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23

北洋时期的基层司法图书

The Local Judicial System 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

SSAPID:101-7635-0723-15
ISBN:978-7-5097-4763-6
DOI:
ISSN:
关键词:

基层司法 北洋时期

[内容简介] 北洋时期,多种因素影响着司法与行政的分离。大部分地区的诉讼规模不大;结案率较高、案件标的小,表明案件可能并不复杂而且容易审理;地方厅刑事案件的上诉率并不高,而且各县上诉案件数量也不是特别多,说明当事人多倾向于接受原判决与决定。故司法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收回法权作为一种外在的诱因对中国法制改良的推动力并不够强大。从清末筹建府厅州县城治各级审判厅到许世英推行司法计划,甚至到1920年代实施“添设厅监分年筹备计划”,法政毕业生在数量都难以满足筹设审判厅所需。中央财政无能力负责筹集司法经费,只好由地方执行,并仰仗司法收入以补充司法经费之不足,司法对行政的依赖加强。以上因素在司法制度变迁的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组合,并对司法制度变迁产生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唐仕春
编 辑:宋荣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自序

 绪论

  绪论

   一 问题意识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三 基本思路

   四 主要内容

   五 概念与术语

   六 基本史料

 第一编 司法制度之变迁

  第一章 清末民初筹设基层司法机关方案之流变

   一 清末急进之策

   二 清末变通之方

   三 民初稳健手段

   小结

  第二章 审检所制度的昙花一现

   一 县衙门的设官分职改革

    1.清末分科治事

    2.民初的分科治事

    3.派充帮审员的地方性实践

   二 审检所制度的出台

   三 审检所制度的推行与裁撤

    1.审检所制度的推行

    2.审检所制度中的权力配置

    3.审检所的裁撤

   小结

  第三章 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演进

   一 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出台

   二 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推行

   三 县知事与承审员审理案件权限

   小结

  第四章 1914年审判厅大裁并的源流、过程与原委

   一 分散的裁厅交涉与行动

   二 梁启超与裁撤审判厅

   三 裁厅通电与《各省设厅办法六条》

   四 政治会议期间的裁厅与设厅讨论

    1.裁厅原因之讨论

    2.裁并方案之讨论

   小结

  第五章 1916年县司法制度改革的重启

   一 全国司法会议的召开

   二 对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检讨

   三 对县司法制度的新构想

   小结

  第六章 1920年前后收回法权与基层司法制度改革

   一 巴黎和会与1919年的添设厅监分年筹备计划

   二 华盛顿会议与1921年开始的中国法制改良

    1.改善法院设施

    2.中国法权讨论会进行司法考察

    3.筹设县司法公署

    4.调查法权委员会对中国法律和司法的考察

   小结

 第二编 司法制度之运行

  第七章 基层司法机关的规模与分布

   一 新式审判机关的规模

    1.初级审判厅的规模

    2.地方厅及分厅的规模

    3.地方分庭的规模

    4.省级司法机关附设地方庭的规模

   二 审检所、司法公署与县知事兼理司法衙门的规模

    1.审检所的规模

    2.司法公署的规模

    3.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衙门

   三 基层司法机关的分布

   小结

  第八章 基层司法机关的人员与经费

   一 司法人员的职掌、人数及来源

    1.司法人员的职掌

    2.司法人员的人数

    3.司法人员的来源

   二 司法经费的分配

   小结

  第九章 政治分立与司法统一

   一 司法部对各省司法人员的任免奖惩

   二 司法部对各省诉讼的督饬

   三 大理院对各省案件的审理

   四 司法系统的维持与断裂

   小结

  第十章 司法经费的筹措

   一 地方行政机关筹措司法经费

   二 以司法收入补助司法经费制度的出台

    1.清末司法收入国有化

    2.北洋时期司法收入作为特别会计

   三 各县司法经费的来源与支取

    1.司法经费的来源

    2.司法经费的支取

   四 各县的司法收入

    1.司法收入的结构

    2.司法收入的留解

   小结

  第十一章 司法人才的供需

   一 普设法院所需司法人员数目

   二 法政毕业生数目

    1.清末法政毕业生数

    2.北洋时期法政毕业生数目

   三 所需司法人员与法政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小结

 第三编 诉讼之量化分析

  第十二章 基层诉讼的规模、效率及结案方式

   一 清代基层诉讼规模的推算与评估

   二 北洋时期基层诉讼的规模

   三 北洋时期基层诉讼中的结案率

   四 北洋时期基层诉讼中的结案方式

   小结

   附表

  第十三章 基层诉讼的类别

   一 案件的民刑构成

   二 刑事案件的罪名类别

   三 民事案件的类别

    1.民事案件的类别

    2.民事案件之标的

   小结

   附表

  第十四章 基层诉讼中的上诉与覆判

   一 基层诉讼中的上诉率

    1.顺义县的上诉率

    2.全国地方厅的上诉率

   二 上诉案件之结果

    (一)民事上诉案件之结果

