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5

世界华文教学(第五辑)图书

Worl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SAPID:101-7396-7886-71
ISBN:978-7-5097-611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刊以提升海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映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本辑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华文教育史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学研究、华文教育技术研究、汉语研究、汉外对比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贾益民
编 辑:崔晓璇;张建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H0 语言学

 版权页

 编委会

 华文教育史研究

  新马早期华文教育回顾与浅析

   一 传教士的介入

   二 驻新领事的努力

   三 华人华侨的发力

 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语法教材语法点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引言

   二 教材中的语法点

    (一)词类

    (二)词组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

    (五)复句

   三 语法点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相同的语法点太少

    (二)教材与“中等”中相同语法点所占比例非常低

    (三)同一个语法点中的句式或用法差异很大

    (四)系统性较强

   四 语法点选择建议

    (一)严格依据大纲

    (二)突出针对性

    (三)突出实用性

    (四)弱化系统性

   附录

  新时期商务汉语教材的分析研究

   一 引言

   二 商务汉语教材与研究现状

   三 对2010年后出版的商务汉语教材的分析研究:共性与差异

    (一)对象上:初级趋向,成套出版

    (二)内容上:传承有余,创新不足

    (三)编排上:碎片教学,环节开放

   四 新时期商务汉语教材建设的立足点:“时效性”与“针对性”

   五 新时期商务汉语教材建设的具体构想:立足于“新”

    (一)教材应立足于“新”

    (二)教材应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切实需求

   六 结语

  中美初级汉语教材生词对比研究

   一 引言

   二 两套教材生词项目的对比分析

    2.1 生词量及生词等级分布的对比分析

     2.1.1 两套教材的生词量及其对比分析

     2.1.2 两套教材生词增长趋势及其对比分析

     2.1.3 两套教材生词等级分布及其对比分析

    2.2 生词注释的对比分析

     2.2.1 词性标注

     2.2.2 英文注释

    2.3 生词索引表的对比分析

    2.4 生词与练习类型匹配情况的对比分析

    2.5 生词重现率的对比分析

     2.5.1 两套教材平均词频的对比分析

     2.5.2 两套教材生词重现等级分布的对比分析

   三 使用建议与编写启示

    3.1 两套教材的使用建议

     3.1.1 《博雅汉语》的使用建议

     3.1.2 《中文听说读写》的使用建议

    3.2 对初级汉语教材生词部分的编写启示

     3.2.1 科学控制教材生词的数量和等级

     3.2.2 科学进行生词注释

     3.2.3 编写详实系统的生词索引表

     3.2.4 增加生词理解性练习

     3.2.5 完善生词重现编排

   四 结语

  本科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及微观层面教学设想

   一 引言

   二 教学模式研究述览

    (一)对教学模式概念的讨论

    (二)对外汉语学界对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对外汉语理想教学模式的思考

    (四)对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的讨论

     1.多义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概念

      1.1 同时使用不同概念

      1.2 未辨析授课模式、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1.3 未辨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1.4 未辨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1.5 未辨析讲座或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2.学界概括的常见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

      2.1 知识文化传授模式、灌输式或讲授式

      2.2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

      2.3 多元文化互动模式

     3.学界对理想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的设想

      3.1 重点聚焦在课堂组织的各种建议

      3.2 其他角度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设想

   三 微观层面教学模式设想

    (一)教学环境:充分利于母语环境

     1.让本科留学生走出去+支架式教学活动

     2.请汉硕中国研究生进本科留学生课堂

    (二)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部分,凸显教学目标

    (三)教学活动:程序性知识部分,创设情境

  两岸商务汉语课程现况考察

   一 引言

   二 商务汉语课程需求者分析

    (一)商务汉语学习者之需求分析

    (二)大陆汉语课程的现况

    (三)台湾汉语课程的现况

   三 两岸未开设商务汉语课程原因调查

    (一)大陆方面

     1.商务汉语课程现况

     2.大陆地区未开课原因

    (二)台湾方面

     1.商务汉语课程现况

     2.台湾地区未开课原因

   四 两岸商务汉语课程建议

    (一)商务汉语课程设置建议

     1.大陆方面

     2.台湾方面

  近十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 引言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研究回顾

