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图书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7月13~15日在宁夏银川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老中青社会学者和其他部门的实际工作者,以及来自波兰、韩国等国外的社会学者1000多人出席本次年会并分别参加37个分论坛的研讨活动。会议评选出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按照惯例,由我社负责出版。
相关信息
前言
一 领导讲话
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2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开幕词
加强理论和经验研究,推进我国社会管理改革创新
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 一等奖论文
国有企业组织权威变迁:一个制度逻辑的解释*
一 现象与问题
二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三 国有企业组织权威变迁的制度分析
1.国有企业权威结构:从国家主导的“神圣型权威”向企业支配的“效率型权威”转变
2.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权威关系:从“身份报酬型权威”向“行为报酬型权威”转变
3.普通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权威认同:从“价值合理性权威”向“工具合理性权威”转变
友谊的可能性
一 自我认同:友谊中的“与自我一致”
二 社会团结:友谊中的“与他者一致”
三 现代的困境:友谊的价值降格
四 社会性:友谊的集体重建
“泛家族主义”与集体制的延续:一个京郊“明星村”的个案研究
一 引言
二 田野点的一般性概述
三 后革命氛围下村落社会关系的整合
(一)村落组织系统的重建与调整
(二)“生产生活一起抓”
(三)新传统权威的崛起
四 柳村的制度抉择与发展模式
(一)柳村的制度选择
(二)单位化(企业化)的组织系统
(三)生态农业与“明星村”的成长
五 结语
工业组织内部的支配合法性与中国劳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工厂中的“支配-服从”关系:三种理论视角
(一)理性化过程视角
(二)生产政治视角
(三)角色规范视角
(四)小结
三 中国的工厂制度与劳工研究
(一)工厂制度的变迁及其合法性基础
(二)改革前后工厂制度的合法性来源
四 讨论与小结
三 二等奖论文
单向度的法治化与乡村治权弱化*
一 乡村社会中的法律:法律下乡三十年
(一)“严打”与法律的非常规性进场
(二)普法与法律进入乡村
(三)普法与法律嵌入行政
二 法律下乡与治理嬗变
(一)法律嵌入政治与法律的政治化
(二)法律嵌入治理与法律的治理化
(三)法律嵌入行政与治理的法律化
三 法治的变迁与单向度的法治化
四 法治的嬗变与乡村治权的弱化
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一 理论背景和研究问题
二 研究设计和变量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语
“东部主义”的话语方式及其发展实践
一 “东部主义”的话语方式及其表现
(一)东部区域的划分与“东部主义”概念
1.东部区域的划分及演变
2.“东部主义”的概念
(二)“东部主义”话语的几种表现
1.“东部主义”的政治话语
2.“东部主义”的政策话语
3.“东部主义”的学术话语
二 “东部主义”的话语实践
1.“东部主义”与经济区划
2.“东部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3.“东部主义”与东中西发展关系定位
三 “东部主义”发展话语的社会后果
1.发展的固化:从东部优先发展到东部主导发展
2.被掌控的命运:西部开发与限制性发展
3.“两个大局”构想的意外后果:仅是东部发展的神话?
4.制度性的后果: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
四 结论及讨论
1.结论
2.讨论
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法治是社会管理的目标抑或仅仅是社会管理的方式
二 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管理还是治理
三 社会管理创新——限权还是治民
四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权力——培育与规制
五 社会管理创新中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工程共同体中的利益分配:基于等级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 网络交换论与“关系”研究
(一)网络交换论中的“关系”
1.裁量
2.社会行动者及其决策原理
3.支网的关联类型
4.利用拒抗等式预测支网的利益分配
(1)虚无式关联网中的利益分配
(2)排除式关联网中的利益分配
(3)内含式关联网中的利益分配
(二)“关系”研究中的“结构”缺失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虚无-等级效应
2.排除-等级效应
3.内含-等级效应
(二)实验设计
1.实验方案
2.“招募”被试
3.实验过程
三 研究结果
(一)网络结构中的“等级关系”效应
1.虚无-等级效应
2.排除-等级效应
3.内含-等级效应
四 小结及讨论
(一)小结
(二)讨论
身体的征用:一项关于体育与现代性的研究*
一 体育中的身体:一项现代性的议题
二 被征用的身体
三 作为女性的举重运动员
四 认同或反抗:一种躯体化的表达
五 尾声
中国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省份均衡:现实效度与未来走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设计
(二)测量维度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三 社会福利资源视角下特殊教育的省份差异
四 特殊教育的省份优化差异
五 研究发现与讨论
政治资本、人力资本与行政垄断行业进入*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2.测量指标
三 实证检验与结果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非弱者”的武器*
一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二 抵制兴建垃圾焚烧厂事件过程
(一)事件起因
(二)小区业主的“现代化”抗争手段
(三)“弱者的遭遇”
(四)事件的结果
三 进一步的讨论
社会企业的治理研究:国际比较与中国模式
一 导论
二 社会企业的所有权模式
三 社会企业的治理结构
1.从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视角分析社会企业的治理结构
2.中国社会企业的治理结构
四 社会企业的治理模式
1.有关社会企业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
2.中国的现实:另类治理模式的出现?
