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6

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图书

The Debate over the Literary Canon in USA

SSAPID:101-7377-2651-83
ISBN:978-7-5097-134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学界的文学经典论争为研究对象。作者在梳理经典论争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多维度、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语境、制度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影响,揭示了文学经典问题与政治文化、大学教育、机构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作者提供的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人文通识课书目,则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发展打开了借鉴之窗。

相关信息

丛书名:现代化论坛
作 者: 阎景娟
编 辑:宋培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附录四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之《经典书目》

 附录三 1988~1989学年斯坦福大学“文化—观念—价值”概论教程“欧洲和南北美洲”部分必读书目

 内容提要

 后记

 序言 经典:变动中的永恒

 导论

  一 文学经典何以成为问题

  二 文学经典之争的视角与层面

  三 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文学经典的含义

  一 “经典”的词源及含义演变

  二 经典(canon)与古典(classic)*

  三 经典与文学经典

 第二章 以文学自身的名义

  一 经典的功用:人文主义传统的建立

  二 传统与正统:艾略特的经典修正

  三 英语文学传统的描述与学术规训的建立

  四 对文学经典的特征与标准的反思

   (一)经典的“普遍性”再审度

   (二)时间考验了什么

  五 原创与影响: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观

 第三章 作为文化表征的文学经典

  一 文化战争

  二 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

  三 挑战文学经典:以女性主义为例

   (一)妇女文学传统:文学活动中的“姐妹情谊”

   (二)对女性诗学的想象性建构

   (三)对女性中心批评之另类经典的反思

  四 在个人自我与文化身份之间考虑经典

 第四章 文学经典与大学教育

  一 草坪上的文化战争

  二 经典:博雅教育的中心

  三 拓宽经典:推荐书目、大学课程与文学选集

 第五章 文学经典形构中的偶然与必然

  一 文学经典的偶然性

  二 意识形态、文化资本与经典形构

  三 另一种“偶然”:被选中的与被忽略的

 第六章 文学经典论争的其他维度

  一 虚实之间的张力:实用主义立场

  二 为经典赋意:来自哲学阐释学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二 对中国高等母语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思考

 附录一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Adler) 之推荐书目

 附录二 1937~1938学年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人文教程必读书目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学界的文学经典论争为研究对象。作者在梳理经典论争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多维度、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语境、制度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影响,揭示了文学经典问题与政治文化、大学教育、机构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作者提供的美国知名大学的几份人文通识课书目,则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发展打开了借鉴之窗。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ed.),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Tallahasse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

Williams Cain,Crisis in Criticism:Theory,Literature and Reform in English Studi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Maureen Corcoran,The Canonical Debate as influenced by John Guillory.http://www.english.ilstu.edu/strickland/215/sample/maureen1.htmlt.

Terry Eagleton,The Idea of Culture,Oxford,UK;Malden,Mass.:Blackwell,2000.

Susanne Fendler,ed.,Feminist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ry Canon:Setting Standards of Taste.Women's Studies Volume 15,The Edwin Mellen Press,1997.

Leslie Fiedler & Houston Baker,ed.,English Literature:Opening Up the Can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1.

Alastair Fowler,Kinds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Genres and Modes,Cambridge,Mass.,1982.

Michael Gamer,Romanticism and the Gothic:Genre,Reception and Canon 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Henry Louis Gates,Jr.,Loose Canons:Notes on the Cultural Wa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Joseph Gibaldi,ed.,Introduction to Scholarship in Modern Languages,Second Edition,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2.

Lizbeth Goodman,ed.,Literature and Gender,London:Routled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1996.

Jan Gorak,ed., Canon vs. Culture: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Debate,New York:Garland,2001.

Jan Gorak,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anon:Genesis and Crisis of a Literary Idea,London and Atlantic Highlands,NJ:Athlone.1991.

Gerald Graff,Beyond the Culture Wars:How Teaching the Conflicts Can Revitalize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 & Company,1992.

