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10 !

参考文献

199

中国金融改革30年图书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 30 Years on

SSAPID:101-7265-9780-90
ISBN:978-7-5097-051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我国著名金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本书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的汇集。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读者可以对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有一大致的了解。同时,本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金融学术专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大量与中国现实金融问题有关的学术知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扬
编 辑:张景增;陈韬;王玉水;高雁;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变化着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界(代序)

 第一篇 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的宏观调控

   一 外汇储备、货币供应、物价上涨

   二 关于适度外汇储备水平

    1.进口需求

    2.偿债准备

    3.外商直接投资的汇出利润

    4.国内资本流出

   三 关于短期资本流动

   四 引进国外资金和利用国内储蓄

    1.迹象之一:国内银行存差的出现

    2.迹象之二:外资的本币化

    3.迹象之三:国内游资的形成

   五 思考之一:货币调控机制的转换

   六 思考之二: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

   七 思考之三: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科学认识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储蓄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高投资率和更高的储蓄率

   二 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是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

    1.西欧、北美

    2.东亚

    3.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储蓄率、投资率

   三 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

   四 中国的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工业化、城市化和体制改革的综合结果

    1.工业化的影响

    2.城市化的作用

    3.市场化改革和高投资率、高储蓄率

   五 经济失衡:原因及对策

    1.金融体系的缺陷是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2.解决经济失衡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稳定”而不是“压制”投资

    3.弱化长期高投资的风险:加快金融改革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一 引言:转型经济的高储蓄和高投资之谜

   二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1.理论模型

    2.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TFP、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

   三 加入金融部门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四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五 小结: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运行框架

   六 “劳动力转移率”的计量分析

   七 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

    (9)式的证明

    (11)式的证明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一 引言

   二 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实物交易表分析

   三 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对实物交易表的修正

   四 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1.基本结论

    2.政策含义

  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政策

   一 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长期因素没有变化

    1.关键在于很高的储蓄率

    2.高储蓄率的存在和延续,保证了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3.总供求平衡条件下,局部的不平衡和结构性物价上涨也可能发生

    4.不应过度依赖需求管理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

   二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成因复杂,应当采取多种对策

    1.当前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四类成因

    2.造成物价上涨的四类因素未来走势存在差异

    3.温和的物价上涨可能成为常态

    4.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三 关于流动性过剩

    1.流动性刻画的是状态和能力,“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可以存疑

    2.中国流动性充裕的原因

    3.对于充裕的流动性,应当分类处理

   四 关于货币政策

    1.关于数量调控

    2.关于利率调控

    3.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4.重要的任务是加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

   五 关于“热钱”

    1.关于“热钱”的定义

    2.中国目前基本不存在“热钱”肆虐的条件

    3.对“热钱”的估算

    4.防范措施

 第二篇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导言

   一

   二

   三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

   一

   二

   三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 存款准备金率:决定货币供应的重要因素

   二 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

   三 存款准备金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四 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1.准备金制度本身的改革

    2.由于降低准备金率有扩大货币供应量之效,货币当局一定会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

    3.由于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是在整个货币供应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而,这项改革将伴随着基础货币供应制度的变革

  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转变货币供应机制的关键措施

   一

   二

   三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一

   二

   三

  零准备率: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分析框架

   二 财政部门与金融部门的资金联系

   三 通货紧缩: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四 货币政策的困境

   五 探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积极配合的途径

  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一 从美国国债规模缩减谈起

   二 关于国债的财政观点

   三 关于国债的金融观点

   四 更全面地分析国债的规模问题

  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在货币和利率的走势上寻求解释

   一 各层次货币供应的解释力和经济分析意义

   二 货币指标解释力的局限性

   三 小结

  物价下跌与货币政策

   一 全面认识物价下跌趋势

    1.物价下跌是一种全球的长期现象

    2.物价下跌有好坏之别

    3.“好”的物价下跌的本质是“创造性破坏”

