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08

后危机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图书

Post-crisis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SSAPID:101-7617-2581-23
ISBN:978-7-5097-462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香港金融市场不论从资产规模、交易量,还是从投资者数量来讲,在全球都具有领先的地位。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综合指标排名中,香港名列第四,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然而,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金融监管的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在此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出,也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书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在梳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香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人民币国际化来打造新的优势,巩固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相关信息

丛书名:港澳珠三角区域研究
编 辑:高启;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总序

 前言

 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和分类

   一 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

   二 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

    (一)名义—功能分类法(目的的角度)

    (二)地理分类法(地理的角度)

    (三)发展阶段分类法(历史的角度)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的形成

   一 金融集聚理论

   二 区位理论

    (一)区位与金融业务供给需求

    (二)区位与技术进步

    (三)区位与金融环境

   三 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理论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二)城市发展阶段性理论

   四 信息流金融中心论

  第三节 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

   一 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类型

   二 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

    1.干杏娣(2002)提出了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水平

    2.胡坚和杨素兰(2003)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经济、金融和政治三个最主因素出发构建了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3.杨再斌、匡霞(2004)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任何事物的最终结果都将受到演化时的初始条件、遗传因子和路径选择的影响,都将经历一个制度锁定和闭锁的过程

    4.姚洋和高印朝(2007)首先分析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然后依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4个指标体系

    5.张泽慧(2005)认为,金融中心的存在不仅为金融中介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而且有能力提供专业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使金融机构获取在其他市场不能获取的利润和安全,因此,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这一事实

  第四节 本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二 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规模化指标

    (二)收益性指标

    (三)稳健性指标

    (四)流动性指标

    (五)国际化指标

   三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历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演进历程概述

   一 形成之初:20世纪70年代以前

   二 渐成规模:20世纪70~80年代

   三 完善中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第二节 采用的指标

   一 采用的基础指标

    (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标的采用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指标的采用

   二 若干综合指标的提出

    (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的提出

    (二)区位优势:中国内地因素综合指标

    (三)基础设施因素综合指标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 单位根检验

   二 协整检验

    (一)理论模型

    (二)两变量协整

    (三)多变量协整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 VAR检验

    (一)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定义

    (二)Lindi与LGDP回归的模型稳定

    (三)Lindi与Ltrade得到的VAR模型稳定

    (四)对综合指数、真实利率、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人均期望受教育年限做同样的回归

    (五)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与内地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得到的脉冲响应(见图2-8)

 第三章 香港和周边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一 指标体系的选取

    (一)规模化指标

    (二)收益性指标

    (三)稳健性指标

    (四)流动性指标

    (五)国际化指标

   二 数据比较

    (一)选取样本和数据说明

    (二)规模化指标

    (三)流动性指标

    (四)收益性指标

    (五)稳健性指标

    (六)国际化指标

   三 综合指标分析

    (一)聚类分析

    (二)因子分析

  第三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一 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

    (二)发展水平的制约分析

     1.开放的商业环境和经济自由化

     2.吸引高端金融人才,优化教育质量,不断创新以保持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政府通过监管,对金融中心发展实行政府导向的全面建设规划

    (三)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因素指标

    (四)数据分析

     1.基础设施

     2.人力资源

     3.商业环境

     4.政策监管

   二 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三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分析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优势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劣势

 第四章 香港金融机构集聚分析

  第一节 金融机构集聚相关概念

  第二节 香港金融机构的现状

   一 香港金融机构的构成

    1.香港银行业在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香港保险业在亚洲的地位也首屈一指

    3.证券市场竞争激烈

   二 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三节 香港金融机构的集聚

   一 香港银行的集聚分析

   二 香港所有金融机构的集聚分析

  第四节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

   一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内生比较优势

   二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外生比较优势

    1.制度因素

    2.法律因素

    3.人才因素

    4.金融基础设施因素

    5.地理因素

  第五节 香港金融机构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一 模型介绍及数据选取

    (一)内生比较优势

    (二)外生比较优势

   二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三 时间序列模型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 结论

