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7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图书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Jinagxi Tourism Industry

SSAPID:101-7273-3930-32
ISBN:978-7-5201-246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省外到省内,从区域到县市,从经验借鉴到路径探索,多方位切入研究主题,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是绪论部分,回顾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史、解读研究背景、阐述研究任务;二是把脉部分,主要揭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三是借鉴部分,归纳总结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成功经验与借鉴启示;四是实战部分,有针对性地讲解如何形成并优化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及其运行体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细嘉 李祎
编 辑:颜林柯;王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前言

 第一章 背景分析与任务解读

  第一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 20世纪后半期的起步、筑基与初步发展阶段(1958~2000年)

    (一)旅游业地位和形象逐步确立

    (二)旅游业“六要素”配套发展,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

     1.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初步成型

     2.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建设初步启程

     3.旅游饭店与餐饮业建设逐渐步入标准化

     4.旅行社发展与组团业务逐步活跃

     5.旅游商品开发与购物业初现成效

     6.旅游文娱活动有了初步尝试

    (三)旅游行业管理的广度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四)旅游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且旅游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 “十五”时期的品牌建设与打造阶段(2001~2005年)

    1.全面超额完成“十五”旅游计划

    2.率先发展红色旅游,破解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

    3.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

   三 “十一五”时期的提升与壮大阶段(2006~2010年)

    1.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较好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省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热情空前高涨

    3.红色旅游强势引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4.品牌创建取得成效,旅游目的地体系逐步形成

    5.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四 “十二五”以来的快速发展与转型蜕变阶段

    (一)“十二五”以来江西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二)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三)江西旅游产业转型方向与融合路径

     1.引导和鼓励旅游消费的多元化

     2.鼓励新型旅游业态的开发和发展

     3.高新技术创新引导旅游产业的升级融合

     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逐步开展旅游产业融合

  第二节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 理论意义

    1.国外研究成果的启示

    2.国内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 实践作用

   三 学术价值

   四 研究目标

  第三节 课题研究任务与思路

   一 研究任务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路径

  第一节 典型县市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案例

   一 婺源县——集团开发型

   二 石城县——多元化路径

   三 资溪县——政企联动型

   四 星子县——景区带动型

   五 鄱阳县——品牌拉动型

  第二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现状分析

   一 总体表现为不完善的政府主导下的高速低效扩张型道路

   二 具体表现为县域旅游产业存在多元化发展路径

   三 业态表现为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政府主导路径依赖较为严重

   二 业态:融合发展路径机制仍然不活

   三 地方:创新发展路径经验推广不力

  第四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问题成因

   一 主观原因

    1.管理理念存在误区

    2.发展思路不甚清晰

   二 客观制约

    1.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实力不够

    2.涉旅行业相互掣肘未能形成合力

    3.省际国际大交通格局欠缺

    4.民间资本市场未被激活

 第三章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与启示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技术推动发展路径与启示

    1.信息技术在美国旅游业的应用

     (1)旅游预订系统的发展

     (2)全球分销系统的发展

     (3)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应用

    2.主要启示

   二 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发展路径与启示

    1.英国旅游资源驱动旅游发展的特点

    2.法国旅游发展的特点:旅游资源驱动

    3.主要启示

   三 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发展路径及启示

    1.日本的经验

    2.韩国的经验

    3.主要启示

  第二节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与启示

   一 部分省区优势旅游产品发展的经验

    1.广西经验

    2.四川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借鉴*

    3.湖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与启示

     (1)湖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2)主要启示

    4.福建温泉旅游发展路径与启示

    5.浙江森林旅游发展路径与启示

     (1)浙江的经验*

     (2)主要启示

    6.江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与启示

   二 贵州旅游市场开拓路径与启示

    (1)贵州旅游市场发展路径*

    (2)主要启示

   三 广东旅游企业培育路径与启示

    1.综合竞争力与旅游企业的培育

    2.重点培育大型旅游企业

    3.培育旅游产业园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集群

    4.对江西旅游企业培育的启示

 第四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模式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战略思路