五 结论
品味的辩护:理解中国消费者的一条路径
一 介绍
二 品味的辩护和“自我导向型消费倾向”
三 品味的审美辩护和道德辩护
(一)感官性和思考性乐趣
(二)功能性和社会性乐趣
(三)道德辩护
四 结论
规范·实证·建构:基层法院程序正义实践的可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规范迈向实证:程序正义的研究进路
(一)法学规范性研究
(二)法社会学实证性研究
三 建构性程序正义:基层法院的实践可能
(一)规范由行动者在互动情境中定义
(二)程序运作取决于行动者各方的博弈
(三)程序正义理念来自行动者的感受和认同
四 小结与讨论
蔡禾,1996,《论国有企业的权威问题》,《社会学研究》第6期。
蔡禾,2001,《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陈佳贵、金碚、黄速建,2007,《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陈佳贵,2009,《中国企业的改革、管理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泽,牛津大学出版社。
赫伯特·A.西蒙著,1988,《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2009,《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第4期。
李亚雄,2004,《论国有企业的权威结构》,《河南社会科学》第1期。
刘平、王汉生、张笑会,2008,《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社会学研究》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帕森斯,1988,《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孙小兰,2002,《21世纪的国有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
汪和建,2006,《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社会》第3期。
詹姆斯·S.科尔曼,1999,《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章迪诚、张星伍,200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式制度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颢瀚、张明之、王维,2005,《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军、王祺,2004,《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周雪光、赵伟,2009,《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hing Kwan Lee,1999,“From Organized Dependence to Disorganized Despotism:Changing Labour Regimes in ChineseFactories,”
亚里士多德,[325 BC]2003,《尼克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Aristotle. (325 BC) 2003.
Andrea Veltman. 2004. “Aristotle and Kant on Self-Disclosure in Friendship.”
Badhwar,Kapur. 1993. “Introduction: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Friendship”,in Kapur Badhwar (Ed),
鲍曼,[2000]2002a,《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Bauman,Zygmunt. (2000) 2002.
鲍曼,[2001]2002b,《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第104页。[Bauman,Zygmunt. (2001) 2002b.
鲍曼,[1995]2002c,《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周俊、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Bauman,Zygmunt. [1995] 2002c.
鲍曼,2006,《废弃的生命:现代性及其弃儿》,谷蕾、胡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Bauman,Zygmunt. 2006.
贝拉,罗伯特、理查德·马德逊等,[1985]1991,《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北京:三联书店。[Bellah,Robert N,Richard Madsen,et al. 1991.
Bloom,Allan. 1987.
布隆克,理查德,[1998] 1999,《质疑自由市场经济》,林季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Bronk,Richard. (1998)1999.
成伯清,2005,《布迪厄的用途》,《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CHENG Boqing. 2005. “The Usage of Bourdieu”,In
成伯清,2007,《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CHENG Boqing. 2007. “From Utopia to Good society:The evolution of Modern Social Construction Ideas in The West”,
成伯清,2009,《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CHENG Boqing. 2009. “Resentment and Recognition:A Sociological Exploration”,
西塞罗,[44BC]2003,《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Cicero,M. T. [44BC] 2003,
Cooper,John M. 1977,“Aristotle on the Forms of Friendship”,
Dreher,Jochen. 2009. “Phenomenology of Friendship:Construction and Constitution of an Existential Social Relationship”,
涂尔干,[1893]2002,《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Durkheim. 2002.
迪尔凯姆,埃米尔,[1930]2005,《自杀论:社会学研究》,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Durkheim. (1930) 2005.
Durkheim. [1895]1966.
Durkheim. [1914]1974. “The Dualism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Social Conditions”,in R. N. Ballah (ed.),
Durkheim.[1912]1995.
埃利亚斯,[1987]2003,《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Elias,Norbert. [1987]2003.
Elizabeth Telfer. 1970. “Friendship,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Etzioni,Amitai. 2001.
Frisby and Saver. 1986.
Gadamer,Hans-Georg. 1999a. “Friendship and Self-Knowledge:Reflections on the Role of Friendship in Greek Ethics”,in his
Gadamer,Hans-Georg. 1999b. “Freundschaft und Solidaritat”,in his
哈贝马斯,[1981]2004,《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Habermas,Jürgen . (1981) 2004.
吉登斯,[1991]1998,《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Giddens,Anthony. 1998.
雅斯贝尔斯,[1953]1989,《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Jaspers,K. T. (1953) 1989.
Kant. 1963. “Lectures on Friendship”,in
Kant. [1785]1994.
路易斯,[1960]2007,《四种爱》,汪咏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Lewis,Clive Staples. 2007.
廖申白,2009,《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IAO Shenbai. 2009.
马克思、恩格斯,[1848]1997,《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Marx,Karl and Frederick Engels. (1848) 1997.
蒙田,[1906]1996,《蒙田随笔全集》,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de Montaigne,Michel . (1906) 1996.
O’Connor,P. 1998. “Women’s Friendship Post-Modern World”,in R. Adams and G.Allan (eds),
舒茨,[1932]1991,《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卢凤兰译,台北:久大文化和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Schutz,Alfred. (1932)1991.
Schwarzenbach,Sibyl A. 1996. “On Civic Friendship”,
希林,克里斯,[2001]2009,《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Shilling,Chris. (2001) 2009.
西美尔,[1907]2006,《西美尔文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Simmel,Georg. (1907) 2006.
