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附录二 儿童广告伦理最终分析表
Abstract
附录三 家长对儿童广告的认知及对策问卷
内容摘要
导语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一)广告
(二)儿童广告
(三)广告伦理
(四)儿童伦理
(五)儿童广告伦理
二 儿童广告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数量递增,研究的系统性逐渐提升,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儿童广告研究的期刊类别(研究专业)的发展趋势(见图0-3)
(三)儿童广告研究的主题越来越丰富(见图0-4)
(四)儿童广告的媒体不断丰富,电视绝对优势更加突出(见图0-5)
(五)儿童广告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和科学(见图0-6)
三 广告对儿童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社会化
(二)影响儿童道德水平发展
(三)电视广告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 广告中儿童的形象
五 儿童广告的伦理问题
(一)儿童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
(二)儿童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六 儿童广告素养教育
七 儿童广告的相关法规
(一)我国的相关法规
(二)国外相关法规
第一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儿童学基础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儿童观
一 成人主义儿童观
二 自然主义儿童观
三 人本主义儿童观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教育观
一 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 教育应当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发展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四 教育应当为儿童提供适宜其生长的环境
五 儿童在主动探究中学习,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六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
第三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成长
一 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需要、年龄特点和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二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鼓励儿童充分地表现自我
三 鼓励儿童主动探究,体现以游戏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避免小学化倾向
四 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二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伦理学基础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德目
一 美德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伦理即内在美德
二 正义论的基本观点:伦理即平等
三 关怀(爱)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伦理即爱与关怀
四 儿童广告的伦理德目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之真实
一 故意的欺骗
二 夸张的误导
三 情感的暗示
四 不现实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儿童广告之平等
一 经济平等
二 城乡平等
三 性别平等
四 种族平等
五 生理平等
六 关系平等
第四节 儿童广告之关怀
一 关怀关系
二 关怀者
三 被关怀者
四 关怀行为
五 被关怀者行为
第三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变量与框架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观测变量
一 儿童广告的基本情况变量
二 儿童广告的伦理情况变量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框架
一 评分者信度
二 儿童广告伦理的分析框架(见表3-2)
第四章 儿童广告的伦理现状
第一节 儿童广告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 基本情况的频率分析
二 儿童广告基本情况的差异性检验
(一)不同播出频道的差异性检验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 伦理各观测变量的均值分析
(一)各观测变量均值差异大
(二)各潜变量均值差异大
二 伦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三节 伦理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一 少儿频道和儿童产品的广告更不真实
二 不同播出频道、广告类型、产品类型的儿童广告的平等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10)
三 非少儿频道和非儿童产品的儿童广告的关怀水平更高
四 不同播出频道、广告类型、产品类型间儿童广告的成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分析模型
第一节 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模型确立
一 儿童广告伦理验证性因素分析变量与假设
(一)初始变量
(二)初始观测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三)理论假设与初始模型
二 模型修正过程
(一)初始运行结果
(二)修正过程
(三)最终模型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数据模型及分析
一 儿童广告伦理验证性方程模型(见图5-2)
二 对假设的验证情况
(一)4个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共同解释了儿童广告伦理
(二)真实的观察变量的假设最合理
(三)模型拟合的观测变量
三 观察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力
(一)真实
(二)平等
(三)关怀
(四)成长
第六章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研究结论
一 儿童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都欠缺儿童意识
(一)儿童广告从播出频道来看
(二)从儿童广告的类型来看
(三)从儿童广告的内容来看
二 儿童广告的真实性和平等性不足,生活方式被异化
(一)儿童广告意图欺骗儿童
(二)儿童广告存在偏见
(三)儿童广告中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生活的异化
三 关怀围绕“亲子二人模式”
四 成长被忽视和片面化
(一)儿童广告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不正确
(二)儿童在广告中的发展价值体现得不均衡
五 儿童观、教育观和伦理学的观点共同构成儿童广告伦理的观念
第二节 儿童广告伦理的建议
一 将儿童广告放在儿童发展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
(一)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微观系统
(二)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中间系统
(三)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外观系统
(四)儿童广告构成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
二 帮助儿童辨识与理解广告是家长的责任
(一)家长对儿童广告的看法
(二)家长培养儿童广告素养的建议
三 利用广告进行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四 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责任与良心所在
