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9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1 金融街篇图书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Sub-District Offices No.1: Financial Street Chapter

SSAPID:101-7277-6589-60
ISBN:978-7-5097-931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有着“中国的华尔街”之称的金融街开展研究,重点对金融街地区的功能完善、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针对工作人口、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拆除违建、文化发展、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流动人口管理、就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三网融合”网格化治理模式、“新市民之家”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缘聚金融街”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街道蓝皮书
作 者: 连玉明 朱颖慧
编 辑:张超;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代前言 社会治理要保证群众主体地位

 Abstract

 街道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共生共荣 共享共治”构建金融街地区治理新模式

   一 金融街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一)从“金城坊”到“中国的华尔街”

    (二)金融街街道基本概况

    (三)金融街社会单位多、文化资源多

   二 金融街地区治理进展

    (一)组织引领、完善结构,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1.切实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

     2.加强街道机关党建工作

     3.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4.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平台建设

     5.开展党建特色工作

    (二)精细管理、亮化城市,高标准建设美丽金融街

     1.开展节日亮丽工程

     2.开展绿化改造工程

     3.开展居住改善工程

     4.开展绿色环保工程

     5.开展卫生健康工程

     6.开展违建整治工程

    (三)智能监测、自觉防范,建设国际安全社区

     1.安全生产生活成果显著

     2.综治维稳工作成绩突出

     3.积极做好信访接待和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4.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并重

    (四)按需施策、特色服务,打造西城区公共服务高地

     1.以人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稳步增强

     2.特色服务,切实满足工作人口实际需求

    (五)科技引领、自主创新,不断推动智慧金融街建设

     1.推进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建设

     2.启动全响应指挥中心金融街城管分队座席制试点工作

    (六)民主议事、“六型”发展,提高金融街社区建设水平

     1.探索社区自治机制

     2.发展“六型”社区

   三 金融街地区治理新形势

    (一)优势

     1.高端企业云集

     2.政治文化资源丰富

     3.公共服务资源优质

     4.高端人力资源汇聚

    (二)劣势

     1.发展不平衡,东区西区差异大

     2.发展空间有限,城市病日趋严重

     3.服务超载,需求无法充分满足

     4.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社会治理难度较高

    (三)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为破除阻碍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机遇

     2.落实首都新定位为优化地区功能结构带来机遇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地区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

     4.“大数据”时代到来为全面提升地区治理效率提供重大机遇

    (四)挑战

     1.本领恐慌——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升治理能力

     2.体系建设——如何强化基层服务水平并提高实效

     3.主体培育——如何培育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

   四 金融街地区发展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治道变革:从单向管理到参与式治理

     1.关注民生,问需于民

     2.广借民智,问计于民

     3.力践民主,问政于民

    (二)双向互动:促进园区与社区融合发展

    (三)共同价值:以文化体育推动交流认同

     1.以文化活动聚人心

     2.以体育活动促交流

 Ⅱ 数据报告

  B.2 金融街街道基于工作人口的地区公共服务问卷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二 社区服务机构认知度

    (一)街道办事处认知度:37.5%的人表示“知道”

    (二)社区居委会认知度:33.6%的人表示“知道办公地点”

    (三)社区认同度:65%的人表示会以社区为荣

   三 社区服务参与度

    (一)社区服务项目参与度:法律服务参与度最高

    (二)社区公益事业参与度:公益培训、绿化、助老助残居前三位

   四 地区生活便利度

    (一)停车资源情况:21.7%的人认为停车条件很不好,影响工作

    (二)交通便利度:53.9%的人到单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早餐便利度:36.6%的受访者能较方便找到正规早餐点

   五 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

    (一)社会保障服务: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最高

    (二)医疗卫生服务:44%的人表示“就医方便”

