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图书

SSAPID:101-7385-7169-19
ISBN:978-7-5097-322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9年5月3日至4日举办的“纪念五四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全书分综论、思潮、人物与事件、其他四部分,书中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从多个侧面、多个视角考察五四运动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层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五四运动发生90年后,更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其全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辑:赵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编后记

 三 人物与事件

  鲁迅与五四精神

   一

   二

   三

   四

   五

  胡适与吴敬恒

   一 胡适笔下的吴敬恒

   二 评价的改变和提高

   三 吴敬恒是个过渡性的人物

   四 吴敬恒笔下的胡适

   五 胡适何所取于吴敬恒

   六 同中有异

   七 最后的敬礼

  梅光迪、胡适留美期间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

   一 关于复兴古学

   二 关于孔教运动

   三 关于文学革命

   余论

  “挽留蔡元培”与现代中国知识人的心理纠结

   一 北大前途的多种可能

   二 重陷僵局

   三 一个“共赢”方案

  陈独秀:我们如何表达

   一

   二

   三

   四

   五

  钱玄同国学研究论析

   一 钱玄同经学思想的形成

   二 钱玄同经学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1.倡导对经书的怀疑精神

    2.认为经即史料,经学即史学

    3.倡孔子与“六经”无涉说

    4.倡古文经为刘歆伪造说

    5.经、史、子、集平等观

    6.实事求是,考古求真的学风

    1.不泥家法

    2.反封建与倡导民主、科学

    3.思想认识的偏激

    4.今文情怀

   三 钱玄同经学思想的反封建意义和古史的重建

  孙中山革命党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与反应

   一 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欢迎和支持学生运动

   二 五四运动对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影响

    1.认识到用主义唤醒民众的重要性

    2.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积极创办报刊、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提出了重新改造中华民国的号召

   三 加强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改组革命党

  “五四之子”殷海光的五四情结与五四观念

   一 “五四之子”的五四情结

   二 前“五四之子”的五四印象

   三 “五四之子”的五四观

   四 “隔离的智慧”中的五四观反省

  五四时期的汪精卫

   一 序言

   二 巴黎之行与在法活动

   三 反帝认识及其内涵

   四 结论

  “明生”、“去闇”、“CZY生”及其他*

   一 《每周评论》:“明生”是谁

   二 《晨报副刊》:“去闇”为何人

   三 《甲寅》月刊:“CZY生”、“渐生”、“运甓”及“重民”之真实身份

    (一)“CZY生”为杨昌济

    (二)“渐生”为陆鸿逵

    (三)“运甓”非黄侃,应为章勤士

    (四)“重民”为张铮

   四 余论

  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

   引言

   一 杜威来华(1919~1921)

   二 追寻“新教育”

   三 democracy·democracy education·平民教育

   四 杜威演讲与陶行知

   五 陶行知与晓庄学校

   六 结语

  从“五七”、“五九”到“五卅”、“五三”

   一 “五七”、“五九”:1915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再度崛起与转向

   二 1925年:五卅运动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

   三 1928年:五三惨案再次激起反日浪潮

 四 其他

  《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

   一 《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

   二 陈独秀赴沪后《新青年》编辑办法之初议

   三 《新青年》从8卷1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

   四 过渡中的矛盾爆发:陈独秀离沪后《新青年》编辑之再议

   五 《新青年》的归宿:成为中共的理论机关刊物

   六 结语

  五四运动与近代国家转型中的民族区域整合

   一 五四前的西藏危机

   二 五四运动爆发与西藏危机的转折

   三 “歌电”与“西藏热”

   四 甘肃代表团访问西藏及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初步沟通

   五 结语

  五四与中国近代的废约反帝运动

   一 掀起民众废约斗争的初步高潮

   二 开启近代反帝运动的序幕

   三 展现民众运动的新态势

  五四上海罢工中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网络

   一

   二

   三

  五四时期超党派合作现象评议

   一

   二

   三

   四

  五四知识阶层的人数与分布

   一 现代化视野中的知识阶层

   二 总人数的估计

   三 地域与行业分布

  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一 儒经与历朝律法中的妇女财产权益

   二 清末修律与妇女财产权的初萌

   三 五四时期民国民法草案中的妇女财产权

   四 五四后民国新民法与妇女财产权的确立

   五 结语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掘与继承

   一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溯源

   二 对传统文学的重新认识与发掘整理

   三 新文学创作中的传统血脉

    (一)事象典故

    (二)传统内蕴

    (三)诗歌体式

    (四)方言色彩

  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荣不必均摊

   一 重新梳理《甲寅》*与《新青年》“关系史”的意味

   二 从思想到文学:“承继说”的惯性理解

   三 “三种杂志”:“两种”文学样态

   四 革命的“有意”与“无意”:《新青年》独擅的光荣

  长沙《大公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 迎受五四新思潮

    (一)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团体,迎受新思潮

     1.发起健学会

     2.发起成立文化书社

    (二)改良栏目,传播新文化

     1.开设“介绍新知”、“新思潮”专栏

     2.改良“胜闻”、“艺海”栏目

     3.设新闻部、调查部、研究部、杂纂部

     4.增设“现世思想”副页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思潮

    (一)倡言文学革命

     1.提倡白话文

     2.提倡新文学

    (二)重塑人的价值

     1.批判传统的生死观念

     2.主张做有人格、有自己、有目的的人

    (三)建设新道德

   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思潮

    (一)介绍与传播科学

    (二)批判封建迷信

  五四前后江浙地区的“杜威热”及其与江南文化的关联

   一 杜威在江浙地区与上海的演讲

   二 杜威演讲集与杜威著作的出版与影响

   三 江浙地区杜威教育思想的推行与“杜威学校”

   四 结语

    1.江南学术传统与杜威实验主义哲学传播的关系

    2.江南书院传统与杜威“平民教育”及“杜威学校”的关联

    3.江南求真务实的学风与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

  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

   一

   二

本书是2009年5月3日至4日举办的“纪念五四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全书分综论、思潮、人物与事件、其他四部分,书中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发,从多个侧面、多个视角考察五四运动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层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五四运动发生90年后,更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其全貌。

简 介: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论著。在描述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的基础上,研究教科书的内容,探讨了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的关系,即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认同、政权统治合法性认同之建立的关系。

作者: 刘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