     1.民事控告案件之结果

     2.民事抗告案件之结果

    (二)刑事上诉案件之结果

     1.刑事控告案件之结果

     2.刑事抗告案件之结果

   三 覆判案件之结果

   小结

   附表

  结论

 表目录

 图目录

破坏与重建的轮回里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司法与行政应不应分立、能不能分立、如何分立成了一个始终挥之不去,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一次次叩击着国人的心弦,至今绵延不绝。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观察法学问题,沿着时间坐标展开画卷,全方位呈现北洋时期基层司法制度的变迁、推行和运作。无意填补空白,却着力于史事重建,从时间、空间到结构,从规划、实施到运作,勾勒北洋基层司法的基本框架。司法源于社会,其命运常常并非由其本身来决定,而为社会因素所左右。司法独立理念、共和观念、收回法权、政治分立、司法经费、司法人才、诉讼状况等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推动或制约司法与行政的分立。

顺义县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档案顺序号3、80、124、184、190、212、227、228、242、243、244、245、246、247、311、317、351、368、379、382、458、459、460、464、570、599

《大清法规大全》

《大清光绪新法令》

《法部奏定直省提法司署及审判厅划一经费简章(附表9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奉天高等审判所、承德地方审判所民事案件》,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

《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教育)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清史稿·职官三》卷116,中华书局,1977

《调查法权委员会报告书》,法律评论社,1926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法权讨论委员会编《考查司法记》,北京日报馆,1924

樊增祥:《樊山政书》,《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编《湖北县政概况》(1934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

江靖编注,汤志钧、马铭德校订《梁启超致江庸书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局,1934

教育部编《教育部行政纪要》,1916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

京师警察厅编《京师警察厅法律汇纂》(总务类),撷华印书局,1915

蓝鼎元:《鹿洲公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梁章钜:《退庵随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潘懋元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钱祥保:《谤书》,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阮本焱:《求牧刍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汪辉祖:《学治说赘》,《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54~5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汪庆祺编、李启成点校《各省审判厅判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德润:《拙庵公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学部总务司编《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四年

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

学部总务司编《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三年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张我观:《覆瓮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张之洞存各处来电》光绪二十七年十月(12月),甲182~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司法公报》(北洋)

《政府公报》(北洋)

《中央司法会议报告录》,司法部,1913

《司法会议议决案附司法会议纪实》(1916年),《司法公报》第71、72期

《政治会议速记录》(19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政治会议议决案》(19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司法部总务厅第五科编《中华民国三年第一次民事统计年报》至《中华民国十二年第十次民事统计年报》,共10册,1917~1924年

司法部总务厅第五科编《中华民国三年第一次刑事统计年报》至《中华民国十二年第十次刑事统计年报》,共10册,1917~1924年

山西省长公署统计处编印《山西省第一次政治统计·司法之部》至《山西省第六次政治统计·司法之部》,共6册,1920~1925年

山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山西省第七次政治统计·司法之部》至《山西省第九次政治统计·司法之部》,共2册,1928~1929年

