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禾、吴小平:《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管理世界》2002年第9期。
[2]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浙江学刊》2000年第1期。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美〕D.A.科特等:《玻璃天花板的影响》,《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7]谭琳:《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与社会推动:基于中国现实的讨论》,《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
[8]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10]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1]许叶萍、石秀印:《在“社会”上贡献,于“市场”中受损——女性就业悖论及其破解》,《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2]杨婉莹:《妇权会到社会性别平等委员会的转变:一个国家女性主义的比较观点分析》,(台湾)《政治科学论丛》2003年第21期。
[13]〔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岳世平:《关于女性就业歧视的界定及其消除》,《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15]Corner,Lorraine,
[16]Elisabeth,Croll,
[17]Harriet Evans,
[1]陈月新:《欧盟国家妇女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妇女就业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
[2]关凤利、孟宪生:《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女性就业影响研究述评》,《财经科学》2006年第11期。
[3]蒋永萍:《重建妇女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4]孔静珣:《美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
[6]李树茁、马库斯·费尔德曼、朱楚珠:《中国农村妇女就业与生育行为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
[7]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8]孙良媛、李琴、林相森:《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村妇女就业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基础的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9]孙晓梅:《90年代城市妇女就业研究热点综述》,《中国妇女报》1997年1月23日。
[10]王歌雅:《性别排挤与平等追求的博弈——以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与男性家庭责任意识为视角》,《北方法学》2011年第6期。
[11]王继承、王辉:《就业质量是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1月14日。
[12]王思梅、胡新颖:《城市妇女就业动机与生育期间的就业意愿》,《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
[13]王晓焰:《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就业地位边缘化的成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14]杨静:《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女性就业特征与影响(1870~1920)》,《史学集刊》2012年第4期。
[15]尹小平、赵儒煜:《高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
[16]张丽霞:《试论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保护》,《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柴英、徐燕萍、谭再琼:《宁波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分析》,《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年第4期。
[2]陈鹏:《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3]单艺斌:《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4]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5]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
[6]丁娟、李文:《关于妇女社会地位认知与态度基本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7]杜芳琴:《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8]高雪玉:《浙江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状况的比较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
[9]郭秀云:《女性就业对平等地位获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侯慧丽:《市场转型时期农村迁移女性的职业地位获得——对五城市流动人口移民社区的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1期。
[1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转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12]蒋永萍、和建花等:《认识和诠释新时期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13]蒋永萍:《中国性别平等状况及性别平等政策推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PPT),2011。
[14]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林志斌:《性别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7]陆林、钱钟:《从女性就业难论当代妇女地位的提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到市场》,载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2。
[20]全国妇联妇女地位调查课题组:《妇女地位:进步还是倒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
[2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22]全国妇联女性高层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课题组:《科技领域女性高层人才成长状况与发展对策——基于五省市定性调查研究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5期。
[23]孙戎:《妇女地位变迁研究的理论思路》,《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4期。
[24]王宇英:《当代中国女性问题述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25]魏颖:《弘扬时代精神,凝聚妇女力量,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而努力奋斗——在杭州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3年6月9日。
[26]吴帆:《我国妇女发展状况评估——基于家庭领域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社会》2007年第3期。
[27]武友政:《我国妇女就业政策的结构及其扩展》,《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8]杨华:《战后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9]叶文振主编《女性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0]游钧:《2008~2009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1]浙江省妇联、浙江省妇女研究会编《走向现代化的浙江妇女》,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32]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33]Dixon,Butch B.,
[34]Mason,Karen,O.,“The Status of Women: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
[1]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艾佳、王毅达:《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陈斯祁:《女性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9期。
[4]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提前返乡流动人口调查报告》,《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5]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郝冉:《我国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何明洁:《性别化年龄与女性农民工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4期。
[8]贺金莲:《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透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李楠、宋俊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与价值诉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0]鹿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性别视角分析——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及战略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邵建平、范雯:《甘肃女性就业关键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2]石智雷、徐映梅:《城乡女性就业流动性及其决定机制》,《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13]苏英姿:《女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偏差及自我心理调适》,《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4]王晓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15]徐芾、吕伶、胡晨、华桦:《下岗再就业妇女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分析》,《江苏卫生保健》2007年第1期。
[16]许光伟:《唯物史观开放结构的政治经济学解读》,《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17]杨云彦、石智雷:《家庭禀赋对农民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5期。
[18]郑晓明:《“择业能力”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9]Acharya,Meena and Lynn Bennett,“Women and the Subsistence Sector:Economic Participation and Household Decision Making in Nepal”,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1983,No.526.