(一)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责任
(二)提高儿童广告伦理水平是广告人的良心所在
附录一 儿童广告伦理初始分析表
钟玉冰:《试论电视广告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青年探索》2004年第5期。
虞永平:《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观点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陈海帆、杨伟玲:《电视广告与儿童》,《新闻传播》1998年第6期。
赵冰清:《广告设计在儿童消费群体中的效应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陈苗苗:《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心理的影响》,《记者摇篮》2006年第9期。
陈培爱:《台湾广告业的国际化历程对中国大陆本土广告公司的启示》,《广告大观》2007年第3期。
宋淑:《关注儿童广告的社会责任》,《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9期。
郭文志、王佳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现象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王本余:《儿童权利的基本价值:一种教育哲学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张斌、虞永平:《让儿童意识融入公众意识》,《幼儿教育》2011年第9期。
陆姬秋:《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意识》,《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林虹:《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电影文学》2011年第4期。
陈波:《常识与想象——从中外儿童电视广告行业自律说起》,《新闻知识》2011年第7期。
苏士梅、崔书颖:《论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传播的影响》,《新闻界》2005年第5期。
粟龙梅:《广告伦理的内涵与原则探赜》,《大众文艺》2009年第18期。
周中之、吴欢喜:《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蓉、张晓明:《电视植入式广告的媒介伦理与合法性问题》,《电视研究》2010年第1期。
孙霜:《浅析电视广告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群文天地》2012年第2期。
陈海帆、杨伟玲:《电视广告与儿童》,《新闻传播》1998年第6期。
王利:《浅析儿童电视广告对0至3岁婴幼儿的影响》,《大众文艺》2011年第14期。
彭焕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及防范对策》,《中国电视》2007年第4期。
任文杰:《从女性视角关照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营销》,《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郭宇、王芳:《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北方经济》2012年第2期。
熊英、张志:《儿童广告的不良社会文化影响》,《青年记者》2009年第5期。
曹雁:《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及语言的运用研究》,《新闻世界》2010年第1期。
阚广滨:《浅析儿童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大众文艺》2013年第18期。
郭文志、王佳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泛用现象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刘娅静:《舍不得孩子,套不住消费者——案例分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的消费意义》,《大众文艺》2010年第6期。
谢加封:《广告的德性——当前广告伦理失范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沈一兵:《广告伦理与消费异化》,《电视研究》2006年第5期。
董西飞:《儿童广告伦理失范现象探析》,《东南传播》2014年第9期。
张曦:《现代广告的伦理思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杨琪、朱美芬:《伦理学视域下的儿童广告道德缺失探析》,《学理论》2014年第9期。
陆永工:《广告管理文化研究》,《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
蔡昕:《广告:创意与伦理夹缝中的舞蹈》,《新闻界》2009年第5期。
任玙:《商业广告创意的伦理失范问题研究》,《现代商业》2011年第23期。
何芳、马和民:《游走于叛逆与规训之间》,《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8期。
于凤静:《儿童广告的两级传播模式探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王妍:《儿童广告的语言特点》,《语文学刊》2009年第7期。
卫修锋:《论如何提高儿童的广告素养》,《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年第4期。
李诗颖、〔英〕马克·布雷兹、〔英〕卡罗林·奥兹:《儿童对网络广告的识别能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
王迪:《电视广告对不同SES家庭儿童的影响力研究》,《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1期。
王迪:《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
张红霞、杨翌均:《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广告态度的影响》,《心理科学》2004年第27期。
崔晓春:《儿童广告怎样监管》,《中国广告》2006年第12期。
孙晓轲:《儿童教育中是与应该的断裂与统一》,《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张丽平:《卡通片对儿童负面影响的伦理反思》,《金融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吴全燕:《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儿童电影的困境与出路》,《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李建华:《鲁迅“顺自然”的家教伦理观》,《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董晓娅、高越:《丰子恺构建儿童意识》,《教师月刊》2012年第1期。
王芳:《儿童政策的伦理特征》,《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谢春风:《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伦理分析》,《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黄孟芳:《21世纪以来日本广告伦理研究的基本走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安青虎:《英国儿童电视广告准则》,《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钱婕:《加拿大儿童电视广告自律体系初探》,《电视研究》2010年第12期。
郑根成:《波特模式的实践启示与反思——行为伦理决定模式中道德推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5期。
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丁海东:《论儿童生活与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秦楚:《重新认识儿童——论卢梭儿童教育观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中国农村教育》2014年第3期。
蒋雅俊、刘晓东:《儿童观简论》,《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朱宁波:《试析现象学视野中的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教育科学》2006年第10期。
杨冬雷:《卢梭儿童观的伦理探析》,《理论探索》2013年第6期。
