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图书

Fei Xiaotong and the Earthbound Society Research

SSAPID:101-7592-0353-62
ISBN:978-7-5097-1825-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生涯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半个历程,并且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影响。最为重要的是,他有很多的研究都切实关注到了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费孝通有关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洞见和研究无论从社会理论的意义上,还是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意义上,不论是其学术性的研究还是富有洞察力的短文,都堪称是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这些研究和文字为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可以凭依的思想来源和讨论的出发点。通过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形成的经历、乡村调查的足迹及其文集全集的阅读来对他有关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梳理,作者试图在认识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去认识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系列丛书
作 者: 赵旭东
编 辑:魏小薇;高世瑜;张晓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问学·自觉·担纲

 序

 序言:责任与努力

 资助出版

 主题论文

  不为师而自成师*

   一 缘起

   二 百年纪念与不能忘却的回忆

   三 燕京大学、社区研究与“懂社会”

   四 从异域迈向本土

   五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六 相互性的理解

   七 不治而议与知识分子

   八 退步的文化、匮乏经济与中国社会

   九 巫觋与沟通天地的玉器

   十 “三级跳”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十一 中国士绅与乡土重建

   十二 我与《乡土中国》

   十三 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

   十四 “一”和“多”之争

   十五 文化变迁的动力

   十六 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十七 暂时的结语

    背影流芳

 费孝通思想研究

  亲迎的“三区论”

   一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既有研究及其不足

     1.文化传播学派与文化功能学派

     2.费孝通研究的薄弱环节

      (1)具体著作的研究

      (2)前后时期思想历程的比较

      (3)具体主题的研究

      (4)费孝通的传记研究

     3.费孝通的学术回忆

     4.燕京大学社会学的特点

     5.薄弱环节的弥补

    (三)研究预期与内容

    (四)研究路径与过程

   二 亲迎“三区论”的多元背景与网络

    (一)始于中学且逐步推进的书写

    (二)顺利与曲折交替的求学经历

    (三)早年经验与地方文化传统的濡化

    (四)导师吴文藻的熏陶与指导

    (五)顾颉刚及古代地理沿革史的启发

     乙 为什么要研究地方志?

     丁 地方志的研究

     研究可以分作两层:

     戊 研究地方志的方法

    (六)文化传播论与文化功能论的糅合

    (七)潘光旦、派克、王佩铮及史禄国的影响

   三 亲迎“三区论”的能指与所指

    (一)亲迎婚俗的定义与近代的地理分布

    (二)亲迎区域的形成及其与移民的关系

    (三)亲迎区域的地理及社会限制

    (四)亲迎婚俗传播的解释

    (五)亲迎婚俗起源的假设

    (六)亲迎“三区论”的由来

   四 “三区论”的中断、延续与补充、发展

    (一)实地调查与方志研究的张力:早年方法的中断

    (二)民族研究与学术反思的激发:早年方法的延续

    (三)“三圈说”的理论背景与核心内容

    (四)“三圈说”的历史追溯与谱系建构

    (五)“三区论”与“三圈说”的比照分析

    (六)照搬与模仿“三圈说”的失误

    (七)遗忘与忽视“三区论”的遗憾

    (八)费孝通对其早期方法的发展

    (九)以方志为研究材料的再尝试

   五 结论与思考

    (一)多元因素、多重影响与多样性

    (二)个体、结构与历史的关系

    (三)“补课”与社会学、人类学重建的基础

    (四)《亲迎婚俗之研究》应被重视和重新研读

   附录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志中亲迎婚俗的记载情况

    亲迎区

     直隶省

      固安县

      易县

      定兴县

      清苑县

      河间县

      献县

      盐山县

      东光县

      故城县

      晋县

      栾城县

      井陉县

      巨鹿县

      永年县

      肥乡县

      磁县

      邢台市

      广平县

     山东省

      蓬莱县

      平度县

      昌邑县

      胶州市

      即墨县

      诸城市

      邹平县

      惠民县

      利津县

      章丘县

      肥城县

      临邑县

      济宁市

      茌平县

      东阿县

      莘县

      鱼台县

      菏泽市(地区)

      成武县

      单县

      邹城市

     河南省

      林县

      滑县

      辉县市

      获嘉县

      原阳县

      修武县

      武陟县

      武安县

      泌阳县

      登封县(市)

