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4

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图书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Macau's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SSAPID:101-7378-2235-65
ISBN:978-7-5097-438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制度优势的理论,结合澳门发展的特点,构建出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构建,扩大了有关澳门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分析层面;构建出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指出了特区政府、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来源──基于委托代理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之间的相互约束与博弈;构建出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提出了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相关信息

丛书名:澳门研究丛书
作 者: 谢四德
编 辑:张志伟;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序一

 表目录

 序二 不能不说的几句话

 图目录

 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学术意义

   三 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 基本思路

   二 内容安排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比较优势

   二 后发优势

   三 制度优势

  第二节 内地、澳门对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综述

   一 内地的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自主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政策

   二 澳门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产业结构的问题、特征

    (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方向、思路、政策

  第三节 相关评述

 第三章 澳门产业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二战后澳门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 传统出口导向(1940~1969年)

   二 工业出口导向(1970~1979年)

   三 经济多元化(1980~1989年)

   四 服务业主导(1990~1999年)

   五 服务现代化(21世纪开始)

  第二节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 产值结构变动

   二 就业结构变动

   三 比较劳动生产率

   四 产业结构偏离度

   五 产业结构失衡度

  第三节 第二、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状况

   一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一)产值结构变动

    (二)就业结构变动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一)内部产值结构变动

    (二)内部就业结构变动

   三 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

   四 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生产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供给条件的分析

   一 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

    (一)放权让利

    (二)政策支持

    (三)特别行政区制度——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二 CEPA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与有效性市场供给

    (一)CEPA产生的经济效应

    (二)CEPA与有效性市场供给

   三 区位优势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搜集

    (二)ADF检验

    (三)协整与格兰杰因果分析

     1.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

     2.博彩文化与博彩税收

    (四)脉冲分析

     1.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

     2.博彩税收与来澳游客

    (五)稳健性检验结果——FMOLS、DOLS

   四 产业优势

    (一)产业部门间的竞争指标分析

    (二)博彩业的发展优势

     1.博彩文化历史悠久

     2.市场垄断

     3.专营权制度

     4.产业集聚化

    (三)政府财政与外来直接投资

  第二节 需求条件的分析

   一 博彩业的负面影响

    (一)政治的视角

    (二)经济的视角

    (三)社会的视角

   二 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战略需求

    (一)国家和区域经济安全

    (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常态化发展

    (四)社会结构优化

    (五)人才吸纳与培养

   三 构建粤港澳产业合作与互补格局的需求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同目标

    (二)优势互补、区域分工与错位发展

    (三)横琴、南海开发契机

   四 国家“十二五”规划与澳门产业优化布局

  第三节 澳门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分析

    (三)结果分析

   二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一)样本选择及说明

    (二)ADF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产业结构失衡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型分析

  第一节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构建分析

   一 前言

   二 经济发展失衡与压力形成

    (一)内部压力

     1.楼价飙升

     2.制度压力

     3.赌权开放

     4.劳动力短缺

    (二)外部压力

     1.大规模外来直接投资

     2.外部性冲击

     3.国际组织协议

     4.中央政府的委托代理

   三 动力合成

    1.单一区域合成作用的产生

    2.单一区域动力合成

   四 动力机制与压力的临界冲击

    (一)内生动力

    (二)外生动力

    (三)耦合动力

     1.动力耦合机理

     2.优化动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3.澳门优化动力耦合机制的分析

   五 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一)产业结构优化动力的传导机制

    (二)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构建分析

     1.社会共识

     2.产业结构优化动力与压力临界冲击

     3.发展契机与优化跃迁状态与优化动力机制

  第二节 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一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的构建依据

    (一)优势与优化的机理分析

    (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制度优势的内在逻辑关系

     1.制度优势与比较优势的逻辑关系

     2.制度优势与后发优势的逻辑关系

     3.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逻辑关系

    (三)产业优化理论框架的建构

    (四)政策的相机抉择

   二 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1.优化理论模型表达式

    2.模型检验——最小二乘法(LS)

    3.优化模型的条件假设

    4.优化模型的机理

    5.优化模型的构建

   三 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推导结果演示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先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选择依据

