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39

社会工作伦理:理论与实务图书

Social Work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SSAPID:101-7017-0365-70
ISBN:978-7-5097-905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是伦理、知识与技术三者的结合。其中,伦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灵魄。本书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放在社会工作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详细梳理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在比较分析各国及地区的伦理守则后,结合本土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伦理困境、伦理不当行为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
作 者: 赵芳
编 辑:杨桂凤;王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导言

  第一节 作为一种人类行为规范与准则的伦理

   一 价值、道德、伦理与法律

    1.伦理的源起

    2.在价值观共识基础上的伦理

    3.与道德紧密相联的伦理

    4.与法律相关又有差异的伦理

   二 研究伦理问题的伦理学

    1.伦理学及其理论框架

    2.规范伦理学

     (1)目的论

     (2)义务论

     (3)德性伦

  第二节 作为专业伦理的社会工作伦理

   一 专业伦理

   二 社会工作伦理

   三 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性

   四 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1.社会工作伦理是其专业使命实现的前提条件

    2.社会工作伦理是专业角色界定和专业职责厘清的重要基础

    3.社会工作伦理是提高服务成效的重要保障

    4.社会工作伦理是保护从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

   一 酝酿期

   二 知识和经验的累积期

   三 伦理困境和抉择的探讨期

   四 伦理标准的进一步讨论及风险管理期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程

   一 大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

   二 港台地区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

   三 社会工作伦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缺乏对伦理事件中主要伦理议题的深刻讨论

    2.缺乏对从业者必要的伦理意识的培育

    3.缺乏必要的、专业的伦理制度建设

   四 未来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发展展望

    1.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建立

    2.社会工作伦理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3.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第三节 新问题、新技术对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影响

   一 价值多元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

   二 政策与制度变化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

   三 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

   四 新技术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

 第二章 社会工作伦理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工作伦理形成的哲学基础

   一 社会工作伦理形成的西方哲学基础

    1.古希腊助人思想

    2.宗教理念

    3.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4.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

    5.理想主义与激进主义

   二 社会工作伦理形成的中国哲学基础

    1.儒家思想

     (1)儒家大同思想

     (2)儒家仁爱思想

    2.墨家思想

     (1)墨家“兼爱”思想

     (2)墨家“义”思想

    3.道家思想

     (1)道家众生平等观

     (2)道家天人合一观

    4.佛教思想

  第二节 社会工作伦理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康德的义务论

   二 罗尔斯的正义论

    1.关注社会的差异和差异后的平等

    2.关注最少受惠者的利益

   三 斯坎伦的新社会契约论

    1.求助于“合理”(Reason)而不是“理性”(Rationality)

    2.独特的道德动机

    3.关于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断

   四 德沃金的权利伦理

    1.道德权利

    2.道德原则

   五 内格尔的公平观

    1.意识的二元性

    2.公平观

    3.国家干预

   六 诺齐克的自由意志论

   七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

   八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

    1.普遍化原则

    2.对话原则

 第三章 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来源

  第一节 价值的内涵与特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一 价值的内涵与特质

   二 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

   一 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发展演化

    2.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二 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与个体相关的核心价值观

    2.与社会相关的核心价值观

    3.与社会工作工具价值相关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 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1.文化与价值观

    2.多元文化与价值观

    3.文化偏见与文化殖民

    4.文化整合与文化冲突

    5.文化震惊与文化识盲

   二 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冲突

    1.主流文化与次属文化的冲突

    2.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碰撞

    3.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织

   三 多元文化下价值观冲突的社会工作应对

 第四章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制定伦理守则的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一 制定伦理守则的意义

    1.伦理守则的出现标志着专业逐步成熟

    2.伦理守则是维护案主权益的重要手段

    3.伦理守则是保障社会工作者及相关机构权益的重要措施

   二 伦理守则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世界各国/地区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比较

   一 各国/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主要内容

    1.美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2.英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3.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4.中国台湾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二 各国/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比较

