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入开展先进性别文化研究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 充分认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二 深入开展性别文化研究,为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 积极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大力宣传倡导先进性别文化
论性别文化的多样性和先进性
引言
一 文化与性别文化的概念
二 文化及性别文化的多样性和先进性
1.文化及性别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及性别文化的先进性
3.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的关系
三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理念和策略
性别文化的涵义与“嵌入性”问题
一 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性别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文”“化”的文字溯源
(二)众说纷纭的概念界定
二 性、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基本涵义
(一)“性”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性别、社会性别(Gender)概念的基本意义
三 性别文化的界定与“嵌入性”
(一)“大文化”视野下的性别文化
(二)性别文化的“嵌入性”特征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炼与大众化途径
一 传统性别文化之反思
二 先进性别文化之凝炼
三 先进性别文化之传播
大众化视域下推进中国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三维指向
一 从大众认同维度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二 从大众参与维度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三 从大众表达维度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性别这一属性如何僭越了人?
一
二
三
阴阳之性:中国性文化史研究的概念与方法初探
一 导入:女性主义视角的中国性文化史
二 概念:中国性文化史研究的古今中外“对接”
(一)循名责实:古今与“性”有关物事的命名与言说
1.身/心
2.性/命
3.欲/情
4.伦/育
(二)“阴阳”:作为中国性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
1.“阴阳”之性在中国性文化史研究中的特别位置
(1)儒家之易学与阴阳学的合流:汉儒董仲舒存“阴阳”而舍“乾坤”
(2)“阴阳”与黄老之学
(3)汉初道家与儒家在“阴阳”等级与价值架构的异同
2.概念的“接轨”与改造:在移花接木中开拓中国性文化新路
三 实证:进入“性实践”层面
(一)操作策略
(二)三个层面
1.肉体生命:聚焦于个体性事情欲
2.人种生命:聚焦于生育繁衍与性
3.妓业中的色性才艺享献
(三)整合三个层面,解释其内在联系
“剩女”与盛宴*
一 媒体对“剩女”议题的聚焦策略与话语情境分析
二 媒介对“剩女”内涵的转换策略与文化编码分析
三 媒介对“剩女”的制造策略与意识形态分析
四 媒介对“剩女”议题的营销策略以及市场与权力分析
五 小结
女性与公益慈善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一 女性、公益慈善文化及建设
1.慈善公益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概念
2.女性与公益慈善文化
(1)女性是慈善公益文化的积极践行者
(2)女性是慈善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3)公益慈善是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 公益慈善文化的社会性别分析
1.公益慈善行为的性别化差异
2.公益慈善行为评价体系的差等
三 让社会性别进入公益慈善文化
1.建立利他主义、关怀为本的公益慈善核心价值系统
2.积极评价女性在“传统”慈善公益领域的劳动价值
3.鼓励微公益、微慈善等“平民慈善”行为,建立更符合利他、平等参与和公平原则的评价体系
4.鼓励提升女性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参与层次
“移动的家”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样本选取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三 研究发现
(一)打工妹的城市生活状况
(二)利用手机“装扮自己”
1.大品牌的外观和廉价的功能是首选
2.利用多媒体功能彰显自我
(三)利用手机进行身份协商和建构
1.来自长辈们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2.私人手机和手机号码成为资本利用的对象
3.手机中的爱情博弈
4.通过手机找到组织
(四)手机是打工妹“移动的家”
四 结论与讨论:“内部认同”的视角
全国大学生网络使用及其后果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与测量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中国妇联官方微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妇联官方微博发展背景
二 妇联官方微博发展现状
(一)妇联官方微博行政级别分布
(二)妇联官方微博地域分布
(三)妇联官方微博的粉丝群体分布
三 妇联官方微博的主要特点
(一)妇联官方微博具有明显的女性气质
1.妇联官方微博的命名方式凸显女性组织属性
2.妇联官方微博的标识凸显女性气质
(二)妇联官方微博定位于促进男女平等
(三)妇联官方微博内容风格具有亲和力
四 妇联官方微博的发展障碍
(一)妇联官方微博未能改变社会刻板印象
(二)妇联官方微博中的女性话语权缺失
(三)妇联官方微博的传播力有待提高
五 妇联官方微博的发展趋势展望
(一)更加主动地介入公共领域,发出有力量的声音
(二)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
(三)整合网络资源,加强与其他网络新媒体的互动
(四)注重微博推广,提升妇联官方微博的传播力
(五)提高妇联干部运用微博的能力和技巧
中国文化市场中的女性
一 引言
二 文化市场女性受众者现状
三 文化产业女性从业现状
1.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及比例
2.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受教育状况
