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序言
《能源蓝皮书》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能源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导论 增长的极限
一 对中国能源的基本判断
(一)国内能源供应紧缺
(二)人均能源消费偏低
(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四)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五)环境约束日益显现
(六)交通运输压力过大
二 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能源消费的刚性
(二)资源效率的弱化
(三)国际分工的选择
三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四 我们所能做的选择
(一)节能优先发展战略
(二)优化能源行业结构
(三)发展清洁煤技术
(四)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第一章 能源供给:现状与问题
一 一般能源供给及生产状况
(一)能源资源现状分析
1.煤炭资源储量分析
2.石油资源存量
3.天然气资源分布
4.水资源蕴藏量情况
(二)能源生产结构及其问题
1.能源生产总量与人均水平
2.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分析
3.能源行业的区域分布
4.中国能源供应的特点与问题
二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一)核能工业发展情况
(二)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中国小水电
2.太阳能利用
3.风能发电情况
4.地热能资源
5.海洋能的开发
6.生物质能应用
三 中国能源供应预测
(一)常规能源供应预测
1.煤炭供应预测
2.石油供应预测
3.天然气供应预测
4.电力供应预测
(二)新能源供应预测
1.生物质能
2.太阳能
3.风能发电
4.地热能
5.海洋能
第二章 能源消费:现实与预测
一 能源消费的现实
(一)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1.能源消费总量状况
2.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3.人均能源消费状况
4.能源消费行业结构
5.能源消费地区结构
(二)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能源瓶颈日益突出
2.能源消费结构低度化
3.能源消费的生态成本
4.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不高
5.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二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
(二)经济增长与人均能源消费量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
(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
(五)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弹性
三 中国能源消费预测
(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预测能源需求量
(二)情景分析法预测能源需求总量
1.人口增长
2.经济发展
3.产业结构演变
第三章 中国能源的进出口
一 世界能源市场现状
(一)国际石油市场
1.世界石油资源状况
2.国际石油市场概况
3.国际石油市场未来展望
(二)国际煤炭市场
1.世界煤炭资源状况
2.世界煤炭生产的发展
3.2003年后世界煤炭发展形势
二 中国能源的进口
(一)中国煤炭进口情况
1.进口规模及类别
2.进口国家(地区)分布
3.中国煤炭进口地区及企业
(二)中国石油进口情况
1.中国原油进口历史
2.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状况
3.2004年中国原油以外石油产品进口状况
4.近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特征
三 中国能源的出口
(一)中国煤炭出口情况
1.出口规模及品种
2.出口国家(地区)分布
3.煤炭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石油出口情况
第四章 中国能源投资情况
一 中国能源投资现状分析
(一)能源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能源分行业投资分析
1.电力行业
2.石油天然气行业
3.煤炭行业
二 能源投资环境分析
(一)电力行业投资环境与政策
1.市场需求环境
2.投资制度
3.投资风险
4.投资影响因素
(二)石油天然气行业投资环境与政策
1.市场前景预测
2.投资影响因素
(三)煤炭行业投资环境与政策
1.市场环境
2.投资影响因素
3.政策发展
4.投资机会
5.投资收益预测
6.投资布局
7.基地建设
8.建设重点
9.技术应用
三 能源行业投资的几点建议
(一)电力
1.制定投资政策
2.建立投资规范机制
3.加快市场化改革
4.优化投资结构
(二)石油、天然气
1.确定中国石油进口、石油投资多元化战略
2.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3.实施“走出去”投资战略
4.建立海外石油投资体系
(三)煤炭
1.确立投资方向
2.选择投资策略
3.规范煤炭投资的法律和政策
4.控制投资风险
第五章 中国能源政策分析
一 能源战略及能源政策的制定
(一)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与能源政策对比
1.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主要特点
2.日本能源政策制定的特点
3.欧盟各国能源政策制定的要点
(二)中国能源政策特点、政策取向及战略措施
1.中国能源政策目标
2.中国能源政策的特点
3.中国实施的主要能源政策
4.2006~2020年的主要能源战略目标
5.中国能源政策的政策取向及战略措施
二 中国能源政策制定的结构因素
(一)制定能源政策目标的依据
(二)产业调整与中国能源政策制定
1.能源生产结构特征及对能源政策的影响
2.能源生产结构变化及对能源政策的影响
(三)中国可再生及新能源对能源政策的影响
1.发展新能源的现状与规划目标
2.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及法律
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三 能源政策效果度量与评价
(一)能源政策与能源系统效率评价
(二)能源政策效果评价原则与基本思路
(三)中国能源战略政策效果评价与度量
第六章 能源利用及环境影响
一 能源活动的环境容量约束
(一)能源活动对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的影响
1.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2.能源活动对环境系统的副作用
3.工业排放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二)能源活动特征与能源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中国能源利用的结构性特征及问题
2.中国能源利用的阶段性特征对环境的影响
3.中国能源利用的行业性特征:以钢铁行业为例
二 环境效应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作用
(一)解决环境危机的国际协调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2.《京都议定书》与三大减排操作机制
(二)中国环境治理及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1.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调整
2.引入CDM“清洁发展机制”,创建“能源-环境”市场模式
(三)环境问题背后的国家间利益博弈
1.“公平”问题
2.实质性减排问题
3.造成立场分歧的原因
三 中长期能源战略:向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转换
(一)发展清洁能源,创建能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清洁燃烧技术:“能源-环保”政策取向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结构优化的选择
第七章 中国能源行业信息化
一 能源行业信息化现状
(一)中国能源行业信息化状况与特征
1.通信专网:多种类、多功能
2.广域网络:扩展接入范围
3.内部管理系统:先试点、后推广
(二)中国能源细分子行业信息化状况
1.电力行业信息化状况
2.石油行业信息化状况
3.煤炭行业信息化状况
(三)中国能源行业信息化投资现状
1.石油行业信息化投资现状
2.电力行业信息化投资现状
3.煤炭行业信息化投资现状
二 能源行业信息化问题
(一)石油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信息化国际差距较大
2.缺乏统一规划,战略支持不足
3.信息系统集成性不高,“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4.已有信息系统应用功能滞后
(二)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信息孤岛”
2.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3.对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安全漏洞较多
4.资源建设滞后
5.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技术人员
(三)煤炭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缺乏具体规划
2.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资源难于共享
3.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4.信息工程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
5.煤炭统计信息滞后,缺乏交流平台
6.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7.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三 能源行业信息化对策
(一)石油行业信息化对策
1.加强勘探开发及其一体化建设的信息支持
2.规划数字地面建设、辅助科学决策,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
3.开展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建立企业级数据管理中心
4.开展数据仓库系统的高级应用
5.建立数字油田技术模型
6.建立互联网分布式万维拟境中心
(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在电力各专业的集成和综合利用
2.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3.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4.建设高水平的信息技术队伍
5.统一构建集团企业的信息平台
6.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