Soffer,Gail. 1998. “The Other as Alter Ego:A Genetic Approach.”
田薇,2006,《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与基督教伦理的辩证》,《哲学研究》第7期。[TIAN Wei. 2006. “Scheler’s Dialectical Critique on Modern Citizens Ethic and Christian Ethic.”
滕尼斯,[1887]1999,《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T?nnies,Ferdinand. (1887)1999.
T?nnies. 1887/2001.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Harris(Ed),
Walhof,Darren R. 2006. “Friendship,Otherness and Gadamer’s Politics of Solidarity”,
Wallace,Ruth A. and Shirley F.Hartley. 1988. Religious Elements in Friendship:Durkheimian theory in an empirical context in Durkheimian
韦伯,马克斯,[1922]2010,《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Weber,Max . (1922) 2010.
Weber,Max. (1922)1968.
Williams,R. 1976.
张亮,2002,《第一哲学的神话:阿多诺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三个追问》,《理论探讨》第5期。[ZHANG Liang. 2002. “The Legend of the No.1 Philosophy:Adorno’s Three Questions on the Apriorism Put Forward by Husserl”,
曹正汉,2004,《伶仃洋畔的村庄公社——崖口村的公社制度及其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
冯仕政,2002,《再分配体制的再生——杰村的制度变迁》,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韩敏,2007,《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陆益龙、徐新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R.麦克法夸尔,199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韦伯,2004,《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简美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国枢,2004,《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怡,2006,《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
折晓叶,1997,《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Lin,Nan. 1995. “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阿图尔·科利,2007,《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埃米尔·涂尔干,2009,《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爱弥尔·涂尔干,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奥·葛兰西,2008,《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奥罗姆,1989,《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2007,《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安乐尼·奥罗姆,2008,《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禾,1996,《论国有企业的权威问题——兼对安基·G.沃达的讨论》,《社会学研究》第6期。
蔡禾,2001,《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陈文府,2010,《劳资和谐的障碍之三:增长竞赛中的政府行为》,载《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荣兆梓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维·斯沃茨,2006,《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戴维·英格利斯,2010,《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冯同庆,2009,《劳动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方法论思考》,《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佟新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哈里·布雷弗曼,1979,《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
韩长赋,2010,《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网,2月1日。
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
金元,2008,《韩国产业化时期女性工人的“日常生活”——以家庭、国家、性别为中心》,芦恒译,载于《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与方法(转型与发展第二辑)》,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具海根,2004,《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梁光严、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第4期。
李饵金,2003,《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的两家国有工厂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
李静君,2006,《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载于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理查德·海曼,2008,《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主译,于桂兰校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林蕴晖,2008,《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2009,《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陵合,1998,《流民与上海租界社会》,《上海:城市、社会与文化》,汪晖、余国良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玛丽·E.加拉格尔,2010,《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郁建兴、肖扬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迈克尔·布若威,2008,《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
米歇尔·克罗齐埃,2002,《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潘毅等,2009,《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开放时代》第6期。
潘毅、卢晖临、张慧鹏,2010,《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开放时代》第5期。
裴宜理,2001,《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P.布尔迪厄,2002,《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
P.布尔迪约、帕斯隆,2004,《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
乔治·瑞泽尔,2005,《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010年6月。
任焰、潘毅,2006,《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开放时代》第3期。
苏黛瑞,2009,《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塔尔科特·帕森斯,2008,《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
佟新,2009,《从工人集体行动看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载于佟新编著《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托马斯·A.科钱、亚历山大·J.S.科尔文、哈里·C.卡茨,2010,《集体谈判与产业关系概论》(第4版),李丽林、吴清军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寇肯等,2008,《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朱飞、王侃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汪晖,2006,《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天涯》第1期。
汪仕凯,2010,《生产政治理论及其争论——企业管理权力与工人权利研究综述》,《开放时代》第5期。
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期。
吴清军,2010,《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夏尔·贝特兰,2009,《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工业组织——管理以及劳动分工的变革》,中国工人研究网编译,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
谢国雄,1997,《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徐小洪,2004,《冲突与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游正林,2007,《西厂劳工——国有企业干群关系研究(1979~20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余晓敏、潘毅,2008,《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社会学研究》第3期。
约翰·格莱德希尔,2011,《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商务印书馆。
张军、王祺,2004,《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张维迎,1995,《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经济研究》第4期。
张暎硕,2004,《当代中国劳动制度变化与工会功能的转变》,河北大学出版社。
张治栋,2010,《劳资和谐的障碍之二:成本优势与消费需求不足》,载《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荣兆梓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小仕,2009,《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祝慈寿,1999,《中国工业劳动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Adam,J. (1991).
Bendix,R. (1956).
Blau,P. (1963). “Critical remarks on Weber’s theory of authority”. In
Blecher,M.J. (2002). “Hegemony and workers’ politics in China”. In
Bourdieu,P. (1979/1984).
Burawoy,M.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state:the changing face of factory regimes under advanced capitalism”. In
——,(1985).
Chan,A. (1993). “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Workers and the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In
——,(2001).
Chan,A. & Unger,J. (2009). “A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 under the reforms:What model of capitalism?” In
Chen,F. (2000). “Subsistence crises,managerial corruption and labor protests in China”. In
——,(2003).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workers’ resistance in China”. In
Coleman,J.S. (1974).