   一 多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二 生态旅游优先战略

   三 红色旅游升级战略

   四 城景村一体化建设战略

   五 无景点旅游发展战略

   六 国际旅游促进战略

  第三节 发展模式

   一 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1.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2.市场调节型发展模式

   二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1.“三位一体”旅游管理模式

    2.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第四节 运营机制

 第五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及演化

  第一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4.引导性原则

   5.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影响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自然环境因素

   二 产业政策因素

   三 经济能力因素

   四 社会文化因素

   五 科学技术因素

  第三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步骤

    (一)层次分析法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三)方法与模型的运用思路

   二 指标体系的内容

   三 指标体系的框架

  第四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一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

   二 评价模型

   三 江西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一)南昌市

    (二)九江市

    (三)赣州市

    (四)宜春市

  第五节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演化

   一 古代江西的旅行业:达官贵人、文人骚客零星的旅行

   二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江西旅游业:以庐山为典型代表的高端避暑地开发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江西旅游业:从政治性的接待事业到完备的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创新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指向

   一 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旅游产业为发展方向

    1.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容纳就业的能力

    4.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5.重视发挥旅游产业在调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二 以建成旅游产业强省为主要目标

    1.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

    3.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激活旅游发展后劲

    4.建设江西特色旅游体系,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三 以实现三年一跨越为基本步骤

    1.顶层设计,科学指导

    2.整合发力,统筹兼顾

    3.督查考核,奖罚并举

   四 以拓展新型业态旅游为突破口

    1.旅游业态和旅游新业态

    2.旅游产业各要素融合衍生下的新业态

    3.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业态

    4.与其他第一、二产业进行互融渗透形成的新业态

    5.新型旅游业态特性分析

    6.新型旅游业态的未来走势

    7.江西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和举措

  第二节 路径选择

   一 旅游产品发展路径

    1.加大创新型旅游产品建设

    2.塑造具赣鄱特质的旅游品牌

    3.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4.实施旅游产品梯度开发设计

    5.坚持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并举

    6.加大旅游产品游憩性能

    7.发展增加附加值的延伸产品

   二 旅游市场开拓路径

    1.分级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2.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3.建立旅游产品立体营销体系

    4.加强区域合作以扩大旅游市场

    5.加强行业管理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6.大力建设江西旅游信息化工程

   三 旅游企业培育路径

    (一)旅游企业培育路径的影响因子

    (二)旅游企业培育路径的原则

    (三)江西旅游企业培育路径的选择

     1.战略主导模式及适宜企业

     2.市场主导模式及适宜企业

     3.管理主导模式及适宜企业

     4.文化主导模式及适宜企业

   四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1.建构江西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

    2.实施旅游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合理配置旅游六大要素,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4.强化旅游发展的全域观念,实现涉旅行业共生共荣

    5.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优化旅游产业地域结构

    6.强化旅行社的扩散效应,加强与关联行业的合作

  第三节 融合发展路径

   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及发展文化旅游的意义

     1.文化旅游的概念

     2.发展文化旅游的意义

    (二)江西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江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要素

     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作模式

     4.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

   二 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农业旅游相关概念

     1.农业旅游的定义

     2.农业旅游的特点

     3.农业旅游的类型

    (二)江西省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1.江西省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概况

     2.江西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

     3.江西省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三 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工业旅游相关概念

    (二)江西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1.江西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概况

     2.江西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驱动因素

     3.江西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模式

     4.江西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路径

   四 旅游产业与商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旅游产业与商业融合的商贸旅游

     1.旅游产业与商业融合发展研究状况

     2.旅游产业与商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二)江西旅游产业和商业融合发展

     1.江西旅游产业和商业融合发展概况

     2.江西省旅游产业和商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

     3.江西省旅游产业与商业融合发展路径

   五 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一)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初步研究

    (二)江西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1.江西旅游业步入“互联网+旅游”时代

     2.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推进

     3.旅游产业和科技产业不断嫁接融合

    (三)江西省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机制

     1.融合发展的动力

     2.融合发展的机制

    (四)江西省旅游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

     1.建立产业融合机制,促进资源开发的有效整合

     2.紧跟“互联网+旅游”时代,打造智慧旅游旗舰

     3.做好“科技+旅游”工作,着力发展科技型旅游新兴业态

     4.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旅游业和科技融合发展扶持力度

   六 旅游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一)认识发展条件:江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优势

