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3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 No.3图书

Report o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No.3:China Model Stood The Test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2008-2010)

SSAPID:101-7672-6592-92
ISBN:978-7-5097-185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它,踏踏实实地研究它,然后对它进行改进和完善。●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试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能够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人民普遍幸福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度构架和治理模式。●中国模式帮助中国战胜了前有未有的危机,引领了全世界的经济复苏,经受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模式正在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作 者: 邹东涛 欧阳日辉
编 辑:高雁;王莉莉;明安书;赵学秀;蔡莎莎;张景增;王玉山;周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稍受影响之后,成功实现“V”形反转。经受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反复地试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能够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人民普遍幸福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度构架和治理模式。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模式的优势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民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模式、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中国以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成功经验与经济实力为基础,扩内需、调结构、重保障,在金融危机中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地位。中国模式要实现可持续性,必须坚持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核,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民生领域,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警惕霸权主义。全球金融危机是被美国楼市泡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周期性调整双重压力下,中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刺激性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加大民生投入,多举措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对遏制经济和信心的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稳定性对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金融危机中各国所受影响以及救助的方式和成效存在很大差异。越南危机凸显了新兴经济体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冰岛危机说明了金融泡沫的产生与银行私有化后金融业盲目地走向国际市场以及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的危害性。后金融危机时代,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韩秀云:《金融危机与我何干》,中信出版社,2009。

[2]王俊峰、钟震、蔡晓谦:《危机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美〕杰姆斯·巴茨、李童、特瑞风·法米万沙拉、格伦·亚戈:《美国次贷危机简顾》,蔡宏志、鞠安深译,《银行家》2009年第2期。

[4]〔美〕杨卫隆:《大崩盘:次贷扭曲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5]〔美〕希勒著《终结次贷危机:直击全球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何正云译,中信出版社,2008。

[6]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和世界》,新星出版社,2009。

[7]林汶奎:《美国金融危机的幕后元凶:揭秘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真相》,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

[8]林汶奎:《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

[9]陈华、张倩:《美国国际集团被政府接管的教训及启示》,《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10]余南平、李享、吴皓伟、梁菁均:《金融危机下中东欧转型模式再评估》,《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3期。

[1]刘尚希、邢丽、施文泼:《2008:财政政策调整与财政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8期。

[2]《货币的数字扩张:2009年货币政策回顾》,2010年3月9日《证券日报》。

[3]Tom Orlik:《两次应对金融危机之比较》,2009年8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

[4]孔令峰:《两次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格局的比较分析与政策启示》,《当代财经》2009年第12期。

[5]谭旭东:《两次金融危机下中国宏观调控比较分析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6]张玉玲:《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瞩目》,2010年1月22日《光明日报》。

[7]欧阳日辉:《我国宏观调控30年的经验和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冯蕾:《2009:彰显宏观调控智慧与艺术》,2010年1月3日《光明日报》。

[9]王丛标:《危机下的宏观调控决策700天》,《协商论坛》2009年第6期。

[10]樊彩跃:《宏观调控须处理好四大关系》,2009年10月27日《中国财经报》。

[11]封文丽:《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12]林兆木:《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13]吴晓灵:《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

[14]郭晶、姚宇静:《世界经济周期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

[15]邹东涛、宋立:《应对危机的国家战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16]张连城:《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17]陈乐一:《当前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对策分析》,《中国流动经济》2009年第2期。

[18]夏斌:《从全球通胀到美国金融危机——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新金融》2009年第4期。

[19]张宪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5期。

[20]陈共、昌忠泽:《全球经济调整中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1]吴亚卓:《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2]李文博:《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3]刘伟、蔡志洲:《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贾康:《进一步优化积极财政政策,服务大局防范风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研究简报》2009年第22期。

[2]贾康、程瑜:《2010年财政政策要点的前瞻性探讨》,《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3]贾康:《2010年财政政策展望》,《上海国资》2010年第1期。