Dunlop,J.T. (1958).
Evans,P. (1995).
Goldthorpe,J. (2007).
Goldthorpe,J. & McKnight,A. (2006). “The Economic Basis of Social Class”. In S. Morgan,D.B.Grusky,& G.S.Fields (eds.)
Lee,C.K. (1995). “Engendering the worlds of labor:Women workers,labor markets,and the production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economic miracles”. In
——,(1999). “From organized dependence to disorganized despotism:Changing labour regimes in Chinese factories”. In
Naughton,B. (1997). Danwei:“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a unique institution”. In Lv,Xiaobo & Perry,E. (Eds.).
Nicoles,T. etal. (2004). “Factory regimes and the dismantling of established labour in Asia:a review of cases from large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China,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Parish,William L. 1984.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James L.Watson (eds.)
Perry,E. (1994). “Labor Divided:Sources of State 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J.S.Migdal et al (Eds.).
Pun,N. (2005).
Scott,W. R. (2004). “Reflections on a half-centu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In
Selznick,P. (1949).
Shue,V. & Wong,C. (2007).
Silver,B. J. (2003).
So,A. Y. (2005). “Beyond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the polarization model:The state,market reforms,and the plurality of class conflict in China”. In
Stewart,J. J. (1981). “Alvin Gouldner’s challenge to sociology and Marxism:The problem of bureaucracy”. In
Unger,J. & Chan,A. (1995). “China,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In
Womack,B. (1991). “Transfigured community:Neo-traditionalism and work unit socialism in China”. In
Yang,Dali L. (2004).
Zweig,D. (2002).
陈柏峰,2011,《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狄金华,2010,《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社会》第3期。
克利福德·吉尔兹,2004,《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昌平,2009,《大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
梁治平,1997,《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载于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亓同惠,2007,《共鸣下的传统与传统下的独白》,《清华法学》(第十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强世功,2009,《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
强世功,2003,《法治与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山旭,2009,《中国“反黑”三十年》,《共产党员》第20期。
申端锋,2011,《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开放时代》第6期。
申端锋,2009,《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1978~2008)》,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苏力,200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唐皇凤,2007,《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开放时代》第4期。
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2期。
许章润,2009,《中国的法治主义:背景分析》(上),《法学》第4期。
翟志勇,2008,《民族国家与法律政策——论普法的语境、困境与意蕴》,载于许章润主编《历史法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赵晓力,2005,《基层司法的反司法理论?》,《社会学研究》第2期。
赵晓力,2000,《通过合同的治理》,《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晓阳,2008,《走向“法律的语言混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8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曹慧,2007,《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主观评价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
段建华,1996,《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第1期。
费孝通,200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福山,1995,《信任:社会德性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高良、郑雪、严标宾,2011,《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幸福感三因素模型的初步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韩超,2011,《四县农村居民精神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李想、李秉龙、张恒春,2009,《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技术》第5期。
李莹,2011,《城市青年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调查分析》,《社会工作(学术版)》第7期。
罗伯特·帕特南,2011,《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罗国杰,宋溪仁,1985,《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挺、梁锦超等,2009,《某山地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第7期。
毛小平、罗建文,2012,《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研究——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
裴志军,2010,《家庭社会资本、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一个浙西农村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唐凯麟,2000,《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田振敏,2010,《白领青年的社会资本现状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王玉琳,2010,《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三个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温晓亮、米健,2011,《1990~2007年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财贸研究》第3期。
希罗多德,2005,《历史》(上),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
邢占军,2008,《基于六省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心理科学》第6期。
亚里士多德,1990,《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标兵、郑雪、邱林,2004,《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心理科学》第4期。
张倩妹、邢占军,2008,《当前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周辅成,1987,《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
Blanchflower,D.G. & Oswald,A. 2004.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Bourdieu,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Richardson (eds)
Campbell,A. 1976. “A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Costa,P.T. & McCrac R.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Diener,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Diener,E. 1998.
Diener E.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Diener E. & Biswas-Diener,R. 2000. “New Direction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the Cutting Edge.”
Diener,E. & Biswas-Diener,R. 2002.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Diener,E. etal. 1997.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
Diener,E. & Suh,EM. & Lucas,RE. & Smith,H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Easterlin,R. A. 1974.
Frank,R.H. 1985. “Are workers Paid Their Marginal Products?”
Fukuyama,F. 1996.
Hayo,B. 2004. “Happiness in Eastern Europe.” Paper Presented,
Heady,B. & Wearing,A. 1989. “Personality,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quarium Model.”
Hearing,M. J. & Stock,W.A.Okum,M.A. 1984. “A Research Synthesis of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as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Kwan,V.S.Y. & Bond,M.H. & Singelis,T.M. 1997. “Pan 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Adding Relationship Harmony to Self-esteem.”
Lin,N. 1982.
Oswald,A.J. & Powdthavee,N. 2005. “Does Happiness Adap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isabil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sts and Judges.”
Ryff,C.D. & Singer,B. 2000. “Interpersonal Flourishing:A Positive Health Agenda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ellegen,A. & Lykken,D.T. & Bouchand,T.J.etal. 1998.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Veenhoven,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Waterman,A.S. 1993.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e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
Whiteley,P.F. 1999.
