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6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演进图书

The Evolution of Inclusive Growth Theory

SSAPID:101-7568-1157-63
ISBN:978-7-5097-984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世界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约束和增长价值观紊乱等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些非合意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现有增长模式和增长目标的反思,“包容性增长”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基于此,本书研究了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基本要义,并结合其理论内涵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进而推演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导向,以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经济增长。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武鹏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一)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发展失衡

    (三)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四)增长价值观的紊乱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二 包容性增长的政策目标

   三 包容性增长的测度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经济增长、贫困和不平等的理论演进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 经济增长的内涵和特征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二)经济增长的特征

    (三)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

   二 福利经济学视域的经济增长

   三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四 经济增长进程中的收入差距变化

    (一)库兹涅茨假说

    (二)发展中国家库兹涅茨转折的实现

  第二节 贫困的含义和不平等的界定

   一 贫困的含义

   二 基于收入贫困论的不平等程度的界定

   三 功能性分配

  第三节 消除不平等的社会选择

   一 收入均等化的提出

   二 工资均等化的实现条件

   三 道德判断、价值立场与社会选择

  小结

 第三章 从不平等到实质自由,多元价值观的相容性

  第一节 从收入、能力到自由的平等诉求

   一 收入视角下的平等诉求

   二 能力视角下的平等诉求

   三 自由视角下的平等诉求

  第二节 对三种价值观的评价

   一 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的内涵

    (二)对功利主义的评价

   二 契约主义

    (一)契约主义的来源和内涵

    (二)对契约主义的评价

   三 古典自由主义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内涵

    (二)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评价

  第三节 多元价值观的相容性

   一 多元价值观的融合

   二 包容性增长对森的发展观的吸收与发展

  小结

 第四章 公平、效率与可行能力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含义和实现条件

   一 经济效率的含义

   二 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公平的含义和实现条件

   一 公平含义的发展

   二 公平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 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一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 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的收入不平等

   四 公平与效率协调的实现

  小结

 第五章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节 机会均等

   一 机会均等的含义

   二 机会均等的构成要素

   三 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均等

    (一)教育机会的均等

    (二)就业机会的均等

    (三)公共卫生方面的机会均等

   四 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均等

  第二节 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与实现条件

   一 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

    (1)安德森的教育机会均等观

    (2)詹姆斯·S.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观

    (3)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观

    (4)其他学者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论述

   二 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条件

    (一)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二)消除妨碍教育机会均等的障碍

     (1)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衡

     (2)家庭出身、性别等带来的制约

     (3)收入差异带来的制约

   三 教育机会均等存在的争议

  第三节 教育机会均等与经济增长

   一 教育与人力资本

   二 教育与经济增长

    (一)教育的增长效应

    (二)教育与人口质量

    (三)教育的制度价值

   三 教育机会均等与经济增长

    (一)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从供给层面和需求层面推动经济增长

    (二)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有利于社会制度的实施

    (三)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有利于社会进步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实现程度和政策指向

  第一节 包容性增长指数的构建

   一 包容性增长指数的评价维度和指标的选取

   二 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与指标处理

    1.正向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2.逆向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3.单项指标得分范围与目标值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实现程度

   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二 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指向

   一 实现有效、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 构建促进权利平等的制度安排

  小结

 结论和展望

  1.包容性增长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能为持续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2.包容性增长能有效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3.包容性增长可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符合社会价值取向

在世界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资源约束和增长价值观紊乱等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些非合意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现有增长模式和增长目标的反思,“包容性增长”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对改善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上述不合意现象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的增长模式。基于此,本书研究了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基本要义,并结合其理论内涵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进而推演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导向,以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经济增长。

[1]D.S.沃森、M.A.霍尔曼:《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2]A.C.庇古:《福利经济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6。

[3]J.E.米德:《自由、公平和效率》,东方出版社,2013。

[4]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5]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6]阿马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2001。

[10]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

[1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87。

[12]艾弗兹·阿里、刘英:《不平等和亚洲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13]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中信出版社,2014。

[14]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8]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9]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20]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1]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22]本杰明·M.弗里德曼:《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3]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4]蔡昉:《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25]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6]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

[27]蔡荣鑫:《益贫式增长模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28]蔡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9]陈斌开、曹文举:《从机会均等到结果平等:中国收入分配现状与出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6期。

[30]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31]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3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4。

[33]陈宗胜主编《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迈向富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4]程家福、董美英、陈松林、窦艳:《高等学校分层与社会各阶层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

[35]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6]戴维·N.韦尔:《经济增长》(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7]丹尼·罗德里克:《探索经济繁荣: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中信出版社,2009。

