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0

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图书

a research on the housing provident fund

SSAPID:101-7580-9632-55
ISBN:978-7-5097-4235-8
DOI:
ISSN:
关键词:

住宅 公积金制度

[内容简介]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它旨帮助城镇职工解决其基本住房所需的资金积累与融通问题,从而保障城镇职工在住房商品化改革后仍能实现基本住房需求。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内部和外部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该制度健康发展、不利于住房公积金效率充分发挥的因素,这影响了职工享受公积金融资的公平性,影响了职工基本住房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不利于社会和谐。本书试图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及制度外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希望通过比较和借鉴新加坡、德国、中国香港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住房资金积累与住房融资方面的理论及经验教训,从理论上丰富与发展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理论,从实践上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身及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促进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一点力量。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朱婷
编 辑:黄金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附录1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绪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第一章 住房公积金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一 劳动力商品价值与工资理论

   二 有关社会总产品分配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思想

   一 邓小平理论

   二 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 公共产品与公司治理理论

   二 交易成本与委托—代理理论

   三 制度演化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概述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过程

    (一)制度的试点与推广

    (二)有关的法制建设

    (三)管理的规范

   三 住房公积金制度取得的成就

    (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在住房建设中发挥过较大作用

    (三)支持了大量职工购房

  第二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系

   一 住房公积金管理体系的委托—代理结构

   二 住房公积金的内部决策执行体系

   三 住房公积金的外部行政监管体系

   四 住房公积金的其他监管主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性质、目标不明确及产权残缺

   一 住房公积金性质不明确

    (一)住房公积金来源的属性不明确

    (二)住房公积金使用方式不明确

   二 住房公积金目标不明确

    (一)住房发展目标不确定

    (二)住房保障对象不明确

    (三)住房保障程度不明确

   三 住房公积金产权残缺

    (一)住房公积金收益权和控制权配置不合理

    (二)住房公积金使用权与处分权规定不完整

    (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受限

  第二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发展不协调

   一 住房公积金基本功能发展不协调

    (一)城镇住房建设促进功能不确定

    (二)住房提取和住房贷款难以恰当掌控

   二 住房公积金衍生功能发展不协调

    (一)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脱离了住房保障目标

    (二)大病大灾提取脱离了住房保障目标

    (三)教育提取脱离了住房保障目标

    (四)贷款利息补贴偏离了互助公平原则

   三 住房公积金宏观调控功能发展不理想

    (一)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调控导致社会不公

    (二)贷款利率调控难以奏效

    (三)贷款标准调控难以达到目标

    (四)增值收益建廉租房影响不大

    (五)购买国债调控力量有限

  第三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存在问题

   一 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一)现存风险管理不积极

    (二)潜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二 住房公积金贷款标准不够合理

    (一)贷款标准没有完全贯彻责权对等原则

    (二)贷款标准没有真正依据普遍性原则

    (三)贷款标准难以实现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要原则

    (四)贷款标准中有关第二次贷款的规定不太合理

   三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人本意识不足

    (一)贷款管理的人本意识不强

    (二)贷款服务的人本意识不强

  第四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 住房公积金的内部决策执行体系不完善

    (一)住房公积金公司式治理结构功能虚化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备

    (三)住房公积金决策执行机构与代理银行关系不健全

   二 住房公积金的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

    (一)住房公积金委托—代理链过长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结构不合理

    (三)住房公积金行政监管体系不完善

    (四)民众监管体系没有建立

  第五节 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问题对效率的影响

   一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 对配置效率的影响

    (一)对整体公积金配置效率的影响

    (二)对个人公积金配置效率的影响

   三 对社会性效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性质、产权及目标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性质的明确与产权的完善

   一 境外住房储金的性质与产权状况

    (一)境外住房储金的性质与产权

    (二)境外住房储金性质与产权的特点

   二 明确我国住房公积金性质及完善其产权的一些建议

    (一)住房公积金性质的明确

    (二)住房公积金产权的完善

    (三)统筹考虑住房公积金的性质与产权

  第二节 我国公积金住房保障目标的明确

   一 境外住房保障目标的确立及其特点

    (一)境外住房保障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二)境外住房保障目标确立的特点

   二 明确我国住房保障目标的意见

    (一)明确住房保障目标及其实现的阶段性

    (二)明确住房保障对象及其层次标准

    (三)提出与住房保障目标相适应的实现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优化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外部统筹优化

