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6

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QINGHAI(2013)

SSAPID:101-7568-3577-63
ISBN:978-7-5097-428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第二部蓝皮书。本书特别突出了2012年青海的特色产业、消费需求、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小财政大民生”、“幸福青海”、城镇化、昆仑文化及文化产业、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等发展主题。2012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8.93亿元,同比增长1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8亿元,增长15.6%。预测2013年青海经济增速较2012年将仍有小幅下滑,为11.5%左右。2012年,青海省加大了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大力提升了“大美青海”和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3年,青海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文化名省建设、社会管理和科技支撑等多项社会事业中将取得更大成效。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青海蓝皮书
编 辑: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主要编撰者简介

 2013年青海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BⅠ 总报告

  B.1 2012~2013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2年青海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一)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农牧业实现“六连增”

    (二)工业结构深度调整,工业增速企稳回升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作用增强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六)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出口产品结构出现较大调整

   二 2012年青海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硅材料产业发展遭遇寒冬,企业面临转型重组

    (二)结构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突出,城乡居民生活压力较大

    (三)出口难度加大,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三 2013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外发展形势研判

    (二)2013年青海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三)2013年青海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四 几点建议

    (一)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

    (二)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理性对待投资、消费对青海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科学调控物价,保障民众基本生活

  B.2 2012~2013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2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特点

    (一)民生改善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二)扶贫工作取得新成就

    (三)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大力推进

    (四)民族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果

    (五)玉树灾后重建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六)大美青海与文化名省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

    (七)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二 2012年青海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

    (二)民生服务水平仍然偏低

    (三)教育科技发展不足

    (四)文化建设发展压力较大

    (五)社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六)“两型”社会建设任务繁重

   三 2013年青海社会发展态势预测

    (一)人民生活水平将快速提高

    (二)城镇化进程将持续加快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逐步提升

    (四)文化名省建设将深入推进

    (五)社会管理将切实加强

    (六)旅游名省建设将深层次推进

    (七)大美青海形象将进一步提升

    (八)科技支撑作用将日益明显

   四 促进青海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二)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民生保障水平

    (三)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启动三江源二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五)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产业上新台阶

    (六)充分发挥科研保障和支撑作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七)加快旅游名省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美誉度

    (八)全面完成玉树重建任务,推动灾区跨越式发展

 BⅡ 经济篇

  B.3 2012~2013年青海投资运行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一)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二)大项目带动作用显著

    (三)项目建设进度效益凸显

    (四)玉树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二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特色工业投资显著扩大

    (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三)民生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

    (五)融资方式日益灵活多样

   三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性和持续性

    (二)融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投资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科学策划投资项目

  B.4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 青海消费需求现状

    (一)第三产业提供最终消费比重大

    (二)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

    (三)公共管理、卫生和教育提供政府消费比重高

   二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析

    (一)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力

    (二)消费对各部门的拉动力

    (三)不同消费主体对各部门的拉动力

    (四)城乡居民消费对部门拉动力比较

   三 消费需求面临的形势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

    (三)市场发展不健全,农村市场发展缓慢

    (四)第三产业起点较低,发展相对较慢

   四 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

    (二)鼓励居民住房消费,引导汽车消费

    (三)扩大休闲旅游消费

    (四)调整政府开支,引导企业消费

  B.5 分税制改革以来青海地税收入运行形势分析

   一 分税制改革以来青海地税收入运行分析

    (一)地方税收占GDP和财政收入“两个比重”显著提高

    (二)地方税种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三)区域性地方税收发展形成新格局

    (四)地方税收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

    (五)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 青海地税收入预期及面临的挑战

    (一)地税收入预期

    (二)面临的挑战

   三 对策建议

    (一)改革地方税收入库体制,促进持续发展

    (二)培育税收增长点,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培植支柱税源

    (四)实行国民待遇和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服务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

  B.6 青海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的运行分析及思考

   一 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的四大优势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不断改善的区位优势为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显著提升的金融综合实力为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推动发展的政策机遇为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提供了拓展空间

