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3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Harmonious and Livable Capital

SSAPID:101-7187-9033-27
ISBN:978-7-5201-183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那么如何评价北京的和谐宜居水平、找到与国际一流的差距?如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如何把握当前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以期对提高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所启迪?本书集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专题文章,遵从问题导向,试图破解这些困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刘荣;吕霞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研究》编委会

 第一章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指标体系及对北京的评价

  一 对现有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简要评述

  二 对“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指标体系”的理解

   (一)对宜居城市的理解

   (二)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视角

   (三)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空间层面

   (四)如何体现国际一流

  三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四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构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五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指标体系及对北京的评价

  六 北京宜居水平民意调查结果*

  附件1 数据来源说明

   1.PM2.5年均浓度

   2.供水安全系数

   3.污水处理率

   4.森林覆盖率

   5.失业率

   6.刑事犯罪率

   7.万车死亡率

   8.火灾死亡率

   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网速

   11.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

   12.15公里半径内轨道密度

   13.平均受教育年限

   14.教育占财政支出比重

   15.每万人社会组织数

   16.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比重

   17.世界200强大学数

   18.世界文化遗产数

   19.万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20.文化场馆指数

  附件2 文化场馆指数的计算方法

   1.数据收集

   2.数据标准化

   3.确定指标权重

   4.计算指数

  附件3 宜居城市要素问卷调查分析

  附件4 北京宜居水平民意调查分析报告

   一 北京市宜居水平得分为65.3分

   二 在“城市健康”五个指标中,空气质量成为最大的短板

    1.密云区和延庆区居民对城市健康方面顾虑较少,朝阳区居民忧患意识最高

    2.在维度分析中,不同类型的居民对北京市城市健康的五个指标的评价基本一致

   三 在“城市安全”五项指标中,食品安全仍是被访居民认为需要提升的重要指标

    1.密云区和延庆区居民对城市安全评价较高,评分皆在80分左右,朝阳区居民评分最低,分数仅在40分左右

    2.随年龄、学历和居住时间的变化,居民对北京市安全水平的五个指标的评价呈趋势化

   四 在“城市开放度”四项指标中,社区活动空间略有不足

    1.密云区居民对城市开放度评价较高,朝阳区居民评价最低

    2.学历越高,在京居住年限越长的居民对北京市城市开放度的四个指标的需求越高

   五 在“城市包容度”的五项指标中,北京城市社会的包容度较高

    1.房山区、密云区居民对城市包容度评价较高,朝阳区居民评分最低

    2.学历越低、在京居住年限越短的居民表现出越高的城市包容度

   六 在“城市文化活力”四项指标中,北京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1.密云区居民对城市文化活力评价较高,朝阳区居民评分最低

    2.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在京居住年限越长的居民对北京市的城市文化活力满意度越低

 第二章 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思路和路径研究

  一 国际国内精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

  二 精明增长视角下北京市发展现状与差距

   (一)生态空间:过多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1.生态用地总量持续减少

    2.2008版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无法实现

    3.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被弱化

   (二)生活空间:功能分布不合理,品质差且缺乏前瞻性

    1.区域内居住与就业不匹配

    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布不均

    4.适老、智能设施相对缺乏

   (三)生产空间:规模过大,集约节约水平较低

    1.建设用地效率相对偏低

    2.工业用地比重偏大,集中度偏低

    3.新增产业用地已基本为零

  三 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思路及路径

   (一)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总体思路

   (二)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原则

   (三)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路径及重点

    1.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空间

    2.推动旧城更新改造,优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3.城市副中心和新城紧凑开发,实现功能复合发展

    4.用足存量空间,促进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四 促进首都精明增长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推动城市规划立法

   (二)出台城市更新办法

   (三)加强土地混合利用

   (四)中心城疏解腾退土地优化利用

   (五)通过补缴地价款实现土地转性

   (六)实施土地弹性出让制度

   (七)继续严格制定实施产业禁限目录

   (八)重新编制绿地系统规划

   (九)促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十)建立首都精明增长评价体系

 第三章 对国家政治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国家政治中心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政治中心的内涵

