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4

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学研究图书

studies on the chronology of the kizil wall paintings

SSAPID:101-7511-0539-33
ISBN:978-7-5097-371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文利用洞窟内现存画面、被揭取的壁画(包括已毁但有图像传世的部分)以及洞窟内清理出的木板画等材料,参考早期的考察记录,将壁画放置在洞窟的建筑空间里来进行考察,试图还原壁画在石窟寺整体中所演绎的角色,结合对龟兹佛学与部派演变的认识,将图像程序与图像功能确立为分期的首要标准。同时对图像结构与装饰母题、壁画风格与绘制技法的发展演变进行关注。在年代方面,围绕一些经多方研究得到普遍认同的样本窟,推断出每一期壁画大致的绝对时间。此外,还将借助于洞窟组合、打破关系、重绘现象等方面的石窟寺考古成果,关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采用壁画榜题的识读成果,重视与龟兹地区的其它石窟以及龟兹周边的佛教文化艺术中心(如以东的焉耆、高昌、敦煌与以西的巴米扬石窟)进行对照比较。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作 者: 廖旸
编 辑: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文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总序

 文前彩插

 附表

 第一章 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问题研究史回顾

  一 龟兹的民族与语言

   1.龟兹人与吐火罗人

   2.龟兹语与吐火罗语

   3.龟兹文化与原始信仰

  二 克孜尔石窟分期与断代诸说

   1.格伦威德尔与瓦尔德施密特的观点

   2.克林堡说

   3.欧美学者的其他意见

   4.中国学者的分期诸说

   5.日本学者的成果

   6.近年来碳十四测年的成果、应用与反思

  三 涉及克孜尔衰落年代的相关研究成果

  四 近年来克孜尔壁画研究的趋势

  五 重新探索克孜尔石窟壁画分期与年代问题的意义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克孜尔重点洞窟壁画内容与布局、样式及风格分析

