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3

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研究图书

Study on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Policies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SAPID:101-7216-0292-33
ISBN:978-7-5097-440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项目批准号:05BJY039)的研究成果。全书在对脱钩理论概念模型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的关系,从国家战略、经济措施、管理手段、投入机制、技术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林尧;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前言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水土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水资源利用与效率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水资源经济技术管理方面的研究

    (四)有关虚拟水及虚拟水贸易方面的研究

    (五)有关水权转让方面的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农业资源配置及农业用水方面的研究

    (四)有关水资源与其他资源匹配方面的研究

    (五)有关水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

    (六)有关节水方面的研究

    (七)有关虚拟水方面的研究

    (八)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九)有关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对策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水资源状况及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禀赋概况

   一 水资源禀赋静态特征

    (一)降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量

    (三)地下水资源量

    (四)水资源总量

   二 水资源禀赋变化特征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一 水资源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 人均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 地均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区域层面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

    (二)省级层面单位耕地面积拥有水资源量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水质特征

   一 总体水质情况

   二 不同类型水体水质情况

    (一)河流水质

    (二)湖泊水质

    (三)水库水质

    (四)省界水体水质

    (五)水功能区水质

    (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七)地下水水质

 第三章 中国水资源利用结构及效率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量及其变化

   一 国家层面水资源利用总量特征

   二 省级层面水资源利用总量特征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结构及其变化

   一 水资源利用结构的产业特征

   二 水资源利用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化

   一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特征

   二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特征

    (一)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省级层面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章 中国水利设施建设及节水技术应用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一 灌区建设情况

   二 水库建设情况

   三 灌溉机电井建设情况

   四 堤防建设情况

   五 农田水利设施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及技术应用

   一 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二 节水农业采用的主要技术

    (一)地面灌溉技术

    (二)喷灌技术

    (三)微灌技术

    (四)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五)渠道防渗技术

    (六)雨水利用技术

    (七)劣质水利用技术

    (八)农艺技术

    (九)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三 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二)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相对落后

    (三)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四)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五)发展节水农业的技术集成程度不足

    (六)发展节水农业的资金不足

    (七)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农民对节水技术应用的意愿分析

   一 样本统计学特征

   二 农业灌溉用水及其设施情况评价

   三 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不同年龄阶段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三)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四 农民不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不同年龄阶段农民不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三)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不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关系分析

  第一节 脱钩理论及方法

   一 概述

   二 脱钩理论的概念模型以及指标

    (一)脱钩的概念模型

    (二)脱钩指标与脱钩指数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分析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层面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层面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三)省级层面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 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层面第一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层面第一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三)省级层面第一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三 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层面第二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层面第二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三)省级层面第二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 概述

   二 数据处理方法及来源

   三 粮食产量、粮食灌溉用水量动态变化特征

    (一)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关系的类型分析

    (二)国家层面上粮食产量与粮食灌溉用水量的动态变化

    (三)省级层面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动态变化

   四 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脱钩关系分析

    (一)国家层面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关系分析

    (二)各省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关系分析

 第六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黄河流域自然、经济概况

   一 黄河流域面积及主要灌区

    (一)黄河流域面积

    (二)黄河流域降雨及蒸发

    (三)黄河流域的主要灌区

   二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分布特征

    (一)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

    (二)省级层面水资源禀赋比较

    (三)地级层面上水资源禀赋比较

   三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一)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域

    (二)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匹配状况

   一 水资源与其他资源匹配状况计算方法

   二 不同资源之间匹配状况计算结果

    (一)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

    (二)水资源、耕地资源匹配状况

    (三)水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四)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第三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 分析模型

    (一)常用生产函数的变量

    (二)生产函数的特性

    (三)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及其估计

    (四)水资源贡献估算的计量模型

   二 模型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三 模型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一 DEA分析方法

    (一)农业生产效率分析方法概述

    (二)农业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二 尺度、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效率分析的尺度

