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1

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研究报告选(1999~2008)图书

Chinese Social Policy Studies 1999-2008 ,selected general research reports

SSAPID:101-7582-9070-99
ISBN:978-7-5097-104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研究报告选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十年来所从事社会政策方面研究课题的部分结题报告,其中包括若干已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入选的17篇文章,涉及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住房政策、老年服务、非营利组织这五个方面的主题。研究报告选的每篇文章,都是中心成员深入实践,走村入户后,以丰富而扎实的调研资料为基础撰写而成。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政策研究丛书
作 者: 宓小雄 阎明
编 辑: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十年选集》丛书编委会

 《十年选集》丛书前言

 卫生服务

  利用保险公司和保险机制进行城乡困难群体医疗保障的探索

   一 缘起与过程

   二 经办与效果

   三 原因与探索

   四 问题与分析

   五 认识与建议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镇社区卫生服务试点研究报告*

   一 项目概况

    (一)项目内涵

    (二)项目目的

    (三)项目目标

     1.健全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供给网络:社区服务中心与服务站

     2.建立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监督组织:农民医疗合作社组织

     3.培育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制衡机制和协同机制

     4.构建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治理结构

    (四)项目内容

    (五)项目框架

     1.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供需关系的内在结构

     2.旧县镇社区卫生服务统筹试点的基本框架

      (1)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

      (2)基本卫生服务的使用者和监督者

      (3)基本卫生服务的协调者和指导者

    (六)项目特色

     1.与新型合作医疗模式的区别

     2.与乡镇医疗保险模式的区别

     3.与私有化服务模式的区别

   二 项目进展与成效

    (一)项目进展

     1.新建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供给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

     2.创建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监督机构:农医合组织

     3.创建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协商机构:镇协商会

     1.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加强项目的现场指导与监控

     2.完善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

     3.调整农医合组织,增强农医合组织的自治能力

     4.完善基本卫生服务的协商机制

     5.落实“先尝后买”机制,农民缴费由“模拟代缴”变为实际缴纳

    (二)项目成效*

     1.初步建立起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供给网络的组织与运营模式

     2.初步探索出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人员的人才培训模式

     3.基本建成农村乡镇社区农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

     4.基本建立起农村乡镇社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制度体系

     5.初步建立起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筹资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

     6.基本建立起农村乡镇社区农民医疗合作组织的管理模式

     7.基本建立起农村乡镇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统筹的治理结构

     8.农民得到多种实惠,对基本卫生服务统筹的认可率和支持率逐步上升

   三 试点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试点中的主要问题

     1.农民不能完全分清“大统筹”与“小统筹”的关系

     2.新旧两种体制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3.“小统筹”与“大统筹”之间不能接轨

     4.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5.农医合组织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试点遇到的具体困难

     1.农民不能动用“大统筹”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为“小统筹”缴费

     2.农医合组织的注册登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3.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难以进行

     4.社区服务站的管理体制理不顺

     5.社区服务站的人力资源匮乏

     6.社区服务站的设备需要补充

     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交通工具不足

    (三)深化试点需要的具体支持

   四 试点中的主要发现与认识

    (一)社会政策试验是研究、制订、修改、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的有效方式

    (二)农村卫生服务是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公共服务,要建立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村卫生市场,根本的出路在于将农村卫生的重点放在社区的基本卫生服务上

     1.理论推导与现实的矛盾

     2.实践需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

     3.农村卫生服务的制度选择与农村卫生的公共服务产业

     4.农村卫生的公共服务产业与私人服务产业在市场中的关系

    (三)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农医合组织的集体监督是矫正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

    (五)单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不是解决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机制

    (六)大、小统筹相结合,大病、小病(加预防)相结合可能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农村而言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服务体系

   五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农村卫生政策需要实施战略转移:以基本卫生服务为重点,重构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结构

     1.从农民的需求顺序看,基本卫生服务是农民最基本最优先的需要

     2.从政策对象的实际受益面看,基本卫生服务的受益面高于大病统筹的受益面

     3.“以钱为中心”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

     4.把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本卫生服务上,并不等于不重视大病和住院医疗服务,相反,它可能促使大病和住院医疗服务的服务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二)实施“基本卫生服务统筹”政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1.基本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与设备投资