  第一节 76、77、92、118、207、212诸窟

   一 洞窟形制

    1.前室阔于主室

    2.207窟——横长方形主室中心柱窟

   二 观禅图像与禅窟

    1.山岳禅定图、弥勒与天象图

    2.212窟——禅窟

   三 像塑与大像

   四 造型要素的比较

   五 克孜尔与罽宾

    1.视角一——说一切有部律

    2.视角二——阿含学

    3.视角三——禅观

    4.视角四——雕塑与壁画中的雕塑效果

   六 古藏文材料

    1.译文

    2.异域画家

   七 年代的探讨

   八 第一样式之余风

  第二节 38窟

   一 壁画布局

   二 半跏思惟菩萨像

    1.半跏思惟菩萨像

    2.兜率天宫中的菩萨——身份的探讨

    3.半跏思惟菩萨像与交脚菩萨像的组合

   三 天象图

   四 涅槃图

   五 舍利塔发展序列

   六 洞窟形制与组合

   七 年代的探讨

  第三节 14、17窟

   一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与莲花藏世界海

    1.克孜尔石窟法界人中像

    2.龟兹地区的其他法界人中像

    3.焉耆的法界人中像

    4.敦煌及内地的法界人中像

    5.莲花藏世界海

    6.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二 天象图中的人形日天、月天

   三 13、14、17窟的洞窟构造

   四 年代的探讨

  第四节 182~191窟群*

   一 洞窟形制与绘画布局

   二 长卷多幅本生图

   三 菱格因缘画之塔龛

   四 189窟主室前壁涅槃图

  第五节 175~180洞窟组合

   一 洞窟形制特点

   二 多佛题材

   三 立佛题材的出现

   四 千佛题材的出现

    1.方格坐佛与千佛

    2.菱格坐佛

   五 护法天神与降伏外道题材

    1.降魔与降伏六师外道

    2.护法天神

    3.多面多臂天神

   六 表现技法

   七 年代的探讨

  第六节 205窟

   一 205窟壁画内容

    1.须摩提女请佛缘

    2.阿阇世王闻佛涅槃壁画

   二 205窟国王王后供养像

    1.205窟阿难陀跋摩王与托提卡王及王后供养像

    2.67、171窟国王与王后供养像

   三 龟兹世俗装束比较

    1.V形领式

    2.圆领对襟式

    3.萨珊式

    4.单翻(右)领对襟式

    5.对称翻领式

    6.加披膊的对称翻领式

   四 头光供养人像与王权神化

  第七节 195~199窟群

   一 195~198窟形制与结构特点

   二 图像程序

    1.左右甬道本生图

    2.图像程序

   三 别具一格的199窟

   四 96~101洞窟组合

  第八节 69、新1窟洞窟组合

   一 69窟国王与王后供养像

    1.洞窟形制

    2.国王王后供养像

   二 “复古”倾向

    1.设像台、列置立像

    2.涅槃台与飞天大像

    3.造型特点

   三 定光佛授记与誓愿图

   四 新1窟天人图服饰

   五 年代的探讨

  第九节 未完工窟与多次重修窟

   一 60窟概况

    1.改建、重绘情况与出土遗物

    2.对鸟衔珠链联珠纹壁画

    3.古藏文材料透露的信息

   二 23、43、181与201窟等未完成窟的形制特点

   三 从重修改造窟与未完工窟看克孜尔石窟晚期特征

  第十节 突厥文化与克孜尔石窟

   一 武装化倾向与盔甲式样

   二 狼头纛

   三 剺面截耳的哀悼习俗与摩耶夫人在涅槃图像中的出现

   四 红色的暖基调

   五 突厥与龟兹的政治文化联系

    1.突厥对龟兹的统治和管理

    2.西突厥与龟兹的地理位置

    3.龟兹与吐蕃

 第三章 结论

  一 第一期 4世纪晚期至5世纪中叶

  二 第二期 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

  三 第三期 6世纪中叶至7世纪上半叶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四 第四期 7世纪中期

  五 余绪 安西大都护府时期至回鹘时期

   1.零星画迹探踪

   2.克孜尔石窟晚期壁画样式的流播

 参考论文

 图版目录

 出版说明

针对历史与宗教文献记载有限的现实条件,本书利用洞窟内现存画面、被揭取的壁画(包括已毁但有图像传世的部分),以及洞窟内清理出的木板画等材料,参考早期的考察记录,将壁画放置在洞窟的建筑空间里来进行考察,试图还原壁画在石窟寺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对龟兹佛学与部派演变的认识,将图像程序与图像功能确立为分期的首要标准。同时对图像结构与装饰母题、壁画风格与绘制技法的发展演变进行关注。在年代方面,围绕一些经多方研究得到普遍认同的样本窟,推断出每一期壁画大致的绝对时间。此外,还借助于洞窟组合、打破关系、重绘现象等方面的石窟寺考古成果,关心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采用壁画榜题的识读成果,重视与龟兹地区的其他石窟以及龟兹周边的佛教文化艺术中心(如以东的焉耆、高昌、敦煌与以西的巴米扬石窟)进行对照比较。由此,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绘制时段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期(4世纪晚期至5世纪中叶)、第二期(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第三期(6世纪中叶至7世纪上半叶)、第四期(7世纪中期)。

Grünwedel,Albert,Die Arch?ologische Ergebnisse der Dritten Turfan Expedition,Zeitschrift für Ethnologie,Berlin,1909.

Grünwedel,Albert,Altbuddhistische Kultst?tten in Chinesisch-Turkistan. Bericht über Arch?ologische Arbeiten von 1906 bis 1907 bei Kuca,Qarashar und in der Oase Turfan,Berlin:Druck und Verlag von Georg Reimer,1912(京都:臨川書店,1998年重印;赵崇民、巫新华译,贾应逸审校《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Grünwedel,Albert,Alt-Kutscha. Arch?ologische und religionsgeschichtliche Forschungen an Tempera- gem?lden aus buddhistischen H?hlen der ersten acht Jahrhunderte nach Christi Geburt,2 Bde.,Ver?ffentlichung der Preussischen Turfan-Expeditionen mit Unterstützung des B?ssler-Institus,Berlin:Otto Elsner Verlagsgesellschaft M. B. H,1920(京都:臨川書店,1998年重印).