   二 货币政策:重要的是传导机制

    1.货币供应量的动态不是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指标

    2.问题出在传导机制上

    3.关键在于全面改革

  资本充足率监管、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一 导言

   二 部分准备制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起源、发展与衰落

   三 资本充足率监管:基本功能

   四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

   五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六 法定资本充足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关系

   七 简要的结论

  用5~10年完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一 导言

   二 已经取得的进展

    1.非正规金融中的利率市场化

    2.正规金融系统中的变化

    3.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三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因素:微观方面

    1.国有企业与各级政府的行为

    2.银行部门的障碍

   四 约束利率市场化深入的因素:宏观方面

    1.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

    2.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缺陷

    3.基准利率的缺失

   五 简短的结论: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

   一 导言

   二

   三

  “存差”辨析

   一 “存差”(“贷差”)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分配资金的概念

   二 金融机构多样化使得“存差”(“贷差”)概念复杂化

    1.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2.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

    3.货币概览

    4.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5.银行概览

   三 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存差”难以衡量金融体系的资金使用状况

    1.银行购买各类可交易金融产品,是在支持经济建设

    2.银行购买外汇,是在支持对外部门发展

    3.现金需求趋缓引起的存差,说明金融体系的效率在提高

   四 “存差”是现代金融制度运行的基础

   五 储蓄大于投资是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试析“从紧的货币政策”

   一 首先需要回顾2007年

   二 什么因素促使货币政策从紧?

    1.物价上涨

    2.投资增长率持续高位

    3.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4.股价“泡沫”

    5.流动性过剩

   三 不可回避的事实: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递减

    1.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降低

    2.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大降低

    3.货币供应与GDP以及物价水平走势的相关性降低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四 不可回避的事实:利率手段的效力有限

    1.在中国,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转向以利率调控为主的操作范式,有着不可逾越的困难

    2.价格(利率)手段要充分发挥作用,以数量(货币供应)调控手段能发生联动为前提

    3.汇率政策的刚性是制约利率政策灵活性的又一原因

    4.货币政策由调控数量转向调控价格(利率和汇率),只是实行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

   五 重要的是创造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效力的条件

    1.清醒地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2.彻底改革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3.认真研究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问题

    4.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三篇 金融市场

  导言

  中国货币市场研究

   一 货币市场的作用

   二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概述

    1.货币市场的结构

    2.对发展程度的衡量

   三 同业拆借市场

    1.发展过程及特点

    2.资金流动的特征

    3.拆借利率的动态

   四 回购市场

    1.发展历程

    2.市场结构

    3.资金的流动

    4.利率的动态及其与拆借市场利率的比较

   五 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

   六 结论和建议

  储蓄、投资与资本市场

   一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

    (一)国民经济中的储蓄

     1.企业储蓄

     2.居民储蓄

     3.政府储蓄

     4.国外储蓄

    (二)国民经济中的投资

     1.企业部门的投资

     2.居民投资

     3.政府投资

     4.国外投资

    (三)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1.储蓄转化为投资:国民经济平衡的核心

     2.直接转化机制和间接转化机制

     3.财政转化机制与金融转化机制

   二 资本市场概说

    (一)概念界说

    (二)资本市场中证券市场的作用

    (三)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四)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

    (五)股票市场

    (六)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

   三 简短的小结

  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体系

   一 一种全新的投融资安排

   二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特殊的金融支持

   三 创新投资家及其资金来源

   四 中国的探索

   五 中小企业是主角

   六 政府的作用

   七 首要的是制度创新

  按照功能分工原则重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附录

  虚拟经济四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必须发展真正的OTC市场

   一 关于资本市场发展

   二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三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

  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一 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的历史:银行业和股票市场此消彼长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信息技术革命