[20]Aly,Y.H.and Quisi,I.A.,“Determinants of Wome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Kuwait:A Logit Analyses”,
[21]Bruce,Judith and Daisy Dwyerx,
[22]Desai Sonalde and Devaki Jain,“Maternal Employment and Changes in the Family Dynamics:The Social Context of Women’s Work in Rural South India”,
[23]Malik et al.,“Determinants of Women Time Allocation in Selected Districts of Rural Pakista”,
[24]Mon,Myat,“Determinants of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Burma:A Empirical Analysis of Socio-Economic Survey Data”,
[25]Tienda,Marta and Jennifer Glass,“Household Structure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Black,Hispanic,and White Mothers”,
[1]鲍威:《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曹星:《大学毕业生去向和求职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7。
[3]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5期。
[4]陈钧浩:《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陈瑞武、曲铁华:《日本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和职业指导现状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6]陈兆华、李恒庆、吴怡龙:《管窥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0期。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8]范元伟、郑继国、吴常虹:《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因素分析——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证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9]房国忠、黎彩眉:《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10]郝国蕊、张会敏、江华峰:《对性别收入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西北人口》2007年第1期。
[1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5。
[12]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3]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4]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刘婷婷:《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产生与再生产——基于“建构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期。
[16]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2。
[17]潘锦堂:《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8]潘锦堂:《性别人力资本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9]潘锦堂:《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20]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应用心理学》1999年第1期。
[2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4]史静寰:《走进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5]孙长缨主编《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6]佟新、梁萌:《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6年第12期。
[27]汪海波:《2001年:“十五”计划开局良好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年第1期。
[28]王萌:《美国、日本、德国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政府作为的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9]王天夫、赖扬恩、李博柏:《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0]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31]武毅英、杨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1期。
[32]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3]席勇、唐先斌、李志学:《杭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调查与相关扶持政策的实施》,《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10期。
[34]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35]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6]徐向飞:《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23期。
[37]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措施》,《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2003。
[38]〔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9]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40]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1]张丹丹:《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42]Bell,“Book and Berkeley”,
[43]Harvey L.,Locke W.,& Morey A.,
[44]Hilton J.L.,Hippel W.,“Stereotypes”,
[45]Morley L.,“Producing New Workers:Quality,E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46]OECD,“Career Guidance and Public Policy”,Paris:OECD,2004.
[1]蔡红蓓:《创业拼盘——女性VS男性》,《科技创业》2002年第6期。
[2]陈燕妮:《近10年国外女性创业研究回顾》,《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
[3]费涓洪:《女性创业动因浅析——上海30位私营企业女性业主的个案调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4]胡怀敏:《不同创业动机下的女性创业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5]胡怀敏、肖建忠:《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女性创业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李成彦、王重鸣、蒋强:《性别角色认定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以女性创业者为例》,《心理科学》2012年第5期。
[7]李琳琳:《优化哈尔滨市女性创业环境研究》,《商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8]罗东霞、关培兰、曾伏娥:《女性特质与创业发展绩效分析》,《商业研究》2009年第11期。
[9]罗建河:《中外女性创业特性的比较与女大学生创业》,《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8期。
[10]莫寰、黄小军、杨建锋:《女性创业动机的演化博弈模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11]任远、陈琰:《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1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3]史清琪:《我国妇女创业和女企业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14]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
[15]王华锋、李生校:《国外女性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与发展趋势》,《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16]谢雅萍、周芳:《女性创业特征及其促进策略——基于福建省女性创业者的实证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7]湛军、张占平:《全球妇女创业现状概述与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8]祝延霞、刘渐和、陈忠卫:《创业环境对女性创业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科技与管理》2009年第4期。
[19]Be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In Sutton,R.I.,Staw,B.M.(eds.),
[20]Buttner,E.H.,“Female Business Owners:How Far have They Come”,
[21]Caputo R. and Dolinsky A.,“Women’s Choice to Pursue Self-employment:The Role of Financial and Human Capital of Household Members”,
[22]Coleman S.,“Access to Capital and Terms of Credit: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 Owned Small Businesses”,
[23]De Martino,R.,Barbato,R.,Jacques,P.H.,“Exploring the Career/Achievement and Personal Life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Nonentrepreneurs:The Impact of Sex and Dependents”,
[24]Fagenson E.,Marcus E.,“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Owners:Women’s Evaluation”,
[25]Kolvereid L.,Shane S. and Westhead P.,“Is It Equally Difficult for Female Entrepreneurs to Start Businesses in All Countries”,
[26]Morris,
[27]Robichaud Y.,Egbert M. & Roger A.,“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28]Shane S.,
[29]Steven Balkin,
[30]Zhan Jun,D.Deschoolmeester,
[1]胡怀敏、肖建忠:《不同创业动机下的女性创业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2]胡怀敏、朱雪忠:《我国女性创业特点: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莫寰、黄小军、杨建锋:《女性创业动机的演化博弈模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4]史清琪:《2009中国女企业家发展报告——走出危机 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地质出版社,2009。
[5]童亮、陈劲:《女企业家的创业动机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Acs,Z.J.,D.B.Audretsch and D.S.Evans,
[7]Brush,C.G.,“Research on Women Business Owners:Past Trends,A New Perspective Future Directions”,
[8]Buttner,H.and Moore,D.,“Women’s Organizational Exodus to Entrepreneurs Self-reported Motivations and Correlates with Success”,
[9]De Freitas,G.,
[10]Douglas,E.J.,Fitzsimmons,J.R.,“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towards Individual vs.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AANZ 2005 Conference,Armidale,N.S.W.,September 2005.