Le Coq,Albert von,Bericht über Reise und Arbeiten in chinesischen Turkistan,Zeitschrift für Anthropologie,Ethnologie,Berlin,1907.

Le Coq,Albert von,Chotscho. Facsimile- Wiedergaben der wichtigsten Funde der 1. Kgl. Preu?.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Berlin,1913(Reprint Graz 1979).

Le Coq,Albert von,Idem und E. Waldschmidt,Die Buddhistische Sp?tantike in Mittelasien,7 Bde.,Berlin:D. Reimer,1922-1933(Reprint Graz 1973-1975;管平、巫新华译《新疆佛教艺术》上、下,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

Le Coq,Albert von,Bilderatlas zur Kunst und Kultulgeschichte Mittel-Asiens,Leipzig:D. Reimer,1925(Reprint Graz 1977);赵崇民、巫新华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Le Coq,Albert von,Von Land und Leuten in Ostturkistan. Berichte und Abenteuer der 4. Deutschen Turfan Expedition,Leipzig:Hinrichs,1926(齐树仁译,耿世民校《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中华书局,2008).

Le Coq,Albert von,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an Account of the Activities and Adventure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German Turfan Expeditions,trans. by A. Barwell,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28(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Waldschmidt,Ernst,Gandhara,Kutscha,Turfan.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frühmittelalterliche Kunst Zentralasiens,Leipzig:Klinkhardt & Biermann,1925.

Yaldiz,Marianne,Arch?ologie und Kunstgeschichte Chinesisch-Zentralasiens(Xinjiang),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7. Abt.:Kunst und Archaologie;3. Bd.:Innerasien;2. Abschnitt,Leiden - New York - K?benhavn - K?ln:E. J. Brill,1987.

Paul-David,M.,M. Hallade et L. Hambis,Mission Paul Pelliot. Toumchouq,2 Tomes,Documents archeologiques(ed. sous la direction de L. Hambis)1-2,Paris:College de France,Instituts d’Asie,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Asie centrale et la Haute Asie,1961-1964.

Hallade,M. et S. Gaulier,Mission Paul Pelliot. Douldour-?quour et Soubachi,2 Tomes,Documents archeologiques(ed. sous la direction de L. Hambis)3-4,Paris:Editions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1967-1982.

Chao Huashan(晁华山),S. Gaulier,M. Maillard et G. Pinault,Mission Paul Pelliot. Sites divers de la region de Koutcha:epigraphie koutchéenne,Documents archéologiques(ed. sous la direction de Louis Hambis)8,Paris:Collège de France,Instituts d’Asie,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Asie centrale et la Haute Asie,1987.

Stein,Sir Marc A.,Sand-buried Ruines of Khotan,London,1904.

Stein,Sir Marc A.,Ancient Khotan. 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2 vols.,carried out and described under the orders of H. M. Indian government by M. Aurel Stein,Oxford:Clarendon Press,1907(巫新华等译《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Stein,Sir Marc A.,Ruins of Desert Cathay,2 vols.,London,1912.

Stein,Sir Marc A.,Serind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5 vols.,descriptive lists of antiques by F. H. Andrews and et al.,Oxford:Clarendon Press,1921.

Stein,Sir Marc A.,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Kan-su,and Eastern Iran:carried out and described under the orders of H.M. Indian Government,4 vo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28.

Dabbs,Jack A.,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urkestan,The Hague:Mouton & Co.,1963.

〔英〕彼得·霍普科克:《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杨汉章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黄文弼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

黄文弼遗著,黄烈整理《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文物出版社,1990。

岡崎敬:『东西交涉の考古学』,東京:平凡社,1980。

樋口隆康:『シルクロ-ド考古学』4卷,法蔵館,1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81》,文物出版社,1983。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王炳华、杜根成主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1990~1996),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197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古代民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5。

新疆文物局、上海博物馆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Haussig,Hans Wilhelm,Arch?ologie und Kunst der Seidenstra?e,Darmstadt:Wissenschafliche Buchgesellschaft,1992.

