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8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图书

Blue Book of “Reports on China Women’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SSAPID:101-7510-7120-57
ISBN:978-7-5097-035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北京、湖南、甘肃、重庆等省市的教育进行了性别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妇女教育蓝皮书
编 辑:徐辉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后记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编委会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妇女教育发展总报告

  一 我国妇女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总人口教育程度的性别分析

    1.女性受教育程度结构不断优化

    2.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幅高于男性

    3.各级各类教育中女性参与率呈上升态势

   (二)当前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1.在扫盲教育方面,女性文盲人口明显减少,基本扫除了妇女青壮年文盲

    2.在义务教育阶段,男女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大体持平,性别差异基本消除

    3.在高中教育阶段,就读普通高中的女生比例持续增长,就读中职学校的女生比例超过男生

    4.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人数和比例大幅度攀升,接受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

    5.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城乡妇女参与率大幅度上升,男女平等分享教育资源

   (三)小结与讨论

  二 我国妇女教育状况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大陆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

    1.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2.女性成人识字率

    3.女青年识字率

   (二)中国大陆与印度、巴西中小学入学率比较

    1.三国小学入学率的性别差异

    2.三国中学入学率的性别差异

   (三)中国大陆与美国、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比较

  三 我国女子教育院校的发展

   (一)女子中学的发展

    1.办学理念

    2.课程设置

    3.教学研究

    4.国际交流

    5.教学质量

   (二)女子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女子高等学校的发展

    1.女子高校恢复建立阶段(1978~1992年)

    2.女子高校迅速发展阶段(1993~1998年)

    3.女子高校巩固提高阶段(1999年至今)

  四 我国妇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

   1.保障教育性别平等的相关法律

   2.《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全国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纲要(2008~2010年)》

  五 我国妇女教育的理论研究

   1.以性别差异为着眼点的教育研究(1978~1994年)

   2.西方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1995~2000年)

   3.性别平等理念下的教育研究(2001年至今)

  六 我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化

   1.妇女/性别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2.妇女/性别研究的本土化特征

   3.妇女/性别研究的现状

   4.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前景

  七 发展我国妇女教育的若干建议

   1.加大指导和督促的力度,确保男女平等国策在国民教育中得到有效贯彻

   2.加强妇女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办出各类女子院校的特色

   3.深化性别平等教育研究,进一步推进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进程

   4.动员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前言

  二 1978年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小学教育

    1.学校数量减少

    2.辍学率下降

    3.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起伏变化

    4.净入学率、升学率提高

   (二)初中教育

    1.学校数逐渐减少

    2.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起伏变化

    3.毛入学率、升学率增加

  三 1978年以来小学教育性别发展状况

   (一)入学率上升

   (二)女童小学教育5年巩固率升高

   (三)女童数量仍少于男童数量

   (四)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有所减小

   (五)城乡性别差异缩小

   (六)问题与思考

  四 1978年以来初中教育性别发展状况

   (一)女学生数量增多但仍少于男学生

   (二)男女性别比例差异缩小

   (三)分年级性别差异时大时小

   (四)城乡性别数量和比例差异缩小

   (五)问题与思考

  五 小结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及其性别问题的特征

   (二)普通高中教育性别公平的内涵以及测量指标

    1.教育起点的性别公平

    2.教育过程的性别公平

    3.教育结果的性别公平

  二 从性别视角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

    1.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调整期

    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稳定发展期

    3.21世纪以来: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性别平等中所取得的成就

    1.男女参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差异逐渐减小

    2.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逐渐减小

    3.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性别差距逐渐减小

   (三)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中仍旧存在性别不平等

    1.与同级职业教育相比,男女在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上存在更大的差异

    2.与城市相比,农村男女在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上存有更大差异

    3.刻板的社会性别观念对男女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习成就和人力资本类型选择上产生很大影响

  三 普通高中教育性别差异的多元因素分析

   (一)性别因素对儿童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1.改革开放初期性别因素对儿童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资源限制型的性别差异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别因素对儿童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需求导向型的性别差异

   (二)家庭环境对男女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环境对儿童普通高中教育就学机会存在明显影响,但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2.与城市相比,农村家庭环境对男女儿童普通高中教育就学机会影响体现显著性别差异,并且持续存在

   (三)教育资源状况对男女获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资源对男女儿童普通高中就学机会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2.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发展在促进普通高中入学机会的性别平等上也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偏好男性的社会性别观念是造成男女普通高中教育差异的关键原因

  四 进一步促进中国普通高中性别平等状况的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改革开放30年中等职业教育空前发展