    1.二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研究

    2.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一般因素研究

    3.二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

    4.二语学习者认知风格研究

   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研究进展及展望

    1.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研究

    2.关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一般因素研究

     3.关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研究和认知风格研究

 华文教育技术研究

  学习分析在对外汉语教与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 引言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 国内学习分析研究现状

   四 学习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学习分析在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4.2 学习分析在教材建设与使用中的应用

    4.3 学习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4.4 学习分析在测试评估中的应用

   五 学习分析在对外汉语学习中的应用

    5.1 基于学习分析构建汉语自适应学习系统

    5.2 基于学习分析构建汉语自适应测试系统

    5.3 基于学习分析构建汉语智慧学习环境

   六 结语

  思维导图在对外汉语汉字复习课中的应用探析

   一 引言

   二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汉字复习课 可视化设计的基本策略

   四 思维导图工具在汉字复习课中的应用

   五 讨论与反思

 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里的特殊现象

   一 前言

   二 复音词结构、词语用法与缩略语的特殊现象

   三 短语和句法的特殊结构

   四 结论

  “V也V不C”的语义表征及语篇分析

   一 前言

   二 “V也V不C”的语义表征

    2.1 语义类型

     2.1.1 任意为之而未果

     2.1.2 假定为之而未果

     2.1.3 意欲为之而未果

    2.2 “也”与“V不C”

    2.3 小结

   三 “V也V不C”的语篇分析

    3.1 语用条件

    3.2 在话题链中的功能

     3.2.1 补充说明

     3.2.2 解释原因

   四 结语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判定、成因及其相关机制

   一 引言

   二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判定及其 附缀“是”的特征

    2.1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判定

    2.2 附缀“是”的特征

   三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成因与机制

    3.1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成因

     3.1.1 “是”后接成分的复杂化

     3.1.2 认知心理组块

    3.2 附缀短语“主要是”的形成机制

     3.2.1 分界转移

     3.2.2 重新分析

   四 结语

 汉外对比研究

  汉语起始体标记“起来”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一 引言

   二 语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三 动词后起始体标记“起来”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一)越南语用零形式来对应

    (二)越南语用“V+lên”(V+上)来对应

    (三)越南语用“b?t ??u+V”(开始+V)来对应

    (四)越南语用“V+ra”(V+出)来对应

    (五)越南语用“V+??n”(V +到)来对应

    (六)越南语用“tr? nên+V”(成为+V)来对应

    (七)越南语用“V+v?”(V+回)来对应

   四 形容词后的起始体标记“起来”在越南 语中的对应形式

    (一)越南语用零形式来对应

    (二)越南语用“tr? nên+Adj”(成为+Adj)来对应

    (三)越南语用“Adj+lên”(Adj+上)来对应

    (四)越南语用“Adj+h?n”(Adj+比)来对应

    (五)越南语用“Adj+tr? l?i”(Adj+回来)来对应

    (六)越南语用“b?t ??u+Adj”(开始+Adj)来对应

   五 “开始+谓词+起来”格式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六 结论

该刊以提升海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映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本辑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华文教育史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学研究、华文教育技术研究、汉语研究、汉外对比研究。

陈育崧,1974,《星马华文教育近百年史绪论》,载宋哲美编《星马教育研究集》,香港东南亚研究所。

陈育崧,1983,《椰阴馆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学会。

柯木林、林孝胜,1988,《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学会。

李奎,2014,《早期新加坡文社与儒学传播探析——以新加坡汉文报刊为中心》,《东南亚研究》第3期。

李钟珏,1947,《新加坡风土记》,新加坡南洋书局有限公司。

林水檺、骆静山,1984,《马来西亚华人史》,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英〕马礼逊夫人编,2004,《马礼逊回忆录》,顾长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马礼逊、〔英〕米怜,2009,《印中搜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英〕米怜,2008,《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大象出版社。

齐沪扬,2015,《华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和规范化问题》,载《世界华文教学》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英〕米怜,181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

