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73

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图书

Analysis and Forcast on China's Informatization(2010)

SSAPID:101-7620-5302-22
ISBN:978-7-5097-1696-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是信息化蓝皮书的第一本。信息化蓝皮书伴随中国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是关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年度报告。本书邀请了国内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热门主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包括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与状况、政策与战略、理论与实践等等,进行了客观、公正、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以专家的视角和眼光,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中国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本书能够以其独具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为开阔中国信息化工作者的视野、提高中国信息化研究的水平、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关信息

丛书名:信息化蓝皮书
作 者: 周宏仁 徐愈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主编简介

 序

 综述篇

  中国信息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信息化发展过程回顾

    (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起点

    (二)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艰苦中创业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中曲折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开创新局

     4.第四阶段:全方位高效益推进

   二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准备度快速提升

     1.信息基础设施

     2.计算机拥有量

     3.互联网接入

    (二)应用度向纵深发展

     1.传统产业改造

     2.电子政务全面推进

     3.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

     4.文化信息化加快发展

    (三)影响日益显著

     1.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四)城乡数字鸿沟开始缩小

    (五)中国信息化的国际比较

   三 中国信息化前景展望

    (一)中国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1.信息化领域的国际竞争

     2.全球信息化向高端发展

     3.中国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二)未来十年中国信息化的目标

    (三)中国信息化必须关注的重点领域

     1.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加快发展信息化带来的新兴产业

     3.加快建设国家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4.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5.发展电子政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6.推动信息化向高端发展

     7.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8.加快改革国民教育体系

  以信息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研究*

   一 金融危机给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信息化应用的影响不大

    (三)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 后危机时代信息化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一)信息产业将引领经济走出危机

    (二)信息化建设是激活内需市场的重要抓手

    (三)信息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四)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五)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信息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就业

    (七)信息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八)全球性热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三 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推动信息化建设,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三)着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稳定与扩大社会就业

    (五)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提升信息化应用实效

 信息技术篇

  从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宽带化发展

   一 信息技术支撑宽带化

   二 宽带化的机遇

   三 宽带化面临的挑战

    (一)可扩展性的挑战

    (二)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能耗约束的挑战

    (四)管理方面的挑战

    (五)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挑战

    (六)数字鸿沟的挑战

   四 宽带化成为振兴经济的战略举措

   五 我国宽带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宽带用户数居全球首位,但普及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上网带宽仍处于低水平,而且资费偏高

    (三)宽带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问题仍然严重

    (四)宽带应用水平低

    (五)宽带创新能力急待提高

   六 制定国家宽带化发展战略,加快我国宽带化发展

    (一)以制订国家宽带化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宽带化的起点

    (二)以政策引导作为促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点

    (三)以下一代互联网作为宽带化战略的亮点

    (四)以三网融合作为宽带化战略的切入点

    (五)把提高宽带应用普及率和水平作为宽带化战略的着力点

    (六)把以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宽带化战略重点

   结束语

  中国计算机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 引言

   二 高性能计算机

   三 服务器和云计算

   四 桌面电脑与网络终端

   五 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六 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平台

   七 展望未来

  中国微处理器(CPU)技术的进展

   一 微处理器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际主流厂商的微处理器发展现状

    (二)微处理器工艺和材料技术发展趋势

    (三)微处理器结构发展趋势

   二 中国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国内制造和工艺发展现状

    (二)中国微处理器发展现状

    (三)提高我国微处理器竞争力所需的关键技术

    (四)国家相关政策措施

   三 中国微处理器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四 思考与建议

    (一)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国产集成电路的产业环境建设

    (三)加强国产计算机软硬件产业环境建设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2009年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概况

    (一)电子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大,回升相对乏力

    (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内需为主,运行态势平稳

    (三)通信业发展总体平稳但增速低,3G迅速推进

   二 2009年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出口增长降幅逐月收窄,内需替代战略成效明显

