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60

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图书

study on li guang xin and south branch of taigu school

SSAPID:101-7538-6008-85
ISBN:978-7-5097-366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太谷学派是清代至民国期间的一个民间学派,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李光炘是太谷学派南宗的创立者。本书对李光炘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作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是系统研究李光炘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淮扬文化研究文库
作 者: 张进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传记

 文前辅文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后记

 文前彩插

 总序

 导论

  一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之前)

   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66)

   3.基本停滞阶段(1966~1976)

   4.全面复苏阶段(1976~1989)

   5.日趋深入阶段(1990年迄今)

  三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光炘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李光炘的生平

   一 富家子弟,青年才俊

   二 学术积淀,家学渊源

   三 游学隐居,潜心“悟道”

   四 避难江都,讲学龙川

   五 黄崖牵涉,如皋遭谗

   六“传道”海陵,缵续学派

  第二节 李光炘的著述

   一 李光炘的主要著作

    1.《李氏遗书》

    2.《龙川弟子记》

    3.《观海山房追随录》

    4.《龙川先生诗抄》

    5.《龙川草堂诗余》

    6.《李龙川批注〈四书集注〉》

   二《龙川先生诗抄》版本辨析

 第二章 李光炘受学“悟道”的经历

  第一节 李光炘的受学之路

   一 “受学崆峒”

   二 首席弟子

   三 南宗“传铎”

  第二节 李光炘的“悟道”之路

   一 匡庐“问道”

   二 参悟佛道

   三 游学士林

    1.钱秋岘

    2.孔宥函

    3.汪兰甫

    4.张安保

    5.钱江

    6.吴嘉宾

  第三节 李光炘的“得道”之因

   一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

   二 宵旰攻苦、以苦为乐的钻研精神

   三 信念驱使、持之以恒的求道毅力

 第三章 李光炘“传道于南”的历程

  第一节 李光炘“师名”之由来

   一 入室太谷得异名

   二 学优识广树才名

   三 社会交游获声名

   四 兼济天下赢善名

  第二节 李光炘“门徒”之来源

   一 有意招揽

   二 慕名投师

   三 主动入贽

  第三节 李光炘“传道于南”的历程

   一 主要阶段划分

    1.零星收徒(1848~1863)

    2.龙川讲学(1863~1865)

    3.如皋传学(1866~1870)

    4.泰州传道(1870~1885)

   二 具体实践考察

    1.教学方法

     (1)养而后教

     (2)赏识教育

     (3)因材施教

     (4)突出身教

     (5)善思笃行

     (6)循序渐进

    2.传学功效

     (1)保存文献,承绪道统

     (2)普及学术,嘉惠后学

    3.讲学特点

     (1)授学对象民间化

     (2)教学内容通俗化

     (3)个人修行道德化

     (4)组织活动神秘化

 第四章 李光炘及太谷学派南宗与黄崖事件

  第一节 黄崖事件*

  第二节 李光炘应对黄崖事件之策略

   一 “社会危机”的调适

    1.李光炘的应急措施

     (1)中止讲学,遣散弟子

     (2)远走他乡,蛰伏自保

    2.李光炘得以避祸的客观条件

     (1)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2)得到地方势力保护

   二 “社会角色”的扮演

    1.通过日常讲学,尽显“表现性角色”

    2.依托规范活动,强化“功利性角色”

    3.社会角色扮演,学派内外有别

   三 “社会网络”的建构

    1.通过客幕接触社会上层,争取其理解和宽容

    2.大力联络普通士人,巩固地方支持力量

    3.发动门下弟子科考,通过仕途进入政坛

   四 “文化权威”的塑造

    1.凭借民间讲学,强化学术团体之面貌

    2.通过全新诠释,确立儒学之“解释权”

     (1)全新构建儒学典籍的学术体系

     (2)重新调整儒学经典的文本顺序

     (3)特别揭示儒学经卷的“神功秘诀”

     (4)大胆演绎儒学大师的至理名言

  第三节 李光炘对太谷学派北宗的收容

   一 太谷学派南北二宗的联络

   二 李光炘对太谷学派北宗的收容

  第四节 李光炘之后的太谷学派南宗

   一 “南北合宗”的实现

   二 归群草堂的盛衰

  第五节 李光炘时期太谷学派南宗基本属性辨析

   一 宗教性探讨

    1.祭祀活动辨析

    2.组织规范考察

     (1)严格规范

     (2)组织控制

   二 神秘性考察

    1.个人“神化”