    1.从制定主体看

    2.从可操作性看

    3.从价值观看

    4.从目标看

    5.从处置方式看

    6.从修订程序看

  第三节 伦理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 对案主的伦理责任

    1.维护案主基本利益的伦理责任

     (1)案主利益优先

     (2)案主自决

     (3)知情情况下的授权

     (4)隐私和保密

    2.建立专业关系的伦理责任

     (1)双重或多重关系

     (2)诽谤性语言

     (3)身体接触

     (4)性骚扰和性关系

     (5)缺乏行为能力的案主

    3.关于专业能力的伦理责任

     (1)专业能力

     (2)文化能力和社会多元性

    4.服务过程中的伦理责任

     (1)工作记录和获取工作记录

     (2)服务费用

     (3)服务的中断

     (4)服务的终止

   二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1.与同事建立关系时的伦理责任

     (1)尊重

     (2)保密

     (3)涉及同事的争议

    2.与同事合作时的伦理责任

     (1)咨询

     (2)转介

    3.对同事服务有争议时的伦理责任

     (1)同事能力受损

     (2)同事违反伦理

   三 对机构的伦理责任

    1.对机构承诺的伦理责任

    2.提升机构服务效能的伦理责任

     (1)督导和咨询

     (2)教育和培训

     (3)善用机构资源

     (4)公私分明

   四 对专业的伦理责任

    1.专业忠诚

    2.专业推进

    3.专业廉洁

   五 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1.在社会福利中的伦理责任

    2.在政策与制度制定中的伦理责任

    3.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伦理责任

    4.在社会政治和社会行动中的伦理责任

 第五章 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议题

  第一节 保密原则

   一 隐私权

   二 保密原则

   三 保密原则的实务操作

   四 保密原则的例外

   五 保密原则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案主自决

   一 案主自决的实质

   二 案主自决的伦理意义

   三 案主自决的实务操作

   四 案主自决的例外

   五 案主自决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1.“家长主义”与案主自决

    2.“父权主义”与案主自决

  第三节 价值中立与价值操控

   一 社会科学中关于价值中立的争论

   二 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的含义

   三 价值中立的实务操作

   四 价值中立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1.注意完全价值中立带来的问题

    2.面对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间价值观的不一致

    3.处理好自我坦露与价值中立之间的关系

    4.尽可能减少价值操控

  第四节 双重关系及其限制

   一 专业关系的内涵

   二 双重关系的内涵

   三 双重关系的限制

   四 关于双重关系的实务操作

   五 双重关系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1.“人情”人际互动模式引发的双重关系

    2.专业角色不明确引发的双重关系

    3.机构发展过程中非专业化操作引发的双重关系

    4.专业资源不足引发的双重关系

  第五节 资源分配与维权倡导

   一 资源以及资源的限制

   二 资源分配的伦理规范

   三 资源分配的实务操作

   四 资源分配在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1.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

    2.社会福利服务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3.专业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4.资源发放方式问题

    5.资源发放过程中的“人情”问题

   五 维权倡导

 第六章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第一节 伦理困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 电车难题

   二 伦理困境的概念

   三 伦理困境研究的发展

   四 伦理困境的内容

  第二节 伦理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 情境的不确定性

   二 价值观的多元化

   三 在忠于谁上的冲突

   四 社会福利资源的有限性

  第三节 伦理困境的主要议题

   一 道德绝对主义还是道德相对主义

   二 过程取向还是结果取向

   三 独立自主还是相互依赖

   四 安全满足还是艰苦奋斗

   五 个别化还是集体化

   六 个人义务还是社会责任

   七 本能论还是文化决定论

 第七章 社会工作伦理抉择

  第一节 伦理抉择的影响因素

   一 伦理抉择主体

   二 伦理事件

   三 伦理抉择的环境

  第二节 伦理抉择的原则

   一 比彻姆和查尔崔斯的伦理抉择四原则

   二 卢曼的伦理抉择六原则

   三 多戈夫等的伦理抉择七原则

   四 伦理抉择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伦理抉择的一般模式

   一 关于伦理抉择模式的研究

    1.卢曼的伦理抉择模式

    2.朱塞夫的伦理抉择模式

    3.多戈夫等的模式

   二 伦理抉择的一般模式

    1.明确伦理问题

    2.确定案主和案主系统

    3.澄清价值观和利益冲突

    4.明确伦理原则及优先顺序

    5.确定伦理问题解决的目标

    6.选择合适的行动策略

    7.实施行动策略并监督整个过程

    8.评估、跟进、反思

  第四节 伦理抉择中的注意事项

   一 伦理抉择中的道德优先性

   二 伦理抉择要避免的陷阱

    1.日常生活经验或常识的陷阱

    2.个人偏好的陷阱

    3.标准泛化的陷阱

    4.选择对与错的陷阱

   三 伦理抉择中的文化因素

   四 伦理抉择的三个层次

 第八章 伦理上的不当行为及风险管理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不当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一 不当行为

