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0

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Mentality of China(2011)

SSAPID:101-7122-3028-87
ISBN:978-7-5097-221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关于“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年度报告的第一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的学者、研究人员,也有政府机关、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的相关官员和专业人员。他们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于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状况有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 者: 王俊秀 杨宜音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前言

 Abstract

 法律声明

 社会心态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一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一)生活压力感

    (二)安全与风险感受

    (三)社会信任特点

    (四)幸福感与尊严

    (五)阶层认同

    (六)利他行为

    (七)公众参与

    (八)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九)人际沟通模式

   二 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矛盾

    (三)社会信任困境

    (四)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

    (五)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六)警惕群体性怨恨成为社会情绪

    (七)利他行为的主动性、习惯性不足

    (八)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

   三 基于目前社会心态的建议

    (一)减轻民众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二)防范社会风险,提升群众安全感

    (三)完善诚信体系,重建社会信任

    (四)深化科学发展理念,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五)致力于阶层融合,消解不利的社会情绪

    (六)激励民众的慈善、利他行为,完善助人渠道

    (七)理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机制

 BⅡ 社会感受篇

  B.2 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一 新发展观下的幸福感

   二 不同群体的幸福感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二)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三)不同年龄群体的幸福感差别不大

    (四)大学本科、研究生幸福感最高

    (五)非农户口居民幸福感高于农业户口居民

    (六)学生和体制内就业者幸福感低

    (七)领导者的幸福感最高

    (八)直辖市居民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

    (九)东部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最低

   三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1.三口之家倾向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

     2.离异居民幸福感最低

     3.有受教育子女成为幸福感正向影响

     4.赡养老人与否对幸福感影响不明显

     5.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

     6.家庭收入

    (二)生活满意度

    (三)未来预期

    (四)生活尊严

   四 对于幸福感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

    (二)人口学变量与幸福感

    (三)民生与幸福感

  B.3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压力及社会支持

   一 居民面对的生活问题与压力感受

    1.城乡居民生活中面临主要问题是物价、收入、住房等家庭经济类问题

    2.城乡居民对“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问题的压力感受最高

    3.2008年居民对教育和医疗问题的压力感下降,对就业和住房问题的压力感上升

    4.城乡居民对比显示,面对不同生活问题有不同的压力感受

    5.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居民生活压力感较小

    6.临时性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感较大

   二 居民社会支持状况

    1.非正式支持是主要的支持来源,其中亲属关系是主导的支持来源

    2.正式支持的作用有待加强,覆盖面有待提高

    3.面对生活问题和压力的被访者更可能得到社会支持

   三 未来对减轻居民生活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展望和建议

  B.4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生活动力格局

   四 不同群体的生活动力

    (一)性别与生活动力

    (二)年龄与生活动力

    (三)受教育程度与生活动力

    (四)政治面貌与生活动力

    (五)城乡身份与生活动力

    (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与生活动力

   五 基本结论与讨论

  B.5 中国居民安全感调查的对比分析*

   一 居民安全感调查

   二 不同居民群体的安全感

    (一)被调查居民总体的安全感

    (二)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安全感

    (三)不同年龄群体的安全感

    (四)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安全感

    (五)农业户口居民与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安全感

    (六)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的安全感

    (七)不同就业特点居民的安全感

    (八)不同婚姻状况居民的安全感

    (九)不同政治面貌居民的安全感

    (十)不同宗教信仰居民的安全感

    (十一)不同地区居民的安全感

    (十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安全感

    (十三)不同工作单位类型居民的安全感

    (十四)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居民的安全感

   三 结语

  B.6 民众风险源评价分析

   一 风险社会下的风险

    (一)风险社会

    (二)风险源类型

    (三)风险源评价调查

   二 风险源评价

    (一)风险源评价排序

    (二)风险源评价分类排序

    (三)不同类型风险源评价特点

     1.总体的风险评价分布

     2.不同类型风险源的特点

   三 风险源评价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因素

    (二)年龄因素

    (三)文化程度

    (四)大学生和其他市民

    (五)地域

    (六)经济状况

    (七)冒险倾向

    (八)风险经历

     1.炒股

     2.驾驶汽车

     3.吸烟

     4.接受手术

     5.火灾

     6.地震

     7.交通事故

     8.罪犯伤害

     9.癌症

    (九)工作危险性

    (十)工作场所

    (十一)安全感

     1.总体安全感

     2.环境安全感

     3.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感

     4.食品安全感

     5.医疗安全感

     6.交通安全感

   四 结语

  B.7 北京市民对金融危机的感受和应对

   一 对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判断有行业差异,一般人认为影响不太大或存在潜在影响