    (二)效率分析指标的选择

    (三)数据来源

   三 结果分析

    (一)技术效率的变化特征

    (二)技术进步效率的变化特征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征

 第七章 粮食国际贸易中水资源要素流动分析

  第一节 虚拟水概念及其匡算方法

   一 虚拟水概念

   二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虚拟水的匡算方法

  第二节 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变化情况

   一 资料来源

   二 粮食出口量及变化

   三 粮食进口量及变化

   四 粮食净出口量及变化

  第三节 粮食贸易中水资源要素流动量及其变化

   一 粮食出口中水资源要素流动量

   二 粮食进口中水资源要素流动量变化

   三 粮食贸易中水资源要素流动量及变化

  第四节 粮食国际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一 水资源压力构建方法

   二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及水资源利用状态分析

    (一)国家层面上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及其变化

    (二)省级层面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及水资源利用状态分析

   三 粮食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农业水资源压力及水资源利用状态

    (一)粮食国际贸易对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

    (二)粮食国际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状态的影响

 第八章 水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价制度

   一 水价与水资源集约利用

   二 中国水价改革的历程

   三 中国水价制度的现状评价

   四 提补水价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水权与水市场制度

   一 水权交易与水资源集约利用

   二 中国水权制度改革历史演变与评价

  第四节 水资源的社区管理机制及演变

   一 水资源利用设施管护组织主体的演变

   二 水资源利用设施应用方式的演变

   三 水资源利用设施管护组织形式的演变

 第九章 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建议

  第一节 水资源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水资源短缺与低效率利用并存

   二 水资源集约利用重工程技术措施轻管理技术

   三 水资源集约利用管理中重供给管理、轻需求管理

   四 水资源集约利用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激励

   五 水资源集约利用对来自基层的创新关注依然不够

   六 农田水利设施资金投入不足

   七 水资源集约

   八 水资源集约利用中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第二节 鼓励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

   一 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

    (一)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 完善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

    (二)建立水权和水市场制度

   三 完善水资源集约利用管理机制

    (一)构建新时期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

    (二)规范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组织

    (三)探索农业水利设施管护的新模式

   四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新机制

   五 建立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保障体系

    (一)抗旱节水要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二)注重节水农业的发展

    (三)抓好以节水为中心的水田标准化建设

    (四)建立稳定水利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

    (五)实施污水再生利用技术

   六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一)创新机制,加强现有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二)完善制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七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节水型社会是全社会参与水资源集约利用管理的最佳模式

    (二)注重产业节水的同时,加强水质的保护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途径

 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项目批准号:05BJY039)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9章。在对脱钩理论概念模型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水资源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经济措施、管理手段、投入机制、技术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水资源集约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

1.曹建廷、李原园:《虚拟水及其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启示》,《科技导报》2004年第3期。

2.曹琦、陈兴鹏、师满江:《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资源科学》2012年第8期。

3.柴成果、姚党生:《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民黄河》2005年第3期。

4.常宝军、刘毓香:《“一提一补”制度节水效果研究》,《中国水利》2010年第7期。

5.陈爱侠、于法稳:《陕西省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陈东景:《我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与差异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2期。

7.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8.陈雷:《抓住世纪之交的良好发展机遇 做好跨世纪的农村水利工作》,《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年第2期。

9.陈丽新、孙才志:《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的形成机理与维持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1期。

10.陈素景、孙根年、韩亚芬等:《中国省际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2期。

11.陈宜瑜、王毅力、李利锋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12.陈志恺:《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水资源卷》,科学出版社,2004。

13.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第4期。

14.池营营、杨伟:《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分析》,《陕西水利》2011年第2期。

15.邓红兵、刘天星、熊晓波等:《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探讨》,《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年第5期。

16.方创琳:《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4期。

17.封志明、李飞、刘爱民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资源科学》1998年第5期。

18.冯宝平、张展羽、贾仁辅:《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机理分析》,《水利学报》2006年第1期。

19.冯嘉:《中国水资源论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的思路》,《资源科学》2012年第5期。

20.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

21.傅晨:《水权交易的产权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0期。

22.傅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管理理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3.高明、李亚民:《价格调节与自然资源集约利用——以水资源为例》,《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1期。

24.高明、刘淑荣、蔺丽莉:《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创新与政府激励》,《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第4期。