    (三)公共安全:67%的人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

    (四)城市管理:46.3%的人认为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章停车

    (五)市政公用事业:53.3%的受访者对市容市貌满意

    (六)消防安全情况:71.4%的人认为防火设施很好,会安全逃生

   六 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度

    (一)硬件设施需求:58.2%的人需要体育健身点

    (二)服务项目需求: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和便民利民服务位列前三

    (三)婚恋服务形式:青年联谊会依然是地区最受欢迎的交友形式

   七 金融街街道社区调研数据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深化改革与功能疏解

    (二)共驻共建与服务配置不均衡

    (三)公众参与与多元主体互动欠缺

    (四)服务管理并重与流动人口融入

  B.3 金融街街道基于社区居民的地区公共服务问卷调查报告

   一 调查样本情况

   二 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公共服务体系结构完善,覆盖广泛

    (二)公共服务管理队伍素质较高,服务较好

    (三)公共服务活动多样,公众参与程度高

    (四)金融街街道内大型规模驻区单位多,服务驻区单位工作人群的任务繁重

   三 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

    (一)调查对象对社区公共服务整体状况比较满意

    (二)调查对象对街道专项公共服务中“居委会服务”满意度最高

    (三)调查对象对辖区客观资源承载力比较担忧

   四 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群众主要需求分析

    (一)为老服务需求分析

    (二)社区医疗需求分析

    (三)入托入园需求分析

    (四)物业管理需求分析

   五 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主要结论分析

    (一)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五大亮点

     1.社会生活建设水平高

     2.和谐社区建设水平高

     3.社区安全水平高

     4.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高

     5.居委会服务水平高

    (二)金融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五大难点

     1.停车情况混乱,滋生连带问题

     2.公共文化场所不足,充分利用辖区单位资源是方向

     3.生活性服务业各社区需求不一,资源需均衡配置

     4.住房条件紧张,居民改善欲望强烈

     5.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不高

 Ⅲ 理论报告

  B.4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救助模式创新

   一 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救助与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救助特征

    (三)社会救助方式

   二 金融街社会救助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定期救助,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稳定性

     1.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增进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救急难”工作,提高社会救助效率

     3.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

     4.发挥救助信息平台优势,加强街居沟通联络

     5.创新救助思路,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

    (二)临时救助,解决社会救助工作的盲区

     1.缩短审核时间,把有限的资金发给最需要的人

     2.实地了解民情,针对不同情况实施有效救助

     3.主动关怀迁出居民,注重心理安抚与疏导

     4.实施“牵手计划”,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救助

    (三)一体化救助改变了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

   三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授人以鱼”式救助还没改变

    (二)基层社会救助力量薄弱

    (三)未实现临时救助与定期救助的有效衔接

   四 进一步完善街道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一)整合救助资源,整体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完善低保动态管理,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平

    (三)加强社会救助基层队伍建设

  B.5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域下金融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七大核心理念

   二 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现状

    (二)“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务价值导向

    (三)“公民本位”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四)“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三 金融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空间

    (一)金融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1.历史原因

     2.承载能力

     3.对象差异

    (二)群众对金融街公共服务的四大期待

     1.增加便民利民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2.增加为老服务供应,满足群众需求

     3.增加文体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活动增长的需要

     4.增加停车空间,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四 关于进一步完善金融街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抓关键环节,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题

    (二)抓共驻共建,协调辖区资源共建共享

    (三)抓服务扩面,完善惠及工作人口的服务体系

    (四)抓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

    (五)抓重点领域,提高为老服务能力

    (六)抓机制创新,发展新型物业服务民需

  B.6 特大城市公共安全与金融街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一 新时期特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一)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多领域发生的态势

    (二)非传统安全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

    (三)突发性灾害事件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

    (四)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二 特大城市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社会治安隐患

     2.社区火灾隐患

     3.房屋老化隐患

    (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三)当前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 金融街街道建设社区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社区安全预警、管理、监督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二)建立社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指导、培训机制

