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图书

Social Work Practice for Women——Case Study of Shenzhen

SSAPID:101-7116-6151-69
ISBN:978-7-5097-119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大量基于实践经验的论文和案例,客观记录了深圳市妇女社会工作起步阶段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不仅为社会工作、妇女工作、社区工作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理论与实务经验,也对启发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性读物。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蔡立
编 辑:安蕾;秦静花;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编委会

 领导专家对“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点评

 序

 实务篇

  深圳妇女社会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一 探索:创建“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特色

   二 实践:建立一个机制、形成一种模式、搭建一个平台、锻造一支队伍

    (一)建立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

    (二)形成“妇工+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

    (三)搭建立足社区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四)锻造具备一定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妇女干部队伍

   三 思考:消除误区,解决问题,才能稳步推进妇女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公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与民间社工服务机构的对接有待进一步磨合

    (五)在经费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制度化

    (六)相应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 展望:理性务实、科学稳妥地推进深圳妇女社会工作并形成指导本土实践的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加快标准化规范建设

    (二)完善专业化管理

    (三)实现规模化创建

    (四)做好品牌化推广

    (五)开展理论性研究

  在建构与演进之间: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效应与实践意义

   一 “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运作模式

    (一)“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宗旨和内容

    (二)“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创新手法:打造“妇工+社工+义工”综合服务平台

    (三)“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运作模式:开创“项目化管理、专业化培育、长效化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 “阳光系列”服务项目的制度效应

    (一)发挥“弱关系”桥梁作用,重构受助人群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从“实用性支持”到“发展性支持”:拓展服务范围,深化完善支持网络

    (三)促进邻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为社区成员增权

    (四)引导居民进行“社区参与”实践,增进社区融合与居民集体福利

    (五)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三 “阳光系列”项目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发展社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本土模式,实现传统妇女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互构演化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服务组织体系,构建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机制

    (三)制定规范化、标准化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本土实践

   前言

   一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本土运作

    (一)服务项目的设置

    (二)组织架构和团队管理模式

     1.行政及专业分工

     2.制定中心服务规范及管理规范

    (三)专业服务手法的运用

     1.主题服务

      (1)个案工作

      (2)小组工作

      (3)社区工作

     2.支援性服务

      (1)儿童天地和资源阁

      (2)儿童游戏工作坊和家友会

      (3)家庭影院、儿童功课辅导等服务

    (四)整合社会资源

     1.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

     2.加强地区组织合作

   二 “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本土实践探索

    (一)发挥“一站式多元化”服务的优势

     1.服务内容的整合

     2.服务手法的整合

    (二)积极进行资源的整合

     1.整合妇联组织资源

     2.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

    (三)发挥“阳光家庭”团队运作优势

    (四)积极进行服务宣传推介

   三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本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本土环境推进中的张力呈现

    (二)服务标准化问题

    (三)社会工作者实务经验尚需积累和培育

   结语

  社会工作融入妇女工作领域的路径与机制探析

   一 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是社会工作和妇女工作的价值基础

    (二)激进主义是社会工作和妇女工作的方法论基础

    (三)后现代主义是社会工作和妇女工作的美学基础

   二 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的发展差异

    (一)社会化视角

    (二)职业化视角

    (三)专业化视角

   三 社会工作融入妇女工作的发展路径

    (一)积极推动妇女工作的社会化

    (二)不断促进妇女工作的职业化

    (三)大力提升妇女工作的专业化

  走出困境之路

   一 发展与瓶颈:妇联传统工作方法难以适应社会转型需要

   二 理论与现实:社会工作引入妇女工作领域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回应

   三 机制与路径:社会工作理念与手法成为创新妇女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推广“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模式,探索“妇干+社工+巾帼志愿者”三者优势互补的配套机制建设

    (二)加强“致力于服务妇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妇女组织,主动承接政府逐步转移出来的服务

