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7 !

参考文献

145

屯堡乡民社会图书

SSAPID:101-7061-9822-83
ISBN:7-80190-68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典型屯堡村落的考察和系统——结构解析,描述和刻画了屯堡乡民社会与传统的主流乡土社会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揭示并回答了屯堡聚落及其文化现象在长期留存中变与不变的张力和秘密。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百村调查丛书·九溪村
作 者: 孙兆霞
编 辑:陈斗仁;亚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总编辑委员会

 序

 编委会

 总序

 后记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一 对象的选择背景及原因

    1.课题背景

    2.研究背景——贵州农村包产到户后的变化及特点

   二 贵州农村研究状况

   三 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郊区农村

    2.边远山区的村庄

    3.中间过渡地带的村庄

   四 调查点的确定

   五 课题展开过程

  第二节 屯堡村落的类型学意义

   一 百村调查的中国村落类型研究

   二 关于屯堡群落的研究状况

    1.从鸟居龙藏到地戏出国

    2.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屯堡研究

   三 百村调查与屯堡研究

  第三节 屯堡乡民社会的特征

   一 自成系统的群落

    1.屯堡聚落人文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2.九溪村的典型性

   二 经济—社会特征

    1.宗族势力的弱化与核心家庭的裂变

    2.亦农亦商的家庭经济现象

    3.家庭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互构

    4.十二甲子场、通婚圈为载体的屯堡族群经济、社会互补性聚落结构现象

   三 乡民社会的公共空间与内稳态机制

    1.礼俗社会与文化传统

    2.公共活动与自组织机制

    3.文化传统与结构稳定

   四 结论

 第二章 九溪村村落背景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一 屯堡溯源

    1.明以前的贵州

    2.明王朝的建立和全国军屯制度的推行

    3.征南战争的发动与云贵屯堡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屯堡消解情况

    5.安顺屯堡设立状况及最后消解的情况

    6.黔中屯堡功能的变迁

    7.黔中屯堡——封闭半封闭系统

   二 九溪村的形成与变迁

    1.九溪村的形成

    2.九溪村基本情况

    3.行政区划的变迁

    4.九溪村的集镇化特点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一 九溪村的自然环境

    1.九溪村的自然背景

    2.九溪村地理区位

    3.九溪村在屯堡区的人文地理区位

    4.九溪村自然环境、地理特征

   二 九溪村的自然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水利、水力)