  第二节 先进地区的经验借鉴

   一 拉斯韦加斯Las Vegas 2011:A History and Future of a City in Crisis,Translated by Che Sei Tak,Lecture Theatre 1,Macau Polytechnic Institute 2011.Jonathan Galaviz,“The Boomerang Effect Asia s Casino Industry Growth Can ‘fly back’ to Benefit Las Vegas,” UNLV Gaming Research & Review Journal 16(1):87-92.Timothy W. Luke,“Gaming Space:Casinopolitan Globalism from Las Vegas to Macau,” Globalizations,2010,7(3):395-405.">*

    (一)产业结构演化

    (二)路径与优化选择

   二 芬兰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29(6):1189-1203. Carl J. Dahlman,Jorma Routti,Pekka Yla-Anttila,eds.,Finland as a Knowledge Economy:Elements of Success and Lessons Learned (Overview). 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7.Tuomo Uotila and Toni Ahlqvist,“Linking Technology Foresigh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Network Facilitation Innovation Policy in Lahti Reg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8,16(10):1423-1443.">*

    (一)产业结构演变

    (二)路径与优化选择

   三 新加坡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1,257-264. Kwong,Chau,Lui & Qiu,“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Taiwan and South Korea,” World Scientific,2001. Mark Williams,“The Lion City and the Fragrant Harbo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petition Policy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Compared,” The Antirust Bulletin,2009,54(3):517-577. Nicholas A. Phelps,“Gaining from Globalization?State Extraterritoriality and Domestic Economic Impacts-The Case of Singapore,” Economic Geography,2007,83(4):371-393.Ai Tee Koh(ed.),Singapore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Issues and Stratgies. McGraw-Hill.Thomas J. Bellows,“Economic Challenges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Singapore,” Asian Affairs,2002,231-255.“Enhancing the Financial Security of Older Singaporeans,”In Koh Ai Tee,Lim Kim Lian,Hui Weng Tat,Bhanoji Rao,Chng Meng Kng(eds.),Singapore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Issues and Strategies,Singapore,McGraw-Hill Education,66-94.">*

    (一)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演变

    (二)路径与优化选择

   四 香港*

    (一)香港的产业结构演变

    (二)路径与优化选择

   五 日本*

    (一)日本的产业结构演变

    (二)路径与优化选择

  第三节 对澳门的启示

 第七章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基于资本、制度的优化思路

   一 产业优化的制度、资本逻辑

    (一)制度创新与有效性市场供给

    (二)有效性市场供给加速资本运作和激励企业家精神

    (三)资本、企业家精神耦合作用下决定技术创新、新兴产业

   二 制度、资本的优化对象与路径

    (一)制度优化的对象与路径

    (二)资本优化的对象与路径

  第二节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界定与路径选择

   一 优化目标的界定

    (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收敛

    (三)有效市场供给

   二 澳门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三节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与若干建议

   一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一)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发展基调

    (二)以粤港澳合作为主线

    (三)以横琴、南沙开发为切入点

    (四)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知识密集型发展为目标

   二 若干建议

    (一)贯彻一国两制

    (二)内部资源优化

    (三)加强粤港澳资源整合

    (四)设立国家性质的发展基金,投资新能源汽车、中医药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全书结论

   (一)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制度优势是构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的重要选择

   (二)澳门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三)澳门具备产业结构优化的供给和需求条件

   (四)构建出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五)提出了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与路径选择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深化模型理论研究

   (二)加强模型的量化分析与实证分析

 致谢

本书采用了文献分析、描述性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理论、机理、路径选择分析,系统地论述了澳门的产业结构问题,及如何优化才能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澳门自身发展特点构建了一国两制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本书对如何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为澳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技术破解、优化思路;在现实上加强了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澳门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性。本书对从事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开发区政策研究等人士,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2001,《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前言。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2008,《澳门博彩专营权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与展望》,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第51页。

澳门非牟利机构明爱中心2007年有关澳门高中学生开读大学的调查。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a/shwx/news/2007/01-24/860169.shtml。

澳门经济学会,2006,《澳门产业结构优化与适度多元化研究》,澳门经济学会。

蔡赤萌,2009,《从澳门十年发展轨迹看澳门经济发展的持续发展》,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经济卷),澳门理工学院,第42页。

陈多、张亚伟,2009,《论澳门适度多元发展的法律支撑》,《一国两制研究》第1期,第164~167页。

陈广汉,2010,《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面对的困难与政策选择》,《港澳经济年鉴(2010)》,港澳经济年鉴社,第346页。