    (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防范志愿者队伍

    (四)加强安全避险设施建设

    (五)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

 Ⅳ 调研报告

  B.7 金融街街道违法建设治理调研报告

   一 金融街街道违法建设基本情况

   二 金融街拆除违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违建居民抵触拆违情绪强烈

    (二)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还需加强

    (三)少数违法搭建者仍存侥幸心理

   三 金融街拆违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零容忍、零增长”消除挂账违法建设

     1.建立专项拆违工作队伍,有效推动控违拆违

     2.坚持“三个理念转变”,有力推进控违拆违

     3.加强岗前培训,有法规范控违拆违

    (二)拆违会商,建立控违拆违舆论引导机制

     1.消除对立情绪,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建立拆违会商机制,促进部门联动对接

    (三)“一网三员”,建立快速拆除机制

     1.建立主动发现机制

     2.建立快速拆除机制

    (四)疏堵结合,提高城市控违拆违水平

     1.主动为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

     2.消除违建商家顾虑,降低安全事故隐患

     3.拆除违建还地于民,改善公众生活空间

    (五)依法行政,规范控违拆违稳妥推进

     1.坚持依法拆违,控违做到常抓不懈

     2.依法行政,确保控违拆违稳妥推进

   四 金融街控违拆违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拆违不拆心,听取民意解民忧

    (二)梳理拆违规律,功夫下在“拆”之外

    (三)部门有效协同联动机制是控违拆违关键

  B.8 金融街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 金融街20年发展史蕴藏的四大文化积淀

    (一)金融街的创新创业创富文化

    (二)金融街的古今融合文化

    (三)金融街的精细服务文化

    (四)金融街海纳百川的驻区企业文化

   二 金融街文化发展的四大特征

    (一)丰富和谐的人本性

    (二)超越想象的创新性

    (三)复杂多元的包容性

    (四)三高品位的独特性

   三 金融街文化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

    (一)金融街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开放性与驻区企业文化建设相对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二)金融街文化发展内在要求的高位协调整合与街道现实协调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三)驻区单位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区域文化供给能力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

   四 金融街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

    (一)金融街具有强烈的文化需求和较强的文化消费能力

    (二)对于金融街的金融文化区定位已逐渐形成了较强烈的群体共识

    (三)金融街的从业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认同并具有积极的参与热情

    (四)金融街的从业人员对所在单位和社区能够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需求

    (五)迫切需要凝练并推广为金融街人共同认可和遵循的金融街文化核心价值观

   五 加快金融街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培育金融街精神和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形成有策略的区域文化发展路径

    (二)大力发展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民生工程,构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公共环境

    (三)重点打造和培育体现金融街文化价值的知名品牌,彰显金融街文化建设的鲜明形象

    (四)建设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信息平台,促进现代虚拟社区文化建设与实体社区文化的协同发展

    (五)培育和提高三大能力,使金融街文化能够不断在内生中发展

     1.进一步强化金融街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金融街文化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要着力提升整合区内外文化发展资源的协调能力,为金融街文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大力提升公共文化制度供给的能力,使金融街文化能够开放繁荣

  B.9 关于金融街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 金融街流动人口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 金融街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完善基层服务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深入开展基础调查工作,推进“平安西城”建设

    (三)坚持实行“以房管人”,房屋管理税代征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扎实有效地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活动

    (五)积极主动开展对地下空间、群租房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金融街地区社会政治安全稳定

    (六)发挥优势、拓展职能,做好“六小单位”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三 金融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一)形成共识,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局面

    (二)引入大数据技术,实现以数管人

    (三)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工作

  B.10 关于金融街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 金融街街道基本情况

   二 金融街街道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特点

   三 金融街地区就业情况分析

    (一)辖区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二)辖区用工单位分析

   四 金融街街道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三)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延伸就业服务渠道

    (四)加强培训指导,巩固促进就业

    (五)鼓励自主创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六)完善帮扶机制,创建“绿色通道”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再就业环境

   五 金融街街道提升就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依托街道公共就业服务网站,更好地为辖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服务

    (二)结合辖区特点,进一步规范完善“物业企业对接服务平台”

    (三)打造品牌招聘会,着重服务实效

 Ⅴ 案例报告

  B.11 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联四方 解难题”

   一 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四方联席会的背景动因

    (一)问题导向,金融街发展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需求导向,建立联席机制是金融街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 金融街地区创新“四方联席会”机制的实践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职责

    (三)工作制度

    (四)议事规程

   三 四方联席机制推动管理服务主体资源整合工作协同

    (一)人寿广场工程施工协调专题会

    (二)金融街街区广场拍摄活动规范化专题会

   四 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四方联席会的经验启示

    (一)机制创新,形成地区合作治理合力

    (二)共商共治,增强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协同共建,解决地区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B.12 新媒体时代金融街政务APP的设计与应用