   二 不当行为的分类

   三 不当行为的后果

  第二节 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

   一 伦理的风险管理

   二 伦理风险管理的内容

   三 各国/地区伦理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四 伦理风险管理的路径

    1.设置伦理委员会

    2.制定伦理守则

    3.专业准入、在职培训及咨询

    4.建立伦理核查制度

    5.建立伦理申诉与问责机制

    6.典型案例发布与研讨

  第三节 机构伦理核查

   一 机构伦理核查的概念与意义

   二 机构伦理核查的内容

   三 机构伦理核查的形式

   四 机构伦理核查过程

    1.识别焦点问题

    2.收集相关资料

    3.进行风险评估

    4.清晰划分风险等级

    5.制订行动计划

    6.执行并监督执行情况

    7.做好文档记录

  第四节 伦理申诉与问责制

   一 申诉与问责制及其构成

   二 其他国家/地区的伦理申诉与问责制

   三 申诉与问责的常见情境

   四 申诉与问责的一般程序

   五 问责后的处理

   六 独立调查员制度

   七 专业责任险的提供

艾钢阳,1986《医学论》,阮芳赋译,科学出版社。

艾伦·格沃斯,1991,《伦理学要义》,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柏拉图,2010,《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边沁,2000,《道德与立法原理理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蔡彬彬、贾玉萍,2013,《〈墨子〉伦理思想与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建设》,《思政教育》第19期。

蔡菁,2009,《论诺齐克与自由至上主义》,《改革与开放》第5期。

蔡文辉、李绍嵘,2013,《社会学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陈博,2012,《为救尿毒症妻子,男子骗医疗费》,《新京报》7月12日。

陈代东,2005,《略论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主义》,《伦理学研究》第3期。

陈辉庭,2002,《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1期。

陈吉顺,2001,《罗尔斯新自由主义述评》,《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第1期。

陈思坤,2010,《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教育学术月刊》第4期。

陈四海,2010,《论古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范式转变》,《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陈望衡,1989,《评实用主义伦理、审美观》,《云南社会科学》第4期。

陈威,2014,《社会工作》,台北:学儒数位科技出版有限公司。

陈喜林,2009,《诺丁斯关怀伦理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第8期。

陈莹,2004,《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冲突》,《社会》第12期。

陈真,2005,《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评述》,《世界哲学》第4期。

代祥龙,2006,《罗蒂新实用论哲学探析》,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戴景平,2008,《什么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对康德义务论的解析》,《学习与探索》第2期。

戴诗,2013,《儒家传统思想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本土化建构》,《社会福利》(理论版)第10期。

戴香智、侯国凤,2009,《“案主自决”的局限及其实践选择》,《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

Dean H.Hepworth等,2010,《社会工作之恶极服务:理论与技巧》(第8版),曾华源等译,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邓伟生,2012,《斯坎伦论道德动机与道德的优先性》,《现代哲学》第6期。

笛卡尔,1961,《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

范燕宁,2004,《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冯俊,1994,《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冯亚丽、叶鹏飞,2008,《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Frederic G. Reamer,2000a,《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包承恩、王永慈译,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弗兰茨·科萨韦尔·考夫曼,1997,《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王学东译,商务印书馆。

福山,2001,《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

高登,1962,《关于操作定义的批判》,《社会工作》第17期。

高聚文、于天龙,2006,《自由至上主义:诺齐克政治哲学思想梗概》,《社会科学论坛》第9期。

高明华,2010,《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社会》第5期。

高清海,2010,《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榕卿,2013,《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以保密原则与自决原则为例》,《现代妇女》(下旬)第6期。

高志宏,2009,《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龚群,2010,《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古特曼,2011,《社会工作伦理》,田秀兰、彭孟尧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2007,《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学研究》第6期。

顾东辉,2008a,《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顾东辉,2008b,《社会工作伦理:视角、困境与应对》,《中国社会导刊》第9期。

关信平,2008,《当代社会政策中的公共行动与个人责任》,《中国社会导刊》第4期。

郭明军,2008,《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第23期。

郭延安,2010,《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根苗,201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试析社会工作伦理中的智慧》,《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第6期。

何国梁、王思斌,2000,《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何怀宏,2002a,《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怀宏,2002b,《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何历宇,20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之构建》,《浙江学刊》第4期。

何小勇,2014,《制度正义语境下的道德自觉诉求——斯坎论的非自利契约论道德理论解析》,《兰州学刊》第3期。

何雪松,2007,《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何雪松,2009,《重构社会工作的本土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社会科学》第7期。