    (一)贸易需求对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

     1.影响原因

     2.影响方式

    (二)其他解释变量对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

     1.经济环境对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

     2.通信设施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3.其他金融支持部门对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

  第六节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强粤港合作

   二 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五章 香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

  第一节 香港金融市场概况

  第二节 香港的银行业与货币市场国际化程度

   一 香港银行业国际化程度

   二 香港货币市场国际化程度

    1.客户存款数量

    2.香港银行业所有认可机构的贷款及垫款总额

    3.香港及境外银行的同业借款数目

    4.香港及境外银行的同业贷款数目

    5.香港所有银行认可机构对境外银行及非银行客户的债务及债权

  第三节 香港外汇市场国际化程度

  第四节 香港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

   一 香港证券市场国际竞争力攀升

   二 香港基金市场国际化程度

   三 香港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

  第五节 香港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

  第六节 香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一 香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二 香港银行业的产品创新

    1.大力发展银行业定息产品

    2.利用香港各大银行集团,建立银行系租赁公司并完善贷款种类

   三 外汇市场的产品创新

    1.加快NDF等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

    2.完善外汇交易方式和产品组合的多元化

   四 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

    1.鼓励ETFs产品的发展

    2.完善债券市场,发展资产证券化

    3.活跃香港的股票期货市场和股票期权市场

   五 保险业的产品创新

    1.与时俱进,开发弹性产品和新型产品

    2.突破传统思维,加强保险与银行、证券的融合

 第六章 香港和上海的错位发展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现状

   二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回流机制亟待完善

    (二)香港人民币资产池太小

    (三)香港人民币应用渠道有限,且出现结构性失衡

    (四)香港不是完全的离岸中心,受到较为明显的制度约束

  第二节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思路

   一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二 明确市场准入制度,促进人民币市场稳健运行

   三 继续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

   四 扩展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人民币的派生机制

   五 发展债券市场,建立人民币的融资机制

   六 发展衍生产品,建立人民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七 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境内外汇率恶性投机风险

   八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建立真正全球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第三节 上海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发展思路

   一 上海在岸人民币市场现状

   二 上海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发展建议

    1.在上海证券市场试点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

    2.进一步放开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发行主体

    3.适时在上海A股市场启动“国际板”

  第四节 香港和上海的相互合作

   一 港沪金融市场建设要有明确定位

   二 港沪两地要展开金融业务创新合作

   三 港沪金融监管部门实行联合金融监管

   四 港沪建立人民币汇率风险联合管理体系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第一节 离岸金融中心概述

   一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及发展

   二 国际主要离岸金融市场

    (一)伦敦离岸金融中心

    (二)纽约离岸金融中心

    (三)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

    (四)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市场

  第二节 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意义

   一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对中国内地的积极影响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有利于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

    (三)可以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并增强金融监管有效性

   二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对香港经济的积极效用

    (一)为香港银行体系找到新的负债来源和资产运用渠道

    (二)进一步提高香港对内地的金融辐射能力

    (三)有利于国际资本再返香港市场

  第三节 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

   一 香港人民币支付与结算业务

   二 香港人民币存贷款市场

   三 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第四节 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政策建议

   一 增加香港离岸市场中的人民币供给量

    (一)跨境贸易结算

    (二)人民币互换协议

    (三)向有需求的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

    (四)内地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ODI)

    (五)鼓励境外机构和企业到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

   二 扩大人民币投资平台

    (一)提高对境外企业出口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

    (二)扩大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

    (三)建立和扩大人民币QFII对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

    (四)鼓励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以及ETF基金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五)允许境外机构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

   三 结语

 第八章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定价优势问题研究

  第一节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简介

   一 境内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

    (一)我国远期结售汇市场

    (二)银行间远期市场

   二 境外人民币远期市场

  第二节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定性比较

   一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外汇市场与NDF市场的定性对比

   二 NDF和DF汇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第三节 DF汇率和NDF汇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 数据描述