     2.维持基本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费用

     3.农医合组织的费用

    (三)实施农村卫生服务战略转移的若干问题

     1.梳理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的关系

     2.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成本效益

     3.农村卫生政策需要分区分类进行研究

     4.转变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

     5.政策鼓励农民建立自治组织,维护自己的健康利益

  黄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启示

   一 黄陵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是怎样兴起的

   二 太贤、仓村两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三 黄陵经验的启示

   四 深入发掘黄陵经验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 简要历史*

   二 基本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卫生服务事业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

    (二)农村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道路选择有偏差

    (三)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定位不准确

    (四)农村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五)城乡居民享受健康保障的公平性太低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七)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八)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九)监督农村卫生服务生产者的农民组织缺位

   三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焦点

   四 农村卫生的发展方向

   五 农村卫生的产业结构与制度创设

   六 总结

  战略预防、融入体制、深耕社群

   一 根本问题:虽然过去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当前趋势预示一个不可持续的未来

    (一)经由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经由静脉注射吸毒、不安全性行为、母婴等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1.不规范采供血严重地区经由血液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已基本得到控制

     2.毒品危害严重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受毒品和艾滋病危害时间长、程度深,特别是青少年失学、失业普遍等深层社会因素,使禁毒防艾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早婚、再婚和跨国婚姻现象普遍,经由婚内性传播艾滋病的社会结构风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农村地区由于群众健康意识不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特别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推广使用安全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对海洛因成瘾者、男男性行为人群的预防干预工作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1.对流动暗娼等艾滋病易感人群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2.受交通条件、治疗费用和准入条件等因素制约,现有吸毒人员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比例较低,治疗保持率也不高

     3.由于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生存方式、活动特点和特殊需求缺乏基本了解,现行防治策略不论是覆盖范围还是干预质量都有限

    (三)艾滋病检测体系进一步健全,但要准确查明近50万名或更多潜在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具体位置,任重而道远

     1.信息报告制度与信息管理问题很多,艾滋病各类统计数据对不上号

     2.由于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存在不自愿、不可及、不全面等问题,许多有高危行为的人愿意接受咨询检测的比例偏低

    (四)国家实行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成效初显,但要最大限度地管理好、服务好已报告的22万艾滋病患者,以防止感染源进一步传播,仍需破除诸多政策障碍

     1.有准入条件的免费抗病毒治疗

     2.不可负担的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

     3.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不适合病人流动的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

     5.具有强烈区隔色彩的社区医疗救治模式

     6.财政拮据背景下艾滋病致困人员“应保未保”*问题普遍

     7.救助政策公开透明背景下艾滋病致困人员“遁形”问题突出

     8.特定历史、区域形成的“特殊”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9.群众性帮扶工作中艾滋病患者主体性缺失问题

    (五)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方面作用明显,但由于在组织合法性、资源和技术获取等方面未得到政府应有的支持和配合,社会组织总体上发育不健全

   二 发展战略: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具有挑战性,但仍然切实可行,关键是现行政策必须做出改变

    (一)战略预防

     1.继续把禁绝毒品摆在政府特别是因静脉吸毒加剧艾滋病传播的地方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且优先的位置

     2.将预防对准风险和脆弱交汇的地方特别是受不安全性行为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农村妇女和校外青少年

    (二)融入体制

     1.艾滋病及受影响人群日益“特殊化”,已成为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瓶颈

     2.艾滋病社会防治的主要思路是:将艾滋病防治工作融入现行社会体制,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残疾人服务等现行公共服务体系中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常态化运行、常规化管理

     3.艾滋病防治可持续离不开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唯有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才能实现常态化、常规化管理的目标

     4.艾滋病防治要实现历史性跨越,需要将其融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之中

     5.艾滋病防治融入现行体制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深耕社群

     1.以真正合作共事的精神调动社会资源,以补充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国家努力

     2.艾滋病防治领域社群组织的发育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三 政策措施: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目标,但凝聚以下共识并循序渐进地推进,目标很可能不期而至

    (一)与战略预防相关的政策措施

     1.以对国家、民族、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尽最大努力禁绝毒品

     2.确保所有儿童少年都能够免费接受并完成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探索将性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与融入体制相关的政策措施

     1.将艾滋病检测作为医学常规项目,最大限度地查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位置

     2.确立“政府部门组织协调,社群组织具体实施”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政策

     3.取消准入门槛,扩大救助范围,向所有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4.建立全国转诊体系,发挥县以上医疗机构作用,使流动艾滋病病人“生活在哪、治疗在哪、管理在哪”

     5.在做大做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同时,统筹考虑基层艾滋病防治需要,使之成为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全面医护的主要平台

