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45

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图书

Sustainabl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Changjiang Delta(2006)

SSAPID:101-7227-9160-50
ISBN:7-80190-964-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长三角地区“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研究。围绕这一主题,设立了总报告与三个分报告,对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率先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率先发展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三角蓝皮书
编 辑: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长三角蓝皮书》编撰委员会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前言

 总报告

  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一 率先发展的长三角

    (一)率先发展的目标形成

    (二)率先发展的不断推进

     1.加快开放步伐,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2.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4.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率先发展的初步实现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见表5、表6和图1)

     2.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3.城乡建设全面推进

     4.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 面临新挑战的长三角

    (一)环境、资源、人口压力巨大

     1.生态环境十分严峻

     2.能源和资源供给难以保障

     3.人口大量集聚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二)经济粗放增长难以持续

     1.投资推动能力逐步减弱

     2.创新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3.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4.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见表27~表29、图3)

    (三)社会矛盾亟待协调

     1.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见表31、表32)

     2.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见表33和表34)

     3.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见表35~表37)

   三 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一)可持续的率先发展:长三角的必由之路

     1.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2.长三角可持续率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3.长三角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具备良好的条件

    (二)转型与创新: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1.转变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关键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核心

    (三)推进长三角可持续率先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合作

     2.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

     3.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

 分报告

  江苏率先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一 江苏率先发展的目标

   二 “十五”期末江苏率先发展状况分析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社会发展逐步加快

   三 江苏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世界经济运行呈“稳中趋缓”的态势

     2.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的过渡阶段

     3.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当前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1.当前江苏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2.2005年江苏经济运行的特点

     3.2006年江苏经济走势

   四 2006年江苏经济“快中求好”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宏观调控,防止投资过度回落

    (二)改变低价竞争策略,大力推动自主技术创新

    (三)兴起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热”

    (四)实现公平分配与再分配,大力扩大消费需求

    (五)实施节约与适度重型的工业化战略

    (六)建立贸易壁垒预警与应对体系

  2005~2006年浙江可持续率先发展评估与分析

   一 浙江实现“两个率先”发展水平总体评估

    1.浙江“两个率先”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2.浙江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初步评估

    3.浙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4.浙江现代化水平评估

   二 浙江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二)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均衡

    (三)后发地区发展与先发地区发展相对均衡

    (四)低收入群体发展与中高收入群体发展相对均衡

    (五)本地居民发展与外来居民发展相对均衡

    (六)政治民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均衡

    (七)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八)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对均衡

   三 浙江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挑战

    (一)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社会结构的挑战

     1.城乡结构与现代化目标的差距

      (1)城乡二元结构还没完全打破

      (2)农村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

     2.区域结构中地区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改变

     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现代化目标的差距

     4.阶层结构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差距

     5.人口老龄化速度、程度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二)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挑战

     1.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与“两个率先”目标的差距

     2.社会保障水平与“两个率先”目标的差距

     3.社会建设和公共管理相对滞后

    (三)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人口问题的挑战

     1.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人口规模的挑战

     2.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人口文化素质的挑战

      (1)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2)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3)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层次不高

    (四)实现“两个率先”面临的资源环境的挑战

     1.人均资源相对紧缺

     2.以资源浪费、环境损害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

     3.人与环境紧张状况仍未根本缓解

   四 浙江保持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改善社会结构

    (三)提升浙江区域人口容量,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四)为全体社会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

    (五)加快“四个强省”建设,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1.加强社会管理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3.加强社会预警和整合机制建设

    (七)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报告

   一 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一)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1.上海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态势的紧迫要求

     2.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是创造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3.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的迫切要求

     4.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是引领长三角区域走向世界的现实要求

    (二)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内涵

     1.从单纯的率先发展转型转为在可持续基础上的率先发展

     2.从单纯地追求GDP增长到统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水平、层次、功能和竞争力的率先提升

     4.上海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关键还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发展手段的转变

    (三)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意义

     1.加快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

     2.加快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步伐

     3.加快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加快探索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实现模式和路径

   二 上海经济率先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增长的阶段性描述

    (二)上海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及效应分析

     1.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上海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

      (1)长期产业结构调整明显,近期第三产业发展趋缓

      (2)劳动力的转移基本符合工业化规律,但比较劳动力生产率结构低

    (三)上海经济效益的考察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固定资产产出率

     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四)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 上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面考察

    (一)人民生活水平

    (二)城乡关系

    (三)生态环境与能源消耗

   四 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1.培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