   (一)伴随改革开放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特色鲜明

    1.多元主体办学

    2.多样化办学

    3.调整专业结构

    4.推进教学改革

    5.建设师资队伍

  二 改革开放30年女性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一)女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多样

   (二)中等职业学校女生数量增长较快

   (三)女性职业教育的专业分布趋于合理

   (四)职业教育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五)成千上万各类女性人才走向社会

  三 女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制定法规政策,维护女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权利

   (二)政府统筹,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三)办学富有特色,创出一流质量

  四 女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边远农村地区女性迫切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学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三)传统的女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亟待突破

   (四)针对城乡不同地区女性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亟待加强

   (五)专业教学改革需凸显特色

  五 进一步促进女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必须重视发展为女性的中等职业教育

    1.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女性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途径之一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女性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措施

    3.分层次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不同区域女性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女性的相关性

    1.针对社会经济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切合不同区域女性实际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2.专业设置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3.办学灵活性

    4.适当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

 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的性别视角审视

   (一)1979~1993年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

    1.女大学生的入学状况

    2.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

    3.女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4.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1994~1999年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

    1.女大学生的入学状况

    2.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

    3.女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

   (三)2000年以来的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

  二 改革开放30年普通本专科教育性别平等取得的成就

   (一)男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差异逐渐缩小

    1.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出现了第三个高峰

    2.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为中国教育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我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

   (二)男女高等教育成就的差距逐渐减小

    1.女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体系与男性的差距不断缩小

    2.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有了广泛的提高

    3.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地位和成就不断凸显

  三 从性别视角审视30年普通本专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小

    1.男女生生源城乡差别

    2.男女生生源地域差别

    3.男女生生源家庭背景差别

    4.男女生毕业就业机会差别

   (二)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相对偏低

    1.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

    2.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

    3.高学历女生的比例

  四 高等教育女性参与的未来预测与建议

   (一)21世纪高等教育女性参与的机遇与挑战

    1.知识经济型社会的特点为女性高等教育展示了机遇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给女性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3.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女性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女性参与的预测目标

    1.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数量、结构、科类、层次继续稳步发展

    2.女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与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3.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城乡及地域差异将继续存在

   (三)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大对女性高等教育的投入

    2.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女性人才规律的开发与研究

    3.加快女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改革开放30年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总况

   (一)1979~1993年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

   (二)1994~1999年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

   (三)2000~2007年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

  二 改革开放30年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辉煌成就

    1.妇女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2.妇女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二)存在的问题

    1.妇女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仍低于男性

    2.在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专业间,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

    3.女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

    4.在研究生教育中,层次越高,女研究生所占比例越低

   (三)阻碍和影响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研究生教育环境因素

    3.家庭因素

    4.女性自身因素

  三 对妇女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依法保证女性教育,为女研究生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为女性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生教育途径

   3.树立正确的女研究生教育观

   4.以正确的女性教育观改革女研究生教育

   5.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改革教育立法

   6.消除女性教育的心理障碍

  四 妇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妇女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深入实施,女性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研究生教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创新,而妇女参与研究生情况也将更被人们关注

   (二)妇女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前景展望

    1.我国男女出生比全球最高,随着女研究生比重的逐年增大,女研究生将成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2.除了在语言类、师范类院校占绝对优势外,女研究生在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比例还将逐年攀升,甚至出现反超现象

    3.女研究生的学业优势将成为全球话题

 扫盲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

    1.1979~1990年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

    2.1991~2000年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

    3.2001年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促进扫盲教育性别平等中所取得的成就

    1.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女性文盲率明显下降

    2.文盲人口的性别差异比例进一步缩小

    3.男女受教育差距缩小

    4.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升

   (三)促进扫盲教育性别平等的因素分析

    1.经济社会的发展

    2.国家政府的努力

    3.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4.国家科研课题的支持

    5.其他扫盲工作者的努力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扫盲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扫盲对象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

    2.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扫盲教育中的教法

  四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趋势和建议

   (一)趋势

    1.扫除农村女性文盲成为工作难点、重点

    2.改变扫盲教育中不适应文盲需求的状况

    3.重视扫除功能性扫盲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政府在扫盲教育中的监管力度

    2.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从根本上改变边、穷、少地区的落后状况

    3.注重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

    4.发展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她们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引言:中国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妇女和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

    1.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首轮成教热”中崭露头角

    2.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成教“低谷期”中蓄势待发

    3.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二轮成教热”中持续升温

    4.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机构大撤并中呈现稳步发展

    5.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突破新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成就

    1.确立了女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2.提高了女性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度