   一 境外住房储金功能统筹优化的经验

    (一)新加坡住房储金功能的统筹发展

    (二)新加坡住房储金功能统筹优化的特点

   二 外部统筹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可行性

    (一)外部统筹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必要性

    (二)外部统筹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可能性

   三 外部统筹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外部统筹的相关法律

    (二)优化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及住房融资功能

  第二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内部自我优化

   一 境外住房储金功能的内部自我优化

    (一)新加坡住房储金功能的内部自我优化状况

    (二)新加坡住房储金功能内部自我优化的特点

   二 内部自我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功能的对策

    (一)内部自我优化住房公积金基本功能的对策

    (二)内部自我优化住房公积金衍生功能的对策

    (三)内部自我优化住房公积金宏观调控功能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运营管理的加强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的加强

   一 境外住房贷款风险的管理及其经验

    (一)境外住房贷款风险的管理情况

    (二)境外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特点

   二 加强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房贷条件

    (二)防止金融过度自由化

    (三)加强对逾期贷款的处理

    (四)化解利率风险

    (五)加强立法

  第二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标准的完善

   一 境外的住房贷款标准及其优点

    (一)境外的住房贷款标准

    (二)境外住房贷款标准的优点

   二 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标准的一个尝试

    (一)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型的原则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型的步骤

    (三)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型的应用与评价

     1.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型①②③的应用与评价

     2.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型④的应用与评价

     3.其他问题

  第三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运用率的提高

   一 境外住房储金的运用及其特点

    (一)境外住房储金的运用

    (二)境外住房储金运用的特点

   二 提高我国住房公积金运用率的对策

    (一)促进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加大住房公积金投资业务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资金来源的适度拓展

   一 境外房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及其特点

    (一)境外房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境外房贷资金来源的特点

   二 适度拓展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资金的来源

    (一)由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三)发行专项免税地方债券

    (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费比例

    (五)改变住房公积金退休提取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内部决策执行体系的完善

   一 境外住房储金的内部决策执行体系及其特点

    (一)新加坡住房储金内部决策执行体系的基本情况

    (二)新加坡住房储金内部决策执行体系的特点

   二 完善住房公积金内部决策执行体系的方式

    (一)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结构和功能

    (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财务制度及管理评价机制

    (三)明确代理银行的委托—代理责任

  第二节 我国住房公积金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

   一 境外住房储金的外部监管体系及其特点

    (一)新加坡住房储金外部监管体系的基本情况

    (二)新加坡住房储金外部监管体系的特点

   二 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外部监管体系的方式

    (一)应加强中央政府对住房公积金的立法与调控

    (二)应加强省级部门对住房公积金的行政监管及协调管理

    (三)应加强(设区)市级政府部门对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制定和监管

    (四)应加强审计部门和民众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管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善影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影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外部环境

   一 住房供应环境

    (一)住房供求的特殊性

    (二)我国的住房供应环境及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二 财税与人事环境

    (一)我国的财税制度及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二)我国的人事制度及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三 金融与社会环境

    (一)我国的金融环境及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二)我国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住房供应环境的改善

   一 境外的住房供应环境状况

    (一)境外的住房供应环境

    (二)境外住房供应环境的特点

   二 改善我国住房供应环境的对策

    (一)重新确立政策性住房为主的住房政策

    (二)实行质优价廉的有计划性的保障性住房供应

    (三)多方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限制住房投资,打击住房投机

  第三节 财税与人事环境的改善

   一 境外的财税与人事环境状况

    (一)境外财税与人事环境的基本情况

    (二)境外财税与人事环境的特点

   二 改善我国财税与人事环境的措施

    (一)完善我国财税制度

    (二)完善我国的人事制度

  第四节 金融与社会环境的改善

   一 境外的金融与社会环境状况

    (一)新加坡金融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情况

    (二)新加坡金融与社会环境的特点

   二 改善我国金融与社会环境的方式

    (一)改善金融环境

    (二)健全财务环境

    (三)加强法制与执法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而影响住房公积金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尽完善

  二 应明确我国住房公积金的性质和目标,并完善其产权

  三 应从内外两方面优化我国住房公积金的功能

  四 应建立合适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标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的风险意识

  五 应拓宽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融资渠道,提高住房公积金运用率

  六 应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系

  七 应改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外部环境

 后记

 附录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本书试图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总结新加坡、德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住房资金积累与住房融资方面的经验教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理论,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水平,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以更充分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1995。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人民出版社,2006。

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陈征:《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陈祖洲:《新加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鲁虎:《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日〕田村庆子:《超管理国家——新加坡》,东初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93。

冯邦彦:《香港地产业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7。

库少雄、〔美〕Hobart A.Burch:《社会福利政策分析与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英〕安东尼·哈尔、〔美〕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9。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

〔美〕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6。

〔美〕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9。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5。

〔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美〕约拉姆·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7。