   二 新世纪全球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重领风骚

    (一)银行业瞄准了小企业,并开始学会同市场共存

    (二)银行与市场的契合点: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异军突起

   三 简短的结论

  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 发展直接融资与脱媒如影随形

   二 脱媒将强化金融业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三 脱媒在中国的表现

    (一)居民存款增长率和环比增加额下降

    (二)企业逐步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

    (三)银行部门的流动性风险增大

    (四)利率政策的效果不确定

    (五)货币供应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

   四 脱媒的挑战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

    (二)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资本市场

    (四)货币当局

   五 脱媒是金融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凤凰涅槃”

 第四篇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

   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程

   二 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并存:资金的“迷失”

   三 追寻“迷失的资金”:游资假说

   四 追寻“迷失的资金”:净损失假说

   五 追寻“迷失的资金”:资本外流假说

   六 资本外流:中国问题的特殊性

  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还须进一步研究

   一 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并未充分总结

   二 从金融约束到金融自由化

   三 金融结构的调整

   四 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监管

   五 企业制度与金融危机

   六 金融自由化的顺序

  经济全球化:若干理论探讨

   一 经济一体化

   二 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三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后果

   四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原因和事实

   一 金融全球化中的实体经济因素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长

    (二)全球贸易发展

    (三)对外直接投资

    (四)技术进步的贡献

   二 金融创新与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创新的发生

    (二)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全球化

   三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发达国家的放松管制

    (三)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全球化

  人民币汇率政策与改革的战略安排

   一 导言

   二 人民币汇率的压力

    1.来自国际收支的压力:200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来自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

    3.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影响

    4.简短的小结

   三 汇率水平还是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的关键何在?

    1.汇率的经济功能: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2.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机制更重要

    3.汇率稳定的意义

    4.汇率固定的弊端及短期的纾解对策

   四 长期战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式与操作方案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富于弹性的汇率制度

    2.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的方式

    3.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的操作方案

   五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国际储备管理

    1.国际储备管理的新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2.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和国际储备管理战略

   六 长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管制自由化

    1.资本项目管制与弹性汇率制度运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2.资本项目管制自由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之策

   一 导言

   二 全球经济失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老故事

   三 老故事中的新因素:失衡可否持续

   四 老故事中的新因素

   五 应对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一 引言

   二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成因

    1.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储蓄/投资格局在各国间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全球贸易重组步调的差异

    3.资本与金融项目不平衡的根源:国际资本流动

    4.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投机资本和国内居民调整外币资产的行为

   三 中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从功能角度进行分析

   四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

    1.机构分工

    2.储备功能的多样化

   五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建议

    1.改革之一: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

    2.改革之二:与持有主体多样化相配合的外汇资产多样化

    3.改革之三:划定货币当局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

    4.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融资安排

    5.中国需要有一部外汇管理法

   附录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二 英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三 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四 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五 韩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六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七 中国香港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八 若干国家(地区)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特征归纳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

   一 从亚洲金融危机谈起

   二 少数国家主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非关键货币国家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 根本出路在于在亚洲形成货币合作机制

   四 上海在国际货币体系转变过程中的机遇

 第五篇 金融发展

  导言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兴衰*

   一

   二

   三

   四

  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

   一 金融机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二 集中交易能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

   三 影响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要素

    1.经营成本

    2.人力资源供给

    3.电信设施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

  多元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

   一 市场经济仍然需要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 案例一:美国政策性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

   三 案例二: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

   四 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

    1.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领域

    2.政府信用保证

    3.法律保障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金融生态界说

   三 中国的地区间差异及研究金融生态环境的立足点

    (一)经济地理与文化的差异

    (二)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

    (三)中央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渐进式改革路径

     2.东部沿海地区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先发优势

     3.知识与思想观念的先发优势和累积效应

    (四)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行为的扭曲

     1.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地方财政紧张局面

     2.地方政府缺乏正常的市场化融资手段和配套的制度

     3.GDP 的政绩考核导向与届别机会主义行为

     4.制度供给的失衡——软化制度约束环境导致地方政府对制度租金(金融与土地)的攫取

   四 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一)城市经济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

     3.经济活跃程度(商贸与投资)