保健云,2002,《邓小平区域发展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第19卷第3期。
陈文江、黄超,2011,《国家视角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西部大开发专项规划的分析》,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会议论文,南昌。
陈文江、周亚平,2010,《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2期。
邓志涛,2001,《共和国怎样对待西部》,《发展》第5期。
邓志涛,1996,《共和国怎样对待西部》,《经济管理研究》第2期。
邓志涛,1996,《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的思考》,《经济学动态》第5期。
邓志涛,1996,《怎样对待西部》,《经济研究参考》第2期。
董才生,2001,《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路径之比较》,《社会科学家》第3期。
淦未宇、徐细雄、易娟,2011,《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经济地理》第1期。
龚绍林,2000,《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与中国现代化》,《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第4期。
何艳、张芬,2006,《我国地区投资差距: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第6期。
胡佛(Hoover,E.M.),1990,《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胡锦涛,2008,《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12月18日。
黄超,2010,《我国学者西部社会研究的取向和主要议题》,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会议论文,哈尔滨。
贾双跃,2012,《被建构的西部:西部话语的建构性及其建构逻辑》,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江红英,2004,《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产生及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姜汝祥,1993,《综述:中国西部发展研究1980—1990》,《开发研究》第1期。
金国轩,2011,《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剖析——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释》,《经济论坛》第7期。
林凌,2004,《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第4期。
林凌,2008,《西部大开发的进展、经验与前景》,载郑易生主编《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丰泉,1986,《关于“梯度推移”理论讨论情况综述》,《探索与争鸣》第2期。
刘胜强、周兵,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经济问题》第1期。
卢丽春、李延国,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
施戌杰,2012,《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逻辑——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理论建设》第1期。
帅建强,2007,《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今日湖北理论版》第2期。
宋岭、魏秀丽,2000,《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综述》,《新疆财经》第2期。
童大林,1984,《研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发展方案》,载李忠凡主编《城市与经济区》,福建人民出版社。
汪圣云,2010,《论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求实》第10期。
王崇举、黄志亮,2003,《东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抉择》,重庆出版社。
温家宝,2005,《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人民日报》2月5日。
谢立中,2010,《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社会》第2期。
杨敏,2002,《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的社会学理解》,《新视野》第4期。
杨敏,2005,《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杨勇先,2002,《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西部大开发》第6期。
岳利萍、白水秀,2008,《从不同地区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实施绩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视角》,《科研管理》第5期。
张继良,2007,《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
张晓霞,2000,《中国高层智囊》,京华出版社。
张卓元主编,2008,《中国经济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杭生,2011,《中国社会学不能在西方的笼子里跳舞》,中国社会科学网8月26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8,《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9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152页。
中国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9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74页。
Horowitz,Irving Louis. 1993.
郭道晖,2009,《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
胡水君,2011,《法律与社会权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黄晓勇,2012,《民间组织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洛克,1964,《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石英,2011,《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期第12版。
王利明,2011,《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6期。
休谟,1991,《人性论》(上篇),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1965,《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杨勇,2009,《试论社会管理客体的构成》,《中国商界》第11期。
张文显,2001,《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高云红、尹海洁、郑中玉,2012,《基于嵌入性的社会工程——对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的一种理解》,《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3期。
黄光国,2004,《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耀基,2006,《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载于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伯聪,2008,《工程共同体研究和工程社会学的开拓》,《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期。
李伯聪,2012,《工程社会学的开拓与兴起》,《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
梁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军、David Willer Pamela Emanuelson,2011,《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杨美惠,2009,《礼物、关系学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
翟学伟,2005,《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
翟学伟,2011,《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中玉、王雅林,2011a,《从社会工程学转向系统的工程社会学——兼论基于“系统主义”的工程社会学知识分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期。
郑中玉、王雅林,2011b,《工具性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学:试论社会工程学的知识分工——来自麦克·布洛维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2期。
Berger etal. 1966.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ctation States.” pp.29-46 in Jeseph Berger,Morris Zelditch,Jr.,and Bo Anderson (eds.),
Emanuelson,Pamela & David Willer. 2009. “One-Shot Exchange Networks and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Markovsky,B.,John Skvoretz,Willer,David,Michael Lovaglia & Jeffrey Erger. 1993. “Seeds of Weak Power:An Extension of Network Exchange Theory.”
Markovsky,B.,Willer,David & Travis Patton. 1988. “Power Relations in Exchange Networks.”
Messick,D.M.,& McClintock,C.G. 1968. “Motivational bases of choice in experimental games.”
Patton,Travis & David Willer. 1990. “Connection and Power in Centralized Exchange Networks.”
Simpson,Brent & David Willer. 2005. “The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of Collective Goods:Connection and Coalitions in Exchange Networks.”
Simpson,Brent & Michael W.Macy. 2001.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wer Inequality:Coalitions in Exchange Networks.”
Szmatka,Jacek & David Willer. 1995. “Exclusion,Inclusion and Compound Connection in Exchange Networks.”
Thye,Shane,Willer David & Barry Markovsky. 2006. “From Status to Power:New Model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Theories”.
Willer,David. 1999.
Willer David & Bo Anderson (eds.) . 1981.