    1.影响的程度因行业、阶层而不同

    2.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和人群主要是外贸金融企业的员工

    3.影响方面

   二 大多数人认为危机会比较快过去

    1.持续并好转

    2.无法避免、心理上有承受力

    3.悲观

    4.问卷调查结果

   三 看待金融危机的视角:辩证、发展、全面

    1.危机和机遇同在

    2.全面、长远看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对中国发展的整体判断与信心

   四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有比较大的阶层差异,呈现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1.个人角度

    2.家庭角度

    3.机构角度

    4.政府角度

    5.问卷调查结果

   五 对调查资料的总体分析

    1.危机应对与社会心理资源

    2.危机与地位资源

    3.高控制和高依赖下的高预期

  B.8 通胀知觉与通胀预期的社会心态分析*

   一 通货膨胀知觉和预期变化总趋势

   二 收入的影响

   三 户口所在地

   四 职业

   五 通货膨胀知觉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六 小结与政策建议

 BⅢ 观念价值篇

  B.9 2010年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分析

   一 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水平

   二 市民对各行业/部门的信任比较

    1.政府背景的行业/部门的被信任程度较高,商业行业最低

    2.中央政府的被信任程度高于地方政府

    3.传统媒体的被信任程度较高,网站较低

    4.邮政、燃气、自来水、电力部门的被信任程度较高,医院最低

    5.具有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更被市民信任

    6.银行是最受信任的商业行业,房地产中介和广告业最不被信任

   三 市民的人际信任状况

   四 三个城市的信任状况比较

    1.上海社会信任程度最高,广州其次,北京最低

    2.三个城市行业大类和人际关系信任得分比较

   五 对严重的失信行为的分析

    1.广告、地产行业信任缺失,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危机严重

    2.上海、北京市民对社会欺骗现象严重程度的判断高于广州

   六 主要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2.主要建议

  B.10 奥运会前后北京市民的国家认同情况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样本情况

   三 国家认同水平的调查结果

    (一)测量题目简介

    (二)题目得分

   四 国家认同的结构

    (一)国家认同的结构分析

    (二)国家认同的程度

   五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爱国情感的影响因素

     1.女性比男性的爱国情感更强

     2.年龄越大爱国情感越强

     3.教育程度越低,爱国情感越高

     4.离退休人员爱国情感最高

    (二)世界公民感的影响因素

     1.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世界公民感

     2.世界公民感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3.世界公民感总体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增强

     4.离退休人员世界公民感最强

    (三)公民效能感维度的影响因素

     1.男性和女性的公民效能感相当

     2.40岁以下的年轻人公民效能感最高

     3.教育能增强公民效能感

     4.学生的公民效能感最强

  B.11 北京市民隐私观念调查与分析

   一 关于隐私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隐私

    (二)隐私包含了什么

    (三)隐私有什么用

   二 隐私观念调查

    (一)隐私观念的整体特点

     1.量表题目

     2.量表总分及其分布

    (二)隐私观念影响因素特点

     1.男性在隐私态度上强于女性

     2.年龄越低隐私观念越强

     3.文化程度越高隐私观念越强

     4.当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隐私观念差异不明显

     5.18岁前成长环境影响个人的隐私观念

     6.不同家庭类型在隐私观念上有一定差异

     7.无宗教信仰居民隐私观念更高

     8.学生和在职职工的隐私观念最强

     9.个人经济收入高的,隐私观念也强

     10.经济收入自我评价中等的人隐私观念最强

   三 结语

 BⅣ 行为倾向篇

  B.12 2010年中国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一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微博的出现