    3.林木资源

    4.燃料资源

    5.石材资源

   三 环境给定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1.自然环境与农耕文明

    2.“水火俱全”与自给自足

    3.土地总量与人口压力

    4.区位条件与商贾选择

    5.亦农亦商传统的形成

 第三章 适度经济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 村域经济

   一 屯堡族群的地域分工——“田坝区”与“交通线”的功能差异

   二 村域经济结构

   三 村级经济

    1.煤厂

    2.茶场

    3.林场

    4.电站

    5.闭路电视系统

  第二节 家庭经济结构分析

   一 农户经济收入及类型

    1.农户经济收入

    2.农户类型分析

   二 自给自足型的家庭经济

  第三节 性别分工与家庭经济角色

   一 性别分工

   二 家庭经济角色

  第四节 适度经济

   一 军屯制度的潜在传承

   二 长不大的经济——传统小农经济方式的延续

   三 规模发展的障碍因素

 第四章 “家庭——社区”社会结构

  第一节 家庭与社区结构

   一 九溪的家庭结构状况

    1.家庭的小型化

    2.家庭内部代际层次少

    3.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4.家庭核心化

   二 家庭结构的变化

    1.家庭裂变

    2.裂变影响

   三 妇女的家庭地位与家庭结构的关系

   四 家庭功能与社区

    1.赡养与社区舆论

    2.教育功能从家庭向社区外移

    3.家庭结构与社区功能

  第二节 家族姻亲关系

   一 宗族与社区

    1.九溪家族概况

    2.家族活动

    3.九溪宗族的社会表现

   二 姻亲关系的社会表现

    1.婚姻制度及通婚圈状况

    2.姻亲关系对村落社会结构的建构与影响

  第三节 社区群体结构

   一 社区参与与群体结构

    1.社区参与与群体结构的内涵

    2.九溪村“社区参与”的形式及产生机理

    3.各个群体的形成及之间的关系

    4.社区群体与社会结构

   二 性别、年龄群体及其结构

    1.凸显于社区层面的人群

    2.性别、年龄群体与社区建构

   三 内部地缘与社会结构

    1.三个片区的时空构造

    2.冲突与整合

    3.内部地缘差异存在的意义

 第五章 文化传统与乡民社会

  第一节 符号表征的历史

   一 物质文化符号

    1.屯堡建筑的特点

    2.服饰特征及其文化蕴含

    3.饮食习俗及文化蕴含

   二 精神文化符号

    1.语言特点

    2.多神崇拜的实用宗教观

    3.汪公崇拜

    4.佛事活动的精神指向

  第二节 文化传统与自组织机制

   一 独特的文化传统

    1.人神共舞的地戏

    2.欢乐的花灯

    3.人性的欢唱:山歌

    4.悲悯的教化:孝歌

    5.净化心灵的皈依:拜佛

    6.浸染历史的“演义”:说唱书艺术

   二 文化传统中的自组织机制

    1.“过河”的由来及内容

    2.历史上最近一次“过河”

    3.九溪龙年“过河”

   三 事件评析:文化传统孕育的自组织机制

  第三节 交往互动与内稳态机制

   一 礼俗社会与家庭交往

    1.“做大客”——生命诞生的集体仪式

    2.婚俗及礼仪——浸渗社区的共同理解

    3.“成神”仪式——面死而生的群体超越

    4.礼俗社会中家庭与社区的互构

   二 个人交往

    1.认姨妈亲的传统

    2.“打伙契”

   三 社会群体交往

    1.跳地戏

    2.“抬亭子”

    3.河灯节

    4.宗教活动

    5.篮球

   四 传统建构与内稳态机制

    1.交往互动与传统的建构

    2.内卷化与内稳态机制

 第六章 公共空间与乡民社会

  第一节 村落公共组织

   一 法理型组织

    1.村支部和村委会

    2.乡村治理结构的问题与思考

    3.合法性群团组织

   二 自发性民间组织

    1.老协会

    2.屯堡文化研究会

    3.地戏队

    4.花灯组

    5.秧歌队

    6.佛事组织

    7.自发性民间组织小结

   三 临时组织

    1.村落事务性的临时组织

    2.村民事务性的临时组织

    3.村民互助性的临时组织

    4.九溪村临时组织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舆论与乡村精英

   一 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1.社会舆论在乡村社会的影响

    2.舆论表达的渠道与方式

    3.社会舆论的提升与合法化的表达

   二 乡村精英的活动及影响

    1.三代精英的形成

    2.乡村精英的作用

 第七章 公共空间的培育与拓展

  第一节 刺激与回应

   一 内发的冲动

    1.改革开放提供的宏观背景

    2.积累的边界

    3.屯堡文化热引发的冲动

   二 介入与撞击

    1.课题组入场

    2.深入与渗透

   三 公共空间的激活与放大

    1.开局策划——“大拜年”

    2.空前活跃的村落公共空间

    3.公共卫生运动

    4.A级旅游资源点与“化工厂抗议”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与村民自治

   一 “公共理论”与“村落公共空间”

    1.词源与词意

    2.借用与界定

   二 “乡土社会”与“屯堡乡民社会”

    1.与西方乡民社会的区别

    2.与乡土社会的区别

   三 公共空间与村民自治

    1.村民自治的制度性缺陷

    2.村民自治与社会公共空间

    3.屯堡乡民社会公共空间对村民自治的补充与完善

    4.乡民社会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健全

 第八章 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民社会

  第一节 亟待发展的村落经济

   一 传统家庭经济已陷入窘境

    1.传统种植业的困境

    2.经商收入萎缩

   二 分工分流的困境

    1.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2.改革开放后村庄发展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屯堡乡民社会的危机与出路