陈广汉、张应武,2009,《人力资本、教育与澳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经济卷),澳门理工学院,第126页。

陈清泰,2011,《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信出版社,第18、34、58、65~72、88~89、122页。

陈庆云,2005,《人才战略,战略人才——澳门人力资源研究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载杨允中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政策保障》,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第50页。

陈守信,2009,《澳门经济多元化的理据与选择》,杨允中主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62~263页。

陈文鸿、钟民杰,2009,《澳门经济结构优化及在珠三角洲都会区的定位》,《当代港澳研究》第29期,第125~140页。

陈翌,2008,《抓紧解决新问题,化解深层次矛盾是澳门当务之急》,《新华澳报》4月16日。

鄂冰,2012,《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第4期,第60~64页。

范守信,1999,《压力动力——中国改革深化的能源》,《社会科学》第1期,第43~46页。

封小云,2003,《香港与内地:CEPA效益的思考》,《开放导报》第9期。

封小云,2008,《澳门适度多元化路径之思考》,《港澳经济年鉴(2008)》,港澳经济年鉴社,第289页。

冯邦彥等,2008,《博彩经营权开放后澳门的国际竞争力结构与竞争战略——基于DDD模型》,《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第64~68页。

冯邦彦,2004,《CEPA的特点及对其澳门经济的影响》,《特区经济》第1期,第12页。

冯邦彦,2005,《CEPA框架下港深穗的合作与分工——兼谈深圳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与定位》,《特区经济》第10期。

冯邦彦,2009,《澳门经济: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6~11页。

冯邦彦,2010,《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向与政策研究》,《港澳经济年鉴》,港澳经济年鉴社,第344页。

冯邦彦、赵雪梅,2006,《微型经济体产业适度多元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澳门为例》,《澳门理工学报》 第3期,第39页。

冯家超,2009,《澳门博彩业社会成本分析》,载杨允中主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53~367页。

冯家超,2006,《澳门博彩业社会成本分析》,《港澳研究》夏季刊。

高志文、李莉,2011,《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24页。

郭克莎,2001,《“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第40~48页。

郭万达,2004,《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开放导报》第2期。

郭熙保,2007,《WTO规则与大国开放竞争的后发优势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8期,第5~11页。

郭熙保,2007,《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财经科学》第8期,第51~58页。

郭熙保、胡汉昌,2004,《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1~357页。

郭熙保、罗知,2009,《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第5期,第52~62。

郭永中,2010,《澳门经济的多元发展道路》,《学习与探索》第2期,第149~151页。

郝雨凡、姜姗姗,2009,《澳门多元经济的出路?》,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经济卷),澳门理工学院,第151页。

何传添,2001,《以创新思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经济区》,《南方经济》第10期,第35~37页。

何传添,2009,《粵港澳紧密合作区:內涵、思路和路径选择》,《特区经济》第3期,第13~15页。

何德旭、姚战琪,2008,《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46~55页。

何厚铧,2010,《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汇编(2000~2009)》,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第48页。

何启海,2002,《一业为主、多种产业并存的策略是澳门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港澳经济年鉴》第1期。

胡坚,2011,《论澳门产业结构的适度多元发展》,载杨允中、饶戈平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与澳门特区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第225页。

黄桂良,2011,《资本流动与区域金融收敛研究——对粤港澳三地的实证检验》,《广东商学院学报》第2期,第54~61页。

〔法〕霍尔巴赫,1999,《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第260页。

霍春辉,2006,《动态竞争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第10~11页。

姜文仙,2011,《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金碚、吕铁、邓洲,2011,《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第5~14页。

靳卫东,2010,《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经济评论》第6期,第137~142页。

〔德〕柯武刚、史漫飞,2002,《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第164、167、387页。

拉坦、速水,1984,《论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发展研究杂志》7月号。

李红,2009,《澳门产业横向多元化的探索——以珠澳跨境工业园区为例》,《国际经贸探索》第7期,第39~44页。

李红梅,2000,《21世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惠武,2004,《CEPA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广东经济》第4期,第40~41页。

李剑,2005,《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特区经济》第3期,第178~179页。

李金华,2006,《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跡、σ-收敛性与空间集聚格局》,《财贸研究》第2期,第7~16页。

李晓西,2009,《我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理解》,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经济卷),澳门理工学院,第25~37页。