贾云:《论儿童观的范式转型——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儿童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虞永平:《论儿童观》,《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于冬青:《关键经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新思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马文华、孙爱琴《儿童观的现代困境与出路》,《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年第19期。
罗永恒:《幼儿教育岂能“小学化”》,《江西教育》2001年第11期。
李义天:《美德伦理与实践之真》,《伦理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彭柏林:《公益视域中的平等正义》,《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尚水利:《现代社会正义理论的困境与反思》,《理论导刊》2014年第7期。
魏义霞:《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间》,《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赵勤、罗蔚:《浅析当代伦理学的新理论:关怀伦理》,《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姜文:《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梁德友:《伦理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关怀问题探究》,《理论导刊》2012年第3期。
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李桂梅、陈俐:《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综述》,《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马毅:《哲学的真实与人的生存》,《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马永庆、肖霞:《社会公正的伦理解读》,《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1期。
杨建国、王成文:《论教育平等与政府正义》,《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
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胡荣华、夏德智、蒋明、张望:《南京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界定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何芳、马和民:《游走于叛逆与规训之间——电视广告中的儿童生活》,《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第8期。
何佳、何惧、席雁、徐超:《评分者信度的分析方法简介及比较》,《医学教育》2007年第6期。
刘媛:《1927-1937年“申报”儿童用品广告与上海儿童日常生活的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高相泽:《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李蓉、张晓明:《电视植入式广告的媒介伦理与合法性问题》,《电视研究》2010年第1期。
张劲:《儿童广告现存问题及运作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
王国银、杜军林:《论儿童道德教育的生活路径》,《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杨宏:《论蒙学教材的伦理价值》,《教育评论》2010年第2期。
邓玉明、李国华:《“课程生活化”不要走入误区》,《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侯晶晶、朱小蔓:《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英〕克利斯·普雷斯顿:《儿童理解电视广告准则吗》,安青虎译,《工商行政管理》2000年第21期。
〔加〕萨伯·班迪奥帕达亚等:《电视广告对儿童有益吗?—— 有关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安青虎译,《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第16期。
张洪生:《广告与儿童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黄富峰:《大众传媒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淑芳:《广告伦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饶德江:《广告策划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刘晓东:《解放儿童》,新华出版社,200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董建萍:《社会主义与平等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进幼儿的伦理视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廖申白:《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人民出版社,2008。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
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李文玲、张厚粲、舒华主编《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美〕安·兰德:《自私的德性》,焦晓菊译,华夏出版社,2007。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林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美〕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曾淑贤、刘凯、陈淑芳译,心理出版社,2010。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克劳福德·G.克利斯蒂安:《媒介伦理:案例与道德推理》,孙有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
〔美〕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肖巍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西〕奥德嘉·贾塞特:《生活与命运——奥德嘉.贾塞特讲演录》,陈昇、胡继伟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英〕马修·基兰:《媒体伦理》,张培伦、郑佳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日〕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王小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
〔美〕R.默里·托马斯:《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桑标、王荣、邓欣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美〕内尔·诺丁斯:《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第二版),武云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美〕弗吉尼亚·赫尔德:《关怀伦理学》,苑莉均译,商务印书馆,2014。
《联合国发展纲领》
《世界人权宣言》
《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宣言》
《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关于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宣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4)》
《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广告业行为标准》
Frederick E.Webster,,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4.