   二 微博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变革

    (一)原创性:每个人可以发出自己的新闻,这也使得微博成为新闻的源头

    (二)草根性:微博让个体的微弱信息得到加强

    (三)自媒体性:微博成为新的公众获取新闻的平台

    (四)公共性:微博改变公共服务信息传播模式

    (五)颠覆性:微博既是推手又是快刀和利剑

    (六)亲密性: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拓展社交网络

   三 微博:正在加速的公众风潮

    (一)微博的受众及上微博的目的:社会主流群体表达自我的平台

    (二)发表微博的内容:从心情到身边的新闻

    (三)微博信任度与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四 微博的社会话语空间与公共传播价值

  B.13 重大事件的公众参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

   一 低度卷入的公众参与——关注

    1.民众关注的总体情况

    2.关注的三个方面

    3.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关注的影响

   二 关注渠道——媒介

    1.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2.信息获取途径的四个类别

    3.教育程度和年龄对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

   三 中度卷入的参与——交流与表达

    1.民众奥运信息交流整体情况

    2.奥运前后民众交流信息情况对比

   四 公众参与的促发因素——社区或单位组织

   五 深度卷入的公众参与——志愿者活动

    1.居民志愿者活动

    2.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志愿者活动的影响

   六 卷入方式

   七 公众参与动机

  B.14 北京市民体育休闲活动调查

   一 市民参加的体育休闲项目

    (一)散步、球类和跑步是北京市民参加最多的体育活动

    (二)不同年龄市民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市民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二 市民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频率

   三 经常参加体育休闲活动市民的状况

   四 影响北京市民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原因

 BⅤ 疏导调适篇

  B.15 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的探索和实践

   一 情感护理中心的理念和服务方式

   二 情感护理热线的服务对象

   三 市民情感护理中心接受咨询的主要问题

    (一)婚姻问题引发的家庭冲突

    (二)教育方式偏差导致的亲子关系冲突

    (三)劳资纠纷产生的利益冲突

    (四)理想与现实错位引发的自我冲突

    (五)价值困惑导致的角色冲突

    (六)生活重压下的社会冲突

   四 情感护理实践的体会

  B.16 社会心态调适的“杭州经验”

   一 当前社会心态调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调应急管理,忽视常规疏导

    (二)强调表达渠道,忽视互动平台

    (三)强调政府职能,忽视社会作用

   二 杭州社会心态调适的做法

    (一)社会心态调适的舆论手段

    (二)社会心态调适的法律手段

    (三)社会心态调适的制度手段

   三 杭州社会心态调适的启示

    (一)重视常规管理

    (二)重视表达渠道与互动平台的平衡建设

    (三)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四)重视典型事件的正面导向作用

 主要编撰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一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的学者、研究人员,也有政府机关、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的相关官员和专业人员。他们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状况有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简 介:本书收集了10多年来社会心态理论探索中最重要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对推动社会心态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书中内容涉及社会心态的概念、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机制、社会心态的测量和指标体系、社会情绪的理论研究、社会心态与社会转型、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本书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此外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南京...

作者: 王俊秀 杨宜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二本。参与本课题研究和本书撰写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和互联网站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本书的研究报告既有定量的调查研究,也有定性的资料分析和访谈法,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广泛...

作者: 王俊秀 杨宜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简 介:本书初步廓清了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搭建了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心理机制和主要效应,从而使这一领域有了自己理论讨论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同时,在三个子领域细化了社会心态的研究内容,即(1)现实生活感受,包括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感、认同感、参与感和支持感,它们记录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

作者: 杨宜音 王俊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本书收集了10多年来社会心态理论探索中最重要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对推动社会心态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书中内容涉及社会心态的概念、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机制、社会心态的测量和指标体系、社会情绪的理论研究、社会心态与社会转型、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本书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此外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南京...

作者: 王俊秀 杨宜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城市学论丛”是杭州师范大学秉承谨、慎、诚、恕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杭州、放眼世界、注重现实和服务社会的理念,汇集城市学理论、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论丛突出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政策、经验与借鉴之间的互融互通,深入探究城市的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规律,以期为现代城市建设贡献一份...

作者: 石向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社会心态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公平感、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价值观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包括全国随机抽样的样本、部分省市的社会心态观测点入户调查数据,也包括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是在社会心态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完成的,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