[11]Fuller-Love,N.,Lim,I.and Akehurst,G.,“Guest Editorial:Female and Ethnic Minority Entrepreneurship”,
[12]Greene,P.G.,Hart,M.M.,Gatewood,E.J.,Brush,G.C.& Carter,N.M.,“Women Entrepreneurs:Moving Front and Center: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2003.
[13]Gundry,L.K.& Ben-Yoseph M.,“Women Entrepreneurship in Romania,Poland,and the US:Cultural and Family Influences on Strategy and Growth”,
[14]Hanifa Itani,“United Arab Emirates Female Entrepreneurs:Motivations and Frustrations”,
[15]Hisrich,R.D.and Brush,C.G.,
[16]Hofstede,G.,Noorderhaven,N.G.,Wennekers,A.R.M.,Uhlaner,L.,Wildeman,R.E.,“Culture’s Role in Entrepreneurship:Self-employment out of Dissatisfaction”,In J.Ulijn and T.Brown(eds.),
[17]John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8]Kavitha,R.,Anantharaman,R.N.& Sharmila,J.,“Motiv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A Comparison between Malaysian Women Entrepreneurs and Women Non-entrepreneurs”,
[19]Kuratko,D.F.,J.S.,Hornsby,and D.W.,Naffziger,“An Examination of Owners’ Goals in Sustaining Entrepreneurship”,
[20]Maslow,A.,
[21]Orban M.,“Women Business Owners in France:The Issue of Financing Discrimination”,
[22]Robichaud Y.,McGraw,E.& Roger,A.,“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Motivation”,
[23]Sarri,K.and Trihopoulou,A.,“Female Entrepreneu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A Review of the Greek Situation”,
[24]Scott,C.E.,“Why More Women are Becoming Entrepreneurs”,
[25]S?renVentegodt,Joav Merrick,Niels J?rgen Andersen,“Quality of Life Theory Ⅲ,Maslow Revisited”,
[26]Stevenson,L.,“Against All Odds:The Entrepreneurship of Women”,
[27]“Women’s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Ten Years Partnering for Women’s Entrep-reneurship:Suppoting Job Creation and Economic Empowerment”,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12.
[1]史清琪:《2009中国女企业家发展报告——走出危机 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地质出版社,2009。
[2]Ajzen,I.,“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3]Ajzen,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4]A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5]Allport,G.W.,“Attitudes”,In Murchison,C.(eds.),
[6]Athayde,R.,“Measuring Enterprise Potential in Young People”,
[7]De Noble,A.,Jung,D.& Ehlrich,S.,“Entrepreneurial Self-effcacy: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
[8]Fishbein,M.and Ajzen,I.,
[9]Fitzsimmons,J.R.,Douglas,E.J.,“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in India,China,Thailand and Australia”,
[10]Greene,P.G.,Hart,M.M.,Gatewood,E.J.,Brush,G.C.& Carter,N.M.,“Women Entrepreneurs:Moving Front and Center: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Coleman White Paper Series,2003.
[11]McCline,R.L.,Bhat,S.and Baj,P.,“Opportunity Recognition: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pon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12]Phillip,P.H.,Wong,P.K.,Wang,C.,“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Beliefs,Attitudes and Background”,
[13]Reza Mohammad kazemi,SiroosMadandar,“Dentify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of Athlete & Non-athlete University Students”,
[14]Robinson,P.B.,Stimpson,D.V.,Huefner,J.C.& Hunt,H.K.,“An Attitude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15]Shanea,S.,Edwin,A.L.and Collins,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16]Shaver,K.G.,
[17]Zaidatol Akmaliah,Lope Pihie and AfsanehBagheri,“Mala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nd Entrepreneurial Effcacy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of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