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2

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图书

Qiaoxiang Models and Developing Road in China

SSAPID:101-7319-1691-57
ISBN:978-7-5097-095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内,研究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侨乡社会对世界历史形势所作出的回应和展现形式,探讨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应选择的方式。最后,在这个理论架构下,通过关注全球格局的现代性扩张和移民全球化趋势,探讨后发展国家应对挑战和重构自我主体性的差异与变化,建构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沈卫红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序言

 导言 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章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

   一 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

   二 民族的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 世界历史进程的二重性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非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 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跨越论”思想

   二 列宁“迂回过渡”思想对马克思“跨越论”的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世界历史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外部动力:世界历史与近代国际移民潮

   一 苦力贸易:中国走进世界历史的代价

   二 世界历史的“反动”:排华运动

  第二节 内部动力:近代华侨政策和地方文化

   一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近代华侨政策嬗变

   二 地方文化对侨乡社会的型塑功能

 第三章 侨乡社会的早期现代化特征

  第一节 侨乡社会结构的特点

   一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 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侨乡商业社会的发展

   一 商业资本与环南中国海经济圈的形成

   二 侨资侨汇:型塑商业社会的外源性动力

  第三节 岭南文化的侨乡品质

   一 精英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建构

   二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建构

 第四章 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一 现代化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 中国发展模式的西方语境

  第二节 侨乡社会与独特机遇

   一 独特机遇论与对外开放路径

    1.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要梯级分层地推进

    3.把海外资金、技术作为发展的起点

    4.把侨乡作为对外开放的独特机遇和突破口

   二 广东特色与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侨乡社会形态演变

   一 传统侨乡的现代转型

   二 新兴侨乡的非本土化建构

   三 走向聚合:侨乡发展模式之变

    1.传统侨乡对发展模式的制约力

    2.区域一体化与发展模式之变

  第四节 侨力: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化动力

   一 环球华商社会结构的特点

   二 侨动力:型塑侨乡发展模式的第二力量

    1.华商是中国经济的第二力量

    2.华商是“人才强国”的中坚力量

    3.华商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主体力量

    4.华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力量

    5.华商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

  第五节 华侨文化:中国“软实力”

   一 华侨文化的特质和当代价值

   二 华侨华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黏合剂

 第五章 移民全球化与侨乡社会现代化的新发展

  第一节 关于全球化的争论

  第二节 全球与地方的矛盾:移民的全球化境遇

   一 西方国家的政策拉力与移民流

   二 移民的全球化困境与移民威胁论的兴起

  第三节 侨乡社会现代化的新发展

   一 海外移民与侨务战略

   二 移民与发展:侨乡社会的全球化策略

    1.把“人才外流”转化为“人才回流”

    2.把“侨民经济”转化为“侨乡经济”

 结语 侨乡模式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验证和发展

  超越与不可超越:现代化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侨乡模式:既非“西方化”,也非“东方化”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总序)

 后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版)第21卷、第23卷、第39卷,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论侨务》,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

10.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

11.田启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3.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

14.聂锦芳、刘秀萍:《超越“后发展”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杨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现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6.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7.王征途:《新生产力论》,人民出版社,2003。

18.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1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0.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1。

2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3.王云龙:《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商务印书馆,2004。

24.江丹林:《东方复兴之路——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5.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6.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7.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

28.谈世中等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0.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1.高铦:《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2.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3.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34.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5.朱国栋、王国章主编《上海商业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6.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1。

38.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6。

39.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1~12辑,中华书局,1981。

40.陈碧笙编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1.毛起雄、林晓东编著《《中国侨务法律法规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42.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43.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4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5.林家劲等:《近代广东侨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6.王琳乾、邓特主编《汕头市志》第4册,新华出版社,1999。

47.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

48.叶隽:《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0.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1.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2.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3。

54.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55.〔日〕游仲勋:《华侨政治经济论》,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

56.〔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96。

57.〔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8.〔美〕沈已(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9.〔美〕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6。

60.〔澳〕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61.〔美〕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

6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3.〔英〕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4.〔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5.〔美〕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6.〔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8.〔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

