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91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图书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s and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SAPID:101-7539-6910-33
ISBN:978-7-5097-059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阐述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和进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及意义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原则与内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根据复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区和东、中、西、东北地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采样评价;借鉴了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提出了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制度创新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保佑 完世伟
编 辑:方志;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一)早期西方学者对城乡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论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论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论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三)21世纪初期的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1.阐述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涵

     2.阐述了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3.分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及原因

     4.概括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5.深入探讨了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三 相关指标体系研究进展及述评

    (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三)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

   五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诠释

   一 城市与乡村

   二 城乡关系

   三 城乡二元结构

   四 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一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二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历史性内涵

    (二)系统性内涵

  第三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 兼顾效率与公平

   三 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功能

   四 发挥优势,因地制宜

   五 开放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相统一

  第四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一 中心城市扩展、带动、辐射型发展模式

   二 城乡互动、双向城市化发展模式

  第五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四 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第三章 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 生产要素市场城乡分隔、效率低下

   二 城乡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存在二元性,结构差异明显

    (一)城乡生产方式的二元性

    (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二元性

   三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日趋扩大

    (一)城乡收入差距

    (二)城乡消费差距

    (三)城乡储蓄差距

   四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差距

  第二节 造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差

   二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三 财政税收对农业的收支差

   四 农村金融存贷差

   五 土地征用与出让价格差

   六 城乡居民就业差

   七 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

 第四章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第一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一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概述

   二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内容和目的

  第二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确定

   一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基础

    (一)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二)构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

     3.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原则

     4.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

     5.相关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6.完备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指标体系的初选思路与方法

   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选择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程序

    (二)评价指标选取方法——基于LOWA算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1.LOWA算子*

     2.基于LOWA算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一 自然禀赋条件

   二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

   三 区位与基础设施

   四 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五 市场发育与经济外向性

   六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七 城乡经济差别水平

  第四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五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一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

   二 评价指标属性值的无量纲化方法分析

    (一)定量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二)定性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三 指标权重的网络层次分析赋权方法——ANP法

    (一)ANP方法的基本概念

     1.AHP与ANP的特征比较

     2.ANP的网络层次结构

    (二)基于ANP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

   四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的合成法选择

    1.加权线性和法

    2.乘法合成法

    3.加乘混合法

 第五章 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静态)分析

  第一节 选取的评价单元和时间序列

   一 评价单元和时间序列在评价中的重要性

   二 对评价区域的界定

  第二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我国省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分析(2005)

   一 数据来源

   二 城乡经济关联度的计算

    (一)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二)结果分析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析

     2.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经济关联度的对比分析

     3.大权重指标分析

 第六章 我国近55年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

  第一节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历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我国近55年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阶段划分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从旧中国城乡经济关系向新型城乡经济关系过渡阶段

   二 计划经济时期(1958~1978年),中国城乡经济关系形成和曲折发展阶段

   三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城乡经济关系调整阶段

   四 改革深化阶段(1986~ ),城乡经济关系由政策控制向市场调节转变,城乡差距扩大

  第三节 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

   一 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关系发展水平的排名变化及地域特征

    (一)省区域城乡经济关系的排名变化及地域特征

    (二)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变化

   二 东、中、西及东北区域层面分析城乡经济关联度的变化

   三 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55年发展变化的特点

 第七章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一些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做法

   一 美国

   二 法国

   三 日本

  第二节 一些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一 韩国

   二 印度

  第三节 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政府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

   二 必须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 必须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 以立法的手段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 加快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市迁移

 第八章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政府是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 政府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

    (一)制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制定、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三)统筹调节城乡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

    (四)营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实施反哺“三农”的财政、金融政策

   三 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

   一 近期目标(至2010年)

   二 中期目标(至2020年)

   三 远期目标(至2050年)

  第三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依托新型工业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 依托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 依托市场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二)确立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三)推进要素资源向要素资本转变

   四 依托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第九章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制度创新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第二节 实现城乡人口管理制度创新

  第三节 实现城乡就业制度创新

  第四节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一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 成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机构

   三 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

   四 广泛筹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

   五 结合税制改革,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夯实社会保障的资金基础

  第五节 实现城乡土地制度创新

  第六节 实现城乡财税制度创新

  第七节 实现城乡金融制度创新

  第八节 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一 把创新教育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国策

   二 把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

 第十章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好城乡统筹原则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布局分工一体化

  第三节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集聚一体化

  第四节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五节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

  第六节 统筹城乡人口劳动,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

  第七节 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

   一 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合理的城乡教育发展体系

   二 大力发展城乡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三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

   四 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利,广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

   五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本书在全面阐述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和进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及意义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原则与内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根据复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区和东、中、西、东北地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采样评价;借鉴了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提出了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制度创新措施和政策建议。

[1]岸根卓郎:《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高文深译,科学出版社,1990。

[2]巴志鹏:《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白雪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3期。

[4]白永秀、岳利萍:《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6]陈挺:《评价分析》,科学出版社,1987。

[7]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8]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9]陈宗胜:《发展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迟福林:《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七项建议》,《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7期。

[11]崔晓黎:《新中国城市关系的经济基础与城市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2]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2006。

