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6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图书

The Development,Repor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2003~2004)

SSAPID:101-7319-9956-28
ISBN:7-80190-190-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进行研究,涉及“全国区域经济比较、首都圈与京津冀、区域核心城市比较分析”等主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
作 者: 景体华
编 辑:陈斗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前言

 全国区域经济比较

  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现状与走势预期

   一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比较

    1.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2.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3.京津唐城市群基本状况

    4.三大城市群面积与人口的比较

   二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概况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2.三大需求比较

    3.经济外向度比较

    4.产业结构情况比较

    5.主导产业比较

    6.经济所有制结构比较

   三 几点结论

    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3.京津唐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四 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预期

    1.长三角城市群

    2.珠三角城市群

    3.京津唐城市群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 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二 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功能定位分析

    1.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基本情况及比较

    2.三大都市圈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

   三 国家战略规范下的都市圈发展导向

  中国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经济的区域差异

   一 中国新经济指数

   二 中国国内各地的比较分析

   三 新旧经济对比分析

   四 中美对比分析

   五 战略启示

  我国三大经济区区域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一 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内涵

   二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 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估模型

    1.指标特征值矩阵规范化

    2.灰关联度分析

   四 研究过程与结果

    1.一级综合评价

    2.二、三级综合评估

   五 结语与建议

  我国三大经济带外经贸发展比较研究

   一 长江三角洲2001~2003年经济和外经贸发展情况

    1.长江三角洲2001~2002年经济和外经贸发展情况

    2.长江三角洲2003年经济和外经贸发展情况

   二 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及特点

    1.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珠三角地区外经贸发展现状及特点

   三 环渤海地区外经贸发展现况及特点

   四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外经贸发展比较

    1.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外经贸发展水平比较

    2.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国际经济开放度比较

    3.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4.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出口市场结构比较

    5.三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流向比较

    6.三地区竞争力比较

  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与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分工关系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二 国际比较:纽约与波士顿的现代服务业分工关系

   三 大都市圈城市产业水平分工理论的模型与绩效

   四 结论

 首都圈与京津冀

  关于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思考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指向

    1.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突起

    2.在区域经济中大城市的作用

   二 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现状、趋势与问题

    1.京津冀大城市群是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2.京津冀大城市群与首都经济圈形成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三 促进首都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加速形成的政策建议

    1.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都应当放在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基点上与以考虑。这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加剧形势下审时度势,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

    2.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3.战略:整合“双子星座”,形成京津冀地区区域龙头

    4.强化城际间的交通网络

    5.弱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区域的合作机制

    6.促进产业集聚

    7.产业整合与集聚,要同时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8.以信息化促进区域规划和决策的科学化

  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一 北京与首都经济圈的关系

    1.北京在首都圈中的地位

    2.北京与首都圈地区的经济关系

    3.北京经济发展对首都圈地区的拉动作用

   二 北京与首都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1.产业合作

    2.市场合作

    3.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4.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三 关于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建议

    1.淡化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

    2.重构首都圈内的区域经济关系

    3.进行统一的区域空间规划,建立北京的“经济郊区”

  京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障碍因素的分析

   一 京津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2.经济结构合理度比较

    3.工业经济总产值与构成的比较

    4.对外经贸比较

    5.城市核心竞争力比较

   二 制约京津联合的主要障碍因素

    1.历史性原因

    2.缺乏联合的观念

    3.行政地位的对峙

    4.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5.区域壁垒

    6.制度障碍

   三 进一步认识津京联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市场经济建制要求冲破行政区划的藩篱

    2.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要求尽快启动京津联合

    3.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迫使津京不断逼近与融和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功能定位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一 京津冀区域与外部经济区域的比较与定位

    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2.东部三个都市经济圈的角逐

    3.京津冀经济圈的未来定位

   二 京津冀区域的内部互动机制分析

    1.京津冀区域的互动机制

    2.京津冀区域的优势互补分析

    3.区域空间重组框架下的产业布局

   三 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立体定位

    1.功能定位

    2.产业重点定位

    3.梯度定位

   四 河北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与方案

    1.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2.调整方案

   五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1.通过制度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扫除内部障碍

    2.通过基础平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3.以观念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深层发展

    4.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5.通过完善机制形成产业结构内外部的协调运行

 上海与长三角

  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

   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城市发展概况

    1.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概述

    2.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特点

   二 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分析

    1.城市群的概念

    2.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3.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三 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若干建议

    1.以申办世博会为契机,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

    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

    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新探*

   一 以制度性一体化保障功能性一体化的实现

    1.制度性一体化与功能性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2.欧盟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二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1.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及突破口

   三 小结:分工合作、有序竞争

    1.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分工协作、有序竞争

    2.分工合作、有序竞争的建议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 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二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现实意义

    1.成为上海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加速器”

    2.全面推动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3.世博会能直接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和层次化发展

    4.有助于形成亚洲地区经济繁荣、名副其实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

   三 转轨时期的“行政区经济”——急需改变的现实挑战

   四 空间整合、加强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1.从战略高度出发,上海应做好2010年世博会的全新规划工作

