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沙壕村卷图书

Case Studies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Alleviation in 100 Villages

SSAPID:101-7065-8896-69
ISBN:978-7-5201-355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第一书记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之一“因村派人精准”指的就是第一书记的选派。沙壕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县域西北部山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山村,也是典型的第一书记扶贫案例村庄。本书就以山西吕梁沙壕村为调研对象,结合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成效与推广借鉴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
作 者: 曾俊霞 郜亮亮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编委会

 后记

 第一章 深度贫困革命老区县——兴县

  第一节 兴县基本情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革命历史

   三 气候资源

   四 教育医疗

   五 经济收入

   六 总体贫困

  第二节 兴县扶贫开发措施

   一 构建扶贫两大支撑

    (一)产业支撑

    (二)就业支撑

   二 开展扶贫五项行动

    (一)生态扶贫

    (二)易地扶贫搬迁

    (三)光伏产业

    (四)电商扶贫

    (五)基础设施配套

   三 落实扶贫补贴政策

   四 定点帮扶情况

 第二章 千年村落沙壕村

  第一节 村庄历史及地理

   一 历史

   二 地理

   三 自然条件及资源

  第二节 村庄人口及基础设施

   一 人口

   二 基础设施

    (一)交通、照明

    (二)饮水、排水

    (三)建筑、环境

    (四)供电、网络、取暖等

  第三节 村庄经济

   一 收入总体情况

    (一)收入水平

    (二)收入构成

    (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比较

     1.可支配收入来源对比

     2.经营净收入对比

     3.转移净收入对比

   二 收入来源

    (一)外出务工

     1.外出务工地点、行业

     2.外出务工收入

    (二)运输业

    (三)农业

     1.种植业

     2.养殖业

  第四节 村庄的变迁

   一 教育

    (一)村庄学校历史变迁

    (二)教育现状

    (三)教育落后的原因

     1.历史观念

     2.教育质量

     3.家庭教育

   二 医疗

    (一)村庄医疗历史变迁

    (二)医疗现状

   三 文化

    (一)传统文艺

    (二)打牌娱乐

    (三)民间信仰

   四 治安

   五 生活

    (一)辛苦劳作

    (二)奉献后代

    (三)快递购物

    (四)礼金贵重

 第三章 沙壕村贫困情况

  第一节 总体贫困情况

   一 地理分布

   二 收入分布

   三 家庭人口规模分布

   四 年龄分布

   五 农户致贫原因分布

    (一)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多

    (二)因学致贫人口多

  第二节 沙壕村贫困原因

   一 基础设施落后

   二 居住条件较差

   三 产业发展困难

    (一)农业资源贫瘠

    (二)农业经营水平低

   四 政策落实不精准

   五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一)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弱

    (二)村民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三)部分村民自身发展意愿不强

 第四章 第一书记帮扶沙壕村实践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改善

   一 争取资金项目

   二 组织实施项目

  第二节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一 精准识别

   二 精准帮扶

   三 走访慰问

  第三节 坚持产业扶贫

  第四节 加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 加强党组织建设

    (一)规范党组织学习活动

    (二)组建新的党支部

    (三)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 巩固村民自治机制

    (一)维护公平选举

    (二)提升工作能力

   三 提升村民发展意愿

  第五节 沙壕村扶贫远景

   一 改善基础设施

   二 新建文化设施

   三 紧抓产业扶贫

 第五章 第一书记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第一书记扶贫的形成

   一 第一书记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 第一书记在地方的兴起

   三 第一书记制度在全国的建立

    (一)农村基层党建活动推动第一书记选派

    (二)精准扶贫确立第一书记制度国家层面的建立

  第二节 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

   一 第一书记的选拔任用

    (一)第一书记的个人素质要求高

    (二)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层级广

    (三)第一书记帮扶村的选择标准多

    (四)第一书记与帮扶村的结对要求准

   二 第一书记的组织培训

   三 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

    (一)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严格

    (二)第一书记的支持机制健全

    (三)第一书记的考核激励到位

 第六章 第一书记扶贫的制度与实践分析

  第一节 第一书记扶贫的群体优势

   一 现有文献对第一书记扶贫的理论分析

   二 第一书记扶贫产生的制度体系

   三 个人专职型的扶贫优势

    (一)个人型扶贫

     1.理论优势

     2.实践优势

    (二)专职型扶贫

    (三)个人专职型扶贫优势的最终体现

  第二节 第一书记扶贫的个体影响因素

   一 委托—代理链条

   二 个人成本与激励

    (一)个人成本

    (二)个人激励

     1.物质激励

     2.非物质激励

   三 人力资本

   四 多元、多源、多级化

    (一)主要表现

    (二)对扶贫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一书记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 调整派出结构,保障人选合格

   二 注重发展目标,坚持科学考核

   三 创新帮扶机制,协调帮扶力量

   四 增强帮扶培训,构建帮扶网络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协调办公室

 总序

沙壕村地处山西省吕梁深度贫困山区,是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自2015年底,先后两任来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第一书记开始驻村帮扶沙壕村。两任第一书记作为“个人专职型”扶贫干部,工作积极努力,组织实施安全饮水等工程,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精准识别,落实教育、医疗等到户到人帮扶政策;新建大型养殖场,推进产业扶贫;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村民自我发展意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第一书记扶贫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备群体优势,但是仍然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第一书记扶贫效率,应调整派出结构,保障人选合格;注重发展目标,坚持科学考核;创新帮扶机制,协调帮扶力量;增强帮扶培训,构建帮扶网络。

陈国申、唐京华:《试论外来“帮扶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第一书记”工作实践的调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4期。

韩广富、周耕:《党政机关选派干部下乡扶贫制度的建立》,《理论学刊》2013年第11期。

蒋建:《驻村“第一书记”的管与用》,《人民论坛》2012年第31期。

刘宝臣:《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西藏研究》2016年第6期。

刘仁:《四川利州脱贫调查:压力大了,动力哪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

刘司可:《扶贫资源分配和贫困退出中的矛盾及其化解——基于湖北陈村贫困户和脱贫户的调研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3期。

时圣宇:《河南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舍得出人 舍得出钱 舍得出力》,《人民日报》2016年6月14日。

檀学文:《完善现行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陶正付、李芳云:《“第一书记”助农村党建民生双提升——山东省“第一书记”制度建设实践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汪洋:《沿着沈浩的脚印大步向前——安徽省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纪实》,《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20期。

王丹莉、武力:《干部驻村:西藏乡村基层治理方式再透视——基于西藏六地一市干部驻村的问卷调查》,《河北学刊》2017年第3期。

王亚华、舒全峰:《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习近平:《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党建研究》2002年第9期。

谢小芹:《“双轨治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广西圆村的田野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徐菲:《撑起农村新天地——一花引来满山红——湖北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综述》,《党员生活:湖北》2016年第6期。

严国方、肖唐镖:《运动式的乡村建设:理解与反思——以“部门包村”工作为案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杨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庄治理变革》,《学习论坛》2016年第2期。

袁立超、王三秀:《非科层化运作:“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逻辑——基于闽东南C村的案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袁立超、王三秀:《嵌入型乡村扶贫模式:形成、理解与反思——以闽东南C村“干部驻村”实践为例》,《求实》2017年第6期。

张谋贵:《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实践——有感于“第一支书”制度》,《学习月刊》2004年第1期。

张维迎、吴有昌、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Chengfang Liu, “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uition Barriers,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9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