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韩翔、朱英荣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编《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

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

龟兹石窟研究所、拜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阿克苏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克孜尔石窟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常书鸿:《新疆石窟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编《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7。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著:《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著,张学荣、何静珍、吴怡如执笔《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出版社,2000。

Godard,André,Y. Godard et J. Hackin,Les Antiquités Bouddhiques de Bāmiyān,Mémoires de la Dele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aise en Afghanistan,Paris,1928.

Hackin,Joseph,Nouvelles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à Bāmiyān,coll. par J. Carl,Mémoires de la Dele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aise en Afghanistan Tome III,Paris,1933.

水野清一編:『ハイバクとカシユミ―ル·スマスト―アフガニスクンとバキスクンにおける石窟寺の调查』1,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2。

Tarzi,Zémaryala?,L’Architecture et le Décor Rupestre des Grottes de Bamiyan,2 Tomes,édité avec le concour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t du College de France,Bibliotheque du 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Asie centrale et la Haute-Asie,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1977.

樋口隆康:『バ-ミヤ-ンの石窟』,京都:同朋舎,1979。

樋口隆康编『バ-ミヤ-ン』4卷,京都大学中央アジア学術調查報告,京都:同朋舎,1983~1984。

Klimburg-Salter,Deborah,The Kingdom of Bāmiyān:Buddhist Art and Culture of the Hindu Kush,Istitute Universitario Orientale,dipartimento di Studi Asiatici Series Maior V,Naples - Rome: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1986.

Frumkin,Grégoire,Archaeology in Soviet Central Asia,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7. Abtlg. Kunst und Arch?ologie,Leiden,1970.

Litvinski,Boris A. and C. A. Bromberg(ed.),The Archaeology and Art of Central Asia:Studie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Vol. 8,May 1996.

晁华山:《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文物出版社,2001。

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克孜尔洞窟组合调查与研究——对龟兹佛教的新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

李瑞哲:《克孜尔“西域式”石窟模式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4。

文化財研究所国際文化財保存修復協力センター,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大学博物館企画·編集,山内和也責任編集『バーミヤーン仏教壁画の編年——放射性炭素による年代測定』,アフガニスタン文化遺産調査資料集第2卷,東京:明石書店,2006。

张平:《龟兹文明——龟兹史地考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新疆阿克苏图片室编著《龟兹壁画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

新疆人民出版社编《龟兹乐舞壁画》,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新疆艺术》编辑部编《丝绸之路造型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6·新疆石窟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三卷,文物出版社,1989~1997。

张荫才、姚士宏:《克孜尔石窟佛本生故事壁画》,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冯斐编,新疆博物馆供稿《龟兹佛窟人体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库车县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文物出版社,1992。

贾应逸、非青编《新疆壁画线描精品》,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穆舜英主编,祁小山、张平副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张爱红、史晓明编绘《克孜尔石窟线描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

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3·克孜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

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4·库木吐拉》,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5·森木赛姆 克孜尔尕哈》,辽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

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6·吐峪沟 柏孜克里克》,辽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库车库木吐拉石窟》,新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张爱红、史晓明:《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四川美术出版社,1996。

马承源主编《鉴赏家》第8辑“新疆文物考古成就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西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文物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82~1987。

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段文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二八五窟(西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施萍婷、贺世哲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北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岳峰、宝世宜主编《丝路聚珍》,新时代出版社,1999。

盛春寿主编,郭梦源、傅明方撰文《20世纪末的新发现——阿艾石窟》,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杉山二郎解说『東京国立博物館図版目録 大谷探検隊将来品篇』,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1971。

H?rtel,Herbert,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Berlin,Katalog 1971:Ausgestellte Werke,Berlin,1971.

