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119

东亚社会运动图书

East Asian Social Movements

SSAPID:101-7206-7982-59
ISBN:978-7-5097-0816-3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运动 东亚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探索、类型分析和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对社会运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厘定和梳理基本史实,概括了东亚社会运动的特点,揭示了社会运动逐渐取代暴力革命成为东亚抗争政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影响和制约东亚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和机制,评判东亚社会运动的历史地位、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见识和观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文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序言

 相关链接

 第一编 理论探索

  第一章 东亚社会运动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社会运动与新社会运动

    1.概念界定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社会运动与新社会运动

    4.现代化进程与抗争政治的演进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关于东亚社会运动的三个理论模型

    1.理论模型之一:收入—分配状况

    2.理论模型之二:政权类型

    3.理论模式之三:国家与社会

   第三节 东亚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

    1.基本观点

    2.历史经验

    3.东南亚三国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东亚社会运动的起源与意义

   第一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的转变

    1.东亚社会运动的兴起

    2.东亚社会运动的特征

    3.不同类型社会运动在东亚国家的分布

   第二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转换的背景

    1.摆脱极端贫困状态

    2.现代民主框架下的威权政治

    3.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 东亚抗争政治方式转换的历史意义

    1.新社会的孕育由暴力转向非暴力

    2.官民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状态

    3.东亚现代化主体的变化

 第二编 类型分析

  第三章 东亚农民运动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农民运动的类型

    1.为获得土地进行斗争

    2.反对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侵害农民利益

    3.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伤及本国农业

   第二节 影响农民运动的因素

    1.土地改革

    2.农民的利益是否获得充分保护

    3.组织化程度

   第三节 农民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1.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和农民运动的地位

    2.农民组织和农民运动推动社会平衡发展

    3.农民运动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东亚工人运动的演变

   第一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概况

    1.工人阶级成分的变化

    2.工会影响力的下降

    3.政府与劳资关系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性质

    1.维护和争取自身权利的经济运动

    2.东亚现代化过程中市民运动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产生

    1.工人收入低,劳动时间长

    2.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第四节 东亚工人运动的意义

    1.东亚工人运动的历史贡献

    2.工人运动的局限性

  第五章 东亚学生运动的产生与意义

   第一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类型

    1.民主学生运动

    2.爱国学生运动

    3.维护自身权益的学生运动

   第二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产生

    1.大学生数量增多

    2.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3.政治参与渠道的缺乏

    4.中产阶级的政治表现欠佳

   第三节 东亚学生运动的地位与作用

    1.代表先进的政治力量

    2.引导市民运动

    3.推动政治发展与转型

  第六章 东亚市民运动的阶梯式发展

   第一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缘起

    1.与政府协调

    2.监督政府

    3.与政府对抗

   第三节 东亚市民运动的意义

    1.成为真正的市民运动

    2.运动的自主性日益增强

    3.官民关系进入新历史时代

 第三编 个案研究

  第七章 日本: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

   第一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状况

    1.“对抗型”社会运动

    2.“要求型”社会运动

    3.“建设型”社会运动

   第二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征

    1.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中产阶级

    2.社会运动涉及的领域宽泛、参与者较多

    3.与政府的关系由“对抗性”转向“建设性”

    4.社会运动的国际化

    5.互联网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成因

    1.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2.NGO和NPO的兴起与活跃

    3.民族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

    4.公民意识的增强

   第四节 日本社会运动的作用

    1.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2.为日本今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3.探索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

    4.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第八章 韩国:从“四一九革命”到“牛肉风波”

   第一节 学生运动与威权政治的终结

    1.1960年“四一九革命”

    2.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学生运动:激进与混乱

    3.朴正熙时期的学生运动:高举民主旗帜

    4.短暂的“首尔之春”

    5.1987年民主运动:成功推动民主转型

    6.民主转型后学生运动的去政治化

   第二节 劳工运动:从街头抗争到体制内博弈

    1.政治转型前的韩国劳工运动

    2.政治转型后的工人运动

    3.韩国工人运动的双重困境

   第三节 2008年的“牛肉风波”*

  第九章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产生与特点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发展