    2.转变观念,不要把省市行政界线当“国界”,树立市域观或区域观乃至全球观

    3.统一规划和联合建设都市圈基础设施,努力构建互通互连、共建共享、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4.以市场原则实行跨行政区产业组织的重组,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5.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寻求区际利益平衡和共同受益的新机制

    6.加强诚信重建工作,积极发挥第三部门力量,培育有利于大都市圈经济合作的区域新文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产业机理分析

   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体系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线特征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圈层特征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网络特征

   三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产业机理分析

    1.产业关联效应

    2.产业转移效应

    3.产业聚集效应

   四 结论及建议

    1.加强区域政策的整体性

    2.协调区域利益关系

    3.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和分工

    4.建立区域性投融资管理机制

    5.构建区域信息联通体系

  上海城市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考

   一 城市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二 城市的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模式

    1.城市资源市场化与国际化

    2.城市建设产业化与国际化

    3.城市管理企业化与国际化

    4.城市运行规则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5.城市功能定位的国际化与区域化

   三 上海城市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措施

    1.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大城市的功能进行规划

    2.按国际化和市场化要求进行城市资本经营

    3.学习借鉴国际大城市管理经验,实施投融资及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4.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的国际公关宣传,创世界城市品牌

    6.上海要在“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核心作用,谋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区域布局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7.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造上海信息化的国际城市

 广东与珠三角*

  关于珠三角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功能定位的研究

   一 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1.行政区经济必须革除

    2.经济区经济势在必行

    3.长三角的区域整合

   二 形成政府协调机制,打造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

  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 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枢纽港群为中心的港口体系

   二 建设以香港机场、广州机场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航空港体系

    1.广州机场

    2.深圳机场

    3.珠海机场

   三 调整港深珠澳大桥建设方案,重构大珠三角道路交通网络

  粤港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 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抢抓机遇顺势发展

    1.CEPA对香港产生的作用和效应

    2.CEPA对深圳产生的作用和效应

    3.CEPA对珠江三角洲产生的作用和效应

   二 以CEPA为新契机加快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以此带动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大珠三角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三 建立粤港新型经济功能区,进一步加速大珠三角经济融合发展

  深圳的发展与香港的繁荣稳定

   一 从国际国内的战略高度去重新认识和把握深圳的定位,充分发挥深圳在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1.从确保“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的角度看,深圳应充分发挥作为香港最直接后方腹地的作用,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

    2.从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角度看,深圳应该继续发挥改革的试验场和开放的门户作用

    3.从贯彻落实“两个大局”思想的角度看,深圳应该成为率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为全国的发展特别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拓展深圳城市发展空间,整合资源,进一步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 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 明确以经营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思路

   三 未来广东城市发展构想

    1.在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的城市发展格局上,考虑建设四个层次的城市体系

    2.形成差别化、个性化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四 珠三角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

    1.广州: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和巩固中心城市地位

    2.深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港口型城市

    3.惠州:加速国企改革,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4.东莞:打好城市、外贸、民营三张牌,建国际制造业名城

    5.珠海:兴办大学城,发展高新技术,突出三产优势,建立和发展港口工业和物流业

    6.佛山:重点加快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家电等产业的发展,其中顺德要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努力打造“家电名城”

   五 以华南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群建设为中心重点,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六 重新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港澳的关系

   七 主要政策建议

 区域核心城市比较分析

  国际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

   一 建设国际城市的战略定位与区域发展背景

    1.上海开发浦东和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背景

    2.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背景

    3.京沪两市战略定位与制度环境的比较

   二 新区建设中的制度变迁:浦东与中关村的比较

    1.浦东开发、开放中管理体制的演变

    2.中关村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3.浦东与中关村的比较

   三 结论与建议

  京、津、沪、穗、渝制造业的成本比较

   一 京、津、沪、穗、渝制造业的成本现状

    1.北京制造业的土地成本偏高

    2.北京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偏高

    3.北京制造业的用电成本偏高

    4.北京制造业的用水成本偏高

   二 北京制造业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

    1.北京制造业用地成本偏高的成因

    2.北京制造业劳动成本偏高的成因

    3.北京制造业用电成本偏高的成因

    4.北京制造业用水成本偏高的成因

   三 降低北京制造业成本的对策

    1.降低制造业用地成本的对策

    2.降低制造业劳动成本的对策

    3.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的对策

    4.降低制造业用水成本的对策

  北京、上海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 北京、上海现代制造业发展概况

    1.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概况

    2.上海现代制造业发展概况

   二 两市对比,上海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1.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区域支撑

    2.现代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支撑

    3.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三 两市对比,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1.现代制造业的研究开发支持能力

    2.首都优势

   四 进一步提高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加强区域协调,形成区域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合力