     4.经济开放度

     5.经济市场化程度

    (二)企业诚信*

    (三)地方金融发展

    (四)法制环境

    (五)诚信文化*

    (六)社会保障程度

    (七)社会中介服务

    (八)地方政府诚信

     1.地方政府财政能力

     2.政府审批与管制

     3.地方政府干预

     4.行政效率

     5.政府透明度

    (九)金融部门独立性

   五 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

    (一)方法论

    (二)数据的采集

    (三)分析的路径

     1.第一层次: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等级测度

     2.第二层次: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解释性指标

     3.第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合成

    (四)与有关成果的印证

   六 各要素的贡献弹性

   七 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1.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换、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方式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3.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4.完善银行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加强外部监管

    5.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特别是发挥地方政府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写在前面的话

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金融市场竞相发展,由为计划提供资金服务到成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渠道,由无足轻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金融体系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和坎坷的改革开放之路。今天,对于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听听一位亲身参与其中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先生,对三十年艰辛历程的冋顾:◎ 三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三十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利弊得失◎ 三十年中国金融研究的发展变化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金融年鉴》。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美〕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李克宁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吴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刘宏儒:《金融调控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改革中的宏观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美〕伯格斯坦主编《美国与世界经济》,朱民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增长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第21期“金融论坛”,2004年2月21日。

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李扬:《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Bloom,D.,David Canning and Jaypee Sevilla,2001,Economic Growth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Working Paper,No.8685,www.nber.org.

Bloom,D. and Jeffrey G. 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king Paper,No.6268,www.nber.org.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2005.

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研究课题分报告,1999。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增长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第21期“金融论坛”,2004年2月21日。

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李扬:《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李扬:《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2002年8月26日《21世纪评论》。

李扬、殷剑峰:《开放经济的稳定性和经济自由化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李扬、殷剑峰:《理顺利率体系 健全利率形成机制》,2004年6月30日《中国证券报》。

殷剑峰:《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殷剑峰:《逆向选择、信贷配给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规律”》,《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转轨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Bloom,D. and David Canning and Jaypee Sevilla,2001,Economic Growth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Working Paper,No.8685,www.nber.org.

Bloom,D. and Jeffrey G. 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orking Paper,No.6268,www.nber.org.

安体富:《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贝多广、骆峰:《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李扬、殷剑峰:《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经济失衡》,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研究”课题报告。

莫迪格里亚尼:《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的居民储蓄》,《比较》2005年第21期。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Louis Kuijs,2005,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World Bank China Research Paper,May.

Louis Kuijs,2005,How will Chinese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World Bank China Research Paper,May.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

Friedman,M. & Schwartz,A.,1970,Monetary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Gurley,G. & Shaw,E.,1960,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Washington.

〔美〕J.M.凯恩斯:《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

Radeclifie Committee,1959,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Working of the Monetary System,London.

Barnett,W.,Offenbacher,E.,Spindt,P.,1985,“A New Concept of Aggregate Money”,Financial Journal,May.

〔美〕T.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88。

〔美〕F.S.米什金:《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李扬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美〕P.林德特等:《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美〕J.T.布尔曼:《货币供需及总体经济模型》,中国台湾“国立”编译馆,1977。

〔美〕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美〕M.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60。转引自:〔美〕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94,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Purpose and Functions,Washington,D.C..

European Central Bank,1998,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in Stage Three,Chapter 1 & Chapter 7,Sep. 1998.

Aaydn Davies,1998,Averaging in a Framework of Zero Reserve Requirements:Implications for the Operation of Monetary Policy,Bank of England,EC2R 8AH.

Joseph Bisignano,1996,Varieties of Monetary Policy Prorating Procedures:Balancing Monetary Objectives with Market Efficiency,BIS,Working Paper,No. 35,June.

Kevin Clinton,1997,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a Regime with Zero Reserve Requirements,Bank of Canada,Working Paper,August.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1997,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Report prepared by the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of the central banks of the Group of Ten countries.