黑格尔,1962,《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1980,《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侯晶晶,2004,《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胡军良,2010,《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启勇,2006,《伦理相对主义浅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黄春梅,2007,《试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哈尔滨学院学报》第7期。

黄光国,1998,《两者道德:台湾社会中道德思维研究的再诠释》,(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第9期。

黄建中,1998,《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黄维宪、曾华源、王慧君,1985,《社会个案工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黄耀明,2006,《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黄耀明,2012,《对话与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福利》(理论版)第4期。

江光荣,2004,《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Ⅱ)——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5期。

江娅,2003,《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道德与文明》第5期。

江娅,2007,《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

蒋祎娜,2010,《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社会工作》(理论)第1期。

景海峰,1992,《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卡尔·曼海姆,2014,《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

康德,1986,《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德,2003,《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科尔伯格,2004,《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库少雄,2003,《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拉尔夫·多戈夫等,2008,《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雷斌根,2007,《论德沃金的权利正义思想》,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春凯,2007,《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思考》《西江月》第28期。

李萍,2004,《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李强、吴晟,2005,《价值中立抑或价值参与:心理咨询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2期。

李秋零,2007,《康德著作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同,2010,《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中个别化原则的思考》,《社会工作》(下半月)第11期。

李霞,2001,《道家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

李晓峰,2005,《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法律思想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李新廷,2014,《从起点的平等到结果的平等——读罗尔斯〈正义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李利,200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第12期。

李扬、钱铭怡,2007,《国外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及其利弊(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2期。

李迎生,2008,《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习与实践》第7期。

李增禄,1999,《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李志江,2007,《试析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内在困境》,《南京社会科学》第10期。

林火旺,1999,《伦理学》,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林火旺,2008,《正义与公民》,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华丽,2007,《儒家人格思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渊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建平、张鸣明,2002,《循证实践:促进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中国循证医学》第2期。

刘金良、姚云云,2011,《社会工作价值视域中的伦理困境解读》,《绥化学院学报》第3期。

刘立明,2012,《儒家经典对平等观念的阐释》,《名作欣赏》第26期。

刘梦、张和清,2003,《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世廷,2006,《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现代透视》,《科学社会主义》第6期。

刘淑娟、杨丽敏,2012,《论社会工作介入生命教育之路径》,《学术交流》第3期。

刘威、周娟,2006,《内源性发展范式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笑、诺齐克,2012,《“最弱意义国家”理论探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刘志红,2003,《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特性对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影响》,《求索》第2期。

刘忠世,1998,《对社会优先于个人的观点的商讨》,《安徽大学学报》第6期。

卢锦华,2001,《香港基督教社会工作初探》,香港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文字事工委员会。

逯改,2002,《论患者隐私权的价值与保护》,《中国医学伦理学》第5期。

吕耀怀、熊节春,2012,《我国隐私权保护问题的伦理辩护》,《江西社会科学》第3期。

罗伯特·诺齐克,1991,《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伯特·施耐德、洛丽·莱斯特,2011,《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韩晓燕等译,格致出版社。

罗观翠,2012,《社工服务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媒介》,《中国社会报》第12期。

罗隽,2004,《超越相对主义——新实用主义的相对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罗克全,2004,《“独立性”与“优先性”——诺齐克与罗尔斯的自由之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罗克全,2006,《自然权利与社会规则——诺齐克的自然状态理论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罗纳德·德沃金,1998,《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罗时贵、彭勇,2010,《德沃金的权利情结》,《传承》第24期。

罗肖泉,2003a,《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殊使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3期。

罗肖泉,2003b,《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广西社会科学》第9期。

罗肖泉,2005,《践行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肖泉、尹保华,2003,《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学术论坛》第3期。

列宁,1995,《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毛伟霞,2009,《诺丁斯关怀伦理视野下的克雷蒙·马修》,《电影评介》第12期。

莫拉莱斯、谢弗,2009,《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顾东辉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牟宗艳,2004,《析诺齐克自由主义国家理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内尔·诺丁斯,2003《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二版),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尔·诺丁斯,2006,《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侯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尔·诺丁斯,2008,《教育哲学》,许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尔·诺丁斯,2013,《女性与恶》,路文彬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尔·诺丁斯,2014,《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武云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O.威廉姆·法利等,2005,《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裴奇诺,2014,《至善与快乐:柏拉图〈裴勒布〉义疏》,赵精兵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湘林,2009,《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论视域》,《伦理学研究》第2期。