    3.建立起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女性终身教育体系

    4.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女性人才

    5.发展了中国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 我国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分析

   (一)现行教育政策的性别缺失导致妇女权利受损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性别差异导致妇女发展受损

   (三)成教与继续教育管理滞后影响妇女教育规模

   (四)传统文化对角色刻板定型使妇女求知欲降低

  三 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建议

   (一)发展趋势

    1.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2.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二)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促进两性平等的成人教育决策支持系统

    2.建立健全妇女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法制保障机制

    3.完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政策的性别平等运行机制

    4.建立多样化、多途径、多层级的妇女成人教育体系

    5.加强性别意识教育,为妇女继续教育创造发展空间

 学前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学前性别教育发展历程简述

   (一)传统性别教育为主的时期

    1.性别教育延续着传统性别观念

    2.更多重视了男女幼儿生理方面的差异,将男女性别表现的差异主要归结为生理影响

    3.介绍国外有关性别的研究比较少

   (二)社会性别理论开始引入时期

    1.知识视角下的性别教育与研究

    2.社会化视角下的性别教育与研究

    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教育与研究

   (三)社会性别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得到运用时期

    1.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2.儿童双性化教育的研究

    3.性别角色研究

    4.幼儿性别教育

    5.教材中的性别教育问题研究

    6.对教师性别意识与特质的研究

  二 学前期性别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以两性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性别教育成效显著,女童教育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具有特殊意义成为学前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1.幼儿期是性别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

    2.幼儿园是性别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

    3.性别教育影响着幼儿的行为选择

    4.性别教育影响着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

    5.性别教育影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

    6.性别教育影响着幼儿素质教育

    7.幼儿园性别教育主要表现为隐性教育

   (三)学前性别教育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三 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儿童性别比偏高,给学前性别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经济发展差异导致教育公平尚未充分实现,性别平等教育任重道远

   (三)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形成的负面影响

   (四)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界兴起的性别理论研究热潮相比,我国幼儿教育从业机构和实践者普遍缺乏正确性别意识和科学的性别教育方法

  四 趋势与建议

   (一)趋势

    1.学前性别教育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向深度拓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使我国学前性别教育研究趋于成熟和完善

    2.学前性别教育理念将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普及和认同,性别教育理念将深刻影响到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学前教育性别研究成果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得到运用,推动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业者自觉地运用性别教育方法,拓宽学前教育领域和范围,提升我国学前教育水平

   (二)建议

    1.努力将性别教育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与教育实践更好地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性别教育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教育理论体系

    2.以科学的性别角色理论为指导,纠正和消除长期以来的性别歧视,将性别意识纳入到学前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中

    3.对学前教育课程和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消除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4.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媒体的作用,培养幼儿科学的性别理念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

  一 30年来世界妇女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

   1.受教育年限

   2.成人识字率

   3.青年识字率

  二 中国大陆妇女基础教育与印度、巴西的比较

   (一)印度妇女教育的发展

    1.设立相关机构,反映妇女教育状况

    2.出台促进妇女教育的相关政策

   (二)巴西妇女教育的发展

   (三)中印巴三国妇女基础教育比较

    1.小学参与率的比较

    2.中等教育参与情况的比较

  三 中国大陆妇女高等教育与美国、日本的比较

   (一)总的参与情况

    1.总数的比较

    2.女生比例的比较

   (二)层次分布比较

    1.美国

    2.日本

    3.中国

   (三)学科分布

    1.美国

    2.日本

    3.中国

  四 中国大陆妇女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妇女教育的主要成就

    1.妇女整体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2.妇女基础教育方面

    3.妇女高等教育方面

   (二)中国妇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年大陆女子院校的发展

  一 女子中学的发展

   (一)30年发展史

   (二)女子中学发展现状

    1.办学思想

    2.课程设置

    3.教学研究

    4.国际交流

    5.教学成果

  二 女子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 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发展历史

    1.逐步恢复阶段

    2.迅速发展阶段

    3.巩固提高阶段

   (二)女性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1.现状和问题

    2.发展趋向及对策

 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性别意识和性别意识教育

    1.什么是性别意识

    2.性别意识教育的性质和形式

   (二)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

    1.1995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2.2001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高校以实现性别平等为追求的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

   1.1978~1994年中国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2.1995~2000年中国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3.2001~2007年中国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三 推动中国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中国社会的妇女问题是引发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直接原因

   2.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妇女教育工作的推进

   3.国际合作与交流

   4.中国大陆高校妇女学研究者的辛勤耕耘

  四 当前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性别意识教育进展缓慢

   2.性别意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3.高校妇女学/社会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结语

