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122

凤凰村的变迁图书

Changes of Phoenis Village:Re-study daniel Kulp's Phoenix Village

SSAPID:101-7272-7333-00
ISBN:7-80230-14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方位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中国研究论丛
作 者: 周大鸣
编 辑:宋培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当代中国研究论丛”编辑委员会名单

 相关链接

 Preface

 丛书主编寄语

 导论

  一 引子——学术疑案的解开

  二 研究的经过

  三 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人口特征及变动

   2.婚姻与家庭

   3.生产经济特征及变动

   4.民俗与信仰

   5.宗族制度的衰落和复兴

   6.村镇政治制度的变迁

   7.凤凰村与周边村落的关系>

   8.结论

  四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一章 自然生态与社会背景

  第一节 调查点所在市的基本情况

   一 概况

   二 历史沿革

   三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潮州文化特色和在潮汕文化中的地位

   一 潮州文化的地方特色

    1.潮州面向海洋,商品经济发达

    2.有浓郁地方味的民间文化

    3.独特的信仰习俗

    4.方言

    5.海外移民与侨乡的形成

    6.潮州人的生活方式

   二 潮州人的性格

    1.浓厚的商业意识

    2.流动性大

    3.凝聚力强

    4.成就动机高,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

    5.敢于冒险,适应能力强

    6.重鬼神和祭祀

   三 潮州在潮汕文化中的地位

  第三节 调查点所在镇的基本情况

   一 概况

    1.水灾

    2.旱灾

    3.风灾

   二 归湖的人文历史背景

    1.早期历史

    2.归湖文化特征

 第二章 凤凰村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凤凰村与华南汉族社区研究

   一 国内外社会人类学家对华南的研究

    1.费孝通的江村

    2.陈达先生潮汕三村的调查

    3.施坚雅的标准市场模式

    4.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

    5.黄宗智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史的研究

    6.杨庆堃对南景村的研究

    7.萧凤霞对新会环城区的调查

    8.帕特的东莞茶山调查

    9.王沪宁的村落宗族文化研究

    10.王铭铭的闽南溪村研究

   二 香港、台湾等地汉族社区的研究

   三 凤凰村、广东与村落社区研究

    1.在社会人类学的村落社区研究中广东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广东的研究从历史来看可以联结成一个世纪完整的历史

    3.从研究的理论看反映了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凤凰村与潮汕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追踪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范例

