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4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0~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FINANCIAL CENTERS DEVELOPMENT(2010~2011) EVALUATION ON THE FINANCIAL COMPETITIVE STENGTH OF CHINA'S FINANCIAL CENTER CITIES

SSAPID:101-7653-9838-50
ISBN:978-7-5097-272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和基础设施支持力三大主因素,对全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比较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实力和相关因子的得分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聚类排序。

相关信息

丛书名:金融蓝皮书
作 者: 王力 黄育华
编 辑:赵学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多元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趋势(代序)

 主编简介

 BⅠ 总报告:发展综述

  B.1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综述

   一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金融危机助推金融中心全球格局变化

     1.欧美金融中心仍占主导地位

     2.欧美金融中心相对地位开始发生转变

     3.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中心迅速崛起

    (二)新兴市场国家加快本国金融中心建设

    (三)许多国家都拥有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

    (四)国际货币体系将面临重大结构调整

     1.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不会改变,但其地位将会弱化

     2.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3.国际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监管多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

    (五)各主要经济体之间更加注重金融合作

    (六)国际金融组织不断加强协同性监管

   二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1.建设金融中心将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2.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建设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

     3.建设金融中心是我国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4.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全球金融危机助推中国的金融中心发展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2.人民币开始发挥国际支付清算功能

     3.全球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助推金融中心发展

    (三)贸易发展为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五)中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

    (六)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全球排名不断前移

   三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二)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

    (三)目标定位日益明确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五)金融功能区建设粗具规模

   四 中国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全球金融中心格局正发生重大转变

    (二)中国综合金融实力正面临全面提升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更需要金融中心支持

    (四)国际形势更需要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推金融中心发展

    (六)中国需要从经济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

    (七)区域经济振兴需要金融中心超前发展

   五 中国金融中心发展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一)资源整合与无序竞争的关系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三)金融中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四)金融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五)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的关系

    (六)金融人才与产业聚集的关系

    (七)金融业发展与区域金融中心的关系

 BⅡ 分报告:市长论坛

  B.2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市长论金融中心建设

   一 香港: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一)吉林:打造金融中心是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涵

     1.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首都金融业科学健康发展

     3.推动首都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沈鸿:“十二五”北京金融业要打造七大中心

   三 上海:2020年基本建成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一)韩正: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

    (二)韩正:建设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1.民生金融

     2.区域金融

     3.科技金融

     4.低碳金融

     5.开放金融

    (三)刘明康:上海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

    (四)项俊波:要努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四 深圳:努力建设全球性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一)陈应春:把深圳建成基金之都和财富管理中心

    (二)肖金成: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建全球性金融中心

   五 广州:建设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黄华华:要加快建设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

    (二)邬毅敏:2012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初见雏形

    (三)张广宁:落实规划纲要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四)朱小丹: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是国家方略

    (五)周建军:广州金融中心定位“八大中心”

   六 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黄奇帆:加快推进内陆金融中心建设

    (二)黄奇帆:用10年时间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三)黄奇帆:构建以结算为主体的内陆金融中心

    (四)黄奇帆:打造长江上游的区域金融中心

    (五)黄奇帆:重庆金融中心建设正在稳健推进

   七 天津:建设中国北方的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八 成都:打造建设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一)葛红林: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要走特色之路

    (二)葛红林:成渝应共建中国金融第四极

    (三)市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九 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夏德仁:举全市之力加快大连金融中心建设

    (二)戴玉林:提升大连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

    (三)肖盛峰:绘就大连“十二五”金融中心发展蓝图

   十 沈阳:以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

    (一)顾春明:加快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二)李英杰:积极打造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

     1.完成《沈阳金融街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

     2.构建“四大发展轴”金融功能核心区

    (三)陈海波:加快推进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十一 武汉: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中部金融中心

    (一)阮成发:要全力打造武汉区域金融中心

    (二)赵斌:武汉已初步显现中部金融中心雏形

    (三)谢众:打造武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十二 杭州:打造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蔡奇:将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二)蔡奇:积极推动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十三 济南:打造黄河中下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王以才:打造济南区域金融中心是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张宗祥:率团考察学习深穗金融商务区建设