Gayle Greene & Coppelia Kahn,ed,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London:Methuen,1985.

Michael Groden,Martin Kreiswirth,and Imre Szeman,ed.,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y,Second Edition,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

John Guillory,Cultural Capital: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Robert von Hallberg,ed.,Can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4.

Jeremy Hawthorn,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First Published in 1992,Fourth Edition in 2000.London;New York:Arnold.

Sister Thomas Marion Hoctor,ed.,Matthew Arnold's Essays in Criticism,First Serie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Gregory S. Jay,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War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Frank Kermode,The Classic:Literary Images of Permanence and Change,London:Viking Press,1975.

Frank Kermode,Forms of Atten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Roger Kimball,Tenured Radicals:How Politics Has Corrupted Our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

Hilton Kramer and Roger Kimball,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The Betrayal of Liberalism:How the Disciple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Helped Foster the Illiberal Politics of Coercion and Control,Chicago:Ivan R. Dee,1999.

E. Dean Kolbas,Critical Theory and the Literary CanonWestview Press,2001.

Paul Lauter,Canons and Contex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aul Lauter,general ed.,To the reader,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1,D.C. Heath and Company,1990.

Vincent B. Leitch,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Thirties to the Eigh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Vincent B. Leitch, Cultural Criticism,Literary Theory,Poststructu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Lawrence W. Levine,Opening of American Mind:Canons,Culture,and History,Boston:Beacon Press,1996.

Lee Morrissey,ed.,Debating the Canon,Palgrave-Macmillan,2005.

Trevor Ross,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Canon: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Montreal & Kingston:McGill-Queen's UP,1998.

Patricia Meyer Spacks,ed.,Advocacy in the Classroom: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6.

Jane Tompkins,Sensational Designs:The Cultural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1790-186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Joe Weixlman,Dealing with the Demands of Expanding Literary Canon,College English,Volume 50,Number 3. March 1988.

Cynthia Willett,Theorizing Multiculturalism:a Guide to the Current Debate,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John K. Wilson,The Myth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The Conservative Attack on Higher Educati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

〔英〕艾略特:《托·史·艾略特论文选》,周煦良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英〕艾略特:《诗的效用与批评的效用》,杜国清译,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

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英〕波普:《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英〕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汪 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美〕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章安祺、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殷宝书选编《弥尔顿评论集》,《论弥尔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缪青、宋丽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荷〕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美〕J.D.亨特:《文化战争:定义美国的一场奋斗》,安荻等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

〔英〕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三联书店,2002。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

〔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三联书店,2002。

〔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2003。

〔美〕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文学概况》,杨俊峰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海尔曼·J.萨特康编《罗蒂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对批评家的回应》,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国《人文》杂志社编《人文主义:全盘反思》,三联书店,2003。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黄宗英译,三联书店,2006。

王逢振:《女性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5。

詹姆士·戴维森·韩特著,王佳煌等译《文化战争——为美国下定义的一场奋斗》,台北,中正书局出版,1995。

哈洛·卜伦:《西方正典》,高志仁译,曾丽玲校订,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托里·莫伊:《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陈洁诗译,板桥,骆驼出版社,1995。

张小虹:《性别越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

陶东风:《后殖民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2000。

黄俊杰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台北,财团法人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朱虹:《英美文学散论》,三联书店,1984。

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

章安琪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杨乃乔:《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孙康宜:《文学经典的挑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

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三联书店,2006。

《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4期。

《美国研究》1992、2000年各期。

《文艺争鸣》2002年第6期。

《中国比较文学》2003~2004年各期“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专栏。

The World's Largest Online Library of Books,http://www. questia.com.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文化研究:http://www.cultural.com.

燕南学术:http://www.yannan.cn.

知识网:http://www.knowledge.idv.tw/Classification-870.asp?offset=100.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Prepared by J.A.Simpson and E.S. C.Weiner,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