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纵横谈图书

On the Reforms of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SSAPID:101-7299-3521-88
ISBN:978-7-5201-185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书中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地方大学担任主要领导和从事专业教学的丰富经验,从“目标定位与科学发展”“人文洞庭与地方大学以文化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课程基础”“干部修养与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对大学办学的定位和目标、教学中心、人才培养以及党的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科学独到、发人深省的论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魏饴
编 辑:冯咏梅;郭锡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文前辅文

 后记

 作者简介

 第一篇 目标定位与科学发展

  也谈华人大学理念及争创世界一流

   一 建立华人大学理念时不我待

   二 南洋大学和西南联大对我们的办学启示

   三 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几个实践问题与建议

    1.对两种背离大学教育人本取向的基本态度

    2.焦虑浮躁,人本教育和人文教育目标不能弱化

    3.真正建立争创世界一流现代大学制度

    4.切实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义不容辞

    5.华人大学联手制定实施全球大学排名新方案势在必行

  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三个问题

   一 如何看待审核评估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中国模式

    (二)审核评估的工作框架

    (三)审核评估的特点

   二 如何做好迎评工作

    (一)关于以评促建的建议

     1.广泛宣传,提高对审核评估工作的认识

     2.构建组织,明确目标,分解任务

     3.加强培训,提高学校迎评的专业化水平

     4.全面准确采集数据,高质量建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5.贯彻“三要”,反复打磨《自评报告》

    (二)关于审核评估的两个重点

     1.切实强化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精心组织评估专家的进校考察

   三 如何突出特色发展

    (一)大学特色——我们共同的追求

    (二)培育大学特色的几条路径

     1.明确范围

     2.找准方向

     3.重点培育

    (三)关于大学特色发展的几个问题

     1.焦虑攀高问题

     2.转型发展问题

     3.就业导向问题

     4.课程教学问题

     5.专业结构问题

     6.校园文化问题

  美国大学访问记

   一 教师的“价值链”问题

   二 “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根本”的问题

   三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定位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

   一 准确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 努力探求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

   四 开展校县、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五 突出教学应用型的办学特色

   六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美中高校三对基本办学关系之比较

   一 德与智之比较

   二 教与学之比较

   三 专与博之比较

  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科学发展: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与发展战略

   二 师本、生本与人本关系辨正

   三 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一)重视文化经典教育

    (二)坚持显隐并重的课程形式

    (三)素质是本,德育为先

    (四)由哈佛文理学院和东京大学教养部得到的启示

   四 人才观之争:专才、通才与善于创新的人才

    (一)专才与通才“钟摆现象”根源

    (二)善于创新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五 从“合格产品”“用户满意”到人本发展的质量观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新标准述评

    (二)大学人才质量观与人本发展

  高校人文教育与文科专业转型发展七评

   一 人文教育的办学定位

   二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末关系

   三 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通识教育

   四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变与不变

   五 人文通识课程开设模式与制度

   六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七 文科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大学依法治校述略

   一 是“以法治校”还是“依法治校”

   二 依法治校必须有法可依

   三 依法治校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2.校园周围流动摊贩问题

    3.学校医院管理问题

   四 依法治校要求从严治校

   五 依法治校必须同时坚持以德治校

 第二篇 人文洞庭与地方大学以文化人

  史前“人文洞庭”暨当今湖湘区域大学以文化人

   一 洞庭水系及湖区史前遗址考古新发现掠影

    (一)新石器早期遗址(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

    (二)新石器中期遗址(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

    (三)新石器晚期遗址(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四)铜石并用时代遗址(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五)青铜时代遗址(约公元前2000~前841年)

   二 史前“人文洞庭”与中华万年文明史的几个问题

    (一)重写中华万年文明史需要重新认识史前“人文洞庭”

    (二)三皇五帝时代的“人文洞庭”

     1.从五帝时期遗址发掘看

     2.从传说和相关遗存看

    (三)史前“人文洞庭”之盛衰及其多学科分析

   三 湖湘区域大学以文化人总体建设思路

    (一)“人文洞庭”万年文明的文化基因

    (二)当下大学以文化人的种种误区

    (三)以地方传统文化精髓服务于人本发展

     1.什么“文”——以文化人的凭借

     2.如何“化”——以文化人的方法

     3.化为“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橘枳定律”及其他

   一

   二

    (一)信仰危机突出

    (二)政治素养亟待提高

    (三)知行不统一

   三

    (一)时代变迁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教师“为人师”者偏少,部分人政治立场堪忧

    (三)网络信息传播带来巨大挑战

    (四)大众传媒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四

    (一)期盼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二)立德树人——高校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群体意识,落细落小落实的任务归根到底还在每个人都能真正践行