(三)煤炭行业信息化对策
1.以安全生产信息化为突破口建设煤炭行业信息化
2.统筹规划,从企业实际出发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煤炭信息化建设
4.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5.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信息意识
6.加强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四)能源行业信息化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
2.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3.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4.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第八章 能源博弈与能源安全
一 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
(一)中国的能源安全
1.中国能源分布特征与能源有限自主
2.中国能源进口与国际能源供应
(二)中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1.地缘政治:中日俄能源博弈
2.中美能源博弈:挑战与机遇
3.中国、日本与韩国在东北亚的能源合作
二 中国能源战略储备全攻略
(一)石油供应结构与国际市场环境
1.中国石油安全面临考验
2.中国石油的陆上供应
3.中国石油能源的海上供应
(二)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1.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出“建立储备”
2.国家战略储备应采用多种方式
3.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4.矿产品储备的运作机制
(三)中国在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1.建设现状
2.资金来源
3.目的与作用
三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逻辑框架
(一)建立真正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二)能源外交与能源安全
1.大国外交角逐与能源策略
2.中国能源外交与防范
(三)中国能源安全的五大策略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3.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4.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
5.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价格风险
第九章 中国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中国能源工业的竞争力
(一)中国工业竞争力水平及发展特点
1.中国工业竞争力水平及变化原因
2.中国全球竞争力水平及发展特点
3.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革
(二)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国际差距
1.国际竞争力差距的表现
2.中国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选择
3.中国现阶段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 中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基础能源:煤炭
1.煤炭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中国煤炭企业的核心任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3.中国煤炭工业的出路:增强竞争优势
4.发展洁净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煤炭景气度有望继续攀升
(二)中国核心能源:石油问题
1.原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
2.中国石油行业业绩与油价关联度
3.中国石油企业的比较劣势
4.中国经济的资源约束:石油
(三)中国国计民生的能源——电力
三 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
(一)能源效率与竞争力
(二)能源效率与工业平衡发展
1.煤炭行业
2.电力行业
(三)能源工业与国家竞争力
1.中国国家竞争力特征
2.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率
3.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
4.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一 实施能源节约与替代
(一)节能是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1.节能工作面临的困境
2.节能领域的工作重点
3.向可持续方向引导能源需求
4.建立提高能效的激励机制
5.健全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
(二)寻找能源替代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推广环保型乙醇汽油是大势所趋
2.煤炭液化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意义重大
二 发展能源的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是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的历史沿革
2.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
4.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5.循环经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6.循环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能源循环经济的思路和保障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与原则
2.发展能源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路径和重点
(三)发展能源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
2.做好规划,优化结构
3.健全法制,完善政策
4.依靠科技,强化管理
三 国家战略:可持续性
(一)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发点
(二)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阶段路线
(三)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1.节能优先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保证
2.结构多元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市场推动是中国能源战略运行的基础
4.环境友好是能源战略的基本目标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欢迎光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后记
1.谢克昌:《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编《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岳福斌主编《煤炭价格与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黄盛初:《2004年世界煤炭发展报告》,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5.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煤炭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8.周其仁、杜鹰、邱继成:《发展的主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9.高健:《罗马俱乐部决断力》,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0.周大地主编《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1.牛仁亮主编《山西结构调整:主要行业发展分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200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3.郭云涛:《中国能源突破与超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2、2003、2004,经济管理出版社。
16.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编《可持续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8.陈立:《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朱跃中、戴彦德:《我国中长期节能规划思路方法及战略目标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月。
20.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21.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2.王伟中:《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
2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编《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4.李金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任才方:《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载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6.胡鞍钢:《新型工业化与发展》,载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7.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中国经济进入新的经济长波上升阶段》,《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4日。
28.陈耀邦:《大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与一体化推进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22日。