[4]贾康、刘薇:《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5]贾康:《把地方融资平台引向“阳光融资”制度建设轨道》,《经济界》2010年第1期。

[6]贾康:《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研究简报》2010年第10期。

[7]贾康、刘军民:《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11期。

[8]贾康、刘薇:《“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财政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0年第25期。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7]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李荣谦编著《国际货币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朱浩民:《衍生性金融商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彼得·S.罗斯著《商业银行管理》,刘园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冯兴元:《“国进民退”辨析》,2009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3]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4]韩洪刚:《国进民退的非经济后果问策中国十意见领袖》,《时代周报》2010年第68期。

[5]季晓南:《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国进民退的讨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页,http://www.sasac.gov.cn/n1180/n6881559/n6987010/7234618.html。

[6]刘小玄、李双杰:《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3期。

[7]刘小玄、朱克朋:《竞争、企业更替和生产率增长——中国部分制造业的经验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刘迎秋:《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10]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求是》2009年第10期。

[11]沈越:《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12]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3期。

[13]章立凡:《近代以来三场“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财经文摘》2010年第1期。

[14]张宇:《当前关于国有经济的若干争议性问题》,《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1]江小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2]金碚:《中国工业化60年的经验与启示》,《求是》2009年第18期。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4]王小康:《发展低碳经济 践行科学发展》,《求是》2009年第22期。

[5]魏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

[6]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07年第7期。

[7]于立新、江皎:《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8]张其仔、郭朝先、白枚:《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9]张翼:《发改委财政部启动新兴产业创投计划》,2009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10]张蕴岭:《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

[1]宋晓梧、张仲俊、郑定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

[2]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平、华迎放等:《城市贫困群体社会保障政策与措施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

[5]Nicholas Barr,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王胜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上、下),《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5、6期。

[7]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增刊第1期。

[9]华迎放:《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评估》,《经济要参》2007年第64期。

[10]杨宜勇、顾严:《2008~2009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载《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杨宜勇、池振合:《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期。

[12]杨宜勇、池振合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3期。

[13]苏海南:《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

[14]马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求是》2009年第20期。

[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2008年9月26日。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2008年12月20日。

[17]《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2009年1月19日。

[18]《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2009年2月3日。

[19]《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3号),2009年3月3日。

[20]《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3月5日。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2009年3月17日。

[2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2009年5月19日。

[23]《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2009年7月22日。

[24]《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2009年9月1日。

[25]《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 确定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新华网,www.xinhuanet. com,2008年11月9日。

[26]《多部委联合下发意见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9-09/17/content_1419727.html,2009年9月17日。

[1]李伟:《金融危机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考》,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jxdpc.gov.cn/rdzt/jysdy/20091117/091227.htm。

[2]新华社:《盘点2009中国农村消费大市场:金融危机下的“亮丽”成绩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22/content_12689925.htm。

[3]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村消费增幅首超城市》,2009商务形势系列述评之一,商务部网站http://www.moc.gov.cn/zizhan/siju/caiwusi/caijingzixun/jinrongwaihui/200912/t20091231_647996.html。

[1]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2]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安树伟、郁鹏:《“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政策取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5]朱丽萌:《调节区域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魏后凯:《“十一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调整方向》,《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7]李君甫、王选庆:《中国的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6期。

[8]蒋满元:《区域结构演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

[9]范恒山:《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3期。

[10]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浙江经济》2007年第10期。

[1]王子先:《关于外部危机下我国经济模式转型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贸易》2009年第7期。

[2]张燕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贸环境分析》,《中国贸易》2009年第8期。

[1]〔马来西亚〕沈联涛:《十年轮回》,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等:《剑桥美国经济史》(中译本)(第三卷),高德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朱隽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美〕罗伯特·希尔:《非理性繁荣》(第二版),李心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日〕都留重人:《现代日本经济》,马成三译,北京出版社,1980。

