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7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hanghai (2019)

SSAPID:101-7650-9392-29
ISBN:978-7-5201-421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上海正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本书以“上海环保四十年:迈向生态之城”为主题,梳理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环境状况的发展变化,分为总报告、回顾篇、比较篇、展望篇及附录,全面分析了上海资源环境变迁,并为今后更加完善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周冯琦 胡静
编 辑:郑庆寰;柯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基本子库

 Contents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法律声明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环境保护发展进程回顾与展望

   一 环境保护演进与城市发展

    (一)环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三)环境保护演进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

   二 上海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回顾

    (一)重点污染源治理阶段:1978~1990年

    (二)污染物总量削减阶段:1991~2010年

    (三)环境质量改善阶段:2011~2017年

    (四)迈向绿色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三 上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一)评价框架和评价方法

     1.评价框架

     2.评价方法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1.环境与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分析

     2.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分析

   四 上海环保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上海环保领域发展不充分问题

     1.城市生态功能需进一步增强

     2.城市环境质量有待充分改善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二)上海环保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1.近郊区是大气降尘的主要分布区

     2.近郊接合部是黑臭河道主要分布区

     3.生态空间供需空间分布不平衡

   五 新时代上海推进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绿色理念,注意将经济优势向生态优势转化

    (二)扩大环保主体,促进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

    (三)丰富环保方式,提高环保智慧化发展水平

    (四)增加治理对象,加强环境污染物协同治理

    (五)拓展环保范围,推进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

 Ⅱ 回顾篇

  B.2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回顾

   一 点源治理和制度建设阶段(1979~1999年)

    (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时代背景

     1.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促进上海推动环保政策制定与实施

     2.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上海城市环境问题逐步显现

     3.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引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阶段特征

     1.上海市地方环保法规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2.综合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环境保护规划逐渐建立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促进环境管理水平提升

     4.环境管理组织建设、手段建设、制度建设协同推进

   二 综合治理和整体推进阶段(2000~2012年)

    (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时代背景

     1.城市功能内涵产生新的变革

     2.上海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3.环境矛盾呈现复杂性、综合性

    (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阶段特征

     1.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2.环境治理政策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

     3.生态环境法规规章更加完善、多元

     4.滚动推进生态补偿工作

     5.生态示范创建成绩斐然

     6.崇明生态岛成为探索发展中国家区域转型发展的良好范例

     7.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三 深化治理和以人为本阶段(2013~2018年)

    (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时代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

     2.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愿景

     3.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突出短板

    (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阶段特征

     1.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2.实现排污收费制度向环境保护税转型

     3.环保督察制度推动环境问题解决

     4.城市生态环境政策更加关注民生福祉

     5.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基本形成

     6.积极发挥龙头城市地位推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协作

     7.环保国际合作交流助推上海城市竞争力提升

   四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推进实施多规合一

    (二)强化环保督察制度落实,完善环保督查法治保障

    (三)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长效机制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和多元参与

  B.3 上海环境治理发展历程回顾

   一 上海市环境保护阶段分析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二)第二阶段(1991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

   二 环境保护主要成效分析

    (一)持续高强度环保投入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2.电厂和锅炉污染治理情况

     3.固废处理处置能力建设情况

    (三)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

    (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三 攻坚克难,有针对性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

    (一)工业区综合整治成效突出

     1.桃浦、吴淞工业区整治

      (1)桃浦工业区

      (2)吴淞工业区

     2.吴泾工业区整治

     3.南大工业地块综合整治

     4.金山地区综合整治

    (二)苏州河的“复活”

    (三)打造世界级崇明生态岛建设

   四 结论

  B.4 上海环保市场发展40年回顾与趋势对策分析

   一 上海环保市场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一)传统节能环保产业:从萌芽到初具规模(1978~1990年)

     1.社会经济特征

     2.能源与环境压力

     3.单纯产品生产的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最初的环保市场

    (二)环保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培育困难重重(1991~2000年)

     1.社会经济特征

     2.能源与环境压力

     3.本地市场空间局限与建设滞后,环保产业发展缓慢

    (三)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环保市场超常规发展(2001~2010年)

     1.社会经济特征

     2.能源与环境压力

     3.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环境服务逐渐成为环保市场新主角

    (四)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和绿色金融创新:市场可持续发展(2011~2020年)

     1.社会经济特征

     2.能源与环境压力

     3.市场化机制和绿色金融服务助力环保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 新时代上海环保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环保法规执行与市场监管不严,环保市场需求不足