梁华锋,2012,《澳门服务产业集聚及相关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林毅夫,1999,《优化产业结构要依据比较优势》,《经济学文摘》第15期,第19页。

林毅夫,2003,《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第1003页。

林毅夫,2003,《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与贸易政策评论〉》,《国际经济评论》11-12专论,第14页。

林毅夫,2010,《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第11页。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4~20页。

林毅夫、龚强,2010,《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选择》,《管理世界》第3期,第5~13页。

林毅夫、李永军,200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第7期,第22、23、25~27页。

刘和旺,2010,《诺思的制度与经济绩效理论研究——兼与马克思制度分析之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第78、332页。

刘杰,2010,《后危机时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理论学刊》第5期,第49页。

刘明宇,2012,《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148~160页。

刘治,2006,《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宏观经济研究》 第7期,第10~23页。

柳智毅,2010,《澳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澳门经济学会,第215~276页。

卢洪友、龚锋,2009,《关联效应与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载杨允中主编《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公共财政的保障》,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第30~31页。

卢现祥,2006,《马克思是制度经济学家吗?》,《经济学家》第3期,第5~12页。

吕凌,2001,《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秩序建立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吕铁、贺俊、邓洲,2010,《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前沿综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第3期,第66页。

吕政,2007,《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开发研究》第1期,第1~5页。

罗福凯、连建辉,2001,《生产要素的重新确认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6期。

毛艳华,2009,《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內涵、路径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49~157页。

牛君、韩民春,2007,《自主创新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当代经济》第2期,第18~20页。

齐鹏飞,2009,《澳门回归十年经济发展述论》,《中共党史研究》第12期,第33页。

荣宏庆,2002,《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理论观点综述》,《党政干部学刊》第2期,第34~35页。

阮建中,2010,《澳门博彩产业竞争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86页。

苏东水,2000,《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育出版社。

孙代尧,2009,《“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刍议》,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法卷),澳门理工学院,第97~102页。

谭顺福,2007,《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管理世界》第6期,第156~157页。

童之伟,2012,《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成中国基本政治制度》,载杨允中主编《政制发展与“一国两制”理论探索学术研论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

万晖、饶勤武,2012,《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研究》,《经济问题》第5期。

王长斌,2010,《澳门博彩公共政策探讨:内华达、新泽西的启示》,《港澳经济年鉴》,港澳经济年鉴社,第369页。

王力南,2012,《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本投资》,《统计与决策》第6期,第167~169页。

王鹏,2000,《基于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188~192页。

王廷科、余学军,1998,《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问题的认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26页。

王伟光,2010,《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1页。

王伟毅、李乾文,2007,《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期,第54页。

王文举、范合君,2008,《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当代财经》第1期,第85~101页。

王五一,2005,《世界赌博爆炸与中国的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00~112页。

王五一,2009,《澳门博彩业的成就与问题》,《澳门研究》第55期,第9~11页。

王五一,2009,《澳门博彩业发展》,载郝雨凡主编《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5页。

王五一,2011,《“赌权开放”与澳门博彩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第100~106页。

王五一,2012,《繁荣与矛盾:澳门赌权开放十周年回望》,《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第108~117页。

王勇,2010,《劳动力迁入对澳门经济发展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王岳平,2010,《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贸导刊》第21期,第8~10页。

王云平、刘中显、王岳平,2011,《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宏观经济管理》第6期,第31~32页。

王振民,2009,《“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意义》,载杨允中、饶弋平主编《“成功的十年:‘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基本法推广法协会,第31~40页。

冼国明,2005,《CEPA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经贸》第11期,第14、15页。

萧志成,2008,《博彩业快速增长对本地人力资源市场的正负面影响》,载杨允中主编《博彩业快速增长对澳门经济及其社会的影响》,澳门学者同盟,第68页。

邢广程,2010,《不可复制和替代的地缘区位优势》,《世界知识》第12期,第18~20页。

熊彼特,2002,《经济发展理论》,孔伟艳译,北京出版社,第40页。

徐雅民、孙代尧、郭永中,2004,《提升澳门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澳门理工学院,第50、62、74、76页。

许和连、张萌、吴钢,2012,《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经济地理》第8期,第31~35页。

杨德勇、张宏艳,2008,《产业结构研究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09~158页。

杨沐、盛思鑫,2009,《探寻新形势下的澳门可持续发展之路》,载杨允中主编《 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公共财政的保障》,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第64页。