叶季允主编,1890~1902,《叻报》,新加坡。

邱菽园主编,1899~1902,《天南新报》,新加坡。

林文庆主编,1899~1900,《日新报》,新加坡。

林衡南主编,1891~1896,《星报》,新加坡。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1996,《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张旺熹、崔希亮,200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姜丽萍,2010,《图解基础汉语语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卢福波,2003,《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陆俭明,2005,《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吕文华,1987,《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吕文华,199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

孙瑞珍,1995,《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还,199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晶凝,2008,《中级汉语语法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1,《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的确定、编排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杨德峰,2005,《VC1C2带宾语的位置及形成的句式》,《汉语教学学刊》第1期。

杨德峰,2008,《日本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商务印书馆。

杨德峰,2012,《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语法教材的“得”与“失”》,《汉语学习》第2期。

杨德峰、范麾京,2016,《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反思及构建原则刍议》,《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2期。

杨德峰、姚骏,2016,《韩国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商务印书馆。

张旺熹,2001,《“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关道雄,2006,《商务汉语教材的范围、内容和开放式架构设计》,《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2期。

韩红,2012,《国际商务汉语年度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路志英,2006,《商贸类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5期。

廖运琳,2016,《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敏汝,1997,《跨文化经济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谭萍,2017,《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4期。

辛平,2007,《面向商务汉语教材的商务领域词语等级参数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杨东升,2003,《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初探》,《辽宁工学院学报》第1期。

袁建民,2004,《关于“商务汉语”课程、教学和教材的设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2期。

赵金铭,1998,《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周小兵、干红梅,2008,《商务汉语教材选词考察与商务词汇大纲编写》,《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方清明,2007,《对外汉语教材词性标注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洪琳,2012,《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国际汉语学报》第1期。

李泉,2002,《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运用》第3期。

李晓琪,2013,《博雅汉语》(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知莲,2013,《中韩初级汉语短期教材对比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珣,1994,《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刘月华、姚道中,2009,《中文听说读写》(第三版),Cheng & Tsui Company。

刘珍,2013,《中美初级综合教材编写比较研究——以〈中文听说读写〉、〈博雅汉语〉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瞿晓华,2013,《中美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盛译元,2016,《美国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历程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第5期。

佟秉正,1991,《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王晓钧,2004,《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杨寄洲,2003,《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赵金铭,1998,《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张宁宁,2011,《〈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博雅汉语〉(初级)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Saragi,I.S.P.Nation,G.F.Meister.1978.Vocabulary learning and reading. System,6(2):72-78.

陈申,2000,《Kramsch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崔永华,1999,《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郭凌云,2010,《基于内容的留学生文化课教学模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的新教材与新教法——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

黄霜霜,2016,《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雁冰,1994,《简论教学模式》,《山东教育科研》第3期。

刘颂浩,2014,《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路亚,2016,《情境式教学法与对外文化课教学》,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箭飞,2004,《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杨丰荣,2015,《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模式及成绩测试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心德,2001,《教学过程设计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5期。

万伟,2015,《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

闫志威,2012,《中级留学生专门文化课的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里娟,2011,《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皎雯,2010,《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英,2004,《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汉语学习》第7期。

张莹,2004,《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比较和策略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周琦,2013,《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第21期。

H.H.Stern,1986,《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蒋楠译,《国外外语教学》第1期。

陈丽宇、杨蔼莹,2008,《商用汉语教材研发规划》,台湾汉语文教学年会暨研讨会。

陈丽宇,2011,《情境分布对汉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性探讨——以CEFR之B1级商用汉语教材为例》,《中原汉语文学报》第7期。

李育娟,2011,《商务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析》,《汉语文教学研究》第8卷第3期。

吕必松,1986,《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汉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毛悦,2010,《特殊目的汉语速成教学模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邱晓蕾,2006,《面向“工作驱动型”留学生的商务汉语学改革设想》,《海外华文教育》第3期。

文藻外语大学应用汉语文系,2014,《职场汉语通》,酿出版。

张黎,2006,《商务汉语需求与分析》,《语言教育与教学研究》第3期。

郑雅文,2014,《汉语“教”与“学”之调查与分析研究》,硕士论文。

朱黎航,2003,《商务汉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柴省三,201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丁安琪,2014,《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变化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符冬梅、易红,2013,《中亚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2008,《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郭睿,2016,《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江晓丽,2015,《美国大学生汉语口语交际难点与应对策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库玛,2014,《全球化社会中的语言教师教育:“知”“析”“识”“行”和“察”的模块模型》,赵杨、付玲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向农、魏敏,2015,《来华留学生预科汉语学习动机类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