  大学生文艺审美素质教育新论

   一 对本论题几个基本问题的阐释

   二 我国大学文艺审美素质教育发展的人本轨迹

   三 当下大学生文艺审美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从道德教化、灵魂净化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文艺审美教育的认识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须视审美、通识和专业三位一体

    (三)切实坚持“一个目标”,实施大学生文艺审美教育的“1234”体系

    (四)处理好审美自律论与审美教育协同的矛盾

    (五)顺应中西大学生文艺审美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发展史略

   一 曲折发展的中国文艺美学教学

   二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美学教学

    (一)文艺美学教学之难,首先表现在“教”的方面

    (二)文艺美学教学之难,其次表现在“学”的方面

   三 文艺美学教学发展之前瞻

    (一)中国:“内省”——从道德教化到人格完善

    (二)西方:“忏悔”——从灵魂净化到人性解放

    (三)中西文艺美学之实践比较

    (四)文艺美学教学发展:中西合璧,以人为本,大有可为的“绿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序

  《道德经》德育功能三题

   一 最深奥的亦是最简明的

   二 《道德经》有无德育功能

   三 上善若水,为人之德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来一次新的革命

    (一)课程定位不稳妥,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教材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

    (三)课程设置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二 教材编写要紧扣定位、力求创新

    (一)着力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

    (二)力求本纸介教材在体例上创新

    (三)注意突出语文的工具应用功能

    (四)全力将语文的美育目标贯穿始终

    (五)统筹兼顾文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 一点做法与经验

  再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

   一 当下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令人担忧

   二 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课

   三 一点建议

  谈大学语文课的文艺审美教育

   一 大学语文课的困扰

   二 设立“文艺鉴赏学”课程的思考

   三 “文艺鉴赏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探

   一 语文学科教学的结构体系

   二 《大学语文新编》的几个编写理念

    1.语文学科的“三性”定位

    2.力求从单一纸介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转变

    3.突出语文工具性定位

   三 教师在教材选用与更新中的创造

  略论“文艺鉴赏”人本中心课程建设

   一 “文艺鉴赏”与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国家标准

   二 “人本中心”课程与文艺鉴赏

   三 “文艺鉴赏”教改重点:价值观与方法论

  湖区先民理想主义的伟大实践

  丁玲《陕北风光》创作得失论

  唱给田土的深情恋歌

 第三篇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人本高等教育哲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

   二

   三

  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论纲

   一 引言

   二 教育目的观与素质教育

    (一)神本教育目的观

    (二)识本教育目的观

    (三)物本教育目的观

    (四)社本教育目的观

    (五)师本教育目的观

    (六)生本教育目的观

   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本教育

   四 素质结构研究之回顾与畸形发展

   五 大学素质教育之实践述略

    (一)素质教育萌芽

    (二)文艺复兴导致中世纪后期大学“抑神扬人”和人文课程的凸显

    (三)20世纪早期素质教育的杰出代表:蔡元培

    (四)梅贻琦与我国通识教育

   六 大学素质教育之课程设计

  对我国教育方针与大学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审视

   一 关于现行教育方针的问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对教育目的的追问

    (三)我们的教育方针有问题吗

     1.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教育方针概述

     2.新时期教育方针概述

     3.正确处理人本位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 素质教育的深化以提高人的教育质量为标志

    (一)对有关质量问题几个观念的讨论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与质量系统

    (三)课程是质量系统的细胞工程

   三 由专门部门统筹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四 真正培养具有类主体形态特征的人

    (一)人的类主体不等于物的类属性

    (二)扭转教育的“无人”危机

  大学素质教育之比较论

   一 中国素质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述评

    (二)宋代书院制与素质教育

    (三)王国维的“全人教育”

    (四)梅贻琦与通识教育

   二 国外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在韩国与新加坡

   三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

   四 纵横比较得出的结论

  人才培养与学生辅导员工作探新

   一 形势与使命

    (一)形势严峻

     1.国际政治形势带来的挑战

     2.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3.网络普及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4.作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挑战

     5.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二)使命光荣

   二 热爱、达标与专攻

    (一)热爱辅导员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辅导员达标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力争做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秀辅导员