 三十年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

  一 前社会性别阶段(1978~1994)

   1.社会背景

   2.研究内容

   3.特点及分析

  二 社会性别意识确立阶段(1995~2000)

   (一)社会背景

   (二)研究内容

    1.基础教育

    2.高等教育

    3.成人教育

   (三)特点分析

  三 社会性别意识深化阶段(2001~2008)

   (一)研究的新发展

    1.研究具有连续性

    2.内容呈现多元化

    3.社会性别视角得到进一步发展

    4.研究方法得以扩展

    5.国际化与本土化均衡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女性基础教育研究

    2.女性高等教育研究

    3.女性成人教育研究

    4.其他研究领域

   (三)研究的新方向

 三十年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化

  一 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理论问题

   (一)妇女/性别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二)“学科化”的理论阐释

   (三)妇女/性别研究为什么要“学科化”

    1.“学科化”是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科化”是妇女/性别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化与跨学科性

  二 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历史与现状

   (一)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兴起(1978~1994)

    1.“三热”(建学热、组织热、现实问题研究热)与“三冷”(冷课程、冷机制、冷知识反省批判)

    2.摸索与积累

   (二)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沉寂与曲折(1995~1999)

    1.项目升温和寂寞课程状况的延续

    2.海内外女性主义学者的努力与学科化蓄势待发

   (三)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彰显与发展(2000~2007)

    1.新理念、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深化了学术研究

    2.课程建设与教材、教学蓬勃发展

    3.机制建设受到关注并初见成效

  三 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策略与前景

   (一)学理研究

   (二)课程建设

   (三)机制策略

 我国女性学学术领域之反观

  一 妇女史研究

   (一)古代妇女史

   (二)近现代妇女史

   (三)对妇女史研究的研究

  二 女性心理学

  三 女性与教育研究

   (一)妇女与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女童教育研究

    2.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研究

    3.女性成人教育研究

    4.评介和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

   (二)学位教育与课程设置

  四 性别与媒介研究

   1.行动研究

   2.对媒介内容的性别分析

   3.媒介受众/效果研究

  五 女性文学研究

   (一)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当代女作家作品研究

    2.对现代女作家的再认识

    3.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译介

    4.女性文学研究方法论

   (二)学位教育与课程设置

  六 女性社会学

  七 妇女人权与妇女法研究

   (一)妇女法和妇女法学

    1.妇女的政治权利

    2.妇女的劳动权利

    3.妇女的人身权利

    4.妇女的财产权利

    5.妇女的婚姻家庭权利

    6.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现行妇女法律

    7.法律责任

    8.有关完善妇女法立法的研究

   (二)妇女人权研究

    1.完善妇女人权保障机制

    2.妇女人权与社会性别

    3.婚内强奸、家庭暴力等严重侵犯妇女人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4.性骚扰

  八 女性人口学

   1.关于计划生育与女性生殖健康的研究

   2.有关生育和死亡的性别研究

   3.有关女性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

   4.女性健康问题研究

  九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1.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2.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不同国家女性人力资源状况对比研究

   4.国内不同地区女性人力资源状况及其比较研究

   5.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

   6.女性管理者现状研究

  十 女性主义哲学

   1.女性主义认识论

   2.女性主义方法论

   3.女性主义伦理学

   4.女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

   5.女性主义政治哲学

   6.女性主义科学哲学

  十一 性别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

   1.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相关政策的分析研究

   2.探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策略与路径

  结语

 北京市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北京市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一)基础教育率先普及,实现男女平权

    1.北京市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2.北京市初中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3.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4.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5.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二)北京高等教育大发展,率先实现大众化和男女平权

    1.北京高等教育空前发展,率先实现大众化

    2.北京高校本、专科女生比重逐年增长,基本实现男女平权

    3.北京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女性比重迅速增长

    4.北京高等教育中,女生随教育层级的升高而递减

   (三)北京市成人教育的发展与性别分析

    1.北京市成人教育迅速兴起,及时调整

    2.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女性比重较大

    3.北京成人中等教育女性比重高于男性

    4.北京成人培训教育不断发展,妇女培训有所开展

  二 女性教育行动与经验

   (一)制定政策法规——女性教育的法律制度保障

    1.陆续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2.制定、发布关于男女平等的政策法规

   (二)领导重视,建立组织——妇女教育的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重视,各级政府建立综合性领导、协调、工作机构