   一 现代化冲击下的乡民社会

    1.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传统的束縛与传统的丟失

   二 发展的矛盾:冲动与困境

    1.冲动

    2.困境

   三 对策与思考:旅游业、农业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旅游开发的前景

    2.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与农业综合发展

  第三节 屯堡乡民社会与现代乡村建设

   一 农村改革与“三农”问题

   二 乡民社会的启示

    1.内卷化与内稳态的乡民社会

    2.内稳态与现代乡村建设——乡民社会的启示

 附录一 九溪村部分原始资料*

  一 困难面前不恢(灰)心 鼓足勇气抗灾情

  二 坚决打击毁林、毁茶开荒的不良行为*

  三 关于收回蚕食林茶土地的工作总结

  四 九溪村老年协会汇报材料*

   1.概况

   2.协助村委工作、为地方办理实事

   3.结合实际,吸取教训,稳步前进

  五 九溪迎春会纪实

   前言

   迎春会的兴起

   经济管理

   节日前后的部署

   节日的盛况

  六 一个村民致中央的一封信

  七 投资入股合同

  八 张文顺之父丧礼相关资料

   (1)祭父文

   (2)父亲丧事张文顺收支情况

   (3)(张文顺所在)老人会会规

 附录二 课题组部分调查资料

  一 访“地戏教授”顾之炎

   1.地戏好坏的标准

   2.外出到屯堡村寨跳地戏的情况

   3.三街地戏队的关系

   4.对地戏演员的社会评价

   5.地戏与花灯、佛头的关系

   6.赴韩国演出及其他活动情况

   7.经费

   8.学习地戏及对个人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 一个屯堡商人的生意经

   1.关于王厚昌的个人经历

   2.关于榨油生意

   3.关于“在会”

   4.关于屯堡文化研究会

  三 九溪座谈:学院与草根的一次对话

 文前彩插

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实证材料,首次对一个典型的屯堡村落进行了多学科交叉与多种方法并用的整体性考察和系统——结构解析。描述和刻画了屯堡乡民社会与传统的主流乡土社会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揭示并回答了屯堡聚落及其文化现象在长期留存中变与不变的张力和秘密;提出了旨在描述和刻画屯堡文化性状结构与系统特征的“自组织机制”和“亚稳定结构”概念,为发现和寻求现代乡村重建的内源性资源及其现代性转换所必须的传统支撑,作出了富有启示的探索与思考,使传统的地方性研究超越了狭隘的地域局限而具有了普泛性的意蕴和价值。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张冠梓:《论法的成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吴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苑中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张静:《基层政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唐军:《蛰伏与绵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尹焕三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唐鸣:《村委会选举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张晓山等:《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

程贵铭、朱启臻主编:《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二卷),知识出版社,1985。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85。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四卷),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首届新乡村建设研讨会·交流材料》,(一)、(二)、(三),未出版,2003。

周春元等:《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本书编辑委员会:《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钱理群等主编:《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史继忠:《贵州文化解读》,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贵州省首届中青年经济社会理论讨论会”论文选《贫困与思考》,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未出版,1985。

“1986年贵州省经济形势与对策研讨会”文集《形势与对策》,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室、贵州省经济委员会,内部资料,1986。

“发展问题——东西部中青年学术对话”论文集《困惑中的思考》,机关青年编辑部,未出版,1988。

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组:《改革:商品经济原则的引入和确立与落后省区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六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未出版,1989。

改革与贵州经济发展课题组:《改革与贵州经济发展》,结题报告,未出版,1989。

贵州省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内部资料,1983。

吴羽等:《安顺屯堡史料类编》“2002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题专著打印稿,未出版,2003。

安顺市政协:《安顺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安顺屯堡文化专辑),内部资料,1994。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民族调查》卷十三(屯堡人专辑),内部资料,1995。

贵州省安顺市政协宣教文卫体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第一辑,内部资料,2001。

贵州省安顺市政协宣教文卫体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第二辑(屯堡文化专辑),内部资料,2002。