   二 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水平较低

    (二)金融业自身发展相对滞后

    (三)直接融资渠道亟待拓宽

    (四)金融总量快速扩张与结构性问题并存

    (五)金融业稳定发展受外部环境制约明显

    (六)一些领域蕴涵潜在金融风险

   三 2012年青海金融业运行分析

    (一)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当前青海金融业与兄弟省份的发展质量对比

   四 建设青藏高原金融繁荣区的若干思考

    (一)提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金融工作机制

    (三)推动形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合力

    (四)深化青海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五)丰富地方金融宏观调控和服务的手段

    (六)加强青海金融运行环境建设

    (七)切实保障全省金融运行稳定和安全

    (八)加快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B.7 2012年青海旅游业运行状况和2013年形势预测

   一 2012年青海旅游业运行特点

    (一)扩大形象宣传,全力提高“大美青海”的知名度

    (二)完善旅游产品,努力拓展在青海旅游消费

    (三)多渠道融资,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四)加强政府主导,进一步深化旅游与文化等产业的融合

    (五)多措并举,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二 2013年青海旅游业发展形势预测

    (一)2013年青海旅游业发展形势

     1.面临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2013年青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抓产品供给,力推旅游项目取得新突破

     2.抓品牌建设,力推旅游营销取得新进展

     3.抓产业融合,力推旅游消费水平取得新提升

     4.抓服务质量,力推旅游服务质量取得新提高

   三 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打造旅游演艺节目

    (二)关于生态旅游产品建设

    (三)关于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

  B.8 2012~2013年青海公路建设和运输发展形势预测

   一 2012年青海公路建设和运输运行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争取国家支持,为公路建设和运输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项目带动,在扩内需、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改善民生,交通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狠抓公路养护管理,道路综合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和谐交通向纵深发展

   二 2013年青海公路建设和运输形势分析

   三 对策建议

    (一)认真做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明确年度工作任务

    (二)加强规划计划的全面衔接,争取国家的更大支持

    (三)扎实抓好公路建设质量和进度,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四)加强公路养护和通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五)切实加强公路运输管理,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六)扎扎实实抓好公路建设和运输安全生产,努力推动公路交通安全发展

  B.9 2012~2013年青海省保险业运行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2年青海省保险业运行形势

    (一)基本情况

     1.机构人员状况

     2.保费总量

     3.保费结构

    (二)主要特点

     1.保险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3.保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4.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

     5.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得到加强

   二 2013年青海省保险业形势展望与预测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

    (二)推进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

    (三)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

    (四)2013年青海保险业务发展目标预测

   三 对策建议

    (一)继续做好重点领域保险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改善保险业业务结构,提高保险业服务能力

    (三)坚守风险防范底线,强化应对风险整体能力

  B.10 青海省农牧民收入倍增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对青海省农牧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客观认识

   二 青海省农牧民收入形势

    (一)农牧民收入快速增加,但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升

    (三)第一产业收入比重较高,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

   三 青海省实现农牧民收入倍增目标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环境性挑战

    (二)面临劳动力素质低、农牧民就业不充分的素质性挑战

    (三)面临农牧业生产经营结构单一的产业性挑战

    (四)面临农畜产品市场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市场性挑战

    (五)面临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的创新性挑战

    (六)面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挑战

   四 促进青海农牧民收入倍增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集中攻关,着力实施三大工程

     1.高原生态农牧业建设工程

     2.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二)开展培训,提高素质,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及转化主体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牧业劳动者素质

    (三)加快农牧区产业化经营步伐,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合理流动

    (五)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BⅢ 社会篇

  B.11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一 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