    (二)在公共环保市场供给方面,政府环保投入相对不足

    (三)环保市场缺少龙头企业,小、微环保企业融资难

    (四)环保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三 全球环保市场发展趋势与国际经验

    (一)美国环保市场培育经验

    (二)德国环保市场培育经验

    (三)日本环保市场培育经验

   四 新时代上海环保市场发展趋势与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大部制改革要求下整合、明确政府环保管理职能

    (二)发挥环保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完善环保标准体系

    (三)推进环保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环保市场绩效

    (四)倡导公众参与绿色消费,激发本地环保市场需求

  B.5 上海城市生态空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一 生态空间的发展是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响应

   二 上海市生态空间发展历程

    (一)酝酿探索阶段:1978~1990年

    (二)规模扩张阶段:1991~2005年

    (三)结构优化阶段:2006~2017年

    (四)功能提升阶段:2018年以来

   三 上海市生态空间面临挑战

    (一)生态空间建设管理的制度不全

    (二)生态空间供给需求的分布不均

    (三)生态空间规模增长的潜力有限

   四 世界城市生态空间发展趋势

    (一)生态空间管理注重法制引导

    (二)生态空间建设注重科技支撑

    (三)生态空间形态注重贴近自然

    (四)生态空间功能注重多元融合

   五 上海生态空间管控机制优化措施

    (一)制度保障: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1.不断完善生态空间管理法规体系

     2.构建生态空间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和市场机制

    (二)空间融合:多种类型和功能的融合

     1.推进生态空间与耕地资源的融合发展

     2.推进生态空间多元功能的融合发展

    (三)扩大规模:多渠道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四)结构优化:优化生态空间的组成要素

    (五)绩效管理: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绩效管理

  B.6 上海参与区域环境合作历程回顾

   一 上海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历程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历程回顾

     1.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框架性合作模式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对话性合作模式

     3.提升阶段——21世纪战略性合作模式

    (二)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历程回顾

     1.经济合作发展框架下的区域环保协作萌芽期(2002~2007年)

     2.以世博会保障为契机的区域环保协作启动期(2008~2013年)

     3.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区域环保协作发展期(2014年至今)

    (三)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环保协作机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二 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机制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 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施推进机制有待深化

    (二)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充分

    (三)跨界环境管理仍显薄弱

    (四)顶层规划设计还需对接

   四 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实施推进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加快完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三)推动建立区域联合监管常态化机制

    (四)深化流域协作机制

    (五)加快推动区域政策标准协同

    (六)强化区域顶层规划设计融合

    (七)加强上海引领示范作用

  B.7 上海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历程回顾及建议

   一 上海产业绿色转型的历程回顾

    (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工业布局优化

    (三)工业集中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四)工业节能减排

   二 上海产业绿色转型的效果

    (一)产业发展与能源环境脱钩

    (二)产业绿色转型为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贡献

    (三)产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 国际产业绿色转型的趋势

    (一)产业绿色转型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

    (二)降低生产的资源环境强度是实现工业可持续目标的关键

    (三)循环经济再发现成为全球性的前沿论题

    (四)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是绿色转型最重要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

   四 上海产业绿色转型的建议

    (一)以系统思维统领产业绿色转型

    (二)探索提升能源效率的新模式

    (三)与国际先进制造模式接轨

    (四)促进环境技术创新

 Ⅲ 比较篇

  B.8 全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一 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背景

   二 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国际比较

    (一)伦敦

     1.环境公害治理阶段(1950~1970年)

     2.工业污染治理阶段(1971~1990年)

     3.环境标准建设阶段(1991~2000年)

     4.低碳城市建设阶段(2001~2011年)

     5.智慧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二)纽约

     1.环境公害治理阶段(1950~1970年)

     2.生态环境推进阶段(1971~2000年)

     3.低碳城市建设阶段(2001~2010年)

     4.弹性城市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三)东京

     1.环境公害治理阶段(1950~1975年)

     2.综合环境治理阶段(1976~2000年)

     3.低碳城市建设阶段(2001~2013年)

     4.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三 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

    (一)政府

    (二)市场

    (三)多元主体

   四 全球城市环境治理对上海城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加强政府宏观战略引导

    (三)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建设

    (四)发挥第三方的积极作用

    (五)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契机促进城市环境治理

  B.9 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引言

   一 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比较分析

    (一)全球城市的环境政策与法规演进脉络

     1.纽约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定及其经济社会背景

     2.伦敦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定及其经济社会背景

     3.东京都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定及其经济社会背景

     4.巴黎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定及其经济社会背景

    (二)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的国际比较

     1.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的共同之处

     2.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的不同之处

   二 上海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与法规发展沿革

    (一)城市功能转型、环保法制建设起步阶段(1978~1990年)