    (二)投资总体速度全年放缓,通信设备投资增长较快

    (三)内资企业比重大幅提升,三资企业投资利润下滑

    (四)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推动核心技术体系建设

    (五)经济刺激政策成效显著,成为开拓内需市场引擎

   三 2010年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展望

    (一)各国新政策加速信息与通信产业全球市场复苏

    (二)三大战略机遇有利于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型消费

    (三)信息化需求复苏将营造信息与通信产业新市场

    (四)调结构的主线促进优质资源投资信息通信产业

 产业发展篇

  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网站的发展

   一 农业信息资源

    (一)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及利用现状

     1.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2.农业信息采集体系逐步完善

     3.农业信息的加工与分析预测能力得到提高

     4.信息发布形式与渠道多样化

    (二)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2.农业信息资源利用不够

     3.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运行机制不全

    (三)农业信息资源应用与发展前景

     1.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发布力度,引导和支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2.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通用信息采集软件,合理规划信息采集工作,提高信息采集效率

     4.健全农业应用系统,以应用系统为支架打造大型动态农业数据库

     5.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6.以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为依托,全面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应用水平

   二 农业网站的发展

    (一)农业网站发展基本情况

     1.网站数量

     2.网站分类

     3.网站分布

     4.网站访问情况

     5.农村网民情况

     6.网站的交流、推介与总结

    (二)农业网站发展形势分析

     1.农业网站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2.农业网站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农业网站发展展望

     1.优势农业网站将更具发展前景

     2.实现以搜索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知识推送

     3.B2C物流网络配送渐成趋势

     4.从“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

     5.移动互联网将进村入户

  从制造业信息化到“两化融合”

   一 制造业的信息化历程

    (一)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设备

    (二)CAD应用工程

    (三)CIMS应用示范工程

    (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二 制造业信息化的成效

    (一)提高企业效率、效益

    (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为“两化融合”打下基础

   三 “两化融合”的进展

    (一)“两化融合”的内涵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

    (三)八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

    (四)七个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四 “两化融合”推进的重点

    (一)发展智能工具

    (二)构建数字企业

    (三)实现节能减排

    (四)促进转型升级

    (五)做强信息产业

    (六)催生新兴产业

  坚强智能电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 智能电网的发展

    (一)背景

    (二)国内外发展情况与分析

     1.国内外发展情况

     2.智能电网概念和范畴

     3.智能电网实质分析

    (三)中国智能电网发展趋势

   二 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展望

    (一)发展基础

    (二)差距与目标

    (三)标准与规范

    (四)信息支撑平台

    (五)电网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1.发电

     2.输电

     3.变电

     4.配电

     5.用电

     6.调度

    (六)关键技术

    (七)信息安全

   三 结束语

  物流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

   一 物流信息化的新发展

    (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

    (二)产业物流的信息化

     1.制造业物流信息化

     2.商贸物流信息化

     3.农业物流信息化

    (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1.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两种职能

     2.信息平台的两种整合方式

    (四)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

    (五)物流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

   二 对物流信息化的展望

  工业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及趋势分析

   一 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1.按照细分行业展开

     2.在继承基础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创新

     3.立足工业把握指标设置

     4.充分体现两化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二)评估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1.就绪度(基础)

     2.成熟度(应用)

     3.贡献度(绩效)

    (三)评估方法

     1.权重设计

     2.评分方法

     3.数据处理及评分

   二 企业测评及样本情况

   三 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

    (一)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

     1.企业信息设备完备程度较高

     2.企业数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灾备建设刚起步

     3.各行业工业生产装备数控化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4.企业两化融合统筹规划和组织制度保障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关键业务环节应用水平

     1.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广泛,但设计数据自动采集和分析以及集成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2.各行业生产过程数控化水平和监管能力具有较大差距