   二 单位根检验

   三 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 NDF和DF远期汇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解释

  第四节 DF和NDF汇率关系的政策意义

   一 对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建议

   二 关于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的建议

   三 对完善我国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建议

 第九章 香港与广东的金融合作

  第一节 香港与广东合作的经济基础

   一 粤港两地经贸关系的变化

    (一)贸易总量变化分析

    (二)香港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三)贸易方式变化分析

     1.加工贸易总量加大,占比呈下降趋势

     2.商品贸易规模较大,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二 香港对广东金融关系的变化

    (一)粤港投资关系的变化

     1.内地对香港投资变化分析

     2.香港对内地投资变化分析

     3.粤港金融关系的变化

    (二)粤港金融机构互动关系分析

     1.广东省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情况

     2.香港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情况

    (三)粤港金融市场合作关系变化分析

     1.内地企业到香港证券市场上市情况

     2.内地居民投资香港证券市场情况

    (四)金融监管合作关系的变化分析

  第二节 香港与广东金融合作领域

   一 香港与广东跨境货币流通研究

   二 香港与广东支付结算合作研究

    (一)广东与香港支付体系比较研究

     1.广东省支付体系发展状况和特点分析

     2.香港支付体系发展状况和特点分析

    (二)粤港支付结算合作的进展情况

     1.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

     2.香港银行开展人民币结算

     3.内地实行港元结算

   三 香港与广东金融机构合作研究

    (一)粤港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分析

     1.广东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状况与特点分析

    (二)香港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状况与特点分析

     1.香港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情况

     2.香港证券业机构数目逐年增多

     3.香港保险业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三)香港与广东金融机构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1.制度基础

     2.要素基础

     3.市场基础

     4.微观基础

   四 香港与广东金融市场合作研究

    (一)香港与广东信贷市场合作研究

     1.广东信贷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

     2.香港信贷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

     3.香港与广东信贷市场合作

    (二)香港与广东证券市场合作研究

     1.广东与香港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和特点分析

     2.香港与广东证券市场合作

    (三)香港与广东保险市场合作研究

    (四)香港与广东金融监管合作研究

     1.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监管体系比较分析

     2.粤港两地金融监管合作

  第三节 新形势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香港在粤港金融合作中的定位

   二 新形势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领域的举措

    (一)跨境货币流通管理合作

     1.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管理机制,支持香港银行扩大人民币业务

     2.疏通港元跨境流通渠道,引导内地银行港元业务稳健发展

     3.进一步加强保障人民币和港元跨境有序流通的基础制度建设

    (二)支付结算合作方面

     1.逐步扩大跨境结算系统的服务地域范围

     2.增加跨境结算系统的清算币种

     3.积极拓展跨境双向结算业务

    (三)金融机构合作方面

    (四)金融市场合作方面

    (五)金融监管合作

 第十章 香港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与传染

   一 系统性风险的共同冲击

    1.商品市场冲击

    2.外汇市场冲击

    3.货币市场冲击

    4.资本市场冲击

   二 系统性风险的银行间传染

    1.资产组合调整

    2.信贷传导

    3.内生金融周期

  第三节 方法、模型与数据

   一 定义与方法

   二 模型的设定

   三 数据及其处理

    1.正态性检验

    2.平稳性检验

    3.相关性分析

   四 实证结果与解释

    1.3组银行的VaR回归结果

    2.系统性风险的VaR和CoVaR回归结果

    3.CoVaR预测效果

     4.变点检测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一章 香港金融监管改革

  第一节 香港金融监管体系的概况

   一 香港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二 香港金融监管架构

    (一)香港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及模式

    (二)香港证券业的监管制度及模式

    (三)香港保险业的监管制度及模式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金融监管改革

   一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二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

  第三节 香港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从英国、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看香港金融监管的未来

   二 香港银行业监管未来趋势

   三 香港证券业监管未来趋势

   四 香港保险业的未来趋势

香港金融市场不论从资产规模、交易量,还是从投资者数量来讲,在全球都具有领先地位。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综合指标排名中,香港列第四位,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然而,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金融监管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在此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出,也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书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在梳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香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人民币国际化来打造新的优势,巩固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Abraham,J.,Bervaes,N.,Guinotte,A.,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rope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 (London:St.Martin Press,1994).