   一 新媒体与金融街智慧政务新构想

    (一)传统政府网站的新挑战

    (二)新媒体政务时代的新选择

    (三)金融街智慧政务的新构想

   二 金融街无线交互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

    (一)“四大板块”构建金融街政务APP平台系统架构

    (二)“四大特点”呈现金融街政务APP平台智能高效

    (三)“五大功能”提升街道信息化服务管理水平

     1.政务信息展示平台

     2.政府信息发送平台

     3.群众政府的沟通平台

     4.便民服务平台

     5.发送金融街手机报

   三 无线交互服务平台提升金融街治理能力

    (一)政民互动,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二)提质提效,增强了政府办事效能

    (三)注重实效,优化了政务服务环境

   四 金融街无线交互服务平台的经验与启示

    (一)理念革新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

    (二)需求导向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

    (三)政务APP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抓手

  B.13 以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发展的金融街实践与启示

   一 金融街地区公共服务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一)区域特点

    (二)编制原因

    (三)战略意义

   二 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编制方法

    (一)建立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开展调研工作

    (二)数据支撑,系统分析,科学研判服务形势

    (三)以人为本,精准服务,编印辖区公共服务手册

    (四)凝聚共识,规划引领,制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三 开放式规划编制机制推动地区治理水平提升

    (一)统一了思想

    (二)摸清了需求

    (三)明确了目标

    (四)厘清了思路

   四 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编制的经验启示

    (一)公共服务建设要有顶层设计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要有抓手

    (三)工作思路和方法要有新突破

  B.14 “三网融合”构建金融街网格化治理新体系

   一 网格化管理成为现代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 金融街街道“三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八大重点

     1.完善信息化项目,实现网络畅通

     2.建立街道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3.建设高端企业服务平台,为白领提供优质服务

     4.建设品质化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5.建设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6.建设协同办公平台,实现智慧政务

     7.构建指挥决策平台,实现指挥决策

     8.建设金融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优化资源配置

    (二)金融街街道“一格五员”构建“三网合一”网格化工作体系

     1.街道网格划分标准

     2.“一格五员”职能界定

     3.“三网合一”网格化工作体系

     4.四级服务管理流程

    (三)“三网合一”网格化工作体系保障机制

     1.落实网格责任人实名制

     2.坚持“每周社区日”制度

     3.坚持地区社会服务管理委员会例会机制

     4.严格考评问责机制

     5.实现街道指挥分中心与科、站、队、所互联互通

   三 “三网合一”是对接大数据要求的新型工作体系

    (一)政府公共服务精准对接的技术支撑

    (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实践

  B.15 金融街:“新市民之家”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一 金融街地区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

   二 金融街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新困境

    (一)文化和生活差异明显,流动人口的融合程度低

    (二)流动人口快速涌入,社会不稳定风险加大

    (三)流管队伍不稳定,流管工作制约因素多

   三 “新市民之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一)“新市民之家”的组织架构

    (二)建立社区服务站服务管理组织

    (三)成立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委员会

    (四)强化“市民化”服务

     1.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2.提供社区便民服务

     3.提供房屋租赁、劳动就业、子女入托上学等信息服务

     4.建立“新市民之家”文体活动站

     5.开通“新市民之家”服务热线

   三 “新市民之家”的两大成效

    (一)从“无序流动”到“主动融入”

    (二)从“被动管理”到“双向互动”

   四 金融街街道建设“新市民之家”的经验启示

    (一)抓组织,是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抓手

    (二)抓活动,是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

    (三)抓服务,是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

  B.16 “缘聚金融街”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 寻找政府公共服务与青年社会需求的“共振点”

    (一)交友难、婚恋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联谊活动是青年交友交际的重要形式

    (三)“缘聚金融街”为青年群体提供交友空间

   二 创新“缘聚金融街”青年婚恋服务体系

    (一)一个平台:金融街街道妇女联席会

    (二)一个阵地:“缘聚金融街”青年交友俱乐部

    (三)一套机制:组织机构共建,成员单位共联

    (四)一批活动:“缘聚金融街”青年交友活动

   三 “缘聚金融街”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多方互动,活动组织常态化

    (二)形式多样,活动平台品牌化

   四 开展“缘聚金融街”活动的经验启示

    (一)政府公共服务要从“实”事入手,从“小”事做起

    (二)政府公共服务重在“常态化”和“持续性”

  B.17 “金领港湾”打造金融街健康生育服务体系

   一 “大人口”理念下的健康生育服务

    (一)西城区社区健康生育全程服务工程的起由

    (二)金融街地区从业人员的健康生育需求

    (三)“金领港湾”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新平台

   二 金融街建设“金领港湾”的创新实践

    (一)明确项目定位,聚焦服务人群

     1.以健康需求为导向

     2.以特色服务为重点

     3.以职业化队伍为支撑

     4.以组织建设为保障

    (二)一家、一网、一基地,打造金融街健康生育服务体系

     1.金融街“白领健康之家”