〔美〕阿列克斯·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中信出版社,200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丛诚:《中国住房和公积金制度发展大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易宪容:《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辛鸣:《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

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郭建波:《世界住房干预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应红:《中国住房金融制度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王重润:《房地产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胡清波等:《住房公积金管理与房地产管理实务》,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上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上海住房公积金运营和管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唐海洲等:《住房公积金管理与房地产行政管理实务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刘清华:《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苏振芳:《社会保障制度国别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曾国安:《住房金融:理论、实务与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林子华、张华荣:《产权一体化新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梁晓、张幸仔:《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中国税务》2009年第1期。

阎祖美:《私营企业公积金归集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4期。

陈和智、罗佳意:《住房公积金归集业务若干问题及其对策》,《西南金融》2008年第5期。

林丽:《公积金贷款利率之我见》,《财经界》2008年1月下期。

姚东旭:《住房公积金将融资与配贷理性化》,《城市开发》2007年第9期。

吴学安:《公积金房贷“急刹车”伤着了谁?》,《城市开发》2007年第8期。

周义兴:《将“公积金收益用于廉租房”无可厚非?》,《观察与思考》2008年第7期。

卢飞:《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与运营模式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月下期。

叶卫东:《住房公积金制度安排及运行的低效率研究》,《经济论坛》2008年第4期。

周道群:《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建议》,《西部金融》2007年第12期。

丁平、周志梁:《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金融化问题探究》,《武汉金融》2008年第7期。

张春芳、孙文:《理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体制》,《科技咨询导刊》2007年第6期。

陈璐:《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山东房地产》2005年第5期。

张蓓、王靖:《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环境分析》,《现代商业》2007年第1期。

赵俊华、佟广军:《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的几点思考》,《当代经济》2009年第3期。

陈瑛姝、蒲晓红:《我国住房公积金纳入社保个人账户的可行性》,《经济导刊》2008年第7期。

代东凯:《住房公积金纳入基本社保制度的分析与建议》,《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徐宏毅、赵迎红:《住房公积金制度效率理论框架研究》,《科技创业》2008年第1期。

中国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课题组:《赴美国、加拿大、香港考察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报告》,《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第1期。

杨伟、吕元礼:《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分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8期。

初建宇:《借鉴新加坡经验加强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社会保障作用》,《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陈小英、董家丰:《论住房救助向住房保险转化——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互补与替代初探》,《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3期。

阮青松、周隆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分析》,《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年第17期。

衰庆明:《制度效率的决定与制度效率递减》,《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庄礼伟:《“新加坡式的社会主义”》,《南风窗》2005年第8期下。

钟大能:《公平与效率:我国房地产税制的功能取向与税种设置改革研究》,《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8期。

周勤、李家平:《什么是好的管制者?》,《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徐笑虹:《我国住房公积金监管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07年第6期。

张志华:《简析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制度效率问题》,《城市开发》2005年第8期。

蔡颖:《完善非公企业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董建斌:《住房公积金财务运作模式之创新》,《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4期。

周作翰:《产权残缺、利益博弈与社会冲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陈杰:《中外住房公积金制度之比较》,《上海房地》2010年第9期。

汪利娜:《对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反思》,《中国房地信息》2005年第9期。

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年第12期。

龚玉霞、张臻竹、张丽:《中德银行住房储蓄贷款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9期。

汪利娜:《德国住房储蓄与我国住房公积金的比较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第6期。

孙天琦:《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三十年变革的争论及启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杜金锋、冯长春:《香港“夹心阶层住屋计划”经验借鉴》,《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

顾云昌:《英德两国住房市场调控及保障制度》,《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年第1期。

宋春兰:《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模式及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4期。

苏多永:《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启示》,《中国房地产》2010年第10期。

牛艳:《借鉴国外经验防范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商业经济》2010年第13期。

郭晓霞:《论利率管制下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建筑经济》2010年第4期。

陈道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思考》,《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赵惠娟:《金融监管视角下华尔街金融风暴的产生》,《开发研究》2009年第S1期。

黄小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如何实行标准化管理》,《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11期。

井深:《浅议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的确定》,《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年第5期。

沈海兵:《如何走出房地产融资困局》,《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年第8期。

陈杰:《住房公积金的流动性危机》,《中国房地产》2010年第2期。

汪涵、尹中立:《从多角度审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中国金融》2010年第16期。

James M. Buchanan. Method and Morals in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M]. Springer,Berlin. 2001.

Carlo A.Faveor. Applied Macoreconomics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Adam Smith. Inquirt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M]. London:Dant.co.1995.

G.Cassel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M]. New York:Telidon Press.1997.