刘凤芹,2012,《日本国内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2004,《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钱玉莲,2006,《韩国学生中文阅读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王佶旻,2007,《初级阶段留学生个体背景因素与口语测验表现的关系》,《汉语学习》第5期。

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建勤主编,200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魏岩军、王建勤、魏惠琳、闻亭、李可,2012,《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2015a,《不同文化背景汉语学习者跨文化认同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闻亭,2015b,《影响汉语学习者跨文化认同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吴思娜、刘芳芳,2009,《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吴思娜,2013,《留学生认知风格与汉语学习成绩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期。

吴勇毅,2008,《意大利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使用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吴勇毅、段伟丽,2016,《后方法时代的教师研究: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张晓路,2008,《留学生汉语使用焦虑与归因的相关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张延成、徐晓霞,201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停延习得策略——以母语为英语的初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1期。

甘容辉、何高大,2016,《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与外语教学研究展望》,《外语电化教学》第3期。

高键、张海、王以宁,2013,《教育中的大数据如何改变学习?——极具潜力的学习分析技术领域新进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第Z1期。

高霏霏,2018,《学习分析支持下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新世纪图书馆》第4期。

何克抗,2016,《“学习分析技术”在我国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第7期。

黄怀荣、杨俊锋、胡永斌,2012,《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开放教育研究》第1期。

李青、王涛,2012,《学习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中国电化教育》第8期。

李泉,2007,《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李艳燕、马韶茜、黄怀荣,2012,《学习分析技术:服务学习过程设计和优化》,《开放教育研究》第5期。

梁炯霞,2017,《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可视化学习分析系统设计》,《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吕必松,1986,《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孙志梅,2018,《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习分析的研究综述——基于国内期刊数据库论文的分析》,《信息通信》第5期。

魏顺平,2013,《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现代教育技术》第2期。

吴婧、杨福华、何彦彬,2015,《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初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第2期。

吴亚萍,2017,《大数据环境下学习分析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9期。

吴永和、曹盼、邢万里、马晓玲,2014,《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挑战——第四届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评析》,《开放教育研究》第6期。

赵春鱼、刘培峰,2018,《国内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与演化路径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朱珂、刘清堂,2013,《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第9期。

朱志平、江丽莉、马思宇,2008,《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陈曦,2001,《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和探索——兼论利用汉字“字族理论”进行汉字教学》,《汉语学习》第3期。

陈勇,2016,《基于“学伴用随”原则的对外汉字教学模式初探》,《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2017,《思维导图》,卜煜婷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冯冬梅,2016,《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汉语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语文建设》第32期。

冯冬梅,201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实践与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

黄金城,2014,《海外汉字教学呼唤改革创新——探寻“汉字难”的破解之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6期。

江新,2007,《“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李大遂,2002,《简论偏旁和偏旁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李润生,2015,《汉字教学法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李华,2017,《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海外华文教育》第6期。

李满月,2011,《思维导图应用于汉语词汇教学》,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珣,201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罗辉,2011,《打开智慧的魔盒》,清华大学出版社。

万业鑫,2014,《〈中国字·认知〉教师用书》,商务印书馆。

汪秦君,2013,《试论汉字思维导图建立的可行性》,《价值工程》第10期。

王学作,1980,《析字教学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谢华,2014,《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书》,中国财富出版社。

赵国庆、陆志坚,2004,《“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中国电化教育》第8期。

张朋朋,2007,《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汉字文化》。

赵迎迎,2013,《思维导图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清海,2008,《华语研究与华语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报》第3期。

李临定、许小颖,2008,《现代汉语短语解析词典·前言》,商务印书馆。

李行健,1982,《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关于“养病”、“打抱不平”等词语的结构》,《语文研究》第2期。