    1.苏加诺时期

    2.苏哈托时期

    3.20世纪90年代到1998年苏哈托下台

    4.后苏哈托时代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成因

    1.威权政治限制了政治参与的合法途径,社会运动成为民众表达自身政治诉求的重要途径

    2.腐败政治引起政权内部和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3.发展战略的调整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运动的特征

    1.参与力量的多元化

    2.社会运动的分散性和低水平

    3.非暴力性

  第十章 泰国社会运动:参与群体与主导力量

   第一节 战后泰国社会运动的发展

    1.1957年的反对披汶政府运动

    2.1973年的反对他侬—巴博政府运动

    3.1992年的反对素金达政府运动

    4.2006年与2008年的两次“反他信”社会运动

   第二节 泰国社会运动的参与群体

    1.早期的工人运动

    2.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运动

    3.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中产阶级运动

    4.农民对于社会运动的参与

   第三节 泰国社会运动的形成

   第四节 泰国社会运动的幕后主导

    1.军人集团的作用

    2.泰国王权的地位

    3.地方政客的角色

   第五节 泰国社会运动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第十一章 菲律宾:人民力量的激进与保守

   第一节 人民力量的发展历程

    1.“人民力量”前史

    2.四次“人民力量”

    3.“人民力量”之外

   第二节 人民力量的领导层与社会基础

    1.人民力量的领导层

    2.人民力量的群众基础

    3.人民力量的局限

   第三节 人民力量的发展趋势

    1.“人民力量”的疲劳?

    2.真正的人民力量:领导层

    3.暴力与非暴力

[1]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埃萨伯罗·克里索斯托莫:《科丽·阿基诺》,东方出版社,1988。

[4]彼德·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包茂红:《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8]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黛安·K.莫齐:《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约编《经济起飞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2]大野健一、樱井宏二郎:《东亚发展经济学》,民族出版社,1999。

[13]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4]董正华、赵自勇、庄礼伟、牛可:《透视东亚奇迹》,学林出版社,1999。

[15]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富永健一:《社会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18]韩国社会学会编《韩国社会走向何处》,东方出版社,1993。

[19]贺圣达、王文良、何平:《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1945~1994)》,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20]汉娜·阿伦特:《论革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21]江炳伦:《亚洲政治文化个案研究》,台湾五南公司,1989。

[22]金大中:《我的人生,我的路》,外文出版社,1998。

[23]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金应熙主编《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5]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6]理查德·B.弗里曼:《劳动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27]李国庆:《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富士见町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8]李光耀著《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

[29]李普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0]李文:《东亚社会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1]李文主编《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李文主编《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3]李文主编《东亚:宪政与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4]李文主编《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6]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7]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8]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9]露西·科米萨:《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0]廖小健:《世纪之交马来西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1]梁英明、梁志明等著《东南亚近现代史》,昆仑出版社,2005。

[42]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南出版社,2006,第4版。

[43]梅·加·李克莱弗斯著《印度尼西亚历史》,商务印书馆,1993。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45]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6]尼·瓦·烈勃里科娃:《泰国现代史纲》,商务印书馆,1973。

[47]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48]潘一宁:《国际因素与当代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9]朴正熙:《朴正熙经济论著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50]乔治·索雷尔:《论暴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1]让-皮埃尔·勒·戈夫:《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52]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泰国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苏哈托:《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54]世界银行政策调研报告:《东亚奇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55]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6]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编《亚洲不发达独立国家的土地农民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57]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8]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59]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0]沈仁安:《日本史研究序说》,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1]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

[62]田禾、周方冶编著《列国志·泰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3]吴广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4]吴辉:《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5]王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6]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7]王新生:《现代日本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68]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抗争政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

[69]许利平主编《亚洲极端势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0]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1]杨碧川:《汉江怒潮:韩国学生运动史》,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