     2.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结构体系

     3.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途径

     4.寻求可持续的环境协调模式

     5.建设可持续的社会和谐机制

    (二)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主要思路

     1.实现经济效率的率先提升

     2.实现科技创新的率先突破

     3.实现市场制度的率先完善

     4.实现结构水平的率先提升

 专题报告

  全球化条件下长三角持续率先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 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开放型发展的新机遇

    (一)国际投资进入新增长周期,为优势区域竞争外部资源提供新机遇

    (二)跨国公司引领全球产业转移新模式,为集群区域提供新机遇

    (三)服务贸易离岸化趋势为开拓发展领域提供新机遇

    (四)跨国公司继续看好长三角,为主动调整引资结构提供新机遇

   二 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结构性缺陷

    (一)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外向型经济增长显著,外资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2.贸易与投资互动更加明显,外资企业成为长三角出口的主力军,江苏、上海加工贸易比重居高难下

     3.制造业吸引外资持续增长,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

     4.跨国公司“独资化”、“配套化”、“联动化”布局趋势日益显著,对长三角技术进步形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二)长三角开放型发展的结构性缺陷

     1.数量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2.各地产业高度同构消耗并侵蚀了区域竞争优势

     3.不惜代价争夺外资的政策竞赛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流失

     4.地区保护倾向制约了区域内分工互补格局的形成

     5.利用外资实现科技进步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强势本土企业

   三 长三角实现持续率先发展的五大路径

    (一)以制度创新领先中国的市场化体系建设

     1.从注重对外开放向注重内外均衡开放的创新

     2.从注重市场规模向注重市场规范的创新

     3.从强势政府向现代化服务政府的创新

    (二)以城市群国际化领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以内资产业链整合领先中国的产业分工体系建设

    (四)以本土技术的提升与创新领先中国的自主式发展

    (五)以资源整合共享领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体成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体成长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情况

    (二)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三)区域竞争与互补的发展态势

    (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情况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体进一步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层次仍然不够突出,辐射能力有所减弱

    2.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还没有有效克服,导致许多矛盾和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1)产业结构趋同,无法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体系

     (2)统一性市场远未建立

     (3)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3.科技创新体系、制度体系、环境保护、协调机制、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等促进区域经济体持续成长的要素供给不足,而这些要素对正处于内部发展和规模扩张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体来说,都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三 主要对策思路

    1.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最终打造出结构合理的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

     (1)上海市在结构上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在布局上坚持“市中心体现繁荣,外围区体现实力水平”的指导思想

     (2)江苏应加强与上海合作,主动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

     (3)浙江应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主动与上海、江苏实现互补与互动

    2.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政策

    3.大力实施合理的城市化政策

    4.需要构建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一 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状况

     (1)第一阶段:以民间自发推动型为主要特征

     (2)第二阶段:以企业联合推动型为主要特征

     (3)第三阶段:以市场与政府双向推动型为主要特征

   二 长三角率先发展的困境及区域合作的作用

    (一)制造业内外交困

    (二)资源瓶颈及环境压力

    (三)加强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方面

     (2)解决产业同构问题方面

     (3)环境保护合作方面

   三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和新领域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基础设施一体化

     1.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技术基础

     2.基础设施一体化有利于各方,切实可行

     3.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与协调的主要内容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领域:服务业

     1.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

     2.科技研发的合作与交流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关键:行政体制

    (1)1992年:城市协作办(委)层面协调机制

    (2)1997年:城市市政府层面协调机制

    (3)2003年:三省市高层互访

    (4)2005年:三省市最高层领导聚会

  长三角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国际分工瓶颈约束分析

   一 国际分工与长三角制造业分工定位

    (一)分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分析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分析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 长三角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局

    1.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单一的

    2.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推动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拉动

    3.虽然制造业总量很大,但缺乏辐射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4.目前长三角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科技跨国公司产业分工中,但是基本上处于这个体系的末端,即处于“品牌商——关键技术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分包商”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

   三 提升产业层级,建立企业联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发展困局

    1.要提升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层级

    2.拓展产业纵向分工,与国外企业结成联盟

    3.提升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拓展有优势的技术创新领域

  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评估分析

   一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理

   二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中金融的作用

    (一)投资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资本市场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长三角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性分析

     (1)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

     (2)信贷投入对GDP增长的作用

   三 金融支持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金融资源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配置作用

    (二)开拓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

    (三)积极争取有利于推进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改革政策

  长三角现代企业制度建构与发展

   一 长三角现代企业制度建构现状与特点

    (一)政府规制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构现状与特点

     (1)国有企业的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西方私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在国有企业中运用的局限性