     3.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模块中的覆盖具有良好基础

     4.企业已逐步开展电子商务,但应用水平仍较低

    (三)协同集成发展水平

     1.企业管控集成水平较低

     2.工业企业产供销集成处于中等水平

     3.企业较重视财务与业务集成,但集成深度和效果还不够理想

    (四)深度创新发展水平

   四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一)投入与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二)两化融合发展到较高阶段对企业竞争力有突破性提升作用

    (三)两化融合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成熟度

    (四)成熟度中协同集成水平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五 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及趋势

    (一)两化融合建设需要持续和充分的投入

    (二)制定和落实两化融合规划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三)仍需着力提高工业生产设备的数控化率和联网率

    (四)制造执行系统具有广泛应用需求和重要推广价值

    (五)综合集成是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六)安全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创新应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七)加强平台建设、整合行业和区域资源是实现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举措

    (八)产业链集成是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 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一)互联网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1.2009年互联网经济规模

     2.中国互联网发展取得的成就

     3.互联网经济主要类型及发展情况

    (二)金融危机下逆市成长的互联网经济

     1.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方式,内贸需求加速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进程

     2.居民消费趋于谨慎,经济危机催生互联网“宅经济”

   二 互联网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互联网服务模式逐步成熟,稳步带动就业增长

    (二)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促进传统媒体进一步变革融入

    (三)互联网普及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显著

    (四)网络购物影响下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五)上网需求带动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长

   三 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一)新技术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1.高速互联网将加速应用繁荣

     2.移动互联网前景无限

     3.物联网带来巨大产业空间

    (二)中国经济发展对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电子商务的春天

   一 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电子商务进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阶段,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二)电子商务服务业快速成长,服务平台日益重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开始显现

    (三)电子商务的溢出效益日益显著

     1.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进一步融合,直接带动物流、金融和IT等行业发展

     2.电子商务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效应显现

     3.电子商务推动外贸、拉动内需,助力2009年经济增长,以实现“保八”目标

     4.电子商务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动力

    (四)电子商务在金融危机、北京奥运和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

     1.电子商务在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子商务成为建设“科技奥运”的坚实基础

     3.电子商务在应对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各级政府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二 日益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电子商务生态加速资源优化配置

    (二)有力拉动物流、支付等相关行业

    (三)推动企业成长及业务模式创新

    (四)创造海量就业机会

    (五)创新小企业网络融资模式

    (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内需增长

   三 基本分析和判断

    (一)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引擎

    (二)下一个十年:社会调适期

    (三)“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相互强化

    (四)电子商务的“巨国效应”

   四 未来趋势和展望

    (一)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走向世界,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电子商务作用更突出,与经济社会和传统产业进一步融合

    (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四)移动电子商务将加速向普及化方向发展

    (五)农村电子商务将大有可为

     1.农村网民将成为网民增长的重要来源

     2.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高度重视将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六)新商业文明浮现*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2010年预测

   一 中国创意产业的理论探索

   二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基础

    (二)文化因素

    (三)信息化水平

   三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行为*

    (二)产业政策

    (三)各地情况

    (四)区域分布

   四 我国创意产业的战略重点

    (一)“大设计”创意产业

    (二)文化和创意产业

    (三)新媒体创意产业

    (四)典型特色

   五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创意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创新不足

    (二)中介服务质量不高,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少

    (三)知识产权保护环节较薄弱,投融资渠道单一

   六 2010年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预测

 信息资源篇

  地理与资源科学信息化

   一 地理与资源科学信息化概述

    (一)地理与资源信息系统

    (二)卫星观测、定位与应用

   二 地理与资源科学信息化历史回顾

    (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

    (二)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三)应用与提高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三 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一)地理和资源领域e-Science环境

    (二)全方位观测体系和数据同化与融合

    (三)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与关键技术

    (四)数据与计算密集的地理与资源模拟环境

  国土资源信息开发与利用

   一 概述

   二 国土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一)土地信息资源状况

    (二)基础地质与矿产信息资源状况

    (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状况

    (四)海洋信息资源状况

   三 国土资源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进展

    (一)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开发与利用

     1.建章立制,推动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精心策划,丰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

