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4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体验美学图书

The Experiential Aesthetics under the Marxism Perspective

SSAPID:101-7067-0896-11
ISBN:978-7-5097-5665-2
DOI:
ISSN: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大讨论以来少见的书。马克思关于“矛盾的解决”的伟大思想是本书的灵魂。作者认为美就是主客体规定性的超越,是矛盾的融合,也就是矛盾的解决。融合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中介泛化并被隐匿,不断超越事物规定性,人的一切合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完全的自由;二是从精神上通过“本质剥夺”的方式达到与万物合一。这两种方式都与体验有关。美,只能通过体验才能被把握,被实现,被显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扬芳 向杰
编 辑:高明秀;于静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美学

 导论 论美是矛盾的解决

  一 美是主客体的融合

  二 美是矛盾的解决

  三 美是一种社会理想

  四 小结

 第一章 美学在世界图景中的地位

  一 最基本的原则: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观察这个世界

  二 世界图景

   1.恩格斯的世界图景

   2.马克思的世界图景

  三 美学的地位

   1.宗教和科学

   2.经济与艺术

 第二章 审美客体

  一 审美客体的内容

   1.审美客体的内容必须要适合主体的自身需要

   2.审美客体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审美客体的形式

   1.客体的形式必须适合主体的心理格局

   2.客体形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 审美客体内容和形式的融合

 第三章 审美主体

  一 主体的自身需要

   1.需要的发展及其特点

   2.需要的分类

  二 主体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格局)

   1.什么是心理格局

   2.心理格局的形成

   3.心理格局的美学意义

  三 自身需要与心理格局的关系

 第四章 美的本质:矛盾的解决

  一 矛盾是一个历史范畴

   1.无意识阶段

   2.他意识阶段

   3.自意识阶段

  二 矛盾的解决

  三 美的本质

 第五章 美的本质的反思

  一 国外的几种美学观点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新柏拉图主义学派

   3.休谟的观点

   4.康德的观点

   5.黑格尔的观点

   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二 中国的几种美学观点

   1.美就是善

   2.美与善有区别

 第六章 美的实现:体验

  一 体验的本质

  二 审美体验

   1.审美的态度

   2.审美的体验

   3.审美教育

  三 体验是美的实现

  四 美的二级划分

   1.一级美

   2.二级美

 第七章 美的形态

  一 产生各种美的形态的原因

  二 美的形态的具体表现

   1.悲剧和喜剧

   2.优美和滑稽、崇高和奇美

 第八章 美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一 美的发展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 美与共产主义社会

〔美〕C.W.莫里斯:《开放的自我》,定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英〕D.莫里斯:《裸猿》,何道宽、廖七一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英〕F.C.S.席勒:《人本主义研究》,麻乔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瑞士〕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瑞士〕J.皮亚杰:《关于矛盾的研究》,吴国宏、钱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瑞士〕J.皮亚杰:《可能性与必然性》,熊哲宏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瑞士〕J.皮亚杰、〔葡〕G.亨里克、E.阿希尔:《态射与范畴:比较与转换》,刘明波、张兵、孙志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瑞士〕J.皮亚杰、〔瑞士〕R.加西亚:《心理发生和科学史》,姜志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瑞士〕J.皮亚杰、〔瑞士〕R.加西亚:《走向一种意义的逻辑》,李其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S.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杨建邺、王晓明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商务印书馆,1975。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火、潘琪译,三联书店,1983。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美〕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陆杰荣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俞宣孟、苑利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毛彩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绍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找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5。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作为表象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岳麓书社,2010。

成复旺等:《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87。

程代熙:《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日〕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潘桂明、业露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卞立强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春秋左传》,朱墨青整理,万卷出版公司,2009。

〔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美〕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苏德超、李涤非、陈虎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

高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

郭伟川:《两周史论》,北京国际书馆出版社,2006。

《国语·战国策》,李维琦标点,岳麓书社,1988。

〔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沈弘、江先春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

黄河选编《伟大的传统:儒家二十讲》,辜鸿铭、章太炎等著,华夏出版社,2008。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

〔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等译,三联书店,1984。

〔澳〕加里·特朗普:《宗教起源探索》,孙善玲、朱代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美〕杰拉德·埃德尔曼:《比天空更宽广》,唐璐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卷,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

〔俄〕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巴金译,商务印书馆,1982。

劳承万:《审美中介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李兴武:《蔡仪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

〔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

〔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5。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日〕铃木大拙、〔美〕弗洛姆:《禅与心理分析》,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6。

(西汉)刘安:《淮南子全译》,许匡一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刘伯奎:《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

〔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

〔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沉思录》,王焕生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美〕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社会学导论》,周杨、邱文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美学文摘》1、2、3集,重庆出版社,1982~1983。

《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文艺报编辑部编辑,作家出版社,1957。

《美学研究》编委会编《美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法〕摩莱里:《自然法典》,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苏〕姆·格·亚罗舍夫斯基、勒·伊·安齐费罗娃:《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王玉琴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法〕让-保尔·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

〔法〕让-保尔·萨特:《影像论》,魏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任继愈译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莎士比亚全集》第9册,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全华标点,岳麓书社,1988。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滕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8。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的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

〔美〕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杨存昌主编《中国美学三十年》,济南出版社,2010。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叶尚青等编著《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德〕伊曼纽尔·利维纳斯:《生存及生存者》,顾建光、张乐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张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张本楠:《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居华:《文艺美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赵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3。

〔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吴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

《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1989。

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

周山主编《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朱谦之:《老子校译》,中华书局,1984。

《庄子译注》,刘建国、顾宝田注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庄子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

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4期。

洪毅然:《再谈“形式美”和“抽象美”》,《美术》1984年第4期。

胡义成:《灵感的互补模型》,《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

李林:《从生物全息律到文化全息律》,《百科知识》1987年第5期。

彭德:《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美术》1982年第5期。

邵荻帆:《一次谈话》,《半月谈》1983年第22期。

孙乃修:《不能轻易否定“自我表现”》,《文汇报》1982年6月22日。

王宜山:《五个被忽略了的美学范畴——美因及其他》,《新华文摘》1987年第2期。

谢小庆:《悖论:带来失望和希望》,《百科知识》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