    (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

     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

     3.环境质量指数

     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二)技术路线

    (三)野外核查

    (四)评价方法

   二 青海省2011年度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三)生态环境状况各指标分析

     1.生物丰度指数

     2.植被覆盖指数

     3.水网密度指数

     4.土地退化指数

     5.环境质量指数

     6.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

   三 主要结论

  B.12 青海地质勘查形势及对策建议

   一 2012年青海地质勘查形势

    (一)地勘投入再创历史新高

    (二)地勘队伍初具规模

    (三)地勘装备投入达历年之最

    (四)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五)地勘找矿成果初步显现

   二 2013年青海地质勘查形势及目标预测

    (一)态势分析

    (二)目标预测

   三 2013年青海地质勘查的思路和措施

    (一)统筹各类资金实现规模投入

    (二)统筹多方力量开展兵团作战

    (三)加强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四)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监管措施

    (五)坚持科技引领,提供技术支撑

    (六)加快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

  B.13 青海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形势与建议

   一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应有之义

    (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履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

   二 青海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形势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覆盖城乡、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上下兼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2.以岗定编、全员聘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

     3.覆盖面广、可及性强、可得性实、受益率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间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公平

     2.与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明显

     3.疾病谱变化带来医学模式转变

   三 促进青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建立稳定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筹资保障机制和经费补偿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三)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新机制

    (四)实施全人群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干预策略

    (五)进一步创新社会卫生管理方式

    (六)加强可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B.14 玉树地震灾后文化重建形势及政策建议

   一 地震损毁文化设施及文物情况

    (一)玉树州级和玉树县文化设施遭受重大损失

    (二)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1. 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

     2. 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17处受不同程度损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损毁

   二 灾后文化重建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文化慰藉心灵,鼓舞抗震救灾士气

    (二)以规划谋篇布局,全面开展灾后重建

     1.迅速组织编写文化重建规划和操作规程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三)以产业带动发展,凸显文化勃勃生机

   三 灾后文化重建形势研判

    (一)灾区公共文化设施将全面提升

    (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不断加强

    (三)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将加快发展

   四 深入推进灾后文化重建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二)传承文脉,创新文化发展方式

    (三)积聚力量,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B.15 青海“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评价与对策建议

   一 青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紧迫性

    (一)建设“两型社会”是保护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两型社会”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两型社会”是青海推进“四个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建设“两型社会”是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五)建设“两型社会”是青海实施“三区”战略的重要抓手

   二 青海“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2011年青海“两型社会”建设评价

     1.积极指标评价

     2.负面指标评价

   三 青海“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公共职能作用

    (二)统筹发展,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保护环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五)强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六)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监管和排查

    (七)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和辐射防治工作

    (八)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九)提高准入门槛,严把招商质量关

    (十)推动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强化全民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B.16 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态势分析

   一 青海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评价

    (一)主要科技指标的基本评价

     1.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

     2.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科技进步水平

     1.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2.科技进步环境指数

     3.科技活动投入指数

     4.科技活动产出指数

     5.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

     6.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二 青海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成效

     1.科技创新的科技活动机构

     2.科技创新的重点实验室

     3.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4.人力资源投入快速增长

     5.科技活动产出明显提高

     6.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主体缺失

     2.高科技人才匮乏

     3.独立科研机构规模小

     4.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5.中小企业还未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6.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三 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态势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态势

    (二)知识获取能力态势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态势

    (四)科技创新环境态势

    (五)创新绩效态势

   四 加强青海省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创新体系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构建知识创新源头体系

    (四)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五)构建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创业体系

    (六)加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七)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八)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九)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B.17 青海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必然选择

    (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大美青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二 青海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青海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1.青海文化产业体系雏形和产业群轮廓初步形成,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青海文化产业与科技、物流、建筑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呈现亮点,初步形成政府大力扶持与企业自强的良性循环局面

     3.建设西宁高原民族特色文化大都会的尝试取得进展

    (二)青海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青海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以建立高规格议事决策机构,协调、督促、落实文化产业的规划、政策,全力推动青海文化体制改革

    (二)以企业成长、集聚来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多元文化产业体系,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青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以金融资本体系支持文化园区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育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以政府为主导,发展会展经济,增强青海文化产业的边际效应;以企业家、专业人才队伍为力量,大力推动青海文化“走出去”

    (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促进各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进一步发展体验产业