    (二)实施“+旅游”行动:推动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路径

    (三)打好组合套拳:促进江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多维举措

 第七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支持体系

  第一节 政策支持

   一 财政政策

    1.争取中央政府资金支持

    2.加大各级财政导向性投入

   二 投融资政策

    1.完善旅游产业信用担保制度,加大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

    2.优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环境,发展多元投融资渠道和方式

   三 税费政策

    1.完善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探索旅游税收返还政策和征收政策相结合路径

    3.加强旅游税收征管,逐渐杜绝管理漏洞

   四 土地政策

  第二节 制度创新

   一 旅游法制建设

   二 带薪休假制度建设

  第三节 机制构建

   一 政府采购机制

   二 社区参与机制

   三 权益配置机制

   四 生态购买机制

  第四节 金融支持

   1.规范旅游金融环境

   2.加强银行旅游信贷支持力度

   3.发挥资本市场旅游资源配置作用

   4.积极发展旅游保险业务

   5.开发和完善旅游金融产品与服务

  第五节 服务模式

   1.基于动态联盟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式

   2.基于自助游时代的星状旅游服务模式

   3.基于个性化特色的江西旅游服务模式

   4.创新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制度

  第六节 人才培养

   1.落实人才强旅战略,顶层设计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2.深化旅游教学改革,培养“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专业人才

   3.完善人才引进和输入机制

  第七节 配套建设

   一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 旅游信息化建设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旅游信息技术普及化

    2.以游客为中心,探索多元旅游信息化模式

    3.完善旅游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

   三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构建旅游安全法律体系

    2.构建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

    3.构建旅游紧急救援体系

    4.构建旅游保险服务体系

 第八章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敏感性

  第二节 政策敏感性

  第三节 矛盾敏感性

  第四节 危机敏感性

  第五节 高铁敏感性

  第六节 科技敏感性

 附录 江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专题研究

  一 江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增长实施两位数突破,支柱型产业作用日益凸显

    2.三色旅游并驾齐驱,文化旅游实现超常规发展

    3.文化项目投资趋热,文化与旅游深度嫁接融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未同步

    2.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认识不足,旅游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

    3.重经济建设轻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和利用的开发战略使旅游地的文化内涵缺失

    4.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机制分析

   (一)融合路径

   (二)融合模式

   (三)融合动力

  三 江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战略

    1.发展视野的高瞻远瞩,资源开发的有效整合

    2.顶层制度的设计完善,保障机制的协调配套

   (二)战略重点

    1.建立产业融合机制

    2.转变政府职能

    3.加强区域产业规划整合

    4.确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三)主要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协调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2.加大扶持,创造文化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3.打造精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深化改革,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5.扩大促销,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

