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23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图书

Optimization Collocation of Resettlement Population of Reservoir Displacement

SSAPID:101-7185-0738-99
ISBN:978-7-5097-288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水库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移民的安置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民族、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从理论、方法和应用着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国家进行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上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梳理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传统的缺陷与不足,从水库移民系统分析角度出发,阐述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进而运用“模糊物元分析理论”,提出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整数规划模型,着重关注了移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软性制约因素”,以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工程河南移民试点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移民研究文库·水库移民系列
作 者: 施国庆 贾永飞
编 辑:田梅;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实现安置区的优化选择——优化配置的前期工作

    (2)从系统的角度进一步优化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设计方案

    (3)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及长治久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区域

    (一)水库淹没区

    (二)水库移民安置区

   二 水库移民

   三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移民安置目标与模型

    (2)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3)世行移民政策述评

    (4)区域承载力研究

    (5)人口迁移流动理论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研究

    (2)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研究

    (3)移民、资源与人口优化配置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一 研究的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传统体系及缺陷

   一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传统体系

   二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传统体系的不足

    (1)分析要素方面的缺失

    (2)整体方案思考的缺陷

    (3)计算方法及数学模型方面的缺陷

    (4)可操作性缺乏方面的缺陷

   三 对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传统体系的思考

  第二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与系统原理

    (一)系统与元素间的关系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的分类

    (四)系统原理

    (五)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1)耗散结构理论

     (2)突变论

     (3)协同论

   二 水库移民系统分析理论

    (一)水库移民系统的特征

    (二)水库移民系统的内部组成及联系

     (1)自然资源子系统

     (2)社会子系统

     (3)经济子系统

     (4)生态环境子系统

    (三)水库移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

   三 模糊物元分析理论

   四 区域承载力理论

  第三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原则

   一 系统整体最优化原则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大农业安置原则

   四 全面协调原则

   五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六 移民参与原则

  第四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水土资源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三 耕作方式

   四 风俗习惯

   五 生态环境

   六 移民意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

  第一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必要性

   一 安置区优化选择是实现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保障

   二 安置区优化选择提高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效率

  第二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基本原则及方向

   一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1)距离较近原则

     (2)最大相似性原则

     (3)最少移民原则

     (4)自愿性原则

     (5)因人制宜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1)以土安置为主原则

     (2)以大农业安置为主多种安置方式并存原则

     (3)就地后靠安置与外迁安置相结合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1)适度环境容量原则

     (2)适度人口原则

    (四)投资成本原则

   二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科学发展方向

    (一)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安置方式

    (二)积极探索置换安置

     (1)置换安置方式的概念

     (2)置换安置的优点

    (三)尝试城乡联动安置

     (1)城乡联动安置的概念

     (2)城乡联动安置的优点

  第三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依据——环境容量分析

   一 环境容量理论渊源及内涵

    (一)环境容量理论渊源

    (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内涵

     (1)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概念

     (2)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内涵

   二 环境容量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一)环境容量分析原则

     (1)移民问题的全局性与整体性

     (2)宏观定性分析与微观定量分析相结合

     (3)动态分析

     (4)资源永续利用与生产持续发展

     (5)以土地容量为重点的分析原则

    (二)农业移民安置方式环境容量分析方法

     (1)土地资源容量

     (2)水资源容量

     (3)资源容量

   三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模型

    (一)筛选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原则

    (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指标体系

     (1)资源系统指标体系分析

     (2)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分析

     (3)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分析

     (4)自然环境系统指标体系分析

    (三)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主要因子计算与分析

     (1)耕地资源容量指标值

     (2)粮食容量指标值

     (3)林地资源容量指标值

     (4)养殖业资源容量指标值

     (5)草地资源容量指标值

     (6)水资源容量指标值

     (7)经济容量指标值

     (8)社会容量指标值

     (9)自然环境容量指标值

    (四)多因子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四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一)目标函数