     2.进一步发展观光工业

     3.进一步发展特色餐饮业

     4.进一步发展演艺和动漫产业

  B.18 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态势分析

   一 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青海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青海推进“四个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运行形势

    (一)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成效

     1.民生改善的成效

     2.社会管理工作成效

    (二)青海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

   三 青海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坚持“四个结合”

    (一)社会管理要与解决百姓现实问题相结合

    (二)社会管理与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相结合

    (三)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公正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与健全体制机制相结合

 BⅣ 区域篇

  B.19 “四个海西”的建设形势及实现路径

   一 建设“四个海西”的意义

   二 建设“四个海西”实践的成效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成效显著,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项目建设成效突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六)高度重视民生,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七)注重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 推进“四个海西”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

     2.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3.国家调结构、促转变的宏观机遇

     4.全省推进“四个发展”的现实机遇

     5.全州多年改革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产业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2.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艰巨

     4.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

     5.思想解放不够,对外开放步伐缓慢

   四 加快推进“四个海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度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三)优化教育投资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四)强化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经济发展的运行效率

    (五)加快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变革,提高创新效益

    (六)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八)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B.20 海西州特色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一 海西州的特色文化资源及其禀赋

    (一)昆仑文化:标志性文化

    (二)历史文化:久远的传承

    (三)民族宗教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当代文化资源:伟大的精神

    (五)其他文化:多元的互补

   二 海西州特色文化开发及相关文化产业实践探索

    (一)以昆仑文化为重要依托的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

    (二)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发展

    (三)节庆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创作日趋活跃

   三 海西州特色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领性的核心体系亟待创立

    (二)指导性的思想认识尚需提升

    (三)主导型的特色文化品牌尚未树立

    (四)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

    (五)高端性的专业人才队伍亟须培养

   四 海西特色文化开发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选择重点

   五 加快海西特色文化开发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全力打造以昆仑文化为标志性文化的柴达木多元文化

    (二)制定特色文化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四)提升节庆文化层次和水平,扩发海西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

    (五)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文化产业高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七)发挥政府引导促进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B.21 海西州民生创先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 海西州民生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二 海西州民生建设指标横向比较分析

    (一)海西州与全省民生指标比较

     1.比较领先的指标

     2.基本接近的指标

     3.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指标

    (二)海西州与全国相关民族自治州民生指标比较

     1.民生建设较好的指标

     2.民生建设中需进一步提升的指标

    (三)海西州民生建设的综合评价

   三 海西州民生创先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奋斗目标

   四 海西州民生创先的重点任务

    (一)以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生产能力为目的,巩固并扩大基础教育成果,加快优化、提升职业教育

    (二)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完善促进就业的支持机制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物价水平的有效调控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六)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化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形式

    (七)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力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走在前列

   五 海西州民生创先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推进民生创先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民生创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民生创先提供资金保障

    (四)完善法规制度,为民生创先提供法制保障

    (五)加强领导,为民生创先提供组织保障

  B.22 海西州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探索及产业选择

   一 飞地经济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一)佛山与江门的产业转移

    (二)苏南与苏北的对口帮扶合作

    (三)厦门市与同安工业集中区发展

    (四)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优势互补

   二 海西州发展飞地经济的必要性与条件分析

    (一)发展飞地经济的必要性

     1.有利于构建开放发展新模式,打造全国民族地区发展先行区

     2.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3.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海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4.有利于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飞地经济的条件分析

     1.资源优势

     2.内在需求

     3.运行机制

     4.政策保障

   三 海西州发展飞地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 海西州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一)省域之间对口帮扶飞地经济模式

     1.在海西州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2.在东部沿海对口帮扶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3.三方或多方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二)省域内各区域之间合作飞地经济模式