   一 文化变迁的理论

   二 变迁研究的方法与追踪研究的先例

    1.费孝通对江村的追踪研究

    2.林耀华先生对凉山彝族的追踪研究

    3.庄孔韶对“金翼”黄村的追踪研究

    4.广州南景村持续半世纪的追踪研究

   三 具体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问卷法

    3.参与观察法

    4.文献法

  第四节 村落社区研究的方法论

   一 “小地方与大社会”问题的提出

   二 社区研究

   三 凤凰村的代表性

    1.是过密化农村的代表

    2.反映了潮汕文化的基本特色

    3.与全国其他村落社会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发展过程

    4.凤凰村是单姓为主的家族聚居的村落

 第三章 凤凰村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的变迁

   一 解放前的经济生活

   二 解放后至1983年的经济生活

   三 1984年至今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凤凰村的家庭经济

   一 家庭的主要职业和次要职业

   二 家庭企业经营

   三 家庭收入

    1.1978~1980年的家庭收入

    2.1990年的家庭年收入

    3.1995年家庭年收入

   四 家庭设备

    1.房屋

    2.传媒接收工具

    3.家用电器

    4.交通运输工具

  本章结论:过密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第四章 凤凰村的人口

  第一节 凤凰村近百年来人口的发展

   一 1918~1919年的人口

   二 1951~1958年的人口

   三 1960年至今的人口

  第二节 凤凰村的人口特征

   一 人口年龄组合与性别

   二 人口金字塔

   三 人口与生育

    1.生育的年龄

    2.生育观念

   四 家庭与人口规模

  第三节 凤凰村的人口变动

   一 人口机械变动的类型

    1.农转非

    2.上中专、大学

    3.招工

    4.其他

   二 人口的自然变动

   三 人口流动与华侨人口

   四 婚姻与人口变动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凤凰村的婚姻

  第一节 婚姻的基本概况

   一 婚姻的分类

   二 解放前的婚姻情况

    1.主要报道人的报道

    2.葛学溥在书中所载订婚和结婚的过程

   三 笔者调查的婚姻状况

  第二节 解放后的婚姻

   一 初婚年龄提高

   二 传统婚俗的持续

   三 聘礼

   四 嫁妆

   五 婚后居住方式

   六 婚姻与职业

    1.女性婚前婚后职业的比较

    2.男性婚前婚后职业的比较

  第三节 离婚、通婚与婚姻圈

   一 离婚

   二 婚姻圈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凤凰村的家庭

  第一节 家庭的组成与分类

  第二节 凤凰村家庭的变动

   一 婚姻引起的家庭结构变动

   二 现在的家庭结构变化

   三 家庭内部事务的决策与分工

    1.家庭事务的决策

    2.家庭劳动分工

  第三节 继承与分家

   一 分家的概念与过程

   二 现在的分家与继承

    1.分家

    2.继承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凤凰村的宗族制度

  第一节 戴氏宗族的起源

  第二节 祖先崇拜

  第三节 宗族的衰落与复兴

   1.辈分关系

   2.族产

   3.祭祖

   4.同姓通婚

  本章结论

 第八章 凤凰村的“轮伙头”与老人赡养

  第一节 轮伙头的前提

   一 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二 家庭类型

   三 分家

  第二节 凤凰村的轮伙头

  本章结论

 第九章 凤凰村的信仰与习俗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复兴

   一 沟口村

   二 凤凰村

  第二节 村庙与祭祀圈

   一 村庙:福灵古庙

   二 拜老爷生

   三 其他信仰

   四 游神赛会

  第三节 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仪

   一 岁时节庆

    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元节

    6.中秋节

    7.冬节

   二 人生礼仪

    1.生育礼仪

    2.周岁礼

    3.出花园

    4.结婚礼仪

    5.做寿

    6.丧葬礼仪

   三 禁忌

  本章结论

   一 民间信仰复兴的特征

    1.民间信仰的复兴过程

    2.信仰活动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

    3.信仰活动的组织

    4.专业活动家

    5.宗教活动中的戏剧与电影

   二 民间信仰与现代化

    1.教育程度提高与宗教信仰的影响

    2.宗教复兴的动力

 第十章 凤凰村的文化教育

  第一节 村落文化名人与村落认同

  第二节 学校与教育发展

  第三节 凤凰村文化教育的变化

   1.入学率

   2.凤凰村成年人的文化教育

   3.年龄、性别与教育程度的相关

  本章结论

 第十一章 凤凰村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变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一 从互助组到合作社

    1.互助组

    2.合作社

   二 人民公社运动

   三 “文化大革命”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 村落领导人的变化

   三 村落社团

    1.党支部

    2.团支部

    3.民兵连

    4.妇联

    1.教育基金董事会

    2.族谱重修委员会

    3.村庙管理委员会

    4.锣鼓队

    5.老人会

  本章结论

 第十二章 凤凰村与周围村落的关系

  第一节 归湖的姓氏来源与聚落形成的过程

   一 村落与姓氏

   二 村落的创建与发展

   三 各姓氏的来源

   四 聚落与集镇的发展

  第二节 归湖的神明与信仰

  第三节 游神赛会与社区中村落之关系

  本章结论

 第十三章 凤凰村未来变迁的方向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精耕农业

  第二节 乡村都市化是乡村人口转移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凤凰村的乡村都市化

   1.人口结构的分化

   2.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3.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4.大众传播的普及化

   5.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本章结论

 第十四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概述

  第二节 凤凰村变迁的原因

   一 变迁的外部因素

   二 村落社区的内在因素

   三 传统复兴与现代化

  第三节 葛学溥其人其书

本书是作者1994~1997年对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一书的追踪研究成果,全方位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也回应了葛学溥以来华南汉人社会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宗族、民间信仰、国家与村落社区关系等。