    6.科技先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代序

 摘要

 后记

在分析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归纳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与路径启示基础上,着重从战略思路、发展模式、水平评价、演化历程、路径选择、支持体系、敏感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如何形成并升级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同时辅之以江西省具体县市及旅游景区的案例探讨。首先,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整体回顾分析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就、总结基本特征、揭示未来趋势。论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预期目标,期望能够优化并明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探索并确立推动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多维路径,构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其次,以典型县市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实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婺源县、石城县、资溪县、庐山市、鄱阳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类型,引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现状,并分析其总体表现、具体表现及业态表现。从而得出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政府主导路径依赖较为严重、融合发展路径机制仍然不活、创新发展路径经验推广不力等问题,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剖析问题成因。再次,分析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从中寻找其成功经验及启示。一是从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分析,重点关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技术推动型发展路径、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型发展路径、以日韩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发展路径;二是分析国内部分省份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主要关注广西山水旅游发展路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湖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福建温泉旅游发展路径、浙江森林旅游发展路径、江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三是分别以贵州和广东省为例,分析旅游市场开拓路径与旅游企业培育路径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可供江西学习的重要启示。又次,确立江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模式,主要从指导思想、战略思路、发展模式、运营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树立“旅游带动发展”和“旅游富民”理念,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走多维业态融合之路,真正把2013年确定的旅游强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提出多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优先战略、红色旅游升级战略、城景村一体化建设战略、无景点旅游发展战略、国际旅游促进战略的旅游发展路径优化战略,构建“三位一体”旅游管理模式、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完善市场化旅游经济运行机制、投融资机制、激励机制,促进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融合、结构合理化。同时,阐述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及演化水平。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引导性、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江西省自然环境、产业政策、经济能力、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因素,采用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智力支持五分量评价模式,构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江西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基于此,确定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创新路径选择,从路径指向、路径选择、融合发展路径三方面进行阐述。路径指向作为创新路径选择的基础,需做到正确、科学。为此,确定了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旅游业为方向,以建成旅游产业强省为主要目标,以实现三年一跨越为基本步骤,以拓展新型业态旅游为突破口的路径指向方针。选择旅游产品发展路径、旅游市场开拓路径、旅游企业培育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作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研究途径。同时,全面阐释了江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规划,着重选取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工矿企业、商业、科技、中医药六大实力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形成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升级转型。最后,构建完善的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支持体系。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支持体系由政策支持、制度创新、机制构建、金融支持、服务模式、人才培养以及配套建设七大部分构成。其中政策支持主要由财政、投融资、税费、土地政策构成;制度创新侧重于旅游法制建设、带薪休假制度建设;机制构建关注政府采购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权益配置机制、生态购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金融支持则从规范旅游金融环境、加强银行旅游信贷支持力度、发挥资本市场旅游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发展旅游保险业务、开发和完善旅游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进行阐述;服务模式根据江西旅游发展实情,选择基于动态联盟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式、基于自助游时代的星状旅游服务模式、基于个性化特色的江西旅游服务模式、创新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侧重于落实人才强旅战略、深化旅游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输入机制;配套建设主要指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加强江西省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另外,从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的制约因素、风险以及偶发性等方面阐述江西旅游产业的敏感性问题,并从生态敏感性、政策敏感性、矛盾敏感性、危机敏感性、高铁敏感性、科技敏感性六个方面具体诠释如何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灵敏度,增加旅游产业抵御障碍和危机的能力。

[1]〔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

[2]〔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张文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134个文化旅游项目被列入2015年贵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网易旅游,http://travel.163.com/15/0227/14/AJFH261700064M2L.html。

[4]《2012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51766旅游网,http://www.51766.com/,2013年5月18日。

[5]《2012年浙江接待国内游客近4亿人次 同比增长14.1%》,旅游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3-01/17/content_27715414.htm,2013年1月17日。

[6]《2015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省统计局,2016。

[7]《2016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龙虎山成功举办》,搜狐网,http://travel.sohu.com/20160428/n446670835.shtml。

[8]《“4·12”井冈山索道事故救援纪实》,中国长安网,http://www.chinapeace.gov.cn/2014-04/15/content_11031058.htm。

[9]包硕:《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第1~6页。

[11]曹林奎:《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概况及其借鉴作用》,华东六省一市农学会2006年学术论坛,2006。

[12]曹玉敏:《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建设的研究》,《人才资源开发》2014年第22期。

[13]《长隆集团》,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817315-7034341.html。

[14]陈国宏、朱建秋:《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沈阳旅游产业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5]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学习论坛》2011年第9期。

[16]陈年红:《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2000年第3期。

[17]陈秋华、郑小敏:《森林旅游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8]陈莎、张海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社区参与机制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第12期。

[19]陈涛等:《智慧旅游》,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0]陈曦、王晖:《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思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0页。

[21]陈璇:《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

[22]陈燕丽:《探讨政府采购机制的若干问题》,《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8期。

[23]陈祎波:《旅游行业协会:向国际惯例靠拢》,《今日海南》2011年第9期。

[24]陈瑛等:《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5期。

[25]陈永生、李莹莹:《基于旅游功能导向的绿道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26]陈玉光:《国际经验与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27]陈玉光:《推动农业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3年第11期。