    (四)探索妇联参与研究和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最大限度惠及广大妇女

   四 结语

  妇女社会工作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融合

   一 妇女社会工作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结合的意义

   二 社区妇女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的融合途径

    (一)“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在社区工作中的渗入

    (二)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运作妇女小组工作

    (三)将“社会性别平等”作为个案分析的一个视角

   三 妇女社会工作中融入“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存在的困境及反思

   四 结语

  论双系统在妇女工作中的合作

   一 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二)社工介入

   二 双系统优劣势分析

    (一)妇联系统的优势

     1.组织资源强大

     2.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3.工作经费来源比较稳定

    (二)妇联系统的劣势

     1.行政性质的制约性

     2.专业知识的缺失

    (三)社工系统的优势

     1.价值观独特

     2.专业技术优势

     3.资源整合优势

    (四)社工系统的劣势

     1.社会认知度不高

     2.本土经验不够

     3.岗位稳定性较差

   三 合作的能效性分析

   四 合作要点

    (一)妇联干部和社会工作者需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项目服务

    (三)建议在有条件的妇联设立社工热线

  论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与自我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协调方法

   前言

   一 研究社工专业角色和自我角色冲突的意义

    (一)角色与角色内冲突的含义

    (二)研究意义

   二 社工专业角色与自我角色冲突分析

    (一)冲突源于价值观的差异并通过行为模式表现

     1.价值观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

     2.行为是价值观的外部表现

    (二)社工专业角色VS自我角色

   三 社会工作中角色困境例示

    案例一

    案例二

   四 走出困境——从澄清价值观到价值观内化

    (一)澄清价值观

     1.澄清个人生活所习得的价值观

     2.澄清专业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内化

    (三)价值观内化模式的不足及建议

   五 结语

  社会工作者在妇女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 引言

   二 社会工作者在当前妇女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服务提供者:为有需求家庭提供实际服务,解决实际困难

    (二)资源争取者: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三)社会工作宣传者:向社区群众宣传社会工作

    (四)支持者(使能者)和倡导者:帮助妇女群体“自助”,发挥其潜能

    (五)管理者:科学管理社会工作助人的过程

   三 社会工作者在妇女工作中的角色及作用讨论

    (一)民情民意收集者、政策影响者和妇女群体利益维护者:深入社区群众,掌握民情民意;参与涉及妇女群体利益的制度设计和修订

    (二)需求评估者:参与涉及妇女群体利益的制度实施

    (三)研究者:发展妇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

   四 结论性评述

  居家妇女社会网络的维持

   一 研究背景

   二 居家妇女社会网络构建的研究意义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家庭系统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场域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

   四 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妇女社会网络的建构

    (一)家庭网络

    (二)社区网络

     1.互助型网络

     2.自愿服务者网络

   五 实证研究:以小组探讨再生网络对居家妇女的影响

   六 结语

  从“六一”节活动探讨“减压解说”技巧的运用

   一 “六一”儿童节活动

   二 社会工作理念和技巧在“六一”活动中的体现

   三 对“减压解说”工作方法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四 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

  从非营利组织营销角度思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推广

   一 引言

    (一)什么是非营利组织(NPO)

    (二)社会工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三)社工、义工为主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广与非营利组织营销

   二 非营利组织营销及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的思考

    (一)非营利组织营销运作流程

    (二)市场细分

    (三)市场营销6P’s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1.产品策略(Product)

     2.价格策略比较(Price)

     3.渠道策略比较(Place)

     4.促销策略(Promotion)

     5.服务人员(Personnel)

     6.志愿人员(Participant)

   三 我国NPO在营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许多问题

    (一)组织的资金来源不足

    (二)公众的态度并不热情

    (三)调查资料不够翔实

   四 结语

  对深圳市妇联系统31名社工的调查报告

   一 导言

   二 结果与分析

    (一)社工情况分析

     1.社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地缘、学缘结构

     2.社工的工作状态

     3.社工迟到状况

     4.社工出境出国培训学习情况

    (二)“中心”的软件情况分析

    (三)“中心”的硬件情况分析

   三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讨论

     1.中心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2.中心服务拓展的步伐问题

     3.三个中心发展存在的潜在问题

   四 小结

  浅析社区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社区的概念

   三 社会化的定义及儿童的界定

   四 儿童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五 社区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一)社区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教育的功能