      巩县

      禹州市

      新郑县

      中牟县

      长葛县

      杞县

      睢县

      遂平县

      郾城县

      确山县

      潢川县

      陕县

      灵宝县(市)

     山西省

      浑源州(县)

      榆次市

      太谷县

      平遥县

      介休市

      稷山县

      运城市(地区)

      长子县

     湖北省

      黄梅县

      蕲春县

      黄冈县

      孝感市

      襄阳县

      谷城县

      兴山县

      宜昌县

      江陵县

      长阳县

      监利县

      郧县

      麻城县

      通城县

     江西省

      九江县(市)

      德化县

      永修县

      于都县

      彭泽县

      大余县

     湖南省

      舆定

     安徽省

      安庆市

     福建省

      漳州市

      永定县

     广西省

      柳州县(市)

      兴安县

     江苏省

      沛县

      常熟市

      宝应县

      萧县

      扬州市

      兴化县

      溧水县

      武进县

      高邮县

     浙江省

      嘉兴市

      湖州市

      淳安县

     广东省

      惠州市

      电白县

      肇庆市

      海口市(海南省)

      韶关市

     云南省

      曲靖市

      楚雄市

      云南县

    半亲迎区

     直隶省

      天津市

      宁河县

      丰润县

      滦县

      廊坊市

      新乐县

     河南省

      扶沟县

      渑池县

      邓州市

      尉氏县

      汝阳县

     山西省

      永济县

      晋城县(市)

      阳曲县

      大同县(市)

      长治县(市)

      翼城县

      晋城市

      定襄县

     湖北省

      崇阳县

      鹤峰县

     江西省

      武宁县

      南康县

      赣州市

      石城县

     湖南省

      衡阳市

      长沙县(市)

     江苏省

      东台县

      南通市

     陕西省

      南郑县

      永寿县

      富平县

      白水县

      蒲城县

      安康县

     广东省

      海康县

      信宜县

     广西省

      贺州市

    不亲迎区

     直隶省

      延庆县

      宣化县

      怀来县

      山海关

      秦皇岛市

      怀安县

     江苏省

      江阴市

      邳县

      太仓县

      南京市

      盐城县

      苏州市

      靖江县

      六合县

      江都县

     浙江省

      杭州市

      鄞县

     河南省

      鹿邑县

      嵩县

     江西省

      南昌县(市)

      吉安市

      永新县

      宜春市

      上饶市

     湖南省

      衡山县

      零陵地区

      黔阳县

      桃园县

      汉寿县

      祁阳县

      道县

      酃县

     安徽省

      歙县

      凤阳县

      颍上县

      宁国县

     广东省

      南雄县

      始兴县

     广西省

      南宁市

  一个无鬼的世界与悲剧的诞生

   一 导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乡土社会研究与有关鬼的研究

     1.乡土社会研究

     2.“鬼”概念的研究

     3.鬼与祖先关系的研究

     4.鬼魅现象解释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 “鬼的消灭”的联想

    (一)《鬼的消灭》成文背景

    (二)鬼与传统

    (三)鬼与超人

    (四)鬼与社会的流动

    (五)小结

   三 费孝通与中国传统鬼文化

    (一)童年鬼的印记

    (二)中国传统鬼文化与以鬼为差异比较介质的原因分析

    (三)民间生活中的鬼与费孝通笔下的鬼

    (四)小结

   四 概念的脉络延展与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学术的关联

    (二)一脉相承的概念

    (三)有鬼与无鬼:中美文化的差异及其构建

    (四)小结

   五 结论:从无鬼的世界到悲剧的诞生

    (一)无鬼的世界

    (二)悲剧的诞生

    (三)没有结局的后果

  “文化自觉”及其观念谱系

   一 导言

    (一)探寻“文化自觉”脉络的缘由

    (二)“文化自觉”与全球化

     1.“文化自觉”的含义

     2.“全球化”之于文化

     3.从文化自觉看全球化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

     1.研究目标与内容

     2.研究方法与过程

   二 “文化自觉”概念的形成背景

    (一)前期教育影响

    (二)费孝通眼中全球化的发展

    (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

   三 “文化自觉”的观念谱系

    (一)花篮瑶的族团

     1.花篮瑶的研究背景

     2.瑶族的分合历程

     3.本土研究方法

    (二)没有边界的“差序格局”

    (三)异国他乡之旅

     1.文化的隔阂

     2.机械化的冲击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史禄国的Ethnos概念对多元一体的影响