    (三)州域内各园区之间合作共建飞地经济模式

   五 海西州飞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一)产业结构和集聚发展

    (二)主导产业选择

   六 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飞地经济的整体规划

    (二)构建合作共赢的动力机制

    (三)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新的管理模式

    (四)明确各方责任义务

    (五)制定利益分享机制

 BⅤ 特色篇

  B.23 加快推进“幸福青海”建设的重点及难点研究

   一 “幸福青海”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 推进“幸福青海”建设的重点分析

   三 推进“幸福青海”建设的难点分析

   四 相关政策建议

    (一)科学把握“幸福青海”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全方位构建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四)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B.24 建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路径探索

   一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一)试验区范围

    (二)基础条件

     1.自然状况

     2.经济社会现状

   二 三江源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着力点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基础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驱动

    (五)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支撑

    (六)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是保障

  B.25 青海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研究报告

   一 青海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基础

    (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历史基础深厚

    (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基础扎实

    (三)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行动准备充分

    (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态势良好

   二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

    (一)在区域经济环境上,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需求和愿望非常迫切

    (二)在民族分布态势上,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关系事关全局

    (三)在国内外政治环境上,青海藏区反分裂反渗透任务艰巨

   三 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现实要求

    (一)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示范区建设是形成民族工作大格局的必然要求

    (三)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 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具体措施

    (一)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

    (二)用示范区建设统领青海全局工作

    (三)准确把握示范区建设的着力点

     1.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示范

     2.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

     3.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引路示范

     4.民族宗教事务社会管理创新示范

     5.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示范

     6.民生改善示范

     7.文化生态保护示范

    (四)牢牢把握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积极争取党中央国务院对示范区的支持

  B.26 青海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 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 青海文化软实力现状

   三 青海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政策机遇和制约因素

    (一)面临的政策机遇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

   四 青海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构筑文化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

    (二)建立青海省文化软实力评估模型

    (三)转变文化软实力提升方式

    (四)坚持打造昆仑文化品牌

  B.27 基于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清真食品产业提升发展的思考

   一 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的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与前景分析

    (一)东部城市群中穆斯林人口及对清真食品的刚性需求

    (二)东部城市群已具备清真食品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清真食品产业发展与城乡富余劳动力解决

    (四)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对农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

    (五)清真食品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二 基于东部城市群建设中青海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为清真食品发展奠定基础

    (二)产业发展的潜在空间优势十分明显

    (三)区域综合实力为发展清真食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历届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影响巨大

    (五)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方面鼎力扶持

   三 依托东部城市群建设促进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将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城市群产业总体规划中

    (二)加大对清真食品用品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采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资源、资金有效整合

    (四)全力打造“青海西宁清真食品国际贸易集散地”

    (五)依法保障清真食品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

    (六)大力营造青海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宣传氛围

  B.28 青海藏族人口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研究

   一 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的相互关系

    (一)城镇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率的提升加速了城镇化发展

   二 藏族人口城镇化引起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变迁

    (一)藏族人口城镇化导致的社会变迁

    (二)藏族人口城镇化导致的经济变迁

   三 城镇化后藏族人口就业的趋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趋向

    (二)就业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四 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适合藏区实际的城镇化模式

    (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加大对民族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五)强化政府的就业指导服务

  B.29 青海城镇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现状与对策

   一 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 青海城镇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现状及分析

   三 青海城镇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为城市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观念上的支持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决策行为

    (三)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判断力

    (四)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集成,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真实、全面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书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既有学者对青海现实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分析,也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权威部门的看法和观点,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选择提供理性参照,同时为各级党政领导、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参考。全书包括总报告、经济、社会、区域、特色五个篇目。其中总报告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分别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针对宏观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省情实际对2013年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经济篇以影响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专题,内容涵盖投资、消费、农牧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和相关热点问题;社会篇以涉及青海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领域及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内容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就业、生活保障等领域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玉树灾后重建等社会热点问题;区域篇以青海极具特色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分别就“四个海西”的建设实践和实现路径、特色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民生创先的思路与措施、“飞地经济”的发展探索及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和研究分析;特色篇立足青海实际,放眼全国,选择具有青海特色并对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分别就“幸福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昆仑文化及文化产业、城镇化、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和探讨。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十八大报告读本辅导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强卫:《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青海工作》2012年第6期。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编《1~11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报告》2012年第16期。

