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5

延边朝鲜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图书

SSAPID:101-7122-3887-25
ISBN:978-7-5097-338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生命之江、希望之门图们江,它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石乙水,流经中朝俄边界,向东北折向东南,其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四市,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有“农乐舞” 和“阿里郎”等121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们江流域以铁矿资源为产地,以森林景观为主题,以长白山水为依托、以民族民俗氏风为重点、以边境风光为特色,形成图们江700里生态文化资源区域。 本书以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应用生态博物馆理念,提出保护好图们江区域生态文化资源,研究文化产业的最高端生态文化产业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三种实践模式。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作 者: 郑喜淑
编 辑:陈旭泽;王晓鹏;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后记

 文前彩插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延边朝鲜族聚居村地处图们江区域

   (二)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三)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

   (四)从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上看,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问题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 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一)中国朝鲜族文化产业研究

   (二)韩国学界研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构文化产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 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生态文化概念

    (二)文化产业概念

     1.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2.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3.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4.外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二 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一)生态文化的特征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1.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

     2.数字内容产业

     3.数字化文化内容产业

     4.文化创意产业

   三 民族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化产业概念——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 建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节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 文化资源的基本含义

   二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

   三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化资本理论

   四 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理论

    (一)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联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运作的意义

  第三节 文化产业与图们江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前景

    (一)美国

    (二)英国

    (三)韩国

    (四)日本

    (五)中国

   三 文化产业对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及现状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的诸种环境因素

   一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地理环境

    (一)地理概况

    (二)气候概况

   二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环境

    (一)土地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水资源

    (四)自然保护区

     1.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敦化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历史环境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概况

   一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调查概况

   二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一览表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其思考

   一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朝鲜族聚居村人口流动引发的生计方式的变化和生态问题

    (二)民俗、民间文化资源遗失问题

    (三)文化资源保护方法和管理问题

    (四)民俗村建设的误区问题

   二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及保护价值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稻作文化

    (一)稻作历史

    (二)朝鲜族水稻种植技术

     1.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

     2.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3.农田水利灌溉技术

    (三)传统稻作过程

    (四)稻草的利用

    (五)稻草回归自然生态循环

   二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苹果梨文化

    (一)苹果梨的栽培与诞生

   三 “农乐舞”展现的农耕生态宗教习俗文化

    (一)农乐舞之农耕文化特点

    (二)农乐舞的动作特征——狩猎文化之残余

    (三)农乐舞的队形特征

   四 小说《苦难的年代》*与《流泪的图们江》*中的环境适应故事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的食宿生态文化

   一 朝鲜族居址选择与房屋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一)朝鲜族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1.建筑形制特征

     2.房屋布局与构造

     3.建筑材料

     4.地炕取暖

    (二)朝鲜族民居中的环境适应性

     1.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风水文化)

     2.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3.对资源环境的适应

   二 朝鲜族饮食中的生态文化

    (一)冷面的制作技术

    (二)冷面的习俗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 龙井三合天佛指山保护区松茸管理圈的生态文化

   二 以珲春为龙头的水域、湿地、边境区域生态旅游文化

    (一)二道泡村和防川村生态文化资源

    (二)中朝俄边境旅游现状

     1.中朝、中俄口岸概况

     2.中朝俄边境旅游客源现状

     3.延边接待外国游客情况

   三 图们江流域非物质文化的生态性

   四 以长白山*为中心的“人与生物圈”区域生态文化

    (一)长白山行政沿革

    (二)长白山自然概况

    (三)长白山生物资源

    (四)长白山旅游资源

  第四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特点及保护价值

   一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适应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二)适应寒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

   二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价值

    (一)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

    (二)聚居村生态文化的精神价值

    (三)聚居村农耕生计方式的绿色价值

    (四)聚居村生物圈文化的产业价值

 第四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韩两国文化内容类型在线依据(Online)

   一 中国“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概况

   二 韩国“文化原型数字化内容库”*概况

   三 中韩两国数据库的比较

    (一)共同点

     1.建立数据库的时间、目的相同

     2.资源选择内容相同

     3.参与的阶层相同

    (二)不同点

     1.促进部门不同

     2.促进形式不同

     3.版面设计不同

  第二节 中韩两国文化模式类型离线依据(Offline)