艾华,2008,《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鲍尔多·苏珊,2009,《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綦亮、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祖耀,2010,《“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运用与启示》,《体育学刊》第10期。
大卫·勒布雷东,2010,《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董红刚,2009,《中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9期。
高强,2010,《场域论与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学刊》第1期。
郭振,2010,《埃里亚斯的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启示》,《体育学刊》第1期。
郝勤,2006,《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
焦小婷,2005,《身体的残缺与文化的断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9期。
凯博文,2008,《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郭金华译,上海三联书店。
李康,1999,《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
李银河,2003,《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
刘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努力完成好奥运之年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392/n31411/n31441/168203.html)。
刘英梅,2009,《近十年体育社会学科研现状分析》,《湖北体育科技》第3期。
陆小聪、曹祖耀、张修枫,2010,《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的构筑》,《体育科学》第11期。
路艳梅,2010,《影响广西基层女子举重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分析》,《体育科技》第3期。
罗丽莎,2006,《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米尔斯,2001,《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潘毅,2008,《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任焰译,明报出版社。
乔玉成、许登云,2009,《论体育的政治化倾向——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体育学刊》第7期。
秦喜清,2002,《让-弗·利奥塔》,文化艺术出版社。
沈传茂,1999,《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武汉体育学运学报》第5期。
宋杰、刘航,2009,《绩效管理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女子举重队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1期。
谭华,2009,《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陶双宾、林李楠,2010,《国家、市场与资源配置:体育项目的群分化与比较研究》,《体育科学》第2期。
陶双宾、林李楠,2011,《社会转型中的资源配置:中国竞技体育地区分化与差异研究》,《体育科学》第7期。
陶双宾、林李楠、张美生、陈阳,2009,《社会转型、体制创新与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体育学刊》第11期。
万妮、林振敢、胡贤豪,2003,《对中国女子举重高水平运动员腰部损伤的探究》,《中国体育教练》第2期。
王武韶、史和福、奚汉祥、容家怀、任玉衡、田得祥,2000,《举重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比较研究》,《体育科学》第4期。
文军,2008,《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徐长红、任海、吕赟,2009,《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体育学刊》第11期。
杨善华,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0。余继英《奥林匹克举重》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01~304。
余继英,2001,《奥林匹克举重》,人民体育出版社。
张文建,2006,《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体育文化导刊》第2期。
张修枫编译,2011,《西方体育社会学发展概要》,http://www.zsqz.com/jyky/jytx/2011/04/20/0922032432.html。
赵宝春、杨艳红、李田,2009,《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分析》,《体育文化导刊》第9期。
赵方杜、侯钧生,2010,《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理论与现代化》第3期。
赵恒、陈颇,2010,《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学探讨》,《体育文化导刊》第1期。
中国举重协会审定,2003,《举重竞赛规则:2001~2004》,人民体育出版社。
Auster Carol. 2008. “The Effect of Cohort on Women’s Sport Participation:An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of Collegiate Women Ice Hockey Players.”
Bourdieu Pierre. 1978. “Sport and Social Class.”
Floyd Mgron F.,J. Kimberly Shiew,A.Francis McGuire & Francis P.Noe. 1994. “Race,class,and leisure activity preferences:Marginality and ethnicity revisited.”
Giuliano Traci A.,kelly L.Turner,James C.Lundquist & Jennifer L.knight. 2007,“Gender and the Selection of Public Athletic Role Models.”
Hannon James,Sonya Soohoo,Justine Reel & Ratliffe Thomas. 2009.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Race in Sport Among Adolescents.”
Kinnick Katherine N. 1998. “Gender Bias in Newspaper Profiles of 1996 Olgmpic Athletes:A Content Anglysis of Five Major Dailies.”
Koca Canan. 2009. “Gender Interaction in Coed physical Education:A study in Turkey.”
Leatherman Courtney. 1992. “Anthropology of Winner’s Gym.”
Robert.E. & David karen. 2001. “Sport and Society Washington.”
崔凤鸣,2010,《推动残疾人融合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发展研究》第6期。
邓猛、苏慧,2011,《质的研究范式和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中国特殊教育》第10期。
冯建新、冯敏,2011,《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国家统计局,2004~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4~2010,《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201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红美、苏周简开、梁长城,2003,《大陆香港弱智儿童语言教育比较》,《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庞文、尹海洁,2008,《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中国特殊教育》第12期。
彭霞光,2010,《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中国特殊教育》第9期。
韦小满、袁文德、刘全礼,2001,《北京香港两地普小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杨贤志,2000,《残疾人婚育状况及子女素质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3期。
于素红,2008,《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特殊教育》第6期。
张胜利、贾君,2009,《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中国特殊教育》第4期。
赵小红,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中国特殊教育》第10期。
朱宗顺,2010,《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权益》,《中国特殊教育》第5期。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第4期。
曹正汉,2006,《从借红帽子到建立党委——温州民营大企业的成长道路及组织结构之演变》,《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五集)。
陈林、朱卫平,2011,《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经济学》(季刊)第1期。
陈林、朱卫平,2012,《经济国有化与行政垄断制度的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研究》,《财经研究》第3期。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1,《中国市场化指数》,经济科学出版社。
贺小刚,2006,《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卡尔顿、佩罗夫,1998,《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李路路,2008,《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从“决定性”到“交易性”》,《社会》第3期。
李路路,1995,《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社会学研究》第6期。
李路路,1997,《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梁玉成,2007,《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市场转型研究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模型》,《社会学研究》第4期。
刘小玄,2003,《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经济研究》第1期。
罗党论、刘晓龙,2009,《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管理世界》第5期。
石秀印,1998,《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管理世界》第6期。
宋林飞,2012,《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宋时歌,1998,《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第3期。
孙立平,2003,《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汪伟、史晋川,2005,《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
王俊豪、王建明,2007,《中国垄断性产业的行政垄断及其管制政策》,《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张伟、于良春,2011,《行业行政垄断的形成及治理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张五常,2009,《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
朱光磊、杨立武,2004,《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南开学报》第5期。
Bian,Y. and J.R.Logan.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
Zhou Xueguang. 2000.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Blanchard,Shleifer. 2000.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 Working Paper,NBER,2000.