Arthur,J.,“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1994).

Budd,L.,“Globalisation Territory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Different Financial Centres,” Urban Studies 32 (1995).

Caroline Van Rijckeghem,Beatrice Weder,“Spillovers Through Banking Centers: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Bank Flow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2(2003).

Choi,S.R.,Tschoegl,A.E.,Chwo,M.Y.,Banks and the World’s Financial Centers (Welt Wirt Schaf Tliehes ArchiV,1986).

Choi,S.R.,Park,D.,Tschoegl,A.E.,“Banks and the World’s Major Banking Centers (Welt Wirt Schaf Tliehes ArchiV,1996).

Choi,S.R.,Park,D.,Tschoegl,A.E.,“Banks and the World’s Major Banking Centers.”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2002).

Corbridge,S.,Thrift,N.J.,Martin,R.,Money,Power,and Space(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Davis,E.P.,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London: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51,1990).

Gehrig,T.P.,“City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res,” CEPR Discussion Paper Series,1894 (1994).

Giddy,I.H.,Dufey,G.,“The Random Behavior of Flexible Exchange Rate:Application and Forecast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6 (1975).

Gras,N.S.B.,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Harper,1922).

Jao,Y.C.,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Evolution,Prospects and Policies(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 Press,1997).

Jessie P.H.Poon,Bradly Eldredge,David Yeung,“Rank Siz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7 (2004).

Harry G. Johnson,“Panama as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4 (1976).

Kaufman,“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4 (2001).

Kindleberger,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Princeton: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Krueger,A.O.,“Trad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 (1984).

Krugman,P.,“The Move toward Free Trade Zones” Economic Review 6 (1991).

Labasse,J.,“Les Capitaux et la Region,” L’information Geographique 19 (1955).

Laulajainen,R.,“What about Managerial Geography?” GeoJournal 44 (1998).

Leyshon,A.,Thrift,N.,“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an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Withdrawal:Problems and Policies,” Area 26 (1994).

Leyshon,A.,Thrift,N.J., Money/space:Geographies of Monetary Transformation(London:Routledge,1997).

Michaely,M.,“Exports and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 (1977).

McCarthy,L,“Offshore Banking Center:benefits and Costs,” Financial and Development 16 (1979).

Odedokun,M.O.,“Alternative Econometric Approaches for Analysing 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Economic Growth: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LD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996).

Porteous,D.,“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Centers:Location,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 and Path Dependence,” 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 1(1999).

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lorence:Free Press,1998).

Porteous,D.,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G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 (Aldershot and Brookfield:Avebury,1995).

Poon,J.P.H.,“Hierarchical Tendencies of Capital Markets am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Growth and Change 34 (2003).

Reed,H.C.,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1).

Reed,H.C.,“Apprais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Policy.” A Finance Center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harles Kindleberger and Davis B. Audrestscheds,(Cambrige:MIT Press,1983).

Sagaram,J.P.A.,Wickramanayake,J.,“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 (2004).

Sassen,S.,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unts:Essays on the New Mobility of People and Money (New York:The New Press,1999).

Yoon S.Park,“Recent Functional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Yoon S.,Park and Musa Essayyadeds (Boston,Mass:Kluwer,1989).