[6]〔日〕香西泰:《高速增长的时代》,彭晋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7]〔日〕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曾寅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何德旭、郑联盛:《美国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经济体制比较研究》2009年第3期。

[9]何德旭、郑联盛:《金融危机演进、冲击和政府政策》,《世界经济》2009年第9期。

[10]何帆、张明:《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年第20期。

[11]何帆、郑联盛:《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原因、计划及影响》,《中国金融》2008年第10期。

[12]刘静:《日本解决不良资产的曲折路径》,《经济导刊》2004年第11期。

[13]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宋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日本通商产业省《通商产业政策史》编纂委员会编《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中国《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编译委员会译,第10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15]孙景超、张舒英主编《冷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6]谢世清:《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7]易纲、方星海:《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1期。

[18]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和中国经济》,《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19]Allen,F. and D. Gal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arkets”. Econometrica,2004,72,pp.1023-1061.

[20]Allen,F. and D. Gale. “Financial Contag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1),pp.1-33.

[21]Allen,F. and D. Gale. “Optimal Financial Crisis”.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LIII(4),pp.1245-1284.

[22]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7 and 1998,October 1998.

[23]Bernanke,Ben and Harold James(1991). The Gold Standard,Deflation,and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Great Depress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1991.

[24]Bernanke,B.S. “The Macro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5,27(1),pp.1-28.

[25]Bernanke,B.S.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3),pp.257-76.

[26]Bernanke,B. and Mark Gertler,Simon Gilchrist(1996).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NBER Working paper No.4789.

[27]BIS. “Financial System. Shock Absorber or Amplifier?”. BIS working paper No.257,July 2008.

[28]Chari,V.;Kehoe V,and Patrick J. “Financial Crises as Herds:Overturning the Critiques”. NBER Working Paper 9658,2003.

[29]Dooley,Michael P. 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r(2003).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9971,September 2003.

[30]Eichengreen,B.;Rose,A.K. and Wyplosz,C. “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 NBER Working Papers 5681,1998.

[31]Eichengreen,Barry and Eichard Grossman(1994). Debt Deflation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Two Historical Explora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94.

[32]Fisher,Stanly.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IM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June1998,V35,No.2.pp.1-6.

[33]Friedman,M. and Schwartz.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34]Glodstein,Morri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Causes,Cures and Systemic Implications”,Policy Brief No.55,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

[35]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May 1998.

[36]IMF.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October 2009.

[37]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1999.

[38]Ito,Takatoshi and Tokuo Iwaisako(1995). Explaining Asset Bubbles in Japan,NBER Working Paper 5358,1995.

[39]Kaminsky,G. and Reinhart,C. “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pp.473-500.

[40]Kojima,Kiyoshi,2000. “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origin,theoretical extensions,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 11(4),pp.375-401.

[41]Krugman,P.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pp.311-325.

[42]Krugman,P. “Balance Sheets,the Transfer Problem,and Financial Cris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9,6(4),pp.469-472.

[43]Krugman,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V73,pp.63-78,1994.

[44]Laeven,L. and Valencia,F. “Systemic Banking Crises:A New Database”,IMF Working Paper08/224,2008.

[45]Mendoza,E.G and Terrones,M.E. “An Anatomy of Credit Booms:Evidence from Macro Aggregates and Micro Data”,FED,Discussion Papers No.936,July 2008.

[46]Minsky,H.P.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NBER Working Paper No.74,1992.

[47]Okina,Kunio and Masaaki Shirakawa,Shigenori Shiratsuka(2001). The 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Lessons,Background Paper,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Special Edition)/February 2001,Bank of Japan.

[48]Reinhart,C.M and Rogoff,K.S. “Is the 2007 U.S.Subprime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2),pp.339-344.

[49]Roubini,Nourieland Setser,Brad(2005). “Will the Bretton Woods 2 Regime Unravel Soon?The Risk of a Hard Landing in 2005-2006.” http://ideas.repec.org/a/fip/fedfpr/y2005ifebx13.html.