[28]陈钰、耿小娟:《生态文明视角下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甘肃科技纵横》2014年第4期。

[29]程锦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30]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31]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2]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量表研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3]邓建新等编《南昌发展蓝皮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34]丁蕾、吴小根:《水体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经济地理》2013年第8期。

[35]丁黎明:《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想及指标评价体系》,《文教资料》2014年第23期。

[36]杜洁等:《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初探》,《华章》2013年第20期。

[37]段辉娜:《英国旅游服务对我国自助游服务模式的启示》,《江苏商论》2012年第5期。

[38]段永亮:《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39]《发展概况》,江西省人民政府,http://www.jiangxi.gov.cn/lsq/jx-gk/201507/t20150702_1174985.html。

[40]樊瑞莉:《旅行社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运通经验及启示》,《江苏商论》2010年第12期。

[41]樊忠涛:《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

[42]范高明:《旅游景区低碳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福州永泰赤壁景区为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年第3期。

[43]冯超等:《珠海市赤花山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林业调查规划》2012年第2期。

[44]付向阳、黄涛珍:《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2期。

[45]高路加编《中国旅游人类学纲要》,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6]高翔:《江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科技信息》2010年第35期。

[47]高亚芳、李艳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3期。

[48]葛新、唐孝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9]《关于我们》,广东中旅网站,http://www.gdcts.com/main/disInfo?infoid=28。

[50]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编《2012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1]《广东省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8%9C%E7%9C%81%E4%B8%AD%E5%9B%BD%E6%97%85%E8%A1%8C%E7%A4%BE%E8%82%A1%E4%BB%BD%E6%9C%89%E9%99%90%E5%85%AC%E5%8F%B8/6986484?fr=aladdin。

[52]《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桂林旅游政务网,http://www.gltour.gov.cn/lygz/lygh/201408/t20140822_587049.html。

[53]《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浙江在线新闻网站,http://gotrip.zjol.com.cn/05gotrip/system/2012/11/27/018975221.shtml。

[54]《贵州文化产业获重大进展 19个贵州文化旅游项目签约成功》,贵阳网,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5/13/content_4924504.htm。

[55]郭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6]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模式与发展对策探讨》,中国休闲农业与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2009。

[57]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

[58]郭剑英:《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9]郭琳、李翠军:《浅谈科技和旅游》,《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S1期,第149~150年。

[60]郭鲁芳、孙春华:《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61]郭蔓:《我国城市RBD核心功能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2]郭强:《我国大企业培育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3]郭颂宏:《论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评陈友华著〈日本旅游政策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4]郭志海:《日本观光农业对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12期。

[65]韩非:《生态旅游农庄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6]何佳梅等:《城市商旅联动发展新思路》,《商业时代》2005年第26期。

[67]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68]何剑波:《“微时代”的旅游市场营销》,《青年记者》2014年第2期。

[69]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0]贺晓慧、白凯、卫海燕:《基于WE-GCM的入境旅游城市意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旅游论坛》2011年第6期。

[71]洪广涵:《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2]侯丽娟:《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水、圣人”生态旅游区为例》,《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73]侯利民:《我国科技旅游资源类型分析及评价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4]胡林等:《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因素和影响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75]胡宇娜、梅林、刘继生:《县域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类型区划研究——以烟台市12个县域单位为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76]《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41号。

[77]《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意义点评》,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78]黄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探》,《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6期。

[79]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80]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81]黄若凡:《七匹狼集团工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2]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企业经济》2012年第9期。

[83]黄细嘉等:《江西导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4]黄钟浩等:《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

[85]贾发现、于会霞:《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及表现形式分析》,《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12期。

[86]《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江苏休闲农业规划中心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97feb0100g1uy.html。

[87]《江西省旅发委考评宜春四大旅游产业集群》,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http://www.jxta.gov.cn/News.shtml?p5=326558。

[88]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89]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15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90]《江西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大有作为》,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cn/V20/ZX/qgxxlb_1/qg/201304/t20130418_3437751.htm。