     2.金融街健康生育服务网

     3.金融街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基地

    (三)搭建“微平台”,做实“微服务”

     1.开通微信公众号,搭建服务“微平台”

     2.深入驻街单位,协同创新“微服务”

   三 金领港湾——金融街从业人员健康生育服务取得新成效

    (一)呵护白领、孕育健康的新港湾

    (二)婴幼儿早期教育交流的新园地

    (三)青春期健康教育服务新平台

   四 金融街从业人员健康生育服务创新的启示

    (一)重实效,明确服务主体

    (二)建阵地,延伸服务内容

    (三)创品牌,突出区域特色

  B.18 金融街:“温馨家园”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

   一 金融街街道建设温馨家园的背景动因

    (一)北京发展“温馨家园”的背景分析

    (二)西城区新温馨家园的发展规划

    (三)金融街街道温馨家园的服务理念

   二 金融街街道建设温馨家园的实践探索

    (一)温馨家园开展特色活动

     1.“温馨全家福”活动

     2.“点亮希望,聆听梦想”盲人数字影院电影展映

     3.公益律师“一对一”咨询

     4.“飞镖进家庭”活动

     5.“携手你我,情暖冬日”活动

    (二)温馨家园创新服务模式

     1.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2.提升水平,规范管理

     3.创新活动,拓展职能

     4.残健共融,务求实效

     5.解决就业,依法维权

   三 金融街街道建设温馨家园的经验启示

    (一)精准服务,建设残疾人的心灵港湾

    (二)授人以渔,营造残疾人的温馨家园

    (三)特色服务,共筑扶残助残的爱心网络

 摘要

 主编简介

 《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1金融街篇》编写组

基层治则国家治。街道在城市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北京市落实首都新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进程中,西城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年来,西城区围绕做好“四个服务”,坚持“抓街道、街道抓”,深入推进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不断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街道加强区域党建、统筹辖区治理、组织综合执法、指导社区建设等职能;15个街道立足自身优势,融入发展大局,积极探索首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其丰富实践为首都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北京街道发展报告No.1 金融街篇》以创新“共生共荣、共享共治”的治理体系为主题,对有着“中国的华尔街”之称的金融街开展研究。重点对金融街地区的功能完善、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立足金融街区域发展实际,针对工作人口、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拆除违建、文化发展、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流动人口管理、就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三网融合”网格化治理模式、“新市民之家”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缘聚金融街”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金融街街道要以“五大思维”推进“五大建设”,即以系统思维构建“大党建”、以辩证思维营造“大环境”、以底线思维保障“大安全”、以创新思维提供“大服务”、以战略思维发展“大社区”,努力营造良性循环的地区社会生态,寻找不同阶层的共同利益,实现“共生共荣、共享共治”的金融街区域社会治理目标。

金融街街道:《工委、办事处工作总结》,2013~2014。

金融街街道:《工委、办事处各科室工作总结》,2013~2014。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5。

李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管理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尹志刚:《从中国大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看城市管理及社会治理(上)——以北京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冮树革、比约恩·古斯塔夫森:《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

王思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2007。

吴学军:《关于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前沿》2006年第10期。

陈剩勇、洪燕文、黄天柱:《关于建构浙江省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7期。

吕学静:《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高铁军:《比较视野下公共服务的概念与理论简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5期。

胡冶岩:《提高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理念》,《2012年中国领导科学》2012年7月11日。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4。

潘华:《社区公共服务四城记:放权+购买+服务细分》,《经济日报》2015年5月27日。

郭叶波:《特大城市安全风险防范问题》,《中州学刊》2014年6月。

李洋:《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012。

李峰、刘蕊:《浅析加强和改进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中国外资》2012年9月25日。

连玉明:《五种不稳定因素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领导决策信息杂志》2005年1月24日。