BIS,1999,Market Liquidity:research Findings and Selected Policy Implications,Basel,May.

BIS,1999,How Should We Design Deep and Liquidity Market?—The Case of Government Securities.

Ann-Marie Meulendyke,1998,US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Market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Frank J. Fabozzi and Michael J. Fleming,1997,US Treasury and Agency Securities,The Handbook of Fixed Income Securities.

Michael J. Fleming,1997,“The Round-the-Clock market for US Treasury Securities”,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July.

Dominique Dupont and Brian Sack,1999,“The Treasury Securities Market:Overview and Recent Development”,Federal Reserve Bulletin,Dec.

United Kingdom Debt Management Office,1999,Quaterly Gilts Review,October.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有关各期。

Treasury Bulletin,有关各期。

〔美〕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美〕保罗·沃尔克、行天丰雄:《时运变迁》,贺坤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Allen N. Berger and Gregory F. Udell,1994,“Did Risk-Based Capital Allocate Bank Credit and Cause a ‘Credit Crunch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6,No.3,pp.585-628.

Allen N.Berger,199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 and Banking,Vol.27,No.2,pp.432-456.

Anjan V.Thakor,1996,“Capital Requirements,Monetary Policy,and Aggregate Bank Lending: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1,No.1,pp.279-324.

Douglas W.Diamond and Raghuram G. Rajan,2000,“A Theory of Bank Capital”,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5,No.6,pp.2431-2465.

Eli Talmor,1980,“A Normative Approach to Bank Capital Adequacy”,The 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15,No.4,pp.785-811.

Emile J.Brinkmann and Paul M.Horvitz,1995,“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s and the Credit Crunch”,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7,No.3,pp.848-863.

Kevin Clinton,1997,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a Regime with Zero Reverse Requirement,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

Yair E.Orgler,1975,“Capital Adequacy and Recoveries From Failed Bank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XXX,No.5,December.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李扬:《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业监管框架的规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1998。

李扬:《理顺调控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2005年3月18日《中国证券报》。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彭兴韵:《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

Shaw,E.R.,1973,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Kinnon,R.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Rookings Institution.

Fry,M.J.,1988,Money,Interest,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1989,World Development Report,Washington D.C.:World Bank.

李扬:《中国国债回购市场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李扬:《发展货币市场:转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前提条件》,《金融研究》1996年第1期。

李扬:《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进一步改造》,《财贸经济》1997年第1期。

谢平:《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取向的利率政策》,见Hassanali Mehran,Bernard Laurens,Marc Quintun,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Money Market Development,IMF,1996.

钟启瑞:《人民币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框架》,见Hassanali Mehran,Bernard Laurens,Marc Quintun,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Money Market Development,IMF,1996.

Denis Kwiatkowski,Peter C. B. Phillips,Peter Schmidt,and Yongcheol Shin,1992,“Testing the Null Hypothesis of Stationary Against the Alternative of a Unit Root:how Sure Are We That Economic Time Series Have a Unit Root?”,Journal of Econometrics,54.

David C.Cole,hal S.Scott,and Philip A.,1995,Wellons,Asian Money Marke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

OECD:《风险投资与创新》,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的设计方案》,1999。

科学技术部等国务院七部委:《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

〔美〕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杰弗瑞·萨克斯等:《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霍利斯·钱纳里、阿兰·斯特劳特:《外援与经济发展》,《美国经济评论》1966年9月号。

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John Cuddington,1986,Capital Flight:Estimates,Issues and Explanations,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58,1986,Princeton University,December.

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艾迪加·法伊格编著《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

M.Fry,1988,Financial Development:Theory and Recent Experienc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Raymond W.Goldsmith,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

IMF,1998,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Developments,Prospects,and Key Policy Issues,Sep..

C.Freeman,1982,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Pinter.

J.B.Taylor,1993,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Carnegie-Roched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39.

BIS,1998,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August.

IMF,1998,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Developments,Prospects,and Key Policy Issues,Sep.