    2.政府重视,建立妇联专门妇女工作体系

    3.社会重视,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普遍成立妇女组织

    4.教育的发展是女性教育的基础,女性院校的建立是女性教育的基干和特色

   (三)开展舆论宣传——妇女教育的舆论思想保障

    1.注重新闻舆论宣传,营造宏观舆论环境

    2.创办专门出版社和出版物,深入开展交流和宣传

    3.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妇女群众性教育宣传活动

   (四)开展科学研究,建设女性教育理论——妇女教育的理论指导

    1.研究组织陆续增加,队伍不断壮大

    2.研究课题纳入计划,规格不断提高

    3.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不断丰富

  三 北京女性教育的不足与问题

   (一)女性基础教育有待提高

    1.农村女童基础教育普及尚有差距

    2.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有待落实

    3.基础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二)女性高等教育有待加强和改进

    1.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特别是研究生的比重明显偏低

    2.高等教育升学志愿随意性较大,性别意识存在误区

    3.教学思想机械、方法落后,缺乏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三)女性成人教育亟待发展

    1.进城务工(流动)女工亟待加强培训教育

    2.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尚待加强

    3.对老年女性教育重视不够

   (四)女性教育研究有待深化

   (五)性别宣传有待加强和改进

  四 北京妇女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教育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完善基础教育普及率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深入素质教育,促进人、特别是女性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高女性入学率和受教育年限

    1.北京市的首都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层级、高水平的女性教育

    2.制订规划,多类型、多形式、多层级发展女性高等教育

    3.加强高等教育中女性升学、专业、就业和心理指导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界限质量

   (三)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成人教育,加强女性特殊人群培训,率先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

    1.广泛发展成人教育,建立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成人教育体系

    2.加强进京务工人员培训教育

    3.加强下岗女工培训

    4.广泛开展老年女性教育

   (四)加强女性教育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加强女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发展女性教育学

    2.继续加强女性教育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发挥指导作用

    3.加强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

   (五)加强宣传,营造科学的舆论环境

 湖南省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30年湖南省女性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一)妇女扫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二)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逐年缩小

   (三)女性高等教育出现重大突破

    1.女性教育机构的突破:全国第一所女子院校与女子院校群落兴起

    2.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优化

   (四)妇女干部教育逐步规范

   (五)女性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日渐受到重视

  二 30年湖南女性教育的行动与经验

   (一)政府支持,强化湖南女性教育发展的保障

   (二)审时度势,兼顾教育数量与质量

   (三)跨界合作,以女性研究促进女性教育的发展

   (四)兼收并蓄,注重女教传统与国际资源的开掘

  三 湖南女性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二)女性教育改革力度不大,缺乏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

   (三)教育中的性别视角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四 湖南女性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教育发展规划

   (二)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与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创造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甘肃省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30年来甘肃省女性人口总体受教育状况与分析

   (一)女性文化程度构成

    1.女性各类受教育人口的比重稳定上升,小学和初中教育尤其显著

    2.男女两性相比,各类文化程度的构成差距正在缩小,尤以小学比例最为接近

    3.女性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人口比例很低

    4.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文盲人口、小学学历人口比例高,初高中以上比例低

   (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1.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增长,且增长趋势加快

    2.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

    3.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男性相比仍然呈现差距,但差距逐步缩小

   (三)女性文盲率

    1.在全省文盲率显著下降的过程中,女性文盲率下降得更快,但女性文盲率仍高于男性

    2.全省各地区女性文盲率及下降速度不均,城乡和民族差异显著,个别地区女童教育的严重缺失仍然在塑造着新的女性文盲人群

    3.女性人口的文盲率随年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说明不断发展的教育在改变着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

  二 30年来甘肃省各类各级教育的性别分析

   (一)基础教育

    1.女童小学入学率不断上升,但在全国仍处落后地位

    2.小学在校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不断上升,男女差距已经很小

    3.初中女生入学率和在校比例都有上升

   (二)高中阶段教育

    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不断增加,但增速缓慢

    2.高中(中专)女生入学率与女生在校生比例逐年提高,接受中等教育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

   (三)高等教育

    1.高校在校女生人数增加,比例提高

    2.在校女大学生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越来越大

   (四)民族教育

    1.女性文盲率

    2.女性入学率

  三 30年来甘肃省女性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与研究

   (一)甘肃省女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点

    1.女童教育问题

    2.民族女性教育问题

    3.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问题

   (二)对甘肃省女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1.特殊原因——关于女童教育和少数民族女性教育

    2.一般原因——关于甘肃省女性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改善甘肃省女性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与资金投入,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通过对女性教育的“优先”措施,形成广大农村地区对女性教育的重视

    3.针对女童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应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举措