陆俭明,2002,《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玲子传媒。

周清海,2003,《华语教学语法》,玲子传媒。

胡明扬,1995,《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国语文》。

戴昭铭,1982,《一种特殊结构的名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张清常,1989,《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十下,台湾五洲出版社。

赵元任,2002,《赵元任全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丁邦新,2000,《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方言》第3期。

吕叔湘、朱德熙,1980,《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孙德金,1995,《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俞理明,2005,《汉语缩略语研究》,巴蜀书社。

张志公,1997,《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山西教育出版社。

杨绛,2016,《走到人生边上——自我自答》,时报出版。

吕叔湘,1992,《未晚斋语文漫谈》,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1963,《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张世禄,1984,《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学林出版社。

曹逢甫,1993,《运用语言学的探索》,台北文鹤。

邢福义,2007,《“救火”和“救人”》,《咬文嚼字》第7期。

云起,2008,《“救生”与“救死”》,《咬文嚼字》第6期。

鲁迅,1973,《且介亭杂文》,载《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丹,2011,《“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曹秀玲,2010,《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第5期。

陈鸿瑶,2015,《副词“也”反预期的功能》,《东北师范大学报》第2期。

方梅,2005,《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中国语文》第6期。

李华勇,2012,《Vi+NP构式的认知分析——以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第2期。

刘爱华,2015,《“V也V不C”结构的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鸡西大学学报》第10期。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彭利贞,2005,《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宋柔,2013,《汉语篇章广义话题结构的流水模型》,《中国语文》第6期。

杉村博文,2010,《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从汉日语对比的角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史有为,2005,《话题、协同化及话题性》,《语言科学》第3期。

王圣博,2008,《试论“V也/都VP”的构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达功用》,《汉语学习》第5期。

王霞,2003,《“V也V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福祥,2002,《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1期。

吴为善,2011,《“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中国语文》第4期。

岳浩然,2012,《现代汉语“V得/不C”构式研究》,《第五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Hopper & Thompson.1984.. .60.4,703-752.

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2012,《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语言科学》第4期。

董秀芳,2004,《“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第1期。

董秀芳,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端木三,2007,《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语言科学》第5期。

李宗江、王慧兰,2011,《汉语新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2017,《语法研究调查手册(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丙甫,2010,《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朱德熙,2013,《语法修辞讲话》,商务印书馆。

任纪华,2016,《试论话语标记“主要是”的语法化》,《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第6期。

石毓智,2005,《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语言研究》第4期。

孙景涛,2005,《论“一音一义”》,《语言学论丛》第31辑。

王洪君,2002,《普通话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语言学论丛》(第26辑)。

吴为善,2006,《汉语韵律句法探索》,学林出版社。

严艳群,2013,《汉语中的附缀:语言类型学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张斌,2013,《现代汉语附缀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谊生,2010,《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第2期。

张谊生,2016,《试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0辑。

周焱,2017,《释因连接成分“主要是”及其词汇化倾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Anderson,S.R..2005.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hé,Nicole & Stathi,Katerina.2016.:// .Language,(92).

Gerlach,B.& Grijzenhout,J..2000. .In Gerlach,B.& Grijzenhout,J.(e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eine,B & Kuteva,T..2002.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W..1987.( 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owe,J.J..2013.: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1).

Zwicky,A.M.& Pullum,G.K..1983..:' . Language,(59).

Zwicky,A.M..1994.?In Nevis,J.A.,Joseph,B.D.,Wanner,D.& Zwicky,A.M.(ed.)::,1892-1991,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陈明舒,2010,《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顾倩,2014,《起始义“起来”和“上”的差异及其认知理据》,《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贺阳,2004,《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语言研究》第3期。

刘月华主编,1998,《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齐沪扬、曾传禄,2009,《“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第2期。

乔全生、崔淑慧,2000,《晋语五台片方言体貌系统概说》,载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宋文辉,2012,《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趋向补语“起来”和“起……来”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第4 期。

王力,1944,《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吴洁敏,1984,《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张秀,1957,《汉语动词的“体”和“时制”系统》,载《语法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

Hoàng Tr?ng Phi?n. 2008. . Nhà xu?t b?n Tri th?c.

Vi?n Ng?n ng? h?c. 2006. . Nhà xu?t b?n H?ng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