强以华,2008,《西方伦理十二讲》,重庆出版社。

秦琪,2011,《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第4期。

秦燕,2013,《社会工作伦理》,台北: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丘濂、苏晶,2012,《“小峰事件”:艾滋病人求医困境与医院现实》,《三联周刊》12月5日。

S.达沃尔、陈真,2005,《自利的契约论和非自利的契约论》,《世界哲学》第4期。

尚水利,2014,《现代社会正义理论的困境与反思》,《理论导刊》第7期。

沈黎、刘斌志,2008,《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与文本解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沈黎、吕静淑,2014,《华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沈梅,2012,《老年保护工作中的伦理困境》,《中国社会工作》第5期。

石中英、余清臣,2005,《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

孙建春、闫湜、甄炳亮,2011,《关于赴美国、加拿大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考察报告》,民政部(内部资料)。

孙健,2009,《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梯利,1995,《西方哲学史》,葛利译,商务印书馆。

童敏,2008,《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涂可国,2001,《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托马斯·卡思卡特,2014,《电车难题——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朱沉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莫尔,1982,《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

托马斯·内格尔,2000,《人的问题》,万以译,译文出版社。

托马斯·内格尔,2008,《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宝树译,当代中国出版社。

托马斯·内格尔,2014,《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托马斯·斯坎伦,2008,《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人民出版社。

王春霞,2010,《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研究》,《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王海明,2001,《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王珏,2008,《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原则的构建》,《天府新论》第6期。

王立,2014,《正义:在权利和平等之间——论德沃金的正义理论》,《学习与探索》第8期。

王宁,2002,《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思斌,1998,《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2001,《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和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1996,《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工作》第3期。

韦政通,1988,《中国的智慧:中西方伟大观念比较》,吉林文史出版社。

卫小将、李建权,2007,《试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

文军,2008,《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社会科学》第5期。

乌尔里希·贝克,2004,《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

向玉乔,2013,《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谢莒莎,2009,《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社会工作》(理论)第6期。

谢俊,2009,《诺齐克新古典自由主义浅析——论诺齐克的国家理论》,《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辛丰双,2013,《关怀教育的追求:从自然关怀到伦理关怀——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成功》第23期。

徐道稳,2002,《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求索》第6期。

徐积平,2005,《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锦锋等,2008,《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向东,2004,《平等: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徐亚丽,2011,《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震、李明政,2002,《社会工作伦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宣飞霞、陈琼,2012,《试论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第1期。

薛桂波,2010,《基因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社会控制》,《科技管理研究》第11期。

亚里士多德,2003,《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

阎涛,2010,《信任与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专业界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阎韬,1996,《孔子与儒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杨冰倩,2015,《社会工作价值观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国庆,2014,《德沃金权利理论述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杨国枢、李亦园,1992,《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杨浩强,2013,《论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教育与教学研究》第12期。

杨明、张伟,2008,《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道德与文明》第3期。

杨中芳、彭泗清,1999,《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第2期。

伊曼努尔·康德,2009,《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孙少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应琼楼,2011,《“双重关系限制”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尤尔根·哈贝马斯,1994,《交往行动理论》,曹卫东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尤尔根·哈贝马斯,2002,《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尤尔根·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

喻明金,2009,《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9期。

约翰·罗尔斯,2009,《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约翰·洛克,2008,《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曾华源等,2006,《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概论》,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张传有,1999,《关于康德义务论伦理的几点思考》,《学术月刊》第5期。

张翠梅,2011,《走进诺齐克的哲学世界》,《理论探讨》第3期。

张静、张陈,2004,《“第三条道路”福利改革评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莉萍、范志挺、黄晶晶,2004,《关于建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体系的思考》,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张玲玲,2012,《医务社工的伦理困境与应对》,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向东,2009,《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道德共识形成的逻辑》,《道德与文明》第4期。

张新宝,1997,《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

张志伟,2004,《西方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章晓,2011,《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华章》第14期。

赵芳,2012,《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现状与反思》,《社会工作》第6期。

赵芳,201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芳,2015,《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实质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第8期。

赵一红,1999,《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郑杭生,1991,《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序董驹翔主编的〈社会学〉·答我的一些批评者》,《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郑丽珍、江季璇,2002,《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议题》,载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台北:五南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钟丽娟,2006,《德沃金“权利论”解读》,《山东社会科学》第7期。

周虹、赵华朋,2005,《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辩证关系新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周晓虹,2005,《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学术月刊》第8期。

周业勤,2004,《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周永新,1994,《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周永新,2002,《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社会福利》第4期。

周育国,2003,《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合理性辨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周肇光,2004,《关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假设的理性分析》,《经济问题》第2期。

朱万润,2010,《诺齐克自由理论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

邹群、黄焕,1999,《实用主义与科学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邹文静、裴林亮,2011,《社会工作实务中保密原则的伦理困境解决——基于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分析》,《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1期。

Abbott,Ann A. 1988. Professional Choices:Values at Work. Silver Spring. 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bramson,M. 1996. Reflections on Knowing Oneself Ethically:Toward a Working Framework For Social Practice. Families in Society,77(4).

