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8

转型期的政治建设与政府治理图书

SSAPID:101-7266-8079-62
ISBN:978-7-5097-205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首届政治学博士后论坛的成果。书中围绕着如何在政治与政府治理层面上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分别从政治文化、政治民主、政治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三个领域中涉及的一些议题展开了阐述和研究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湘林 严洁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作者简介

 后记

 第一部分 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文化转型

   一 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型

    (一)公民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推进政治文化转型,建构公民文化

   二 从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转型

    (一)法治文化与人治文化的比较

    (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型

   三 传统信任文化的转型形态—契约文化

    (一)契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能

    (二)契约文化是和谐社会的诚信基础

   四 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以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文化、教育

   一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二 文化力:凸显国家综合实力和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三 教育: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之根本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再认识及展望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关于政治合法性的认识

   三 探索成熟的国家治理之道

  离“家”出走的道家政治哲学

   一 离“家”出走的社会运动

   二 离“家”的觉醒

   三 离“家”以“求其志”

   四 离“家”之苦与愤激

   五 从离“家”到回“家”

   六 “家”外的政治设计

 第二部分 政治民主

  民主理论的批判与重建*

   一 守望民主:民主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二 民主失败:民主是否可能,是否可欲?

   三 程序民主: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

   四 多头政体:民主何以实现,如何实现?

  对民主的实质、普遍性及共同标准的几点认识

   一 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

   二 民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三 民主没有各国普遍适用的“共同标准”

  和谐社会构建的协商民主维度之探析

   一 协商民主的理性检视

   二 协商民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动力源

    1.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培育公民精神和公共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2.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消解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

    3.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黏合剂

   三 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若干对策思考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特点

   一 中国公民社会的萌生

   二 新时代下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环境的改善

   三 新时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四 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

  政治效能感的测量方式与信度水平评析

   一 政治效能感的测量方式

   二 政治效能感在中国社会调查中的应用情况

   三 政治效能感的信度水平

    1.信度系数

    2.政治效能感的信度水平

    3.政治效能感的解释能力

   四 讨论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南京市实证分析*

   一 理论溯源与研究主题

   二 研究设计及变量的测量

    (一)资料来源、抽样设计与样本资料

    (二)主要变量的操作化测量

     1.自变量:公民背景变量

     2.因变量: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

   三 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的实践:现实层面的解读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政治经济与公共政策

  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批评者*

   一 从市场有效到政府失灵:弱政府的内在逻辑

    (一)“自发秩序”催动自由市场

    (二)“国家悖论”引发政府失灵

    (三)“最弱国家”限定政府职能

   二 从经验主义到消极自由:弱政府的理论根基

    (一)经验认识论

    (二)消极自由观

    (三)自由至上论

    (四)主流民主观

   三 从新自由主义到社群主义:弱政府的批评者

    (一)强政府还是弱政府:新自由主义的选择

    (二)公益政治还是权益政治:社群主义的反思

    (三)弱社会还是强社会:新左派的回应

  分权制衡与制度正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分权制衡:确保实现制度正义的政治基石

   三 国家自主:制衡资本权力之基

   四 社会自治:制衡资本权力之源

   五 价值均衡:制衡资本权力之魂

   六 基本结论

  浙江省经济政治发展案例述评

   一 民主与法治

    (一)民主发展水平

     1.社区民主建设

     2.村级民主

     3.党内民主

     4.其他基层民主

     5.人大制度建设

     6.社会组织发育

    (二)法治水平

   二 政治稳定与政府效率

    (一)政治稳定

    (二)政府效率

   三 政治平等、政务公开与政治文化

    (一)政治平等

    (二)政务公开

    (三)政治文化

   四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政府“无为”与“有为”结合的成就

    (二)政府“无为”与“有为”的过失

   五 小结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反腐倡廉实践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分析

   一 反腐倡廉进入新时期(1978~1988年)

   二 江泽民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实践(1989~2002年)

   三 胡锦涛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实践(2003年~)

  财政类型与现代国家构建

   一 财政类型与现代国家构建理论的兴起

    1.Rudolf Goldscheid与财政的社会学研究

    2.熊彼特与税务国家

   二 税务型财政与现代国家:财政社会契约命题

    1.财政社会契约命题的内容

    2.财政社会契约命题的两个模型

    3.对财政社会契约命题的质疑

   三 不同财政类型对现代国家构建的影响

    1.不同税收种类与现代国家构建

    2.公债与现代国家

    3.租金与现代国家

   四 财政转型与国家转型

   五 结论

  预算增量、预算控制与财政发展

   一 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使财政发展持续性问题变得更加现实

   二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使财政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三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使公共财政的控制问题更加复杂

   四 几点对策建议

  中国关税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 关税内生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 中国贸易保护的基本计量经济模型与模型修正

    (一)贸易保护的理论模型概述

    (二)国家利益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培植——国家利益假说模型

    (三)反映利益集团博弈和寻利活动的利益影响假说模型

    (四)混合模型

   三 计量结果和解释

    (一)反映产业发展战略的“国家利益假说”模型的检验

    (二)反映利益集团博弈和寻利活动的“利益影响假说模型”的检验

    (三)混合模型

   四 简要的结论

 序言 中国转型期政治学研究的多维视角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全三册),中华书局,200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三联书店,2005。

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从社会政治背景对西方哲学所作的历史考察》,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9。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8。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胡传胜译,2003。

〔美〕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 :《民主与分歧》,杨立峰、葛水林、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7。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塔尔特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Branstetter,L. G. and R.C.Feenstra,1999.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7100.

Goldberg,Pinelopi and Maggi,Giovanni,1999,Protection for Sal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5,December,pp. 1135-1155.

Grossman,G. M. and Helpman.E.,1994,Protection for Sal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4,No.4,September,pp. 833-850.

Krol,Robert,1996,Testing Tariff Endogeneity in Janpan:A Comparison of Pre-and Post-war Periods,Economics Letters 50,pp.399-406.

Magee Christopher,2003.Endogenous Tariffs and 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0 (2003),pp.203-222.

Mccalman,Phillip.2004,Protection for Sale and Trade Liber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2(1),pp.81-94.

Terribile,F. and Thornton,J.,2000,The Endogeneity of Tariffs in Italy,1890-1969,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0,7,517-520.

Yamazaki,Takeshi.2004,Tariff Rate as Public Good,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2(1),pp.95-107.

布鲁诺·S.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吴元湛等译,重庆出版社,1987。

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叶元龙、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88。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盛斌:《中国工业贸易保护结构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3期。

王元颖:《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文献述评》,《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5期。

王元颖:《关税保护与经济绩效》,《统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王元颖、盛卓禾:《名义保护、有效保护与产业竞争力培植——对中国关税的公共政策效应分析》,《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王元颖:《关税保护的福利效应——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经验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