   一 中国云南仙人洞保护式旅游产业模式

    1.村民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物质条件提高

    2.原生态文化基本得到保护

    3.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营造的彝族撒尼文化氛围浓重

    4.增强了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成为传播文化生态理念的核心,其影响力向四周辐射,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6.民族文化生态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7.培养出了一批文化生态理念较强的管理干部

    8.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引起热烈反响

   二 图们江区域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生态旅游模式

   三 韩国安东文化产业“传授式保护”模式

    (一)安东民俗村

    (二)安东河回村

    (三)安东书院

    (四)安东礼仪学校

    (五)本书对安东案例的借鉴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实证研究的SWOT分析

   一 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图们江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二)艺术人文资源优势

    (三)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四)地缘、人缘优势

    (五)图们江区域文化市场优势

   二 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资源劣势

    (二)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资源浪费多

    (三)观念问题

    (四)图们江区域对朝鲜族聚居村重视不够

   三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机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

    (三)居民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四 挑战(Threats)分析

    (一)开发和发展的挑战

    (二)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文化的挑战

 第五章 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

  第二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

   一 模式1: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

    (一)以生态文化观为原则

     1.生态文化观内涵

     2.生态文化观在农村生态文化开发中的应用

    (二)纳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中

    (三)以图们江区域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五)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地区

    (六)大力发展主导产品

    (七)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

    (八)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二 模式2:生态文化内容数字化模式

    (一)以“水稻”和“苹果梨”为载体(vector)的生态农耕文化

    (二)以“长白参”、“松茸”、“梅花鹿”为载体的生态文化

    (三)朝鲜族生态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四)以“炕”为载体的朝鲜族“老居”建筑文化

    (五)以“8·15”老人节为载体的朝鲜族礼仪习俗文化

    (六)以“珲俄—珲朝—珲韩—珲日—珲蒙”为载体的边境口岸文化

    (七)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

    (八)以“上海知青”为载体的朝鲜族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多元文化

    (九)图们江千里文化长廊和平之路

   三 模式3: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

    (一)图们江区域边境贸易文化内容数字化产业链模型

     1.策划意图

     2.文化内容构成

     3.开发内容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产业链模型

  第三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及期望

   一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在线和离线同步抓:抓文化产业链

    (二)当地政府在组织政策方面应实施更多有力措施

    (三)建立朝鲜族聚居村“原产地”保护制度

   二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期望

    (一)公益效果

    (二)产业效果

    (三)社会效果

 结论

  一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首次运用田野调查法研究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

   (二)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

   (三)全面论述了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理论

   (四)调查搜集了大量关于朝鲜族生态文化资源的一手资料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二)民族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民族学学科是我国一流的学科

    2.文化产业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序言

生命之江、希望之门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石乙水,流经中朝俄边界,向东北后折向东南,其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四市,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有“农乐舞”和“阿里郎”等121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们江流域以铁矿资源为特产、以森林景观为主题、以长白山水为依托、以民族民俗为重点、以边境风光为特色,形成图们江700里生态文化资源区域。本书以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应用生态博物馆理念,提出了保护好图们江区域生态文化资源、研究文化产业的最高端生态文化产业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三种实践模式。

[0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0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03]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04]黄有福、刘京宰等:《朝鲜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05]黄有福:《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06]黄有福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008)》,民族出版社,2009。

[07]金炳镐:《中国朝鲜族人口简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08]徐万邦、祁庆富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09]郑信哲:《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展望》,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0]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11]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

[12]金星华、张晓明、兰智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民族出版社,2009。

[13]陈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萃》,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14]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

[15]王铭铭:《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6]庄孔韶:《云南山地民族(游耕社区)人类生态学初探》,载《人类学研究续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7]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学林出版社,2001。

[2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4]延边统计局:《延边统计年鉴(2007)》,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5]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2008年延边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

[26]许辉勋:《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

[27]向勇、喻文益:《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2007。

[28]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9]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0]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2]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 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4]潘龙海、黄有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35]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6]严圣钦:《各民族共创中华:朝鲜族的贡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37]金钟国:《党的民族政策与延边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38]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39]内蒙古朝鲜族研究会:《内蒙古朝鲜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40]崔洪彬:《朝鲜族研究论丛(4)》,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41]权立:《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42]韩俊光、金元石:《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2。