Althaus,C.L.,et al. 2014.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and New Partner Notif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Curable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Observational Study,Systematic Reviews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Health Technol Assess,18(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American Psychologist,57(12).

Anderson,C. A. and Sedikides,C. 1991. Thinking about People:Contributions of a Typological Alternative to Associationistic and Dimensional Dodels of Person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0(2).

Bandura,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Ed.),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CT:JAI.

Banks,S. and Williams,R. 2005. Accounting for Ethical Difficulties in Social Welfare Work:Issues,Problems and Dilemma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35(7).

Banks,Sarah. 2001. 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 St.Martin’s Press LLC.

Baretlett,H. M. 1975. Working Defini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Barker,R.L. 1988. “Client Dumping”:Som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Independent Sococial Work,2:1-5.

Berkman,C.S.,Turner,S.G.,Cooper,M.,et al. 2000. Sexual Contact with Clients:Assessment of Social Workers’ Attitudes and Educational Preparation. Social Work,45(3).

Biestek,Felix Paul. 2002. 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 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

Borys,D.S. and Pope,K.S. 1989. D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rapist and Client:A National Study of Psychologists,Psychiatrists,and Social Workers. Profo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Practice,Vol.20.

Broadhurst,Karen,Chris Hall,Dave Wastell,Sue White,and Andy Pithouse. 2010. Risk,Instrumentalism and the Humane Project in Social Work:Identifying the Informal Logics of Risk Management in Children’s Statutory Serv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lee,K. 2008. The Ethics of Non-sexual Dual Relationships:A Dilemma for the Rura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32(5).

Clark,Chris L. 2000. Social Work Ethics:Politic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acmillan Press Ltd.

Coleman,Eli and Schaefer,Susan. 1986. Boundaries of Sex and Intimacy Between Client and Counsel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4(5).

Corey,G.,Corey,M.S.,and Callanan,P. 2001. Issue and Ethics in Helping Professions. NJ:Brooks/Cole.

Cournoyer,Barry R. 2010. The Social Work Skills Workbook. Cengage Learning.

Dean,H.G. and Rhodes,M.L. 1992. Ethical-clinical Tens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Social Work,37(2):128-132.

Dixon,J. 2010. Social Supervision,Ethics and Risk:An Evaluation of How Ethical Frameworks Might Be Applied within the Social Supervision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40(8).

Dolgoff,R.,Loewenberg,F.M.,& Harrington,D. 1982. 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Thomson Learning Press.

Drower,Sandra J. 1996. Social Work Values,Professional Unity,and the South African Context. Social Work,41(2):138-146.

Dubinsky,A. J. and Loken,B. 1989. Analyz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2).

Ejaz,F. A. 1991. Self-determination: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India.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1(2).

Emmet,D. 1962. Ethics and the Soical Work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ic Saioal Work,6:165-172.

Ewalt,P. L. and Mokuau,N. 1995. Self-determination from a Pacific Perspective. Social Work,40(2).

Ferrell,O. C. and Gresham,L. G. 1985.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49(3):87-96.

Ferrell,O.C.,Gresham,L.G.,and Fraedrich,J. 1989. A Synthesis of Ethical Decision Models for Marketing. Journal of Macro Marketing,9(2):55-64.

Fiske,Susan T.,et a1.(Ed.)1998.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MA,USA:McGraw-Hill,X.,Vol.2.

Forgas,J.P.(Ed.)1981. Social Cognition: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Understanding. Lond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Frankena,W.K. 1980. Thingking about Moralit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Freedberg,S. 1989. Self-determin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Effects on Current Practice. Social Work,34.

Fritzsche,D.J. and Becker,H. 1983. Ethical Behavior of Marking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8.

Furlong,M. A. 2003. Self-Determination and a Critical Perspective in Casework:Promoting a Balance between Interdependence and Autonomy. Qualitative Social Work,2(2).

Gellis,Zvi and William J. Reid. 2004. Strengthen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lman,Sheldon R.(Ed.)1999. Confidentiality of Social Work Records in the Computer Age. Social Work,44.

