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

田雪原文集(全五册)图书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ian Xueyuan

SSAPID:101-7275-0811-31
ISBN:978-7-5201-301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田雪原个人作品文集,收录了田雪原1979~2018年发表的文章,共分为5册,分专题进行论述,分别是解读马寅初新人口论;针对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过剩、乡村人口比例高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人口“三三制”转移的理论依据等;老年人口建立三养结合的框架体系;近年撰写的绪论、前言等的集合等。全书共约140万字,篇幅较大,观点明晰,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年对人口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和反思。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田雪原
编 辑:王楠楠;陈云卿;孙振远;李玉平;叶灼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导论

 THE BIOGRAPHY OF TIAN XUEYUAN

 田雪原传略

 人口经济理论拨乱反正

  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

   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

   到底属于哪一个“马家”

   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教训

  控制人口是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盲目增长的原因

   实现四化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完成

  控制人口 促进四化*

   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加快实现四化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要采取有力措施

  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人口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场大辩论

   我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新阶段

    (一)提出并论证了人口的不断增长不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

    (二)拨乱反正,纠正了过去批判中的一些错误

    (三)提出了许多带有闯“禁区”性质,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

  对“人手论”的几点看法*

  少数民族人口要不要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

   值得引起重视的人口问题

    (一)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长期不能提高

    (二)农业劳动力有余,城镇待业人口增加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赶不上人口增长,旧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大量涌现

    (四)宣传计划生育和科学卫生知识不够,多生多育是压在妇女肩上的沉重负担

   未来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趋势

    (一)高位测算

    (二)中位测算

    (三)低位测算

   人口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

  为社会主义的“托拉斯”恢复名誉*

 人口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30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

   二

   三

  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变*

   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素质的转变

   年龄结构的转变

   城乡结构的转变

  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看计划生育的伟大成绩*

   历史的回顾:由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过渡

   现实的影响:对育龄妇女和生产年龄人口增长的抑制

   长期的后果: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展望

  关于人口发展战略问题*

   一

   二

   三

  论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

   关于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当前我国孩子成本—效益作用的倾斜

   以孩子成本—效益为基础的生育控制

  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

   1.人口的数量受到控制,增长速度放慢

   2.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3.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4.人口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5.人口城市化

   6.经济生产年龄人口比总人口增长快,就业人口空前膨胀

   7.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工商业转移

   8.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

   9.总人口就业率上升和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就业率下降

   10.就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发展回顾与展望*

   小小“马鞍形”的出生率变动

   步入成年型初期的年龄结构

   改革大潮下的人口城市化

   伴随商品经济活跃起来的人口流动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口问题*

   新的生育高潮的冲击和抉择

   生产年龄人口激增的冲击和抉择

   老龄化的冲击与抉择

 人口与经济

  四个现代化和从9亿人口出发*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从9亿人口出发

   从9亿人口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实行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和走勤俭建国的道路

    (二)采用先进技术不能一刀切

    (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人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一 总人口同生活资料之间的平衡

    (一)人口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

    (二)人口和消费基金之间的比例

    (三)生产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比例

   二 劳动适龄人口同生产资料之间的平衡

    (一)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和生产资料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增加劳动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就业和经济技术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 人口质量同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

  利用人口年龄构成变动促进现代化建设*

   人口年龄构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生育率较高的方案

    (二)生育率中间的方案

    (三)生育率较低的方案

   充分利用人口年龄构成的“黄金时代”

  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变动和就业战略重点的转移*

   人口和经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我国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加快实现就业战略重点的转移

  人口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人口、基本国情和发展速度、发展目标

   人口的数量控制和消费方式的选择

   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技术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宏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回顾和展望

   生产年龄人口变动和就业发展战略

   老龄化趋势和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从属年龄比变动和经济发展速度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观*

   人口数量观

   人口素质观

   人口结构观

  发展经济,促进转变,寻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基本的理论和实践

   成本的转移和困惑

   改革和寻求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口老龄化与发展老年科学

  中国老年人口现状*

   一 迎接“银色浪潮”挑战:发展老年科学和开展老年人口调查

   二 典型“金字塔”状结构:老年人口年龄、性别和文化构成

    1.年龄构成

    2.性别构成

    3.文化构成

   三 旧式婚姻关系的再现:老年人口婚姻、生育和家庭

    1.早婚普遍和一次性婚姻占绝对优势

    2.有配偶率较低和丧偶率较高

    3.早育严重和生育子女数量多

    4.过渡性质家庭

   四 农业型与工业型并存:老年人口经济状况和供养

    1.经济收入来源

    2.经济收入水平

    3.供养构成

    4.经济地位

   五 自食其力与奉献:老年人口就业和职业构成

    1.就业率

    2.就业动机

    3.职业和行业构成

   六 增进健康和活力:老年人口医疗、健康、居住和活动

    1.医疗

    2.健康

    3.料理

    4.居住

    5.活动

  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老年保障体系*

   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改革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强调子女赡养义务 发挥家庭养老作用