     (2)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导致所有权的权利无人行使,义务无人承担

     (3)代理成本过高

     (4)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链冗长,使国家股东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行为逐级淡化

     (5)各级委托人的素质影响了对经营者代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6)政府行为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法人规制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构现状与特点

     (1)内部治理

     (2)外部治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家族规制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构现状与特点

   二 长三角国有企业发展关键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长三角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行政任免出资人代表和经营者,导致人事管理政企不分

     (2)行政或运营机构直接任命经营者,限制了企业多渠道选拔优秀经营者的可能性

     (3)出资人代表与经营者混合管理,易造成两类人员职责不分、责任不明、考核奖惩无据的状况

     (4)出资人代表与经营者混合管理,易造成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职能虚置,弱化民主决策与相互制衡机制

    (二)国有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分开管理的客观要求

     (1)管理分开是《公司法》对两类人员规定的职能和权责差别的基本要求

     (2)管理分开是实现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的客观要求

     (3)管理分开是两类人员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对差别管理的要求

     (4)管理分开是由于两类人员素质要求差别需要建立不同的培养、选拔、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

     1.资格与职务分开管理

     2.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的选拔标准应有所区别

     3.任职程序应依法进行

   三 长三角法人规制型企业发展关键是小股东权益保护

    (一)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1)控股股东实际上拥有扩大的控制权

     (2)小股东剩余索取权的实现缺乏相应的控制权保障

     (3)控股股东的利益分配权实际上优先于小股东的利益分配权

    (二)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建议

     (1)权利与义务的制衡

     (2)对股东会决议的监督

     (3)有关小股东特定情形下的股份收买请求权

     (4)小股东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

   四 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家族制改造

    (一)民营企业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1)这是企业集资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2)这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防范市场风险的需要

     (3)这是家族企业变革与创新的需要

     (4)这是引进人才、稳定和发展企业的需要

    (二)民营企业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可行性

     (1)从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看

     (2)从家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竞争的角度看

     (3)从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发展看

    (三)民营企业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应措施

     (1)产权制度创新的典型模式

     (2)建立集体决策机制,使高层管理者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

     (3)实行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吸引和重用非家族集团的优秀人才

     (4)在明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民营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引进竞争机制

     (5)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

     (6)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是实行企业正常运转的可靠保证

     (7)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和民主制度

  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现状评估与分析

   一 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基本状况

    (一)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三)专利总量国内领先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五)技术市场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

    (六)区域创新能力突出

   二 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原始性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强度低

   三 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若干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二)激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积极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

     (2)从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尽快调整和改进税收政策

     (3)积极改进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三)建设和完善科技投入体制

  杭宁发展走廊崛起分析与评估

   一 问题的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长三角整体论”VS“上海中心论”

   三 长三角地区必须走多核心的网络发展道路

    (1)长三角属于大体“匀质”的发展区域,而非布鲁维尔所谓的“极化空间”

    (2)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二省一市”的行政和经济格局并没有因为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被打破

    (3)长三角地区的均衡发展也要求其走多核心的网络型发展道路

   四 加快杭宁发展走廊(发展带)建设的设想

    (1)浙、苏联手,贯通杭宁铁路,打通长三角的第二条入海大通道

    (2)加快沿线城市化建设,形成梯形城市结构

    (3)利用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4)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多样化城市发展形态,如建立大学城、旅游城、科技城、市场城等

    (5)强化民间资本的进入,为浙江民间资本创造新的投资空间,改变以往在沿海地区开发过分依赖外资的局面

   五 加快杭宁发展走廊(发展带)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意义

    (1)提升杭州的城市地位

    (2)构建浙、苏合作平台

    (3)拓展民营企业的成长空间

    (4)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六 建设杭宁发展走廊(发展带)的可行性评估(有利因素分析)

    (1)非均衡发展格局导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2)杭宁沿线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

    (3)杭宁沿线的交通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4)浙江和杭州民间资本充裕,需要有一个投资平台