Germain,C.B.(Ed.)1982. Advance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Silver Spring,MD:NASW National Conferena on Clinical Social Word.

Gilbert,D. T.,Fiske,S. T.,and Lindzey,G. 1998.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McGraw-Hill.

Greenwood,E. 1957. Attribute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2.

Hepworth,D.H.,Rooney,R.H.,& Larsen,J.A. 1997.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Theory and Skill(5nd Ed.). NJ: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olland,T.P. and Kilpatrik,A.C. 1991. Ethical Issues in Social Work:Toward a Ground Theor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Social Work,36(2).

Horne,Michael. 2001. Values in Social Work. 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James,Richard K. and Burl E. Gilliland. 2008.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Joseph,V. 1985. A Model for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C.B.Germain(Ed.),Advance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pp.207-217,Sliuer Spring,MD:NASW.

Kagle,J.D. & Giebelhausen,P.N. 1994. Dual Relationships an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Social Work,39(2).

Keddell,E. 2015. The Ethics of Predictive Risk Modelling in the Aotearoa/New Zealand Child Welfare Context:Child Abuse Prevention or Neo-liberal Tool? Critical Social Policy,35(1).

Keith-Lucas,A. 1986. Giving and Taking Help.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Kunda,Z. and Oleson,K. C. 1997. When Exceptions Prove the Rule:How Extremity of Deviance Determines the Impact of Deviant Examples on Stereotyp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

Lazarus,A.A. and Zur,O. 2002. Dual Relationships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Springer.

Levy,C.S. 1972. The Coneext of Sowel Work Ethics. Social Work,17(2):85-101.

Levy,C.S. 1973. The Value Base of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dueation for Social Work,9:34-42.

Levy,C.S. 1976a. Social Work Ethics. N.Y.:Human Sciences Press.

Levy,C.S. 1976b. Personal versus Professional Values:The Practitioner’s Dilemma.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4(2):110-120.

Levy,C.S. 1976c. The Value Base of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9.

Levy,C.S. and Simon Slavin. 1993. Social Work Ethics on the Line. The Haworth Press.

Lippmann,W. 1922. Public Opinion. MacMillan,New York.

Loewenberg,F. & Dolgoff,R. 1982. 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tasca,IL:F.E.Peacock.

Marsh,Jeanne C. 2005. Social Justice:Social Work’s Organizing Value. Social Work,50(4).

Maslow,A.H. 1969. Toward a Humanistic Bi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24(8):724-735.

Mattison,Marian. 1994.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Mattison,Marian. 2000. Ethical Decision-making:The Person in the Process. Social Work,45(5).

Mattison,Marian. 2012.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Digital Age:Therapeutic E-mail As a Airect Practice Methodology. Social Work,57(3).

Mcauliffe,D.A. and Sudbery,J. 2005. Who Do I Tell?Support and Consultation in Cases of Ethical Conflict. Journal of Social Work,30(1):87-90.

McDermott,F.E.(Ed.)1975. Self-determination in Social Work.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Michael,Home. 2001. Values in Social Work. England:Shgare Publishing Company.

Morales,A. & Sheafor,B.W. 1989. Social Work: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 Boston:Allyn Press.

Morris,William. 1992.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ungai,N.W. and Wairire,G.W. 2014. The Challenges of Maintaining Social Work Ethics in Kenya. Ethics and Social Welfare,8(2):170-186.

Nagel,Tomas. 1987. What Does It All Me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ck,Brian. 1997. Classification of Dual Relationship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37(2).

O’Leary,P.M.,S. Tsui,and G.Ruch. 2012. The Boundaries of the Social Work Relationship Revisited:Towards a Connected,Inclusive and Dynamic Conceptualis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43(1):135-153.

Osmo,R. and Lamdau,R. 2001. The Need for Explicit Argumentation in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Education,20(4):483-492.

Ouellette,Philip M. and Michael G. Rank. 2000. Transitioning from Teaching to Life-Long Learning toward Yet Another Paradigm Shift for Family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5(1):57-73.

Pearson,Brian & Piazza Nick. 1997. Classification of Dual Relationship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Couns Educ Superv.

Phooles,M. 1986. Ethical Dilemmas in Socal Work Practice. London:Rontledge Kegan Poul.

Plant,R. 1970. Social and Moral Theory in Caseuork.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Pojman,Louis P. 1995. Ethics Theory: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USA.

Pumphrey,M.W. 1959. The Teaching of Valal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New York:Council on social word Education.