    (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环保法制建设发展阶段(1991~2000年)

    (三)从“四个中心”建设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环保法制建设成熟阶段(2001年至今)

   三 全球城市环境政策与法规对上海的启示

    (一)政策与法规的指导思想:绿色宜居及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相适应

    (三)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执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

    (四)政策与法规的制度保障:构建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

  B.10 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一 全球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全球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

     1.纽约

      (1)发展历程

      (2)建设管理现状

     2.伦敦

      (1)发展历程

      (2)建设管理现状

     3.东京

      (1)发展历程

      (2)建设管理现状

    (二)全球城市生态城市的比较

     1.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之处

      (1)多部门共同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2)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3)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长效性和强制性

     2.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别

      (1)纽约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2)伦敦主要通过分区管理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3)东京注重区域协同转型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二 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1.经济发展先于环境保护

     2.蔓延式低密度城市规划带来的环境问题

     3.早期治理缺乏整体规划

    (二)上海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生态城市建设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2.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应用与推广

     3.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参与不足

     4.城市管理与旧城区改造的精细化管理不足

     5.卫星城与主城区缺乏高效、多层次的交通体系

     6.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有待提升

   三 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1.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2.重视生态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以综合土地利用与绿色交通为规划重点

     4.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5.积极传播生态理念,鼓励公众参与

    (二)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2.构建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3.重视创新驱动生态城市转型发展

     4.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5.通过建立完善的督察、奖励机制,调动第三方参与的积极性

     6.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及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协同治理

  B.11 全球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一 国外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经验

    (二)以能源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低碳发展经验

    (三)以交通体系转型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四)以生态空间建设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经验

   二 上海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

    (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三 国外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一)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能源交通效率提升是破解环境经济矛盾的重点

    (三)空间布局优化是形成环境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

    (四)政策制度创新是推动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

   四 推进上海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措施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二)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健全完善低碳交通体系

    (四)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Ⅳ 展望篇

  B.12 上海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一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二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体系

   三 上海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一)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上海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四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构成特征与发展目标

    (一)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二)生态环境治理主体

    (三)生态环境治理方式

     1.生态环境监管网络综合建设

     2.法律法规建设

     3.依托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4.多维合作

    (四)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考核

   五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六 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共性途径

    (二)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特性途径

  B.13 上海推进污染防治的路径探讨

   一 前言

   二 生态之城建设需求和发展形势分析

    (一)生态之城定位及内涵

     1.生态之城目标定位

     2.生态之城具体设想

    (二)生态环境保护趋势分析

     1.国际层面

     2.国家层面

     3.全市层面

   三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层面

     1.复合型环境问题突出

     2.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风险

     3.生态服务功能不足

    (二)保护措施和管理层面

     1.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边际效益不断降低

     2.污染治理精细化管控仍需提高

     3.多层次污染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四 上海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及路径建议

    (一)水环境保护

     1.有机推进城市面源污水治理

     2.继续深化流域协同防治体系

    (二)大气环境保护

     1.全面促进节能低碳发展

     2.逐步推进固定源、流动源、面源污染治理升级

    (三)生态系统保护

  B.14 上海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研究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演进与现状

    (一)垃圾处置被动应对阶段(1978~1998年)

    (二)迎世博处置能力提升阶段(1999~2010年)

    (三)垃圾减量与资源化持续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1.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

     2.持续对循环经济予以经济激励

   二 上海促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经验与不足

    (一)前端:“经济激励+社区治理”取得一定成功

     1.善用经济激励机制

     2.以社区治理机制动员民众投身环保

    (二)后端:兴建不同种类垃圾资源化与处置设施

    (三)前后端衔接:分类投放规则与分类处理设施不匹配

   三 上海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未来展望

    (一)建立更有效经济激励机制

    (二)指导居民根据后端处理技术进行分类

    (三)依靠社区治理强化制度能力

     1.基于社区治理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思路

     2.以社区为平台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整合

  B.15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构建研究

   一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落地亟须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生态保护红线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二)上海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下一步关键是严守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本保障是管理制度建设

   二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

    (一)上海生态保护红线总体空间格局

    (二)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分布情况

    (三)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实施保障

   三 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临着多维度的管控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管控制度日益严格

    (二)政策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相关目标要求

    (三)管理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全周期管控要求

    (四)上海生态保护红线面临陆海统筹管控要求

   四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四位一体”管控制度体系设计

    (一)监测监察常态化管控

    (二)行政许可精细化管控

    (三)法律法规强制化管控

    (四)社会公众多元化管控

   五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策机制探讨

    (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

    (二)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

    (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四)建立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五)推动干部离任审计追责制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七)创新地方环保机构独立履职