     3.加强政民互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4.加强指导,推动国土资源系统政府信息公开

    (二)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

     1.构建了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框架

     2.针对分散的、多源异构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库(集),完成了30个重要数据资源标准化整合

     3.建立了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数据服务窗口

    (三)国土资源基础信息共享

   四 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的部署

    (一)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总体思路

     1.打破封锁,主动服务

     2.适度集中,分布服务

     3.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二)目标与任务

     1.研究制定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相关政策

     2.国土资源信息产品设计与开发

     3.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4.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

  中国地震监测系统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 地震仪器实现数字化

    (一)国家地震台网

     1.国家地震台站

     2.小孔径地震台阵

    (二)区域地震台网

     1.区域地震台站

     2.火山地震台站

    (三)流动地震台网

     1.地震现场应急流动台网

     2.科学探测台阵

   二 数据通信实现网络化

    (一)区域数据通信网

    (二)全国骨干数据通信网

   三 数据处理实现实时化

    (一)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二)区域地震台网中心

   四 数据服务实现多样化

    (一)地震速报信息服务

     1.全自动地震速报

     2.人机结合地震速报

    (二)地震科学数据服务

    (三)公众地震信息服务

   六 结语

  中国海关信息化建设展望

   一 海关信息化简要回顾

    (一)H883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二)H2000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三)海关信息化发展现状

   二 中国海关信息化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对海关统计分析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海关业务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三)海关反恐等非传统职业务繁重

    (四)国内、国际“大通关”合作不断深化发展

    (五)应用的长期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要求系统优化整合

   三 整合创新,推动海关信息化应用实现第三次飞跃

    (一)指导思想

     1.强化总体设计

     2.优化整合方案

     3.找准重点突破

     4.坚持急用先上

    (二)建设目标

     1.业务目标

     2.技术目标

    (三)建设内容

     1.工程总体设计

     2.新、老系统优化整合与长效管理

     3.重点项目突破

     4.急用先上项目开发

    (四)工程实施

    (五)工程进展情况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和预测

   一 我国教育信息化简要发展历程

    (一)序幕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开端与初步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

   二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二)数字资源体系雏形基本形成

    (三)信息化教育教学取得长足进步

    (四)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较大发展

    (六)标准化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三 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和制约瓶颈

   四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五 我国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展望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建设重点

 比较研究篇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

   一 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

    (一)信息化水平指数及计算方法

    (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

   二 我国31个地区2002~2008年信息化水平指数测算

   三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测度区域信息化水平中的应用

    (一)距离测度应用

     1.对7年总数据进行距离测度聚类

     2.分年距离测度聚类

    (二)相关测度应用

     1.各地区2002~2008年一级指标排名情况

     2.各地区2002~2008年一级指标排名相关测度聚类分析

   四 结论

   附录1 2002~2007年31个地区信息化水平与全国均值比较

   附录2 2002~2008年各年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排名情况

  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 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研究

    (一)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

    (二)国际电信联盟(ITU)信息化发展指数

     1.数字接入指数(DAI)

     2.数字鸿沟指数(DDIX)

     3.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

     4.数字机遇指数(DOI)

     5.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

    (三)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化扩散指数(ICT-DI)

    (四)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就绪指数(NRI)

   二 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一)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都取得极大进展