    1.核心内涵:国家政治中心是国家最高决策中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聚集地

    2.国际内涵:国家政治中心致力于发挥全球重大影响力并掌握国际话语权

    3.精神内涵:国家政治中心建设需要精神支撑并为全国城市建设树立典范

   (二)国家政治中心的特征

    1.国家政治中心具有政治主导性

    2.国家政治中心具有资源集聚性

    3.国家政治中心具有求稳性

  二 国外国家政治中心建设的经验

   (一)伦敦国家政治中心建设的经验启示

    1.伦敦在国家政治中心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

    2.伦敦在国家政治中心建设方面的问题与教训

   (二)东京国家政治中心建设的经验启示

    1.东京在国家政治中心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

    2.东京在国家政治中心建设方面的问题与教训

  三 北京全国政治中心建设的历史追溯

   (一)元朝大都全国政治中心的建立与管理

   (二)明朝北京全国政治中心的建立与管理

   (三)清代北京全国政治中心的建立与管理

 第四章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

  一 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多层次内涵

   (一)在世界城市文化体系坐标上,建设文化中心城市是北京参与国际城市竞争的重要方式

   (二)在国内城市文化体系坐标上,建设文化中心城市是北京发挥首都示范作用的重要路径

   (三)在城市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坐标上,建设文化中心城市是北京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文化定位

   (一)明确城市的文化性质,建设文化城市(1980—1990年)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到加强

    2.公共文化体系恢复建设

   (二)深化城市文化认识,发展多元首都文化(1991—2000年)

    1.国际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开始显现

    2.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

    3.文化产业得到初步发展

    4.城市文化消费潜力得到初步释放

   (三)重视文化的核心性作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2001—2010年)

   (四)加强创新驱动,发挥文化中心城市示范作用(2011—2015年)

   (五)强化文化定位,推进首都可持续发展(2016—)

    1.文化创意培育平台

    2.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3.文化要素配置平台

    4.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三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

  一 城市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路径

   (一)欧洲历史上的城市对外交往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城市对外交往的复兴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对外交往的蓬勃发展

   (四)冷战后全球化下城市对外交往的新发展

  二 嵌入式外交*:全球化下城市国际交往的内涵、形式与功能

   (一)城市国际交往的内涵

   (二)城市国际交往的形式

   (三)城市国际交往的功能

  三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历程

   (二)当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现状

   (三)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特征、功能和战略目标

   (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基本特征

   (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

    1.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政治功能——搭建起国际政治交流的重要平台

    2.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经济功能——世界级总部经济的聚集地

    3.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社会文化功能——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三)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

    1.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形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运用全球资源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3.加快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步伐

  五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国际交往发展经验

  六 强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提升服务中央总体外交的能力

   (二)紧紧围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服务冬奥会等中心任务,做好国际交往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规划

   (三)统筹全市服务设施能力建设,做好涉外服务设施的扩容、完善和提升,全面提高首都对外开放水平

   (四)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集聚,打造大型国际节展会议品牌

   (五)巩固和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提高北京国际影响力

   (六)着力提升城市国际交往软实力,大力建设一流的涉外软环境、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

   (七)加快建立一支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汇聚国际人才人力资本,促进国际人员往来

 第六章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研究

  一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保障

   (一)科技资源

    1.科技人才

    2.科技投入

   (二)科技绩效

    1.科技产出

    2.结构提升

    3.引领带动

   (三)科技服务

    1.技术市场

    2.金融服务

    3.创业孵化

    4.环境氛围

    5.支持政策

  二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二)部分高端人才相对不足

   (三)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动力

   (四)科创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三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可借鉴的经验

   (一)伦敦的经验

    1.政府积极引导

    2.支持中小企业

    3.大力吸引人才

   (二)纽约的经验

    1.推动重点项目

    2.实现差异化发展

    3.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三)东京的经验

    1.坚持问题导向

    2.完善创新体系

    3.合理运用产业政策

  四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职称制度,变职称评聘为岗位聘任

   (二)提升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

   (三)建立科研信用制度,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

   (四)编制科技创新前沿热点排行榜,开展针对性研究

   (五)降低创新企业成本

   (六)创新人才吸引政策,筑牢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七)引进和培养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人

   (八)通过大学带动科技创新

   (九)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第七章 纽约、伦敦的最新城市规划特点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 纽约、伦敦与北京的基础数据比较

   (一)空间尺度比较

    1.都市圈(北京市域)

    2.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3.国际大都市核心地区(核心区)