25.高明、刘淑荣:《格调节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1期。

26.高明、刘淑荣:《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7.高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8.高媛媛、王红瑞、许新宜等:《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2期。

29.葛颜祥:《河流水权和黄河取水市场研究》,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0.郭善民、王荣:《农业水价政策作用的效果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31.韩洪云、赵连阁:《中国灌溉农业发展——问题与挑战》,《水利经济》2004年第1期。

32.韩青:《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3.何艳梅:《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和合理利用的模式与新发展:实证分析、比较与借鉴》,《资源科学》2012年第2期。

34.贺晓英、贺缠生:《“水资源域”概念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12年第10期。

35.胡继连、张维、葛颜祥、周玉玺:《我国的水权市场构建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6.胡振鹏、傅春、王先甲:《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

37.贾绍凤、张士锋、杨红等:《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茨涅兹曲线》,《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第3期。

38.姜东晖、胡继连:《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技术经济原理与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9.姜巍、张雷:《资源短缺与中国资源节约发展方向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4期。

40.姜文来、唐曲、雷波等:《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1.金霞、黄季焜、Scott Rozelle:《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及流域水资源核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2.靳乐山、左文娟、李玉新等:《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43.柯兵、柳文华、段光明等:《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环境科学》2004年第2期。

44.孔祥斌、张凤荣、齐伟等:《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第6期。

45.来晨霏、田贵良:《中国二元经济中水资源流转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8期。

46.雷玉桃:《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7.李方一、刘卫东、刘红光:《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模型及其在山西省的应用》,《资源科学》2012年第5期。

48.李晶、宋守度、姜斌等:《权与水价——国外经验研究与中国改革方向探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9.李世祥、成金华、吴巧生:《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50.李薇、宋国君、杨靖然:《中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政策分析》,《水资源保护》2011年第4期页。

51.李文、于法稳:《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用水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开发研究》2008年第6期。

52.李西民、李士国:《关于发展黄河产业经济问题的思考》,《人民黄河》1998年第9期。

53.李曦:《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4.李周、包晓斌、于法稳等:《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

55.李周、宋宗水、包晓斌等:《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6.李周、于法稳:《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0期。

57.刘爱民、封志明、李飞:《农业资源利用模式间的转换及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3期。

58.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8。

59.刘昌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水资源的若干问题》,《中国水利》2000年第8期。

60.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中国农业虚拟水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61.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2期。

62.刘建国、陈文江、徐中民:《干旱区流域水制度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

63.刘梅、许新宜、王红瑞等:《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河北省水足迹时空差异性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6期。

64.刘强、何伟才、宋伟:《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及其措施——以沈阳市东陵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11期。

65.刘晓霞、解建仓:《山西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系统工程》2011年第29期。

66.刘亚克、王金霞、李玉敏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6期。

67.刘彦随、甘红、张富刚:《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地理学报》2005年第8期。

68.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3期。

69.刘毅、贾若祥、侯晓丽:《中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类型划分》,《环境科学》2005年第1期。

70.刘渝、张俊飚:《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状态评价》,《资源科学》2010年第12期。

71.刘玉龙、路宁、李梅:《水资源利用压力下的政策选择——生态补偿机制》,《中国水利》2008年第6期。

72.刘愿英、代世伟、范永贵等:《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第6期。

73.刘作新:《试论东北地区农业节水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第10期。

74.柳长顺、陈献、刘昌明等:《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75.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76.娄成后:《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保障新世纪的粮食自给》,《科技导报》1999年第1期。

77.路宁、周海光:《中国城市经济与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78.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梯级利用的博弈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

79.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资源科学》2001年第2期。

80.马超、许长新、田贵良:《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流的驱动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81.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资源科学》2012年第5期。

82.马静、汪党献、A.Y.Hoekstra等:《虚拟水贸易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006年第1期。

83.毛显强、钟瑜:《面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2期。

84.孟浩、白杨、黄宇驰等:《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

85.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资源科学》2002年第4期。

86.南彩艳、粟晓玲:《基于改进SPA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1期。

87.潘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88.潘文俊、曹文志、王飞飞等:《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九龙江流域水资源评价》,《资源科学》2012年第10期。