《广东农村家庭与婚姻的现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它的影响》,载雷洁琼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美〕F.普洛格、D.G.贝茨著、邓勇译、黄坤坊审校《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马风:《潮汕文化丛谈》,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1990。

王伟深、少光编著《潮汕民俗漫话》,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王晓毅等:《中国村庄的经济增长与转型》,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王崧兴:《汉人的“家”观念与群体》,载《人类学论文选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

王崧兴:《中国的“家”(Jia)制度与现代化》,载乔健主编《中国的家庭及其变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1。

王崧兴:《龟山岛——汉人渔村社会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十三,1967。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

王铭铭:《小社区、大社会》,《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午鸣:《中国神仙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正宝杰:《鹭江村家族与祭礼调查》,岭南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50。

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乔健、潘乃谷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任高玉:《近郊农村的城市化——广州市海珠区鹭江村城市化研究》,载何肇发主编《珠江三角洲集镇与居民——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庄孔韶:《银翼》,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7。

庄英章:《林汜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专刊》乙种第八号,1977。

庄英章、陈其南:《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检讨:台湾研究的一些启示》,载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乙种第十号,1982。

庄英章:《人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台湾史迹源流》,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92。

庄英章:《家族与婚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

庄英章:《台湾农村家族对现代化的适应——一个田野调查实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2,34:85~98。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刘黎明:《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刘耀荃:《鹭江村的权力结构》,岭南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50。

米德:《文化模式与技术变迁》,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

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36:191~205,1974;《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1(6):59~68,1978。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上下册),台湾:允晨丛刊38,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

吴金夫:《三山国王文化透视》,汕头:汕头出版社,1993。

利奇:《社会人类学》(E.Leach,Social Anthropology,New York,1982)。

沈关宝:《一场悄悄的革命:苏南乡村的工业与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沈启绵:《潮州纪略》,潮州名城办编印,1991。

张淑芳、黄定国:《鹭江村四代阶级及职业流变》,岭南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50。

陈乃刚:《岭南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

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潮汕历史文化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长沙)发行,1936。

陈其南:《清代台湾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9:115~148,1980。

陈国梁、卢明:《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中山大学社会研究所,1936。

陈春声:《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载郑良树主编《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陈香白:《潮州文化述论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95~125,1988。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9。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书中收有《凉山彝家》(1~128),《凉山彝族今昔》(129~148),《三上凉山》(149~198),《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199~276)等。

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周大鸣:《乡村劳动力转移的人类学研究》,《社会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周大鸣:《潮州凤凰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载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8。

周少川:《潮汕民间神灵崇拜初探》,载郑良树主编《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郑德本:《城郊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政协潮州市文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编《潮州市文史资料》1~16集。

郝令昕:《鹭江村的农民家庭构成和家庭消费——一个都市近郊农村社区的变迁》,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编《社区研究论文集》,1985。

费孝通:《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载乔健主编《中国的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199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其中《三访江村》(58页),《九访江村》(77页),《江村五十年》(102~117页),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黄有志:《社会变迁与传统礼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91。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

黄挺、杜经国:《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明)》,载《潮学研究》(4),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黄福永主编《南粤新市——潮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谢继昌:《轮伙头制度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59:91~110,1985。

蔡志祥:《从土地契约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潮汕社会》,载郑良树主编《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潮州市文化志》,1989。

潮州市民间音乐志编写组:《潮州市民间音乐志》,1989。

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新韩江闻见录》,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潮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潮州市戏剧志编写组:《潮州市戏剧志》,1988。

潮州市统计局编《潮州统计年鉴》(1949~1992年)。

潮州市概况编辑室编《潮州概况》,1987。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5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997。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2。

K. C. Yang:1959a.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M.I.T.Press;1959b. The Chinese 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MIT. Press;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rthur Wolf ed.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Gods,Ghosts,and Ancestors. In SCS4 & SCS9;1995. Sexual Attraction and Childhood Association:A Chinese Brief for Edward Westermarck.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Myron 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Chinese Domestic Group. In Maurice Freedman,ed.,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pp.21~36.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1990.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ventions in Modern China:The Case of Chinese “Peasant”,Daedalus.122:2,pp.151~170.