Potter R.B.,“The Structure of Certain American Christian Responses to the Nuclear Dilemma,1958-1963”,Doctoral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65.
Preston,Chris,“Children's Advertising:the Ethics of Economic Socialisation”,.,2004(4).
Calvert,Sandra L,“Children as Consumers: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2008(30).
Nairn,Agnes,“Not Seeing the Wood for the Imaginary Trees.Or,Who's Messing with Our Article?”,,2008(27).
Snyder,Wally,“Making the Case for Enhanced Advertising Ethics:How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Advertising Ethics May Build Consumer Trust”,,2011(51).
Patrick Plaisance,“Media Ethics:Key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Practice Housand Oaks”,,2009(30-31).
Karen D.Paciotti,“Caring Behavior Management;The Spirit Makes the Difference”,,2010(7).
Karon F.Cook,Michael A.Kallen,Dagmar Amtmann,“Having a Fit:Impact of Number of Items and Distribution of Data on Traditional Criteria for Assessing IRT's Unidimensionality Assumption”,.,2009(18).
Daire Hooper,Joseph Coughlan,Michael Mulle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Model Fit”,,2008(1).
Ross D.Petty,J.Craig Andrews,“Covert Marketing Unmasked:A Legal and Regulatory Guide for Practices That Mask Marketing Messages”,,2008(27).
David M.Gardner,“Deception in Advertising A Conceptual Approach”,,1975(39).
Ivan L.Preston,“A Problem Ignored Dilution and Negation of Consumer Information by Antifactual Content”,s,2002(2).
Carla C.J.M.,Millar Chongju Choi,“Advertising and Knowledge Intermediaries:Managing then Ethical Challenges of Intangibles”,,2003(48).
Michael Jay Polonsky,Judith Bailey,Helen Baker,Christopher Basche,“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Are Marketing Claims on Packaging Misleading?”,,1998(17).
James E.Haefner,Steven Eli Permut,“An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Deception in Television Advertising”,,1974(3).
Michael A.Kamins,Lawrence J.Marks,“Advertising Puffery:The Impact of Using TwO Sided Claims on Product Attitude and Purchase Intention”,,1987(16).
Richard L Olive,“An Interpretation of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 Effects of Puffery”,,1979(13).
Khatibi,Ali,“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Advertising Study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V Advertising”,,2004(4).
Rozendaal,Rozend,Esther,“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dvertisers' Persuasive Tactics”,,2011(30).
Owen,Laura,“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dvertising:An Investigation Using Verbal and Pictorially Cued Methods ”,,2007(16).
Eagle Lynne,Eagle,Lynne,Bulmer,Sandy,“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Advertising in New Zealand”,,2004(10).
Yates,Bradford L,“Media Literacy and Attitude Change: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Literacy Training o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Persuasive Messages within the Elm”,,2011(38).
Lawlor,Margaret-Anne,“Advertising Conniossesrs:Children's Active Engagement With and Enjoymen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2009(20).
Maher,Jill K,“Children's Recall of Television AD Elements”,,2006(35).
Gbadamosi,Ayantunji,“Children's Attitudinal Reactions to TV Advertisements”,,2012(54).
Shin Wonsu,“Developmental Antecedents to Children's Responses to Online Advertising”,,2012(31).
Kelly Bridget,“Art of persuasion:An Analysis of Techniques Used To Market Foods to Children ”,,2011(47).
Rose,Gregory M,Merchant Altaf,Bakir Aysen,“Fantasy in Food Advertising Targeted at Children”,2012(41).