[91]金宝鹏:《论旅游服务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琼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2]《靖安中部梦幻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kA-FKQzPKSjDLTjQZWqFXY-z_M_u7ODaUovtdUoLKSix-CIKoV-6yEhRWuIR9yMrGwCH65NF6j50cYnDfkAPK。

[93]瞿向坤:《北京市旅游安全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94]康冰:《旅游商业地产——城市商业中心发展的重要模式》,《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9期。

[95]李东华:《大企业培育和产业成长》,《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

[96]李洪磊、侯玥:《动态联盟式旅游供应链服务模式研究》,《社科纵横》2013年第5期。

[97]李素梅:《产业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旅游业态竞争力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8]李太光等:《国内外新型旅游业态的发展动态(上)》,《中国旅游报》2009年2月13日。

[99]李文博等:《珠穆朗玛峰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第1期。

[100]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旅游学刊》2012年第3期。

[101]李亚男:《尧山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第20期。

[102]梁坤:《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3期。

[103]梁明珠:《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与旅游形象辨析》,《江苏商论》2004年第6期。

[104]廖书庆:《具有文化特色的英国旅游业》,《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第Z1期。

[105]廖旭芳:《关于推动我省会展产业发展及规范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江西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jxdoftec.gov.cn/zwgk/swyj/llyj/201412/t20141216_343954.htm,2015年1月21日。

[106]廖元琨等:《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及实施路径分析》,《四川环境》2015年第1期。

[107]廖钟迪:《欠发达地区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广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11期。

[108]林慧:《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9]林燕等:《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厦门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0]刘春莲:《智慧城市背景下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策略》,《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11]刘景辉:《中国与欧洲生态农业技术经济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学位论文,2008。

[112]刘堃:《青岛市滨海旅游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载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大学《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9,第10页。

[113]刘雷:《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4]刘斯武:《江西龙虎山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5]刘欣:《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价值工程》2015年第18期。

[116]刘星:《乡村旅游的“四川典范”》,《四川日报》2012年4月24日。

[117]刘志红:《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人类学思考》,《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2A期。

[118]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河南科学》2014年第1期。

[119]吕怡琦:《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力——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商业时代》2014年第24期。

[120]《旅游企业》,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旅游企业。

[121]麻学锋:《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张家界数据的实证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22]麻学锋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123]马春野、田也壮、裴学亮:《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演变模型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24]马国强等:《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第4期。

[125]马建林:《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商业时代》2013年第23期。

[126]马宁:《工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开发模式与策略研究——以青岛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7]马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如何创新》,《中国旅游报》2012年7月27日第2版。

[128]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29]马勇、陈慧英:《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30]梅青:《论城市商旅联动及其商业游憩区的发展》,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31]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2]那铭洋:《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探析》,《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33]宁璇:《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34]宁泽群主编《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35]欧阳民:《江西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企业经济》2011年第5期。

[136]欧阳志云等:《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生态学报》2000年第1期。

[137]彭丽粉:《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138]彭丽粉:《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

[139]彭品志、杜岩:《推进城市商旅的联动效应》,《江苏商论》2003年第7期。

[140]彭润华、阳震青:《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经济》2011年第5期。

[141]彭燕、谢冬明:《基于个案分析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42]彭燕等:《江西节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构思》,《企业经济》2013年第12期。

[143]彭燕等:《江西节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构思》,《企业经济》2013年第12期。

[144]《鄱阳创“鄱阳湖”品牌旅游》,《江西日报》2013年5月2日。

[14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4年争取国家资金945亿》,江西新闻网,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12/11/012853444.shtml。

[146]秦海峰:《江西公示15条特色商业街》,《江西工人报》2012年12月27日。

[147]邱艳庭:《上海工业旅游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8]邱玉莲、周珊:《我国旅游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会计》2011年第14期。

[149]曲倩影:《南昌全力打造三级商业中心体系》,《南昌日报》2011年10月18日。

[150]饶文津:《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策略选择》,《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51]任秀玉:《城市餐饮街区空间布局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2]阮英花:《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在线旅游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年第3期。