青连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12月15日。

曲明哲:《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9月16日。

倪鹏飞:《构建金融商务区的世界标准与国际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10日。

刘贵生:《关于建设西安金融功能区的研究报告》,《西部金融》2008年第1期。

安伟:《走进金融街》,《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2日。

黄森华:《北京金融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前线》2006年第3期。

西城区新闻中心:《新西城:做大做强金融》,《北京日报》2010年7月30日。

葛峰、贝远洋等:《奥运经济下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科技信息》2007年第8期。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徐淳厚、陈艳:《国外著名CBD发展得失对北京的启示》,《北京社会科学》,2005。

刘桂荣:《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街道关于制约人口调控工作进展的几个问题解决办法》。

王超:《流动人员权利保障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

万泽民、王延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理论探析》,《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张红侠:《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多元化探究》,《行政与法》2014年第11期。

李铁、范毅等:《北京人口调控该往哪走?》,《光明日报》2014年5月27日。

王力:《北京金融街功能区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第3期。

李国君、邓卉、蒋志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同城化,打造百姓最便捷的生活通道》,《人事天地》2014年第3期。

王胜:《在楼宇和胡同间连接“安全”——走进国际安全社区金融街街道》,《现代职业安全》2010年第4期。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成员单位名单》,2013。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街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议事规程》,2013。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区域发展四方联席会制度》,2013。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关于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人寿广场工程施工协调专题会会议纪要》,2013年4月17日。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关于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半年工作总结会会议纪要》,2013年9月26日。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无线交互服务平台(APP)简述及使用说明》,2012年10月。

薛万庆、谢明荣:《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务APP的发展现状与策略思考》,http://www.onera.cn/site/1/html/39/643.htm。

《金融街无线交互服务平台介绍(APP)》,金融界网,2013年4月。

《智能交互机器人打造服务型智慧政府》,国脉电子政务网,2015年1月。

汪玉凯:《电子政务建设的“八大矛盾”》,《计算机》2003年第3期。

王秋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1期。

朱燕、綦星龙:《我国政务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新闻世界》2013年第12期。

王鹏:《大连新城公共设施规划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陈兵:《枣庄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巫昊燕:《基于城市分级体系的城市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郭素君、姜球林:《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理念与方法——新加坡经验及深圳市光明新区的实践》,《规划师》2010年第4期。

任晋锋、吕斌:《北京核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西城区调研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第2期。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发展报告(2014)》,2014。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街道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工作总结》,2014。

周连根:《网格化管理:我国基层维稳的新探索》,《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汪习根、钱侃侃:《网格化管理背景下的制度创新研究——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宜昌为样本》,《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施俊勇、李娟、陈豪:《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扁平化操作系统》,《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期。

王名、杨丽:《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2期。

许广琦:《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李国明、孟现红等:《浅谈城市网格化管理》,《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第6期。

连玉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黄玉蕾:《“新市民成长计划”项目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爱联站为例》,2012。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不断创新金融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2011。

雷新:《我国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面临四大障碍》,《人民政协报》2013年9月28日。

邱玥:《人口流动:揭示城镇化新趋势》,《光明日报》2015年5月21日。

李继学:《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中国财经报》2014年11月20日。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2014年“缘聚金融街”青年交友俱乐部工作总结》,2014。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缘聚金融街”青年交友俱乐部启动仪式活动方案》,2014。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推动“缘聚金融街”地区青年联谊活动常态化实施方案》,2014。

沈涛:《武汉青年婚恋交友状况调查报》,《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西城区计生协:《围绕计生家庭生命全周期构建“1+8+N”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西城区创建幸福家庭工作纪实》,《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年第7期。

张峰:《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流动人口教育的思考》,《成人教育》2001年第5期。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2014年金融街街道计生办全年工作总结》,2014年11月。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街道健康白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金领港湾”服务实施措施》,2011。

金融街街道办事处:《金融街街道“白领健康之家”关爱生命全程项目实施方案》,2011。

吴建明:《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闽东日报》2015年5月16日。

吴艳雪:《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实现增能的行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

师昉、张广:《北京市300例肢体残障者辅助器具适配情况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第6期。

宋艳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6期。

杨春:《对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4期。

北京市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意见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3月10日。

潘跃:《为残疾人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1日。

王凤娟、钢城区:《“温馨家园”温暖残疾人》,《莱芜日报》2011年12月30日。

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北京日报》2011年7月22日。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为残疾人撑起明净的天空——我省残疾人工作情况综述》,《海南人大》2004年12月15日。

王玉旭:《我国生理弱势群体的立法保障及问题初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