Zhao,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 Urban Affairs Review 38 (2003).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干杏娣:《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与规划》,《上海金融》2002年第11期。

高洪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胡坚:《试论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李虹、陈文仪:《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经济纵横》2002年第2期。

李扬:《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经济管理》2003年第9期。

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商业》2004年第8期。

刘一文:《实证分析台北、香港和上海金融市场竞争力》,《台湾证券交易所》第573期。

〔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国际关系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62。

倪鹏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开放导报》2004年第2期。

宁钟、杨绍辉:《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动因及其演进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8期。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饶余庆:《亚洲货币危机的影响与教训》,《开放导报》1997年第11期。

苏立峰:《全球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以伦敦纽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苏立峰、雷强:《国际金融中心演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杨再斌、匡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量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5期。

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宗新、王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证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提升》,《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赵晓斌:《北京:最有潜力的金融发展中心》,《中国金融家》2004年第6期。

Budd,L.,“Globalisation,Territory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Different Financial Centres,”Urban Studies 32 (1995).

Caroline Van Rijckeghem,Beatrice Weder,“Spillovers Through Banking Centers: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Bank Flows,” Jou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2(2003).

Davis,E.P.,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the Primary Eurobond Market,London: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35(1988).

Davis,E.P.,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London: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51(1990).

Jao,Y.C.,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evolution,Prospects and Policies(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 Press,HongKong,1997).

Jessie P.H.Poon,Bradly Eldredge,David Yeung,“Rank Siz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7 (2004).

Kindleberge,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Princeton: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Poon,J.P.H.,“Hierarchical Tendencies of Capital Mar-kets Am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Growth and Change 34 (2003).

Reed H.C.,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Praeger Publishers,NewYork,1981).

Yoon S. Park,“Recent Functional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Yoon S.Park and Musa Essayyad(eds),(Boston,Mass:Kluwer,1989).

Zhao,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 Urban Affairs Review 38(2003).

干杏娣:《开放与成长》,载于上海市金融学会《论新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干杏娣:《试论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政府介入》,《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高洪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胡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与上海的选择》,《经济科学》1994年第2期。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潘英丽:《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上海投资》2003年第10期。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苏立峰:《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杨再斌、黄解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兼论上海与新加坡的国际比较》,《美中经济评论》(美国大卫生版公司),2004年第10期。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5期。

N.S.B.Gras,“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Economy in Europe and America,”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27(1922).

Kindleberger,“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38(1974).

Reed H.C.,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4).

Sasikia Sassen,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Foreign Affairs 78(1999).

Poon,“Hierarchical Tendencies of Capital Markets am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Growth and Change(2004).

Sagaram and Wickramanayake,“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Asia Pacific: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HongKong,Japan and Singapore,”BNL Quarterly Review 232(2005).

Ian H. Giddy,Gunter Dufey,“The Random Behavior of Flexible Exchange Rates:Implications for Forecast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6(1971).

Zhao.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 38(2004).

Davis.E.P.,Financial Market Activity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ension Funds(BIS,Basle Economic Paper,1988).

Choi.S.R.,Banks and the World’s Financial Centers(Welt Wirt Schaf Tliehes Archiv,1986).

George G.Kaufman,“Emerging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rters,”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4(2001).

饶余庆:《亚洲货币危机的影响与教训》,《开放导报》1997年第11期。

干杏娣:《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与规划》,《上海金融》2002年第11期。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杨再斌、黄解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量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5期。

张宗新、王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证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提升》,《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倪鹏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开放导报》2004年第2期。

胡坚:《试论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商业》2004年第8期。

苏立峰:《全球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以伦敦纽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刘一文:《实证分析台北、香港和上海金融市场竞争力》,《台湾证券交易所》第573期。

章玉贵:《香港的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经济复兴》,《商业研究》2006年第14期。

Bossone B.,Mahajan S. and Zahir F.,“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MF Working Paper(2003).

Gehrig T.,Cit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ers (Bost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Gordon L. Clark,“Money Flows like Mercury:The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 Geografiska Annaler 87(2005).