3.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经济结构分布
四 几点思考
(一)强化女性文化市场的消费引擎
(二)拓展文化产业中女性特色的生长点
(三)在文化产业准入方面给女性更多赋权
1.经济赋权
2.大踏步向高端进军
3.规划设计好文化产业女性发展梯队
中国妇女对自身发展与性别关系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一 妇女社会地位认知与态度的数据与指标框架
二 妇女社会地位认知与态度的基本状况
1.个人自信心与发展意愿
2.性别关系及性别分工观念
3.对男女社会地位差异、性别歧视的敏感状况
三 影响性别认知与态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1.制度因素对性别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2.城乡差异对性别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3.受教育程度对性别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4.年龄对性别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5.职业对性别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四 对策建议
女性高层次人才与现代性别平等意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来源
三 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性别观念
(一)对劳动性别分工的认识
(二)对职场权力性别结构失衡的认识
(三)对工作和家庭冲突的认识
四 影响高层次人才性别观念的因素
(一)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性别观念存在同期群差异
(二)党政人才性别观念更为平等
(三)受教育程度与性别观念
(四)政治身份与性别观念
(五)家庭文化背景与性别观念
五 结论与讨论
女研究生的学业成就与社会性别观念的关系*
一 引言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样本
(二)模型建构与测量指标说明
1.模型建构逻辑
2.测量变量说明
(1)性别观念
(2)事业发展成就动机
(3)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4)学业成就
三 研究发现
(一)描述性分析
1.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女性的成绩优势开始滑落
2.女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3.女性事业发展的成就动机随学历提高呈逆增长态势
4.女研究生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相对保守
(二)结构方程模型
(三)结果讨论
1.社会性别观念对女研究生事业发展成就动机的影响
2.社会性别观念对女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社会性别观念对女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80后”性别角色观念与在业率的统计分析
一 文献回顾
(一)有关“80后”女性就业研究
(二)有关性别角色观念的研究
(三)有关就业率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数据与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交叉分析结果
1.“80后”更加认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
2.“80后”在业女性的未婚未育比例更高
3.“80后”性别角色观念与在业状况
(二)相关分析结果
1.“80后”女性在业状况与婚育状况的相关分析
2.“80后”女性婚育状况与性别角色观念的相关分析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讨论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的与内容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样本基本情况
三 研究结果
(一)关于儿童能力及人格特质的性别刻板印象
1.男女童关于儿童能力及人格特质的性别刻板印象
2.教师关于儿童能力及人格特质的性别刻板印象
3.父母关于儿童人格特质的性别刻板印象
4.儿童与父母性别刻板印象的相关性
5.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回归
(二)男女性别角色分工观念
1.儿童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念
2.儿童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儿童与父母关于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相关性
四 基本结论
妇女发展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一 浙江省妇女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1.妇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2.妇女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度不断提高
3.妇女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享有度不断提高
4.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和谐度不断提高
(二)妇女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男女两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2.城乡妇女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3.性别歧视的陈规陋习仍然存在
二 制约和影响妇女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性别文化的“桎梏”
1.对男女传统角色分工的认同居高不下
2.对男女素质能力的刻板偏见根深蒂固
(二)政策法规的滞后
1.立法观念滞后
2.立法内容滞后
3.实施机制滞后
(三)大众文化的影响
1.女性角色的传统化
2.女性形象的商业化
三 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路径思考