A Rona-Tas. 1994. “The First Shall Be Last: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Szelenyi,Ivan. 1982.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Class Structure of State Socialist Societies.”
Nee,V. 1989.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Nee,Victor and Cao Yang. 2002. “Postsocialist Inequalities:the Causes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Kazanjian,R.K. and Drazin,R. 1990. “A Stage-Contingent Model of Design and Growth for Technology Based New Ventures.”
Bertrand,M,Kramaraz,F,Schoar,A,and Thesmar,D. Politicians. 2007. “Firms and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France.”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hicago.
陈鹏,2010,《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第1期。
董海军,2008,《“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第4期。
郭于华,2002,《“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第7期。
黄荣贵、桂勇,2009,《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黎相宜,2009,《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社会》第6期。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2008,《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兼答应星和吴毅》,《东南学术》第3期。
陶达嫔,2010,《番禺“垃圾门”事件的传媒介入观察》,《新闻实践》第3期。
王洪伟,2010,《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第2期。
翁定军,2005,《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社会》第2期。
吴毅,2007,《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徐昕,2008,《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乡村中国评论》第2期。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于建嵘,2004,《当代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折晓叶,2008,《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第3期。
Buechler. 1995.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Edwards and McCarthy. 2004. “Resources and Social Movement Mobilization.”
Lance Bennett,Breunig,and Givens. 2008.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Digital Media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nti-Iraq War Demonstrations in the US.”
Olson. 1974.
Tarrow. 1993. “Cycles of Collective Action:Between Moments of Madness and the Repertoire of Contention.”
Tilly. 1995. “To Pxplain Political Processes.”
Tilly. 2001. “Mechanisms in Political Processes.”
Tilly,and Tarrow. 2008. “Contentious Politics.”
Zhao. 2011. “Collective Resistance in China:Why Popular Protests Succeed or Fail.”
白晓明,2010,《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基于外部力量主导合作社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第2期。
丁开杰,2007,《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黄杨,2010,《自我满足型NGO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财富》第1期。
帅旭,2011,《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均衡性研究》,《金融发展评论》第10期。
王名、朱晓红,2010,《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第6期。
余晓敏、丁开杰,2011,《社会企业发展路径:国际比较及中国经验》,《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
余晓敏、张强、赖佐夫,2011,《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企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
祝建兵,2011,《社会组织行政化及其治理》,《长白学刊》第3期。
Borzaga,C.,Depedri,S. and Bodini,R. 2010. “Cooperatives:the Italian experience”. Available at:http://euricse.eu/sites/euricse.eu/files/db_uploads/documents/12771233 47_n472.pdf.
Cornforth,C. 2004. “The Governance of Cooperatives and Mutual Associations:A Paradox Perspective.”
Cultural and Education Section of British Embassy (CESBE). 2008. “The General Report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China.” Available at:http://dsi.britishcouncil.org.cn
Dart,R. 2004.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
Defourny,J. and Kim,S. 2011. “Emerging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EasternAsia:A Cross-country Analysis.”
Defourny,J. and Nyssens,M. 2009.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efourny,J. and Nyssens,M. 2008. “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Rec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Ding,Y. 2008. “Third Sector Governance in China:Structure,Process and Relationships.” In Hasan,S.and Onyx,J.(Eds)
Freeman,R. E. 1984.
Little,M. 2006. “New Model Will Turn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 into Co-ops.”
Low,C. 2006. “A Framework for the Governa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Ma,Q. 2006.
Mills,A. J. Durepos,G. and Wiebe,E. 2010.
Mitchell,R.K.Agle,B.R. and Wood,D.J.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Nú?ez-Nickel,M. and Moyano-Fuentes,J. 2004. “Ownership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as an environmental buffer.”
Spear,R. 2004. “Governance in Democratic Member-based Organizations.”
Spear,R.Cornforth,C. and Aiken,M. 2009.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s of Social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a UK Empirical Study.”
Travaglini,L.Mancinone,K. and Bandini,F. 2009. “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Governance Models.” Available at:www.emes.net Yin,R.K. 2003.
Yu,X.M. 2011. “Social Enterprise in China:Driving Forces,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Legal Framework.”
Zhao,L. and Develtere,P. 2010. “New Co-operatives in China:Why They Break Away from Orthodox Co-operatives?”