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安顺地区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顾朴光等编:《中国傩戏调查报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燕达、高嵩:《六百年屯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宋修文:《九溪村志》第六、第七稿、第八稿,未出版,2000~2002。

张尔俊:《中所村志》,未出版,1998。

吴晗:《朱元璋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贵州省农工部编:《贵州农村若干问题综合材料》,内部资料,1984。

本书编辑委员会:《贵州省情》(修订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人·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开发——从贵州看落后地区发展问题》,内部研究用稿,未出版,1984。

本书编辑委员会:《贵州经济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贵州省政协·贵州省农办编:《贵州村域经济发展研究》,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陈正军:《贵州仡佬族历史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范增如:《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编:《贵州扶贫攻坚—百例》,内部资料,2001。

“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编辑委员会:《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镇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王秋桂、沈福馨:《贵州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氏民族文化基金会出版,1994。

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王路平:《贵州佛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本书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叶涛、吴存德:《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钟年:《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华夏出版社,2002。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邓志伟:《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桂海:《家庭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日〕冈田宏二:《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日〕祖父江孝男:《简明文化人类学》,作家出版社,1989。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

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萧然:《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英〕伊琳·吉特,朱拉·考尔·莎编:《社区的迷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小江等:《平等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国〕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

〔俄〕恰亚洛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郑易生、钱薏红:《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中华孔子学会、云南民族学院编:《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谢觉民:《人文地理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

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张鸣:《爬上妙峰山看“村民自治”》,《读书》2001年1月。

张鸣:《来自传统世界的资源》,《读书》2003年4月。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读书》2002年5月。

姚洋:《村庄民主与全球化》,《读书》2002年4月。

王春光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浙江学刊》2004年1月。

新望:《透析苏南·田野札记》,《读书》2001年3月。

吴思:《中国农民何以“不善合”》,《读书》2001年3月。

孙兆霞:《屯堡乡民社会的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月。

蒋立松:《从汪公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1月。

范增如:《安顺屯堡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安顺文艺》2003年2月。

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4月。

史继忠:《贵州置省的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3月。

桂晓刚:《试论贵州屯堡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3月。

塚田城之、黄才贵:《贵州省西南民族关系动态——关于“屯堡后裔”的调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3月。

塚田城之、黄才贵:《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1月。

姜永兴:《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3月。

简 介:本书作者深入福建省福清市沿海侨村——蒜岭,在多年调查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村庄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宗族结构、宗族间关系,分析了蒜岭成为侨村的根本原因,描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旅印尼蒜岭华侨华人的创业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该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捐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建...

作者: 郁贝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简 介:中国本土的宗教经验与宗教演化史,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至少在宗教人类学方面是如此。当我们看到海外学者既有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又有历史文献的缜密梳理,还有提升到理论层面的各种解释,我们就感到一种压力。当然这也是一种动力,他逼迫我们做出自己的建树。

作者: 金泽 陈进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著作从微观的层面对后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剖析,挖掘其中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并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般轨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简 介:国际上,当传统的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逐渐难以解决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参与式发展日益进入政界和学界的视野,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新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中,当地人和当地社区的动态变化、本质和含义、他们在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视角、及其与外部干预...

作者: 齐顾波 徐秀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简 介:本书从农民人生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家人”观念的变化,农村微观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时代特征,社会网络与“混混”、宗教徒生存之道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亲缘、地缘互助机制的延展及其限度,官僚体系与社会基础的互动,以及乡村社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与提高农民收入同等重要的、提高农民幸福感的社会路径。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简 介:全书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下的乡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批判,认为正是很多地方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过程中的“有分无统”严重损害了乡村社区的公共性建设。作者认为要想重建乡村社区的公共性,就必须使乡村拥有“公产”,能够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国农村在公共性建设方面的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

作者: 黄平 王晓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

简 介:本书以“天津市小南河村的人类学考”为考察视角,通过文字、数据、图片展现小南河村连贯的、有步骤的、且又注重思路调整的村庄发展史。小南河村是我国新时期城市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截取历史进程中一个普通城郊村发展的一个横断面,为我们更好地阐释这一时代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 佟春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