89.戚瑞、耿涌、朱庆华:《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3期。

90.钱正英:《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卷》,科学出版社,2004。

91.钱正英:《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2.秦丽杰、邱红、陶国芳:《粮食贸易与水资源安全》,《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1期。

93.阮本清、梁瑞驹、王浩等:《流域水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1。

94.沈振荣、贺伟程:《中国农业用水的评价、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3期。

95.石玉林、封志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4期。

96.石玉林、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97.孙爱军、方先明:《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98.孙才志、刘玉玉、张蕾:《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资源科学》2010年第3期。

99.孙才志、谢巍:《中国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经济地理》2011年第4期。

100.谭融、于志勇、刘萍:《中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学习论坛》2006年第12期。

101.王家庭、赵亮:《中国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102.王金霞、黄季焜、Scott Rozelle:《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的解释——小型水利工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103.王金霞、黄季焜、张丽娟等:《北方地区农民对水资源短缺的反应》,《水利经济》2008年第5期。

104.王文国、何明雄、潘科等:《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9期。

105.王亚华、胡鞍钢、张棣生:《我国水权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对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考察》,《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20期。

106.王亚华:《中国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的评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5期。

107.王瑗、盛连喜、李科等:《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年第3期。

108.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109.吴宇哲、鲍海君:《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第5期。

110.肖国兴:《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111.谢琼、王红瑞、柳长顺等:《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河道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资源科学》2012年第3期。

112.徐中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

113.许朗、黄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蒙城县的实地调查》,《资源科学》2012年第1期。

114.姚华荣、吴绍洪、曹明明等:《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资源科学》2004年第1期。

115.于法稳、李来胜:《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6期。

116.于法稳:《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状况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开发研究》2008年第4期。

117.于法稳:《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118.于法稳:《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载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高层研讨会论文集,新华出版社,2006。

119.于法稳:《粮食国际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4期。

120.于法稳:《中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脱钩关系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121.虞祎、张晖、胡浩:《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畜牧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科学》2012年第3期。

122.袁正、闵庆文、焦雯珺等:《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水生态占用分析——以太湖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资源科学》2012年第1期。

123.岳立、赵海涛:《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中国13个典型工业省区2003~2009年数据》,《资源科学》2011年第11期。

124.翟远征、王金生、郑洁琼等:《北京市近3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驱动力》,《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4期。

125.张敦强:《虚拟水: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中国水利》2004年第8期。

126.张吉辉、李健、唐燕:《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资源科学》2012年第8期。

127.张俊飚:《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农垦经济》2000年第6期。

128.张文国、杨志峰、伊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9期。

129.张晓涛、于法稳:《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

130.张雪松、郝芳华、杨帅英:《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第4期,第20~21页。

131.张志强、程国栋:《虚拟水贸易与水资源安全新战略》,《科技导报》2004年第3期。

132.张志霞、秦昌波、贾仰文等:《缺水地区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异同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

133.赵秉栋、赵庆良、焦士兴等:《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第4期。

134.赵雪雁、路慧玲、刘霜等:《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农户参与意愿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4期。

135.中国水利编辑部:《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水利》1998年第1期。

136.朱启荣:《中国工业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

137.A.K.Chapagain,S. Orr. 2009. An Improved Water Footprint Methodology Linking Global Consumption to Local Water Resources:A Case of Spanish Tomato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90:1219-1228.

138.A.Y. Hoekstra,P.Q. Hung. 2005. Globa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in Relation to Crop Trad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5:45-56.

139.Allan JA. 1994. Overall Perspectives on Countriesand Regions. In:Rogers P,Lydon P.WaterintheArabworld:Perspectives and Prognoses.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65-100.

140.Andrew Stern. 2003. Storage Capacity and Water Use in the 21 Water-resource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81-82:1-12.

141.Ariel Dinar,David Zilberman. 1991. The Economics of Resource-Conservation,Pollution-Reduction Technology Selection,The Case of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and Energy,13:323-348.

142.Bruce Lankford,Thomas Beale. 2007.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Dynamic River Basin and Irrigation Behaviour in Tanzani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7:168-180.

143.Dabo Guan,Klaus Hubacek. 2007. Assessment of Regional Trade and Virtual Water Flows in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61:159-170.