陈昕,2003,《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
傅允生,2000,《去奢从简:中国古代消费观溯源——从孔子、老子消费思想说起》,《现代财经》第20卷第10期。
李春玲,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李培林、张翼,2008,《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第28卷第2期。
李友梅,2005,《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
零点公司,2006,《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
刘欣,2007,《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第6期。
陆学艺,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大乐、王志铮,2003,《香港中产阶级的处境观察》,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王建平,2005,《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及其边界》,《学术论坛》第1期。
王宁,2012,《消费欲的“符号刺激”与消费力的“结构抑制”——中国城市普通居民消费张力的根源与后果》,《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
张晋,1999,《先秦诸子消费观评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1期。
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200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周晓虹,2005,《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迪,2012,《消费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
邹广文、夏莹,2004,《消费伦理的现实性质疑》,《理论学刊》第4期。
Bourdieu,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Richardson (eds.),
Campbell,Colin. 1987.
——. 1995.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in Daniel Miller (eds.),
Chan,Tak Wing and John H.Goldthorpe. 2007.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 Research Project.”
——. 2007.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Music in England.”
Chua,Beng Huat (eds.). 2000.
Coulangeon,P. and Y.Lemel. 2007. “Is ’Distinction’ Really Outdated?Questioning the Meaning of the Omnivorization of Musical Taste in Contemporary France.”
Davis,Deborah. 2005. “Urban Consumer Culture.”
——. 2000.
Hopper,Beverley. 2000. “Globalisation and Resistance in Post-Mao China:The Case of Foreign Consumer Products.”
Jackson,Peter. 2004. “Local Consumption Cultur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Lamont,Michele. 1992.
Liechty,Mark. 2003.
Mason,Jennifer. 2002.
Miles,Matthew B. and A.Michael Huberman. 1994,
Miller,Daniel. 1998. “Coca-Cola:A Black Sweet Drink From Trinidad.” In Daniel Miller (eds.),
——. 1998.
Ollivier,Mich?Le. 2008,“Revisiting Distinction.”
Peterson,R. and R.Kern. 1996. “Changing Highbrow Taste:From Snob to Omnivore.”
Poster,Mark. 1988.
Redding,S.G. 1993.
Sassatelli,Roberta. 2007.
Scitovsky,Tibor. 1976.
Smith,Ada. 1976.
Tsai,Shu-pei. 2005. “Impact of Personal Orientation On Luxury-Brand Purchase Value-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Warde,Alan. 2008. “Introduction.”
Warde,Alan and Lydia Martens. 2000.
Watson,James. 1997.
Wong,Nancy Y. and Aron C.Ahuvia. 1998. “Personal Taste and Family Face:Luxury Consumption in Confuc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
Wood,L.J. and S.Grosvenor. 1997. “Chocolate in China:The Cadvury Experience.”
Woodward,Ian. 2003. “Divergent Narratives in the Imagining of the Home Amongst Middle-Class Consumers:Aesthetics,Comfort and the Symbolic Boundaries of Self and Home.”
Woodward,Ian and Michael Emmison. 2001. “From Aesthetic Principles to Collective Sentiments:The Logics of Everyday Judgements of Taste.”
Yan,Yun Xiang. 1997. “Mcdonald’s Beijing:The Localization of Americana.” In James Watson (eds.),
Zhao,Xin and Russell A.W.Belk. 2008. “Politicizing Consumer Culture:Advertising as Appropri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Zhou,Lianxi and Michael K.Hui. 2003. “Symbolic Value of Foreign Produc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贝勒斯,1996,《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布迪厄,1999,《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
陈洪杰,2011,《从程序正义到摆平“正义”:法官的多重角色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第2期。
陈瑞华,1999,《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2000,《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第3期。
杜健荣,2007,《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程序正义》,《政法论从》第6期。
谷口安平,1996,《程序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顾培东,2011,《人民法院内部审判运行机制的构建》,《法学研究》第4期。
郭星华,2011,《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理论——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和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2004,《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
黄家亮,2006,《法律在基层法院中的实践逻辑》,郑也夫等编《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黄宗智,2007,《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
季卫东,1993,《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第1期。
廖永安、李世锋,2008,《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社会科学》第4期。
刘思达,2005,《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社会学研究》第3期。
龙宗智,2011,《审判管理:功效、局限及界限把握》,《法学研究》第4期。
纳德尔、托德,2007,《人类学视野中纠纷解决:材料、方法与理论》,徐昕译,《洪范评论》第8期。
棚濑孝雄,2004,《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强世功,2003,《法治与治理:转型国家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苏力,200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亚新,2005,《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
徐亚文,2004,《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应星,2011,《“气”与抗争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涛,2010,《法律实践中的话语竞争》,《社会学研究》第6期。
Mashaw Jerry L. 1981. “Administrative Due Process:The Quest for a Dignity Theory.”
Posner Richard A. 1973.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Legal Procedur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Pound Roscoe. 1910.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
Summers R.S. 1974.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
Thibaut,John & L.Walker. 1975.
Tyler Tom. 1984. “The Role of Perceived Injustice in Defendants’ Evaluations of Their Courtroom Experience.”
——. 1988. “What is Procedural Justice?Criteria used by Citizens to Assess the Fairness of Legal Procedures.”
Yang Su and Xin He. 2010. “Street as Courtroom:State Accommodation of Social Protest in Sou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