    4.对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应全新规划、全面“补课”

 重庆市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市女性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一)女性接受教育总体水平大幅提升

   (二)女性接受义务教育得到充分保障

   (三)女性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明显提高

   (四)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规模和比例逐年增大

   (五)女性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逐年增多

  二 重庆市女性教育的行动与经验

   (一)市领导重视,强化女性教育的政策制度保障

   (二)建立完善机构,保证女性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女性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女性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加强女性教育研究,指导女性教育健康发展

  三 重庆市女性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妇女教育的地位有待提高

   (二)女性教育总体水平有差距

   (三)女性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

  四 推进重庆市女性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城乡妇女教育的统筹与规划

   (二)切实提高女性接受高中、大学教育的比例和水平

   (三)建立完善妇女教育培训体系

   (四)优化妇女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加大妇女教育的政策和理论研究

 云南省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云南省女性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一)云南义务教育中女性入学率的提高

   (二)云南中学阶段教育女性升学率的巩固

   (三)云南职业教育中女性所学专业的拓展

   (四)云南高等教育中女性升学率的变化

   (五)云南成人教育和扫盲中女性素质的提升

   (六)云南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被关注

  二 云南女性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一)云南女性教育发展的制度保证

   (二)云南女性教育中的特殊政策

   (三)云南女性教育的成果与经验

    1.制定特殊政策 保证女童入学

    2.改善办学条件 保障女童入学

    3.女性接受教育的特点

  三 云南省女性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与不足

   (一)民族及地域间教育的性别差距

    1.各民族女性受高等教育和文盲半文盲的差距

    2.各民族女性地域差别与受教育的差距

   (二)女性教育中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距

    1.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城乡差别

    2.少数民族女性教育中的阶层差距

   (三)云南女性教育中受教育年限及学校类别的性别差异

    1.云南教育中的男女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2.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受各级学校教育的差异

   (四)云南学校女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云南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因素

    2.云南女性教育中的不足

  四 云南女性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投资,切实保障民族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2.加大对民族女性教育的扶贫力度,关键要从民族女童教育入手

   3.增设各种类型女校和技能培训班,把民族女性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4.提高社会、家庭及妇女本身对女性教育的认识,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

   5.搞好民族女性教育立法,使民族女性教育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6.加大民族地区“两免一补”的力度

   7.争取国际社会对民族女性教育的支持和援助

 辽宁省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辽宁省女性教育的总体状况

   (一)女性接受教育的总体状况

    1.女性的文盲、半文盲状况

    2.女性接受小学教育的状况

    3.女性接受中等教育状况

    4.女性接受高中教育状况

    5.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状况

    6.各级各类中等学校中女教师状况

  二 辽宁省教育发展状况的性别分析

   (一)辽宁省女性人口的整体受教育层次明显提高

   (二)辽宁省女性的文盲、半文盲状况大为改善

   (三)辽宁省女性小学教育普及率起点高、稳定性好

   (四)辽宁省女性中等教育的比重高、性别差小

    1.普通中学的女性中等教育的比重及与男性的性别差

    2.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女性的比重及与男生的性别差

    3.中学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比重及与男性的性别差

   (五)辽宁省女性高等教育人数与比重均高速增长

   (六)辽宁省专任教师中女教师力量雄厚

  三 辽宁省女性教育的行动与经验

   (一)制定法规——女性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建立女校——女性教育的实践保障

   (三)理论研究——女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四)发展职业教育——为女性求学和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四 辽宁省女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辽宁省女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着性别差异

    2.女性文盲、半文盲比重仍高于男性

    3.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

    4.女性参与社会教育的主动性仍低于男性

    5.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率不高

    6.高等教育中层次越高女性越少的问题

   (二)辽宁省发展女性教育的对策

    1.将性别意识纳入到“十一五”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当中

    2.构建辽宁省“妇女教育体系”

    3.加大现有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

    4.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

    5.积极利用网络和现代化教育资源

    6.继续做好扫除妇女文盲的工作

    7.高等学校要承担起对女性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8.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传输

 河北省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 河北省女性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素质结构提高的性别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女性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和比例显著降低

    2.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明显增长

   (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1.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2.中学阶段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3.小学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4.成人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5.特殊教育发展的性别分析

    6.其他教育类别的性别分析

   (三)各级各类教育中女性教职工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考察

    1.高校女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女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女教师在普通中学发展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普通中学女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教师

    3.职业中学由女教师为辅发展到以女教师为主

    4.小学教育中女教师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特殊教育、幼儿教育中女教师也发挥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二 河北省女性教育的不足与问题