    2.儒学“异化”

    3.言行“狂放”

 第五章 李光炘与张积中、王艮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李光炘与张积中之比较研究

   一 李光炘与张积中的共性分析

    1.立足传统儒学,兼摄佛道理论

    2.喜好游历问学,具有仙道倾向

    3.反对一味苦读,强调实践能力

    4.通过苦学悟道,成功开宗立派

    5.面向社会大众,致力讲学传道

    6.公开批评宋儒,肯定本性追求

    7.精通神秘“功法”,服务传道授学

   二 李光炘与张积中的差异比较

    1.个性特征的差别

    2.兴趣爱好的侧重

    3.社交意愿的强弱

    4.传学活动的差异

    5.行事风格的区分

  第二节 李光炘与王艮之比较研究

   一 太谷学派与泰州学派的渊源关系

    1.学术源头相同

    2.社会环境类似

    3.士人状况接近

    4.民间诉求一致

   二 李光炘与王艮的共性分析

    1.思想具有平民性

     (1)重视“百姓日用”

     (2)突出孝悌人伦

     (3)立足安身立命

    2.讲学体现民间性

     (1)自悟“得道”

     (2)讲学民间

    3.活动呈现合法性

     (1)结交官场

     (2)引导社会

   三 李光炘与王艮的差异比较

    1.社会功能

    2.组织结构

    3.学术地位

    4.社会影响

    5.个人功业

 结语

  一 李光炘“传道”实践的历史评价

  二 太谷学派流衍的学术思考

  三 太谷学派传播的现代衍思

 附录 李光炘年谱

太谷学派是清代至民国期间的一个民间学派,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李光炘是太谷学派南宗的创立者。本书对李光炘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作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是系统研究李光炘的第一本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

周敦颐:《周敦颐集》,谭松林、尹红整理,岳麓书社,2002。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张伯端:《悟真篇三家注》,华夏出版社,1989。

袁承业辑《王心斋先生遗集》,民国初年刻本。

《王心斋全集》编委会:《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李光荣:《南园集》,同治年间刻本。

方浚颐修,晏端书等纂《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光绪元年刻本。

张丙炎:《石樵先生遗集》,光绪十年刻本。

李光炘:《龙川先生诗抄》,光绪十四年刻本。

李少平:《黄蘖山人诗集》,光绪十四年刻本。

王检心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光绪十六年刻本。

马锡纯编《泰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王贻牟修《光绪续修泰州志稿》,民国10年本。

谢延庚修,刘寿曾纂《民国江都县续志》,民国15年刻本。

李光炘:《龙川先生诗抄》,民国22年刻本。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1977。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杜春和整理,中华书局,1981。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一册,陈义杰整理,中华书局,1989。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高尔庚:《井眉居诗抄》,民国12年铅印本。

钱锡万编《姜堰乡土志》,民国6年文明书社石印本。

金天翮:《皖志列传稿》,民国25年苏州利苏书社排印本。

胡维藩修,卢福保纂《宣统续纂泰州志》,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油印本。

郑辅东修,王贻牟纂《续纂泰州志稿》,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魏绍昌:《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

张祖佑原辑,林绍年鉴订《张惠肃公(制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3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文廷式:《文芸阁先生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7。

钱仪吉等:《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卞孝萱等编《辛亥人物碑传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单毓元等纂修《民国泰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8册,凤凰出版社,1991。

江苏省仪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仪征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1997。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5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龙顾山人纂《十朝诗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章士钊著,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第6卷,文汇出版社,2000。

殷梦霞、王冠选编《古籍佚书拾存》第八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张连生、秦跃宇编《宝应刘氏集》,广陵书社,2006。

韩国钧、王贻牟主纂《民国续纂泰州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0册,凤凰出版社,2008。

胡裕燕、万清选修《光绪清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5辑,凤凰出版社,2008。

北图影印室:《晚清名儒年谱》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王文濡:《说库》,广陵书社,2008。

刘鹗:《刘鹗集》(上、下册),刘德隆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许宝蘅:《许宝蘅日记》第二册,许恪儒整理,中华书局,2010。

徐珂:《清稗类抄》,商务印书馆,1915。

胡寄尘:《虞初近志》,上海广益书局,1919。

卢冀野:《酒边集》,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店,1934。

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杨天石:《泰州学派》,中华书局,1980。

刘蕙孙:《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

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1。

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马叙伦:《石屋续渖》,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出版社,1992。