    (三)省发改委:大力支持济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四)省金融办:加快推进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十四 郑州: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王文超:郑州应成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二)朱焕然:将郑州打造成“东方芝加哥”

    (三)张树忠:郑州金融中心将成为中原经济的“发动机”

    (四)高树印:郑州金融中心应列入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

    (五)李国民:要加强金融中心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十五 南京: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蒋宏坤:南京将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二)杨中南:南京要建设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季建业: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

    (四)沈健:打造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五)洪银兴:金融中心建设应以经济流量为标准

   十六 西安:打造中国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黄海清:打造中国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

    (二)黄海清:加快构建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黄海清:建设金融中心是国家对西安的新定位

    (四)董军:西安金融中心建设雏形初步形成

   十七 昆明:建设泛亚金融中心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

    (一)刘光溪:建设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

    (二)刘光溪:昆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迎来“加速跑”

    (三)刘光溪:建设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

   十八 厦门:努力打造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刘赐贵:厦门争取成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二)于伟国:推进厦门“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三)专家建言:加快推进厦门两岸金融服务中心发展

    (四)霍德明:厦门可试点两岸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十九 福州:建设海峡西岸的离岸金融中心

    (一)郑松岩:率先建设海峡西岸离岸金融中心

    (二)苏增添:“十二五”重点展开榕台合作

   二十 合肥:建设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孙金龙:将合肥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吴存荣:建设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十一 南昌:努力打造中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余欣荣:南昌打造中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胡宪:将南昌打造成为现代区域金融中心

   二十二 苏州:努力打造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

    (一)王荣:把苏州建成功能性金融中心

    (二)朱厚志:打造与上海互补的区域功能金融中心

   二十三 青岛: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金融中心

    (一)秦敏:金融业一直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秦敏: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金融中心

    (三)秦敏:建设青岛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

    (四)秦敏:加快打造青岛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十四 南宁:构建北部湾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文海兴:打造北部湾区域性金融中心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软环境”

     2.加快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硬环境”

     3.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期货交易

     4.促进企业改革、改制,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二十五 哈尔滨:努力建设东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1.哈尔滨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建设哈尔滨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

    2.哈尔滨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哈尔滨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

    4.哈尔滨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机构集聚战略

    2.市场发展战略

    3.资源整合战略

    4.金融创新战略

    5.金融街建设战略

    6.环境优化战略

   二十六 长春: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创新城市

   二十七 兰州:建设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陈宝生: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冯健身:把兰州打造成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十八 长沙:把长沙建设成中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谢建辉:把长沙建成中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谭仲池:把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沙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领头工程来抓

   二十九 宁波: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副中心

    (一)毛光烈:融入上海,共建金融中心

     1.建设上海“两个中心”是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共同使命,宁波应主动分担共建上海“两个中心”更多的责任

     2.宁波主动参与共建上海“两个中心”,是推动转型发展和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互利之策、双赢之举

     3.宁波参与共建上海“两个中心”的合作构想

    (二)毛光烈:力争初步建成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使金融业成为宁波的重要支柱产业

     1.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2.创新丰富金融业务与产品体系

     3.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5.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三十 石家庄:力争建设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

    (一)孙瑞彬:加快建设金融中心,促进经济发展

    (二)石家庄金融办:力争将省会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十一 乌鲁木齐:构建面向中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吉尔拉—衣沙木丁:将乌鲁木齐构建成为面向中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郭新明:乌鲁木齐具备建设中亚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条件

 BⅢ 分报告:发展实践

  B.3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实践

   一 香港

   二 上海

    (一)金融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一

    (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三)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四)金融业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五)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

    (六)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

   三 北京

    (一)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迅速

    (三)要素市场不断丰富

    (四)各金融功能区发展较快

   四 天津

   五 深圳

   六 广州

   七 南宁

   八 厦门

   九 福州

   十 杭州

   十一 南京

   十二 合肥

   十三 南昌

   十四 济南

   十五 青岛

   十六 沈阳

   十七 哈尔滨

   十八 长春

   十九 大连

   二十 西安

   二十一 乌鲁木齐

   二十二 兰州

   二十三 武汉

   二十四 长沙

   二十五 郑州

   二十六 成都

   二十七 重庆

   二十八 宁波

   二十九 昆明

   三十 石家庄

   三十一 苏州

 BⅣ 分报告:综合评价

  B.4 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

   一 对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二 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