     1.社区亲子活动

     2.儿童游戏

     3.亲子平行小组

    (二)社区具有发展儿童个性的功能

   六 反思与建议

  引入社工服务 推进城市妇女工作专业化

   一 主动出击,努力探索可行路径

   二 整合资源,着力争取多元配置

   三 排兵布阵,精心设置服务岗位

   四 出师顺利,多方认可、初见成效

   五 困惑和思考

    (一)政策层面的缺失

    (二)可供利用的政府配套资源不足

    (三)公众认知率有待提高

    (四)社工管理有待规范

    (五)民间社会力量不足

  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创新妇联工作模式

   一 南山区妇女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3.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4.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整合资源,拓宽网络

     6.针对需求,深化服务

    (三)实施特点

   二 工作体会

    (一)妇女社会工作是新形势下妇联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二)社区丰富的志愿者资源是推进妇女社会工作的基础

    (三)政府的正确导向是推进妇女社会工作的条件

    (四)政府关注民生的财力投入是推进妇女社会工作的后劲

   三 今后开展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推广专业社会工作理念

    (二)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三)打破政府行政条块分割的僵化局面

    (四)加强社工队伍人才建设

    (五)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实施“阳光妈妈”服务项目 为街道妇联工作注入新活力

   一 以“阳光妈妈”再就业基地为阵地,促进辖区困难女性就业

   二 以“阳光心灵工作室”为依托,关爱女性心理健康

   三 以“阳光互助之家”为抓手,全面拓展街道社区妇女工作领域

   四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和不足

    (二)建议

  在实践中探索妇女社会工作之路

   一 实践与实效

    (一)宝安区妇女社会工作概况

    (二)主要做法

     1.以“阳光系列”服务项目为载体,开拓妇女社会工作新局面

     2.以女性素质工程为依托,提升妇女社会工作新层面

     3.以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为支撑,构建妇女社会工作新模式

    (三)工作特色

   二 困难与困惑

    (一)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公众认知率较低

    (二)妇女社会工作覆盖面有限,专业社会工作者配备不足

    (三)妇女干部社会工作意识不强,民间社会力量薄弱

   三 探索与探寻

    (一)扩大妇女社会工作的覆盖面

    (二)提高妇女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三)实现妇女社会工作的规范化

    (四)增加妇女社会工作的影响力

 专家篇

  强化家庭:香港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

   一 新家庭社会风险

   二 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的历史

   三 家庭服务的范围

   四 服务类别

   五 综合家庭服务

    (一)服务简介

     1.容易使用

     2.及早识别

     3.整合服务

     4.伙伴关系

    (二)服务内容

     1.家庭资源中心:外展、联系和发展性服务

     2.家庭支持中心:指导、实质援助和短期辅导

     3.家庭辅导中心:深切辅导

    (三)服务标准

    (四)服务性质分析

   六 结论

  妇联在发展妇女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角色

   一 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1.妇女社会工作的含义

    2.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3.妇女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二 专业妇女社会工作和妇联妇女工作的不同

    1.在工作理念上

    2.在工作内容上

    3.在工作方法上

    4.在工作人员上

   三 将妇女社会工作引入妇联工作的意义

    (1)促进妇女的社区参与和自我服务

    (2)整合和发展妇女工作的网络资源

    (3)结合妇女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

   四 将社会工作引入妇女社会工作的思考

  面对挑战如何回应?