严薇青:《严薇青文稿》,齐鲁书画社,1993。

盛成:《我的母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卿希泰:《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出版社,1994。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

张相文:《南园丛稿》,《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五编)第9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刘蕙孙:《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李详:《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周新国:《中国近现代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龚杰:《王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周建超:《秘密社会与中国民主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董玉书:《芜城怀旧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夏敬观:《学山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吴善中:《晚清哥老会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巴蜀书社,2005。

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林富士:《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孟森:《心史丛刊》,中华书局,2006。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新星出版社,2006。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江峰:《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

朱季康:《张积中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周新国:《周新国自选集》,凤凰出版社,2010。

〔美〕秦家懿、〔德〕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0。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董晓萍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埃·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英〕王斯德:《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加〕王大为:《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一种传统的形成》,商务印书馆,2009。

Han Kühner:Die Lehren und die Entwicklung der “Tgaigu Schule”. Eine dissidente in einer Epoche des Niedergangs der onfuzianischen Orthodoxie,Wiesbaden:Harrassowitz,1996.

金天翮:《泰州学案》,《甲寅周刊》1927年第1卷第44期。

丁融明:《泰州教》,《甲寅周刊》1927年第1卷第45期。

卢冀野:《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国闻周报》1927年第4卷第18期。

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4期。

金天翮:《周太谷传》,《国学论衡》1933年第21卷第5期。

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1940年第9卷第1期。

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经世副刊》1946年第2期。

任鼐:《刘铁云与太谷教》,1947年1月27日《中央日报(南京版)》第345期。

质庐:《由黄崖案谈太谷学派》,1947年2月2日《中央日报(南京版)》第351期。

任鼐:《太谷教中之李晴峰》,1948年11月27日《中央日报(南京版)》第645期。

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福建师院学报》(哲社版)1957年第2期。

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1962年10月11日《文汇报》。

李仰华:《有关太谷学派的资料》,《仪征文史资料》1983年第19期。

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的几点惊人相似》,泰州市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印行。

陈辽:《我所读过的太谷学派遗书》,泰州市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印行。

陈辽:《一篇鲜为人知的书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1年第4期。

周新国:《刘鹗与太谷学派》,《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朱松龄:《太谷学派与气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张秋收、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藏、入藏太谷学派遗书情况简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陈辽:《鲜为人知的近代卓越文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李仰华:《太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王学钧:《刘鹗〈述怀〉释论——刘鹗与太谷学派之关系片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王学钧:《太谷学派的儒教观:“窃比老彭释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王学钧:《蒋文田与李龙川》,《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刘蕙孙:《我所知道的铁云先生与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王学钧:《太谷学派“圣功秘诀”:“心息相依”》,《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王学钧:《三教归一 天下为公——刘鹗与太谷学派思想论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方宝川:《谢逢源稿本〈龙川弟子记〉》,《文献》2003年第1期。

蔡文锦:《太谷学派一传大弟子李光炘的〈李氏遗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德〕汉斯·库奈:《太谷学派的教义和发展:儒学正统衰落时代的政治异端学派》,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16辑),商务印书馆,2004。

王学钧:《李龙川与淮军名将李长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刘德隆、刘弘逵:《张积中、李光炘早年的诗歌唱和——论小王屋山居诗及〈素心女史诗余〉》,《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徐小跃:《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朱季康:《清咸同年间黄崖事件再认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朱季康:《近二十五年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与评价》,《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陆勇:《社会变迁与学术团体宗教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江峰:《太谷学派:渐入文化研究视域的民间儒家学派》,《哲学动态》2007年第12期。

朱季康:《太谷学派(肇始阶段)与扬州学派关系谈片》,《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朱季康:《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博士论文,未刊)。

刘向东:《太谷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资料——〈南园集〉》,《扬州史志》2010年第2期。

周新国:《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太谷学派发展轨迹探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简 介:本书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发展变迁的过程作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进程,并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书中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离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

作者: 韩荣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简 介:太谷学派是晚清民国年间区域性民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太谷学派史稿》着力研究太谷学派道统赓续历程中,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和黄葆年各传领袖的生平事迹及学派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太谷学派史稿》为国内第一部太谷学派通史性质...

作者: 周新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简 介:太谷学派是晚清民国年间区域性民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太谷学派史稿》着力研究太谷学派道统赓续历程中,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和黄葆年各传领袖的生平事迹及学派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太谷学派史稿》为国内第一部太谷学派通史性质...

作者: 周新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