[38]丹尼·罗德里克:《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中信出版社,2010。

[39]丹尼尔·豪斯曼编《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0]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1]道格拉斯·多德:《不平等与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43]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4]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5]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46]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47]范世涛:《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48]范先佐:《论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9]范永忠、范龙昌:《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现实意义》,《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6期。

[50]菲利普·阿格因、彼得·豪伊特:《增长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1]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

[52]冯彬:《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思考》,《金融科学》1992年第2期。

[53]冯海波:《“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学理澄明及其现实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4]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55]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6]郭庆旺、贾俊雪:《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57]郭熙保、陈志刚、胡卫东:《发展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8]郭熙保、马颖:《发展经济学研究(第六辑):发展经济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9]郭熙保:《论贫困概念的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60]韩秀兰、李宝卿:《益贫式增长与社会机会分配》,《统计研究》2011年第12期。

[61]郝硕博、倪霓:《创新异质性、公共教育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14年第7期。

[62]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63]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4]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5]黄君洁:《评价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66]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7]江求川、任洁、张克中:《中国城市居民机会不平等研究》,《世界经济》2014年第4期。

[68]姜国强:《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失衡的经济学解析》,《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69]姜明伦、于敏:《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构建研究》,《江淮论坛》2012年第2期。

[70]姜时友、陈太明:《中国转型期教育平等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1]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72]靳希斌:《人力资本理论阐释——兼论教育的人力资本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全球发展展望:变迁世界中的社会和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74]拉里·M. 巴特尔斯:《不平等的民主:新镀金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5]赖德胜:《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76]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77]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等:《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8]勒纳:《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

[79]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0]李刚:《“包容性增长”的学源基础、理论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经济学家》2011年第7期。

[81]李梅玉、罗融:《关于经济增长质量与包容性增长研究的理论回顾》,《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82]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83]李增刚:《包容性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国家兴衰理论评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84]厉以宁:《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85]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86]林坚、杨奇明:《基于机会均等思想的收入分配研究述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7]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88]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经济学》2003年第2期。

[89]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90]林重庚、迈克尔·斯宾塞:《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中信出版社,2011。

[91]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2]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93]刘雯、唐绍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述评》,《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94]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5]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96]罗伯特·M.索罗:《经济增长论文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7]罗伯特·M.索罗:《增长理论:一种解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8]罗伯特·J.巴罗、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9]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0]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1]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02]罗小芳、卢现祥:《论共享式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制度思考》,《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8期。

[103]马丁·瑞沃林:《贫困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4]马丁·布朗芬布伦纳:《收入分配理论》,华夏出版社,2009。

[10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

[106]马早明:《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教育导刊:上半月》2001年第15期。

[107]迈克尔·P.托达罗、斯蒂芬·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8]孟祥仲:《平等与效率思想发展研究:经济思想史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09]闵维方:《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

[110]普兰纳布·巴德汉、克里斯托弗·尤迪:《发展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1]谯欣怡、沈有禄:《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简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12]任保平、高煜主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13]沈有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0期。

[114]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5期。

[115]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16]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7]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18]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9]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20]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1]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

[122]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23]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8期。

[124]万广华:《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方法和中国案例》,《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125]汪丁丁:《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126]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27]汪毅霖:《基于能力方法的福利经济学:一个超越功利主义的研究纲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128]王德文、何宇鹏:《城乡差距的本质、多面性与政策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129]王德文:《教育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130]王弟海、龚六堂:《持续性不平等的动态演化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6期。

[131]王弟海、吴菲:《持续性不平等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2]王洪亮、刘志彪、孙文华、胡棋智:《中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是否公平:基于收入流动性的微观计量》,《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

[133]王小林:《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4]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135]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36]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137]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38]熊春文、陈辉:《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39]熊春文:《教育经济功能的一个制度学解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140]熊春文:《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基于帕森斯理论视角的一个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7期。

[141]徐俊武、曹晅:《中国包容性增长实现程度的估算:1978—2008》,《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142]薛进军:《不平等的增长: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43]杨胜刚:《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144]杨晓锋、赵宏中:《教育不平等、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后劲——包容性增长理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6期。

[145]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146]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47]姚益龙、林相立:《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基于多变量 VAR 方法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148]姚益龙:《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学术研究》2004年第3期。

[149]叶茂林:《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150]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51]于敏、王小林:《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测量与评价》,《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

[152]于同申:《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3]余章宝、杨玉成:《经济学的理解与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4]俞培果、沈云:《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155]袁祖社:《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56]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

[157]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58]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九州出版社,2007。

[159]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让-保罗·菲图西:《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新华出版社,2011。

[160]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

[161]张平、陈昌兵、刘霞辉:《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62]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64]张长征、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实证研究:1978—200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2期。

[165]章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66]赵西亮:《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8期。