     6.切实将艾滋病患者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妥善解决艾滋病患者的医疗费用

     7.进一步加大省以上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包括艾滋病致困人员在内的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8.采取国际通行做法,在社会救助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化解艾滋病致困人员“遁形”问题

     9.建立贫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破解因“特殊”救助引发的政策不公平和财务不可持续问题

     10.尽快将残疾人概念与国际接轨,实行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患者生产自救问题

     11.丰富和完善各类救助管理站的功能,使之成为部分有特殊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的临时救助场所

    (三)与深耕社群相关的政策措施

     1.研究设立国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推动包括艾滋病社群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

     2.以发展包括艾滋病社群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体制机制

     3.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包括艾滋病社群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

 农村社会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一 研究目标

   二 京郊农民的失地问题与失地农民

    (一)北京市近郊区农民失地的情况

     1.北京近郊部分乡镇已处于“无地”的边缘

     2.绿化隔离区建设是近年来失地速度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

     3.绿化隔离区内相当一部分农民“隐性失地”

     4.绿化隔离区建设对农民生活、生产影响较大

    (二)北京市近郊区失地农民的情况

     1.北京市近郊区失地农民的类型与特征

     2.北京市近郊区失地农民的规模与结构

     3.北京市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应对策

   三 北京市失地农民相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问题

     1.农转工人员就业安置难且下岗、失业问题突出

     2.农转居自谋职业人员择业难导致还乡人数猛增

     3.农转居人员就业质量不高,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二)社会保障问题

     1.农转工人员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已经凸显

     2.农转居自谋职业人员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3.农转居人员的各项保障待遇与城镇接轨的问题亟待解决

     4.超转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面临可持续问题

   四 北京市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建设征地或变相征地过多过急

    (二)乡村企业受到冲击

    (三)失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弱

    (四)社会保障资金难以确保

   五 解决京郊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给失地农民以“可持续生计”是最佳选择

    (二)使农民持有集体经济股份也是一个可行之策

    (三)建立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四)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的城市化

   六 结语

  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1.总体及样本

     2.抽样方法

     3.问卷结构

     4.调查实施

     5.执行结果

    (二)个案访谈的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

    (一)贷款农户

     1.至少有57.3%的参保农户参与了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工作

     2.贷款农户户均贷款6510元,户均质押养老保险证4.8本,每本养老保险证质押金额均值为1371元

     3.57%的质押养老保险证、49.7%的质押贷款金额,来自贷款农户的亲友和邻居

     4.以2002年为标志,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业务真正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5.为春耕生产融资,是贷款农户质押贷款最主要的目的

     6.贷款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期限,以6~7个月居多

     7.80.8%的贷款农户能准时或提前还清贷款

     8.政府宣传和邻居告知,是贷款农户获知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主要渠道

     9.近六成贷款农户表示,不担心因无法归还贷款而影响今后的养老

     10.57.5%的贷款农户认为,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比农村信用社贷款更方便

     11.73.8%的贷款农户认为,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达到了预期目的

     12.62.1%的贷款农户认为,如果能借到更多的养老保险证,自己愿意贷更多的款。其中的女性贷款农户自述比例(81%)比男性高出24.9个百分点

    (二)借证农户

     1.超过八成的借证农户表示愿意把自家的养老保险证借给他人使用

     2.如果亲友、邻居想再借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仅有15.4%的借证农户明确表示不同意

     3.如果家中养老保险证一定要出借,亲戚是借证农户最优先考虑的对象

     4.近六成的借证农户表示,导致其不贷款的主要因素是自己持有的养老保险证少、养老保险证面值小、所贷款项不够用

    (三)不贷不借农户

     1.造成不贷不借农户至今未贷款的首位原因是家里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贷款

     2.不贷不借农户至今未出借养老保险证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别人向他借用

     3.80%以上的受访农户认为,通过借用养老保险证增加质押贷款额度是一个好办法

    (四)所有受访户

     1.2004~2006年,有77%的受访农户向当地的金融机构贷过款,其中:贷款农户比例最高,借证农户比例次之,不贷不借农户比例最低

     2.2004~2006年,贷款农户和借证农户无论是商业贷款比例还是户均贷款额均有实质的增长

     3.受访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目的几乎全是为春耕生产融资

     4.贷款农户家庭经济状况以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为主,2006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多在6000元以下