    (二)约束条件

     (1)土地资源约束

     (2)移民经济收入约束

     (3)移民安置区粮食产量约束

     (4)移民安置区可用水量约束

     (5)投资约束

     (6)劳动力约束

     (7)非负约束

   五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协调模型

    (一)移民环境容量协调内容

    (二)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系统协调模型

    (三)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型

  第四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类型

   一 淹没区一个移民群体与一个移民安置区

   二 淹没区一个移民群体与多个移民安置区

   三 淹没区多个移民群体与多个移民安置区

  第五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区域层面与方法——“分级递阶”优选

   一 “分级递阶”优化选择

   二 安置区分级优化选择的指标

    (1)优选县(市)安置区的评价指标

    (2)优选乡(镇)级安置区的评价指标

    (3)村(组)级安置点选择

   三 安置区优化选择的方法

    (一)部分指标量化方法

     (1)部分定量指标的量化方法

     (2)部分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

    (二)综合模糊评价法

     (1)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步骤

     (2)各目标评价指标的权值确定

     (3)构建目标评价因子判断矩阵

     (4)确定各指标子系统的目标判断矩阵

     (5)安置区环境容量综合评价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模型构建

  第一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步骤

   一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准备阶段

    (1)确定水库淹没区处理范围

    (2)确定淹没人口数量和分布

    (3)确定安置区

    (4)计算环境容量

   二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分析阶段

    (1)确定后靠移民安置人口及安置区域

    (2)确定外迁移民安置人口及安置区域

   三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计算阶段

    (1)模糊物元计算

    (2)外迁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方案

  第二节 模糊物元分析

   一 模糊物元分析理论

    复合模糊物元

   二 优化原则

    关联函数和关联变换

    关联度的分析

    定性指标的量化

   三 权重的确定方法

    (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四 欧化距离相似贴近度

   五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整数规划模型

   一 人口优化配置目标函数

   二 安置区环境容量约束

   三 安置人口约束

   四 非负及整数约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科学的移民安置规划

   一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政府负责的思想

    (二)社会动员的思想

    (三)经济补偿的思想

    (四)优惠政策的思想

    (五)自力更生的思想

    (六)对口支援的思想

    (七)开发性移民的思想

    (八)后期扶持的思想

   二 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基本原则

    (一)依法规划原则

    (二)长期发展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三 可持续发展移民安置规划

    生态足迹模型

     (1)生态足迹的计算

     (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生态/盈余的计算

     (4)灰色预测模型

  第二节 建立移民参与机制

   一 识别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

   二 水库移民参与影响因素

    (一)移民参与的主观制约因素

    (二)移民参与的客观环境

   三 完善政策法规层面参与

   四 加强实践操作层面参与

    (一)设计规划阶段移民的参与

    (二)选择移民安置点阶段的参与

    (三)实施后期扶持的参与

  第三节 健全移民实施管理机构

   一 国外水库移民管理机构

   二 我国移民管理机构现状

   三 改革和完善水库移民管理模式

    (一)改革移民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构建移民管理机构模式

    (三)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

   四 移民管理机构绩效评估

  第四节 建立移民社会保障机制——以南水北调工程移民为例

   一 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特点

    (一)干线征迁移民与库区移民并存

    (二)丹江口库区“新老移民”并存

    (三) 农村移民与城市移民并存

   二 建立南水北调被征地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二)保障移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全网”的需要

    (三)减少依赖心理,促进与安置区社会融合的需要

    (四)实现移民“搬迁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有力保障

   三 南水北调工程征地补偿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

   四 南水北调工程被征地移民实施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依据

   五 建立南水北调工程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问题

    (二)对象和范围问题

    (三)资金渠道问题

   六 制度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南水北调工程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政策

    (二)南水北调被征地移民的社保对象与范围

    (三)南水北调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资金渠道

    (四)大力促进被征地移民就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以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工程河南移民试点为例