Rawls,J. 1951. Outlines of a Decision Procedure for Ethic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60(2).

Reamer,Fredueric G. 1982. 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Service. New York:Columbia Vniuersioy Press.

Reamer,Frederic G. 1993.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W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mer,Frederic G. 1995. Malpractice Claims against Social Workers:First Facts. Faculty Publications.

Reamer,Frederic G. 1998.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Social Work,43(6).

Reamer,Frederic G. 1999. Social Work Ethics and Values(2nd E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mer,Frederic G. 2000b. The Social Work Ethics Audit:A Risk-management Strategy,Social Work,45(4).

Reamer,Frederic G. 2000c. Social Work Ethics and Values. New York:G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mer,Frederic G. 2001a. The Social Work Ethics Audit:A Risk Management Tool. Washington,D.C.:NASE Press.

Reamer,Frederic G. 2001b. Ethics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 Virginia.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Fxlucation Alexandria.

Reamer,Frederic G. 2003. Boundary Issues in Social Work:Managing Dual Relationships. Social Work,48(1).

Reamer,Frederic G. 2005. Documentation in Social Work:Evolving Ethical and Risk-Management Standards. Journal of Social Work,50(4):325-342.

Reamer,Frederic G. 2008. Social Work Management of Error:Ethical and Risk Management Issues.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89(1).

Reamer,Frederic G. 2013. Social Work in a Digital Age:Ethical and Risk Management Challenges. Social Work,58(2).

Rest,J.R. 1986. Moral Development: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Praeger.

Rhodes,M. 1986. 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Rock,B. and Congress,E. 1999. The New Confidential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a Managed Care Environment. Social Work,44(3).

Rosenhan,D.L.,Moor,B.S.,and Underwood,B. 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oral Behavior: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othman,J. 1989.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Untangling the Knot. Social Service Review,63.

Rothman,J.,Smith,W.,Nakashima,J.,Paterson,M. A.,and Mustin,J. 1996.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Striking a Balance. Social Work,41(4).

Sales,A. 2012. Sociology Today: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a Globalizing World(Sa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60). SAGE Publications.

Salzberger,R. P. 1979. Casework and a Client’s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Social Work,24.

Schank,Janet A. and Thomas M. Skovholt. 1997. Dual-relationship Dilemmas of Rural and Small-Community Psychologis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8(1).

Schwartz,S.H. 1968. Word,Deeds and Perception of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ibility i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10(3):232-242.

Sim,Timothy. 2008. Piecing Together Family Social Work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11(4):441-462.

Simon,B. and Hamilton,D. L. 1994. Self-stereotyping and Social Context:The Effects of Relative In-group Size and In-group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6(4).

Simpson,J. and Weiner,E.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larendon Press(Second Edition).

Siporin,M. 1982. Moral Philosophy in Social Work Today. Social Service Review,56(4):516-538.

Smith,D. and Fitzpatriek,M. 1995. Patient-therapist Boundary Issues: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6(5).

Spicker,P. 1990. Social Work and Self-determi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3).

Strom-Gottfried,K. 2000. Ensuring Ethical Practice:An Examination of NASW Code Violations,1986-1997. Social Work,45(3):251-261.

Swenson,Carol R. 1998. Clinical Social Work’s Contribution to a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Social Work,43.

Tower,K. D. 1994. Consumer-centered Social Work Practice:Restoring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 Social Work,39.

Turner,F.J. 2002. Diagnosis in Social Work:New Imperatives. New York:Haworth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ss.

Warren S. and L.Brandeis.1890. The Right to Privacy. Harvard Law Review,12(5).

Wehmeyer,M. L. 2004. Beyond Self-determination Causal Agency Theo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16.

Weick,A. 1999. Guilty Knowledge: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rmporary Social Work,80(4):327-332.

Wesley,C. A. 1996. Social Work and End-of-life Decision: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Common Good. Health and Social Work,21(2).

Whitehead,Alfred North. 1979. Process and Reality. Simon and Schuster.

Zhang,Meikun. 2013. The Thre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nd Its Response Research.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简 介:本书将慢性病视为学龄儿童(6~12岁)面临的重要背景性事件,聚焦于北京地区高发慢性病儿童群体,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探索归纳患有不同类型慢性病的儿童及其家庭应对疾病的具体策略与过程,提炼儿童及其家庭在应对疾病逆境时的经验与类型特征,从而为更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益借鉴,为慢性病儿童社会预防和支持机制的...

作者: 冯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