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1

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研究图书

STUDIES ON THE NEW MARKETING SYSTEM OF AGRICULTURE PRODUCT

SSAPID:101-7551-3235-39
ISBN:978-7-5097-065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分析农产品营销活动对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改进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交易效率改进、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征与消费选择行为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等视角,阐述和论证了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并构建了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基本框架,然后侧重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中最为重要而目前又最为薄弱的三个方面,即分销系统、品牌战略、营销主体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学术文库
作 者: 周发明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摘要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学术文库编委会名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营销

    1.关于流通的理论研究

    2.营销的含义

    3.流通与营销的区别与联系

    4.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营销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1.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的研究

    2.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的国际比较分析

    3.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应用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2.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4.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基于交易效率的分析

  第一节 交易活动、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

   一 交易活动

   二 交易成本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三 对交易效率的理解

  第二节 市场营销与交易效率

   一 市场营销的基本功能

   二 市场营销与交易效率

    1.企业的营销活动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2.市场营销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

  第三节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与交易特征

   一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

    1.农产品的生物性

    2.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3.农产品供给的地域性

    4.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

    5.农产品供给的联合性

   二 农产品的交易特征

    1.近似完全竞争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2.农产品交易的分散性

    3.农产品交易的波动性

    4.农产品交易调节的滞后性

  第四节 中国现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交易效率分析

   一 中国现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本特征

    1.以农户和个体经营户为营销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2.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

    3.品牌与包装策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在农产品经营中未能得到充分应用

    4.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庞大,但平均交易规模小,档次不高,功能不完善

    5.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店和超市的销售量只占较低份额

    6.现代营销手段虽逐渐被人们认识,但传统交易方式仍主导地位

   二 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的交易效率分析

    1.农产品营销过程的交易成本

    2.农产品营销对农产品经营收益和顾客价值的影响

 第三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基于需求与消费行为的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

   一 农产品市场需求总量变化特征

   二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特征

   三 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群体差异特征

  第二节 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一 消费者的个性特征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1.年龄对消费选择行为的影响

    2.受教育程度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3.职业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二 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三 食品消费理念与消费结构的转型

    1.追求营养健康的消费理念不断强化

    2.追求多样化、高档化的消费理念日益普及

    3.方便食品、加工食品日益受到青睐

    4.追求更多闲暇和享受生活的消费理念正日渐扩展

   四 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场所变化

   五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城市居民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基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过程与方法

    1.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2.调查过程

   二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1.农产品购买者的不同性别对购买地点选择的影响

    2.农产品购买者的年龄对购买地点的影响

    3.农产品购买者的文化程度对购买地点的影响

    4.农产品购买者的职业对购买地点的影响

    5.农产品购买者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购买地点的影响

    6.农产品购买频率与购买地点选择

    7.农产品购买角色与购买地点选择

   三 生鲜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Probit概率模型的构建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2.解释变量的选取

     第一类变量:个性特征变量

     第二类变量:行为因素变量

    3.构建Probit模型

   四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地点选择Probit概率模型的估计

   五 基本结论

 第四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典型模式

   一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分销渠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

    2.交易方式以拍卖交易和竞标交易为主

    3.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营销中扮演重要角色

    4.农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注重进行分级、加工、包装以及冷藏冷冻处理

    5.农产品营销过程的信息化程度高

    6.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控机制作保障

   二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1.市场体系相对简化,流通渠道缩短,批发市场的地位不突出

    2.发达的期货市场对于农产品市场稳定、调节和促进作用显著

    3.农产品营销组织形式多样,合作社的营销职能突出

    4.营销服务和物流系统非常完善

    5.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6.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的出口促销支持力度大

   三 以法国和荷兰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1.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

    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3.独具特色的拍卖交易方式

    4.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基本前提

   二 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关键

   三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基本手段

   四 提高加工水平和实施产品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重要措施

   五 现代营销理念和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的重要途径

   六 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基本保障

 第五章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目标、特征与构成

  第一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运行目标

   一 目标之一:高效

   二 目标之二:安全有序

   三 目标之三:满足顾客需求

  第二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 特征之一:营销主体规模化、组织化

   二 特征之二:交易方式现代化

   三 特征之三:批发市场功能齐全

   四 特征之四: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

   五 特征之五: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

   六 特征之六:交易行为与市场秩序规范化

  第三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构成

   一 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

   二 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终端系统

   三 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

   四 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基本内容的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