    (5)杭、宁两市有诸多相似性,易达成共识

    (6)皖赣地区对此持欢迎态度或采取相应的配合行动

    (7)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七 杭宁发展带建成后的网络效应

    (1)连接度

    (2)通达指数

    (3)分散指数

   八 政策建议

  长三角村域经济社会转轨发展现状评估与展望*

   一 长三角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

    (一)粮食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有减产迹象

     (1)江苏省

     (2)浙江省

     (3)上海市

    (二)多数经济作物的生产呈下降趋势

     (1)江苏省

     (2)浙江省

    (三)畜产品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水产品产量回落

     (1)江苏省

     (2)浙江省

     (3)上海市

    (四)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1)江苏省

     (2)浙江省

     (3)上海市

    (五)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资价格上涨与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三农”新政特别是“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效应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制约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3)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4)农民增收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二 长三角村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

    (一)长三角农户经济类型及其变迁

     (1)农业专业户(含纯农业户和农、林、牧、渔类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

     (2)工业和商业专业户(含个体和私营工业户、商业户)

     (3)服务业专业户(含农资和农产品运输、供销、储藏,农机服务等专业户)

     (4)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

    (二)长三角村域经济社会转轨与发展

     (1)村域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高层次、新结构的转轨

     (2)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规模农业发展,开始打破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

     (3)血缘、亲缘村落已转向业缘村落,成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三)长三角村域双层经营体制演化为“三足鼎立”新格局

    (四)全国农村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初露端倪

   三 长三角的新农村建设态势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事实上已由下而上广泛展开,大致上有三种形态

     (1)学术研究形态的新乡村建设

     (2)民间实验形态的新乡村建设

     (3)地方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

    (二)地方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范围之广泛、内容之系统、工程之浩大史无前例,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1.案例一:江苏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惠及千家万户的五件事实

     2.案例二:苏南农村现代化建设试验

     3.案例三: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4.案例四(比较研究案例):四川省巴中市(山区贫困型村落)扶贫新村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五改三建”

      (2)农户经济建设——以项目开发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3)推广新技术及发展循环经济

    (三)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和时代特征

     (1)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新乡村“五化”建设的大趋势

     (2)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新乡村建设是以改造、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基本内容,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扶贫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村(或生态文明村)创建的活动为内容而展开的

     (3)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村社、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参与

   四 长三角典型村落经济社会现状分析

    (一)现代农业型村落的经济社会现状

     1.村域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

     2.主导产业趋向多样化

     3.居民收入来源日渐丰富,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4.家庭经济占村域经济的主导地位,但集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有上升的趋势

     5.劳动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6.经济社会组织形式混乱

    (二)现代工业型村落的经济社会现状

     (1)村域经济结构多元化,但有单一工业化的趋势

     (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村民的富裕化与市民化

     (4)村落环境的城市化

     (5)经济社会组织的多元化

     (6)村域政治民主化

    (三)专业市场型村域的经济社会现状

     (1)专业市场的形成与产业高度集聚

     (2)私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占村域经济的主导地位

     (3)非经营性收益在村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4)企业产品生产与专业市场的高度关联性

     (5)村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开放性

    (四)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域的经济社会现状

     (1)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域经济结构

     (2)村民的贫困性

     (3)村域经济的落后性

     (4)特色产业的初步兴起

     (5)传统家族势力与政治势力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五)古村落的经济社会现状

     (1)旅游经济在村域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2)村域文明的双重性

     (3)农业生产在村域经济中的尴尬地位

     (4)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

     (5)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难性

  长三角实现率先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一 共同认同长三角同根同源、同盛同衰的历史人文

    (一)远古同根同源

    (二)近代同盛同衰

   二 共同铸就长三角共同理念和区域精神

    (一)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理念

    (二)铸就区域共同精神

    (三)达成区域文化认同

   三 共同谋划“文化长三角”区域性文化资源配置

    (一)统一多样的人文文化资源

    (二)优质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

    (三)健康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 共同谋求长三角文化空间的合理布局

    (一)共同研究和推进“环杭州湾海洋文化圈”建设

    (二)共同研究和推进“环太湖江南文化圈”建设

    (三)共同研究和推进“沿长江城市文化带”建设

   五 共同筹划连通长三角的公共文化服务协作体系

    (1)准确把握区域的“公共”性

    (2)严格落实区域的“服务”性

    (3)稳步推进区域的“组织”性

    (4)切实提高区域的“透明”度

    (5)合理建立区域的“保障”力

    (6)优化整合区域的“供应”链

   六 共同建立相互开放的区域性文化市场

    (1)加强区域市场宏观指导

    (2)维护区域市场运行秩序

    (3)创新区域市场合作机制

    (4)加强区域行业协会协作

    (5)促进区域要素市场发展

   七 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协作机制建设

    (二)逐步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基本构成

    (三)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四)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功能布局