山西省长公署统计处编印《山西省第一次政治统计·总务之部》,1922年6月

山西省长公署统计处编印《山西省第二次政治统计·总务之部》,1924年5月

浙江高等审判、检察厅编辑处编《浙江司法年鉴》(民国十一、十二年度),1924

浙江高等审判、检察厅编辑处编《浙江司法年鉴》(民国十三年度),1925

民国(1913年)《大赍县志》、民国(1915年)《呼兰府志》、民国(1915年)《宽甸县志略》、民国(1915年)《重修蒙城县志书》、民国(1916年)《昌图县志》、民国(1916年)《盐山新志》、民国(1917年)《临江县志》、民国(1917年)《铁岭县志》、民国(1917年)《长乐县志》、民国(1919年)《建宁县志》、民国(1919年)《隆化县志》、民国(1919年)《望奎县志》、民国(1919年)《政和县志》、民国(1920年)《拜泉县志》、民国(1920年)《赤溪县志》、民国(1920年)《复县志略》、民国(1920年)《六合县续志稿》、民国(1920年)《龙岩县志》、民国(1920年)《沛县志》、民国(1920年)《绥化县志》、民国(1921年)《宝山续县志》、民国(1921年)《凤城县志》、民国(1921年)《宿松县志》、民国(1921年)《续修巨野县志》、民国(1921年)《庄河县志》、民国(1922年)《三续高邮州志》、民国(1922年)《文安县志》、民国(1923年)《慈利县志》、民国(1923年)《德清县志》、民国(1923年)《平潭县志》、民国(1924年)《昌化县志》、民国(1924年)《集宁县志》、民国(1924年)《宁安县志》、民国(1925年)《太和县志》、民国(1925年)《兴京县志》、民国(1926年)《双城县志》、民国(1926年)《泗阳县志》、民国(1926年)《新民县志》、民国(1926年)《阳信县志》、民国(1927年)《合河政纪》、民国(1927年)《辉南县志》、民国(1927年)《农安县志》、民国(1927年)《通化县志》、民国(1927年)《兴城县志》、民国(1927年)《镇东县志》、民国(1928年)《北镇县志》、民国(1928年)《房山县志》、民国(1928年)《桦川县志》、民国(1928年)《连山县志》、民国(1928年)《辽阳县志》、民国(1928年)《沙县志》、民国(1928年)《岫岩县志》、民国(1929年)《安图县志》、民国(1929年)《怀德县志》、民国(1929年)《建瓯县志》、民国(1929年)《建阳县志》、民国(1929年)《锦西县志》、民国(1929年)《绥中县志》、民国(1929年)《桐梓县志》、民国(1929年)《威县志》、民国(1929年)《霞浦县志》、民国(1929年)《新绛县志》、民国(1929年)《翼城县志》、民国(1930年)《抚松县志》、民国(1930年)《盖平县志》、民国(1930年)《呼兰县志》、民国(1930年)《桓仁县志》、民国(1930年)《辽中县志》、民国(1930年)《寿昌县志》、民国(1930年)《遂安县志》、民国(1930年)《义县志》、民国(1931年)《大田县志》、民国(1931年)《东丰县志》、民国(1931年)《辑安县志》、民国(1931年)《开原县志》、民国(1931年)《乐昌县志》、民国(1931年)《满城县志略》、民国(1931年)《青县志》、民国(1931年)《确山县志》、民国(1931年)《太谷县志》、民国(1931年)《元氏县志》、民国(1932年)《景县志》、民国(1932年)《孟县志》、民国(1932年)《南皮县志》、民国(1932年)《汝城县志》、民国(1932年)《新修阌乡志》、民国(1933年)《北镇县志》、民国(1933年)《沧县志》、民国(1933年)《昌黎县志》、民国(1933年)《高邑县志》、民国(1933年)《开平县志》、民国(1933年)《齐河县志》、民国(1933年)《沁源县志》、民国(1933年)《铁岭县续志》、民国(1934年)《济阳县志》、民国(1934年)《阜宁县新志》、民国(1934年)《冠县志》、民国(1934年)《济阳县志》、民国(1934年)《梨树县志》、民国(1934年)《平谷县志》、民国(1934年)《通许县新志》、民国(1934年)《完县新志》、民国(1934年)《望都县志》、民国(1935年)《德平县续志》、民国(1935年)《浮山县志》、民国(1935年)《高密县志》、民国(1935年)《贵县志》、民国(1935年)《莱阳县志》、民国(1935年)《临江县志》、民国(1935年)《罗定县志》、民国(1935年)《齐东县志》、民国(1935年)《续修广饶县志》、民国(1935年)《沾化县志》、民国(1935年)《重修和顺县志》、民国(1936年)《川沙县志》、民国(1936年)《儋县志》、民国(1936年)《馆陶县志》、民国(1936年)《来宾县志》、民国(1936年)《南宫县志》、民国(1936年)《宁国县志》、民国(1936年)《陕县志》、民国(1936年)《商河县志》、民国(1936年)《寿光县志》、民国(1936年)《无极县志》、民国(1936年)《香河县志》、民国(1936年)《阳武县志》、民国(1936年)《正阳县志》、民国(1937年)《海城县志》、民国(1937年)《海龙县志》、民国(1937年)《清远县志》、民国(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民国(1938年)《麻江县志》、民国(1938年)《西丰县志》、民国(1938年)《阳山县志》、民国(1940年)《分宜县志》、民国(1940年)《开阳县志稿》、民国(1940年)《宜春县志》、民国(1941年)《崇安县新志》、民国(1942年)《古田县志》、民国(1942年)《泰宁县志》、民国(1943年)《大埔县志》、民国(1943年)《临泽县志》、民国(1944年)《洛川县志》、民国(1944年)《续修兴化县志》、民国(1944年)《宜川县志》、民国(1948年)《兴义县志》、民国(钞本)《抚顺县志》、民国(钞本)《嫩江县志》、民国(钞本)《青冈县志》、民国(钞本)《庆城县志》、民国(钞本)《汤原县志略》、民国(油印本)《宾县县志》、民国(油印本)《扶余县志》、民国(油印本)《讷河县志》、民国(油印本)《双山县志》、民国《顺义县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重印)、宣统(1911年)《西安县志略》、汪楫宝《民国司法志》(正中书局,1959)