   一 社会变革与妇女工作的挑战

    1.社会转型与女性群体的变化

     (1)群体分化、弱群出现——处境复杂

     (2)需求多层——生存、安全、发展

     (3)权益/利益/诉求——呈现不同特性

    2.接轨国际妇女运动,社会性别理论的传入与适用

    3.妇女NGO应运而生并不断涌现

    4.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的竞争

   二 对传统妇女工作的分析

    1.宏大的妇女工作理论

    2.单一的妇女工作方法

    3.需清理的传统工作理念与价值观

     (1)个体单因素思维取向的影响

     (2)现代女性的标准

     (3)组织定位与工作价值观之间的纠结

   三 妇女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1.确立“妇女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工作目标

    2.理解和尊重妇女的处境,她们的社会位置及拥有相关资源的状况决定她现实选择的可能性

    3.以积极取向的思维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看待妇女

    4.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双重聚焦”即个体层面改变与社会层面改变并重

    5.梳理、整合,确立妇女工作模式

  从督导经验看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二 本土化的探索

   三 要注意的地方

   四 结语

 案例篇 个案

  为困难家庭妇女寻求资源个案

   一 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一)家庭成员

    (二)居住情况

    (三)家庭背景

    (四)目前家庭所面临的经济困难

    (五)家庭的支持网络

     1.家庭支持网络

     2.社会支持网络

   四 问题分析

   五 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目标

     1.短期目标

     2.长期目标

    (二)服务计划

     1.情绪辅导

     2.寻找并申请社会经济援助资源

   六 个案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关系建立阶段

    (二)资料收集阶段

    (三)计划制订阶段

    (四)服务开展阶段

    (五)结案阶段

    (六)评估阶段

   八 结案

    (一)结案原因

    (二)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三)评估情况

     1.评估方法

     2.评估分析

     3.建议

    (四)工作员反思

  单亲母亲求助个案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问题分析

    (一)经济问题

    (二)亲子关系紧张

    (三)情绪问题

   五 个案服务计划及理论支持

    (一)介入理论

    (二)介入目标与服务计划

     1.介入目标

     2.服务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接案阶段):案主求助时情绪低落,缺乏情感支持

    (二)第二阶段(初期介入阶段),案主的情绪出现起伏,但是感觉获得支持,有动力改变

    (三)第三阶段(介入中期),一些突发状况导致案主情绪再次出现反复,但案主已能主动发掘资源、寻求改变

   八 结案情况

    (一)服务对象改变情况

    (二)工作员经验分享及反思

  网络成瘾者个案辅导*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问题分析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具体行动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第一次会谈—第二次会谈):建立专业关系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二)第二阶段(第三次会谈):带领案主建立新的自我认知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三)第三阶段(第四次会谈):增强其母对其的支持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四)第四阶段(第五次会谈—第六次会谈):求职辅导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五)第五阶段(第七次会谈):结案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八 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

    (二)案主的改变情况

    (三)评估及建议——社工反思

  失业妇女再就业个案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问题分析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第一次会谈—第二次会谈):了解情况,建立专业关系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

     3.专业行动

    (二)第二阶段(第三次会谈):整合资源,提供就业信息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

     3.专业行动

    (三)第三阶段(第四次会谈):增强案主自助意志,提升自信心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四)第四阶段(第五次会谈):结案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

     3.专业行动

   八 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

    (二)案主的改变情况

    (三)社工反思

     1.有效的个案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实务工作的开展

     2.提高社工自身素质

     3.个案的跟进

  来深建设者家庭城市生活适应个案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问题分析及理论支撑

   五 服务计划

    (一)长期目标

    (二)短期目标

    (三)服务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接案、预估与计划

    (二)第二阶段:介入

   八 结案情况

   九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婚姻问题个案辅导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问题分析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短期目标

    (二)长期目标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八 结案

    (一)结案原因

    (二)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三)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四)评估及建议

  家庭暴力个案辅导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案主的需求及问题分析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个案目标

    (二)行动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二)第二阶段:带领案主建立自信

    (三)第三阶段:接受丈夫回家,继续出去工作

   八 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

    (二)案主的改变情况

    (三)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四)评估及建议

  我们陪伴这个家庭一起成长

   一 案主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四 案主需求及问题分析

    (一)夫妻就丈夫业余生活而意见不一

    (二)夫妻经常争吵而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儿子

    (三)妻子希望丈夫能更多地关心妻子及家人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具体行动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一)丈夫张先生的辅导过程