[50]Stigliz,Joseph(2008). The fruit of hypocrisy,September 16 2008,http://www.guardian.co.uk/.

[51]Wade,Robert.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Global Economy:Causes,Consequences and Cure”,Current History,October 1998,pp.1-15.

[52]Williamson,John. “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in John Williamson,ed,Latin American Adjustment:How Much Has Happened?Chapter 2.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1993.

[1]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巴曙松:《流动性过剩的控制与机遇》,《资本市场》2007年第3期。

[5]本·S.伯南克:《大萧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范小云:《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7]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宫崎义一:《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李宝伟:《现代金融危机的演进与政府干预深化》,《经济学家》2009年第7期。

[11]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翀:《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效应与风险》,人民出版社,2004。

[13]李晓西、和晋予:《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财贸经济》2007年第6期。

[14]理查德·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6]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开放导报》2008年第6期。

[17]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8]刘骏民:《依赖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中国核心经济与核心需求的比较》,《开放导报》2009年第1期。

[19]卢卡斯·门克霍夫等:《金融市场的变迁——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了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1]麦金农:《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六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2]戚文海:《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俄罗斯——消极影响与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导报》2009年第6期。

[23]让·梯诺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唐双宁:《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25]王自力、叶贸:《流动性过剩难题及破解》,《中国金融》2006年第4期。

[26]文富德:《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7]夏斌、陈道富,《中国流动性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2007。

[28]向松祚:《不要玩弄汇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伊藤·诚、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0]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31]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

[32]约翰·伊特维尔、艾斯·泰勒:《全球金融风险监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3]张改燕、嵇飞:《对现行国际汇率制度的再认识》,《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34]张忠军:《金融业务融合与监管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5]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36]朱民:《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7]Bond Stephen R. and Michael P. Devereux,1998,“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Fiscal Studies,9:2,pp.72-80.

[38]Bryan,Cecchtti and Sullivan,2002,“Asset Pri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NBER,Working Paper No.8700.

[39]Charles Bean,2003,“Asset Price,Financial Imbalances and Monetary Policy:Are Inflation Targets Enough?” BIS working paper No.140.

[40]Ben Benanke and Mark Gertler,“Should Central Banks Respond to Movements in Asset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2000.

[41]Cecchetti,Stephen G. Crisis and Response: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DB],NBER working paper 14134,June,2008.

[42]Eichengreen B. 2003,Three Generations of Crises,Three Generations of Crisis Mode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2:pp.1089-1094.

[43]Gary B. Gorton “THE SUBPRIME PANIC”[R]http://www.nber.org/papers/w14398.

[44]Annick Bruggeman,“Can Excess Liquidity Signal an Asset Price Boom”,NBB Working Paper no.117,August,2007.

[45]Rüffer and Stracca,“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 ECB Working Paper no.696,2006.

[46]Bordo,Michael and Anna Schwartz,1996,Why Clash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Goals End in Currency Crises,1797-1994,Open Economics Review,Vol.7.

[47]Buiter,William H.,and Giancarlo Corsetti and Paolo Pesenti,1996,Financial Market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the Lessons of the 92-93 ERM Cri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8]Caramazza,F. and Aziz J.,1998,Fixed or Flexible?Getting the Exchange Rate Right in the 1990s,IMF Economic Issues No.13.

[49]Chari,V.V. and Kehoe,P.J.,1996,Hot Mone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Staff Report 228.

[50]Eichengreen,B.,Rose,A.,and Wyplosz,C.,1996a,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 No.5681,July.

[51]Eichengreen,B.,Rose,A.,and Wyplosz,C.,1996b,Speculative Attacks on Pegged Exchange Rate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Transatlantic Economic Issu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52]Flood,R.P.,and Nancy P. Marion,1997,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Currency Crisis Literature,NBER Working Paper 6380,December 1997.

[53]Flood,R.P.,and Nancy P. Marion,1998,Self-fulfilling Risk Predictions:An Application to Speculative Attacks,Working Paper,Dartmouth College.