  上海率先现代化的结构及动力问题研究

   一 引言

   二 上海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偏差及其原因

   三 工业增长及其效率改进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四 新产品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五 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分析

   六 研究结论

    1.在产业结构上

    2.在发展动力上

  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一 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及态势

    1.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2.实施区域供水,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涌现了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4.加强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科学研究

    5.浙江、江苏都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

   二 长三角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冲突表现

    (一)城市与农村环境形势日趋危急

    (二)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集聚的环境冲击明显

     (1)产业结构的趋同引发的竞争将长期存在,难以形成一个完全互补的产业链

     (2)构成对资源能源的压力

     (3)带来严重的结构性污染,特别是经济水平较差的小城市,以吸引投资为目的,不惜牺牲环境利益追求经济目标

     (4)产业过度集聚带来的环境冲击明显

    (三)高新技术产业产生的现代环境问题危害加剧

    (四)生态破坏、生态失衡问题十分严重,侵蚀长江生态系统

     (1)由于受污染影响,长三角生态系统开始衰退

     (2)土地资源锐减

     (3)地面沉降引发地质灾害

     (4)洪涝问题依然存在

     (5)海岸带污染严重、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近海及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五)国内环境压力与国际环境履约压力加重,愈益受到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

    (六)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三 创新流域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合作

    (一)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委员会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实施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

    (二)借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9+2”的机制,共同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三)建立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和安全预警应急机制

    (四)建立区域环境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区域的环境信息共享与交换

    (五)建立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合作机制

   四 长三角生态与环境一体化的战略措施

    (一)树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产品产业政策

    (二)注重规划引导,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解决产业过度集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个案研究

  张家港精神:发展之魂、力量之源

   一 近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 张家港精神的内涵和本质

    (1)张家港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张家港精神是一种科学务实的创新精神

    (3)张家港精神是一种敢争一流的创优精神

   三 张家港精神的孕育和传承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张家港精神充满生命力的源泉

    (2)坚持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时代大潮中锤炼,是张家港精神具有强大活力的根本

    (3)坚持在张家港创业大潮中身体力行,是张家港精神富有凝聚力的前提

    (4)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张家港精神内涵,是张家港精神永葆青春的保证

   四 张家港精神的作用和效应

    (一)“张家港精神”催生了张家港速度,产生了张家港奇迹

     (1)张家港精神推动着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2)张家港精神推动着共同富裕步伐的加快,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张家港精神推动着城乡环境的优化,现代化城市初展风貌

     (4)张家港精神推动着干部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干部深得民心

     (5)张家港精神推动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张家港精神创造了张家港经验,塑造了张家港形象

    (三)张家港精神激发了张家港效应,拓展了张家港辐射

   五 张家港精神的未来和发展

    1.从时代性来看,张家港精神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发展同样要面对自己的时代

    2.从实践性看,张家港精神既立足于变化着的张家港发展实际,又必须继续沿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3.从创造性看,张家港精神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创新,也必须在城市现代化中升华为张家港的城市精神

     (1)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以争先的精神创出率先的业绩

     (2)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按客观的规律务求工作的实效

     (3)始终突出执政为民的宗旨,用民本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

     (4)始终凝聚团结拼搏的合力,以模范的行动锤炼过硬的队伍

  深化改革、政府转型与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

   一 政府转型与上海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关系

    (一)政府转型的内涵、方向及意义

     1.政府转型的内涵

     2.政府转型与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互动关系

     3.政府转型是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的中心环节

    (二)以政府转型为抓手,推动上海经济转型的现实进程

     1.通过政府转型,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通过政府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通过政府转型,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通过政府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通过政府转型,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6.通过政府转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惯例靠拢的市场运行环境

   二 上海浦东在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进程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3.现代化城区形态初步形成

      (1)工业向园区集中

      (2)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3)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4.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二)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升级进展缓慢,产业结构高度化明显不足

     2.主要依靠外资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3.以资源换投资的开发区模式走到尽头

     4.政府职能需要根本性的转变

     5.民营企业创业艰难

   三 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转型,促进浦东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一)浦东率先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二)浦东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

   四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政府转型的主要思路

    1.树立政府服务理念

    2.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3.创新政府服务途径与方式

    4.提供丰富的政府社会服务手段和内容

  浙江义乌率先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一 义乌率先发展的特征

    (一)以商带工,以工促商,工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1)1978~1988年是义乌城市的初步发展期