Hoover,Edgar M.,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

Leyshon A,Thrift N.,Money Space:Geographies of Monetary Transformation (London:Routledge,1997).

Leyshon,A.,“Geographies of Money and Finance,” Procc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1995).

Martin R,eds.,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 (London:John Wiley & Sons,1999).

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1-12 (1998).

O.Brien,R.,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The End of Geography (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Chatham House,1992).

Porteous D.J.,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 (Aldershot,Avebury,1995).

Thomas Gehrig,Cit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ers (Freiburg Im Breisgau:University of Freiburg and CEPR,1998).

Zhao S. X. B,C. J. Smith,K. T. O. Sit,China’s WTO Accession and Its Impact 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http://www.docin.coml P-53670942.html.

〔德〕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的空间分布》,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1995。

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9期。

梁颖:《金融产业集聚述评》,《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李若生:《香港金融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饶余庆:《香港的银行与货币》,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2。

〔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吴天青:《香港经济与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月刊》,1997~2008年各期。

香港商报社、经济导报社:《香港经济年鉴》,1997~2008各期。

杨瑞娟:《金融企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吉林大学金融学硕士论文,2006。

赵晓斌、王坦:《跨国公司总部与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周天芸、李曦:《香港金融机构集聚及其效应研究》,《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张凤超:《金融地域系统研究——关于金融一体化的一种解释》,人民出版社,2006。

章玉贵:《香港的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复兴》,《商业研究》2006年第14期。

Andrew K.Rose & Mark M.,“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Parasites or Symbionts,”Spiegel 4(2006).

Ayuso J. & Blanco R.,“Has Financial Market Intergration Increased During the Ninet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11(1999).

Bekaert,Geert,“Market Intergration and Investment Barriers in Emerging Equity Market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9(1995).

Dilip K.Das,Emerging Growth Pole-the Asian-Pacific Economy (Prentice Hall,1996).

Overholt W.H.,“Hong Kong Financial Stability through 1997,” Bankers Trust Research 5(1996).

Richard Yan-KiHo,Robert Haney Scott & Kie Ann Wong,The Hong Kong Financi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Robert F. Emery,The Money Markets of Developing East Asia(Praeger Publishers,1991).

陈丽君、林江:《内地金融发展与香港金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干杏娣:《试论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政府介入》,《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何小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隐忧》,《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胡坚:《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李若生:《香港金融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吕汝汉:《香港金融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1990。

饶余庆:《香港的银行与货币》,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2。

杜艺中:《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关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何帆等:《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胡援成、王辉、朴明治:《中国资本账户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当代财经》2009年第2期。

李晓红:《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分析及策略选择》,《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5期。

穆怀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成长时期更需框架设计》,《当代金融家》2011年第1期。

王元龙:《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战略及进程》,《中国金融》2008年第10期。

夏斌:《人民币区域化路径及其风险防范》,《国际金融》2011年第4期。

香港集思会人民币课题组:《把握人民币离岸建设》,2011年1月。

易宪容:《香港还远未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上海证券报》2011年4月15日。

钟磊:《论构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国研网,2011年5月4日。

巴曙松:《香港能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吗?》,《经济月刊》2002年第11期。

巴曙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

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巴曙松、黄少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路径及其影响》,《中国审计》2003年第20期。

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7。

陆飞、孔一峰:《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对内地影响及解决机制》,《商业研究》2005年第16期。

杨海珍、赵颖:《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评论》2003年第11期。

Bollerslev T.,J. Wooldridge,“Quasi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in Dynamic Models With Time Varying Covariances,”Econometric Reviews 11(1992).

HSBC,“Asian FX Regulation Handbook” (Hong Kong SAR,2003).

Hung-Gay Fung,Wai KLeung,Jiang Zhu,“Non-deliverable Forward Market for Chinese RMB:A First look,”China Economic Review15(2004).

Laura Lipscomb,An Overview of Non-deliverable Foreign Exchange Forward Market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05).