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徐明棋:《市场经济中的金融重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李扬:《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几个问题》,见李扬主编《中国金融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扬:《正确看待外汇储备》,经济名家论坛,2003。

李扬:《利率市场化:理论与中国的实践》,见李扬主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王国刚:《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张志超:《汇率政策新共识及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02。

姜波克等:《货币替代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加利·西林:《通货紧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Alesina,Alberto,Vittoitrio Grilli and Gian-Maria Milsi,199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 Con trols”,In L.Leiderman and A.Rnzin(eds),Capital Mobility:The Impact on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 Growth,Cambridge,NewYork and 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89-321.

Colander,D. and R.S.Guthrie,1980-1981,“Great Expectation:What the Dickens Do Rational Expectation Mean?”,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Winter 3(2).

Calvo,Guillermo.A. and Garmen M.Reihart,2000,Fear of Floating,NBER Working Paper,No.7993.

Echengrenn,Barry and Richardor.Hausmann,1999,Exchange Rate and Financial Fragility,NBER Working Paper,No.7418.

Feldstein,Martin and Charles Horika,1980,“Domestic Saving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Economics Journal,90(June):314-329.

Flood,Robert. and Nancy Marion,2002,Hol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an Era of High Capital Mobility,IMF Working Paper.

Frankel,Jeffrey A.,1999,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at All Times,NBER Working Paper,No.7338.

Frankel,J.A.,Sergio L.Schmukeler and Luis Servn,2000,Comment and Discussion on “Verifiability and the Vanishing Intermediate Exchange Regime”,Brookings Trade Forum.,pp.109-123.

Glick,Reuver,2000,Fixed or Floating:Is it Still Possible to Manage in the Middle?,Pacific Basin Working Paper Series,PB-00-02,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IMF,2001,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

IMF,2003,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Accompanying Document.

Keyn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London,Macmillon.

Krugman,Paul R.,1979,“A Model of Balance Payment Cris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1(August).

Krugman,Paul R.,1998,What Happened to Asia?,Mimeo,Cambridge,MA,MIT.

Masson,Paul,2000,Exchange Rate Regime Transitions,IMF Working Paper,wp/00/134.

Montiel,Peter,1994,“Capital Mo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Measurement Issue and Empirical Estimate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Montiel,Peter and Carment Reihart,1998,Do Capital Controls and Macroeconomics Polices Influence the Volume and Compositon of Capital Flow?Evident from 1990s,University of Maryland.

Muth,J.F.,1961,“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Economic,29,pp.315-335.

Obstfeld,Maurice.,1996,“Models of Currency Cri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0 (April).

Quinn,Dennis,1997,“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1,3:531-551.

Williamson,J.H.,1965,The Crawling Peg,Essay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50,Princeto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李扬、余维彬:《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管理》,《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李扬、余维彬:《人民币汇率改革:回归有管理浮动》,《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戈登斯坦:《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李扬、曾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麦金农:《东亚重返“软”钉住美元安排:“高储蓄两难”的缓解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交流文稿,2005。

罗伯特·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陈尚霖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Bisignano,Joseph,2004,Machlup Was Right:Despres,Kindleberger and Salant Briefly Revisited,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Mimeo.

Calvo,Guillermo A. and Garmen M.Reihart,2000,Fear of Floating,NBER Working Paper,No.7993.

Dooley,Michael,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2003,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No.9971。

Dooley,Michael,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2004,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The Effects of Periphery Intervention and Reserve Management on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in Center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No.10332。

Echengrenn Barry and Richardor Hausmann,1999,Exchange Rate and Financial Fragility,NBER Working Paper,No.7418.

Flood,Robert and Nancy Marion,2002,Hol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an Era of High Capital Mobility,IMF Working Paper。

McKinnon,Ronald and Gunther Schnabl,2004,“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Fear of Floating,and Original Sin”,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331-60.

Rato,Correcting Global Imbalances—Avoiding the Blame Game,Remark in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Financial Services Dinner,New York City,February 23,2005.