Gropp,Gerd,Arch?ologische Funde aus Khotan Chinesisch-Ostturkestan:die Trinkler-Sammlung im überseemuseum,Bremen,Monographien der Wittheit zu Bremen,Wissenschaftliche Ergebnisse der deutschen Zentralasien-Expedition 1927/28,Teil 3,Bremen:F. Rover,1974.

Bhattacharya,Chhaya,Art of Central As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ooden Objects from the Northern Silk Route,Diss. Freie Universit?t,Berlin 1975;Delhi:Agam Prakashan,1977.

香川默識编『西域考古図譜』上、下,京都:国華社,1916。

杉山二郎编『世界の美術87·中央アジアの美術』,週刊朝日百科,東京:朝日新聞社,1979。

中国美术研究所、中国外文出版社编集『新疆の壁画』上、下,京都:美乃美,1981。

Andrews,Fred H.,Wall Paintings from Ancient Shrines in Central Asia,2 vols.,recovered by Sir A. Stein,described by Fred H. Andrew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8.

H?rtel,Herbert and Marianne Yaldiz(catalog),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utes:Central Asian Art from the West Berlin State Museums,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82].

東京国立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経済新聞社编集『シルクロ-ドの遺宝——古代·中世の東西文化交流——』,1985。

H?rtel,Herbert und Marianne Yaldiz,Die Seidenstrasse. Malereien und Plastiken aus buddhistischen H?hlentempeln aus der Sammlung des Museums für Indische Kunst Berlin,Berlin:D. Reimer,c1987.

江上波夫、浜田隆、樋口隆康等编『シルクロ-ド大文明展·シルクロ-ド 仏教美術伝来の道』,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88。

吉川逸治、上野アキ解说『シルクロ-ドの絵画 中国西域の古代絵画』,奈良:大和文華館,1988。

韓国国立中央博物館编『中央アジアの美術』,東京:学生社,1990。

Giès,Jacques(ed.),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la collection Paul Pelliot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2 vols.,Paris:Ré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1994-1996.

井ノ口泰淳責任編集『大谷探検隊将来西域文化資料選:龍谷大学図書館蔵』,京都:龍谷大学,龍谷大学創立350 周年記念,1989。

東京国立博物館、京都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ドイツ·トウルフアン探検隊西域美術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91。

京都文化博物館編『旅順博物館所蔵品展―幻の西域コレクション―』,京都文化博物館/京都新聞社,日中国交正常化二〇周年記念,1992。

Giès,Jacques et Monique Cohen(eds.),Sérinde,Terre de Bouddha:dix siècles sur la route de la soie,Paris:Re?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1995.

東京囯立博物館编集『シルクロ-ド大美術展』,東京:読売新聞社,1996。

Ghose,Rajeshwari,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Puay-peng Ho and Yeung Chun-tong,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An Iconic Journey from India to China,[Hong Kong]: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高礼智、何培斌、杨春棠:《法相传真——古代佛教艺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cat. nos. 62-68。

田辺勝美、前田耕作責任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 第15巻·中央アジア』,小学館,1999。

Yaldiz,Marianne,Raffael Dedo Gadebusch,Regina Hickmann,Friederike Weis und Rajeshwari Ghose,Magische G?tterwelten:Werke aus dem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Berlin,Berlin: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 Preu?ischer Kulturbesitz,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 Potsdam:UNZE Verlags- und Druckgesellschaft Potsdam mbH,2000.

佐川美術館編『絲綢路の至宝——旅順博物館仏教芸術名品展』,佐川美術館,2002。

Giès,Jacques,L. Feugère and A. Coutin,Painted Buddhas of Xinjiang:Hidden Treasures from the Silk Road,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2.

Bhattacharya-Haesner,Chhaya,Doris Gr?pper,Ines Konczak,Gertrud Platz und Marianne Yaldiz,Kunst an der Seidenstra?e. Faszination Buddha,Ostfildern-Ruit:Hatje Cantz Verlag,2003.

Safi,M. A.,Grundtypen des Kopfputzes an den Figuren der Fresken aus den H?hlen von Kyzil,Magisterarbeit,Berlin,1969.