    2.充分利用研发资源,促进北京现代制造业研发优势的确立

  北京广州两地健身娱乐市场比较研究

   一 京穗两地健身娱乐市场现状比较

    1.两地体育人口增多并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特点

    2.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广州市的家庭体育消费占优

    3.锻炼时间:北京市民更愿意选择晚间

    4.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年龄关系密切

    5.体育场馆设施:北京市民的满意度较高

    6.体育消费:北京已初现国际体育消费趋势

   二 现存问题及对策

    1.增加体育人口总量,改善体育人口结构

    2.加强宣传,提高大众健身意识

    3.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满足消费者需求

    4.加强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队伍的建设

    5.政府应采取支持政策措施

   三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健身娱乐市场的积极影响

    1.进一步丰富健身娱乐设施

    2.促进北京体育娱乐健身业持续快速增长

  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京津沪的发展

   一 京津沪郊区农业发展现状

   二 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概述

    1.都市型现代农业概念的提出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

    3.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市场定位

    4.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构定位

    5.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三 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1.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评价

    2.都市型现代农业市场定位评价

    3.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定位评价

    4.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评价

  京沪穗郊区小城镇*发展比较研究

   一 京沪穗小城镇发展现状

    1.北京小城镇建设的优势

    2.北京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 北京郊区乡镇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三 政策建议

    1.提高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2.加强区域联系,在更大的范围考虑郊区城镇化的发展

    3.优化发展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乡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

    4.充分利用首都优势推动郊区城镇化进程

    5.扩大镇区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加速人口和产业向镇区集中

    6.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7.对农民进行城市型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非农就业的能力

    8.加快山区镇的发展是提高北京郊区城镇化水平的关键

 编委会

杨开忠、王彩凤、周文兴等:“中国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经济指数报告2000”,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

胡国成、韦伟、王荣军著:《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Robert D. Atkinson,The new economy of America PPI,2000.

Carl J. Dahlman,Jean-Eric Aubert,Overview of China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Seizing the 21st Century,WBI(The full-length study has been published by the World Bank),200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方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许晓雯等:“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03年第1期。

杨广青等:“区域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马建堂:“我国企业行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研究》,1991年第11期。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http://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jingji/。

Office of Development,the City of Boston,Our Fortune is made,1999,http://www.cityofboston.gov/businesses/.

Coffey,W. J. & Bailly,A. S. (1990). Service activ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2.

周绍熹、万新平主编:《跨世纪京津联合与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景体华主编:《2003年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阎金明:《城市经济发展前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连玉明主编:《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刘如海:“北京上海城市经济竞争力比较”,《城市问题》2000年4月。

陈耀:“三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22日。

陆炳炎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维:“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魅力的培育与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黄烨菁:“对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汤碧:“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刘志彪:“协调竞争规则: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景普秋,罗润东:“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朱金海:“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何雄浪、张海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2卷第3期。

潘志纯:“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石忆邵、王克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周玲强:“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第2期。

谷人旭、殷为华:“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定位”,《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1期。

张奕:“构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小时交通圈”,《解放日报》2003年3月23日。

连玉明:《学习型城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扬珍:“企业战略对城市战略制定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3月。

刘天泽:“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3月。

王维工、浦再明:“加速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解放日报》2003年1月20日。

万曾炜、袁恩桢等:《透视浦东 思索浦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张京祥:“试论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区域/城市管治”,《城市问题》1999年5月。

张京祥:“城市与区域管治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城市问题》2000年6月。

王远桂:“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7月。

石忆邵等:“上海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对策”,《同济大学学报》2000年3月。

钱启东:“上海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及新一轮发展九大亮点”,《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8月。

蒋铁柱、杨亚琴:“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创新模式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3月。

张强:《大城市地区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01。

“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规划”(摘要),《天津日报》1999年8月29日。

“沪郊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解放日报》2002年4月3日。

“跳出农业看农业站在全局抓农业”,《解放日报》2002年2月21日。

“上海推进农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解放日报》2002年1月24日。

“上海农业服务业方兴未艾”,《解放日报》2002年11月14日。

聂玉藻:“接轨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京郊日报》2002年3月4日。

“农业战略思路和对策”,《天津日报》2000年6月28日。

“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思考”,《天津日报》2001年3月19日。

“贯彻实施本市十五计划纲要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京政办发[2002]35号。

“刘琪、强卫、牛有成同志在北京市郊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京办通报》2003年第10期。

岳福洪:“从战略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北京农村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简 介:本书在对中央政策和政府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帕累托最优能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标准的分析为起点,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演变和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比较,对中央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加以分析。

作者: 唐文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简 介:该报告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子课题,由北京市人口计生委组织,天津市人口计生委、河北省人口计生委共同承担,二十余位京津冀三地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完成,旨在于全面准确把握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总体状况,为国家“十一五”及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简 介:本书以“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系统分析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概念与特征、主要类型、发展模式及其对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积极影响,集中展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个城市(城区)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特色总部聚集区的实践成果。

作者: 赵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简 介: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理念,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本书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年会的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战略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成果,今年的主题就是发展观与战略。全书包括:中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发展与战略;微观经济的发展与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战略;产业的发展与战略;国际化的发展与战略;国有企业改革的...

作者: 李成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6月

简 介:本书详细的论述和介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文脉、生产力布局、梯度推进理论,以及“海西”各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闽台合作交流的发展趋势和优化配置等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