   (一)男女文盲、半文盲变化趋势的对比突显出女性扫盲教育存在的不足

   (二)低文化程度中女性比例过高,高文化程度中女性比例还较低

   (三)城乡差距缩小进程中,文化水平的性别差异依然是发展的痼疾

   (四)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中女性的比例较低

   (五)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培训等尚需更多的关注

  三 河北省女性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相关链接

 前言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女性受教育状况、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教育发展成就的著作。该书基于大量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扫盲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北京、湖南、甘肃、重庆、云南、河北、辽宁等省市的教育发展进行了性别分析,并将大陆妇女受教育的总体状况同世界若干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改革开放30年大陆女子院校的发展、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性别平等教育研究、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化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该书较好地体现了蓝皮书的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前瞻性等特点。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妇女教育发展的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于帮助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把握妇女教育的脉络,帮助学者和社会人士了解妇女教育的现状,开展国际、国内妇女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推进妇女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站。

[2]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朱之鑫主编《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网站,http://www.unicef.org/infobycountry/india_india_statistics.html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网站,“Gender and Education for All:the leap to equaltiy”,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ev.php-URL_ID=3654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网站,EFA Imperatives in the E9,www.efareport.unesco.org,2007-12-12

[8]教育部:《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受教育质量》. http://news.tom.com/2006-10-08/000N/84380500.html

[9]《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新华网,2005年8月24日。

[10]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8~2006年《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07(缺198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0~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

[4]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GCAP-中国)管委会:《中国实施千年发展进展民间组织报告》,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zt/tbbd/zt001/

[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张力、杨进解:《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异步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8]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9]万明钢、王舟:《我国女童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10]史静寰:《从女童的视角对教育的审思》,《妇女教育论丛》2000年第3期。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何青颖:《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4]张开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郑新蓉:《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性别差异调查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5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8~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07(缺1983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1]张明芸:《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周卫:《贫困中的期盼——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和妇女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4]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1982~2006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

[6]《1982~2006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安树芬、耿淑珍:《中国妇女教育资料选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9]谌晓芹:《21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10]张玉斌:《当前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兰州学刊》2000年第6期。

[11]马万华:《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7期。

[12]张明芸、蔡明敏:《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13]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4]马万华:《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

[15]鹿立:《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人类研究》1997年第2期。

[16]宋合营:《我国男女出生比全球最高》,2007年11月14日《京华时报电子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7-11/14/content_179865.htm。

[17]《大学女生比例出现反超 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http://www.itben.cn/tiaozao/2007/1031/article_2.html.2007-10-31。

[1]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95+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新华网,2005年8月24日。

[3]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bb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6]全国妇联重要文献,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

[1]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宋庆龄基金会:《21世纪儿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5]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贾云竹:《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9]国务院:《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探索和理解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2005。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王长纯分卷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明远、梁忠义主编,黄志成著《世界教育大系·巴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赵叶珠:《美日中三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UNESCO,“Thematic Debate:Women and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Paris,October 1998

[8] Robert J. Barro and Jong-wha Lee,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barro/files/p_jwha.pdf

[9]UNESCO,EFA Imperatives in the E9,www.efareport.unesco.org

[10]Mary Frank Fox,Women and Higher Education: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tatus of Students and Scholars[A]

[11]Jo Freeman,Women:A Feminist Perspective[C].Americ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指标》,http://www.efareport.unedco.org,2008-1-2

[1]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啜大鹏主编《女性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韦钰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7]杜芳琴:《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8]杜芳琴:《“运命”与“使命”: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历程和前景》,《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

[9]陈方:《关于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10] 李晓凤:《努力推进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中国高校女性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11] 回春茹:《女性学研究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 王宏维:《论高校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及其矛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张明芸:《发展女性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

[14] 陈方:《关于女性学课程整合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2005)》,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3]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

[6]李慧英:《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1996年7月9日《中国妇女报》。

[7]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8]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9]刘伯红:《性别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上,1996年7月9日《中国妇女报》。

[10]刘霓:《女性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特点》,《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1]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4]苏莉:《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王珺:《女性与高等教育关系演变的社会性别审读》,《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16期。

[17]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8]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9]郑新蓉:《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邓小南、荣新江、高世瑜主编《唐宋妇女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6]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7]杜芳琴、王政主编《社会性别》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8]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9]韩贺南、张健主编《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胡建雄编《学科组织创新》,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12]〔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三联书店,1997。