[72]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信出版社,2008。

[73]隅谷三喜男、刘进庆、涂照彦:《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的典例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74]约翰·芬斯顿主编《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5]约翰·F.卡迪:《战后东南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6]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7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78]亚洲开发银行:《崛起的亚洲——变化与挑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79]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0]扎卡里亚:《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1]赵虎吉:《解开韩国神秘的面纱——现代化与权威主义》,民族出版社,2003。

[82]朱幸福:《风云诡谲的菲岛政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3]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84]张锡镇:《东南亚政府与政治》,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85]张锡镇主编《东亚:变幻中的政治风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86]朱振明主编《当代泰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87]郑周永:《我的“现代”生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8]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89]本间康平:《社会学概论》,有斐阁,1988。

[90]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现代日本社会6:问题之诸相》,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

[91]服部民夫、船津鹤代、鸟居高编《亚洲中间层的生成与特质》,亚洲经济研究所,2002。

[92]福武直:《日本社会的结构》,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

[93]日本国际交流中心:《亚洲太平洋的NGO》,阿虏库公司,1998。

[94]五十岚诚一:《菲律宾的民主化与市民社会》,成文堂,2004。

[95]西川润、萧新煌编《东亚的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明石书店,2007。

[96]伊藤述史:《东南亚的民主化》,近代文艺社,2002。

[97]李正馥:《韩国政治的分析与理解》,首尔大学出版社,2006。

[98]普隆·普帕:《沙立·他纳叻:创造历史的元帅》,曼谷派林出版社,1995。

[99]Alasdir Bowle and Danny Unger ed.,The Politics of Open Economies:Indonesia,Malaysia,the Philippines,and Thai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00]Amando Doronila,The State,Economic Transformation,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Philippines(19461972),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1]Anek Laothamatas Edited,Democratization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102]Anthony L.Smith,ed.,Gus Dur and the Indonesian Economy,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1.

[103]Asian Development Bank,Key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As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1996.

[104]B.D.Missingham,The Assembly of The Poor in Thailand,Silkworm Books,2003.

[105]Bob S.Hadiwinata,The Politics of NGOs in Indonesia,Routledge,2003.

[106]Dave Mcrae,“The 1998 Indonesian Student Movement”,Monash Asia Institute,Working Paper 110,2001.

[107]David G.Timberman,A Changeless Land: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Philippine Politics,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1.

[108]Eva-Lotta E.Hedman and John T.Sidel,Philippin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olonial Legacies,Post-colonial Trajectories,London:Routledge,2000.

[109]Hildred Geertz,The Javanese Family,A Study of Kinship and Socialization,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Inc.,1961.

[110]Jene Kwon,Korea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0.

[111]Lois A.West,Militant Labor in the Philippines,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2]Max Lane,“Openness”,Political Discontent and Succession in Indonesia: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19891990,Griffith University,1991.

[113]Michael H.Nelson,“Thailand”,in Election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A Data Handboo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4]Peter Krinks,The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Elites,Inequalities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London:Routledge,2002.

[115]Robert L.Youngblood,Marcos Against the Church: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pression in the Philippin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116]Sang Yong Choi eds.,Democracy in Korea,The Kore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Seoul Press,1997.

[117]Verinder Grover Edotor,Indones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Deep & Deep Publications PVT.LTD.,2000.

[118]Vince Boudreau,Resisting Dictatorship:Repression and Protest in Southeast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19]William Case,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Democracy of Less,Richmond:Curzon Press,2002.

简 介:本书主要对菲律宾、印度、越南、伊朗、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得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发现。书中在对与我国历史起点与发展环境相似的亚洲国家的政治发展实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亚洲多国政治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做出了对亚洲工业化及政治发展进程的“快亚洲”与“慢亚洲”的归纳,并对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作者: 房宁 郭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简 介:本年度的《亚太蓝皮书》主要围绕以下两大议题展开:一是后危机时代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二是在美国开始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背景下,亚洲区域合作格局和中国周边环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2010年,亚洲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中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区域内第...

作者: 李向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简 介:工业化、现代化是人类必经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这一历史进程,工业化、现代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并将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尽管极具特色,但它并不是孤立的。道不孤,必有邻。与中国在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东亚地区的国家,自近代以来也纷纷开启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它们...

作者: 房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