29.陈清泰:《2003年中国产业发展蓝皮书》,华夏出版社,2003。
30.国家计委编《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2002。
31.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3.孙尚清:《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34.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5.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编《200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
36.周庆凡:《世界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格局》,《中国能源》2002年第12期。
37.周庆凡、朱又红:《从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看中国现状》,《中国能源》2005年第11期。
38.金晶:《世界及中国能源结构》,《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年第1期。
39.杨磊:《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第3期。
40.陶水元:《世界石油供需现状》,《金山油化纤》2003年第1期。
41.吴世勤:《2001年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第6期。
42.罗文君:《2002年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6期。
43.侯国卿:《内蒙古风力发电现状及前景》,《电力勘测设计》2004年第3期。
44.孙晓仁:《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10个趋势》,《科技导报》2004年第5期。
45.刘爱国:《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出现大调整》,《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年第10期。
46.韩平、孙永生:《2004年我国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出口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5年第3期。
47.龚金双:《中国石油市场年度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1月第13卷第1期。
48.田春荣:《200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3月第13卷第3期。
49.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2005。
50.韩可琦、王玉浚:《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51.王晓岚、胡万起、李道昭、李竹川、王永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及变化趋势》,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青年氢能论坛。
52.肖乃友、吴立新、陈贵峰、杜铭华:《煤及煤制品进出口的现状与思考》,《中国煤炭》2005年第11期。
53.王庆一:《中国可再生能源现状障碍与对策——实施障碍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能源》2002年第8期。
54.薛新民:《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中国能源》2005年第3期。
55.曾凡刚:《西部大开发中“西气东输”的储量保证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6期。
56.陈立滇:《打造能源未来:共同合作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十八届世界石油大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11期。
57.陈学俊:《对能源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若干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第6期。
58.冯飞:《中国资源节约的现状和出路》,《今日国土》2005年第23期。
59.郭裕亮:《能源挑战促进技术创新》,《电子技术》2005年第11期。
60.刘晓红:《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建议》,《华北电力技术》2005年第1期。
61.胡秀莲:《中国电力生产及环境问题》,《中国能源》2005年第11期。
62.李金峰:《煤炭行业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63.杨昆:《中国电力监管及其挑战》,《法人杂志》2004年第1期。
64.陈浩生:《电网经济运行节电技术综述》,《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第12期。
65.欣文:《2005中国开储战略油》,《中国经济信息网》2005年第6期。
66.徐孝纯:《关于我国发展风电的现状及预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67.武宗坤:《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68.王兴富:《煤炭资源合理回收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煤炭技术》2005年第11期。
69.汪卫东:《节约资源,创造资源——和谐发展的首要选择》,《汽车与配件》2005年第48期。
70.海因茨·沃尔夫岗、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1.李金昌:《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72.中国煤炭组织协会编制:《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试行)》,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73.《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大事记(1991~2000)》,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74.李延江:《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75.濮洪九、陆延昌、路耀华、周小谦:《中国煤炭与电力》,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76.叶建平:《中国煤层气资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77.翟光明、高维亮:《中国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78.罗志立:《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79.朱学义:《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80.汪云甲:《矿产资源评价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矿业出版社,1998。
81.牛文元、毛志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分析》,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82.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7。
83.周毅:《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4.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5.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编写组:《2000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6.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科学出版社,1999。
87.赵俊杰:《21世纪的欧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8.胡国成:《21世纪的美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
9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91.陈玉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92.《国务院提出解决能源问题八举措》,《国外测井技术》2004年第4期。
9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1~2010)》,2002。
94.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5.路甬详:《21世纪中国面临的十二大挑战》,世界经济出版社,2001。
96.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97.赵景柱、欧阳志云、吴钢:《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
简 介: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问题,重点分析了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展转型问题,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给予了评价与预测,并分别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进行了研究,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数据翔实可靠、分析细致深入、结论富有说服力。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3月
|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
简 介:本书首先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动因进行阐释,并用博弈理论假设存在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帕累托最优,然后分析各种因素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影响和干预,特别是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其次,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博弈形式和收益进行分析,揭示中美合作性博弈的形式和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应该参与制定的中美能源安全博弈规则,...
作者:
赵庆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