[43]韩俊光:《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44]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45]许明哲:《转折期的延边朝鲜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46]金强一:《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与发展战略》,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47]金柄文:《朝鲜族共同体研究》,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

[48]郑判龙:《中国朝鲜族与21世纪》,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49]金钟国:《世纪之交的中国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

[50]曹龙浩、朴文一:《迈向21世纪中国朝鲜族发展方略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51]《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吉林延边卷》编委会:《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吉林延边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3]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01。

[54]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5]张京成、周学政:《创意为王: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科学出版社,2007。

[56]蔡骐、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7]曹世潮:《终极竞争力——文化战略实施原理与案例》,文汇出版社,2004。

[58]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9]陈放等:《文化策划》,蓝天出版社,2005。

[60]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1]苏旭:《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载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2]金元浦:《文化硏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63]吕弼顺、朱卫红、金熙政:《延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64]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

[65]朴承宪:《延边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66]胡筝:《生态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7]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68]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

[69]张建世、杨正文、杨嘉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70]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1]蔡尚伟等著《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2]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3]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4]金炳镐:《中国民族问题与朝鲜族》,韩国:图书出版学古房,1994。

[75]郑信哲:《朝鲜半岛与中国及其朝鲜族》,韩国:图书出版侍奉者,2004。

[76]郑信哲:《中国朝鲜族及其未来》,韩国:新人间社,2000。

[01]费孝通、方李莉:《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02]白振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平衡问题》,《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1988年第10期。

[03]黄有福:《朝鲜族文化论》,《朝鲜族论坛》2009年第11期。

[04]王庆仁:《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开发》,2007年6月8日《中国民族报》。

[05]徐万邦:《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06]金炳镐:《略论中国朝鲜族人口构成及其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

[07]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08]徐杰舜、王庆仁:《人类学与国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十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09]单世联:《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粤海风》2003年第1期。

[10]刘小新:《文化工业概念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3]白仲尧:《文化产业的几个理论问题》,《财贸经济》2000年第2期。

[14]孙文清:《对发展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期。

[15]孙钟远:《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07。

[16]朴正花:《延边安图县新村农乐舞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衣保中:《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9]齐勇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今日山西》2004年第8期。

[20]吴天喜:《中国朝鲜族人口问题浅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3期。

[21]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1期。

[22]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3]李海英:《朝鲜民族稻草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4]李雪梅:《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5]陈定家:《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6]苑利:《韩半岛与南中国食米习俗比较研究》,《亚细亚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

[27]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28]金武成、金喜燮:《区域文化产业培育方案研究》,首尔:gulnulim 2008,22。

[29]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0]赵冰等:《利用神经网络来评价区域文化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1]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32]夏国英:《试论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33]崔海洋:《试论侗族传统文化对森林生态的维护作用——以贵州黎平县黄岗村个案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4]崔海洋:《论朝鲜族农村空壳化的生态隐患——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现代社区变迁》,《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2期。

[35]郑梅:《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容——从民族学学科支持角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6]赵海龙:《中国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8]郑俊义:《西部地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问题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9]陈蕴真:《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40]任彦申:《文化体制改革与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2]程恩富:《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研究》1994年第5期。

[43]马海霞:《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4]王慧炯:《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01]〔澳〕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02]〔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03]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04]〔法〕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新媒体》,张学信译,商务印书馆,2005。

[05]〔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06]〔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07]〔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08]〔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09]〔日〕今井贤一:《情报化社会》,岩波书店,1984。

[10]〔日〕梅棹忠夫:《情报论》,中公丛书,1989。

[11]〔日〕朝鲜风俗研究会:《朝鲜风俗风景写真帖》,京城日报社,1920。

[1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英〕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David Throsdy.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5]〔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转引自萨林斯著《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英〕埃德蒙·利奇:《列维—斯特劳斯》,王庆仁译,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1985。

[17]〔英〕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

[1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0]权泰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化——1990年以后为中心》,韩国:首尔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2003。

[21]高永一:《中国抗日战争与朝鲜民族:1919~1952年朝鲜民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0。