    (二)北欧各国及美国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向

    (三)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排名迅速提升

    (四)全球各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1.信息消费指数差距最大

     2.基础设施指数差距也较大

     3.2007年环境与效果指数差距大

     4.使用指数差距大

     5.知识指数差距较小

    (五)政策因素对加速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中国信息化成效显著

 法律声明

 信息化蓝皮书编委会

 中文摘要

《信息化蓝皮书》是关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每年讨论与中国信息化相关的各领域的热门主题,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强调的是对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政策、战略、重大研究与工程项目的客观、公正、深入的分析、评估和预测。因此,《信息化蓝皮书》的重点在于满足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深度需求,书中的各种分析、评估、预测和观点,均坚持以数据、信息和事实为基础,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和突出理论性、实证性和实践性。作为《信息化蓝皮书》系列丛书的第一册,《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从五个方面向读者分析评估了中国信息化的主要进展并作了趋势预测。在综述篇,周宏仁总结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就,讨论了中国信息化未来的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基本的目标以及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张新红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信息产业是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强劲动力,信息化建设是激活内需市场的重要抓手。在信息技术篇,邬贺铨指出宽带化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中国需要尽快制定国家宽带发展战略;李国杰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桌面电脑近10年来的发展做了历史性的回顾,提出了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平台的战略建议;胡伟武提出中国应抓住当前CPU技术和产业转型的机遇,争取到2020年使国产CPU和操作系统能够初步支撑起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罗文预测了2010年中国信息与通信产业政策的重点,即培育新兴业态、拓展新型消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提升产业价值链。在产业发展篇,郭作玉研究了中国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网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朱森第回顾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提出了今后两化融合的推进重点;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戴定一回顾了2009年中国物流业向做大、做专两个方面的发展,讨论了未来中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刘九如、周剑和陈杰构建了中国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介绍了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的对七个重点细分行业的个性化研究和实际测评结果。毛伟和刘冰研究了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网络广告、电子商务、域名产业和网络游戏等四大类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梁春晓指出中国电子商务将在未来5~10年继续高速发展并有望领先世界,研究了影响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贺寿昌指出创意产业将文化创造力与信息化相结合,在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中国已经初步形成六大创意产业集群,成为创意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而创意产业增长的速度则远快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信息资源篇,孙九林和冯敏介绍了中国地理与资源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及其研究和应用体系的形成,探讨了构建全面、综合的地理与资源科学信息化环境的相关问题;李晓波分析了国土资源信息的巨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阐述了中国国土资源信息开发利用的主要进展和工作部署;刘瑞丰讨论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意义,描述了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监测系统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中国的地震监测系统及其总体效能;杨国勋与李小刚介绍了中国海关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提出抓住海关构建大监管体系的机遇,在海关信息化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海关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跃;冯吉兵回顾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展望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在比较研究篇,张彬和李潇提出并使用具有多级指标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指标,测度了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地区2002~2008年信息化发展情况,从技术、经济、政府、教育、社会五个方面对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运用距离测度聚类和相关测度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2002~2008年的信息化水平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杨京英、熊友达与姜澍介绍了中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开始,在信息化综合指数测评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进行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包括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国际比较。全书共有21篇文章,总的来看,这些文章视野宽阔,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可读性很强。

江泽民:《抓住大好时机 加快发展电子工业》,1984年2月10日《经济日报》。

江泽民:《振兴计算机工业,努力为四化服务》,载于郭平欣主编《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电子工业出版社,1984。

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2000年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胡启立:《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吕新奎:《中国信息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郭平欣:《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

曲维枝:《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探索》,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国电子工业50年》编委会:《中国电子工业5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王阳元、王永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路》,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国计算机学会:《200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Xu Cheng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UniCore CPUs and PKUnity SoCs,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5(2),Mar.2010,pp.200-213.

孙政才主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郭作玉主编《中国农业网站发展报告2009》,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曲维枝:《信息社会:概念、经验与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周宏仁:《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2008。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学习读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肖素梅、殷国富、汪永超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5年第8期,第1154~1162页。

程扬、张洁、瞿兆荣:《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及其评价方法》,《计算机工程》2007年第2期,第270~273页。

邵宏宇、郭伟:《企业信息化绩效测评体系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第31(1)期,第29~37页。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大型钢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等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型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化肥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造纸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肉制品加工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轿车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09。

Thomas L.Saaty.Making and Validation Complex Decisions with the AHP/ANP.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5,14(10):1004-3756.