    (八)加强信息公开及宣传教育

 Ⅴ 附录

  B.16 上海市资源环境年度指标

   (一)环保投入

   (二)大气环境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

   (四)固体废弃物

   (五)能源

   (六)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比较

 序言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改革开放40年是上海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40年,也是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不断优化的40年。在历史新起点上,上海正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新的历史方位对城市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系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总结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演变规律及阶段特征,对研判上海未来环境与发展演进方向、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从各时期上海环保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环保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8~1990年的重点污染源治理阶段,该时期上海首先开展重污染点源治理、重污染行业治理、重污染区域整治,并奠定了上海现代环保工作的框架。二是1991~2010年的污染物总量削减阶段,该时期上海以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排放强度,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2011~2017年的环境质量改善阶段,该时期上海在过去对单项污染物治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大气、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特征,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环保协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四是2018年以来的迈向绿色发展阶段,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更加注重推进各领域绿色转型发展,上海环保工作开始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上海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随着城市定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变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报告构建了上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协调发展度模型对1991年以来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来看,1996年上海环境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才达到0.644,在此之前环境保护尚未得到有效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处于失调状态。1996年之后,上海环境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不断上升,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达到第一个峰值,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关系。总体上“十一五”以来,上海环境与经济之间发展演化一致程度较高。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来看,上海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从1991年的0.059上升至2017年的0.939,反映了两者基本上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城市环境与经济系统已处在一个高水平协调发展阶段。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加强城市环保工作需要两个方面的协同推进:一是纵向上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二是横向上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虽然上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国际顶级水平以及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上海环保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亟待破解。如城市生态功能需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有待充分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人口和产业向近郊区转移、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城郊接合部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生态空间供需也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问题。面对环保领域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海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优化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一是强化绿色理念,注重将经济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实现源头治理、绿色发展,实现生产活动从“污染”到“无染”,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转向生态环境优先。二是扩大环保主体,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环保科研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发挥环保专家、技术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支撑作用,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参与程度。三是丰富环保方式,提高环保智慧化发展水平,改变环境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的交互方式,改变管理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交互方式,提高交互效率。四是增加治理对象,推进环保向防治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并重方向转变,整合大气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治理。五是拓展环保范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推进区域环保联动进一步升级,推进区域环保协同立法,推进区域环保产业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

曹峰:《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数值分析》,《经济问题》2015年第9期。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王俭、韩婧男、胡成、王蕾、刘钧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模型及应用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S2期。

王淑佳、任亮、孔伟:《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8年第10期。

杨玉珍:《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郁建兴、黄亮:《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

陈兆忠、陈谦:《加快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上海综合经济》1998年第5期。

程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境治理协作重点研究》,载周冯琦、汤庆和、任文伟主编《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窦勇、孙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情况分析与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12期。

高永善、尤家宜:《上海地区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初步探索》,《环境科学研究》1989年第6期。

顾永伯、高奇倬、邓文剑、赵关良、李继跃、杨信生、胡蔚成:《上海环境保护年的成就——对1994年上海市进入全国城考前10名的回顾》,《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第8期。

韩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上海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长效推进机制》,《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第1期。

李金贵:《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秘籍”》,《地球》2014年第6期。

陆福宽:《上海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第1期。

陆福宽:《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海环境保护二十年回顾》,《上海环境科学》1992年第8期。

吕淑萍:《上海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新成就》,《上海环境科学》1998年第4期。

倪天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90年代上海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第1期。

《上海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上海环境发展规划》,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上海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上海生态保护》,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尚勇敏:《绿色·创新·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尚勇敏:《建设卓越的城市生态品质:理论基础与上海行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沈永林:《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1期。

史占中、高汝熹:《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上海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上海经济》1998年第2期。

宋静:《对新时期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不确定未来中的战略与治理》,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赵仁泉:《环保法在上海实施的回顾与展望》,《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第8期。

环保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出现持续空气重污染过程》,《环境与发展》2015年第6期。

环境保护部:《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环境保护》2008年第15期。

刘家欣、喻文熙:《产业转型下的环境思路——上海市闵行区环境保护的探索和实践》,《环境经济》2009年第Z1期。

陆福宽:《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海环境保护二十年回顾》,《上海环境科学》1992年第8期。

吕淑萍:《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环保产业》1998年第2期。

吴健:《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吴健、黄沈发、王敏、胡冬雯、吴建强、唐浩:《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第9期。