[22]李光奎:《在中韩人.人类学角度》,韩国:一潮阁,1994。

[23]韩相福、权泰焕:《中国延边朝鲜族社会结构与变化》,韩国:首尔大学出版部,1993。

[24]李采珍:《中国内的朝鲜族》,韩国:教养社,1988。

[25]〔日〕秋道智弥、市川光雄、大塚柳太郎编著《生态人类学》,范广融、尹绍亭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01]《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www.ihchina.cn。

[02]李怀亮:《西方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总体格局》,www.culindustries.com。

[03]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主办,第四届中韩文化产业研讨会,www.kocca.cn。

[04]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中国网,2002年1月25日。

[05]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www.ccitimes.com。

[06]文化产业网,http://www.culture.org.cn。

[07]《1998年6月7日 动画片〈花木兰〉风靡美国》,《美国去来:“花木兰”热》,中广网,http://www.zynews.com。

[08]http://games.tom.com Tom专稿。

[09]日本光荣(KOEI)公司网站http://www.koei.co.jp。

[10]网络游戏《反三国志》,http://game.eastday.com。

[11]中国经济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0911/17/t20091117_20437594.shtml。

[12]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5zqh/1002849.htm。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

[01]???. ????? ??? ???? ???:????? ???? ???? ??. ??:????? ???. 2002.

[02]???. ?? ????? ???? ?? ?????????? ?? ? ?? ?? ??. ??:???????. 2006.(6).

[03]???. ??? ????? ??? ????. 2007(12).

[04]???,??. ??? ??. ??:????????. 2006(1).

[05]???. ???????? ???? ??? ?? ??. ??:??? ??? ??. 2008.

[07]???,???. ?????????? ????????. ? ?:????. 2005.

[08]???,???. ?????? ????:?????? ??? ?? ??. ? ?:?????????. 2000.

[09]金巨富. 文化产业资源???? 鹘?文化. ??市? 王宫守门将交代 ?式? 中 心??,2005(5).

[10]???. ????? ??? ????? ???? ??? ?? ??:?? ? ??????? ???. ??:????? ???. 2007. ? ??? (??).

[11]???. ??? ??? ?? ??? ? ????. ??:??? 1992(11 ? 4 ?).

[12]???. ?? ???? ??? ??:?? ??? ?? ?? 1977-. ??:????? ???. 2003.

[13]金宅圭. 韩日文化比较论= ?? ?? ?? ??. ??:???. 1993.

[14]???.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2003(22).

[16]???. ???. ???? ???? ??? ??:?? ? ??? ? ??? ?? ????. ??:???????????. 2004.

[17]???. ????? ??. ??:??????. 2005.

[18]???. ? 3 ? ?????????:???????? ?? ??? ?? ?? ??? ????. ??:?? ?? ??????? ??? ????. 2004.

[19]???. ???. ????? ? ???? ??? ?? ??. ??:? ??? ??. 2008(12).

[20]???. ?????,??????,??????,????? ??,??? ??,??? ????,????,????,???. ??:????? ???. 2007. ???? (??).

[21]???. ???? ????? ??? ??????? ??? ??.??:? ????????. 2007(9).

[22]???. ?? ???? ??? ?? ??? ????? ?????. ??:? ???? ??. 2004.

[01]韩国文化观光体育部. ??:????????. 2008.

[02]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2009 ????????? ??.

[03]??? ?? ?? ?????. ???? ????? ??? ???? ? ?? ??? ??? ??? ??. ??:??????? ?? ?? ?. 2007.

[04]???? ????. ?? ???. ??? ??. ??:??. 2004.

[05]??? ? 2 ?. ??? ????? ??? ?? ??,??,??? ?? ????? ?? ????. ??:?? ???. 2004.

[06]???,???. ??? ???? ??? ???? ??. ??:?? ???? ???. 2007.

[07]???. ??? ????:????? ????. ??:????? ???. 1994.

[08]???,???,???. ???? ??? ????. ??:???? ? ? ??. 2006.

[09]????? ?????????????. ?? ?? ???? ?? ? ?? ???? ??? ?? ??? ??. ??:????? ??? ??????? ?? ?. 2005.

[10]????????????. ???? ??? ?? ???? ??? ????. ??:????. 2004(33).