   (二)典型数据比较

    1.城市人口分布

    2.城市土地利用

    3.就业居住关系

  二 纽约、伦敦最新城市规划介绍

   (一)纽约最新城市规划介绍

    1.规划体系

    2.《一个纽约:规划一个强大和公正的城市》

   (二)伦敦最新城市规划介绍

    1.规划体系

    2.《伦敦规划:伦敦空间发展战略》

   (三)规划重点关注的几方面

    1.创新经济

    2.可持续发展

    3.公平包容

    4.安全韧性

    5.社区活力

   (四)规划实施

    1.纽约规划实施

    2.伦敦规划实施

  三 纽约、伦敦最新城市规划对北京的启示

   (一)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开展比较研究

   (二)建立符合城市特色和发展导向的指标体系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视角

   (四)注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统筹保障规划实施和评估

 第八章 东京的城市管理

  一 东京都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

   (一)东京都议会

   (二)东京都的行政机构

    1.东京都知事

    2.东京都政府部门

    3.都和区市町村

   (三)东京都的财政

  二 东京的交通

   (一)东京与北京交通拥堵程度比较

   (二)东京的交通供给策略

    1.增加道路长度和面积

    2.发展大运量的轨道交通

   (三)东京的交通需求控制策略

    1.机动车通行量的控制

    2.停车限制

   (四)东京的城市空间调节策略

    1.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分散

    2.郊外新城建设及人口疏散

  三 东京的市政公用设施

   (一)自来水

   (二)下水道

   (三)电力

   (四)煤气

  四 东京的环境和绿化

   (一)垃圾处理

   (二)空气污染治理

   (三)绿化管理

   (四)市容管理

  五 东京的人口和城市规划

   (一)东京的人口规模和展望

   (二)东京应对人口增加的措施

   (三)东京的城市规划

  六 东京城市管理对北京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议政机构的议政和监督作用

   (二)行政层级之间分工明确又互相协调补充

   (三)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城市问题

   (四)适当引进和利用民间资本

 第九章 2030首尔规划

  一 《2030首尔规划》概要

   (一)《2030首尔规划》简介

   (二)《2030首尔规划》的原则和作用

  二 《2030首尔规划》的编制原则和特点

   (一)《2030首尔规划》的编制原则

   (二)《2030首尔规划》的特点

    1.规划起步阶段,与市民一起编制

    2.制定了以热点主题为中心的目标型战略规划

    3.首尔市全体部门通力合作

    4.加强生活圈规划,提升生活圈功能

    5.提高规划的实效性,构建运营监督和考核体系

   (三)《2030首尔规划》的编制过程

   (四)《2030首尔规划》的推进体系

  三 各热点主题规划

   (一)热点主题1:平等和谐生活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见表9-5)

   (二)热点主题2:足够工作岗位和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共生城市(见表9-6)

   (三)热点主题3: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见表9-7)

   (四)热点主题4:充满生机的安全城市(见表9-8)

   (五)热点主题5:安居乐业和交通便利的城市(见表9-9)

  四 实现规划的措施

   (一)规划体系的协调与完善

    1.强化生活圈规划和城市管理规划的作用

    2.编制重要地区的基本管理规划

   (二)构建和运营实时监督体系

    1.规划指标的监督

    2.确保与各市政部门规划的契合

    3.关注城市和规划条件的变化

    4.各年度顾客监督报告书的出版和推进体系

   (三)加强市民参与和治理

    1.构建市民参与和沟通体系

    2.设立常设广域规划组织和引入广域合作治理

   (四)确立财政投入的原则和方向

    1.财政投入的原则

    2.按阶段实施策略

    3.制定政策的先后顺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那么如何评价北京的和谐宜居水平、找到与国际一流的差距?如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如何把握当前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以期对提高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所启迪?本书集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专题文章,遵从问题导向,试图破解这些困扰。

〔美〕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董晓峰等:《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黄江松等:《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前线》2007年第1期。

黄江松等:《北京与世界城市宜居水平比较研究》,《前线》2010第10期。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

蒋之炜等:《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城市生活品质内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期。

李健等:《全球创新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城市创新竞争力地理格局》,《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齐心:《北京城市病的综合测度及趋势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12月。

齐心等:《北京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宋贵伦等:《中国社会建设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田山川:《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2008年第4期。

屠启宇等:《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10期。

王兆宇:《世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结构特征与经验借鉴》,《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2期。

许传玺:《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3)》,法律出版社,2013。

杨全社:《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公共产品分类及其对公共产品供给管理的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20期。

岳金柱等:《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的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张文忠等:《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6。