《聚焦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http://news.hexun.com/2012/zyjjhy/。

强卫:《确保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日报》2012年12月12日。

强卫:《坚持科学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青海日报》2012年5月24日。

骆惠宁:《大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青海日报》2012年12月13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海省政府网,2011年8月9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青海金融》2010年第1期。

青海省交通厅:《青海省六盘山区交通扶贫开发规划》,2012年3月。

青海省交通厅:《西宁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2年3月。

青海省交通厅:《格尔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2年3月。

《关于印发项俊波主席在全国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459/i189687.htm。

《关于印发周延礼副主席在全国农业保险工作会议上讲话等有关会议材料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459/i200648.htm。

《2007~2011年青海省统计公报》,青海统计信息网,http://www.qhtjj.gov.cn/。

贺喜灿:《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杨培植、吴敬学:《我国农民纯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

朱海涛、熊健:《安徽省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期。

赵小鹏:《关于增加青海农牧民收入问题的思考》,《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年第2期。

曹爱霞、刘学录、刘栋:《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期。

乔玉良、费燕明、王栋:《应用卫星遥感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航天返回与遥感》2009年第5期。

孙凡、李天云、黄轲、肖强、袁红叶:《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研究——理论与指标体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王栋:《遥感和GIS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9。

王婷、王莉娜、李晓红:《基于TM影像的玛曲县五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甘肃科技》2012年第6期。

王之明、母国宏:《遥感技术在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环保科技》2011年第2期。

魏信、乔玉良、王鹏:《自然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GIS分析评价——以山西‘煤田之乡”的乡宁矿区为例》,《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徐建军:《基于GIS和RS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姚尧、王世新、周艺、刘瑞、韩向娣:《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遥感信息》2012年第2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质勘查实现重大突破的实施意见》,《青海日报》2012年4月4日。

贠小苏:《总结经验 统筹谋划 努力实现“十二五”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地勘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第10期。

马忠花:《青海省地质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1年5月。

陈玮、鲁顺元:《玉树灾后重建与藏族传统文化保护》,《中国藏学》2010年第4期。

吴亚平:《“两型社会”探究》,《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年第1期。

《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年5月。

李骏:《制定合理规划 实现集约发展》,《中国煤炭报》2011年8月1日。

《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2011。

薛军:《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青海日报》2012年5月19日。

强卫:《坚持科学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为青海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青海日报》2012年5月24日。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科学出版社,2011。

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科技统计数据》,2011。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统计学会,2011。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制度保障——构建江苏省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期。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http://www.most.gov。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湖北日报》2006年8月24日。

刘田喜、王述华、姚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湖北科教兴省工作》,《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解源:《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支撑引领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十二五科技工作迈上新水平——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青海科技》2011年第2期。

马悍德:《建设体系+创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两驾马车》,《青海科技》2012年第2期。

强卫:《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攀登》2012年第1期。

强卫:《我眼中的青海》,《青海日报》2010年4月12日。

黄克谦:《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支持青海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青海日报》2012年1月2日。

强卫:《在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结束时的讲话》,《青海日报》2010年1月8日。

强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绿色发展》,《求是》2010年第1期。

《信息发布·月度数据》,海西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hxztjj.gov.cn。

张守成:《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苏海红、杜青华:《基于对口帮扶政策的青南地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00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课题组:《创新机制 推进苏南苏北更高层次帮扶合作》,《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10期。

王波:《我国飞地经济发展综评暨对江苏的启示》,《江苏商论》2007年第12期。

张黎明:《“飞地经济”模式的合作收益分析》,《晋中学院院报》2011年第3期。

李瑜:《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1期。

黄小梅:《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下多方共赢的动力机制——以厦门市同安工业集中区思明园为例》,《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强卫:《干部“辛苦指数”与群众“幸福指数”》,《人民日报》2012年1月5日。

强卫:《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青海工作》2012年第6期。

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百乐·司宝才仁、韩昭庆:《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文久富、陶斯文、刘琳:《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