   五 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

 第六章 构建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组织系统

  第一节 中国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演进的理论分析

   一 农产品营销组织的效率评价:基于SCP范式的分析

   二 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的制度逻辑:威廉姆森范式

    1.影响契约关系的基本要素

    2.交易特性决定契约形式和规制结构

   三 从一次博弈到无限重复博弈:稳定契约关系

   四 中国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的比较

  第二节 农产品营销主体组织化的路径选择

   一 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组织化含义及类型

   二 农产品营销主体不同组织类型的比较

    1.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企业组织

    2.“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约式纵向一体化组织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的理想选择

   一 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来自国际的经验

   二 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的建设

   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四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主体作用

    1.明确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营销职能

    2.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与实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基础

 第七章 构建新型的分销渠道系统:农产品零售业态和交易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当前农产品分销渠道的基本特征

   一 农产品的市场体系

    1.消费品市场、工业原料市场和出口贸易市场

    2.采购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3.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二 当前农产品分销渠道的基本特征

    1.农产品分销渠道构成:流通环节多,交易效率低

    2.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庞大,但平均交易规模小,功能不完善

    3.农产品销售终端: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超市份额较低

    4.交易方式:现代营销手段逐渐被认识,但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农产品新型分销渠道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农产品新型分销渠道建设的基本要求

    1.能充分适应市场供求的动态变化

    2.高效快速

    3.安全有序

   二 农产品新型分销渠道建设的基本思路

    1.以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2.以连锁超市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革

    3.以交易方式现代化、多元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

    4.以提高物流效率为目标,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

  第三节 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革

   一 生鲜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

    1.业态优势

    2.市场优势

    3.技术组织优势

    4.政策优势

   二 制约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发展的因素

    1.农产品产业链不完善

    2.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陷

    3.物流配送系统发展滞后

    4.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三 推进生鲜农产品超市化连锁经营的对策

    1.推进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

    2.推进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

    3.推进门店的社区化

    4.推进经营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

    5.加强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

 第八章 实施以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战略

  第一节 关于品牌的理论分析

   一 品牌的内涵:一种新的认识

   二 品牌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1.品牌设计的基本要求

    2.品牌命名方法

    3.品牌命名六忌

  第二节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适应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变化的客观要求

   三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四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优化作用

   五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第三节 创建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

   一 品牌经营的两种模式: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

    1.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

    2.区域品牌具有区域性,概括区域特征,体现区域特色

    3.区域品牌呈现出集群性、专业性与分散性并存

   二 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必要性

    1.农产品质量特征的隐蔽性

    2.农产品品质特征的区域性

    3.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

   三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难题

    1.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缺位

    2.外部效应与区域品牌形象的维护

    3.“柠檬市场”效应与区域品牌形象提升

   四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1.明确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

    2.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扶持职能

    3.建立和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4.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

    5.大力开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

 第九章 结论

 ABSTRACT

 致谢

宏观层面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建立起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微观层面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不完善,农产品营销的交易效率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异常突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对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这一问题的探索,建立起交易效率高、安全有序、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是,在分析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对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改进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交易效率改进、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征与消费选择行为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等视角,阐述和论证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进而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运行目标、基本特征和构成框架进行总体描述,然后进一步从各个层面分别阐述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导论,主要对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营销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认为目前在我国更应该对农产品营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部分由第二、第三、第四章组成,主要阐述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对于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改进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第五章是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进行总体描述。第四部分由第六、第七、第八章组成,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中最为重要而目前又最为薄弱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书首先阐述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对于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改进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是对交易效率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运用交易费用、交易效率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以及边际分析方法,论证了一个基本命题:加强农产品营销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系统阐述了市场营销活动对于交易效率改进的作用机理;同时,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的传统模式进行了交易效率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营销交易效率低。二是基于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消费选择行为的特征,阐述改进现行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新型营销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通过调查,采用Probit模型对长沙市居民的生鲜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基于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特征和经验,进一步论证了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必要性。本书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进行了总体描述。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运行目标,即高效、安全有序、充分满足顾客需求。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营销主体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批发市场功能齐全,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交易行为与市场秩序规范化。新型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构成框架包括: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终端系统,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基本内容的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本书侧重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中最为重要而目前又最为薄弱的三个方面,即分销系统、品牌战略、营销主体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营销主体的小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必须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构建新型的农产品营销组织系统,而当前的重点是构建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营销组织系统。现行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中的分销渠道问题突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新型分销渠道建设的基本思路,其重点是交易方式的改进和以超市连锁经营为主体农产品零售系统的建立。在农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产品的品牌有两种模式,即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由于农产品具有与工业品不同的产品属性和交易特征,这决定着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应当以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

[1]马广奇:《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3期,第25~28页。

[2] 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郭国庆、刘凤军、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60页。

[4] 菲利浦·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梅清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期,第155页。

[5] Drucker Peter F.,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ces,Practice. New York:Harper & Row,64-65.