Weike Hai,Nelson C. Mark,Yangru Wu,“Understanding Spot and Forward Exchange Rate Regression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2(1997).

代幼渝、杨莹:《人民币离岸NDF汇率、在岸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费立强:《离岸和在岸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及关联》,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美〕拉姆·拉玛纳山:《应用经济计量学(原书第5版)》,薛菁睿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戎如香:《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和离岸NDF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9年第1期。

严敏、巴曙松:《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间联动与定价权归属:实证检验与政策启示》,《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吴丽琳、李莲:《国外NDF市场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武汉金融》2010年第9期。

徐建刚、李治国、张晓蓉:《人民币NDF与即期汇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9期。

张光平:《人民币衍生产品》(上、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赵庆明:《中国汇率改革:问题与思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陈红泉:《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意义、问题与对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

马经:《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苏志欣:《泛珠三角与香港的机遇和定位》,《粤港澳价格》2004年第3期。

王洪伟:《亚太论坛:粤港金融合作新契机》,《新经济杂志》2009年第11期。

周运源、李潇:《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粤港经济合作问题》,《广东经济》2008年第7期。

Jackson P.,Perraudin W.R.M.,“Introduction:Banks and Systemic Risk,”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6 (2002).

Castiglionesi F.,“Financial Contagion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1(2007).

Uhlig H. “A model of a Systemic Bank ru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7 (2010).

Acharya V. V.,“A Theory of Systemic Risk and Design of Prudential Bank Regul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5(2009).

Lehar A.,“Measuring Systemic Risk: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3(2004).

Brailsford T.J.,Lin Shu-Ling,Penm Jack,“Conditional Risk,Return and Contag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 in Asia,”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 (2006).

Tai Chu-Sheng,“Contagion: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dustry,”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Elsevier 14(2004).

Iori G.,Jafarey S.,Padilla F. G.,“Systemic Risk on the Interbank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61(2006).

Simpson J.L.,Evans J.P.,“Systemic Risk in the Major Euro Banking Markets:Evidence from Inter-Bank Offered Rates,” Global Finance Journal 16(2005).

Nicolo G.D.,Kwast M. L. “Systemic Risk and Financial Consolidation:Are They Related?”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6 (2002).

Adrian,T.,Brunnermeier,M.K.,CoVaR:A Method for Macro Prudential Regulation(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9).

Baur,D. and Schulze,N.,“Co Exceedances in Financial Markets - 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ntagion,”Emerging Markets Review 6(2005).

He Xubiao,Gong Pu,“Measuring the Coupled Risks:A Copula-Based Cvar Mode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23(2009).

Krishnaiah,P.R.and Miao,B.Q.,“Review About Estimation of Change Point,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ility,”in Handbook in Statistics 7(1988).

郭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特征及风险传染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期。

叶五一、缪柏其:《应用门限分位点回归模型估计条件VaR》,《系统工程学报》2008年第2期。

刘琦铀、张能福、刘铁生:《基于GARCH模型的CVaR信贷风险度量方法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0期。

叶五一、陈杰成、缪柏其:《基于虚拟变量分位点回归模型的条件VaR估计以及杠杆效应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第4期。

欧阳令南、杨咸月:《香港的银行监管制度和模式》,《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6期。

王志峰:《香港银行业监管制度变迁研究与借鉴》,《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颜安生:《香港银行业的监管》,《特区经济》2002年第8期。

杨海珍、段莎莎:《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管理评论》2008年第7期。

简 介:本书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书中重点从宏观视角全面考量广州城市国际竞争力、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并围绕进出口贸易、企业“走出去”、跨境电商发展、金融中心及对外交往平台建设等广州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广州推进...

作者: 朱名宏 伍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简 介:《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本书从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等方面对广州城市国际化状况展开研究,并设引领型全球城市专题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交往中心等引领型全球城市的功能发...

作者: 尹涛 伍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