    (一)解释功能

    (二)评价功能

    (三)预测功能

   三 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可行性原则

    (三)可比性原则

    (四)层次性原则

    (五)相关性原则

    (六)启发性原则

   四 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

    (一)目标层

    (二)准则层

    (三)因素层

    (四)指标层

   五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子

    (一)金融发展度

     1. 金融规模

     2.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政策监管

     4.资金集散

    (二)经济持续力

     1.经济实力

     2.经济结构

    (三)基础设施支持力

     1.区位交通

     2.信息通信

     3.科技创新

     4.生态环境

     5.文化支持

   六 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1.建立树状层次结构模型

     2.确立思维判断定量化的标度

     3.构造判断矩阵

     4.权重计算

     5.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主成分分析法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4.计算主成分载荷

   七 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基本原理

     1.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2.数据平移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的值在此指标中所占有的比重

     4.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6.计算权重系数

     7.计算各个样本城市的综合得分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以金融规模进行实例计算

     1. 30个金融中心城市金融规模的标准化数据

     2.数据平移

     3.计算金融规模各指标的熵值、差异系数、权重系数

     4.计算30个金融中心城市金融规模得分

    (四)计算金融发展度三级指标得分

    (五)计算30个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发展度得分

    (六)计算30个金融中心城市经济持续力及三级指标得分

    (七)计算30个金融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支持力及三级指标得分

    (八)计算30个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序聚类

    (九)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评价

     1.国家级金融中心

     2.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3.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B.5 参考文献

 中国皮书网

 金融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金融信息畅通、资金流动自由、金融功能齐全的城市或地区。金融中心大多以经济中心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拥有资金融通和聚散的网络体系,是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经济为基础而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枢纽,是一国(地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也是该国或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自发产生了对金融业更多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不一样。这种不均衡必然带来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需要国家、地区和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为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各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实践的考察,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盲目无序竞争。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对于金融业重要性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国内一些经济中心城市陆续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和目标。众所周知,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即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其金融中心建设主要采取的是政府推动模式。通过回顾金融中心城市市长关于对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相关论述,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城市推动金融中心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定位。对金融中心城市进行全面客观评价,除进行定性分析外,还有必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本报告通过建立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和基础设施支持力三大指标体系,对大陆30个提出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客观比较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实力和相关因子等得分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各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聚类排序。

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2010),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UK,London.

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

3.Raines Philip,Cluster development and policy,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2.

4.Kindleberge.C.P.,“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Princeto,1974.

5.中国证监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

6.中国保监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

7.中国银监会: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index.jsp。

8.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9.国际清算银行网站:http://www.bis.org/。

10.国际金融协会网站:http://www.iif.com/。

11.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

12.金融中心评价网:http://www.cfci.org.cn/。

1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4.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15.搜狐网:http://www.sohu.com/。

16.香港金融管理局网:http://www.info.gov.hk/hkma/。

17.香港政府统计处网:http://www.censtatd.gov.hk/。

1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9.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0.《北京市2010年统计公报》。

21.《上海市2010年统计公报》。

22.《天津市2010年统计公报》。

23.《深圳市2010年统计公报》。

24.《重庆市2010年统计公报》。

25.《武汉市2010年统计公报》。

26.《济南市2010年统计公报》。

27.《南京市2010年统计公报》。

28.《成都市2010年统计公报》。

29.《西安市2010年统计公报》。

30.《大连市2010年统计公报》。

31.《广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32.《沈阳市2010年统计公报》。

33.《厦门市2010年统计公报》。

34.《青岛市2010年统计公报》。

35.《郑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36.《长沙市2010年统计公报》。

37.《南宁市2010年统计公报》。

38.《杭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39.《宁波市2010年统计公报》。

40.《长春市2009年统计公报》。

41.《福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42.《石家庄市2010年统计公报》。

43.《昆明市2010年统计公报》。

44.《哈尔滨市2010年统计公报》。

45.《兰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46.《南昌市2010年统计公报》。

47.《合肥市2010年统计公报》。

48.《乌鲁木齐市2010年统计公报》。

49.《苏州市2010年统计公报》。

50.唐旭:《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城市金融论坛》1996年第7期。

51.李成勋:《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出版社,1997。

52.饶余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现状和展望》,《发展研究》1997年第4期。

53.王晖:《泰国和香港金融动荡成因之比较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2期。

54.张雁翎:《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比较与探析》,《上海经济》1998年第3期。