     5.与借证农户和不贷不借农户相比,贷款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最多

     6.无论是户均资产总估价还是剔除土地预期收益后的估价,贷款农户均明显高于借证农户和不贷不借农户

     7.贷款农户拥有汽车、大型农机器、小型农机器、牛四类物品的数量明显多于借证农户和不贷不借农户

   四 结论及讨论

    (一)贷款农户主要是那些致富意愿较强、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及偏下的参保农民

    (二)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具有多重福利功效

     1.拓宽了中低收入农户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他们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

     2.促进了农户尤其是中低收入农户的财富积累,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

     3.培养了农户的资产意识、诚信观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了家庭、社区的和谐

     4.在确保农保基金稳定增值的同时,也使此项制度在财务和政治上可持续

   五 机制分析

    (一)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再分配与消费取向”的定位,赋予了其“生产与投资”的功能

    (二)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明晰了农民对个人账户的产权,强化了他们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和选择权

    (三)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在拓宽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渠道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

   六 启示与建议

    (一)研究启示

    (二)政策建议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风险认识问题

     2.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功能定位问题

 住房政策

  圆百姓安居梦 建文化旅游城

   一 调查的概况

    (一)调查的组织

    (二)数据的审核

    (三)普查的覆盖面

   二 受访户的基本情况

    (一)户主的年龄状况

    (二)户主的职业状况

    (三)家庭人口状况

    (四)户主的单位性质

    (五)户主的级别与职称

    (六)户主的工龄

   三 桂林城区居民的居住现状

    (一)住房面积

    (二)厨房、卫生间配套状况

    (三)房屋结构

    (四)住房质量

    (五)住房建成年份

    (六)取得现住房途径

    (七)住房产权状况

   四 桂林城区居民的住房需求和住房消费意向

    (一)对现有住房条件的评价

    (二)住房消费能力

    (三)居住条件意向

     1.住房地段选择

     2.居住环境选择

    (四)近期购房考虑

    (五)购房付款方式意向

   五 对桂林市下一步城市住房建设的建议

    (一)桂林城区住房建设的方针与原则

     1.满足安居需要

     2.带动经济增长

     3.提升城市形象

    (二)关于近期的住房需求总量

     1.住房需求分析

      (1)住房解困需要

      (2)危旧房改造需要

      (3)新增城区人口用房需要

      (4)城市整体改造中拆迁安置用房需要

     2.住房消费能力分析

    (三)促进下一步城区住房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2.合理安排住房建设格局

     3.采用地价年租制

     4.实行住房保障货币化

     5.拓展商品住房外销渠道

     6.以教育产业带动住房消费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一 缘起

   二 假设、目标、方法、过程与主要概念界定

   三 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拆迁改建的历史与政策过程

    (二)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的拆迁改建

    (三)两个社区的基本情况

    (四)受访居民户的背景特征

     1.户构成与社会关系

     2.就业与经济状况

     3.住房状况

   四 分析与讨论

    (一)拆迁补偿政策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拆迁改建可能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边缘化

    (三)个人及家庭在社区生活变迁中的能动作用

   五 小结与讨论

 老年服务

  加快实现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对策研究报告

   引言

   一 “十五”期间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概况

    (一)突出成绩

     1.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2.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3.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局良好

    (二)主要做法

     1.强化政府投入,提升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水平

     2.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二 当前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动力与活力不足

    (三)“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服务有待加强

     1.部分社会经营者追逐经济利益的行为明显

     2.基层政府普遍抱持“一包了之”的消极心态

    (四)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亟待深化

     1.服务对象有效需求不足

     2.服务内容与老人需求错位

     3.服务资金普遍缺乏

     4.服务提供者的专门化程度不足

   三 加快实现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作用

    (二)全面承担起老年特困群体的福利养老责任

    (三)努力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划设计工作

    (四)稳妥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试点改革

    (五)积极研究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

     1.产权处置方案

     2.财政资助政策

    (六)高度重视政府财政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

    (七)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八)对养老服务行业实施最严格的政府监管

     1.严把行业准入关

     2.强化质量控制关

     3.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九)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中介组织

    (十)从实际出发探索护理人员培训的有效方式

    (十一)力求在落实优惠政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大连市沙河口区居家养老院评估与发展报告*

   一 居家养老院的发展状况与前景预期

    (一)居家养老院的缘起

    (二)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历程

    (三)居家养老院的管理方式

    (四)居家养老院的战略地位和前景预期

     1.居家养老院的战略地位

     2.目前需求状况分析

     3.今后5~10年需求预测

   二 居家养老院的制度分析与效果评价

    (一)居家养老院的制度分析

     1.政府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引导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2.养护员选择机制有效降低了服务成本