[167]赵修渝、李湘军:《中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均对个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8]赵苑达:《西方主要公平与正义理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69]周华:《益贫式增长的定义、度量与策略研究——文献回顾》,《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170]周文文:《伦理 理性 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学林出版社,2006。

[171]周小亮、刘万里:《包容性发展水平测量评价的理论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72]朱江玲、岳超、王少鹏等:《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73]朱玲、魏众主编《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174]祝树金、虢娟:《开放条件下的教育支出、教育溢出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8年第5期。

[175]庄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76]邹群、赵果庆:《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证研究》,《商情》2011年第45期。

[177]Adams,R.H.,Economic 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Estimating the Growth Elasticity of Poverty,World Development,2004,32(12):1989-2014.

[178]ADB,Eminent Persons Group Repor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2007.

[179]ADB,Fighting Pover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Manila,Philippines,1999.

[180]Ali I.,Son,H.H.,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

[181]Ali I,Son H H.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11.

[182]Ali I. Pro-Poor to Inclusive Growth:Asia Prescriptions. ERD Policy Brief Series,2007.

[183]Ali,I. and Zhuang,J.: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ERD Working Paper No.97,Economic and Research Departmen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2007.

[184]Balisacan,M. and Nobuhiko,F.,Growth,Inequality and Politics Revisited:A Developing Country Case,Economics Letters,79:53-58,2003.

[185]Barro R J.,Inequality and Growth Revisited.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

[186]Becker G 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9-49.

[187]Besley,Timothy;Burgess,Robin and Esteve-Volart,Berta:The Policy Origins of Growth and Poverty in India,in Besley,Timothy and Cord,Lousie J.(eds.),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Pro-poor Growth,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World Bank,New York,59-78,2007.

[188]Birdsall,N.,Reflections on the Macro Founda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orking Paper,No.130,Centre for Global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2007.

[189]Buchanan,A.E.,Ethics,Efficiency,and the Market. Rowman & Littlefield,1985.

[190]Chen,S.,Ravallion M.,How Have the World’s Poorest Fared since the Early 1980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19(2):141-169.

[191]Deininger,K.,Squire,L.,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6,10(3):565-591.

[192]Deininger,K.,Squire,L.,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259-287.

[193]Dollar,D. and Kraay,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7 (3):195-225,2002.

[194]Felipe,J.,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nclusive Growth,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2007.

[195]Fleisher,B.,Li,H.,Zhao,M.Q.,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196]Goh,C.,Xubei,L.,Nong,Z.,Income 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A Case Study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3):485-496.

[197]Ianchovichina,E.,Lundstr?m,S.,Inclusive Growth Analytics: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9 (4851).

[198]Kakwani,N.,Pernia,E.M.,“What is Pro-poor Growth?”,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0,18(1):1-16.

[199]Klasen,S.,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Measurement Issues Using Income and Non-income Indicators. World Development,2008,36(3):420-445.

[200]Klasen,S.,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Inclusive Growth:Multiple Definitions,Open Questions,and Som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Asian Development Bank,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12).

[201]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202]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139-191.

[203]McKinley,T.,Inclusive Growth Criteria and Indicators:an Inclusive Growth Index for Diagnosis of Country Progres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2010 (14).

[204]Mlachila,M.M.,Tapsoba,R.,Tapsoba,M.S.J.A.,A Quality of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 Proposal.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4.

[205]Montalvo,J.G.,Ravallion,M.,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1):2-16.

[206]Ravallion,M.,Chen,S.,Measuring Pro-poor Growth[J]. Economics Letters,2003,78(1):93-99.

[207]Ravallion,M.,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 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1803-1815.

[208]Ravallion,M.,Growth and Poverty: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1980s,Economics Letters,48:411-417,1995.

[209]Roemer,J.E.,Equality of Opportun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10]Roemer,J.,Economic Development as Opportunity Equalization,discussion paper,No.1583,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Yale University,New Haven,2006.

[211]S. Mahendra Dev. Inclusive Growth in AndhraPradesh:Challenges in Agriculture,Poverty,Social Sector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Working Paper No. 71,March,2007.

[212]S. Narayan. India’s Economy:Constraints to Inclusive Growth. 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08,(1):8—11.

[213]Sophie Coughlan,Fabrice Lehmann,Jean-PierreLehmann. Inclusive Growth:The Road for Global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R]The ICC CEO Regional Forum,New Delhi.

[214]Stigler,G.J.,Perfect Competition,Historically Contemplated[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7:1-17.

[215]Thomas,V.,Wang,Y.,Fan,X.,Measuring Education Inequality: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 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1.

[216]Venkataraman,L.N.,“Growth,Ine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India:Is Inclusive Growth Possible?”,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