[11]???,???,???. ????? ?? ?? ??? ??? ?? ???? ? ??. ??:????? ???. 2006.

[12]???. ??? ???? ??? ??. ??:?????? ???. 2005(1).

[13]? ?? ??. ??? ??. Les Rites de passage ????. ??:?? ???. 2000.

[14]???. ???????? ????? ?? ? ??? ??? ?? ?:?? ? ???? ??? ????. ??:????? ???. 2009. ???? (??).

[15]????? ???????. ???? ?? ?? ? ?? ???? ? ? ? ???. ??:????? ???????. 2002.

[16]???. ????? ??. ??:????? ???. 2005.

[17]???. ??? ??? ????? ??? ??????. ??:?? ????. 2004(16).

[18]????:???? - ??? ??? ????? ??. ??:??? ??? (??). 2005.

[19]???. ??? ????? ?? ???? ???:??? ??? ? ? ?? 1972-. ??:????? ???. 1999.

[20]???. ????? ????? ??? ????: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 ies ? ????. ??:????? ???,2005. ???? (??).

[21]???,???,???. ??? ??????:??????,?? ??,? ???. ??:????. 2006.

[22]???,???,???. ???? ????? ????? ??. ? ?:?? ?????. 2007.

[23]???. ????? ???. ??:??. 2003.

[24]???. ????? ????????:??????? ??? ????. ??:??????. 2006.

[25]???,???. ????? ??. ??:???. 2003.

[26]???. ???? ?????. ??:????. 2002.

[27]???. 韩国文化? 心理人类学. ??:???. 1997.

[28]???,???,???,?? ??? ??. ??:???. 2004.

[29]???. ?????? ???? ??? ???? ??. ??:?? ???? ????. 2008.

[30]???. ??? ?????? ??? ?? ????? ???:?? ? ?? ?? ???. ??:????? ???. 2004. ???? (? ?).

[31]???,???. ??? ??? ?? ?????? ???? ??:?? ?? ? ??? ?? ???? ???. ??:????. 2002.

[32]????. ???? ????? ???? ??? ?? ?? / ??:?? ?? ?????. 2006.

[33]????? ????? ?????. ??:????. 1998(8).

[34]???. ???????? ???,?????,??????? ? ?. ??:??????????. 2008.

[35]???. ?????? ? ????? ??? ?? ?? ??? ? ?? ??. ??:???. 2000.

[36]???. ??? ???? ?????. ??:????????. 1996.

[37]???. ??? ??:?????? ??? ??. ??:???. 1994.

[38]???. ?? ???? ??? ??. ??:???. 2005.

[39]???. ?????. ??:一志社. 1994.

[40]???. ????? ??. ??:???. 1999.

[41]???. 环境亲和? 人类学. ??:一潮阁. 1997.

[42]???. ???? ??. ??:????? ???. 1999.

[43]???. ??????? ??? ????? ??? ??:??? ? ????. ??:?????. 2005 ???? (??).

[44]???. ?????. ??:????. 2000 ?.

[45]???. ??????? ??? ????:??? ???? ??? ?. ??:???????. 2002.

[46]???. ??? ????? ?? ??? ????. ??:????? ??. 2004(3).

[47]???. ??? ????? ??? ?? ??? ??? ?? ??. ? ?:? ???????????. 2008

[48]?????????. ????????? ????? ??:??? ? (2003-2008). ??:?????????. 2008.

[49]????????. ???? ????????. ??:???? ????. 2002.

[50]????????. ??? ????? ??? ??? ???? ? ???? ? ?? ??:?????. ??:????????. 2005.

[51]???. ???? ????:???? ??. ??:寻雪堂. 1982.

[52]???. 文化? 意味. ??:????? ???? 1974-06-03.

[53]???,???. ?? ??? ???:??? ??? ??. ??:? ??? ?????. 1992.

[54]???. ??? ??? ???:????,???? ??:?? ??;?? ?? ????? ??? ??? ??:??? ??? ???? ? ??? ?? ? ?. ??:??? ??. 2005(17).

[55]???,???,???. ????? ????:?? ????? ? ?. ??:????. 1995.

[56]??? ? 2 ?. ??? ?? ??? ??? ??:????? ??? ?? ??. ??:??????? 33 ? 2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