David Emrus Lawrence. Measuring and Managing Derivative Market Risk [M]. 1st ed. Bost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6.

Mattias Burell. China Housing Provident Fund:Its Success and Limitations[M]. Housing Finance Intemational,2006.

Peter E .Kennedy. Macroeconomic Essentials:Understanding Economics in the News [M]. 2nd ed.Mass:MIT Press.2000.

G.Soros.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M]. Public Affairs Press,2008.

Lau Siu-kai. The first Tung Chee-hwa Administration [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Tony Tan Keng Joo.Tai-Chee Wong.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A Sustainable Housing Form and Development [M]. Springer Netherlands,2008.

Luci Ellis.“The Housing Meltdown:Why Did It Happen in the United States?”[J]. BIS Working Papers,No.259,September 2008.

Robert M.Buckley.“Housing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 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89.

Baumol William.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 [M]. 8th ed.Fort Worth.Dryden Press.2000.

Patrick Bond and Angela Tait.“The Failure of Housing Policy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J]. Urban Forum,Volume 8,Number 1,1997.

Nadezhda B. Kosareva and Raymond J. Struyk.“Long-term Housing Finance from Scratch:The Russian Case”[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Volume 12,Number 4,1997.

Jie Chen,Qianjin Hao & Bengt Turner.“Housing Fina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Paper for SSE-LSE-CCER Joint Conference in Stockholm,Nov.2006.

Eatwell J. and Persaud A. “Freddie Mac and Fannie Mae:Damned by a Faustian Bargain”[J]. Financial Times,2008(7).

Persaud A. and Saurina J. “Will BaselⅡ Help Prevent Crises or Worsen Them?”[J]. Point of View,Finance & development,IMF,June. 2008.

S.Vasoo,James Le. Singapore:Social Development,Housing and the Central Provident Fund[J].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2001(10).

David C.Lindeman. Provident Fund in Asia:Some Lessons for Pensioner Former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2(4).

Chak Kwan Chan. “Protecting the Aging Poor or Strengthening the Market Economy:the Case of the Hong Kong Mandatory Provident Fund”[J].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2003(12).

Douglas C.North. “Institutionsand Economic Theory”[J]. American Economist,1992(l).

Wong S. K.,Yiu C. Y.,Tse M. K. S. “Do the Forward Sales of Real Estate Stabilize Spot Price?”[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3).

Michael S.Barr. “Credit Where it Counts: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J].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 75,No. 600,2005.

Randall S.Kroszner.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the Recent Mortgage Crisis”[OL],presented at the Confronting Concentrated Poverty Policy Forum,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Washington,D. C.,December 3,2008,available at http:// www. federalreserve. gov/newsevents/ speech/kroszner2a. htm.

Alicia H.Munnell,Geoffrey M. B. Tootell,Lynn E. Browne and James McEneaney. “Mortgage Lending in Boston:Interpreting HMDA Data”[J]. The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Vol. 86,No. 1,1996.

Gunther. “Should CRA Stand for Community Redundancy Act?”[J],Regulations,Vol. 23,No.3,2000.

Tim Westrich.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Blame Conservatives,not CRA,for Subprime Mortgage Mess”[OL]. http:// www.americanp rogress. org/ issues/2008/09/ cra. html.

Robert B.Avery,Paul S. Calem,and Glenn B. Canner. “The Effects of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n Local Communitie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Division of Research and Statistics,March 20,2003.

Ren S.Essene,and William Apgar. Understanding Mortgage Market Behavior:Creating Good Mortgage Options for All Americans,Cambridge,MA: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April 25,2007.

Peter Boelhouw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social housing management in Western Europe”[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Volume 14,Number 3,1999.

Bentson. “It’s Time to Repeal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OL],Cato Institute,Washington,D.C.,1999,available at http://www.cato.org/pub_display. php?pub_id = 4976.

Stan Liebowitz. “Mortgage Lending to Minorities:Where’s the Bias?”[J]. Economic Inquiry,Vol. 36,No. 1,2008.

Russell Roberts. “New Small Business Data Show Loans Going To Higher-Income Neighborhoods in Chicago Area”[J]. Reinvestment A lert (Woodstock Institute),No.11. 2008.

Piyush Tiwari,Edwin Deutsch and Yoko Moriizumi. “Housing Finance Arrangements,Wealth Positioning and Housing Consumption in Japan:An Analysis of Built-for-sale Homeowners”[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ume 34,Number 3,2007.

Kwame Addae-Dapaah,Grace Khei Mie Wong. “Housing and the Elderly in Singapore-financial and Quality of Life Implications of Aging in Place”[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