[13]段娟、鲁奇:《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14]樊治平、张全、马建:《多指标评价中权重确定的一种集成方法》,《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5]范海燕、李洪山:《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3期。

[16]高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9期。

[17]高珊、徐元明、徐志明:《城乡统筹的评估体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4期。

[18]顾海英:《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19]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20]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21]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2]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5期。

[24]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5]郭翔宇:《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6]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7]郭勇:《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化:文献与述评》,《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28]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联合课题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10月1日《中国信息报》。

[29]韩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红旗文稿》2003年第12期。

[30]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和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1]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2]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

[33]黄序:《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建材出版社,2004。

[34]纪宝成、杨瑞龙主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5: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制度创新需要抓住五大重点》,《调研世界》2005年第5期。

[36]姜作培:《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运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7]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38]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的进展与动态》,《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39]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1。

[40]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1]李广舜:《国内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42]李剑阁、韩俊:《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改革》2007年第9期。

[43]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4]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5]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6]李志强、雷海章:《模糊聚类:中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的分类与比较》,《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期。

[47]廖信林、周加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8]廖正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9]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50]刘巩、钟成义、王炯明:《略论城乡经济综合交流》,《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51]刘洪彬、刘宇会:《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2]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53]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54]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5]刘子玉:《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6]鲁奇、曾磊等:《重庆城乡关联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及综合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

[57]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8]罗吉、王代敬:《关于城乡联系理论的综述与启示》,《开发研究》2005年第1期。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5。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5。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

[62]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63]马远军、张小林等:《国外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

[64]梅建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

[6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中国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98。

[67]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6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9]欧文:《欧文选集》第1卷,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70]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1]邵继华:《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5期。

[72]沈滨、叶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经济问题》2003年第2期。

[73]石忆邵:《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74]史红燕:《英、美、日经济结构转换时点的比较分析——兼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75]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6]苏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和宏观政策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2期。

[77]速水佑次郎等:《农业经济论》,沈金虎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8]孙成军:《超越“三农”障碍——如何破解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9]孙成军:《转型期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

[80]孙宏才:《介绍一种新的决策方法ANP》,“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8。

[81]孙菊生、张启良:《我国城乡发展八大差距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研究》2005年第7期。

[82]孙林、李岳云:《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4期。

[83]王春兰、薛向岭:《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期。

[84]王建兵:《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85]王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6]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7]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88]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求是》2004年第10期。

[89]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

[90]韦廷柒:《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8期。

[91]韦延柒:《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经济》2004年第11期。

[92]翁贞林、朱明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农业经济》2003年第10期。

[93]吴海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五大着力点》,《世界农业》2008年第2期。

[94]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梁小民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5]席酉民、汪应洛、陶谦坎:《评价指标的估价方法及权的探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3期。

[96]夏安桃、许学强、薛德升:《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人文地理》2003年第10期。

[97]夏春萍:《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5。

[98]项秉仁:《赖特》,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92。

[99]徐宏:《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2004年第6期。

[100]徐明华、白小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含义》,《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01]徐颂、黄伟雄:《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热带地理》2002年第2期。

[102]徐泽水:《基于模糊语言评估及语言OWA算子的多指标群评价法》,《系统工程》2002年第5期。

[103]徐泽水:《一种不确定型OWA算子及其在群决策中的应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4]徐泽水、张文献:《多指标评价中的目标规划》,《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5]许经勇:《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6]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107]宣迅:《城乡统筹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2005。

[108]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谢祖钧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9]鄢洪斌、袁媛:《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理论及其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7期。

[110]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1]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改革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7期。

[112]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2005。

[113]杨风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家》2002年第2期。

[114]杨井宝、韩东鹤:《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9期。

[115]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6]〔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117]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18]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119]曾令秋、杜伟、黄善明:《对土地价格“剪刀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6期。

[120]战金艳:《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系统构建》,《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121]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22]张桂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23]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24]张国:《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5]张建武:《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126]张杰:《关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理性思考》,《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127]张俊庵、雷海章:《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8]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129]赵保佑:《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机制》,《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

[130]赵保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2期。

[131]赵保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

[132]赵保佑:《统筹兼顾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

[133]赵保佑:《依托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134]赵保佑:《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135]赵保佑、李津燕:《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

[136]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

[137]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城市化:统筹城乡新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38]郑鑫:《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以河南省为例》,《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

[139]中国城乡问题划分标准专家研究会:《关于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及有关问题讨论意见书》,《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5期。

[140]《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年(农业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42]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海洋出版社,2001。

[143]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44]周叔莲、郭克莎:《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

[145]朱斌:《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图书馆,2006。

[146]联合国人居中心: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Report 2001,(C)2002 UN-HABITAT.

[147]Carturight,A.L. 2000. The Return of the Peasant. Slavic Research Center,24-29.

[148]Alexander Berk. 2002. Agriculture Issues & Policie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54-59.

[149]Johnson,G. 199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Urbanization: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Greenwood Press,186-220.

[150]Kenneth,G.,Willis,R.,Kerry Turner,Zan J.Bateman. 2001.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 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35-67.