(一)发挥党和政府在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二)发挥大众文化在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中的基础作用
(三)发挥广大妇女在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四)发挥妇女组织在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中的推动作用
从需求视角看出生性别比失衡
一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生性别比
二 男孩偏好与男孩需求理论分析框架
1.生存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会需求
4.实现需求
三 降低对儿子的需求、缓解偏好男孩的策略
1.加快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进程,弱化人们对男性劳动力的生存需求
2.加快构建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对儿子的安全需求
3.改善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缓解主体对儿子的社会需求
4.加强新型家庭文化建设,缓解人们对儿子的需求
四 结语
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性别文化分析
一 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在计划生育政策中的体现
(一)生育决策权中的男女平等
(二)男女共同参与计划生育的义务
(三)提倡无性别偏好的生育
二 计划生育政策的偏差和误读
(一)“女儿户”生育政策的偏差和误读
(二)利益导向政策的偏差和误读
三 完善性别平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村规民约
一 修订村规民约的动因
二 周山村修订村规民约的实践
(一)第一次修订(2009年)
1.婚俗变革,宣传性别平等理念
2.培训村民骨干,清理原有村规民约中的性别歧视条款
3.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周山村村规民约》
4.在执行中化解阻抗
(二)第二次修订(2012年)
三 修订村规民约的成效
1.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
2.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1)实现了婚居自由
(2)保护了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
(3)提高了妇女参政比例
3.增强了性别平等意识
4.改善了人际关系和村庄环境
四 几点思考
1.修订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应由政府哪个部门负责实施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文化规范视角下的两性家庭权力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三 数据与方法
1.变量
(1)因变量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2.方法
四 分析结果
五 结论与思考
中国城市单身网民对家庭性别分工的态度
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一 关于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理论回顾
1.资源理论
2.文化决定论
3.角色理论
二 调查内容设计及分析框架
三 主要调查结果分析
1.对家庭财权分配的态度与看法
2.对家务劳动承担的看法
(1)谁该承担家务劳动
(2)孩子3岁前是否应当主要由母亲照看
3.关于角色冲突与工作家庭平衡
(1)女性应该怎样平衡婚育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2)男性应该怎样平衡婚育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4.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态度
5.对养家责任的态度与看法
四 结论
中国男女不同龄退休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现行退休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人权法角度的分析
(二)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
1.立法背景
2.现行法律政策
3.法律的支持环境
(1)经济原因
(2)制度原因
(3)观念上的原因
二 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下的国家义务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要求国家有义务采取措施保障性别平等
(二)确保在退休政策上实现男女平等是国家的义务
1.退休政策的选择应追求实质平等
2.在公职人员中率先实现同龄退休符合中国国情
三 相关建议
家政劳动者保护的路径选择
一 问题提出——《关于家庭工人体面劳动公约》下的家政劳动法律关系定位
二 中国家政劳动的法律关系定位
1.家政劳动相关的基本概念
2.中国的家政劳动形态
3.现行法对家政劳动的评价
三 日本法上的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论说
四 日本家政劳动的法律规制——以照顾劳动者为例
(一)《照顾劳动者雇佣管理改善法》下的家政劳动
1.照顾劳动的相关主体
2.照顾劳动认定与照顾劳动安定中心
3.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作用
(二)照顾劳动的细分化尝试与教训
五 对中国家政劳动规制的建议
女性主导NGO参与治理:中国政治文化的新景观*
一 女性主导NGO参与公共治理的现状
(一)女权维护:女性主导NGO的天然使命
(二)环境治理:女性主导NGO的社会责任
(三)贫困治理:女性主导NGO的重点领域
(四)社会救助:女性主导NGO的优势所在
二 女性主导NGO参与治理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女性主导NGO彰显参与型政治文化
(二)女性主导NGO推动合作型政治文化
(三)女性主导NGO倡导自治型政治文化
(四)女性主导NGO践行男女平等政治文化
拉链式结构:父权制下的性别关系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古代父权制社会的性别关系
(一)横轴——性别视角的分析
1.两性之间男女有别,授受不亲
2.夫妻关系男主女从,男尊女卑
3.性别分工男外女内,女不问政
(二)纵轴——等级视角的分析
1.良贱不婚,等级界限不可逾越
2.男性之间尊卑贵贱分明,等级森严
3.女性之间的等级秩序更加复杂
(三)拉链式结构——阴阳交错的两性关系
1.性别关系从属于父权等级结构,两性关系是等级关系的一部分
