中国百村调查的样本,作者以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村民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深入揭示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

〔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林聚任、解玉喜、杨善民等:《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

费孝通:《乡土重建》,载《费孝通全集》(第五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王芃、徐隆德译,南天书局,2001。

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岳麓书社,2005。

陆学义:《内发的村庄:行仁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亚伟、马来:“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与选举观察研究丛书”(总序),载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仝志辉:《村级选举的历史发展和学术研究》,载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肖立辉:《村民自治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载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

唐寿宁:《行政性一致同意》,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一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孙兆霞等:《屯堡的乡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开玉、姚多咏主编《发现钱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郁贝红等:《侨村蒜岭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徐勇:《中国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8。

《礼记·祭义》,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篇),人民出版社,1982。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

张春水:《三代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何志虎:《西周的历史与文化》(上),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马殿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13。

《岐山县志》,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岐山县档案馆存。

田旭东主编《话说陕西·远古西周卷》,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岳麓书社,1986。

何志虎主编《周文化丛书·周礼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明)许钟琳、李云祥:《封神演义》,长春出版社,2010。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影印版),中华书局,1989。

李辛儒:《李辛儒民俗学研究文存》,陕内资图批字(2015)CB60号,2015。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华书局,2015。

温铁军、张林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刘银喜:《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投资行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罗新远:《西部区域经济理论探析与实证》,知识出版社,2006。

臧一哲:《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组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于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段应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盛来运:《劳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日〕速水右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日〕速水右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沈金虎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之研究成果》,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0。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陆大壮:《新中国农村走过20世纪》,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岐山县志》(第七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岐山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一个尝试》,《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号),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出版社,2002。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贺雪峰:《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小城镇建设》2014年第10期。

贺雪峰:《聚焦社会治理难题 转变社会治理方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行龙:《“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温铁军:《中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农地制度创新》,《中国乡村发现》2015年第9期。

温铁军:《莫让私有化摧毁乡土社会》,《中国房地产业》2014年第7期。

温铁军:《中国社会变迁与乡村文明建设》,《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3期。

温铁军:《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理论探讨》2012年第11期。

温铁军:《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状况及其特征:基于100村1765户的调查分析》,《管理世界》2011年第3期。

贺雪峰:《农业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读书》2008年第10期。

吴家虎:《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王文宝:《被冷落的民俗学恢复生机》,《瞭望》1983年第8期。

莫高:《民俗与旅游》,《民俗旅游》1986年第1期。

辛玉平:《民俗旅游村——石家庄》,《民俗旅游》1989年第1期。

李秋虎:《在传承与创新中做强民俗村》,内部印刷品,2002。

李晓广、孙禄:《当代农村两性政治参与之调查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期。

庞超:《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性特征及其优化》,《求实》2014年第7期。

徐黎丽、孙秀君:《论民族志文本的中国价值》,《新华文摘》2016年第10期。

徐雅妮:《浅议民俗旅游中的文化生产》,《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6年第00期。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

马艳霞:《现实障碍与路径创新——旅游经济视角下西部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3期。

孙久文、周玉龙:《城乡差距、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曾芳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构建与实践理路——基于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困境的解析》,《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