Maillard,Monique,Grottes et Monuments d’Asie Centrale suivi d’un Tableau de concordance des Grottes de la Region de Kutcha,Paris,1983.

Nagai,Evelyn H.,Iconographic Innovations in Kuchean Buddhist Art,Diss. Berkeley 1977;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1984.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龟兹佛教文化论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朱英荣著,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龟兹石窟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霍旭初著,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龟兹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姚士宏:《克孜尔石窟探秘》,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

西域文化研究会编『中央アジア佛教美術』,『西域文化研究』5,法蔵館,1962。

Sasaguchi,Rei(笹口玲),The Image of the Contemplating Bodhisattva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Sixth Century,Ph. D. Diss.,Harvard Universitsy,1975.

Gaulier,Simone,R. Jéra-Bezard and M. Maillard,Buddhism in Afghanistan and Central Asia,2 parts,Iconography of Religions XIII,14,Leiden:Brill,1976.

宫治昭:『涅槃と弥勒の図像学——インドから中央アジアへ』,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李萍、张清涛译《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文物出版社,2009)。

Lee Yu-Min(李玉珉),The Maitreya Cult and Its Art in Early China,Ph. D. Diss.,Ohio State University,1983.

村上真完:『西域の仏教 ベゼクリク誓願画考』,東京:第三文明社,1984。

田村圓澄、黄壽永編『半跏思惟像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

Howard,Angela F.,The Imagery of the Cosmological Buddha,Studies in South Asian culture Vol. 13,Leiden:E. J. Brill,1986.

Grenet,Frantz(dir.),Cultes et monuments religieux dans l’Asie centrale préislamique,Paris:éditions du CNRS,1987.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两册,台北南天书局,1995。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Rhie,Marylin M.,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Vol. I:“Later Han,Three Kingdoms and Western Chin in China and Bactria to Shan-Shan in Central Asia”,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hrsg. von E. Zürcher und S. F. Teiser),4. Abt. China,12. Bd.,Leiden - Boston - K?ln:Brill,1999.

任平山:《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图像构成——以兜率天说法图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7。

Ghose,Rajeshwari(ed.),Kizil on the Silk Road:Crossroads of Commerce & Meeting of Minds,Marg Publications,2008.

史晓明、王建林:《克孜尔岩画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

史晓明:《克孜尔石窟艺术论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

王征:《龟兹佛教石窟美术风格与年代研究》,中国书店,2009。

贾应逸:《新疆佛教壁画的历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Wachsberger,Arthur,Stilkritische Studien zur Wandmalerei Chinesisch-Turkestans,Berlin,1916.

Rowland,Benjamin,The Art of Central Asia,Art of the World,New York,1974.

Bussagli,Mario,Central Asian Painting,trans. by L. Small,Treasures of Asia Vol. 6,Geneva - New York:Skira / Rizzoli,1979(许建英、何汉民编译,贾应逸审校《中亚佛教艺术》第一编“中亚绘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Azarpay,Guitty,Sogdian Painting. The Pictorial Epic in Oriental Art,with contributions by A. M. Belenitskii,Boris I. Marshak and M. J. Dresden,Berkeley - Los Angeles -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Ebert,Jorinde,Parinirvana. Untersuchungen zur ikonographischen Entwicklung von den indischen Anf?ngen bis nach China,Stuttgart,1985.

Franz,Heinrich G.,Kunst und Kultur entlang der Seidenstra?e,Graz,1986.

Pugachenkova,Galina A. and A. Khakimov,The Art of Central Asia,Leningrad:Aurora Art Publishers,1988.

Bussagli,Mario et Bianca M. Alfieri,Indica et Serindica:scritti di storia dell’arte dell’India e dell’Asia central,Studi orientali:pubblicati dal dipartimento di studi orientale,Universita di Roma. La Sapienza Vol. 11,Roma:Bardi,1992.

斯塔维斯基:《古代中亚艺术》,路远译,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Giès,Jacques,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2 Tomes,Paris,1994.