王光明:《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互联网经济发展报告(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汪向东:《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三联书店,2003。

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互联网:电子商务导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高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新电信经济论坛》,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曹耀:《企业互联网赢利地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0年2月3日《2009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研究报告》,200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2009年11月。

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报告》。

肖立见、才静涵:《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概况分析》,2009年4月。

艾瑞咨询:《2008~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2009。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8)。

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

UNCTAD/DITC,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2008.

孙枢:《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

王广华:《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综述》,《测绘通报》2007年第4期。

《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国土资厅发〔2009〕53号。

1.陈运泰、吴忠良、王培德、许力生、李鸿吉、牟其铎:《数字地震学》,地震出版社,2000。

2.刘瑞丰、蔡晋安、彭克银、单新建、代光辉、田力、庞丽娜、张爱武:《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震》2007年第2期。

3.刘瑞丰、高景春、陈运泰、吴忠良、黄志斌、徐志国、孙丽:《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地震学报》2008年第5期。

4.庄灿涛等主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出版社,2003。

5.周公威、陈运泰、吴忠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在中国地震学中的应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7年第5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8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科技司)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有关数据与资料,来自教育部办公厅、科技司、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赛尔网络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

教育部在中国教育统计网上公布的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历年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专项统计数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进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中国教育信息化绿皮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初稿),2009年4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汇编》,2009年3月。

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上)》,《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0期。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评估组:《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评估报告》(FY2008),2008年10月。

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项目办公室:《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统计报告》,2008。

1.ITU.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ICT Development Index.Geneva,2009.

2.World Economic Forum,INSEAD.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8-2009.Geneva,2009.

3.ITU.World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07 Beyond WSIS.Geneva,2007.

4.UNCTAD.The Digital Divide Report:ICT Diffusion Index 2005.New York and Geneva,2006.

5.ITU,Orbicom.From the 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Opportunities-Measuring Infostates for Development.Orbicom,2005.

6.Hannes Selhofer,Tobias Hüsing.The Digital Divide Index-A Measure of Social Inequalities in the Adoption of ICT.Oxford,2002.

简 介: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 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周宏仁常务副主任担任主编。该书作者阵容强大,不仅包括信息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还包括几位中国信息化实践的参与者。高水准的作者集体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承继《2010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宗旨和主要特色的基础上,《2011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力求融入了“怎...

作者: 周宏仁 徐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是信息化蓝皮书的第四本,本书在仍然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为重点的同时,围绕过去一年中国信息化推进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推出了一些相关文章,供读者阅读、思考和讨论,主要涉及国家信息化、核心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改造、电子政务、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区域均...

作者: 周宏仁 徐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是信息化蓝皮书的第三本,本书在仍然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为重点的同时,围绕过去一年中国信息化推进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推出了一些相关文章,供读者阅读、思考和讨论,主要涉及: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及其影响、I关于云计算发展策略的思考、IT变局与中国的战略、移动互联网变革与中国的机遇...

作者: 周宏仁 徐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简 介:本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消费市场的基本状况、市场物价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围绕如何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从确立科学消费战略的构想、重点扩大农民消费、聚焦市场消费难点热点问题、传承和创新市场消费理论、比较研究全球消费模式等,全方位多视角深入探索和研究了中国市场消费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简 介:《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是信息化蓝皮书的第四本,本书在仍然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为重点的同时,围绕过去一年中国信息化推进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推出了一些相关文章,供读者阅读、思考和讨论,主要涉及国家信息化、核心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改造、电子政务、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区域均...

作者: 周宏仁 徐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报告》从“中国现实”、“区域评价”、“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实证分析了中国2011年“两化”融合的进展情况,同时进行了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2年“两化”融合的推进策略进行了展望,视野开阔,论及广泛,思路清晰,分析可信。

作者: 曹淑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