Hebden,Lana,“Art of Persuasion:An Analysis of Techniques Used To Market Foods to Children”,,2011(47).
Hota,Monali,“Can Public-Service Advertising Change Children's Nutrition Habits?”,,2010(50).
Julia,“Development of TV Advertising Literacy in Children”,,2013(32).
Martínez Esther,“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Advertising of Toys in the Christmas Period(2009-12)”,,2013(21).
Blackford Benjamin.J,“The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umor and Violence in Super Bowl Commercials”,,2011(40).
Brocato E.Deanne,“Television Commercial Violence”,,2010(39).
Maher,Jill K,“Children's Recall of Television AD Elements”,,2006(35).
Hamilton Kathy,Catterall,Miriam,“Consuming Love in Poor Families:Children's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Decisions”,,2006(22).
Soontae An,“Do Online Ad Breaks Clearly Tell Kids that Advergames Are Advertisements that Intend To Sell Things?”,,2013(32).
Panic,Katarina,“Comparing TV Ads and Advegames Targeting Children:The Impact of Persuasion Knowledge on Behavioral Responses”,g,2013(42).
Moore,Elizabeth,“Children and the Changing World of Advertising”,s,2004(52).
Carlson Les,“Parental Style”,,2011(51).
Baiocco Roberto,“Discrepancie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TV Advertising”,,2009(170).
Singh Sultan,“The Impact of Advertisements o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Buying Behavior:An Analytical Study”,,2011(10).
Laczniak Russell N,“Understanding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Advertising:A Global Issue that Spans Generations”,,2005(27).
Ebbeck Marjory,“Image of the Singapore Child”,,2008(36).
Roberts Michele,“A 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of Children's Food Advertising”,,2007(26).
O'Dell Lindsay,“Representations of the ‘Damaged’ Child:‘Child Saving’ in a British Children's Charity ad Campaign”,,2008(22).
Fielder Lynda,“Exposu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o Alcohol Advertising on Australian Metropolitan Free-to-air Television”,,2009(104).
Schor Juliet B,“From Tastes Great to Cool:Children's Food Marketing and the Rise of the Symbolic”,,2007(35).
Agnes Nairn,“Not Seeing the Wood for the Imaginary Trees.Or,Who's Messing with Our Article? A Reply to Ambler”,,2008(27).
Bakir,Aysen,“How Are Children's Attiedues Toward Ads and Brands Affected by Gender-related Content in Advertising?”,,2010(39).
Black and White,Livingstone,Sonia,“Does TV Advertising Make Children Fat?”,,2006(13).
Rui Huang,“Buy What Is Advertised on Television? Evidence from Bans on Child-Directed Food Advertising”,,2013(32).
Soontae An,“Do Online Ad Breaks Clearly Tell Kids that Advergames Are Advertisements that Intend To Sell Things”,,2013(32).
Schor Juliet B,“From Tastes Great to Cool:Children's Food Marketing and the Rise of the Symbolic”,,2007(35).
Charry,Karine.M,“Enfants et Promotion de L'alimentation Saine:tude de L'ef-ficacité de L'utilisation de Menaces en Publicité”,,2011(26).
Buijzen,Moniek,“I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Nontraditional Advertising Comparable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2013(32).
Simon Hudson,“Advocates,Interest Groups and Australian News Coverage of Alcohol Advertising Restrictions:Content and Framing Analysis”,,2012(12).
Kelly,Bridget,“Television Food Advertising to Children:A Global Perspective”,,2010(100).
Dhar,Tirtha,“Fast-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Ban on Advertising Targeting Children:The Quebec Experience”,,2011(48).
Carpenter Childers,“An Analysis of CARU Cases from 2000-2010”,,2012(31).
Buckingham,David,“Beyond the Competent Consumer:the Role of Media Literacy in the Making of Regulatory Policy on Children and Food Advertising in the UK”,,2009(15).
Ambler Tim,“Whose Minds Are Messed Up”,,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