[6] 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第9版),赵平、王霞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期。

[7] Crowell,John Franklin,Report of the Industrial Commiss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arm Products. Vol.VI 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1.

[8]Hibbard,B. H.,Marketing Agriculture Products. New York:D.Appleton-Century Co.,Inc.

[9]Bartels Robert. The History Marketing Thought,Third edn,Columbus,OH:Publish Horizons,1988.

[10]郭国庆、刘凤军、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88页。

[11]孙杭生:《农产品营销学在美国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2期,第95、93页。

[12]李炳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第11~18页。

[13]邓大胜、罗必良:《关于农产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南方农村》2002年第1期,第30~32页。

[14]王双进、高贵如:《农产品流通市场约束与市场化改革》,《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年第8期,第19~21页。

[15]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69~71页。

[16]罗必良、温思美等《市场化进程中的组织制度创新——布吉模式的创新价值及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启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17]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第36~42页。

[18]温思美、罗必良:《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制度创新》,《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第42~46页。

[19]高燕、朱主凯、潘能辉:《构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模式》,《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9期,第30~33页。

[20]杨启荣:《大力扶持产地市场建设尽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第19~22页。

[21]王红:《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问题研究综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第18期,第96~99页。

[22]王秀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评价》,《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第27~33页。

[23]荆林波:《现货市场发育与期货市场发展的相关性——中国农产品期货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第32~34页。

[24]曲立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黄祖辉、关克象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变化及启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4期,第32~36页。

[26]陈淑祥:《中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比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第8期,第19~23页。

[27]陈炳辉、安玉发:《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2期,第7~9页。

[28]李春海:《改善农产品流通的制度性条件——国际经验与借鉴》,《财贸研究》2006年第1期,第47~52页。

[29]俞菊生、张培红:《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模式》,《世界农业》2004年第10期,第29~31页。

[30]李晋红:《美日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比较及对山西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77~178页。

[31]方志权、焦必方:《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5期,第39~43页。

[32]郭锦墉、蔡根女:《加拿大农产品营销协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第127~129页。

[33]陆建飞、陈波、葛敏等:《德国和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及其启示》,《生态经济学》2006年第5期。

[34]李崇光、李春成:《对发展“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2期,第45~48页。

[35]安玉发、张娣杰:《市场营销学理论在我国农业经营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3~18页。

[36]姚於康、马康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探讨》,《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第43~46页。

[37]奚国泉等:《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9期,第65~68页。

[38]陈良珠、蔡雪雄、黄怡等:《实施农业产品名牌战略问题探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8期,第56~60页。

[39]张仁德、王昭凤:《企业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25~26页。

[40]王成慧:《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创新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69~70页。

[4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32页。

[42] Arrow,K.J.,Economics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14.

[43]卢现祥:《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第121~123页。

[44]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79页。

[45] Williamson.O.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New York Free Press,1995:25

[46] Matthews,R.C.D.,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 and Sources Growth. Economics Journal,1986(4),68.

[47] Hart,O.Firms,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0-30.

[48]李时敏:《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2期,第22~26页。

[49]吴意云、史晋川:《交易成本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41~46页。

[5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103~104页。

[51]樊纲:《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5期,第49~55页。

[52]孙国峰:《交易成本的本质、原因和度量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80~86页。

[53]孙建成、高树山:《以增值为核心的渠道变革策略》,《成功营销》2003年第1期,第64~68页。

[54]赵昌旭:《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钢铁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年第9期,第12~16页。

[55]陆芝青、王方华:《营销渠道架构中的交易治理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第60~61页。

[56]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93页。

[57]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17页。

[58]赵红军:《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8页。

[59]理查德·库尔斯、约瑟夫·乌尔:《农产品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页。

[60]王成慧:《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创新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91~96页。

[6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85页。

[62]黄春铃:《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期,第25~26页。

[63]黄春铃:《我国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的效率和组织基础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第26~27页。

[64]刘洪:《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5]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第95~100页。

[66]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中国展望出版社,1999,第21、48~53页。

[67]洪荣民:《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74页。

[68]何秀荣:《市场营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第92~94页。

[69]郭锦墉、刘滨、王丹:《农户营销非合作行为的交易成本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12期,第34~35页。

[70]李春海:《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颈及其消减》,《财贸研究》2005年第3期,第22~26页。

[71]张闯、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72]王国顺、周勇、汤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26~28页。

[73]李湘蓉:《论营销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现》,《江苏商论》2006年第1期,第88~90页。

[74]段文斌、陈国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186页。

[75]詹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义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第34~36页。

[76]刘文超、李辉、许兴芹:《农产品交易性质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年第6期,第49~52页。