55.徐志钢、钱钢:《香港金融制度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

56.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57.游碧蓉:《透视国际金融中心的百年变迁》,《亚太经济》2001年第2期。

58.李豫:《借鉴新加坡经验,尽快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59.施晓苏:《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当代财经》2001年第11期。

60.黄繁华:《90年代度量贸易开放度的新方法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

61.楮伟:《中国金融竞争力的IMD指标初评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62.肖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战略选择》,《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6期。

63.崔满红、冯虹同:《区域金融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4.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5.尤安山:《沪港金融比较与合作前景——迈向21世纪的沪港金融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66.刘涛:《银行业的国际化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上海综合经济》,2003。

67.秦凤鸣:《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角逐》,《上海金融》,2003。

68.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9.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70.许统生、黄彦:《我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71.胡智:《金融开放理论研究评述》,《理论导刊》2003年第6期。

72.王新文、吕洪涛:《构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分析、评价与创新》,《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3.中国博士后特华工作站:《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第21期。

74.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5.夏建伟、陈理飞:《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和金融国际化问题》,《经济与管理》 2004年第3期。

76.刘伟、潘宏胜:《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测度和比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

77.金雪军、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模糊曲线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78.王仁祥、孙亚超:《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2期。

79.冯德边、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财贸研究》2004年第1期。

80.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商业》2004年第8期。

81.麦挺、徐思嘉:《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四大难题》,《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82.贾俐贞:《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83.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84.黄泽民:《浅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与条件》,《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第1期。

85.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86.秦淑娟:《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其实》,《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87.范从来、林涛:《构建南京区域经济中心的战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88.赵延河、齐兰:《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内在关联性》,《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89.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2期。

90.奚玉芹、金永红:《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对上海的启示》,《上海投资》2006年第2期。

91.王益锋:《谈谈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与趋势》,《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11期。

92.赵兰英:《中国对外开放度指数的构建与测度》,《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1期。

93.黄瑞芬、宋晓萌、唐爱朋:《从层次角度论京沪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济金融观察》2006年第11期。

94.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展望》,《上海金融》2006年第11期。

95.黄解宇、杨再斌:《金融聚集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6.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中国金融》2006年第21期。

97.张亚欣、鞠轶:《对构建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思考》,《经济纵横》2006年第16期。

98.李俊辰:《伦敦金融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9.高长春:《战略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0.项俊波:《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1.薛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和“理论衰落”》,《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02.华民、曹宏成:《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03.闫彦明:《金融市场功能与金融中心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04.随庶:《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新西部》2007年第2期。

105.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106.黎平海:《建设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相应条件论》,《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4期。

107.李嘉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108.杨咸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09.夏斌:《中国诸多城市争做金融中心的怪相需要思考》,2008。

110.王力:《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11.邱兆祥:《上海和香港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2008年3月17日《金融时报》。

112.赵海鹰:《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经济金融观察》2008年第4期。

11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8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2008。

11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分析小组:《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15.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116.薛波、杨小军、彭晗蓉:《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17.李扬、张涛:《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8~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18.张启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浙江金融》2009年第1期。

119.王朝阳、刘东民:《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上海金融》2009 年第2期。

120.张建森等:《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21.樊纲:《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报告(第一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22.合肥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调研组:《关于合肥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9。

123.王元龙:《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与实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9期。

124.饶翠华、张玮倩:《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与上市地点选择分析》,《投资研究》2009年第12期。

125.李光荣:《中国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6.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10。

127.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报告》。

128.北京统计信息网:进度数据,2010。

129.史蒂芬·柯恩:《危机后的全球金融中心》,《金融评论》2010年第4期。

130.刘桂芳、钟韵:《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研究》,《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第4期。

131.天大研究院课题组:《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9期。

132.天大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战略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1期。

133.殷剑峰:《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评论》2011年第1期。

134.慕丽杰、武岩:《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选择和层次发展战略》,《金融前沿》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