《江苏司法汇报》,1912年

《近代史资料》第76期,1989年

《政治官报》,1909年

《东方杂志》,1906~1927年

《吉林司法官报》,1911年

《申报》,1914~1922年

《中华法学杂志》,1936~1937年

《京话日报》,1914年

曾宪义、范忠信:《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曾宪义、郑定:《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陈同:《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上海世纪出版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田建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8

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1929~1949年鄂东民事诉讼案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公丕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韩涛:《晚清大理院:中国最早的最高法院》,法律出版社,2012

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胡旭晟:《解释性的法史学: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为侧重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胡永恒:《陕甘宁边区的民事法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黄源盛:《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台北,黄若乔出版,元照总经销,2007

黄源盛:《民初大理院与裁判》,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1

黄源盛:《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台湾政治大学,2000

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黄宗智:《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

李超:《清末民初的审判独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李春雷:《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6卷,中华书局,2011

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李在全:《法治与党治:国民党政权的司法党化(1923~194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里赞:《晚清州县诉讼中的审断问题:侧重四川南部县的实践》,法律出版社,2010

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刘昕杰:《民法典如何实现:民国新繁县司法实践中的权利与习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倪正茂主编《法史思辨——2002年中国法史年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4

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欧阳湘:《近代中国法院普设研究——以广东为个案的历史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

邱志红:《现代律师的生成与境遇:以民国时期北京律师群体为中心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王亚新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宋玲:《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孙慧敏:《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国律师(1912~193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汤能松:《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律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陶希圣:《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货出版社,1972

汪朝光:《民国的初建》,《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0

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吴永明:《理念、制度与实践:中国司法现代化变革研究(1912~1928)》,法律出版社,2005

徐家力:《中华民国律师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

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易江波:《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聚焦于汉口码头的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中华书局,1934

余明侠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俞江:《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张国福编《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7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

张晋藩:《中国百年法制大事纵览》,法律出版社,2001

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革命》,吉林出版集团,2007

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

张晓蓓:《冕宁清代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法律出版社,1998

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滋賀秀三:『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創文社、1984

滋賀秀三:『続·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創文社、2009

Xiaoqun Xu,Trial of Modernity:Judici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1901-193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毕连芳:《北洋政府时期法官群体的物质待遇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曾友豪:《法权委员会与收回治外法权问题》,《东方杂志》第23卷7号,1926年

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研究世纪回眸》,《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陈亚平:《<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与清末修律辨析》,《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戴炎辉:《清代之司法制度》,载《台湾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司法编》,1972

邓建鹏:《清代州县讼案的裁判方式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邓建鹏:《清代州县讼案和基层的司法运作——以黄岩诉讼档案为研究中心》,《法治研究》2007年第5期

邓建鹏:《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高汉成:《晚清法律改革动因再探——以张之洞与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关系为视角》,《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郭志祥:《民初法官素养论略》,《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郭志祥:《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春、夏季号

胡震:《民初司法发展的制度性环境——以司法官考试制度为例的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胡震:《民国前期(1912~1936)司法官考试的模型设计》,《法学》2005年第12期