  第一节 丹江口水电工程概况

   一 工程概况

    (1)丹江口坝区

    (2)丹江口库区

    (3)陶岔渠首枢纽

   二 河南省移民试点概况

   三 河南省移民试点优惠政策

  第二节 库区概况

   一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2)气候资源

    (3)土地资源

    (4)生物资源

    (5)水资源

    (6)矿产资源

   二 社会状况

   三 经济状况

   四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节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优化选择

   一 安置区的选择原则

   二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

   三 安置区选择

   四 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目标

   五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六 安置区环境容量计算

    (1)耕地开发环境容量

    (2)调整耕地环境容量

    (3)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汇总表

  第四节 农村水库移民安置方案优化

   一 水库移民后靠人口配置分析

   二 水库移民外迁人口配置分析

    (一)模糊物元评价指标

     (1)确定指标

     (2)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3)权重的确定

    (二)安置区的综合评价

   三 水库移民外迁安置人口优化配置计算

    (1)目标函数

    (2)约束条件

   四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方案

   五 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成果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表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丛书总序

 中英文内容摘要

水库移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移民的安罝工作是一项庞人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民族、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从理论、方法和应用着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国家进行水库移民安罝人口优化配罝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梳理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传统的缺陷与不足,从水库移民系统分析角度出发,阐述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进而运用“模糊物元分析理论”,提出了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罝整数规划模型,着重关注了移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软性制约因素”,以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工程河南移民试点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1]唐传利:《移民与社会发展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帆:《水库移民安置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傅秀堂、尹忠武、李殿球、郭祖彬:《水工程移民与环境》,《人民长江》2005年第12期。

[4]王茂福、罗天莹:《水库移民返迁与社会关系》,《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5]陆远权:《水库移民返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6]王茂福、黄勤、丁力先:《区域文化差异对远迁水库移民返迁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1期。

[7]张勇:《生产适应性对工程性移民返迁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朱淑珍、张乾元:《外迁移民回流问题分析及对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9]钱学森:《论系统工程: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新世纪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0]《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1]施国庆:《水库移民学初探》,《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年第1期。

[12]邓培权:《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13]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4]朱东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15]稍争艳:《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与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6。

[16]M.M.Cernea (ed.) The Economics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9:1~16.

[17]孔令强:《中国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Zaman Mohammad. Resettl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02,32(2):255-266.

[19]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译,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0]Ravi Kanbur.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3,2:12-16.

[21]朱东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22]邱桢耀:《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系统分析》,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23]W.福格特:《生存之路》,张子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刘卫东:《水库库区移民环境容量问题探讨》,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5]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译,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6]Greene,W. Econometric Analysis. 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97.

[27]Pearce,D.W. Mythological Issues in Economic Analysis. The Economics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Challenges and Question. Michael Cernea,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9:12-19.

[28]Pearce,D.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D.W Pearce,ed. Ecological Economics: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London:Edward Elgar,1999:30-35.

[29]Pearce,D.W.Whittington,and S.,Georgiou. A Technical,Manualfor the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Projects and Policies. 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3:135-139.

[30]Pearce,D.W. and P.K.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Hemel Hempstead,U,K:Harvester Wheatsheaf,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ins University Press,1990:103-107.

[31]Paul Levine.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Springer-Verlag 1999.

[32]Agarwal,D. Preventing Impoverishment from Displacement:The NTPC Experience.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Impoverishment Risks:Resettling Project-Affected People in India. H.Mohan Mathur,and D. Marsden (eds). 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3]Talbot,L.M. The World’s Conservation Strategy,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80.

[34]Daly H.E. and J.B.Cobb. For the Common Goods: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Sustainable Future,Bston:Beacon Press,1990.

[35]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6]Peason C.,Down to Business:Multinationals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ashington,DC,1985.