    (二)妻子张太太的辅导过程

   七 过程评估

   八 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

    (二)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三)社工表现及反思

     1.工作员中立的立场

     2.任何细小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家庭关系的改变

     3.陪伴对于婚姻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的心情我做主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二 个案来源

   三 个案背景资料

    (一)引发事件及个人处理

    (二)曾做的调试及成效

    (三)网络系统

     1.家庭关系

     2.朋辈支持

     3.老师印象

     4.个人系统

   四 问题分析

   五 个案目标与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具体行动计划

   六 服务记录

   七 过程评估

    (一)第一阶段(第一次会谈—第三次会谈):建立专业关系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二)第二阶段(第四次会谈—第七次会谈):协助案主学习管理情绪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三)第三阶段(暑期“全面发展计划 快乐成长每一天”活动期间):协助案主提升自我认识,提升自信心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四)第四阶段(第八次会谈—第十二次会谈):协助案主家长改善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五)第五阶段(第十三次会谈):结案

     1.案主变化情况

     2.工作重点及评估

     3.专业行动

   八 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

    (二)案主的改变情况

    (三)评估及建议——社工反思

     1.开展个案服务,建立专业关系的阶段非常关键

     2.孩子的改变需要环境系统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推动案主环境系统的工作需要诚心与恒心

     3.多种服务方式的使用可帮助服务目标之达成

 案例篇 小组

  “妈妈有爱,我们齐心”平行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活动小节安排与执行情况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筹备阶段

    (二)小组开展初期——第一节(破冰阶段)

    (三)小组中期——第二节、第三节(突破阶段)

    (四)小组后期——第四节、第五节(升华阶段)

    (五)小组结束

   六 小组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指标

    (三)目标达成情况

   七 经验及反思

  “牵手同行,相伴有爱”亲子平行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背景与方法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准备期:2008年10月底至11月底,第一节小组活动开展之前

    (二)小组初期:小组第一节和第二节活动

    (三)小组中期:小组第三节和第四节活动

    (四)小组后期:小组第五节活动

    (五)小组结束期:小组第六节活动

   六 小组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目标达成情况

    (四)问题与不足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一)工作员表现

    (二)反思与不足

  “家有儿女”妈妈互助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1.专业理论背景

    2.具体工作方法

   四 活动内容

   五 小组发展状况

    1.开放式小组特点分析

    2.小组发展状况分析

   六 评估

    1.评估方法

    2.目标达成情况

    3.问题与不足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1.社工间分工不够明确

    2.社工的带领技巧需进一步加强

    3.小组规则应该进一步强化

  “女性心灵成长”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活动内容

    (一)内容说明

     1.破冰环节:用一种水果来代表自己,并说明原因

     2.主题游戏:认识你的右手

     3.对本节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内容说明

     1.热身游戏:心有灵犀一点通

     2.主题游戏:我的五样

     3.对本节进行分析与反思

    (三)内容说明

     1.热身游戏:购屋记

     2.主题游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

     3.对本节分析与反思

    (四)内容介绍

     1.心灵游戏: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验练习:组员相互接受和肯定

     3.对本节分析与反思

    (五)内容介绍

     1.主题游戏:我的生命线

     2.对本节分析与反思

   五 小组发展状况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七 社工表现与反思

  “阳光加油站”互助支持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发展不同阶段及社工的角色

    (二)各阶段组员的变化情况

    (三)小组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六 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目标达成情况

    (三)存在问题

   七 工作员的表现与反思

    (一)工作员的表现

     1.带领者

     2.工作员

    (二)工作员的反思

  “妈妈携手行”小组

   一 小组基本资料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念和方法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发展

    (二)小组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1.小组的计划不能按预期进行

     2.组员招募有些困难

     3.社工的配合度

     4.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的合适度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组员评价情况