     1.突出重点

     2.加强党建

     3.提高水平

     4.创新发展

  论课程设计与大学素质教育

   一 课程设计的顶层理念是什么

    (一)回归教育原点——人

    (二)回归人的教育原点——素质

    (三)人文引领即对“两个回归”的呼唤

   二 大学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不同模式

    (一)2+2模式

    (二)公共必修+均衡选修+第二课堂讲座模式

    (三)学院书院并行模式

   三 学校课程设计要特别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对专博与显隐的基本理解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三)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通识课程或博雅课程)的关系

 第四篇 质量工程与课程基础

  “质量工程”课程基础是这样夯实的

   一 加强课程建设,夯实“质量工程”基础

   二 课程建设的内涵

   三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课程建设

   四 课程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1.优化结构

    2.培育名师

    3.精选教材

    4.以生为本

    5.学以致用

    6.分类建设

    7.网状管理

  谈谈大学课程建设

   一 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谈起

   二 我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认识

   三 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学科引领工程

     1.学科既是课程建设的龙头,也是抓手

     2.以学科为抓手推进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3.重点实施“三个计划”

    (二)师资队伍“双百工程”

     1.确立“双百工程”的认识高度

     2.加大“双百工程”的工作强度

     3.增强“双百工程”的培训力度

     4.落实教授、博士的“三关”硬度

    (三)课程建设“金字塔工程”

    (四)“两个素质”提升工程

    (五)协同创新工程

    (六)质量监控工程

    (七)财务保障工程

     1.加大输血功能

     2.增强造血功能

     3.改进财务管理

    (八)干部表率工程

  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

   一

   二

   三

   四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探索

   一 素质教育是根本

   二 课程质量是基础

   三 能力水平是标志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四大对策

   一 强化合力,构建完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调控体系

   二 放大动力,创新建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课程体系

   三 开发人力,壮大增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依靠力量

   四 激发活力,创设营造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育人环境

 第五篇 干部修养与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探索

   一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确保我党我国永不变色的必要

   二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定力

    (一)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

    (二)要清醒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

    (三)要主动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常态

    (四)要重点落实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新任务

     1.认真学习尊崇党章,切实增强党规党纪意识

     2.坚持不懈根治“四风”,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3.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强化正风反腐氛围

     4.扎实推进党的基层建设,全面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5.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防治腐败土壤源头

     6.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

     7.要抓住“关键少数”,强化执纪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三 努力做一个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党的好干部

    (一)关于做一个好干部的前提

    (二)关于做一个好干部的基础

    (三)高校党的好干部应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追求

  抗战胜利70周年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一 加强党建重在弘扬抗战精神

   二 加强党建归根到底还是干部问题

   三 加强党建迫切需要干部具有三种意识

  干部修养漫谈(一)

   一 卓越干部的德行素质

   二 卓越干部的行政管理能力

    (一)如何处理好行政与学术的关系?

    (二)如何争当一个出色的教学管理专家?

   三 卓越干部的创新意识

    (一)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

    (二)增强岗位意识,提升创造力

     1.善于发现问题,确定创新目标

     2.注意选择创新的突破口

     3.开“神仙会”,从集思广益中创新

     4.用外行的思维想问题

     5.换个角度试一试

    (三)增强任职意识,提升执行力

  干部修养漫谈(二)

   一 干部人格两面看

    (一)正面看干部人格魅力

    (二)反面看干部人格影响

   二 学习好比吃饭,我们不能一日无学习

    (一)学习什么?

    (二)怎样学习?

     1.什么是书?

     2.读什么书?

     3.怎样读书?

   三 如何提高决策力

    (一)问题导向

    (二)厘清思维

    (三)明确目标

    (四)修炼情商

     1.领导干部重在掌控人心

     2.注意用好他人的情绪

     3.该换挡时就换挡

     4.任何时候都要通情达理

     5.不要落入决策陷阱

  漫谈“中国梦”与我们的担当

   一 中国梦、美国梦是“同一个梦想”?

   二 世界各国梦的本质

   三 中国梦与我们的担当

    (一)在通晓古代辉煌与近代苦难中提升历史自觉

    (二)在通晓共同使命和个人前景中提升责任自觉

    (三)共同努力谱写“中国梦”高等教育篇章

本书中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地方大学担任主要领导和从事专业教学的丰富经验,从“目标定位与科学发展”“人文洞庭与地方大学以文化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课程基础”“干部修养与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对大学办学的定位和目标、教学中心、人才培养以及党的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科学独到、发人深省的论述。不少文章曾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过,部分文章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二次文献传媒转载,另有多篇文章是笔者根据本书主题和架构新近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