     3.社区化管理提高了成效比

    (二)居家养老院的效果评价

     1.对老人福利服务的贡献

     2.促进再就业的效果

     3.对社区建设的作用

     4.城市减贫、增进社会福利

    (三)综合分析:居家养老院符合主流化方向

   三 居家养老院的政策研究与建议

    (一)居家养老院的政策研究

     1.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2.再创新的原则:政策整合

    (二)居家养老院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

     2.加强社区资源整合

     3.推动养护员的职业化进程

     4.试行实体化运作

      (1)成立管理机关/建立居家养老福利服务补贴基金

      (2)建立民办居家养老院

     5.完善居家养老院的服务体系

    (三)绩效预期与可行性分析

     1.绩效预期

     2.可行性分析

  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1.农村老龄化的压力及农村老人的照护现状

    2.破冰之旅: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护的挑战与机遇

   二 文献综述

    (一)哪些因素影响老人照料需求

    (二)社会化照料服务为何滞后于家庭照料

    (三)社区照顾的概念及内容框架

     1.社区照顾的概念

     2.社区照顾的内容和框架

    (四)农村社区照顾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三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3.研究方法

    4.调查内容

    5.调查地点

    6.调查对象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访老人的人口社会特征

     1.年龄和性别状况

     2.婚姻状况

    (二)被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1.被访老人患慢性病和残疾情况

     2.健康状况自评情况

    (三)被访老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状况

     1.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客观需求

     2.被访老人对社会照护服务需求的内容

     3.被访老人对不同社会照护服务形式的主观态度

      (1)被访老人对机构照顾的主观态度

      (2)被访老人对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态度

      (3)被访老人对于照护形式的偏好

     4.影响老年人对社会照护服务态度的因素

    (四)老年人照护服务的供给状况及其分析

     1.家庭照护

      (1)家庭照护的主要提供者及影响因素

      (2)家庭照护中存在的问题

     2.社会照护

      (1)机构照顾的状况

      (2)机构照顾的问题

    (五)本次调查的一些发现

     1.农村高龄老人存在着对社会照护的客观需求

     2.影响农村老人对社区照护服务持积极态度的主要因素

     3.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引导

   五 政策构想及其解决方案的初步论证

    (一)政策构想

    (二)政策体系框架及解释

 非营利组织

  通过罗山市民会馆评估研讨中国的社区服务

   一 社区服务机构的非营利属性与社区服务理念

    (一)保持非营利属性是中国社区服务机构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根本理念

   二 社区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社会化而非政府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所有的社区服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平等的法律地位

    (三)政府对于社区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应该一视同仁

   三 社区服务机构的治理和管理

    (一)应该重视并且充分发挥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二)需要推行馆长负责制并借鉴企业管理

   四 社区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效果

    (一)社区服务体制改革与体系的效率提升

    (二)机构的效率

   五 创新的扩散——可能性、现实性与重要意义

    (一)创新扩散的可能性

    (二)社会服务型非营利机构在中国发展的意义

  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研究报告*

   一 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的选择

    (二)调研的主要结果

     1.建立时间

     2.注册资金

     3.机构收入

     4.机构支出

     5.机构盈亏

     6.资产状况

     7.人力资源

     8.服务状况

   二 调研中的发现

    (一)经验与问题

    (二)民办机构普遍陷入困境

   三 政策分析

    (一)康复服务的体制不顺,残联角色不清

    (二)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多头登记、多头管理造成混乱

    (三)政府对于民办服务机构认识迟缓,没有作为一个行业进行规划

    (四)对于公办和民办机构政策上没有一视同仁,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五)民办机构普遍对于非营利性质认识模糊

   四 政策建议

    (一)尽快组建以残联为主管机关的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协会

    (二)尽快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业发展战略

    (三)具体建议

   五 总结

  延安市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调研报告*

   一 为什么选择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作为调查重点

   二 调查状况

    (一)延安市农业技术协会的基本状况

    (二)安塞县农村技术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三)洛川县农村技术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四)甘泉县农村技术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三 关于延安农村技术经济组织发展的若干问题