Rajan,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Hard Landing or Soft Landing,Talk at the Crédit Suisse First Boston Conference,Hong Kong,March 15,2005.

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戴慕珍:《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化基础》,见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府经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冯兴元:《“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2000,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顾介康:《结构调整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沿海经济》1997年第8期。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NTAS项目(编号96/0076)研究报告中译本,维藤,2000。

胡鞍钢、王绍文:《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刘建军、张祥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时红秀:《地方政府债务——一个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4年第3卷。

王小鲁、樊纲:《有哪些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新华文摘》2004年第7期。

魏革军:《辨证看待金融生态环境》,2004年11月25日《金融时报》。

魏后凯、刘楷:《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魏后凯:《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政策的抉择》,《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年第1期。

项俊波:《不断深化金融改革,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环境》,在EuroFinance2005年中国年会上的演讲,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谢平、焦瑾璞:《中国货币政策争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新望:《苏南改革只走了前半步》,《中国改革》2000年第8期。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叶德磊:《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及金融生态圈》,《上海投资》2004年第5期。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周立:《改革期间中国农业的‘第二财政’与金融分割》,《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周小川:《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地区风险差异》,2004年1月8日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上的演讲稿。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比较》2005年第16期。

Herrmann-Pillath,1998,“Wirtschaftspolitische Steuerung versus Institutionelle Selbstorganisation Politisch-oekonomischer Systeme:Die Transformation Post-sozialistischer Volkswirtschaften”. In Selbstorganisation.Jahrbuch fuer Komplexitaet in denNatur-,Sozial-und Geisteswissenschaften,Band 9,Dunker & Humblt,Berlin.

IMF,1997,Annual Report.

King & Levine,1993,“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ent”.In Colin Mayer and Xavier Vives,Capit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rch.

Ma & Norregaard,1998,“Infrastructr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9(1):95-117.

McKinnon,R.,1993,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nd ed.

Pistor,Raiser,Gelfer,2000,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World Bank,http://info.worldbank.org.

Putnam,1993,“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American Prospect,4:13.

Raiser,Martin,1998,“Subsidising Inequality:Economic Reforms,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4,No.3:1-26.

Stone & Yao,2002,Administrative Costs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China Project Development Facility,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简 介:本书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分离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走出资金流动性困境》(批文号08AJY006)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最终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和专论。其中,总论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总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剩的界定、成因、效应和对策;分论部...

作者: 王国刚 蔡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简 介:本书对“十二五”中期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并对“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开放型经济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深刻揭示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简 介:文集精选自金融所成立以来在各类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要作者有李扬、王国刚、刘煜辉、王松奇、殷剑锋等,内容涵盖金融学基础理论、货币政策研究、金融业监管和发展研究等,多属当代金融研究前沿。

作者: 殷剑峰 殷剑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简 介:本书对2012~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对“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五个方面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简 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概括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金融发展和运行中的各方面情况,研讨和评论了2010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本书由业内专家和青年精英联合编著,有利于读者了解掌握2010年中国的金融状况,把握2011年中国金融的走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简 介:全书从存贷款利率地位及其市场化的影响、中国资本回报率、实际利率与投资关系、利率市场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配套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路径选择和应对之策,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关系。

作者: 王国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简 介:文集精选自金融所成立以来在各类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要作者有李扬、王国刚、刘煜辉、王松奇、殷剑锋等,内容涵盖金融学基础理论、货币政策研究、金融业监管和发展研究等,多属当代金融研究前沿。

作者: 殷剑峰 殷剑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简 介:本书对2010~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深入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简 介:本书对2013~2014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开辟了“‘十三五’时期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这个话题,分别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深度剖析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发展趋势和战略举措,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价格理论前沿(2)》聚焦价格领域学术研究前沿和改革热点,总结价格理论的新进展,回顾价格改革的历史经验,谋划深化价格改革的方略,探讨价格运行的重要专题。

作者: 温桂芳 张群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