[153]邵琦:《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三大要点》,《中国旅游报》2012年2月8日。

[154]申倩琳、董凤丽:《乡村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55]《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简介》,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octholding.com/category.aspx?NodeID=7。

[156]沈世伟等:《法国旅游资源研究方法的三十年演进历程》,《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157]盛方清:《智慧景区游客体验维度及调控策略研究——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58]石艳:《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59]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10/2011》,2011。

[160]《四川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1]》,四川省统计局,http://www.sc.stats.gov.cn/sjfb/tjgb/201605/t20160518_208395.html。

[161]《四川省农业旅游的主要特点》,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snsc.gov.cn/oldsite/xcly/484.jhtml。

[162]宋馨:《产业重构背景下的复合型旅游业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3]宋州:《浅谈商务旅游的特点和发展策略》,《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年第3期。

[164]苏建军:《江铜集团工业旅游开发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5]孙永龙、张华明:《西部十二省市区旅游业发展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西部论坛》2006年第3期。

[166]孙永龙、张华明:《西部十二省市区旅游业发展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西部论坛》2006年第3期。

[167]唐书转:《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7期。

[168]唐羽、夏冬:《产业融合视角下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中国商论》2015年第26期。

[169]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西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70]田佳:《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年第3期。

[171]田伟珂:《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青岛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72]田中景:《日本发展入境游的举措和成效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15年第4期。

[173]涂小华等:《我国工业旅游多层次与区域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74]王方等:《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学刊》2013年第2期。

[175]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城市研究》1998年第5期。

[176]王继庆:《试析韩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

[177]王娟:《城市商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8]王磊等:《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6期。

[179]王胜华:《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23期。

[180]王松才:《万达谋划奢华转型两千亿投文化旅游业》,《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6月9日。

[181]王怡然:《商旅结合 促进黄浦区经济新发展——关于黄浦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31~35页。

[182]王友明:《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苏南五市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83]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

[184]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0期。

[185]王真真:《基于敏感性分析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6]魏清青:《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7]魏嵩、夏佐铎:《旅游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基于湖北省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6期。

[188]文红、袁尧清:《区域旅游产业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安全实现路径》,《商业经济》2014年第5期。

[189]吴传清:《关于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90]吴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青岛为例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0期。

[191]吴琼、杭进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建筑与文化》2015年第12期。

[192]吴学灿等:《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第1期。

[193]吴学灿等:《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第5期。

[194]吴煜祺:《“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发展分析》,《时代金融》2015年第11期。

[195]吴志才、彭华:《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热带地理》2004年第3期。

[196]向富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197]肖胜和:《旅游休闲度假化转型中的新特征与新观念探讨》,《商业时代》2010年第6期。

[198]谢军华:《我国政府旅游促销现状与特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9]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1期。

[200]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1]熊晓生:《江西再添青云小镇等5条美食街(乡)》,《经济晚报》2015年12月8日。

[202]徐婧璇等:《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旅游论坛》2013年第5期。

[203]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204]许正中等:《内蒙古多元化工业旅游发展战略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1期。

[205]杨晨光、鄢斗:《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探讨》,《海南金融》2006年第4期。

[206]杨洪、邹家红:《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期。

[207]杨惠玲:《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8]杨娟、何秉宇:《低碳旅游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期。

[209]杨庆:《基于RMP分析的武汉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0]杨懿等:《养生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第8期。

[211]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旅游科学》2008年第4期。

[212]杨振之主编《旅游项目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13]姚婷婷:《上海发展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背景下城市旅游品牌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14]姚延波等:《我国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215]叶春明、赵宇华:《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16]尹泽生:《旅游发展中的科技作用》,《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第7页。

[217]于博:《中日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18]余贵贤:《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条件》,《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6期。

[219]余一明:《农业旅游演进规律与乡村体验旅游的深度策划——以广东农村(乡村)体验旅游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7期。

[220]俞飞:《基于旅游产业链的婺源旅游经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21]岳扬:《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22]仄凌:《森林旅游,为浙江林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浙江林业》2011年第5期。