[77]李玉珍、张旭:《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第33~34页。

[78]王蓉、马啸来、贺盛瑜、刘小艳:《农产品流通渠道模糊综合评价》,《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39~41页。

[79]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对策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7~31页。

[80]俞海峰:《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81]李春成、张均涛、李崇光:《点的选择及其特征识别——以武汉市居民蔬菜消费调查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2期,第58~64页。

[82]何军:《生鲜食品消费行为模式——超市与农贸市场的比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65~69页。

[83]杨金深、张贯生等:《我国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价格与消费意愿分析——基于石家庄的市场调查实证》,《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第43~48页。

[84]朱高林:《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基本趋势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11期,第87~91页。

[85]李莉:《从我国消费者食品消费需求转型看生鲜超市的经营》,《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第40~41页。

[86]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07~309页。

[87]沙振权:《“农改超”与消费者行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第35~36页。

[88]乔颖丽、乔娟:《新“零售之轮”理论与生鲜食品零售业态演化》,《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第111~117页。

[89]俞菊生:《上海市民食品消费结构和蔬菜购买行为》,《上海农业学报》2006年第22期,第87~90页。

[90]刘洪:《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91]余纪柱:《韩国、日本农业现状一瞥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第3期,第3~5页。

[92]方志权、顾海英:《中日蔬菜生产、流通、贸易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3]穆月英、笠原浩三:《日本的蔬菜水果流通及其赢利率的调查研究》,《世界农业》2006年第2期,第31~34页。

[94]俞菊生、王勇:《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第21期,第58~6页。

[95]方志权、焦必方:《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5期,第39~43页。

[96]陈炳辉、安玉发:《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2期,第7~9页。

[97]潘立亚、贺盛瑜:《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第127~129页。

[98]唐胜军:《美国农业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新疆农业科技》2007年第2期,第1~3页。

[99]俞菊生、王勇、李林峰等:《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模式》,《上海农业学报》2004年第20期,第1~5页。

[100]程扬勇:《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现状、运行效果及其启示》,《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第79~80页。

[101]陈汉能:《美国新奇士桔农协会运作模式》,《中国果树》2007年第1期,第69~70页。

[102]贺峰:《世界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06年第5期,第21~23页。

[103]陈淑祥:《中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比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第16期,第19~23页。

[104]罗峦:《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支持的经验及借鉴》,《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3~14、22页。

[105]袁以星:《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252~265页。

[106]袁以星:《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252~265页。

[107]幺振辉:《从交易费用角度探讨农民合作经营制度的绩效》,《农业经济》2000年第3期,第18~20页。

[108]李崇光:《农产品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页。

[109]理查德·库尔斯、约瑟夫·乌尔:《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孔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249、339页。

[110]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出版,2007,第42页。

[111]蔡荣、虢佳花、祁春节:《农业产业值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3期,第8~10页。

[112]邓若鸿、陈晓静、刘普合、于朝江:《新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7期,第59~65页。

[113]喻国华:《建立高效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国市场》2005年第19期,第52~53页。

[114]李仁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5期,第369~370页。

[115]何国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第117~121页。

[116]黄春铃:《我国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的效率和组织基础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第26~27页。

[117]金永生:《中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177~178页。

[11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216~218页。

[119]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第56~64页。

[120]牛刚:《农业企业经营要素配置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48~249页。

[121]蔡荣、祁春节:《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变迁—基于交易费用与契约选择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3期,第28~31页。

[122]侯保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农村经济》2007年第31期,第23~126页。

[123]祝合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http://www.kesum.cn/zjzx/ mjzl/beijin。

[124]王海刚、杨玮:《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分析》,http://www.agri.gov.cn。

[125]蒋和平、何忠伟:《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前景展望和政策支持方向》,宁夏合作网(www.Nxapl.com)2005年5月30日。

[126]陈秋红、周发明:《生鲜食品超市化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3期,第46~47页。

[127]韩光军:《品牌策划》,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第1页。

[128]Spence,A.M.(1973),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7:pp.355-374.

[129]孙曰瑶:《品牌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第3页。

[130] Adria J. Slywotzky and Benson P. Shapiro. Leveraing to Beat the odds:The New Marketing Minset,Ha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October 1993):pp.97-107.

[131]周发明:《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构建的几个核心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22~27页。

简 介:作者从专业的管理学视角,回顾和剖析了迪斯尼的成长经历和沃尔特?迪斯尼跌宕起伏又创意频出的一生。重点强调迪斯尼的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了它的产品创新、资金筹措、人事管理、劳资关系、海外扩张、权力传承等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并通过案例介绍推广管理学知识。

作者: 王成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