杨瑞龙、刘刚,2012,《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第1期,第88~95页。

杨小凯、黄有光,1999,《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杨小凯、黄有光,2000,《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章。

杨屹、宋炜、党兴华,2008,《基于动力耦合模型的技术跃迁模式——来自铁路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第9期,第140~147页。

杨允中,1992,《澳门与现代经济增长》,澳门经济学会,序言,第30页。

杨允中,2009,《论“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第331页。

杨允中,2011,《我的“一国两制”观》,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第128~178页。

杨允中,2012,《澳门特别行政区常用法律全书》,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第1024~1026页。

杨允中、许昌等,2012,《“一国两制”理论探析》,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第139~153,221~223页。

杨允中等,1995,《论澳门产业转型》,澳门基金会,第12页。

杨允中等,2006,《微型经济与微型经济学》,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第141~147,1024~1026页。

袁持平等,2012,《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7~103页。

袁庆明,2003,《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第36页。

原毅军、董琨,2008,《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曾忠禄,2003,《澳门周边地区赌场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澳门理工学院,第63~69页。

曾忠禄,2009,《澳门博彩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载杨允中主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7页。

张其仔,2008,《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第58~66页。

张其仔,2010,《产业升级的低碳“必然性”》,《现代商业银行》第10期。

张晓明,2010,《“一国两制”谱写澳门新篇章》,载全国人大常委会主编《纪念澳门基本法实施10周年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7页。

张应武,2009,《澳门经济增长与波动:基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第11期,第19页。

张作文,2009,《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经济卷),澳门理工学院,第65~66页。

赵玲玲,201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学术研究》第8期,第71~75页。

赵峥、姜欣,2012,《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创新》第1期,第64~66页。

郑华峰,2008,《从深化粤港澳合作看澳门博彩业的区域绩效——以纵向二次多元论及其动态模型作切入点》,《澳门研究》第45期,第64~70页。

郑华峰,2010,《微型经济体的产业比较及其对澳门发展启示》,《亚太经济》第3期,第132页。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2010,《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第58~67页。

钟清流,2010,《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理论导刊》第4期。

左连村,2006,《CEPA条件下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学术研究》第2期。

左连村、刘静,2009,《实施适度多元化战略,推进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贸探索》第9期,第153页。

Abramovitz,M.. 1989. Thinking about Growth and other essay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row,Kenneth J..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3):155-173.

Arghiri,Emmanuel. 1972. Unequal Exchange:A Study of the Imperialism of Trade.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Audretsch,David B.. 1995.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 Cambridge,MA:MIT. Press.

Barro & Sala-I-Martin.. 1995.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pp.57-62.

Brezis,Paul R. Krugman,Daniel Tsiddon. 1993. “Leap 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3):1211-1219.

Bromley,D.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Policy. Oxford,UK:Blackwell.

B?hm,F.. 1937. Die Ordnung der Wirtschaft als Geschichtliche Aufgabe und Rechtssch?pferische Leistung. Stuttgart and Berlin:W. Kohlhammer.

Cardoso,Fernando Henrique and Enzo Faletto. 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Translated by Marjory Mattingly. Urquid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n,Zhiqi. 1992. “Long-Run Equilibria in a Dynamic Heckscher-Ohlin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 25(4).

Cincera,M.. 1997. “Patents,R & D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at the Firm Level:Some Evidence from Econometric Count Models for Panel Dat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2(3):265-280.

Commons,John R.. 1934.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The Macmillan Gompany.

De Soto,Hernando. 1989.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Harper and Row.

Dollar,David. 1993.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431-435.

Dos Santos,T.. 1970. “The Structure of Dependen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LX(May),pp.231-236.

Elsner,W.. 1989. “Adam Smith’s model of the origins and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s:the modern findings of the class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3(1):189-213.

Eucken,W.. 1950. 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History and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ality. Translated by T. W. Hutchison. Edinburgh:Hodge.

Eucken,W.. 1952. Grunds?tze der wirschaftspolitik. Edited by E. Eucken and K. P. Hensel. Tübingen:J. C. B. Mohr(Paul Siebeck). p.52.

Falvey,R. E.. 1981.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495-511.

Gerschenkron,A.. 1962.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narte,Juan C.,Walter G. Park. 1997. “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A Cross-national Study,” Research Policy 26(3):283-301.