Chuvin,Pierre(ed.),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Paris,1999.

Durkin-Meisterernst,Desmond,S.-Ch. Raschmann,J. Wilkens,M. Yaldiz,P. Zieme(ed.),Turfan Revisited -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s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Berlin,2004.

高楠順次郎、渡辺海旭編《大正新修大藏经》85卷,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24~1932。

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

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

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

〔日〕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贺昌群译,商务印书馆,1933;商务印书馆,1999。

Litvinskij,Boris A.,Outlin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Moskau,1968.

岡崎敬、樋口隆康編『シルクロ-ドと佛教文化』2冊,東京:東洋哲学研究所,1979~1980。

张曼涛主编:《西域佛教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三册,余万居译,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Puri,Baij N.,Buddhism in Central Asia,Buddhist Traditions(ed. by Alex Wayman)Volume IV,Delhi - Varanasi - Patna - Madras:Motilal Banarsidass,c1987.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荷〕许里和(Erik Zürcher):《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魏长洪等:《西域佛教史》,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

杨富学:《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霍旭初:《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贾应逸、祁小山:《佛教东传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吴涛:《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霍旭初:《西域佛教考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奈良康明、石井公成:『新アジア仏教史5 中央アジア 文明·文化の交差点』,東京:佼成出版社,2010。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3册,中华书局,1971。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2册,中华书局,1972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北齐·魏收撰《魏书》8册,中华书局,1974。

唐·李延寿撰《北史》10册,中华书局,197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20册,中华书局,1975。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16册,中华书局,1975。

Liu Mau-Tsai(刘茂才),Kutscha und seine Beziehungen zu China vom 2. Jh. v. bis zum 6. Jh. n. Chr.,2 Bde.,Asiatische Forschungen Bd. 27,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69.

吴平凡、朱英荣辑:《龟兹史料》,新疆大学出版社,1985。

刘锡淦、陈良伟:《龟兹古国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苏北海:《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张国领、裴孝曾主编,《龟兹文化研究》编委会编《龟兹文化研究》1~4,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仲高主编,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学研究》第一至三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2008。

Barthold,Vasilii V.,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trans. from the Russian by V. and T. Minorsky,Leiden:E. J. Brill,1956-1962.

王治来:《中亚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耿世民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黄文弼著,黄烈编《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

Klimkeit,Hans-Joachim,Die Seidenstra?e:Handelsweg und Kulturbrücke zwischen Morgen- und Abendland,K?ln:DuMont Buchverlag,1988.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0。

加文·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余太山、陈高华和谢方主编《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中华书局,1996。

Frye,Richard N.,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Princeton:Markus Wiener Publishers,Princeton Series of the Middle East,1996.

Walter,Mariko N.,Kingship and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7.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大竹憲治:『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の考古学』,東京:第一書房,2002。

〔俄〕B. A. 李特文斯基主编,张广达、R. 沙巴尼·萨姆哈巴迪副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三卷“文明的交会:公元250年至750年”,马小鹤译,余太山审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余太山:《 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

〔法〕沙畹:《西突厥史料》,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8。

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中华书局,1958。

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Sieg,Emil und W. Siegling,Tocharische Sprachreste. K?niglich Preu?ische Turfanexpeditionen, Leipzig,1921.

Sieg,Emil und W. Siegling,Tocharische Sprachreste,Sprache B Heft I,G?ttingen:Vandenhoeck und Ruprecht,1949.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二卷,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62。

Saha,Kshanika,Buddhism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in Central Asia,Calcutta:Firma K. L. Mukhopadhyay,1970.

井ノ口泰淳、藤枝晃解说『大谷探検隊将来西域文化資料選』,京都:龍谷大学,1989。

季羡林:《季羡林学术著作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十一卷“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

Bechert,Heinz und et al.(Hrsg.),Untersuchung zur buddhistischen Literature,2. Folge,Beiheft 8,G?ttingen,1997.

Akiner,Shirin and N. Sims-Williams(ed.),Languages and Scripts of Central Asia,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1997.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