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图书

SSAPID:101-7295-3703-90
ISBN:978-7-5097-693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是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年度学术研讨会“香山论坛”文集,探讨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的诸多联系。本书讨论的既是清末时期的中日交流史,也是从清末到今天的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围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日本因素和影响,从政治、外交、国际关系、法律、教育、文化、艺术、思想、宗教、学术史和概念史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清华东方文库
作 者: 李廷江 王中忱
编 辑:马续辉;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3 亚洲史

 前言

 清华东方文库编委名单

 日韩合并在华反响及其对清末宪政改革进程的影响*

  一 报刊媒体反映的一般民间舆论

  二 革命派、立宪派人士的观察与反应

  三 清朝政府官员的筹议与对策

  四 朝野互动与宪政改革进程

 日本“东亚先觉志士”与辛亥革命

  一 一个无法破解的悖论

  二 “东亚先觉志士”与大陆

  三 “东亚先觉志士”与辛亥革命

   (一)宫崎滔天

   (二)北一辉

  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顾问

  一 缘起

   (一)日本顾问的类型

   (二)近代在华日本顾问史分期(1882~1945)

  二 晚清政府日本顾问的终焉

   (一)解聘与回国

   (二)继续聘用的情况

  三 临时革命政府的日本顾问

   (一)招聘经纬

   (二)日本方面的对应

   (三)作用

  四 民国初期日本顾问

  小结

 有关有贺长雄民初制宪活动几个史实的辨正

  一 聘任有贺长雄合同签押内幕

  二 《观弈闲评》怎样出笼

  三 《共和宪法持久策》的抛出及其实质

 八角三郎的重建中国海军论

  前言

  一 八角三郎的中国勤务经验

  二 八角三郎的中日提携论

   (一)大正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

   (二)八角三郎的“中日提携”论

  三 八角三郎的《重建中国海军方案》

   (一)1917年的《重建中国海军方案》初案

   (二)1921年的《重建中国海军方案》定案

  结语

 何天炯:辛亥革命个人史的书写与记忆

  一 辛亥革命史书上的何天炯

  二 加入同盟会的心路历程

  三 守护同盟会东京本部的见证

  四 同盟会史料保存与历史书写

  结语

 辛亥革命之后的杨守敬

  【附录】杨守敬与寺西秀武书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再论亚洲主义的方法

  一 两个亚洲主义的概念

  二 亚洲主义的构思方法问题

  三 “亚细亚主义”的分析方法

  四 亚洲主义的本质

  五 亚洲主义在战后日本思想史上的地位

 博物馆里的辛亥革命与中日关系

  一 辛亥革命与日本华侨: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创建

  二 孙文纪念馆——中日两国人民心心相印的纽带

 日美中国通对辛亥革命的不同展望

  一 看透局势的内藤湖南与J.S.汤普森的眼光

  二 有关中华民国的承认问题与塞外领土问题

  三 关于中华民国的“国教”问题与中国人的“改宗”问题

 试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一 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成立过程

  二 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活动

   (一)年度大会

   (二)洛阳实验区

   (三)社员

  三 国际交流——作为榜样的欧美成人教育

   (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二)俞庆棠考察欧洲

  四 日本的社会教育——以《社会和教化》为中心

   (一)重视社会教化的日本社会教育

   (二)重视培训青年

  五 民众教育变样——向重视培训青年的方面转变

   (一)中国的社会教育工作者看日本的社会教育

  结语

 他山之石

  序言

  一 1920~1930年代中日美术交流的开拓者

  二 被冷落的花鸟一门

  三 “方驾徐黄”的日本画家与清朝末代皇族

  四 北京画坛的“知音”

  小结 “他山之石”的双层含义

 近代东亚佛教共同体之构想

  前言

  一 小栗栖香顶与《北京护法论》

  二 《北京护法论》的两个版本

  三 三国佛教同盟之构想

   (一)建立三国佛教同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护法的关键之一在于消除分歧

   (三)护法之具体方策

  四 三国佛教同盟论的历史背景

  五 《北京护法论》与亚洲主义

  结语

 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相互影响

  一 外来概念的中文对译

  二 “共和”成立于日文

  三 “民主”与“共和”的接近

  四 “民主”与democracy的结合

  五 中文导入“共和”

  六 “民主”与“共和”的意义分担

 权威主义与法治之间

  一 严复政治思想的转变问题

  二 对袁世凯及其“帝制”的评价问题

  三 对袁世凯和革命派的态度

  四 对袁世凯的批判

   (一)道德方面的批判

   (二)从法的角度的批判

 周作人与《顺天时报》

 介绍几本在日本出版的有关抗战期间中国战争受害者研究的专著

  一 题目及概要

  二 以上研究的一些共同特点和相关讨论

   1.“无声息”的记忆

   2.个人记忆有误差和遗忘部分

   3.个人记忆是多种历史载体之一

   4.战争受害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人性连带

 日本电影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前言

  一 用日本电影技术包装的人民电影

  二 划破“竹帘”的《白毛女》

  三 政治思想、母爱电影、社会主义写实主义

  四 《不,我们要活下去!》与《箱根风云录》

  五 反反复复的战争认识——《二十四只眼睛》的接纳史

  结语

 战后东亚秩序与中日关系——紧张和合作的现代史

  序论

  一 战后东亚冷战和紧张局势的缓和

  二 冷战和中日关系

  三 紧张缓和期的中日关系

  结语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与共同体理论的演变

  一 “共同体”理论传入日本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研究

  二 “共同体”理论与“大东亚共荣圈”

  三 战后对“中国社会停滞论”的否定

  四 “共同体”概念的变化与研究的深入

  五 共同关系论与共同体研究的再兴

  六 “共同体”概念变化与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是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年度学术研讨会“香山论坛”文集,收入20篇论文,探讨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的诸多联系。本书讨论的既是清末时期的中日交流史,也是从清末到今天的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围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日本因素和影响,从政治、外交、国际关系、法律、教育、文化、艺术、思想、宗教、学术史和概念史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这是一本系统研究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的学术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