Griliches,Z.. 1973. “Research expenditures and growth account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growth,ed. Bruce R. Williams,New York:Wiley. pp. 59-83.

Griliches,Z.. 1979.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92-116.

Griliches,Z.. 1994. “Productivity,R&D,and the data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1):1-23.

Grossman,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 1990. “Trade,Innovation,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80(2):86-91.

Haggard,Stephan.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usmann,Ricardo,Klinger,Bailey. 2007.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CID Working Paper. p.146.

Hinkelammert,Franz J.. 1990. “Obstáculos y límites de la libertad académica en América Latina,” mimeo paper,DEI,San José,Costa Rica.

Hirschman,Albert O..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Hisrich,R. and Peters,M. 1989. Entrepreneurship. Irwin:Homewood.

Hisrich,R. D.. 1988. “Entrepreneurship:Past,present and futur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6(4):1-4.

Howitt,P. 1998. “On some problems in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growth,” In Neef,D.:The Knowledge Economy. Butterworth-Heinemannn:Boston,Ch 8,pp.97-117.

Hummels,D. and J. A. Levinsohn. 1993.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2),445-449.

Ingram,P.,Silverman,B. 2002.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Amsterdam:Elsevier.

Knack,Stephen and Philip Keefer.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 Economics and Politics 7:207-227.

Knight,F. H.. 1921.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and Marx.

Krugman,P. R.. 1979.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9):469-479.

Lancaster,K.. 1980.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151-175.

Lewis,W. Arthur.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 Irwin. p.148.

Low,M. B.,MacMillan,I. C.. 1988. “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35):139-161.

Neale,W. C.. 1987.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1(3):1177-1206.

North,Douglass C.. 1966.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6(3):386-388.

North,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W.W. Norton.

North,Douglass C.. 1994.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12.

North,Douglass C. and Robert P. Thomas.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rkse,Ragnar. 1953.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rkse,Ragnar. 1959. “Notes on ‘Unbalanced Growth’,”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1(3):295-297.

Oliver,C.. 1997.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9):697-713.

Pang,Chien Kuo. 1992.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he Taiwan Case.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Peng,M. W. and Heath,P.. 1996.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2):492-528.

Perez,C.. 2002.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eter,Evans. 1979. Dependent Development: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State,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sner,M.. 1961.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Oxford Economic Papers(13):323-341.

Prebisch,Raul. 1950.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le Problems.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rebisch,Raul. 1959.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May):251-273.

Rodrik,D.. 2004.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Romer,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5):1002-1037.

Rosenberg,N. and Birdzell Jr,L. E.. 1986. How the West Grew Rich: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New York:Basic Books.

Rosenstein-Rodan,Paul N.. 1943.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The Economic Journal 53(210/211),202-211.

Rybczynski,T. M.. 1955. “Factor endowments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Economica(22):336-341.

Saikkonen,P.. 1991. “Asymptotically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Cointegrating Regressions,” Econometric Theory 58:1-21.

Schumpeter,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mpeter,Joseph A.. 2000. “Entrepreneurship as Innovation,” The Social Science View,pp.51-75.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512266.

Scully,G. W.. 1988.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52-62.

Singer,Hans W.. 1953. “Obstacl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Research 20:19-31.

Suchman,M.. 1995.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571-610.

Torrens,Robert. 1815. An essay on the external corn trade. Oxford University.

Torstensson,Johan. 1994.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Kyklos 47:231-247.

Wade,Robert. 1992.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 Kore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uccess. New York:Prager.

Wallerstein,Immanuel. 1974. The Modern World-System,Vol.I: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System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NewYork:Academic Press.

Wallerstein,Immanuel. 1979.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erstein,Immanuel. 1980. The Modern World-System,Vol.II:Mercantilism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System,1600-1750,New York:Academic Press.

Wallerstein,Immanuel. 1989. The Modern World-System,Vol.III:The Second Great Expans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System,1730-1840’s,San Diego:Academic Press.

Williamson,O. E.. 1996.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X. and Shi,H. L.. 1992.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392-398.

Young,O. R.. 2002.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Fit,Interplay,and Scale,Cambridge:The MIT Press.

Zeng. J.. 2003. “Re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Macroeconomics 25(4):541-560.

Zucker,L. G.. 1987.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3):44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