     2.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

    (五)小结

   四 “文化自觉”概念的含义

    (一)世界性的“战国时代”

    (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从反思到“文化自觉”

    (四)“文化自觉”的内涵

    (五)“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

   五 结论:“文化自觉”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费孝通晚期思想的自我超越

    (二)全球化对多元文化的影响

    (三)“文化自觉”与当下意义

 重温费孝通——阅读与讨论

  费孝通学生时代的社会生活史

   一 从中观看:家世及家庭情况

   二 从微观看:作为学生身份的社会生活

    (一)由童年及少年而青年,从吴江到苏州再到北京

    (二)由燕大至清华再至伦敦

   三 从宏观看:社会与学界、燕大与社会学系的背景

    (一)新启蒙运动之影响

    (二)三大论战之影响

    (三)燕大以及社会学系环境之影响

   四 小结

   「评议与讨论」

  《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

   「评议与讨论」

  走近大师青年时期的精神世界

   「评议与讨论」

  《生育制度》与《乡土重建》

   一 生育制度

   二 内地的农村和乡土重建

   三 时评政论

   「评议与讨论」

  《炉边天下》与《乡土中国》

   一 评述西方政策与时事分析

   二 乡土中国

   三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初探

   四 小结

   「评议与讨论」

  “改造”与民族研究

   「评议与讨论」

  学术·生命·情怀

   一 人类学的选择与被选择

   二 对美国现代化的洞察与反思

   三 社会学与中国式知识分子

   「评议与讨论」

  重生的学术之路

   「评议与讨论」

  费孝通第二次学术生命的开始

   一 关于我国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开发

   二 民族问题研究

   三 人口问题

   四 小城镇建设

   五 赤峰篇和定西地区区域发展刍议

   六 关于社会学学科的建设

   「评议与讨论」

  社会学与知识分子

   一 关于社会学

   二 关于知识分子和教育

   三 关于少数民族的思考

   四 重要篇章

   「评议与讨论」

  行走与写作

   一 费老的行走

    (一)东部路线

     1.苏南模式

     2.温州模式

     3.珠江模式

     4.民权模式

    (二)西部路线

     1.农牧结合、牧业商品化

     2.一厂两制

     3.外助自立

     4.经济协作区

     5.学会投入再生产

     6.两西移民

     7.庭院经济

    (三)苏南考察中的新问题

   二 缅怀人物

   三 自序性文章

   四 作为民盟主席的讲话

   五 其他

   「评议与讨论」

  区域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 1990~1993年的中国社会状况

   二 几个方面的主题

    (一)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地方经济开发

    (二)乡镇企业改制与中国经济体制及发展道路

    (三)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族群关系、社会文化的理论思考

    (四)对政治问题与民盟工作的总结

    (五)有关人物纪念与教育问题的文章

    (六)其他杂谈与随笔

   三 某些评价

   「评议与讨论」

  小城镇研究与发展

   一 三级两跳的背景

   二 乡镇企业的模式

    (一)苏南模式

    (二)温州模式

    (三)公司+农户的模式

    (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三 区域经济

    (一)华南经济区域

    (二)华东经济区域

    (三)华北经济区域

   四 小城镇研究的反思

   五 未来发展

   「评议与讨论」

  区域发展与文化自觉

   一 地方经济发展的延续思考

    (一)东部地区

    (二)中部地区

    (三)北部地区

    (四)南部地区

   二 人文价值和文化自觉

   三 有关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和著作的反思

   四 杂谈、游记、纪念类文章

   五 政治问题和民盟工作

   「评议与讨论」

  社会学重建与学术反思

   一 探索中国经济政治发展

   二 社会学学科建设

   三 文化思考和学术反思

   「评议与讨论」

  社区建设与小城镇发展

   一 关于上海社区建设

   二 关于小城镇发展

   三 关于社会学

   四 先生的行走

   「评议与讨论」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生涯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半个历程,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影响。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很多研究都切实关注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费孝通有关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洞见和研究无论从社会理论的意义上,还是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意义上,不论是其学术性研究还是富有洞察力的短文,都堪称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这些研究和文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可以凭依的思想来源和讨论的出发点。通过对费孝通学术思想形成的经历、乡村调查的足迹及其文集全集的回顾与阅读,对他有关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梳理,本书试图在认识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去认识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

简 介: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作者: 周晓虹 谢曙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