张暄:《聚焦东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赵峥:《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朱鹏等:《基于人的“需求”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河南科学》2006年第1期。

崔小涛:《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第6期。

谢正峰:《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初论》,《嘉应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诸大建、刘冬华:《管理城市成长:精明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

鲍海君、冯科、吴次芳:《从精明增长的视角看浙江省城镇空间扩展的理性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金晓云、冯科:《城市理性增长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蒋芳、刘盛和、袁弘:《城市增长管理的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城市规划学刊》2007第1期。

吴殿廷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刘欣葵等:《首都体制下的北京规划建设管理 封建帝都600年与新中国首都6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朱祖希:《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中华书局,2007。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张仁忠:《北京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文水、王鸿春:《首都安全战略研究》,同心出版社,2013。

张先锋等:《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经济辐射能力比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林校生:《关于政治中心与中国政治史地初步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6期。

朱自煊:《试论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变迁》,《城市问题》1991年第3期。

杨龙:《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非对称》,《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3年第5期。

曹悦、晓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中心建设中北京角色作用探析》,《北京党史》2015年第1期。

张可云、蔡之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内涵、影响机理及其疏解思路》,《河北学刊》2015年第35期。

张可云、董静媚、杨孟禹:《北京疏解战略的空间影响、国际镜鉴与对策建议》,《江淮论坛》2016年第4期。

张国庆:《英国单一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视角(上)》2012年第4期。

王明德:《南京与北京——近代中国政治中心的互动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彭兴业:《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首都行政新体制》,《新视野》2001年第2期。

王岗:《元大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几点思考》,《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杨欣:《论英国地方政府法下中央对地方管制路径的演进》,《国际论坛》2008年第10期。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建设好人民首都——首都规划建设文件汇编》第1辑,北京出版社,1984。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建设好人民首都——首都规划建设文件汇编》第1辑,北京出版社,1984。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1992。

杨奎松:《新中国成立初期清除美国文化影响的经过》,《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0期。

侯仁之:《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周炳成:《从北京亚运会看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学习与研究》1991年第2期。

张太原:《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以北京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年第21期。

《国务院原则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2期。

《国务院原则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2期。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前线》2012年第1期。

钟军、刘志昌、吴正杲:《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张然、黄海蕾:《北京设19个文创区避免同质化》,《京华时报》2013年1月28日,第A8版。

张杰:《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国际交往功能提升研究》,吉林出版集团,2016。

李小林、李新玉:《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熊炜:《城市外交:中国实践与外国经验》,新华出版社,2014。

张茅:《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汤伟:《“一带一路”与城市外交》,《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4期。

刘波:《外国问题研究论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专题1》,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刘波:《外国问题研究论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专题2》,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刘波:《外国问题研究论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专题3》,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John Friedmann,“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17,No.1,January,1986.

Agatha Kratz,“One Belt,One Road:China’s great leap outward,”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0th June,2015.

Scott Kennedy,DavidA.Parker,Building China’s “One Belt,One Road”,Strategic Insights and Bipartisan Policy Solution,Apr 3,2015.

Rogier van der Pluijm and Jan Melissen,“City Diplomacy:The Expanding Role of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rdael,2007.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

王战、翁史烈、杨胜利、王振等:《转型升级的新战略与新对策——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闫仲秋、王力丁、申建军:《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孙晖、梁江:《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国际城市规划》2000年第1期。

饶及人:《让城市有秩序地成长》,《中国建设报》2003年7月2日。

何丹、朱小平、王梦珂:《更葱绿、更美好的纽约》——新一轮纽约规划评述与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5期。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北京市统计局等:《北京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6月。

樊纲、郭万达等:《中国城市化和特大城市问题再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5月。

李春利、张钟允:《汽车社会成本中的交通拥堵机理分析与“东京模式”》,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5年第2期。

李春利:《北京与东京交通问题比较分析》,载《中国经济经营学会2017年春季研究集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张兵:《中国的大城市问题与日本的经验》,载《山梨国际研究》第10号,2015年3月。

《东京的环境2011》,东京都,2011年8月。

《都市计划概要2013》,东京都,2013年11月。

《东京都统计年鉴2015》,东京都,2017年3月。

《都政2016》,东京都,2016年3月。

《东京都环境白书2016》,东京都,2016年11月。

《2030年首尔城市基本规划》,首尔特别市,2014。

《2020年首尔城市基本规划》,首尔特别市,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