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0

走向实践智慧图书

Towards practical wisdom

SSAPID:101-7020-6808-99
ISBN:978-7-5097-0371-7
DOI:
ISSN:
关键词:

实践论 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深入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徐长福
编 辑:武伟;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前言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部分 理论指向

  第一章 实践哲学的旧进路与新进路

   一 先前实践哲学的主要进路及其共同问题

    1.实践哲学的观念论进路

    2.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进路

    3.实践哲学的本体化进路

    4.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进路

    5.实践哲学的后现代进路

   二 实践哲学从其他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1.从观念论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2.从伦理学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3.从本体化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4.从生存论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5.从后现代进路向实践智慧进路的跨越

   三 代结语:实践智慧与实践哲学的关系

  第二章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一 “人性”的界说

   二 关于“逻辑异质性”

   三 人性的逻辑异质性与实存同质性

   四 从人性的逻辑异质性所看到的

    1.天人合一

    2.全面发展

    3.知行合一

    4.内圣外王

    5.真善美的统一

    6.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是、应该与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是”

   三 关于“做”

   四 关于“应该”

   五 离析“是”、“应该”与

  第四章 “主义”三元素:价值、道理、方案

   一 从人文社会学说与自然学说的区别看“主义”的性质

   二 价值、道理和方案在“主义”中的异质性

   三 改进人文社会学说的建议:从元素混合到元素离析

 第二部分 研讨空间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一 引言

   二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1.实践概念出现的问题背景

    2.人类活动的三分法

    3.特点与问题

   三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1.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

    2.实践从必然通达自由之路

    3.理论和实践从分离走向统一

   四 结语

  第六章 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

  第七章 工程问题的哲学意义

   一 工程与工程问题

   二 工程问题的两种哲学意义

  第八章 总体、单位理论和单位实践

   一 问题和论点

   二 理论的单位化现象

   三 总体性的辩证法——是否具有单位性?

   四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尴尬

   五 有总体吗?它在哪里?它跟单位理论是何关系?

   六 实践的单位性与单位化

   七 总体、单位理论与单位实践的关系

  第九章 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

   一 释题——“实践哲学”的核心问题

   二 本体只能是个别

   三 能认识的本原(原理)只能是普遍

   四 形式既是这个又是如此

   五 实践与个别的关系

   六 马克思——用对世界的解释指导对世界的改变

   七 结语——在单数的“这个”中统合复数的“如此”

 第三部分 思想探源

  第十章 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

   一 制作、技艺与摹仿

   二 制作图式的两种类型

   三 制作图式在希腊哲学思维中的本体论化

   四 制作图式从理论向实践的外推

   五 制作图式的问题和限度

  第十一章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

   一 关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语词传统

   二 “实践智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位置

   三 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和

   四 有关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其他问题

  第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 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划界解决

   二 政治生活和实践之学的价值限度

   三 用善的分类破解善的理念

   四 行动主义的德性观

   五 实践的逻各斯与实践智慧

 第四部分 新学开显

  第十三章 是与善的分类及其意义

   一 柏拉图:“是”与“善”的一统

   二 亚里士多德:“是”的分类和“是”不是种

   三 亚里士多德:学术分科和“善”的分类

   四 元实践学:研究诸“是”与诸“善”在实践中的关系

  第十四章 《拯救实践:元实践学探赜》导言

   一 关于拯救实践

   二 关于元实践学

   三 关于同质论实践哲学

   四 关于异质论实践哲学

   五 关于本书的主题

   六 关于本项研究的自我限定

  第十五章 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

   一 元实践学的一种描述性定位

   二 异质性哲学的学理基点

 编委会

 作者说明

本书是汉语文献中第一部关于“实践智慧”的专题论集。“实践智慧”是对亚里士多德phronesis一词的翻译,相应的英译为practical wisdom。英语也译该希腊词为prudence,相应的汉译为“明智”。本书不仅深入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详细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本书既针对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传统,也针对极端的后现代观点一前者以理论的方式处理实践问题,把异质性的实践变成同质性的理论的简单应用,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后者否定理论,有使实践失去必要约束的危险。本书认为,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复杂的双向交织关系,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当各得其所并相互为用。本书在最后把这种探讨定位为“元实践学”,把这套理论命名为“异质性哲学”。本书由16篇论文编纂而成。这些文章时间跨度达7年,反映了作者在完成《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后在实践哲学上的研究重心、思考过程与理论心得;之所以没有按专著形式改写,是因为其发散的枝蔓中隐含着许多异质的思路,亦有特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The Republic,translated by Desmond Lee,Penguin Books,1987,London;《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巴曼尼德斯篇》,陈康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Plato:The Collected Dialogu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rinceton.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The Essential Plato,Quality Paperback Book Club,1999,New York.

柏拉图(单行本和文集):《柏拉图全集》第1~4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3。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物理学》,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Nicomachean Ethics,translated by D. P. Chase,Dover Publications,Inc.,1998,New York;《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10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7。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rinceton.

亚里士多德(单行本和文集):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The Modern Library,2001,New York.

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维柯:《维柯著作选》,利昂·庞帕编译,陆晓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康德:The Essential Kant,the New English Library Limited,1970,London.

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马克思(单篇作品、单行本和文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单篇作品、单行本和文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单篇作品、单行本和文集):《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单篇作品、单行本和文集):Writings of the Young Marx on Philosophy and Society,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oyd D. Easton and Kurt H. Guddat,Doubleday & Company,Inc.,1967,New York.

恩格斯(单篇作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单篇作品和文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单篇作品和文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995年第2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单篇作品和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5卷,1974;第42卷,1979。

马克思和恩格斯(单篇作品和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1卷,1998。

马克思和恩格斯(单篇作品和文集):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5,New York.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赖尔:《心的概念》,刘建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加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哈贝马斯:Theory and Practice,trans. by John Viertel,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74,London;《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福柯:杜小真选编《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卡斯塔内达:Thinking and Doing,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5,Dordrecht,Holland.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Ammonius:On Aristotle’s Categori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Ithaca.

Thomas Aquinas: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Metaphysics,Dumb Ox Books,1995,Notre Dame.

Thomas Aquinas: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Dumb Ox Books,1993,Notre Dame.

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陈康:《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Nichlas Lobkowicz:Theory and Practice:History of a Concept from Aristotle to Marx,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7,London.

Nathan Rotenstreich:Theory and Practice,Martinus Nijhoff,1977,The Hague.

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Rogger Trigg:Ideas of Human Nature,Blackwell Publishers,1988,Malden.

John E.Grumley:History and Totality,Routleledge,1989,London and New York.

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弗里德里克·费雷:《走向后现代科学与技术》,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1~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93、2003。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张汝伦:The Roots of Praxiology:French Action Theory from Bourdeau and Espinas to Present Days,edited by Victor Alexandre,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2000.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Eleonore Stump:Aquinas,Routledge,2003,New York.

潘小慧:《德行与伦理——多玛斯的德行伦理学》,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社,2003。

潘小慧:Prudence,edited by Robert Harima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张雪珠:《道德原理的探讨——康德伦理学至1785年的发展》,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社,2005。

汪堂家、孙向晨、丁耘:《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黑尔德:《对伦理学的现象学复原》,《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Robert Audi: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