     (2)1988~1998年,义乌城市化进入劲升期,城区向快扩张,城市化出现加速势头

     (3)1998年以后,义乌城市化进入爆炸性发展期

   二 义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

    (二)产业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三)企业集聚问题

    (四)城市发展规划问题

    (五)土地资源的制约

   三 义乌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要确立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

    (二)第三产业需要适时“退旧迎新”

    (三)大力推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四)引导产业升级与区域转移

    (五)重视企业集聚效应

    (六)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七)市场化运作土地资源

    (八)以土地收益股份化为核心,制度化推进“农转居”

  实施强镇战略,率先打造和谐社会

   一 杨汛桥发展的现状评估

    (1)杨汛桥的GDP等总量指标迅速增长,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百强乡镇前列;人均GDP已经超过“小康”,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随着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杨汛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

    (3)杨汛桥企业数量多,其中工业企业规模较大,资本实力雄厚,七家国内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的上市公司,更是创造了中国上市公司第一镇的奇迹

    (4)在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杨汛桥的发展不仅使本地居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且吸引了超过本地居民数量的外来人口,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小城镇

    (5)作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一,杨汛桥努力保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二 杨汛桥发展经验分析

    (一)改革开放政策和乡镇工业化模式是杨汛桥镇发展的“天时”,撤乡建镇,提供了原本落后的乡村得以发展的特殊机遇

    (二)20世纪80年代初期外出打工,造就了杨汛桥第一代企业家

    (三)经编技术研究所,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

    (四)三次产权改革,为杨汛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相比温州模式的家族企业制度,杨汛桥企业海内外集体上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独特道路,创造了杨汛桥模式

    (六)开放杂交包容的特殊地域文化,“永不平庸、永不放弃、永不满足”的杨汛桥精神,对杨汛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 杨汛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1.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一个转变、两个园区、两个产业)

     2.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把杨汛桥打造成高成长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孵化器

     3.打造杨汛桥的品牌,提升杨汛桥的形象

     4.打造上市公司的总部集聚地

    (二)打造城乡统筹的先导区

     1.制定全面、综合的发展规划

     2.打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城镇中心

     3.城镇公共建设项目引入招标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4.农村发展投入的优先领域

     5.加快农民向城镇中心的转移

     6.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社会

    (三)打造社会和谐的实现区

     1.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新型管理服务体制

     2.加快人口素质的提高

     3.改善城乡人口结构

     4.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5.提供与城镇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产品

     6.优先解决主要社会问题

     7.开展爱心工程,建立民间扶贫基金

     8.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万斌主编《2005年: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荣华主编《构建和谐发展的世界城市》,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上海统计局编历年《上海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05。

江苏统计局编《江苏统计年鉴-2004》电子版。http://www.jssb.gov.cn/sjzl/tjnj/2004/tjnj.htm。

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

UNCTAD,2005 World Investment Report,Http://www.unctad.org.

徐剑锋:《浙江经济转型与浙沪港经济合作》。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张兆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正当其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屈子力:《内生交易费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4》,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凌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胡国良:《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江苏制造业发展方向》,《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8期。

魏后凯:《对产业集群和竞争关系的考察》,《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保罗·克罗格曼:《地理与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宁杭城市带呼之欲出》,2004年08月09日《江南时报》第五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陈建军:《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沪经济关系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现代化报告》,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xdh/496325.htm。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64708.htm。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2、2003、2004和2005。

靖学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靖学青:《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靖学青:《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增强途径》,《上海综合经济》(简报)2005年9月12日第37期。

《拯救污染的土地》,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

杨健:《江苏建造“美加净”高速路》,2005年4月20日《解放日报》。

佘之祥:《关于加强研究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www.yizheng.gov.cn

谢飞君:《长三角如何应对地面沉降?》2005年0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200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曲福田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黄贤金等:《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姜彤等:《德国洪水管理战略指南评述》,林珲主编《流域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2000。

陈焕友主编《伟大理论成功实践的典型——张家港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吴一凡主编《伟大理论与张家港成功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蒋宏坤主编《张家港基本现代化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宋伯祥主编《张家港概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缪凤鸣主编《历史的回声——张家港市党史专题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陈建明主编《张家港年鉴(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陈世海:《邓小平理论滋养了张家港精神》,2004年8月26日《光明日报》。

魏欣:《张家港精神的哲学思考》,《党史资料与研究》2005年第2期。

简 介:全书分为八篇,内容包括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简 介:本书综合进述了泛珠三角区的基础和条件,细讲了基础高施与生态环境,经济教育与科技,法律与政府管理等内容.指出了泛珠三角区发展策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