[37]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世界银行政策与经验研究(二)》,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译,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38]徐丹:《基于生态足迹的崇明岛人口承载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9]刘逸农、余之祥:《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0]施国庆:《东风水电黔西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水能技术经济》1991年第1期。

[41]施国庆、余文学等:《农村移民安置人口平衡理论及应用》,《河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2]荀厚平、施国庆:《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环境科学》1993年第14期。

[43]李殿球等:《浅谈水库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及其计算》,《人民长江》1993年第8期。

[44]徐阿生:《三峡库区土地人口承载量及移民环境容量探究》,《人民长江》1995年第26期。

[45]李喆、宁大同等:《“双向探索法”一种研究移民环境容量的新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第6期。

[46]宁大同、李道峰、宴晓林:《农村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容量估算的双向探索》,《环境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7]刘肖珩等:《岷江紫坪铺水库工程移民环境容量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8]于静波:《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3期。

[49]宋爱群,车镇海:《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剖析》,《引进与咨询》1998年第2期。

[50]蒋眧侠:《三峡水库环境持续性评析》,《经济地理》1999年第19卷(3)期。

[51]于静波:《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6卷第1期。

[52]李军:《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区人口环境容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2期。

[53]杨云辉:《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方法》,《人民长江》1998年第9期。

[54]施国庆:对移民产生的动因有详细论述,可参阅其著述《水库移民学初讨》,该文收录于《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5]施国庆、荀厚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概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第6期。

[56]徐和森:《中国特色的移民之路——水库移民工作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57]苏青等:《水库移民置换安置方式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58]周建波等:《五强溪水电站库区沅陵县移民环境容量的探讨》,《水力发电》2001年第2期。

[59]吕兴霞、裴家常:《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0]廖蔚:《水库移民及其环境容量分析》,《环境经济》2007年第6期。

[61]王承云、蒋杰等:《人力资源评价与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分析》,《人民长江》2006年第7期。

[62]赵彪等:《水库移民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探讨》,《人民长江》2006年第4期。

[63]张文丽、路金喜等:《张河湾水库移民对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价》,《水力发电》2007年第3期。

[64]伊忠武:《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方法初探》,《人民长江》1999年第11期。

[65]张其昌等:《清江水布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第11期。

[66]贾永飞:《农业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模型探讨》,《人民黄河》2008年第4期。

[67]贾永飞、庄严:《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多因子分析模型》,《人民长江》2008年第12期。

[68]吴宗法、施国庆:《模糊聚类分析在移民安置区选择中的应用》,《黑龙江水专学报》1995年第2期。

[69]施国庆、李平、王修荣、张锦文:《水库移民安置区种植业结构优化模型及其应用》,《河海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70]宁大同、宴晓林:《三峡工程开县移民安置环境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决策》,《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第4期。

[71]赵敏、胡维松:《企业项目安置水库移民优选模型》,《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72]朱文彬、陈守煜:《库区移民安置区与经济发展的模糊带权递阶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73]侯元有:《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模糊综合评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74]周宝同等:《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第4期。

[75]倪九派、张江平:《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水利学报》2004年第4期。

[76]姚凯文等:《基于模糊理论的江垭水库移民安置区模式优选》,《水力发电》2006年第1期。

[77]李少达、杨武年等:《GIS空间建模技术在水库移民安置选址中的应用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8]苏红兵、张天明:《水库工程移民安置点方案的灰色优选》,《水力发电》2007年第2期。

[79]顾茂华等:《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管理和探索》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80]邓培权:《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81]姚凯文编著《水库移民安置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82]周宗丽:《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3]吴宗法、杨世港:《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力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84]官冬杰、苏维词:《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第6期。

[85]廖蔚:《水库移民经济论》,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86]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87]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88]张平:《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6。

[89]谭璐、姜璐:《系统科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0]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91]吴祈宗:《系统工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9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3]Rosen R. Some Comments on Systems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rms,1983,13(1):1~3.

[9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5]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9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7]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98]冯英娟:《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99]施国庆等:《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00]薛惠锋、陶建格、卢亚丽:《资源系统工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01]聂华林、王水莲:《区域系统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2]谭璐、姜璐:《系统科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3]苏海民、陈键飞:《土地适宜性的综合判断物元模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4]张斌、雍岐东、肖芳淳:《模糊物元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5]Cai Wen. Rusell Panadox and Extension Set. Busefal,n,18,1984.