2.女性通过婚姻被编织在父权等级体系中,等级地位高的女性具有压迫和被压迫的双重性
3.性别内部的分化远比性别之间分化的程度深,性别内部的斗争远比性别之间的斗争激烈
4.横向性别和纵向等级关系的交织,形成阴阳交错尊卑有序的拉链式结构
三 现代社会等级结构下的性别关系
1.两性皆受社会等级的支配
2.等级高的女性对等级低的男性有支配权
3.性别不平等明显存在于同等级的两性之间
4.女性仍通过婚姻关系被编织到父系等级体系中
5.女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6.处在权力高峰的女性行使的依然是父权
7.女性由于既有经济收入,也有个人财产,并且个人地位可以在丈夫之上,因此,现代两性关系更加杂乱,但总趋向仍是男高女低
四 结语
论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性别文化和性别关系的改造与重构*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对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性别关系的改造
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对社会性别关系的改造与建构
三 主要结论
公德还是私德:工矿企业中的职工家属劳动
一 “公”还是“私”?工人家属劳动与生产的关系
二 被承认的劳动和有组织的家属工作: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属
三 以传统美德包装的私德:作为道德模范的职工家属
国家表彰与妇女解放
一 表彰的动因
二 表彰的标准
三 表彰的仪式
四 红、勤、巧、俭——受表彰的妇女
五 余论
通过“素质”的治理:改革开放初期妇女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 素质话语的兴起
二 妇联组织对妇女素质的建构
三 妇联组织通过“素质”的治理——农村“双学双比”活动
1.活动的发起基于国家和市场的双重要求
2.活动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核心
3.治理的实现
(1)多部门协调机构的建立
(2)学文化、学技术
四 结论
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
一
二
三
“女人开火车”:“十七年”文艺中的妇女、机器与现代性
一
二
三
21世纪城乡变迁中女性写作视域下的乡土伦理观
一 乡土遗失中传统生存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变迁
二 越轨与“弱者的武器”*
性别视域下的“中国”与“西方”
一 民族主义策略与镜像认同
二 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被神化之后
三 性别回廊中的民族身份:重建的可能性
新女性主义和男性新镜像
一 重建男性镜像
二 理论与实践的语境
三 新女性眼中的新好男人
四 小论
从习俗称谓看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一 “闺女”——父系家族的“他者”、娘家的“一门亲戚”
二 “媳妇”——丈夫的“家室”、外来的“自家人”
三 “婆(婆)”——娶了儿媳的妇女、夫家的“代言人”
四 结语:名与实——从称谓习俗谈传统性别文化的变革
从妇女工作宣传到消费潮流引导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当代女性期刊的发展历程及市场化过程
三 女性期刊营销模式的转变
四 传媒市场化对女性期刊内容的改造
五 结语
对《妇女研究论丛》杂志图书评介栏目的思考*
一 图书评介栏目的特点
1.“读书与思考”和“图书推介”栏目相互补充
2.重点约稿与自由来稿相结合
3.强调对国外优秀女性学专著的评介
4.以专家学者、译者为写作主体,辅之以图书主编、责编等
5.书评写作形式和风格多样化
二 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来稿比例低,质量和篇幅结构有待优化
2.所评图书的典型性需进一步提高
3.图书评介的结构还不够均衡
4.与读者和潜在作者的良性互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5.在获得新书资讯方面,出版界与学术期刊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6.系统化、多层次的合作办刊机制须进一步优化
三 建议
1.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机制
2.进一步增强与读者、潜在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3.进一步提高所评图书的典型性,优化图书评介的结构
从《妇女研究》的嬗变看中国妇女研究的进展
一 转文主题分析
1.研究主题分布
2.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二 转文作者分析
1.作者性别分布
2.作者转文量分析
3.作者单位分析
(1)单位类型分布
(2)各类型单位转文集中度分析
(3)各类型单位转文量变化趋势
三 转文来源分析
1.来源报纸分析
2.来源期刊分析
(1)来源期刊类型分布
(2)来源期刊集中度分析
四 小结
1993~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妇女/性别研究立项项目分析
一 立项的时间和类型分布
二 立项项目的学科分布
三 立项项目研究主题的变化
四 立项项目成果形式的变化
五 立项项目的机构和地域分布
1.立项项目的机构分布
2.立项项目的地域分布
六 立项项目主持人性别统计
七 小结与思考
(一)国家社科基金对妇女/性别研究的资助,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近年来,妇女/性别研究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成长,有效推动了国家社科基金妇女/性别研究立项
(三)建议
妇女参政配额制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世界妇女参政配额制及其效果
(一)妇女参政配额制的类型
1.保留席位制
2.政党配额制
3.立法配额制
(二)妇女参政配额制的执行效果
1.妇女参政配额制对于提高妇女参政比例的作用
2.不同的配额制措施对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影响的差异
二 对妇女参政配额制的分析
三 妇女参政配额制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的妇女参政比例政策与国际的比较
1.比例规定的差异
2.执行措施的差异
(二)世界妇女参政配额制对中国的启示
浅论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实质*
一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
二 后现代主义的介入
三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