胡震:《南北分裂时期之广州大理院(1919~1925)》,《中外法学》2006年第3期

黄燕群:《民国时期“兼理司法制度”组织形式演变探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江庸:《五十年来中国之法制》,《最近之五十年——申报五十周年纪念(1872~1922)》,上海申报馆,1922

蒋秋明:《国民政府基层司法建设述论》,《学海》2006年第6期

居正:《二十五年来司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华法学杂志》新编第1卷第2号,1936年10月

康黎:《1922~1923年北洋政府京外司法考察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李峻:《论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独立》,《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

李力:《危机、挑战、出路:“边缘化”困境下的中国法制史学——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要对象》,《法制史研究》2005年第8期

李启成:《领事裁判权与晚清司法改革之肇端》,《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

李启成:《司法讲习所考——中国近代司法官培训》,《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启成:《治外法权与中国司法近代化之关系——调查法权委员会个案研究》,《现代法学》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李在全:《1914~1915年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与博弈》,《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里赞:《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方法、材料和细节——以清代州县审断问题研究为例注释》,《法学》2009年第3期

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中国文化》2003年第19、20期合刊

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中外法学》1997年第3期

刘广安:《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刘海年、马小红:《五十年来的中国法制史研究》,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

刘昕杰:《“中国法的历史”还是“西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刘昕杰:《政治选择与实践回应:民国县级行政兼理司法制度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罗文幹:《法院编制改良刍议》,《法学丛刊》第1卷第3号,1930年5月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

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5年第8期,1908年;第6年第7期,1909年;第7年第1期,1910年

欧阳湘:《对民国前期新式法院数量的核实》,《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5期

欧阳湘:《新编政法志中的近代法制史料评述》,《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3期

饶鑫贤:《二十世纪之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及其发展蠡测》,《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阮毅成:《行政与司法的关系》,《中华法学杂志》新编第1卷第4号,1937年2月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唐启华:《清末民初中国对“海牙保和会”之参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3期,2005年5月

王宠惠:《二十五年来中国之司法》,《中华法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36年

王志强:《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以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吴燕:《理想与现实: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吴燕:《论民初“兼理司法”制度的社会背景》,《求索》2004年第9期

夏锦文、秦策:《民国时期司法独立的矛盾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徐忠明:《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徐忠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回归本土?》,《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徐忠明:《中国法制改革认知取向的考述与评析》,《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严景耀:《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社会学界》第2卷,1928年6月

杨天宏:《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基于法权会议所作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杨天宏:《民国时期司法职员的薪俸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尹伟琴:《论民国时期基层法院判决依据的多样性——以浙江龙泉祭田纠纷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俞江:《司法储才馆初考》,《清华法学》第4辑,2004年5月

张镜予:《北京司法部犯罪统计的分析》,《社会学界》第2卷,1928年6月

张勤:《清末民初奉天省的司法变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张仁善:《论司法官的生活待遇与品行操守——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例》,《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

张仁善:《略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经费的筹划管理对司法改革的影响》,《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张仁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级司法体制改革及其流弊》,《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张生:《民初大理院审判独立的制度与实践》,《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张生:《民国初期的大理院:最高司法机关兼行民事立法职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张玉法:《民国初年山东省的司法改革》,《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朱浤源:《社会犯罪与治安维护》,《中华民国史社会志》,台北“国史馆”,1999

朱浤源:《我国司法现代化的个案研究——广西司法的初期现代化(1907~1931)》,《科际整合学报》1991年第1期

诸克聪:《论法部奏地方审判厅检察分厅员额并其预算经费》,《吉林司法官报》第1期,1911年

诸克聪:《讼费考》,《吉林司法官报》第4期,1911年

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

邓建鹏:《纠纷、诉讼与裁判——黄岩、徽州及陕西的民诉案研究(1874~1911)》,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法学院,2004

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07

李雯瑾:《清末民初的县知事审判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县审判材料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09

吴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基层司法审判的现代转型》,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

杨立杰:《民初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研究(1912~1928)》,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法学院,2008

简 介:本书重点以1906~1928年掌控中央政权的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官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变动时代”中加以观察,尤其关注政治变动(如政体改革、政权更迭等)对法律职业者之影响。各章分别从中国现代司法官产生的“旧”路径与“新”知识,清末制度变革与司法官群体组合,清末法界领袖沈家本在民国元年的经历与感受,辛亥鼎革后司法官...

作者: 李在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