[106]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07]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中南林学院博士论文,2005。

[108]Irmi Seidl,Clem A.Tisdell.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Economic,1999,31:395-408.

[109]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中南林学院博士论文,2005。

[110]Millington R.,Gifford R.,et al. Eergy and How We live Australian UNESC Seminar. Committee for Man and Biosphere,1973.

[111]薛惠锋、陶建格、卢亚丽:《资源系统工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12]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郭万清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13]R.T.T.Forman.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by Jarrett H.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3-9.

[114]王丽婷:《农村征地移民参与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5]IUCN,UNEP and WWF,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land(Switzerland):IUCN Press,1980.

[116]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7]邓培权:《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实践》,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118]张穹、矫勇、周英:《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19]傅秀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20]方泉尧、徐和森、施国庆:《工程移民整合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1]杨文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22]蔡依平:《水库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模式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3]苏青、施国庆、余文学:《水库移民安置置换方式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4]马德峰:《三峡外迁移民置换安置方式探析》,《西北人口》2005年第5期。

[125]杨文健:《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6]Mahapatra,L.K. 1999a. Resettlement,Impoverish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n India:Development for the Deprived. 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127]Friedmann J. A.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72.

[128]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29]Hirschman A. Q.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130]Hoover E.M.,Fisher J.,L.,Research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National Bureaus of Economic Research,1980.

[131]廖蔚:《水库移民经济论》,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132]廖蔚:《水库移民及其环境容量分析——水库移民安置的区域抉择依据》,《环境经济》2007年第6期。

[133]傅秀堂:《水库淹没处理设计》,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134]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35]贾永飞、李红远:《农业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模型探讨》,《人民黄河》2008年第4期。

[136]廖蔚:《水库移民及其环境容量分析》,《环境经济》2007年第6期。

[137]于静波:《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3期。

[138]贾永飞、庄严:《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多因子分析模型》,《人民长江》2008年第12期。

[139]刘肖珩:《移民环境容量肥西方法初探》,《环境导报》1996年第3期。

[140]王天德:《水库移民环境容量问题》,《人民珠江》1997年第2期。

[141]贾永飞、庄严:《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多因子分析模型》,《人民长江》2008年第12期。

[142]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43]薛惠锋、陶建格、卢亚丽:《资源系统工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44]邹成毅:《外迁移民安置区适应性评价》,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5]姚凯文:《基于模糊理论的江垭水库移民安置区模式优选》,《水力发电》2006年第32期。

[146]王琦:《实用模糊数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47]贾永飞、施国庆:《综合模糊评价法在水库移民环境容量评价中的应用》,《水利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148]邹成毅:《外迁移民安置区适宜性评价——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9]刘志峰:《绿色产品综合评价及模糊物元分析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150]王德荣、王智源等:《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城市加油站选址决策方法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1]姚玉鑫、张英等:《模糊物元模型在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第2期。

[152]金方顺:《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模糊物元优化方法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153]申玉铭、方创琳、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54]金方顺:《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模糊物元优化方法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155]张斌、雍岐东、肖芳淳:《模糊物元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56]张润森:《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优化配置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9。

[157]吴祈宗:《系统工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58]孙翠兰:《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9]Chiclana F.herrera F.,Herrera-Viedma E. Integrating three Representation Models in Fuzzy Multipurpose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s.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8,97:33-49.

[160]吴祈宗:《系统工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61]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6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63]吴祈宗:《系统工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64]Filev D.,Yager R.R. on the Issue of Obtaining of OWA Operator Weights.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8,94:157-169

[165]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6]李发文、冯平、张行南:《GIS和模糊相似贴近度在洪灾安置区评价中应用》,《长江流域与资源环境》2007年第2期。

[167]王茂福、罗天莹:《水库移民返迁与社会关系》,《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168]陆远权:《水库移民返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69]王茂福、黄勤、丁力先:《区域文化差异对远迁水库移民返迁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1期。