[223]曾宜富、喻峰:《大融合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最佳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24]张爱晨:《中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之比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31期。

[225]张保伟:《“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探析》,《江苏科技信息》2015年第30期。

[226]张蓓等:《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5期。

[227]张超:《信息技术对中美旅行社业的影响比较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8]张广海、包乌兰托亚:《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北方经济》2012年第11期。

[22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30]张洁、杨桂红:《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9期。

[231]张洁、杨桂红:《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9期。

[232]张敏等:《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四川林勘设计》2012年第3期。

[233]张侨:《旅游企业博客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12期。

[234]张侨等:《国际化旅游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3期。

[235]张润清等:《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6期。

[236]张守信:《滑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冰雪运动》2014年第6期。

[237]张威:《旅游业态演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38]张文珺、陈佃红:《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辨析》,《经济论坛》2012年第8期。

[239]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年第6期。

[240]章尚正、赵磊:《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41]赵安周等:《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意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旅游科学》2011年第1期。

[242]赵地:《北京市发展工业旅游的对策研究——以大兴亦庄开发区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3]赵多平、陶红:《典型旅游景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宁夏沙湖与沙坡头旅游景区为例》,《中国沙漠》2011年第6期。

[244]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5]赵西君:《产业互联网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国旅游报》2014年10月29日。

[246]赵永峰:《内蒙古旅游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第3期。

[247]赵媛:《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漳河风景名胜区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第11期。

[248]郑薇:《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16期。

[249]郑晓冬:《我国大城市大型商业中心的规划及实施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0]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251]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52]钟晓敏、刘迪玲:《“会商旅文”联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国际市场》2014年第2期,第16~20页。

[253]周建芳:《温州工业旅游开发模式设计》,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54]周磊:《江西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探析——基于对南昌若干工业遗产的价值性评判》,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55]周伟伟:《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梯度开发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56]周杨:《高速铁路沿线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

[257]周作明:《桂林旅游资源开发30年回顾与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258]朱国兴等:《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地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259]朱虹:《江西山水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战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260]朱虹:《论江西旅游强省发展战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61]朱虹:《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打造旅游升级版》,《中国旅游报》2015年1月9日。

[262]朱湘辉、张丹:《江西乡村旅游深度发展探析》,《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263]《自然资源》,江西省人民政府,http://www.jiangxi.gov.cn/lsq/jx-gk/201507/t20150701_1174693.html。

[264]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265]《走进东乡“花果山”》,抚州新闻网,http://www.zgfznews.com/fznews/dongxpd/ly/2015/3/19/1348581.shtml。

[266]Aliza Fleiseher,Anat Tehetehik,“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 Tourism Management,(4),2005,pp.493-501.

[267]Allison C.Marsh,“Greetings from the Factory Floor:Industrial Tou-rism and the Picture Postcard,” 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51(4),2008,pp.377-391.

[268]Caffyn Alison,Lutz Jane,“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lti-Ethnic Cities,”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13-221.

[269]Edwards J.A.,Coit J.C.L.I.,“Mines and Quarries: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341-363.

[270]E.T.Davies,D.C.Gilbert,“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 Tourism in Wales,” Tourism Management,(1),1992,pp.56-63.

[271]Jeou-Shyan Horng,“Measuring Practitioners’ Creativity in the Taiwanes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3),2016,pp.269-278.

[272]Maitland Robert,Newman P.,“Developing Metropolitan Tourism on the Fringe of Central Lond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5):339-348.

[273]Mansfeld Y. ed.,Tourism,Security and Safety(London:Routledge,2014).

[274]Reisinger Y.,“Tourist-Host Contact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36),1994,pp.21-28.

[275]Sauri-Pujol David,Llurdés-Coit J.C.,“Embellshing Nature:The Case of the Salt Mountain Project of Cardona,Cataionia,Spain,” Geoforum,1995,26(1):35-48.

[276]Stephen Wanhill,“Mines-A Tourist Attraction:Coal Mining in Industrial South Wal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9(1),2000,pp.60-69.

[277]WTO Crisis Guidelin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http://www.world-tourism.or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