    (三)目标达成情况

   七 社工的表现和反思

    (一)社工表现

    (二)反思

  “阳光心灵,阳光生活”减压互助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目标

   三 背景及理念

   四 小组活动记录表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发展不同阶段及社工的角色

    (二)各阶段组员的变化情况

    (三)小组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六 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目标达成情况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一)工作人员表现

    (二)工作人员反思

  “大手拉小手·幸福乐融融”亲子沟通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念与方法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情况

    (一)小组发展不同阶段及社工的角色

    (二)各阶段组员的变化情况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目标达成

    (三)存在问题

   七 社工表现与反思

  “如何做个好学生”小组

   一 基本情况

   二 小组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状况

    (一)小组发展的阶段

    (二)各阶段组员的变化情况

    (三)小组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四)工作员的工作重点与采取的专业行动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组员评价情况

    (三)目标达成情况

    (四)存在问题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一)工作员表现

     1.第一、第二节的工作员表现

     2.第三、第四、第五节的工作员表现

    (二)工作员反思

  “新义工加油站”小组

   一 小组基本情况

   二 小组活动目的

   三 理论架构

   四 小组活动记录

   五 小组发展情况

    (一)小组发展的阶段

    (二)各阶段组员的变化情况

    (三)小组所面临的挑战

    (四)工作员的工作重点与采取的专业行动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组员评价情况

    (三)目标达成情况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一)工作员表现

    (二)建议

 案例篇 社区活动

  “新春嘉年华”社区活动

   一 活动基本情况

   二 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 活动内容

   四 理论架构

   五 活动各阶段记录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结果

    (三)目标达成情况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心存感恩·感谢有你”社区活动

   一 社区活动基本情况

   二 活动背景目标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标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活动内容

   五 工作阶段

   六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结果

     1.本次活动的居民参与程度高

     2.现场气氛活跃,居民都踊跃参与

     3.参与活动的居民、协办单位等都对本次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4.较好地运用了义工资源,通过组织中心义工队很好地协助了活动的开展

     5.活动吸引了较多居民

    (三)目标达成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七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开卷有益,书香万里”社区读书活动

   一 活动基本情况

   二 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内容

   三 理论与方法

    1.场域理论

    2.学习理论

    3.社会互动理论

   四 工作阶段

   五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六 工作员表现与反思

  “与妈妈共创一个家”社区活动

   一 活动基本情况

   二 活动背景目标及内容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内容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工作阶段

   五 相关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指标

    (三)评估结果

    (四)目标达成情况

    (五)存在问题

   六 经验与反思

 文前彩插

李迎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梁祖彬:《强化家庭:香港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第19期。

罗观翠:《深圳的阳光》,《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0期。

佘怀楚:《让社工和志愿者在社区联动》,《中国社工工作》2009年第9期。

王婴:《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2007年9月12日《中国社会报》。

吴水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福利》2007年第1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法〕哈列维:《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凯尔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林方编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

〔美〕特纳、毕福勒、鲍尔斯:《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英〕席勒:《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吴铎、陈良瑾、张昱:《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佚名:《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深港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研究浅析》,http://blog.szu.edu.cn/user/yierhe/Article_48704,2009年6月17日。

柏志英:《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文件资料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华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2009年3月16日。

何雪松:《新移民妇女的网络建构:移居香港第一年的纵贯质性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6期。

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马凤芝:《社会转型与妇女福利服务的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缪周芬:《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张丽娟等:《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中国妇运》2005年第5期。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状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美〕菲利浦·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孟延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陆道生:《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孟延春:《透视非营利组织营销理念》,2004年9月12日《中国社会报》。

孟延春:《走出非营利组织营销的误区》,2004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报》。

王芳华、周洁如:《非营利组织营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文彤、闫洁:《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澳〕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李洪涛:《妇女工作概要》,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孟宪范:《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肖扬:《妇联组织职能定位再认识》,2003年7月29日《中国妇女报》。

张李玺:《妇女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