70.〔美〕柏格:《发展理论的反省:第三世界发展的困境》,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1。

7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美〕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3.〔美〕本杰明·施沃茨:《严复与西方》,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74.〔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75.安南(联合国前秘书长):《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国际移民与发展》,2006。

76.〔美〕R.V.戴福士:《中国历史类型:一种螺旋理论》,《走向未来》第2卷:1,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77.〔巴西〕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8.〔美〕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84。

79.〔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80.〔美〕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

82.〔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8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

84.〔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5.〔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

86.〔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03。

8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

88.〔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9.〔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知识出版社,1990。

90.〔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91.〔阿根廷〕R.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商务印书馆,1990。

9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93.〔英〕F.L.塞格雷拉:《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4.〔埃及〕S.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商务印书馆,2000。

95.〔美〕威尔伯主编《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

9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9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9.〔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0.〔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1.〔美〕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2.叶显恩:《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8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2。

10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编《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6年4月。

104.国务院侨办政研司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课题研究优秀成果集粹》,2006。

105.国务院侨办编《中国和平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2006。

106.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路的嬗变》,《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

107.严立贤:《发展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108.〔美〕斯蒂芬·卡斯尔斯:《全球化与移民——若干紧迫的矛盾》,《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2期。

109.徐鼎新:《试论清末民初的上海(江浙皖)丝厂茧业总公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10.连锦添、马世领:《海外华商:中国经济的第二种力量》,《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24期。

111.张晓辉:《略论近代中国民族金融资本中的华南财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12.戴一峰:《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史林》2005年第2期。

113.陈永胜:《世界华商大会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14.刘婉媛:《美国移民法改革之争》,《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2期。

115.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下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16.赵春晨:《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17.沈卫红:《“融入”还是“边缘化”——欧盟华人的当代生存状态及角色转型》,《侨务工作研究》2007年第1期。

118.《北京成为“海归”创业首选之地》,200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119.詹得雄:《“中国模式”彰显世界意义》,2004年12月30日《参考消息》。

120.《亚裔企业增长达54.6% 新移民再造新纽约》,2007年2月7日《明报》(美东版)。

121.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中国海外移民最大负效应是人才流失》,2007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122.丘立本:《世界各国侨务工作新近动向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05年9月18日菲律宾《世界日报》。

123.《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2007年3月21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124.《中国经济活力推动全球增长》,2007年4月25日美国《侨报》。

125.《全省每年海外汇款200亿 省外证券公司纷纷来闽设机构》,2005年6月13日《福州日报》。

126.《广东东莞:制造业产业群竞争力强劲》,2005年12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

127.《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om.cn/lx/lxsx/t20070306_68145.htm,2007.3.6。

128.辛向阳:《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网易商业报道,http://biz.163.com,2004.7.2。

129.《中国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间流动呈增长态势》,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2/18/content_5752675.htm,2007.2.18。

130.新华社电:《“海归”涌现科研领军人物》,京报网,http://www.bjd.com.cn/jryw/200702/t20070228_176405.htm,2007.2.28。

1.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2002.

2.Edited by Caroline B.Brettell & James F.Hollifield,Migration Theory: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New York:Routledge,2000.

3.Ronald Skeldon,“Myths and Realities of Chinese Irregular Mig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Migration Research Series,No.1,2000.

4.H.Sutherland,“From the Particular to the General:Local Communities and Collective History”,Newsletter of Chinese Heritage Centre(Singapore),No.1,March 2003.

5.Stephen Castles & Mark J.Miller,The Age of Migration: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

6.COM,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93c)European Social and Economic Report,white paper.

7.B.Martin,A Sociology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1981.

8.N.Eisenstadt ed.,Readings in Soci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Oxford:Pergamon,1970.

9.Thomas R.Shann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ystem Perspective,Westview Press,1989.

10.Stephen Castles,“Migration and Community Form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Globalisation”,Conference:Reinventing Society in the New Economy,University of Toronto,9-10 March 2001.

11.Steve J.Stein,“Feudalism,Capitalism,and the World-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merican History Review,88(4).

12.Edited by Biko Agozino,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Migration Research:Interdisciplinary,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