[13]李小江主编《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4]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6]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7]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美〕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余宁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9]孙晓梅编《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20]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1]王金玲、韩贺南编《妇女学教学的本土化:亚洲的经验》,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22]王政:《越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3]余宁平、杜芳琴主编《不守规矩的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4]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5]陈振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学术月刊》1999第11期。

[26]杜芳琴:《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

[27]杜芳琴、蔡一平:《发展中的中国妇女学:研究、课程与机制》,《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内部)2005年第4期。

[28]韩贺南:《“人学”与“知识论”——〈妇女学〉教材中的学科界定》,《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9]揭艾花:《规范性与现实性——浅论课程设置与妇女学学科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30]〔加〕露丝·海霍:《关于中国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1]孙龙、邓敏:《从韦伯到哈贝马斯:合法性问题在社会学视野上的变迁》,《社会》2002年第2期。

[32]王政:《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33]Dale Spender,Men’s Studies Modified:The Impact of Feminism o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xford,Pergamon,1981. 转引自Victoria Robinson,Introducing Women’s Studies:Feminist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Macmillan,1993.

[34]Judith Stacey and Barrie Thorne,“The Missing Feminist Revolution in Sociology”,in American Feminist Thought at Century’s End:A Reader,ed.Linda S.Kauffman 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3.

[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十年来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发展——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2]李小云、林志斌:《性别与发展理论评述》,《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3]李小江:《妇女研究的缘起、发展及现状——兼谈妇女学学科建设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陈方:《摸着石头过河:学科建设背景下的女性学教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郭慧敏:《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6]魏国英:《女性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王政:《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8]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9]郑晓瑛:《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女性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0]郭爱妹:《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王金玲:《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12]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王宏维:《论西方女性主义教学论对传统知识论的挑战》,《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4]李明舜:《完善中的妇女法与发展中的妇女法学》,《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5]定宜庄:《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16]刘利群:《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

[17]陈方:《关于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18]彭希哲、王禄宁:《运用妇女发展指标推动妇女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

[19]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教学、培训课程统计表总汇”,2007。

[20]谭琳主编《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21]邓小南、荣新江、高世瑜主编《唐宋妇女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2]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杜芳琴:《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

[24]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5]全国妇女妇联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26]《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27]《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8]熊玉梅、刘小聪、曲雯主编《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9]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0]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出版社,1999。

[31]张李玺:《角色关系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韦钰主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徐明、贾秀总:《中国妇女知识全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4]叶忠海:《中国成人教育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

[6]张定主编《妇女教育专论》,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1]王春玲:《甘肃省女童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2] 广少奎:《女童教育: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女童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 费翔:《甘肃民族地区妇女教育滞后的文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 刘丽平:《甘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子教育发展的对策》,《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5] 何永忠:《改革开放后甘肃民族教育的发展探索》,《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6] 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 冶芸:《论东乡族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调适》,《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 张广裕:《甘肃藏族地区的人口与资源》,《西部开发》2003年第3期。

[9] 马金玲:《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0] 谭琳主编《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 韦钰主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2005。

[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新蓉:《妇女教育研究综述》,《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3]韦钰主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9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5]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资料》,万国学术出版社,1994。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李喜平:《面向21世纪的辽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8]张萍:《中国妇女的现状》,红旗出版社,1995。

[9]万军等:《辽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1994。

[10]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11]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葛翠华:《大连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与研究》,大连出版社,1995。

[16]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草案》,2000年8月23日。

[17]《辽宁省“十五”和2010年、2015年教育发展规划(草案)》。

[18]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5)。

[19]2005年辽宁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闫伟:《“十一五”时期辽宁财政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3期。

[21]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

[22]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23]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之三),《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24]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之四),《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25]孙杰夫、潘士君、周冬:《从辽宁人口发展变化形势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6]朱兰英:《二十世纪辽宁地区的职业教育》,《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7]郭燕:《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振兴辽宁经济》,《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28]李喜平:《改革与发展中的辽宁教育50年》(上),《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9]辽宁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调研组:《关于辽宁建设教育强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30] 刘玉:《辽宁把握六个重点推动义务教育发展》,2006年7月25日《中国教育报》。

[31] 张彻:《辽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资金短缺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3期。

[32] 郭燕、黄大志、耿延臣:《辽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5期。

[33] 景晓娜:《辽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34] 王青、吴宏伟:《辽宁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研究》,《辽宁经济》2003年第1期。

[35] 王青:《辽宁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对策研究》,《辽宁经济》2003年第1期。

[36] 崔宝华、翟伟:《论辽宁高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7] 邱连波、林欣:《迈向21世纪的辽宁教育》,《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8] 张德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辽宁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