    (一)对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印象

     1.延安市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成型

     2.延安地方政府是农村技术经济活动组织的主导力量

     3.经营型农民协会具有发展前景

    (二)与农村技术经济组织发展相关的主要问题

     1.规模营销问题

     2.营销组织行政化问题

     3.两类农技协与政府角色问题

     4.农民合作组织的定位与发展模式问题

   四 延安农民合作组织模式探索

    (一)农合与农技协以及专业公司的异同

    (二)合作社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国际背景

    (三)国际组织对合作社的界定

    (四)农合组织研究

    (五)对发展延安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议

     1.政府需要让出涉农领域

     2.调整政策,推动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

     3.配套进行政府职能改革

     4.推动村委会职能变革

  我国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研究报告*

   一 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发展概况

    (一)背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1.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三种形式

     2.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数量

     3.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数量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的规模和结构

     1.群体负责人规模和产生机制

     2.群体的规模

     3.群体的结构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的职业领域和方式

     1.群体的职业领域

     2.群体的活动领域

     3.群体的活动方式

   二 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的社会特征

    (一)群体以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推动公众自觉和社会参与

     1.群体以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

     2.群体以塑造公众自觉为己任

     3.群体的工作原则是推动社会参与

    (二)群体的使命感强,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奉献

     1.群体的使命感来自社会发展的呼唤

     2.问题导向是群体承担使命的路径

     3.群体崇尚集体奉献精神

    (三)群体的目标具有社会性,意志行动坚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1.群体从业目标的社会性

     2.群体的意志行动坚定

     3.群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 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的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非政府组织职业群体

     1.政府需要社会事业工作者

     2.企业需要自己的行业服务群体

     3.社会需要创新的新动力

    (二)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我国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2.对策与非政府组织从业群体的未来发展

  “最佳实践”案例报告*

   一 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是什么

    (一)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性质

    (二)社区公共服务社的目标

    (三)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手段

    (四)管理制度

   二 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功的关键措施

   三 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具体成绩和产出,它们是如何评估的及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四 社区公共服务社所带来的制度或组织层面的影响

   五 社区公共服务社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最有利条件和必要的支持

   六 社区公共服务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

   七 “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复制和推广

本研究报告选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十年来所从事社会政策方面研究课题的部分结题报告,其中包括若干已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入选的17篇文章,涉及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住房政策、老年服务、非营利组织这五个方面的主题。研究报告选的每篇文章,都是中心成员深入实践、走村入户之后,以丰富而扎实的调研资料为基础撰写而成。每篇研究报告的完成,既体现了中心成员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的求真务实,也反映了各地、各界在社会建设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本书适合社会政策理论和教学工作者、社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阅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目标定位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当调整思路》,《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05年第7卷。

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高飞、李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问题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杜乐勋等:《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蔚东等编著《卫生与发展:建设全民健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亚诺什·科尔奈、翁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罗淑锦译,中信出版社,2003。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达尔默·D.霍斯金斯等编《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侯宝琴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

李卫平编著《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杨团、杨刚:《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框架性思考》,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

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社科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17-4卷。

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朝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彼得·泰勒·古拜:《社会福利与社会投资:福利国家的创新》,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迈克尔·史乐山、邹莉:《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梦”示范工程》,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卢海元:《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设想》,内部稿,2004。

张时飞:《种一粒籽 结几个瓜: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福利效应》,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杨燕绥、赵建国、韩军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崔红志:《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载陈佳贵、王延中主编《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詹姆斯·梅志里:《发展性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载顾欣主编《中国社会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Berghman,G.,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Policy Contex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in G. Roots (Ed.) Beyond the Threshold. Bristol:Policy Press,1995.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

丽凌:《北京市城区危旧房改造的沿革及政策建议》,《北京房地产》2000年第12期。

迈耶斯,拉蒙· H.:《晚期中国帝国的习惯法、市场和资源交易》,天则内部文稿系列 IIS.17.2001。

魏科:《北京危旧房改造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房地产》1996年第6期。

温铁军:《农民工问题和新时期的劳资关系》,《读书》2003年第7期。

张成:《北京市危旧房改造“攻坚”开发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0。

张泓铭等:《住宅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周乐:《对北京当前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思考》,《北京规划建设》2002年第4期。

《世纪之交的北京人口》,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

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2001》,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1。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思斌编著《组织管理与民间组织的发展》,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1995年6月,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psu_cn.pdf。

葛道顺、杨团:《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大连的个案研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5年第22卷第1期。

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葛道顺:《MOST案例再研究——大连市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过程的案例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葛道顺:《镶嵌、自主与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