[170]张勇:《生产适应性对工程性移民返迁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71]朱淑珍、张乾元:《外迁移民回流问题分析及对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72]朱文彬、陈守煜:《库区移民安置区与经济发展的模糊带权递阶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173]施国庆、余文学:《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口平衡理论及应用》,《河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74]于静波:《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指标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3期。

[175]Seidl I.,Tisdell C.A.,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

[176]刘肖珩、顾恒岳、盛湘渝:《岷江紫坪铺水库工程移民环境容量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77]张其昌、秦慧豹、袁锦民:《清江水布垭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第8(4)期。

[178]苏红兵、张天明:《水库工程移民安置点的方案灰色优化》,《水力发电》2007年第1期。

[179]姚凯文等:《基于模糊理论的江垭水库移民安置区模式优选》,《水力发电》2006年第1期。

[180]侯元有:《水库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的模糊综合评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81]杨文健:《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

[182]孔令强:《水利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初探》,《长江流域与资源环境》2008年第3期。

[183]洪卫:《库区环境容量模型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5期。

[184]施国庆:《水库移民系统规划理论与应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85]盛济川、施国庆:《水库移民贫困原因的经济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2期。

[186]赵勇、李树人、寇刘秀等:《生态足迹法在郑州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87]王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承载力综合预测与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09。

[188]贾永飞、施国庆:《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移民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工程XC库区为例》,《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第3期。

[189]范晓秋、姜翠玲、章亦兵:《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评价》,《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90]赵昕、任志远、高利峰:《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第3期。

[191]张翔、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7期。

[192]贾永飞、施国庆:《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水库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云南省糯札渡水电站S安置区为例》,《生态经济》2009年第2期。

[193]赵先贵、肖玲、马良焕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

[194]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195]斯蔼、汤洁、林年丰等:《生态足迹法在松嫩平原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干旱区研究》2005年第22(4)期。

[196]斯蔼、林年丰、汤洁等:《生态足迹法在可持续发展度量及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

[197]李筱楠:《山东省生态足迹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9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199]谢乃明、刘思峰:《离散GM(1,1)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建模机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200]戴晓燕、徐建华、懂山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控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01]杨经福:《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2。

[202]王丽婷:《农村征地移民参与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203]Addis Ababa,Ethiopia. Resettlement Policy Framework. Prepared for the Ethiopian Social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Fu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2002.

[204]Jennifer Rietbergen-V4Cracken.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ssessment:Tools and Techniques. World Bank,1998.

[205]朱东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206]Alan Rew. Addressing Policy Constraints and Improving Outcomes in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Projects.The Refugee Studies Centre,University of Oxford.

[207]朱东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208]《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村社会经济基底调查研究报告》,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8。

[209]Farid,M.A.,the Aswan high Dam Development in Egypt,In Laila el-hamamsy and MP.Alpers Man-Made Lakes and Human Health. London:academic Press.1975.

[210]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

[211]Harris J.R.,Talaro M.P.. 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26-142.

[212]王洋、李翠霞:《西方人口流动理论经典模型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13]HARE D,“Push” versus “Pull” Factors in Migration Out-flows and Returns: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45-72.

[214]潘家铮:《水电与中国》,载《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15]韩传峰、刘亮、王忠礼:《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216]蔡文:《物元分析》,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217]陈绍军、陈阿江、周魁:《移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水利经济》2002年第5期。

[218]杨晓军:《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1期。

[219]阳义南、刘玉思、杨甜:《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探》,《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0期。

[220]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译,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21]黎爱华,江小青等:《建立三峡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探索》,《人民长江》2007年第12期。

[222]杨文健、赵海涵、刘虹:《中国水库农村移民社会保障体系》,《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23]高忠文:《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基本社会保障模式研究》,《水力发电》2007年第7期。

简 介:本书以水库移民安置的基本要素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环境容量、就业与制度安排三个关键要素在由农业安置向城镇化安置过渡时发生的变化,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环境容量一就业一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对宁夏D工程移民案例进行分析,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设计了就业方案,对城镇化安置的制度安排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