   鼓励老年人口继续就业 提高老年人口收入水平

  中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就业比较研究*

   一 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二 颇具重要地位的老年人口就业

   三 老年人口就业的职业转移

  关于老年学和建立具有中国特点老年学的宏观思考*

   研究对象的综合思考

   分支学科之间的比较思考

   中国特点的理论思考

  老年人口学和中国人口老龄化*

   一 为什么要研究老年人口学

   二 老年人口学研究的对象

   三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发展老年人口学

  社养、家养、自养“三大支柱”互相补充*

   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 改革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强调子女赡养义务 发挥家庭养老作用

   鼓励老年人口继续就业 提高老年人口收入水平

  关于老年经济保障问题*

   背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

   现实:老年人口经济收入构成

    1.经济收入水平

    2.经济来源构成

   探索:老年人口经济保障体系结构

    1.老年人口供养现状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经济保障体系

  荷兰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启示*

   一 荷兰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

    1.荷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2.老年收入的保障

    3.对老年人的照护

     (1)院内家庭(Residential homes)

     (2)小型疗养院(Nursing homes)

    4.应付老龄化加深发展的对策

   二 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1.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待人口老龄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2.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事业

    3.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老年科学研究

  日本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技术进步*

   考察和学术交流概况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是应付人口老龄化、举办老年保障事业的基础

   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人口与发展

  改革开放给人口城市化带来新的生机*

   改革与人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改革与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结构的转变

   改革与人口城市化模式弹性的增强

  中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问题研究*

   现行城市人口划分中的问题和矛盾

   划分城市人口的原则和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调整

  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一瞥*

   生育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根支柱

   文化程度:影响生育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互作用:人口、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循环

  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 总体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协调发展

   二 生产年龄人口和生产资料的协调发展

   三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研究动向和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研究的动向和特点

    (一)在重视宏观研究的同时,人口学的微观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更多地侧重于应用研究

    (三)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面,大量进行的是实地调查和定量研究

   人口都市化和劳动力的转移

   人口老龄化和减速经济

 附录

  新时期的人口论*

  激流勇进*

   有志必成

   学坛驰骋

   不断进取

  捍卫真理 著述宏丰*

   战士与学者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中国老年人口宏观理论

   人口发展战略理论

  四川省部分地区试行独生子女双全保险及父母养老保险成效显著*

  有研究兴味的人是幸福的*

  2040年中国老年人口可达2.6亿,专家们提出要及早制定方略*

  中国老年科学研究的奠基作*

  《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出版*

  国内外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调查*

  田雪原:宏观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研究的主旋律*

   1.背景

   2.研究主题、方法和资料

   3.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

   4.“生产年龄人口”激增问题

   5.人口老龄化问题

   6.宏观调节思路和研究方向

  A Modest Proposal on China’s Population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4,1981。">*

   Arable Land

   Workers Needed

  New analyses of the book on populationChina Daily May 1,1982。">*

   ‘Two productions’

 文前彩插

 学然后知不足

[1]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田雪原:《关于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5年第3期。

[4]秦芳芳:《中国计划生育对生育率影响的评估》,《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2期。

[5]李小平:《生育效用与控制生育的经济对策》,《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1期。

[6]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

[7]Harvey Leibenstein,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1973.

[8]Gary S.Becker,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in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n Developed Countri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1]《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增刊(1)。

[2]彭珮云:《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及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动态》1989年1月。

[3]田雪原主编,邬沧萍、鲁志强副主编《2000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1985。

[4]刘铮、李建保:《论农村劳动生产率、家庭教育投资、人口质量关系》,《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6月。

[5]田雪原:《人口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9。

[7]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8]Lester R.Brown et al.,State of the World 1988,1989,1990,A World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 ward Sustainable Society,W.W.Norton and Company,New York,London.

[9]United Nations,Global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of Population by Sex and Age,The 1988 Revision,New York,1989.

[10]Be Ellen Jamison,World Population Profile 1989,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2]国家统计局编《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研究和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3]田雪原:《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观》,《经济研究》1988年8月。

[4]曾牧野:《沿海新潮与广东改革》,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张敏如等:《中国沿海地区人口流动与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6]Gary S.Becker,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7]Juliam L.Simon,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8]Lester R.Brown et al,State of the World 1990,A World 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Sustainable Society,W.W.Nortn and Company,New York,1990.

[1]《中国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2]《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科学》1988增刊(1),本文引用老年人口数据凡未注明出处地方,均引自该资料。

[3]井上胜也、长纪一:《老年心理学》中译本,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其中中国为1987年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其他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日本为1969年数,美、英、丹麦为1965年数。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1988年人口数为作者按人口增长率1.32%推算;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1985;联合国:《世界人口图表》,1988。

[2]〔日〕《人口统计资料集》,1988;《中国统计年鉴1988》,1988。

[3]《日本人口动态统计》,《日本人口指标》1986年4月。

[4]〔日〕《高龄者问题关系资料集》,1985;《2000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中位预测。

[5]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1984。

[6]《中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7]《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科学》增刊,1988。

[8]〔日〕《高龄者问题关系资料集》,1985。

[1]吴希庸:《人口思想史》,北平大学出版社,1936。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彭珮云:《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及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动态》1989年第1期。

[4]田雪原:《新时期人口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张敏如:《简明中国人口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6]邬沧萍、梁文达主编《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出版社,1988。

[7]Lester R.Brown et al.,State of the world 1990,A World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Sustainable Society,W.W.Norton and Company,New York,London.

[8]Gary S.Becker,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9]Julian L.Simon,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