144.David Pearce. 1987. Valu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Resources Policy,9:255-264.

145.Diana Gwendoline Day. 1987. Australian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Policy,9:228-246.

146.Dimitrios A. Giannias,Joseph N. Lekakis. 1997. Policy Analysis for an Amicable,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Inter-country Fresh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21:231-242.

147.Eduardo Eiji Maeda,Petri K.E. Pellikka,Barnaby J.F. Clark et al. 2011. Prospective Changes in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 Caused by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Eastern Arc Mountains of Keny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92:982-993.

148.Eneko Garmendia,Petr Marielc,Ibon Tamayod et al. 2009.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Land Uses in the Provision of Water Resources: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Southern Europ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2:799-809.

149.Fabio Fiorilloa,Antonio Palestrinib,Paolo Polidoric et al. 2007. Modelling Water Policies with SustainabilityConstraints:A Dynamic Accounting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S63:392-402.

150.Glenn-Marie Lange,Eric Mungatana,Rashid Hassan. 2007. Water Accounting for the Orange River Basin: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Managing a Transboundary Resource. Ecological Economics,660-670.

151.Howard Wheater,Edward Evans. 2009. Land Use,Water Management and Future Flood Risk. Land Use Policy,26:S251-S264.

152.Hu J.L,Wang Sh.Ch. Ye F.Y. 2006. Total-factor Water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 Resources Policy,31:217-230.

153.Jay Zarnikau. 1994. Spot Market Pric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Means of Rationing Water during Scarcity (water pricing).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16:189-210.

154.Jeremy Allouche. 2011. The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Global Water and Food Systems: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Security,Resource Scarcity,Political Systems and Global Trade. Food Policy,36:S3-S8.

155.Kamal Alsharif,Ehsan H. Feroz,Andrew Klemer et al. 2008. Governance of Water Supply Systems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7:80-94.

156.Kenneth,2001 G.R. Kenneth,Keeping track of decoupling,OECD Observer,11.

157.Lester R.Brown. 1995. 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 New York:W.W. Norton and Company.

158.Mark W. Rosegrant and Hans P. Binswanger. 1994. Markets in Tradable Water Rights:Potential for Efficiency G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y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World Development,11:1613-1625.

159.Michael Vardona,Manfred Lenzenb,Stuart Peevora,et al. 2007. Water Accounting in Australia. Ecological Economics,61:650-659.

160.Nigel W. Arnell. 2004.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ter Resources:SRES Emissions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4:31-52.

161.Nir B. 1995. Value Moving from Central Planning to Market System:Lessons from the Israeli Water Sector. Agricultural Economics,12:11-21.

162.OECD. 2003.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 Paris:OECD.

163.OECD. 2001. 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 Paris:OCED.

164.OECD. 2002.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or Economic Growth. Paris:OECD.

165.Petros Gikas,George Tchobanoglous. 2009. The Role of Satellite and Decentralized Strategie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90:144-152.

166.Robert R. Heame,Easter K. W. 1995. Water Allocation and Water Markets:an Analysis of Gains from Trade in Chile.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Washington D.C.:World Bank,315.

167.Robert R.Heame,Easter K.W. 1995.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ains from Water Markets in Chile. Agricultural Economics,15:187-199.

168.Sawaya K,Olmanson L,Heinert N et al. Extend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local scale: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using high revolution image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3,(88):144-156.

169.Schofer and Hironaka,E. Schofer and A. Hironaka. 2001. Decoupling and “Recoupling”:International Pressures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OECD Observer,10.

170.Slobodan P. Simonovic. 2002. World Water Dynamics:Global Modeling of Water Resour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66:249-267.

171.T.J. Centner,J.E. Houston,A.G. Keeler et al. 1999. The Adoption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Reduce Agricultural Water Contamination. Limnologica,29:366-373.

172.Vaux H.J,Howittre. 1984. Managing Water Scarcity:An Evaluation of Interregional Transfer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785-792.

173.Xu Y Q,Mo X G,Cai Y L. Analysis on groundwater table drawdown by land use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use in the Hebei Plain in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5,(75):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