[151]Lee,Yok Shiu,F. 1991. Rural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the Case of Southern Jiangs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37-156.

[152]Mc Gee. 1989. Urbanisasi or Kotadesasi? Evolving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93-108.

[153]Mc Gee,T.G. 1995. Metrofitting the Emerging Mega-urban Regions of Asean:Expanding a Hypothesis. UBC Press,3-26.

[154]Naughton,B. 1995. Cities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System:Changing Roles and Conditions for Aut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1-89.

[155]Peter Hall and Ulrich Pfeiffer. 2000. Urban Future 21. E&Fn Spon,14-17.

[156]Philip Mc Cann. 2001.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5-68.

[157]Richard E.Just and Rulon D.Pope. 2001.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Risk in U.S. Agricultu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88-105.

[158]Wei-Bin Zhang. 2002. An Economic Theory of Cities. Springer,77-90.

[159]Xue,M.Q.A. 1979. Study of the Economic Problems Under Chinese Socialism. People’s Press,177-190.

[160]Yair Mundlak. 2000.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5-67.

[161]Zhou,Y.X. 1991. The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3-26.

[162]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 1995. 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View from Nepal.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0:27-50.

[163]Holly R.Barcus. 2004. Urban-rural Migration in the USA:A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Regional Studies. 38(6):643-657.

[164]Liu,Alan.L. Economic Reform,Mobility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 Asian Survey. 31(5):393-408.

[165]Mark Yaolin Wang. 1998. Administrative Reforms and the Impacts on Ruralurban Relation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3:25-27.

[166]Marton,A. 1995. Chanllenges for Metrofitting the Lower Yangtze Delta. Western Geography. 4:62-83.

[167]KARACHI. 2004. Linkages Must Between Urban,Rural Areas-World Habitat Day Today,http://www.dawn,com/2004/10/04/locall1.htm.

[168]Keneva Kunz,Urban-rural Partnership in Europe,http://www.nordregio.se/north.

[169]Lynde Blok. Towards a New Partnership Between Towns and the Countryside, http://www.rig.nl/english/publications/other/partnership.html.

[170]Tang,W.S.and Jenkins,A. 1990. Urbanization:Processes,Policies and Patterns. Routledge,203-223.

[171]Solinger,D.J. 1995.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Changes for Assimi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3-139.

[172]Wang,M.Y.L. 1994. China’s Core Economic Regions and There Hinterlands. Western Geography. 4:45-61.

[173]T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 2001. 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ARural-Urban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World Development. 29(8):76-89.

[174]William P.Brolone. 2002. The Failure of National Rural Policy.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23-1568.

[175]McGee. 1989. New Regions of Emerging Rural-Urban Mix in Asia: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Emerging Urban-Regional Linkages:Challenge for Industrialization,Employ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angkok,8:16-19.

[176]Mike Douglass. 1989. A Regional Network Strategy for Reciprocal Rural-Urban Linkages:An Agenda for Policy Research with Reference to Indonesia.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20(1).

[177]Mike Douglass. 1999. Rural-Urba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Strategies for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 Northeast Thailand. Report for the Northeast Demonstration Projection Decentralization of Developmental Planning:NESDB/Nor Consult. Bangkok,Thailand.

[178]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 2001. 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ARural-Urban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World Development. 29(8).

[179]Bhishma Nanda Bajracharya. 1995. Promoting Small Towm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View from Nepal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0(2).

[180]Unwin T. 1989.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Poter,R.B.(eds.). The Geography of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outiedge,3(11).

[181]Zeeny,M. 1982.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McGrawHill.

[182]Sotymosi,T,Dombi,J.1986.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Criteria:The Centralized Weigh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6:35-41.

[183]Olson,D.L,Dorai,V.K. 1992.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oid Method of Solymosi and Dombi.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60:117-129.

[184]Edwards W,Barron F H. 1994. Smarts and Smarter:Improved Simple Methods for Multi-attributeUtility Measur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60:252-266.

[185]Poyhonen,M.,Hamalainen,R.P. 2001. On the Convergence of Multiattribute Weighting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29:569-585.

[186]Saaty,T.L. 1996.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RWS Publication Pittsburgh,PA.

[187]Saaty,T.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188]Saaty,T.L. 1990. Multictiteria Decision Making,RWS Publications,Pittsburgh,PA.

[189]Saaty,T.L. 1991. Inner and Outer Dependence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Supermatrix and Superhierarchy,Proceeding of the 2nd ISAHP,Pittsburgh.

[190]Yager,R.R. 1988. On Ord0ered Weighted Averaging Aggregation Operators in Mui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18:183-190.

[191]Saaty,T.L. 1996. Decisions with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SA). ISAHP’96 CANAD.

简 介: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市、区)也积极探索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路径,莱芜市以“六个一体化、三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简 介:本书系统梳理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剖析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差距,基于数理模型测度和评价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预测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展望了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在进一步分析河南决胜全面小康战略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

作者: 完世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简 介:本书以对中国现代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重点,以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发展问题的诊断以及与发展经验关联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为主题,鼓励从学科综合、交叉的角度,对处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化经济改革及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 李汉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