Daniel Harrison Kulp II.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Volume I. Phoenix Village, 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City,1925.

G. William Skinner,1964~1965,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3~34,195~228,363~399;1985. Rural Marketing in China:Reorganization and Revival. CQ 103:393~413.

Helen Siu,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Recycling Tradition:Culture,History,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2(4):765~794;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E. Leach,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1982.

L. W. Crissman,Marketing on the Changhua plain,Taiwan in W. E. Willmott(ed.),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Press,1972.

Lang,Olga,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

Lie Yih-yuan,1997,The Studies of Anthropology in Taiwan:A Personal View, 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Faure,David. 1986.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rn China 15(1):4~36.

Feng,Han-yi. 1948.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uchtwang,Stephan. 1991. The Imperial Metaphor: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Routledge Press.

Feuchtwang,Stephan:The Imperial Metaphor: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Routledge,1992.

Maurice Freedman: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 Athlone Press,London,1958;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 New York:Humanities Press,1966.

Murdock,G. P.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49.

Gates,Hill. 1996. China’s Motor:A thousand Years of Petty Capit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rrell,C. Stevan. 1982. Ploughshare Village:Culture and Context in Taiw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ayes,James. 1983. The Rural Communiti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uang,Shu-min. 1989. The Spiral Road: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Communist Party Leader. Boulder:Westview.

Ikels,Charlotte. 1996. The Return of the God of Wealth: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in Urban China 〔Guangzhou〕.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ing,Jun. 1996. 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i,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Jean and Andrew Walder(eds). 1998.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rish,William L. and Martin K. Whyte. 1978. Village and Contemporary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 H. Potter & J.M. Potter,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uf. Gregory A. 1998. Cadres and Kin:Making a Socialist Village in Southwest China. 1921~199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gren,P.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ogel,Ezra F.1969. Land Reform in Kwangtung,1951~1953: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ism. CQ 38:27~62;1989. One Step Ahead in China:Guangdong under Refo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James L. 1975. 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rthur Wolf. 1974.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n,Yuen-fong. 1984. Social Organization in South China. 1911~1949:The Case of the Kuan Lineage in Kai-ping Count. Univ. of Michigan,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Monographs.

Yan,Yunxiang. 1996. 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Mead,Margaret. 1928[1961]. Coming of age in Samoa: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th for West Civilization. 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mpany.

Freeman,Derek. 1983. Margaret Mead and Samoa: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n Anthropological Myth.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acock. Eleanor.1993. Women in Samoa History:A Further Critique of Derek Freeman. In Sex and Gender Hierarchies. Barbara D. Miller,ed. pp.351~365.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car Lewis,Life in a Mexican Village:Tepoztlan Restudied.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1. In 1926,Robert Redfield first studied the village of Tepoztlan and gave us his pioneer work,Tepoztlan—A Mexican Vill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

简 介: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分布最密集的是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阿克苏。研究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居首位,该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46.6%,汉族为38.6%,哈萨克族为7.4%,其他为7.4%,而汉族和哈萨克族人口的离婚率明显较低。新疆维吾尔族离婚率较高并且主要体现在南疆农村。本书透过描...

作者: 冯雪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社区史作为叙述框架,以村落精英为线索,将集市发展和村落再造作为基本的发展实践,揭示了政府官员、村落精英、村民这三个利益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博弈和微妙的互动关系,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学画卷,从而达到对乡村发展实践的理解和解释,并为农村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路径。

作者: 李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简 介:《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陕北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艾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艾氏主姓村——西村为主要调查点,在“认同”的视角下,将社会记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陕北家族组织的形态样貌做了描摹。其创新之处在于勾勒出陕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研究与把握陕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期待这...

作者: 高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简 介: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作者: 周晓虹 谢曙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简 介: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透视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对不同阶层的男性而言,婚外包养是否具有相同的意涵?城市本地女性与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经历和感受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在本书中,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将化作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透过这些嵌入在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主义兴起和性别关系...

作者: 肖索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