吴健、胡冬雯、王敏、黄宇驰、吴建强、唐浩:《上海人口变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4期。

徐祖信:《2004年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暨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04年11月24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年第7期。

徐祖信:《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突破》,载徐祖信主编《上海环境年鉴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朱石清、朱锡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经验和启迪》,载张仲礼、王泠一主编《2006~2007年: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曹莉萍:《市场主体、绩效分配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改革》2017年第10期。

贾宁、丁士能:《日本、韩国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中国环境管理》2014年第6期。

刘晨晓:《中美环保产业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

栾贵勤、欧东旭、陈文巧:《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科技与经济》2013年第6期。

欧东旭、陈文巧:《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7期。

苏春光:《上海环保支柱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上海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王金南:《把握好生态环境治理的窗口期》,《中国环境报》2018年5月28日,第3版。

杨丽、付伟:《国外环保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启示》,《中国环保产业》2018年第10期。

周冯琦、毛翔宇:《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市场需求”》,《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诸大建、戴星翼:《超常规发展上海的环境产业》,《上海改革》2002年第4期。

王甫园、王开泳、陈田:《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2期。

许恩珠、李莉、陈辉:《立体绿化助力高密度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上海立体绿化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研究与思考》,《中国园林》2018年第1期。

徐毅、彭震伟:《1980~2010年上海城市生态空间演进及动力机制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1期。

杨博、郑思俊、李晓策:《生态空间承载城市未来发展宏图——以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及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园林》2017年第9期。

干春晖等:《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 卷六·产业升级》,格致出版社,2018。

蒋以任:《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上海环境保护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环境保护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杨公朴:《上海工业发展报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杨公朴、夏大慰:《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五十年历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周振华、熊月之、张广生、朱金海、周国平:《上海:城市嬗变及展望·中卷——中国城市的上海(1979~2009)》,格致出版社,2010。

曹莉萍、周冯琦:《纽约弹性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生态学报》2018年第1期。

陈海秋:《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2期。

邓集文:《试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兴起》,《东南学术》2012年第3期。

刘召峰、周冯琦:《全球城市之东京的环境战略转型的经验与借鉴》,《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第6期。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王林梅:《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学术论坛》2013年第9期。

杨亚男:《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启示》,《商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31期。

〔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周振华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不确定未来中的战略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周冯琦、程进、嵇欣等:《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比较研究》,上海社科科学院出版社,2016。

Richard G.Smith,“Beyond the Global City Concept and Myth of ‘Command an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8(2014).

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Enabling Economic Intermediation and Bearing Its Costs,” City & Community 15(2016).

崔成、牛建国:《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中国科技投资》2010年第11期。

黄迎春、杨伯钢、张飞舟:《世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对北京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6期。

胡剑波、任亚运:《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其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刘召峰、周冯琦:《全球城市之东京的环境战略转型的经验与借鉴》,《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第6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题组:《上海未来30年生态城市建设愿景目标及其实施路径》,《科学发展》2015年第10期。

孙群英、曹玉昆:《基于可拓关联度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1期。

王妍、欧国立:《典型国家城市低碳交通政策解析及对我国的启示》,《生态经济》2018第8期。

张文博、宋彦、邓玲、田敏:《美国城市规划从概念到行动的务实演进——以生态城市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18年第4期。

张益纲、朴英爱:《日本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与启示》,《经济问题》2016年第7期。

周冯琦、程进、嵇欣等:《全球城市环境战略转型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Authority G.L.,“The London Plan:Implementation Plan,” https://www.london. gov.uk/sites/default/files/LP-Implementation-Plan-Jan2013.pdf.

郇庆治、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李臻:《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5期。

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孙荣、张旭:《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云端思维》,《情报科学》2017年第7期。

田章琪、杨斌、椋埏淪:《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建构》,《环境保护》2018年第12期。

王芳、黄军:《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体系及多维转型》,《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余伟、陈强:《“波特假说”20年——环境规制与创新、竞争力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5年第5期。

张萍:《冲突与合作:长江经济带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周冯琦、尚勇敏:《上海对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研究》,《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李挚萍:《20世纪政府环境管制的三个演进时代》,《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题组:《上海未来30年生态城市建设愿景目标及其实施路径》,《科学发展》2015年第10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肖林:《未来30年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和能源战略》,《科学发展》2015年第10期。

戴星翼:《循环的动力》,载张锦高主编《资源环境经济学进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沈永林:《上海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导向研究》,载张仲礼、王泠一主编《2006~2007年: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