[54]Frenkel,J.,and Rose A.,1996,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An Empirical Treatment,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 No.534,Washington: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January.

[55]Kaminsky,G.,Lizondo,S.,and Reinhart,C.,1997,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unpublished:IMF.

[56]Kenneth,W.,1988,Bubbles,Fads and Stock Price Volatility Tests:A Partial E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e 43:pp.639-656.

[57]Krugman,P.,2000 Currency Cris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60637,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London,2000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58]Mathieson,D.J. and Rojas-Suarez,L. Liberalization of the Capital Account—Experience and Issues,IMF Working Papers 103.

[59]Obstfeld,M.,1994,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 43:pp.189-213.

[60]経済対策閣僚会議《安心実現のための緊急総合対策》www5.cao.go.jp/keizail/2008/080829taisaku.pdf。

[61]経済対策閣僚会議《生活対策》www5.cao.go.jp/keizai1/2008/081030taisaku. pdf。

[62]経済対策閣僚会議《生活防衛のための緊急対策》www5.cao.go.jp/keizail/2008/081219taisaku.pdf。

[63]経済対策閣僚会議《生活防衛のための緊急対策》www5.cao.go.jp/keizail/2008/081219taisaku.pdf。

[1]《2009年越南全国人口与住房普查初步结果》,〔越〕《数据与事件》2009年第8期。

[2]保健云:《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3]陈明凡:《越南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比较》,《当代亚太》2005年第7期。

[4]陈英芳:《经济结构转移:现状与问题》,〔越〕《共产主义》2009年第1期。

[5]迟福林等主编《增长与改革——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杜国桑:《怎样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越〕《共产主义》2009年第10期。

[7]范德:《2009年越南证券市场:风暴已过?》,〔越〕《经济与预测》2009年第1期。

[8]范孟强:《初春论经济重构》,〔越〕《经济和预测》2010年第3期。

[9]古小松:《在高通胀中发展——越南2008年形势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纵横》2009年3期。

[10]古小松主编《越南国情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11]古小松主编《越南国情报告(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12]海宁:《2009~2010年越南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越〕《工业》2010年第1期。

[13]黄文派:《在越南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越〕《经济与预测》2009年第24期。

[14]蒋玉山:《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的经济学:以越南为例》,《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4期。

[15]兰玉:《3月30日,股市上涨到500点》,〔越〕《经济时报》2010年3月30日。

[16]黎海云:《2009年越南的FDI及2010年展望》,〔越〕《共产主义》2010年第5期。

[17]黎清海:《胡志明市同全国一起遏制经济衰退,使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越〕《共产主义》2010年第3期。

[18]李景治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刘光庆:《2009年贸易进出口回顾及2010年展望》,〔越〕《经济和预测》2010年第3期。

[20]梅方:《总理:越南三大国企有可能股份化》,〔越〕《经济时报》2010年3月19日。

[21]明光:《2008年经济社会:困难及前景》,〔越〕《经济与预测》2009年第1期。

[22]欧国峰:《赶超者越南》,《经济》2005年第11期。

[23]皮军:《国际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政策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24]皮军:《中越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5]阮大来:《金融危机中的越南银行及未来的任务》,〔越〕《经济与预测》2010年第3期。

[26]苏辉诺:《全球金融危机与越南面临的问题》,〔越〕《共产主义》2010年第1期。

[27]吴端咏、裴必胜:《关于改革2011~2020年越南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越〕《经济与预测》2009年第1期。

[28]武鸿福:《刺激需求稳定宏观经济的几项措施》,〔越〕《共产主义》2009年第8期。

[29]武鸿福:《全球金融危机对越南FDI及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共产主义》2008年第24期。

[30]于蕾:《越南模式能否承载全球化之重?》,《社会观察》2008年第8期。

[31]重德:《2010年越南证券市场充满信心》,〔越〕《经济与预测》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